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2020-11-18 01:31阅读(59)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

1

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的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几部权威性较高的史书入手,来看看唐玄宗之子肃宗是如何登基的。这几部史书对于当时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时,玄宗被迫幸蜀,当时的太子也即肃宗随行,行至马嵬之时,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玄宗继续西行避贼,太子则率兵留了下来到北边参与战事。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时,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后才命人将册书送到了灵武。

由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玄宗的逊位、肃宗的上位实际上很大可能并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让”出皇位的打算,那么在命肃宗北上讨贼之时就该有所表示,而史书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肃宗即位是一件先斩后奏的事件,肃宗先于灵武登基,此后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无奈之下只能认可,继而帮助肃宗把该走的流程走完。关于这一点,《新唐书》表现地很明确,内称:“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可见,唐玄宗并非于安史之乱后主动册立肃宗的,“让”出皇位一事无从谈起,是一个伪命题。

而肃宗之所以能顺利策划登基,与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威的跌落有关,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与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关的,耽于享乐、所托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被肃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2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长安。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第二天,当唐玄宗率领人马准备继续西行的时候,当地百姓出来阻拦。唐玄宗犹豫很久,最终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后来,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肃宗,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图注:马嵬驿军事哗变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经即位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当来自灵武的使者告诉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后,李隆基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之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标志着李隆基正式让出皇位,承认李亨的皇帝地位。

????图注: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出最高权力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让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虽然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被盛世掩盖的各种危机都显现出来。潼关失守后,“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李隆基宣布要御驾亲征,也没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随李隆基的人纷纷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责李隆基的种种失误。马嵬驿军事哗变后,李隆基亲自出面“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隆基丧失了军心民心。


第二,在混乱的局势下,李隆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个人的威望团结全国的力量,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太子李亨。马嵬驿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杨国忠。他坚决不肯留下,而是让李亨留下抚慰人心。结局是“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侦知”这样的情况后,说了两个字:“天也。”又派人对李亨的随行军士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

???图注:唐肃宗李亨画像


第三,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敌当前,李唐政权最需要的是团结。当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例行公事般地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和《皇帝即位册文》,相当于是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后仍然不肯放弃皇权,那么李唐政权将会“天有二日”,出现内讧局面,使安史叛军从中得益。

综上所述,李隆基让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势下对既成事实的认可,是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秦泉主编:《中国历史之谜》,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图片来自网络

3

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出逃。但是潼关失守了,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唐玄宗就带着心爱的妃子、皇子皇孙、近身宦官、宠臣以及禁卫军悄悄地南下了,舍弃了京师、舍弃了百官、舍弃了子民。在他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实际上他已经放弃了自己做为大唐皇帝的责任,他已经72岁,他太老了,老到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老到只想安稳过完一生。但是,即便如此,唐玄宗也并没有主动让出皇位,而是太子在灵武僭越称帝,唐玄宗只是很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继位的合法性。

756年六月,在杨国忠的乱指挥下,潼关失守了,长安即将无险可守,很多人已经逃走了,而大唐的皇帝唐玄宗第一次感觉到了害怕,他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决定逃到四川去,这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中,等十三日的早上,一小部分官员去上朝的时候,才知道他们的皇帝抛弃了他们已经逃跑了。于是长安城乱了,天子出逃击垮了长安城。

唐玄宗派宦官走在前面,到各个地方通知地方官准备接驾,只是大部分的父母官早已经不知去向,唐玄宗不得不亲自问自己的子民要食物吃,一路上的狼狈与不堪让禁卫军们的情绪空前的灰暗,他们不能恨皇帝只能将这种恨意转投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于是当他们到达马嵬驿的时候,禁卫军哗变,在未经唐玄宗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认定杨国忠谋反,将其杀死,然后又逼着唐玄宗将杨贵妃交出来,唐玄宗试图说服众人杨贵妃对杨国忠的谋反一无所知,但激动的人群怎么可能轻易地散去,于是唐玄宗不得不让高力士去把杨贵妃给弄死了。

