1

正所谓爱屋及乌、恨乌及屋,狄仁杰生祠正是因为这样的道理才被百姓们给砸得稀巴烂的。

在各种影视剧中,狄仁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严明的判官形象。

很多人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还以为这些形象是演义、影视剧编造出来的,而实际上,这些形象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于狄仁杰身上的。

历史中的他,确实是那种断案严明的好官。

在狄仁杰科举得名后,他最早担任的就是汴州判佐这等判官官职。

后来随着工作能力的出色、突出,他就一步步得到了提升,最终成为了大理寺丞,地位相当于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最高法官。

在他担任这些相关官职期间,他运用了一些极为高效的断案方法为百姓们处理起了案件。

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能处理17000起案件,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就相当于一天处理了46起案件,这等效率,在现如今都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这些庞大的案件处理量都并不是他为了求政绩而滥竽充数乱判的。

当时,他对待每一个案件都非常严明地审查了其中的细节,每当他作出了判决之后,百姓们都会没有任何怨言地接受他的判决。

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狄仁杰对每一个案件的态度以及处理的状况。

狄仁杰人生的低谷和重新崛起

在地位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狄仁杰慢慢改换了仕途方向,开始从审判界转换进入了政界,先后担任了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宰相”等职位。

在拥有了宰相地位之后,狄仁杰就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

不过在他走上人生巅峰没多少年,由于受到一位奸臣的陷害,他就被武则天摘去了丞相官职、贬为了县令。

而在狄仁杰被贬为县令期间,一件事情的发生挽救了他的仕途。

这件事情就是契丹人的入侵。

在契丹入侵之后,因为河北地区无人作镇,武则天就开始想起了曾经做过宰相的狄仁杰,当即将其任用为魏州刺史,让其抵御起了契丹的入侵。

正是由于狄仁杰完美地解决了契丹人的入侵,武则天才改变了原本对狄仁杰的惩罚,恢复了他的宰相官职。

在此事过后,虽然狄仁杰马上被调走了,但是当地的百姓们却一直因为此事纪念着狄人杰的恩情,为他建立了生祠歌颂他。

如果不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后来在魏州实在太过于胡作非为了,那么这些百姓在后来很多年的时间中可能仍然会供奉着狄仁杰的生祠。

恨乌及屋的百姓们

在狄仁杰复归了宰相官职之后,武则天由于对狄仁杰的信任,就接连对狄仁杰的几个儿子进行了提拔。

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正是在此过程中被提拔为了魏州参军。

狄景晖此人在魏州为官初期为了迷惑自己的父亲,一开始的种种作为还是比较受百姓们认可的。

但是随着他在当地为官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本性却渐渐暴露了出来。

接下来,他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在魏州胡作非为了起来。

按照道理来说,他的官职是不足以支撑他在魏州胡作非为的,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狄仁杰、是当朝宰相,在很多官员不敢得罪他的情况下,他就得寸进尺地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

在长久的欺压过后,忍无可忍又实在没办法的百姓们就愤怒地把当年他们给狄仁杰建立的生祠给砸了。

在狄景晖的极力隐瞒下,狄仁杰原本是不知道自己儿子所做事情的。

但是随着这件事情的闹大,狄仁杰开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在知道自己一直以为非常乖巧的儿子如此胡作非为后,狄仁杰十分的生气,于是就除掉了狄景晖的官职,让他承受到了为祸百姓的下场。

百姓们砸狄仁杰生祠的原因

至于百姓们为什么要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狄景晖是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做出这样的事情,跟狄仁杰的管教不严有很大关系。

而狄景晖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跟狄仁杰的包庇有关。

因此在他们觉得自己看错了人、膜拜错了对象之后,他们就生气地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那时候,在恨屋及屋之下,狄仁杰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可能就跟一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差不多。

最佳贡献者
2

答:很多人对狄仁杰的了解,是通过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得来的。

的确,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高手。他曾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大权,公正廉明,执法如山,明察秋毫,英明善断,到任仅一年,就判决了以前积压的几千件案子,牵涉到一万七千人。案子判决结束,没有一人喊冤,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

