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

2020-11-19 07:01阅读(59)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1946年6月22日,面对中原军区请示立即突围的电报,主席彻夜难眠,苦苦思考。中原军区认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

1

1946年6月22日,面对中原军区请示立即突围的电报,主席彻夜难眠,苦苦思考。

中原军区认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因为截获的密电显示,中原解放区周围的几十万蒋军,将于近日对我军发起进攻’。

主席抉择的艰难在于,如果突围引起内战爆发,我军与蒋军实力相差悬殊,这将让党和人民面临巨大的危险,但如果中原军区部队不能及时突围,那以5万与30余万的兵力对比,‘皖南事变’的结局也许就会重演,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选择,23日深夜,主席给中原军区起草了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正是这封电报,决定了中原军区的生死存亡。

中原军区接到指示后,立即秘密行动,司令员李先念甚至为了麻痹蒋军,在已走出30余里后,又策马连夜赶回驻所,与蒋军代表见面,以迷惑敌人。

面对蒋军的重兵包围,中原军区皮定均率‘皮旅’七千余人义无反顾的、带着牺牲的念头向敌重兵防御之处冲击,以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但令人惊讶的是,最终‘皮旅’却运用合理的战术、以出人意料的胆识,成为最先突围成功、建制保存最为完整的部队,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在1955年授衔时,原本被评为少将的皮定均,被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晋中’,成为响当当的开国中将。

率主力部队突围的李先念和王树声,兵分两路,虽然在蒋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下,部队也遭到了重大损失,但最后终于摆脱了敌军,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有生力量。

想想看,当初如果不是主席在极艰难的选择下当机立断,指示中原军区立即全力突围,如果中原军区不是合理制定突围方案,如果不是皮定均和战友们有神助的指挥和独一无二的战术,最后将面对蒋军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后果不堪设想,所造成的损失也要远大于‘皖南事变’。

饶是如此,中原突围还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只有‘皮旅’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在我军的历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主席的英明决断,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使一场灭顶之灾化于无形。其实新中国的建立,也正是建立在我军一场又一场化险为夷战事的基础上,但过后想想这些命悬一线的危机,仍不免让人后怕。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2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一边着手在印度训练“驻印军”以期反攻,一边以美援相胁,坚决要求重庆军事委员会执行军法,枪毙远征军第一路军所属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第66军军长张轸,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式,老蒋一时愁得要死,那俩可是黄埔一期和保定军校毕业的嫡系。



(张轸)

史迪威这个美国人咋就这么恨两名军长呢?这要从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的作战序列说起。第一路军司令长官本来是罗卓英(第二路后来没有编成),下辖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和张轸第66军,共三个军约10万人马,因罗卓英没有及时到职,杜聿明以副司令长官兼代司令长官的身份率部踏出国门。

由于滇缅公路运力有限,这10万人并非一股脑儿到达的缅甸,而是沿着公路拉成一条线,其中第5军打头阵以200师为前锋率先与日军在同古交火,第6军主力则在后面跟进,而第66军除孙立人新38师投入战场外,还有两个师位于中缅边境的畹町沿线,作为总预备队相机参战。在英国人的各种不配合下,所谓的联合作战很快破产,中国远征军只能全线撤退。

(马崇六)

日寇第15军以第56师团长途奔袭腊戌,从而切断了杜聿明主力沿滇缅公路回国的退路,于是第5军和第6军一部向北绕道,试图经密支那回国,结果又被日军两个联队抢先一步袭占,没奈何钻了野人山。日军随即全部轻装沿滇缅公路侵入我国滇西,以10辆坦克和3000人组成坂口快速支队,1942年5月2日攻陷畹町县城。

仍然留驻中缅边境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其实手下还有整整一师兵力,然而却张皇失措望风而逃,同时下令炸毁所属战车连的坦克堵塞道路,结果日本人仅用两个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推进。即便如此,总预备队的两个师完全可以利用地形阻击住日军,甚至展开一个团都可以彻底封锁公路,可惜第66军军长张轸同样带头跑路。

(甘丽初)

于是兵败如山倒,两三万远征军部队被3000人的鬼子坂口支队在四天内狂撵300公里,溃不成军毫无抵抗能力,使滇西军事形势迅速崩溃,这就是后来史迪威非要杀了他们的理由。一片混乱中的5月4日傍晚,日军坂口支队派出的便衣队数百人,混在撤退的中国军民人群当中,秘密接近了惠通桥西岸桥头。