之后大家开始重新研究应该去往何方,毕竟四川是杨国忠的老巢,那里有忠于杨国忠的部队。有人建议去西北,有人说去太原,还有人建议回到长安(当时长安还没有沦陷)。但唐玄宗显然已经放弃了继续抵抗,所以他还是继续南下,而不顾百姓的苦苦挽留,后来百姓又把太子李亨拦住,唐玄宗命令李亨安抚百姓而他先行,后来知道李亨决定留下来抵抗,唐玄宗就拨给了李亨两千人马。李亨带着这些人北上灵武,到了朔方军的地盘。在这里他们决定组织对安禄山的抵抗。

然后在七月十二日的这一天,李亨在官员们的劝说下僭越称帝,即唐肃宗,而此时的唐玄宗正在往四川走,期间有不少人已经离开,陈玄礼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而唐玄宗也尽量劝说他们各回各家,他自己会带着皇室成员继续入蜀。不过最后还是有誓死效忠的人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边。七月二十八日,唐玄宗一行到达了成都,此时,他的身边还有1300名随从以及24名宫女。

到了八月十二日,唐肃宗派去通知唐玄宗他已经称帝的使者到达了成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唐玄宗对于唐肃宗的僭越称帝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的合法性,并在六天后让自己身边的大臣将皇权的象征物送往灵武。

那么。唐玄宗为何如此痛快呢?要知道从前的唐玄宗将权力看得极重。四姑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唐肃宗已经称帝,这说明他得到了民心、军心,唐玄宗不同意也不能改变什么。唐玄宗当初放弃抵抗,选择逃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放弃了皇位。这样的他,已经没有心力再去计较自己还是不是皇帝了。

其二、唐玄宗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让他再也没有自信去做大唐的皇帝。他在极短的时间内遭遇了安史之乱、士兵哗变、杨贵妃被士兵逼死。而他什么都改变不了。尤其是杨贵妃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三、他自觉对不起列祖列宗。毕竟,大唐曾强盛如斯,长安城曾繁华无比。而因为他的昏庸,两京失守了,他如何有脸继续做这个皇帝?

其四、他虽然昏庸,却知道倘若自己认为唐肃宗是僭越的,是违法的,那么内乱就会发生,到时候安禄山更有机可乘。说不定大唐真就在他和儿子手中灭亡了,所以他不能反对唐肃宗。

其五、他老了,不想再折腾了,也折腾不起了。他若还执着于皇位,那么这场叛乱就由不得他袖手旁观,而且远离战场是最错误的做法。但他已经安逸太久了,所以必须借助于唐肃宗来平定这场叛乱。

4

大唐在历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企开元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终于达到大唐盛世的巅峰。此时唐朝威震四海,使得天下尽皆臣服!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在经历了一次叛乱之后,迅速地走向了下坡路。在这次叛乱中唐玄宗李隆基让出皇位,最后郁郁而终,其中缘由听笔者娓娓道来!

年轻时候的玄宗可谓是英明神武,使得盛唐一片繁华。但是到了中年的他就开始宠爱杨贵妃,沉沦酒色,任用宦官不理朝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还沉醉于春宵苦短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怀中的这个美人即将带给他一份“亡国”的厚礼。在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到达长安城的时候,梦中的玄宗这才意识到大难将至。

匆忙中玄宗带着自己宠爱的妃子以及数千禁卫军悄悄的离开了京城逃往四川。直到半个月后,留守在京城中的人才意识到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早已开溜了。一路之上玄宗前所未有的狼狈,让身边的将士们深感羞耻与愤怒。他们将怒火都出在了杨贵妃的身上,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话,自己所效忠的那位皇帝不至于如此。而他们也不至于遭受如此之罪。

杨国忠被处死后,玄宗被迫交出杨贵妃,无能为力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贵妃死去。就这样平息了身边最大的风波,继续踏上了入蜀的道路。而就在他继续艰难地走在蜀中的道路上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称帝了。当玄宗知道儿子继位的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达了成都那个时候,在天下将士们的帮助下肃宗已经将叛乱渐渐的平息了。而玄宗也不再逃亡身边并无危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对儿子称帝的事情表示反对。