但狄仁杰不仅仅是一个断案高手,他实在是一个“完人”的标本,是后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刚正不阿,敢于犯颜上谏,直陈己见;他是文人出身,却有统兵御边,有效地阻挡了突厥、契丹对边疆侵扰;他勤于吏职,爱民如子,每到一地任职,就造福一地,政绩卓著,老百姓在他活着时候就为他建造了生祠,几乎他任官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老百姓为他修建的祠堂……当然,他最为后世史家所瞻仰的,就是有“复国大功”,劝谏武则天还政于唐。

狄仁杰早年到宁州任职,着力严惩地方贪官污吏,安抚民心,治理宁江(也叫九凌河),劝农植桑,大力发展生产,又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抚和戎汉,短短一年时间,宁州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后来狄仁杰被朝廷提拔为冬官(工部)侍郎,宁州百姓依依不舍,哭声遍地。

狄仁杰离任之后,州民在城西庙嘴坪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

越王李贞是李唐宗室,不满武则天篡位,他在担任豫州刺史时,起兵造反。

李贞事败后,有五千多豫州州民遭受到了武则天的血色清洗,将要集体处死。

前来出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心急如焚,不顾律令森严,毅然写了一份《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将这些人保奏了下来,被改判为流放,迁徙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

这些从鬼门关上回来的流徒行经宁州,宁州父老告诉他们:“你们能大难不死,正是我们狄公冒死相救所致!”

流徒们听了,全都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宁州百姓所建“狄公德政碑”之下放声大哭。

从此,后世又将宁州的“狄公德政碑”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加建了一座“狄梁公庙”。

后世凡到宁州做官者,无一不去“狄梁公庙”前祭祀。

宋范仲淹知庆州时还亲自撰写了狄梁公的碑文,对狄仁杰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府赵鸣乔还自筹经费,重修了“狄梁公庙”。

后世还在宁州建起了“狄公祠”,其中狄公祠的“梁台雪霁”被誉为庆阳府八大胜景之一。

狄仁杰因为触动朝廷权贵的利益,不久被撤去豫州刺史之职,先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接着又贬为彭泽令。

彭泽正遭受饥荒,狄仁杰不管自己的处境险恶,向武则天上《乞免民租疏》,为百姓请命,为百姓申请赈灾,同时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

渡过难关后,狄仁杰革新吏治,,劝课农桑,鼓励生产,把彭泽地方的经济搞得蒸蒸日上。

彭泽县人民感其恩德,集体自愿捐钱捐物,为狄仁杰建立了一个生祠堂,把狄仁杰当神来拜。

唐朝末年,诗人皮日休到此看到狄公祠香火还是很旺盛,大为惊叹,作《狄梁公祠碑》。

契丹入侵,河北骚乱,武则天起用能人狄仁杰任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了魏州,不但协助官兵赶走了契丹兵,还推行“缓赋宽役,劝农课桑”政策的进行积极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且仓廩充实。

武则天欣喜之余,升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

魏州吏民恋恋不舍,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相约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

就是这座由魏州百姓亲手建造的祠堂,在若干年后,又被魏州百姓亲手所拆。

魏州百姓并不是痛恨狄仁杰本人,而是痛恨狄仁杰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狄景晖。

狄景晖在狄仁杰去世后,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祸害一方。

百姓一怒之下,恨屋及乌,就把祠堂捣毁了。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到了晚唐,百姓对狄景晖的劣迹渐渐淡忘,仍然感念狄仁杰清正为民的恩德,又把狄仁杰祠堂重新修建了起来。

即使时光已经过了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当时人们修建的狄公祠碑。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啊。

3

老百姓砸狄仁杰祠堂是确有其事,但也并不是冲着狄仁杰去的,而是冲着他儿子狄景晖。

魏州祠堂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局势可以说是人心惶惶。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这个魏州是于唐武德四年(621)所置的魏州置总管府,后来改为都督府、节度使,是河北重镇,战略地位重要。