奔腾的怒江水和怒江大峡谷形成一道天堑,把滇西地区一劈两半,而始建于明末的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唯一的跨江通道,1936年翻新后成为一座全长仅206米的柔索大吊桥,由17根德国进口的钢索组成。两天前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由此撤往昆明时,特地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同时授权宪兵队长张组武少校全权接管惠通桥,一旦情况紧急可立即炸桥。

(史迪威和花生米)

广西汉子张组武命令工兵安装好炸药,自己搬把藤椅坐镇东岸桥头,亲自检查过往行人和车辆,下午6时许,正当日军便衣队的尖兵小队距离惠通桥仅有200米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一辆从保山开来的破卡车非要逆行向西,宪兵不许令其调头返回,车主何树鹏自恃跟军统有点瓜葛,拒不服从且出言不逊,宪兵们上去一顿大耳刮子。何树鹏负气调头,因操作过猛与另外一辆车相撞,登时堵塞了拥挤的桥头。

队长张组武大怒,喝令宪兵立刻将卡车推下江去,何树鹏呼天喊地以身护车,宪兵少校当即以“妨碍执行军务罪”下令执行枪决。骤然响起的枪声不仅把逃难的中国军民吓了一跳,也震断了内心紧绷的日本人神经之弦,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被发现了,于是掏出枪支组织敢死冲锋,虽然他们第一时间打懵了宪兵队,但是张组武仍然在几秒钟后清醒过来,挥手下令爆破,当真千钧一发!



这事想想足可以让从重庆到昆明的所有军政大员后背冒出冷汗,如果让日军便衣队袭占了惠通桥,已经迫近芒市(距离怒江100公里)的日军第56师团主力,完全可以在半天内通过此桥。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击滇南关麟征第9集团军的身后,与越北日军前后1夹击完成突破。

另一路向东直取昆明,这条公路的后方只剩下两个宪兵团,根本不堪一击,日军援兵到达后(缅甸方面军1943年增加到十个师团30万人),即可从云贵高原直下重庆,那中国的抗战局势可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宋希濂)

脾气执拗的小商人何树鹏没有白死,他意外地用生命挫败了日本人的阴谋,使其坦克汽车望江兴叹。气急败坏的日军随即组织几百人用冲锋舟强渡怒江,并开辟了桥头堡,恰逢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亲率第71军第36师先头部队兼程赶到,拼死反击将登岸日军大部歼灭。至5月8日,第71军主力抵达怒江东岸,遂巩固阵地与日军隔江对峙,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直到1944年的滇西反攻。

惠通桥之战规模不大,意义却是非凡,它避免了西南半壁可能在1942年沦于敌手,尤其是意外事件逼露日军便衣队的插曲,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而若不能及时炸毁惠通桥,后果不堪设想,每每抗战史读到此处,总有八个字萦绕脑海:细思极恐,天佑中华!

3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数古巴导弹危机细思极恐。1959年美国对古巴新政府产生不满,1961年1月,二国断交。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古巴设立立足点,增了对古巴经济,军事援助。赫鲁晓夫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轰炸机。苏联把导弹飞机装进集装箱秘密运往古巴,并携带威力巨大的核弹头。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安装在发射架上的核武器。美国总统肯尼迪意设到事关重大,苏联导弹造成了严重威胁。肯尼迪决定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通过广播通告世界,宣布封锁古巴,下令载有核弹头的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上空。局势紧张到极限,核战争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危在旦夕。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措辞强烈的声明“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10月24日,美舰将古巴包围得水泄不通,命令导弹在发射架上听候指令,美国全面地准备打一场核战争。在美国极限的压力下,赫鲁晓夫寻求妥协,肯尼迪顺水推舟,苏联撤出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美国撤出部署土耳其的核武器。一场或令世界毁灭的危机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理性地化解。

4

说到战争史上发生的细思极恐的事情可以说有很多,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事件,他们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我说一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样的事情吧。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战役叫做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战。

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的解放是十分的重要的。此次战役是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他们如同一把尖刀,刺入到了敌人的心脏。

在敌人的包围当中,他们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这就是战争史上的一场奇迹之战。

我们都知道正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本来在大别山之战前,我军和国民党的作战,主要是以防守为主。

但是,此次战役之后,我军开始进入到了大反攻的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就是有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这一次战役的胜利,意义当然是非凡的,

可是,为何我要说这一次战役是细思极恐的呢?