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他并没有选择,自己在没有通知百官群臣的情况下,带领一众近臣侍卫逃出京城。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放弃了皇位。而儿子继位不只将自己剩下的烂摊子给稳住了,并且逐渐的镇压了叛军,所以说没有选择只能认命。

其次他的经历告诉他,唐朝现在已经经不起任何变动了。玄宗年轻的时候,唐朝就处在风雨飘摇当中,武后乱政唐朝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而从这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李隆基深深地知道,现在掀起政变会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唐朝带来很大的变数,更何况外面还有一个安禄山虎视眈眈。

再有便是他那年迈的身体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玄宗已经高达72岁了,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的帝王还真的不多了。所以72岁的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能够稳定一切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放手。

最后一点就是他的自信心已经被毁灭,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锐气。年轻时他无所不能,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迎来了几百年来的巅峰,那是多么的繁荣。而此时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就将大唐搅得混乱不堪,而自己也被这根棍子从京城中搅了出来,对于一生拥有无数辉煌政绩的玄宗来说,这怎么可能不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争夺皇位实在是失去了信心。

综上所诉,唐肃宗即位已成事实,安史之乱渐渐平息,年迈的玄宗也没有了再夺皇位了决心和理由,这样坦然接受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5

唐玄宗并不是主动让出皇位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之后,长安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唐玄宗仓卒之间,带着禁军一路西逃。这个时候玄宗有好几个选择。

一是去太原。河东地势险峻,有精兵强将。唐玄宗去了太原,可以背靠太行山,威胁叛军后路;

二是去朔方。朔方军是边防军,久经沙场。在朔方安行在,就意味着玄宗要兼任前敌总指挥,直接和叛军决战以收复京师;

三就是入蜀,成都天府之土,剑阁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果是四十年前的那个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毫无疑问会去太原或者朔方,精神抖擞的和叛军一决雌雄;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已经没有当年的勇气,反而坚持入蜀。

客观上说,入蜀是胆怯的选择。因为蜀地进去容易出来难,一旦入蜀,就丧失了对外界的控制,如果真的是安史叛军消灭了忠于唐廷的势力,单靠剑门关又岂能独善其身?如果能的话,刘禅就不用投降了。

所以太子李亨在跟随玄宗入蜀的过程中,决定要脱离父皇的控制,他也耍了一点小聪明,没有直接说自己要去朔方,提议说自己要组织军队,就地反击夺取两京。玄宗当然应允。封李亨为元帅,但是同时让各皇子分典天下兵马以分其权,相当于太子就是一个光杆司令。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玄宗还在耍权术,相比这个时候太子已经非常的有怨念了,更严重的是,这让唐帝国有了分裂的隐忧,尤其是永王李璘在经营江南,在试图模仿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故事。

事态紧急,在脱离了玄宗的控制之后,太子马不停蹄的赶到朔方。为什么是朔方呢?因为唐朝制度,节度使正职都是亲王遥领,而李亨遥领的正是朔方。加上朔方拥有当时唐朝最强的军队,由忠于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统帅。

到了灵武,也就是朔方节度使的所在地之后,李亨就即皇帝位,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个时候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看到了玄宗逃跑到蜀地,而太子还在坚持奋战,人心所向,不问可知。唐玄宗后来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承认了肃宗即位的合法性,并非是心甘情愿。

恰恰就是因为玄宗和肃宗的这种隔阂,让肃宗只能自立为皇帝,丧失了合法性,必须要早立大功来巩固自己的位置。于是肃宗不听李泌良言,让肃宗放弃长安和洛阳,直捣叛军巢穴彻底消弭祸乱;反而只能急功近利,不惜借回纥兵涂炭中原,只求快点收复两京。从而让战争持续很久,最终让河朔三镇永久的从唐朝分离了出去,成为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也买下了晚唐藩镇跋扈的伏笔。