魏州前任刺史在做布防的时候也是觊觎契丹人的彪悍,边将所有百姓迁入城内,帮助守军缮修军备器械,闹的地方百姓不仅担惊受怕,还荒废了农田耕地,怨声载道。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狄仁杰到任魏州后,孙万荣便主动退兵,虽然不知道是否觊觎狄仁杰的威名,但效果达到了,老百姓开开心心的回家务农,继续安宁的生活,加之狄仁杰担任过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地方刺史,经验丰富,于是魏州经狄仁杰一番治理,百姓生活欣欣向荣,为了给这位大救星歌功颂德,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还修建了生祠。

坑爹的儿子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狄光嗣、狄光远和狄光昭,而这个坑爹的儿子就是三子狄光昭,由于新旧唐书记载的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有一人后来改名为狄景晖,加以对比得出此人便是第三子狄光昭,历史学家猜测可能是为了避讳唐明皇之母“亲昭成顺圣皇后”的谥号。

“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旧唐书·狄仁杰传》

由于古代官员任用时还是比较注重避嫌的,所以我觉得可能是狄仁杰觉得自己在魏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主动举荐小儿子狄景晖前往魏州担任一官半职加以历练的,毕竟狄仁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比较省心,大儿子还得到过武则天的夸奖,唯独这个小儿子口碑不怎么样,到了魏州,也许会瞻仰一下老爸的功绩,兴许会有所改观。

但坑爹这个秉性貌似从古至今都难以改变,这个小儿子到了魏州并没有因父亲的功绩而受到激励,反而更加横行霸道,中饱私囊,这便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激愤,于是乎将他老爹的祠堂给毁掉。

狄仁杰作为一代名相,流芳百世,但他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子,差点毁了他一世英名。

4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提起狄仁杰,很多人都想到了“元芳,你怎么看?”,那个在《神探狄仁杰》电视剧中的神探狄阁老,狄仁杰为官一生,两次做宰相,终身清廉,为民请命,爱护百姓,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辅佐一代女皇武则天建立盛唐大业。

在他的一生中,老百姓为感念其功绩,曾自发立了很多生祠。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堂,生前便受人供奉。一般只有为国家做了巨大功勋,或者为百姓做了巨大贡献的官员才有资格立生祠。

立生祠,保平安,这也是当时老百姓的心愿,也是把狄仁杰当神一样的供奉,可见,他是多么的受人尊敬和爱戴。但历史记载魏州老百姓曾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这是为什么呢?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狄仁杰为什么受到老百姓的痛恨呢?

1、含怨被贬彭泽县令,临危受命魏州刺史,造福一方百姓立生祠。

狄仁杰第一次当宰相时,正是武承嗣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为了争夺皇嗣,进而争夺皇位,因为狄仁杰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视狄仁杰为重大障碍。于是,在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抓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规定:“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面对酷吏来俊臣的逼迫,为了不被刑讯逼死,含冤莫白,狄仁杰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承认了“谋反”之事。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后来,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

狄仁杰赴任当年,彭泽因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勤政惠民。后来,彭泽百姓为了感念狄仁杰的仁爱与无私,自发为他建立了第一座生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魏州位于武周与契丹之间,战事阴云随时笼罩在当地人头上。狄仁杰到任后,他广行仁政、政绩斐然,安抚民心,发展军备,放宽缴纳赋税的期限,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离任时,魏州百姓感念他的功绩,为他建造了第三座生祠,每月初一都来祭拜,表达对狄仁杰的爱戴。

2、儿子贪婪残暴,老百姓两次怒砸狄仁杰祠堂。

《旧唐书》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史书记载,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户部员外郎、淄许贝三州刺史、太府少卿、扬州长史、歙州别驾。二儿子狄光远,就是那个曾手持狄仁杰所写的血书向武则天鸣冤,最后狄仁杰获救的那个儿子。小儿子就是狄景晖,也许因为狄景晖是幼子的缘故,对他的管教比较松懈,最终导致他比较贪暴,完全没有狄仁杰的风范。时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砸毁。

狄仁杰的第三子名叫狄光昭,后因避讳,改名狄景晖。十几年后,狄景晖就任魏州司功参军,是正七品上的官。司功参军这个官不大,品级也不高,但在地方上的职权却不小,“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按理说,老爹和两个哥哥都是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狄景晖从小受到熏陶,应该也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才对。