要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是孤军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区的。本来之前人民解放军活动的地盘,都是在黄河以北。

那时候黄河以北的地盘有限,这样小的地盘是不利于我军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作战的地盘,刘邓大军开始从黄河以北,躲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深入到了长江地带。

他们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区,进行的这一次战役。

可以说当时对于刘邓大军来说,他们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就如同走上了不归之路,每一个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毕竟无论是军饷,还是粮食,都是没有人给自己提供的,全部都是要自己自足自给。

关键是自己还深入到了敌人的包围之中,这种情况下,你说是不是很危险的,是不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若是被敌军给围住了,很大程度上刘邓大军是会被全军覆没的呀。但是,他们终究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中,他们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并且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

尽管说这一次战役,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在我想来这一次战役,还是细思极恐的。

5

40军军长韩先楚据理力争,提前解放海南岛,韩先楚必须说服四级领导,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暂归15兵团指挥),广东军区司令员兼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四野司令员林彪,中央军委毛泽东。韩先楚认为必须在谷雨前解放海南岛,因为此时刮东北方,对航渡有利,中央军委采纳了韩先楚的意见,4月中旬40军43军一部强渡琼州海峡,发起海南岛战役,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没有韩先楚,海南或许变成第二个台湾,细思极恐。

6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林有句台词,准备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这就是辽沈战役时解放军面临的真实情况,虽然之前东总已经同意中央先打锦州的决定并开始执行,但是华北和沈阳同时出兵增援,还是出乎东总林罗刘的意外,倍感压力。因为对沈阳派兵增援是有准备的,而对华北派兵增援则并不是准备太充分,所以有些意外。

如果华北不出兵增援,或者只是以小部队增援,问题并不大,但是国军统帅部从华北抽调部队组成东进兵团,猛攻塔山,还是让解放军这边感到有些意外。因此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我不要伤亡情况,只要塔山。因为从沈阳增援之前已经有安排了,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安排了阻援兵力,而东进兵团离锦州更近,增员起来更方便,所以对打锦州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按照廖耀湘后来在功德林的回忆,在九月底蒋再次到沈阳催促他出兵锦州的时候曾经说过,当时要他出兵锦州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考虑,更是因为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如果辽沈战役失败,华北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所以,校长还特别教育他,作为高级将领,看问题要看全局,不能只看局部。所以,必须东西对进,击败解放军,不仅是挽回东北局面,也是要稳住华北的局面。

虽然当时侯镜如作为地下党员在这时候增援并不积极,但是在罗奇的指挥下,独立九十五师的所谓波浪式攻击还是表现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此时如果廖耀湘在得到命令后不拖拖拉拉,而是能够迅速行动,西进增援锦州,东西对进,那么辽沈战役的局面就会很糟糕。虽然当时解放军参战兵力实际上超过国军,到毕竟是攻城战,无论是黑山大虎山一线还是塔山一线失守,情况都会迅速恶化。


但侯镜如本人对增援并不积极,到达前线后其实操作都是常规操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反而是当时作为黄埔嫡系的中央军将领,廖耀湘再西进的时候一直忧虑重重,队增援锦州态度非常消极,总担心回被围城打援。所以十月二日同意出兵,八日白开始下令部队出动,占领阜新和新立屯之后就又停下来了,犹豫不决,拖拖拉拉,还不如侯镜如这个地下党员积极。

锦州当时的守军兵力超过十万人,东进兵团也有十万人左右,廖耀湘兵团十二个师,也超过十五万人,加上打锦州本身是攻城战,如果在锦州城破之前廖耀湘兵团个侯镜如兵团都已经突破解放军的阻击,到达锦州外围,那么东总虽然兵力强大,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决战,也是非常危险的。好在廖耀湘始终对增援锦州态度消极,不肯全力西进增援,最后不仅坐视锦州解放,也导致了他的部队被全歼。

7

太平洋战争,让很多美军士兵的心态彻底崩了。

(硫磺岛战役)

其实对于大多数欧美国家来说,战争应该是有底线的。对待平民、战俘、医疗兵等等,不能随便射杀。当然,西方人也认为人命最重要,实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投降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但是,美国人遇到了日本人,彻底被惊呆了。

日本人打仗是疯狂的,似乎个个都是没有思想的战争机器,一心一意的要为天皇尽忠,宁死不投降。不仅如此,他们还用一些丧心病狂匪夷所思的战术,“轰炸”美军单纯的心灵。

(《太平洋战争》截图)

美剧《太平洋战争》中,一队美军在冲绳岛进军的时候,遇到了难民群。这些美国大兵立刻做出了正常人的反应,不对难民开枪,甚至想要保护他们。

(《太平洋战争》截图)

结果,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嘀嘀咕咕的走了过来,想把孩子交给美军。当她摊开双手的时候,美军才发现她身上绑满了炸药……轰的一声,血肉横飞。然后,跟在难民后面的日军开始了进攻,连平民也一并射杀。


战斗结束之后,美军都惊呆了,心态崩了……这特么的是什么战术?