所以玄宗和肃宗父子不和,间接的导致了唐朝后期的衰弱乃至于覆亡。家和万事兴这句老话,真的应该说给玄宗听听。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拒绝粘贴复制,从不百度抄袭。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6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让出皇位,在太子灵武称帝后也没有让出。直到太子部队收复两京,巨大的功劳与威望让唐玄宗不得不让出权力,乖乖做太上皇。

1、安史之乱与皇威、中央权威下降

开元盛世的时候,唐朝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唐玄宗的威望特别高。虽然有杀儿子、娶儿媳等行为,都没法影响他的威望。

但“渔阳鼙鼓动起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来自幽云的骑兵迅速的踏遍华北进入中原,洛阳丢了,天命自然受到影响;潼关决战失败,唐玄宗在长安仓促东逃,权威自然受到影响。

在长安出逃的路上,玄宗准备宗室出镇,以代替军将担任各地统帅。《命三王制》就在此时下发。

(安史之乱)

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仍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永王李璘担任山南东路、黔中与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

盛王李琦担任广陵大都督,统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丰王李珙担任武威大都督,统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到这时候玄宗皇帝威望下降,中央权威下降,但玄宗还能掌握局面,所以定了诸王出镇的计划,并没有退位的意思。

2、马嵬驿兵变与皇威下降

虽然诸王出镇,但各王出发时间并不一样。太子就与玄宗一起向四川行进。不料马嵬驿发生兵变,军将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关于马嵬驿事件的说法很多,纷纷扰扰。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唐玄宗的威望影响很大。

唐玄宗

3、收复两京的功劳

太子也在之后选择北上,在7月9日到达灵武,7月12日登基,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之后一年多里与叛军拉锯作战。在757年9月,来自西部各地军队与回纥部队集结完毕,两个月的时间收复了长安与洛阳。这时候唐玄宗与唐肃宗的争议就告一段落了,毕竟乱世军功是最大的政绩

到了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权威彻底没有了。

(唐肃宗)

玄宗退位是一系列事件造成威望下降的结果,唐肃宗的成功关键在于两京收复,再造大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7

一个觊觎皇位已久的太子,一个谋划缜密的政变,一场激愤已久的行动。一场蒙蔽皇帝的计划。最终让登基四十余载的唐玄宗退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英明神武半世的李隆基最终还是退位,向儿子代宗服软。大唐荣耀与盛世就此彻底落下帷幕。

唐玄宗一手把大唐推向了繁华的巅峰,同样又一手把唐朝打推向深渊,只能怨唐玄宗死的太晚,如果死于开元盛世,必是一代明君。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各种矛盾总激化。李隆基为人寡恩。当年能够一连诛杀三个儿子,足见在皇权问题上的独断专行,不容置疑。李亨当太子的时候,更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宰相杨国忠因为太子不是其所立为由,对太子诸般打压,意图让李隆基废掉李亨,另立太子。而李隆基出于宰相和太子的相互制衡,也乐见于此。但就此导致太子李亨和杨国忠势同水火。朝堂之上也是百官对立。无视安禄做大。

当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名义起兵造反。就用了一个月就攻克洛阳。潼关失手。年近古稀之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当年诛杀太平公主的魄力。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干人等前往成都。但在刚刚离开长安一百多里的时候禁军兵哗变。诛杀杨国忠满门,进而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这就是马嵬坡之变。随即李亨在灵武继位。唐玄宗彻底失去权力掌控。

马嵬坡的事情,看似仓促。实则是有预谋的,幕后黑手就是太子李亨与部分朝臣。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一手造成,已经是威信丧失。此时如果李亨能够鼓动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可以提高政治威望,也易于李亨自己掌控军队。而一些太子死党也知道这是李亨登基的最大机遇和时机。利用禁军对杨国忠的不满。联合了所有的反对派共同,‘’导演‘’了这次军事政变,而杨贵妃的死,则是进一步打击唐玄宗的威望。你唐玄宗即既无法控制军队,也无法掌控朝局。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让唐玄宗彻底丧失权威是李亨的必然行为。