但是,史书记载“颇贪暴,为人所恶”。狄景晖在魏州期间,上任不久,便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大肆敛财,欺压良善,激起了魏州百姓的严重不满。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魏州百姓不堪其苦,但狄景晖毕竟是官,百姓们惹不起,于是他们便“恨屋及乌”,把怨气发到狄仁杰身上了,谁让你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竟愤而捣毁了其父狄仁杰的生祠。史书记载,魏州人因狄景晖的缘故,“乃毁仁杰之祠”。

狄仁杰是位誉满天下的人物,却因儿子狄景晖贪暴,几乎毁掉一世英名!

狄仁杰的生祠庙被毁后,很快就传到了狄仁杰耳中。狄仁杰也很气愤,一世英名就这么毁在儿子身上。于是他把儿子狄景晖召回来,当面对质,狄景晖不敢有所隐瞒,并承认过错,承诺以后一定会改正。但狄仁杰还是要给魏州老百姓一个交代的,果断罢了狄景晖的官。最后还语重心长地开导狄景晖,贤者当举,贪者当罚。

除此之外,狄仁杰的生祠还被第二次砸掉过。虽然魏州百姓在激愤之下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但善良的魏州百姓在情绪宣泄之后,对狄仁杰并未忘记,并于开元年间,为狄仁杰重修生祠。结果,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魏州被波及,又有一伙曾被狄景辉在其他地方祸害过的老百姓,把狄仁杰的生祠再次砸掉。但在元和年间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3、立生祠,保平安,关于狄仁杰祠堂显神迹的传说。

传说在五代时期,后唐庄宗进攻魏州,眼看大火将至,魏州百姓性命堪忧。有个人喝醉后倒在狄仁杰庙外的廊下就睡着了,半夜迷糊醒来,看见有人弯着腰和殿内的人说话“我奉命拿魏州一万人命”。殿内的人说魏州这几年灾害一个接一个,虚耗殆尽,去别的州吧。说来也怪,后唐庄宗果然就下令前往镇州,魏州逃过一劫。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样的传说也能安抚百姓,可见狄仁杰对魏州百姓来讲有多重要。

所以,不管怎么说,狄仁杰的祠堂被老百姓砸,是背了三儿子的锅。虽然狄仁杰一生廉洁爱民,让世人敬仰和传颂,但在教子方面还是有一定不足的。

常言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从狄仁杰祠堂的立与毁,我们也看出了百姓的力量,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无论是何时何地何人,只要是真心为百姓为国家办实事好事的,一定会被百姓赞扬、传颂的。反之,则遗臭万年。对此,“元芳,你怎么看?”



5

首先这个题目有一错误,大唐子民不是因为痛恨狄仁杰,才把他的祠堂砸了,而是把对狄仁杰之子的怨恨迁怒于狄仁杰才砸毁祠堂的。

《旧唐书》就有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所以说狄仁杰之子狄景晖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坑爹货,让狄仁杰的一世英名扫地,就连狄仁杰的祠堂都没法幸免,被百姓怒砸,真是虎父犬子。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一生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但无论官居何职,狄仁杰都秉持着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的精神,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为唐朝的繁荣做了很大贡献。

狄仁杰在曾担任大理丞(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时,把一年内积攒的案件(涉及1.7万人)统统都完美解决了,没有一个人申冤诉苦,百姓也因此称赞狄仁杰公正廉明。

而面对那些皇亲贵族,狄仁杰皆一视同仁,如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唐高宗的宠幸,为所欲为,别人都畏惧他,不敢说什么,深怕给自己招祸。面对此景,狄仁杰并不畏惧,直接劝说唐高宗应该把王本立移交法司审理,唐高宗当然不乐意,但经不过狄仁杰的时时诉求,不得已将王本立定罪。

此后,那些贪官污吏没有不担惊受怕的,纷纷小心翼翼,不敢出“风头”,朝政也为之一清。在平定越王李贞叛乱的时候,对许多被越王强行征集的百姓求情,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谋反大罪都会被处死,狄仁杰上奏武则天请说这不是百姓的本义,他们只是被误导了,希望能饶恕他们的性命,最后武则天也答应了。