(《太平洋战争》截图)

和日本人交战越多,美国人越是震惊,最后彻底放弃什么狗屁底线,就算看到日军投降,也不轻易相信,宁愿把他们弄死。这种场景,相信大家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影视剧中,常常能看到。

反正,对待日军不能心软。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到处挥舞,管你投不投降,先往地堡里喷一会儿再说。

至于澳大利亚军人,本来是跟着主子英国混的,主要敌人应该是德国。结果,澳大利亚军人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怎么仇恨德国人,相反,他们想把日军赶尽杀绝。因为在东南亚地区的战斗中,被俘的澳大利亚军人被日军残杀了很多,算是血海深仇吧。

(新几内亚战役)

1943年新几内亚战役的时候,澳大利亚人毫不怜悯的弄死日本人。不管投不投降,直接弄死,20万日军中的绝大多数都死在了战场上。

所以,战争后期的美军李梅火攻,以及毫不吝啬的扔了两颗原子弹,造成大量的日本人死亡,盟军丝毫不觉得良心不安。


那么,日军是怎么做到这么丧心病狂的呢?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中小学都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实施一些特别的教育方式。比如,小学生就会被培养好勇斗狠的精神,胆小怯懦的孩子会被训斥和欺负,不会有人同情他们。

中学之后就会参加必要的军事训练,甚至会进行模拟战争游戏。孩子们就被灌输自我牺牲的精神,战斗到死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被俘虏是很丢人的事情,不仅让自己,也会让家人和先祖蒙羞。

就这么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不丧心病狂?

所以,可怕的教育会培养出疯狂的一代人,以史为鉴,不可掉以轻心。

8

说到发生在战争史上的,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战役,我就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之战。

可以说这一次战役,就是让人想来十分的细思极恐的。要知道这一次战役是张灵甫发动的。

张灵甫之所以发动这一次战役,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剿灭”粟裕带领的华野军。

本来张灵甫的原计划,是想要用两个步骤来对粟裕的华野军实施歼灭行动的。

第一个步骤:就是张灵甫亲自带领他的七十四师,深入到孟良崮这个地方。在张灵甫看来,自己的到来,肯定能够引诱粟裕带领着华野军出动的。

若是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真的到达了孟良崮,他就可以实施第二个步骤了。当然,第二个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个步骤:当粟裕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之后,蒋介石就会在派国民党的大部分来支援张灵甫。

这样他们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就可以把粟裕的华野军歼灭于无形当中了。

不得不说张灵甫的这个计划,着实是十分完美天衣无缝的。

毕竟当时的国民党,拥有最为尖端的武器,他们若是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的。

对于粟裕来说,要想战胜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当然是不容易的了。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他们有多么的强悍,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更何况粟裕还可能,面临着国民党其它军队的“围剿”。

你说粟裕若是去迎战,这个仗打起来是不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事实上当粟裕知道张灵甫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自己歼灭张灵甫的机会到了。

粟裕想到的是,既然现在孟良崮只有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其它的援军还没有来到,那么,我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到达孟良崮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

也就是说,在国民党的援军到来之前,我们就已经把他们给歼灭,然后全身撤退了。粟裕的理解就是这一次战役,若是想取得胜利,就是在一个“快”字上。

尽管说这样做风险还是很大的。

但是,张灵甫看来胜利的希望更大。因此他就带着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进发了,最终他们没有给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喘息的机会,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带领的全部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就在粟裕带领着华野军撤退了四个小时之后,国民党的大部分就开始围攻了过来,你说这个战役打的是不是细思极恐。

若是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在晚撤四个小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呀。

9

中国随处可见的广告,其实是日本间谍做的引路标记

喜欢老照片的朋友,都注意过一个现象:很多照片上都有一个词——仁丹,拍摄者似乎有意无意间将这两个字录入镜头。实际上,这确实不是普通的商业广告,而是日本间谍做的引路标记。