而此时唐玄宗知道不知道幕后黑手已经不重要了,。执载天下四十年他,比谁都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永远失去了,要杨贵妃去死,就是让他失去最后的一丝威严。皇帝的威信荡然无存,如果自己不答应。自己完全有可能就此丧命。唐玄宗深知,自己已经是极度危险了。他只有答应,为了活命。其他就不重要了。至于皇位的让出也是必然的,早晚而已,从马嵬坡兵变那一刻起,唐玄宗就已经不是皇帝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8

我们先来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大唐,盛世大唐正式宣告安史之乱爆发。


---其次:安禄山带领燕北军团横扫河北、洛阳之地,在洛阳称帝,是为大燕皇帝。


---再其次:高仙芝、封常青被玄宗斩首之后,新的行军统帅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挡住了安禄山的大军。


---然后:玄宗皇帝强行让哥舒翰带领二十万大军征讨陕郡(位于洛阳西部),结果二十万大军溃败,潼关丢失。


---最后:玄宗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弃城而逃,长安城易主。


通过以上的大体事件我们也能大抵能够感受出来:


这曾经通过政变上台、铁腕执政的玄宗皇帝在一瞬间变为了一个草包皇帝,弃天下黎民百姓于不顾,仓惶出逃长安,准备逃往川蜀之地。


玄宗皇帝刚刚出长安不久,好家伙!到了马嵬驿将士们突然哗变,这一哗变---


宰相杨国忠死了、宠妃杨贵妃死了!!!


玄宗皇帝于是带领着为数不多的皇家子弟继续西逃,刚刚准备南下入川,走到扶风的时候,老百姓跪在地上跪求这位大唐天子能够留下来。


“您留下来吧!您可是长安城百姓的希望啊!”


玄宗皇帝听了之后瞬间泪如雨下,说了句:


“好好好!”


随后,拍拍了太子李亨的肩膀,还使了使眼色。


哎!那什么?赶紧给父皇安抚一下百姓啊!父皇还要继续逃亡呢!!!


太子李亨明白了,他这个父皇老爹现在是铁了心的想要逃到蜀地去啊!或者说在将士哗变、宰相惨死、爱妃缢死之后,玄宗皇帝的心里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渐渐害怕面对这个山河破碎的江山,他开始渐渐害怕面对如今的现实。


太子在安抚百姓之后,其实是想着追上自己的老爸一块去成都避难的。可是,身边的大臣及时阻拦了他,希望他能够北上灵武,在朔方之地扯起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仅是李唐的王朝的旗帜,更为重要的是李唐王朝的脸面。


于是,太子和一帮大臣一溜烟的逃往了灵武之地。


逃到灵武之地的太子李亨仅仅在三个月之后就悍然称帝,美名其曰是大臣强行让他当这个皇帝的,他这纯粹是无奈之举。


我们不得不说,太子的这番说词,戏劲儿够足,甚至有点演的过火了。



可是,这皇位玄宗还没说让出来啊?太子李亨你这是当得哪门子皇帝啊?


---先斩后奏???


没错!!!


就是先斩后奏!


在太子李亨当皇帝后不久,就叫人去给在川蜀之地的唐玄宗传话了,传话的内容无非就是:


“大唐江山疲敝!我这也是迫不得已啊,还请老爸谅解!”


恩!对了,那个。。。


---对对对!玉玺还是给我一下吧!!!


唐玄宗听到使者的这番话直接傻眼了!!!


我是皇帝啊!!!你个瘪犊子李亨!!!


话说这么说,但是鉴于唐朝当时的破败不堪的局面,唐玄宗还是乖乖的将玉玺交给了使者,并且昭告天下:


“以后,李亨这丫就是你们的大唐帝王,我喜欢做太上皇!”


以后有什么事情也不要问我,问肃宗皇帝李亨,我辞职不干了!!!