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亦为他赢来了好名声,如狄仁杰曾经在并州担任刺史,当地的百姓为了感激狄仁杰,特意修建了一座碑,每天都去参拜。

只可惜,家门不幸,狄仁杰的一个儿子狄景晖狠狠的坑了他老爹一把。狄景晖生性残暴,不被世人所喜爱,刚刚开始做官期间,还很敬业。可是没过多久,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在成为并州魏功参军后,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当地百姓于是把对狄景晖迁怒于狄仁杰,把立在并州的狄仁杰的座碑砸毁。

事后,狄仁杰察觉此事,恼羞成怒,罢免狄景晖的官职,他的儿子苦苦哀求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周围的人也为此说情,可是都没有用。狄仁杰说:“不管别人身份如何,只要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

元芳就曾评价狄仁杰:大人真乃神人也!狄仁杰德才兼备,为大唐,为百姓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世人所敬仰。

6

前言:狄仁杰祠堂被砸,主要归咎于他的小儿子狄景晖,可谓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狄光嗣,次子狄光远,小儿子狄景晖。”这是怎么回事呢?


长子狄光嗣早年在狄仁杰的教导下,就出任过任司府丞,协助司府卿掌管全国的赋税钱粮和贡品。后来,凭借自己能力又升任了户部外郎,不久又任刺史。

狄光嗣为官期间公正法治,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爱戴。《全唐文》曾经评价狄光嗣:“刚正有祖风,事亲至孝,非常称职,循环省览,有足可矜。”可以说狄光嗣是狄仁杰的骄傲。



二儿子狄光远则是救了父亲一命,当年狄仁杰第一次拜相,不久,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迫害,告以谋反之罪。

当时在牢里,狄仁杰偷偷向狱卒借来笔墨,写下冤情,塞在了棉衣里面。而这件棉衣恰好交到了二儿子狄光远手里。狄光远发现了布条之后,马上进宫见了武则天。最后,在武则天的赦免下,狄仁杰逃过一劫。


三儿子狄景晖则是一败家子。在狄景晖为官期间,压榨百姓。在魏州为官期间,狄景晖是该贪的贪了,不能贪的也贪了,搞得当地百姓日子苦不堪言,仗着自己是个小官,为所欲为,甚至还出现了强抢民女的现在。

时间一长,百姓的恨意就越来越重,古人总说“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百姓就把错归结于狄仁杰身上。最后,出现了砸祠堂的现象。


狄仁杰,一生清廉,结果,自己的一世英名毁在了儿子手里,真的是悲哀啊。

7

提起狄仁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影视剧中的狄仁杰断案如神又刚正不阿,身边总有一个跟班李元芳,同时他又是大唐的宰相,深得武则天的信任。虽然历史上狄仁杰的形象和这个略有差异,即真正的狄仁杰只在做宰相之前做过一年左右的大理寺寺丞,在处理案件的时候非常公正并没有一个人被冤判,因此,狄仁杰在后世有了一个神探的称号,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而发生在狄仁杰身上的另一件事更是让人吃惊,即魏州百姓亲手将为狄仁杰建立的生祠给毁了,而其中的原因也并不是狄仁杰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惹恼了当地的百姓,而是他有一个靠实力坑爹的儿子。

狄仁杰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狄光嗣、狄光远和狄景晖。三个人在史书中都有记载,只是记载的比较简略。

狄仁杰对自己的长子狄光嗣是比较满意的,甚至还留下了一个“举贤不避亲”的故事,当时狄仁杰已经第二次拜相,武则天让各位宰相都推举一个人来做尚书郎,狄仁杰推举的正是长子狄光嗣。狄仁杰的人品,武则天是信任的,于是狄光嗣就成了地官员外郎,而狄光嗣也不负父亲的举荐,是个难得的人才,武则天甚至说:“祁奚内举,果得人也。”

不过狄光嗣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旧唐书》说:“坐赃贬歙州别驾卒”,而《新唐书》说:“以罪贬歙州别驾卒”。这已经是717年之后的事情。