日本人的阴谋

仁丹,是日本生产的一款降暑神药,民国早期就已经在我国家喻户晓(和我国的“人丹”不是一个牌子,注意区别)。经过日本人的商业推广,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油漆刷在墙面上的“仁丹”广告。



在那个年代,油漆并不是便宜货,日本人不惜成本的在中国到处刷广告,难道真是为了占领市场吗?很显然另有阴谋。在1936年四川省政府的文件资料中,曾多次提到:日本人身着中国服装,雇佣中国工人在湖北黄冈、江苏武进、昆山、山东济南等地的险要地形处,大肆刷涂“仁丹”广告,并给屋主两元,随后拍摄照片。



日本人给钱刷广告,看似合情合理,但是为啥偏偏选在城门、关隘、桥梁等重要地标处呢?等到抗战爆发,日本人的阴谋才被一一揭开。

符号的意义

在诸多的“仁丹”广告上,大多有一个八字胡的日本人形象,问题就出在他的胡子上。其代表的含义如下:

若胡子两边翘起,说明道路畅通无阻;

若胡子两边下垂,说明此路不通;

若胡子左边下垂,说明左路不通,右路畅通;

若胡子右边下垂,则说明右路不通,左路畅通。



胡尖所指的方向,通常为中国的重要场所,需要重点刺探情报。在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侨民就是通过“仁丹”广告刺探情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也是靠着这些广告指引进行精准攻击,避免走进死胡同,以此缩短进攻时间。



那么有人问,有些广告上并没有图像,这怎么来指路呢?很简单,字体的横折弯钩都有不同的含义,同时排版的不同,含义也不同。比如,如果广告词竖着排版,说明此路畅通,如果横着排版,说明前路不通。

上文曾提到,日本人不惜成本,花大价钱用油漆刷广告,就是因为油漆的能抵御风雨侵蚀,可以长时间的存在。拍下照片,是为了日军经过此地时,可以拿出照片比对,防止走错路。



教训值得警惕

日本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披着商业的外衣,在战争全面打响之前搞出来的。很多人单纯的以为,只有战争期间才会防谍反特,其实和平时期才更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风平浪静,可敌人也许就在你的眼皮底下活动,而我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呢,你说这难道不细思极恐吗?



顺带提一下,发明这个标记的日本间谍叫芝原平三郎,1947年11月19日中午12点10分,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枪决。

更多历史秘闻,欢迎关注: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

10

莫过于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跨过三八线后的境遇,美军主动放弃汉城,我方是欢声雷动,重大庆祝,认为美国人已经全军崩溃,我们将“从北到南,一推就完”只有彭德怀忧心忡忡,预计中的美军“汉城保卫战”并没有发生,美军对汉城全面破坏后,有序撤退,彭德怀这个战场老江湖已经嗅到了危机,他开始犹豫不前,下令加强海岸线防御力量,防备美军第二次“仁川登陆”,并就地建立纵深防御工事,,这导致毛泽东的严厉斥责,军队过三八线就是要“扫平美军”解放整个朝鲜半岛,不是让你到了三七线就开始防御的,彭德怀解释是,美军仅用远程火炮拦阻我军前进,而大批飞机则飞往三八线以北,攻击中国后勤线,那么后果会是灾难性……假设中朝联军超过100万的军队也攻击到了釜山,突然补给被完全切断,极有可能,这些完全靠双腿的“步军”,再也不可能回到三八线了,将再次重演“仁川登陆”后北韩军队的境遇……万幸的是,发生了36.5度线的坻平里之战,中国几个最精锐的东北军王牌师,打不下坻平里,使彭德怀猛醒,美军根本没有“军心动摇,丧失意志”,相反,防御战中,娴熟的海陆空配合,使仅靠步兵的进攻方毫无机会,坻平里后,彭德怀再次下令战线收缩,直到第五次战役,中朝联军始终徘徊在36.5线,随后的事,大家也知道了,美军发起反击,中国军队很快就退回到了三八线,那么,一个“细思极恐”的来了,如果李奇微有足够的耐心,用“节节败退”,把中朝联军引诱到釜山附近再突然发飙,届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线将会拉长到“史无前例”的约700公里(丹东到釜山),一旦被完全切断(弹尽粮绝),整整100万的中朝联军,会在几天内丧失战斗力,全军覆灭在三八线以南……彭德怀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在回忆录中写到,他生平感到唯一一次的害怕,就是占领了“汉城”……彭德怀的“抗命进攻”,终于保留了大多数的军队家底回到了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