狄光嗣的二弟是狄光远,狄光远做过的一件大事就是帮助狄仁杰活着走出了酷吏来俊臣的冤狱。当时狄仁杰第一次拜相不过才几个月,就被来俊臣陷害,狄仁杰遂第一时间承认了自己谋反,然后在狱中写下血书,放在棉衣中,让狱卒将棉衣送回狄家换洗,然后狄家人发现了血书,狄光远将血书呈给了武则天。狄仁杰这才见到了武则天,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武则天相信了狄仁杰,不过狄仁杰却不能继续做宰相,而是被贬为彭泽县令。

四年后,契丹兵犯大唐,攻陷冀州,武则天让狄仁杰做了魏州刺史来稳定河北的局势。在狄仁杰来之前,魏州刺史独孤思庄早已被契丹军吓破了胆,总是害怕契丹攻城,有兵防守还不行,还让百姓都到城中,修缮守城的器具,充当守城之兵,这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狄仁杰到任后,第一时间将百姓遣散回家。

他说了很有名的一句话:“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而契丹人早在听说狄仁杰到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退兵,狄仁杰甚至都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契丹人就离开了大唐。魏州紧张的局势解除,百姓都非常高兴,争相传诵狄仁杰的仁政,并且自发为狄仁杰立了生祠。不过狄仁杰在魏州待的时间并不长,甚至还不到一年就被调任为幽州都督。

不过狄仁杰和魏州的缘分并没有随着狄仁杰的离任而远去,因为他的第三子在后来也到了魏州任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旧唐书》记载:“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狄景晖这个人和狄仁杰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他既贪婪又暴躁,到魏州不久,官员和百姓就深受其害,百姓对他的痛恨到了什么程度呢?痛恨到他们不仅忘了狄仁杰为魏州的贡献,甚至连狄仁杰也恨上了,于是将他们为狄仁杰立的生祠都给毁了。

这是狄仁杰万万没有想到的,实际上狄仁杰非常善于处理和百姓的关系,比如在686年的时候,狄仁杰曾出任宁州刺史,曾被当地的百姓勒碑颂德,即便是有御史巡视陇右,听到的也都是对狄仁杰的赞扬之声。可惜,狄景晖完全没有学到其父的为官之道,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狄仁杰在教育儿子上的失败。

狄景晖算是实力坑爹了。而早在狄景晖之前,大唐还有一个实力坑爷爷的人,他就是徐敬业(也叫李敬业),徐敬业做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起兵反抗武则天的统治,然后被平定之后,他的爷爷的坟墓就被武则天给毁了。他的爷爷是谁呢?就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李绩(也就说我们常说的徐茂公),历三朝而不倒,生荣死哀,却没想到家业被孙子给毁了。

8

千错万错都是他儿子狄景晖的错,自己的行为让父亲颜面扫地,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英明一世,但却也糊涂一时,防盗防贪却忘了防自己的儿子。自己政治清明,儿子却贪得无厌,祸害一方。子不教,父之过也。

狄景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深受宠爱,但生活一点都不检点。巧舌如簧的他蒙蔽狄仁杰的双眼,自己却胡作非为,弄得民不聊生,以至于百姓痛恨狄仁杰。

《旧唐书》有言:“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大概意思就是,狄仁杰在魏州当刺史时体恤百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魏州百姓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以此纪念他。

等到他离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来到此地当官,但却鱼肉百姓,魏州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毁掉了曾经纪念他的功德碑。

整个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当初狄仁杰上任魏州刺史,为人清廉,事事为民做主,严惩当地恶霸。魏州百姓的生活大有改善。

而当年,契丹大军又要来侵扰,整个魏州人心惶惶,百姓乱成一锅粥。狄仁杰迅速派军稳定民心,让百姓活动如往常,毫无混乱现象。

契丹密探见此状,快马加鞭回去禀报,契丹首领认为大敌压境,百姓必会乱阵脚,城内必有所防备,所以毅然撤兵。

魏州百姓躲过了大灾难,而狄仁杰又是个好官,于是魏州百姓便给他建了祠堂,立了功德碑。

由于政治有为,狄仁杰又被提拔。十几年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狄景辉来到魏州担任担任司功参军,不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做事,他便为所欲为。

当地的恶霸与他勾结一起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知道他是狄仁杰的儿子之后,百姓更加愤怒。认为生出这样的儿子狄仁杰也有过,于是百姓冲进祠堂捣毁。

有密探汇报狄仁杰,狄仁杰听闻愤怒不已,命令人撤了儿子的官职,断了他的俸禄。

狄景晖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花天酒地的资本,于是又故伎重演。跪着说自己会洗心革面,为百姓谋福。

许多大臣又纷纷向狄仁杰求情,但狄仁杰丝毫不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毕竟民心已经向背,若不严惩,也枉他一生英明。

狄景晖依旧被罢了官,并且厉声告诫自己的儿子:兴邦,不可以用贪婪之人,应当选贤举能,此乃治国之道。百姓得知后,又将被捣毁的祠堂重新修整,以此纪念他的刚正不阿。

其实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出人头地,就这个狄景辉专门让他背黑锅。

祸害百姓对于狄仁杰来说是最大的罪过,无论是谁都不可容忍,所以亲生儿子也被他严惩不贷。

这样的好官确实深得民心,也是百姓安居乐业强有力的保障,但这样的清官,确实不多。

而狄仁杰这一生,最愧疚的人无疑就是娄师德,差点“恩将仇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狄仁杰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与娄师德同为宰相,自己经常遭到其他官员的排挤甚至诋毁,官职几度沉浮。但是娄师德却不一样,他的宰相一职一直稳坐。

娄师德与狄仁杰的性格不一样,他不会直接将坏人揪出来,“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很少得罪人。

贪官当道,他也绝对不会惩治任何人,他一心只会退让,这就是他所谓的“与人为善”。

说娄师德懦弱没骨气的人并不少,不屑与他为伍的朝廷大臣也非常之多,但是不论别人对他成见有多大,武则天却异常喜爱。

狄仁杰认为娄师德唯唯诺诺,自己不愿意与他共同办公。身居要职,却不为百姓谋福,贪官污吏却不敢揪,也是个没骨气的人。

武则天听闻,也知狄仁杰其实是要自己撤了娄师德的宰相一职。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在他眼里娄师德算是一位贤人否?

狄仁杰回答说:他固守边疆多年,确实是有功劳,但此人是贤中不足。其实狄仁杰的意思还是娄师德坐在宰相的职位,他的才能是不配的。

武则天又说:“当年娄师德率领18万兵马与吐蕃叛军大战,凯旋而归,又用计使吐蕃稳定,使得边疆百姓安居乐业,是否称得上贤?”

狄仁杰哑口无言,但理不直,气却壮的说:“他不能够知人善任。”

武则天笑着说:“你的宰相一职都是娄师德力荐的,难道娄师德推荐的不是贤人,而是闲杂人吗?”

狄仁杰听罢,才知自己的官职是娄师德力荐的,内心惭愧不已的说:“娄公竟宽容至此,我真是配不上娄公的宽宏大量,实在惭愧。”

其实娄师德是有他的为政之道,不强出头,却以智取,特别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里,保身才能又机会将他们处置。
他不争,并不是他怕,而是要谨慎从事,看似唯唯诺诺,其实是大智若愚。武则天得娄师德与狄仁杰,可谓稳坐龙椅,江山可保。

9

大家对狄仁杰的印象,基本上都来自热播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其人断案如神,爱民如子,为官清正廉明。

历史上的狄仁杰也是如此,他在做大理丞时,用短短的一年时间处理了一万七千人的案子,而且没有一人上诉伸冤,可见效率极高。

同时他慧眼识英才,多次向皇上举荐贤才,善用能人,造福江山社稷。在他死后,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而且说了四个字“朝堂空矣”,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赏识与认可。

狄仁杰为官期间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魏州百姓还主动为狄仁杰立了生词,活着的时候就享受香火供奉,可见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

但是在狄仁杰晚年,一处生祠却被大唐子民毁掉,这前后反差也太大了吧,百姓怎么突然间这么痛恨他,难道是挖掘到他之前的一个恶劣事迹??

根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由此可见,大唐子民之所以砸掉狄仁杰的祠堂,是因为受到了他儿子狄景晖的牵连,老百姓痛恨的是狄仁杰教子无方,怎么教出个恶霸一方的儿子。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狄光嗣,是三个儿子中最为出色的,一直以父亲为楷模,做事兢兢业业。

圣历年间,朝中需要一位尚书郎,武则天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狄仁杰就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狄光嗣不负众望,为官清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的很好。

狄仁杰死后,根据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狄光嗣继承了爵位。

次子狄光远,虽然没有像兄长一样担任高官,但是十分孝顺,一直侍奉父母,还替狄仁杰洗刷冤屈。

左台中丞来俊臣上书诬告狄仁杰谋反,狄仁杰被迫入狱,无奈之下,狄仁杰在狱中写血书陈述冤情,把血书塞到棉衣中,并让狱卒把棉衣送给家人清洗。狄光远看到棉衣便恍然大悟,于是撕开棉衣发现了血书,立马把血书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这才发现冤枉了狄仁杰,于是重审案件,狄公得救。

小儿子狄景晖,是三个儿子中最不成器的,老百姓也是因为他,才去砸狄仁杰的祠堂。

他在魏州担任参军的时候,十分残暴,仰仗着狄仁杰的名声到处干坏事,欺压百姓,最后激起民愤,百姓一怒之下砸掉了狄仁杰的祠堂,以此泄愤。

狄仁杰知道后,勃然大怒,严厉的惩处了狄景晖。

可见,狄景晖完全是在坑爹,自己胡作非为,还连累了自己的老父亲,让人不禁想起了”我爸是李刚”这句经典的坑爹台词。

狄仁杰虽然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但是却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儿子,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难怪百姓会把对狄景晖的怨恨转移到狄仁杰身上,祠堂被毁也只能怪自己教子无方!

10

这个提问给人一种错觉,老百姓对狄仁杰非常痛恨,其实并不真实,狄仁杰的一生多少功绩自然不用多说,而狄仁杰死后,老百姓砸他的祠堂,不是因为狄仁杰做了什么坏事,相反,是因为狄仁杰没有教好儿子。

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凡是得到高官厚禄的,基本都是要造福子孙的,特别是古代的时候,还流行继承这一做法,但一般继承了父辈职位的人都是嫡长子,次子是没有权力继承父辈的地位的。

狄仁杰这一人物,生前其实名气还没那么大,而正是在死后,大唐的朝廷才开始对狄仁杰过去的功绩大家封赏,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个非常受到武则天重视的人物,他一生的辉煌多大,在死后,朝廷就会怎么纪念他。

而狄仁杰死后,他曾经的辉煌很当然的便落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狄仁杰有两个孩子,一个叫狄光嗣,而另一个孩子,比这个孩子要出名的多,他的名字叫做狄景晖。

狄仁杰给自己的后辈留下来的光辉不少,但古代的时候流行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狄仁杰的嫡长子,狄光嗣自然将狄仁杰留下来的所有成就继承过去了,不仅是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获得了不俗的职位,还因为狄仁杰在民间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也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尊重。

虽说狄光嗣继承了狄仁杰的位置,但是狄仁杰的第二个孩子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得到一个八品小官,放到现在也就算一个县级干部,生在狄家,自己的父亲名满天下,而自己却只能混到这个位置,狄景晖内心是很不满足的。

或许是内心的憎恨逐渐增长,狄景晖开始无恶不作,生在狄家却最后沦落到这个地步,看来狄仁杰生前的确没有教育好他,狄景晖对百姓有多狠,百姓就对狄仁杰有多恨。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了不少人开始怨恨狄仁杰,教育了一个这样的儿子,而被迫害的百姓便开始自发的砸狄仁杰的祠堂。

其实百姓也不是恨狄仁杰,只是恨他生了个这样的儿子,虽然狄仁杰的一生几乎没有污点,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却为自己抹黑不少。

像这种因为怨恨儿子,便将气撒到父亲头上的事,虽说有,但也绝对不多,之所以在狄仁杰这里表现的这么明显,主要还是因为狄仁杰的名声太好了,而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被苛求,百姓自然就更容易将气撒到他身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