说完了这些话,唐玄宗悄悄留下了眼泪。


没有人知道,玄宗皇帝的这点点滴滴的眼泪中充满了多少的不甘和无奈,纵使他是流亡川蜀之地的帝王,可是他曾经却是万民眼中的那么缔造盛世的帝王啊。


可是如今太子李亨如此强行夺权,他的心中有多少的怒火也无处发泄,他只能叹几口气,然后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所以,玄宗皇帝的让位其实是无奈之举,可能说的虚伪一点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李亨能够挽救大唐的万里江山,可是如果说的实在点的话,那就是:


“我特么也不想啊!我是被逼的!!!”

9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睿宗李旦禅位后,登基为帝,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用姚宋两位丞相。

使大唐国富民强,大唐的国力也达到鼎盛,后世成为开元盛世。后来由于唐朝长时间的长治久安,李隆基也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下。

之后李隆基开始套图享乐,在加上宠爱杨玉环,而重用杨国忠为丞相,同时一味的放纵的安禄山。

在加上也没有做出准备,以至于安禄山反叛的时候,势如破竹,攻陷很多大唐的城池。等长安知道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李隆基这时才急急忙忙的组织平乱,由于大唐军队好多年没有经历很大的战争,所以大唐的军队战斗能力不如安禄山的大军。

在加上李隆基又离开长安,出逃蜀地,这样更加对士气不利。

在出逃的路上,到了马隗坡,兵士突然哗变,杀死丞相杨国忠,之后将士因为杨玉环是杨国忠的妹妹,觉得杨玉环不死,这些将士担心以后会怪罪。所以请命杀死杨玉环,不然大军就不前行。

李隆基迫于无奈,最后杨玉环也自杀而死。但是之后太子李亨却没有和李隆基同行蜀地。而是留了下去了别的地方!

等李隆基到了蜀地的时候,准备行旨天下,但这时太子李亨却已经登基为帝,同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隆基虽然心里不愿意,也不想就这事退出政治舞台,也不甘心退守二线,但当时大事已定。

李隆基因为出逃蜀地,威望大减,而李亨却留下来收复失地的同时,在壮大自己的实力,可以说是羽翼以成。

最后李隆基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是太上皇的事实!

10

在古代,皇帝可是个高危的职业,而且还是终身制。与危险并存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崇高地位和权力。所以,不到临终,谁也不肯让出皇位。



唐玄宗与其说是让出皇位,还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


下面,有书君就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玄宗威望已失,无力回天。


虽然玄宗在执政初期也很敬业,宇内升平,四海归心。


但是,晚年昏聩,道德伦丧,他的亲信杨国忠欺男霸女,坏事做尽。最信任的干儿子安禄山居然起兵造反,搞得天下大乱,可谓是人心尽失,威望大跌,拥护者寥寥无几。



反观太子李享,几十年来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埋头苦干,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声望渐隆,支持者众多。


二,玄宗和将士貌合神离,君臣离心。


在马嵬坡的军士哗变中,众将士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



当下,玄宗虽然因为法不责众,委屈求全,可万一形势稳定之后,他找大家秋后算帐怎么办?

存在这种心理的将士,相信不在少数。否则杀了杨国忠就行了,又何必逼死杨贵妃呢?还不是怕报复吗?


以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程度,他要是二次掌权了,给大家小鞋穿咋整?弄不好还要诛连三族,这太危险了。


如果是太子接班呢,就安全多了。依照惯例,他肯定会大赦天下,彰显自己的仁德之风。


而且,这些将士,和太子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如果他们拥护太子,只会取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底下的将士都愿意支持太子,愿意跟着太子建立更大的功业。


三,玄宗对于朝局已经失去了掌控,无力国事。


当时,玄宗已经是垂垂老朽了,精力也好,智力也好,心力也好,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李三郎了。


马嵬驿之后,越来越多的将士和臣下或明或暗地转投太子门下,玄宗手下亲信死的死,亡的亡,所剩无几。


而太子则不同,正当壮年,对于政权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而且太子率军平叛,受到百姓拥戴,追随者甚多。


如果基哥不传位给太子,在战乱期间,很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以及其他皇子的觊觎,导致国家分裂。


而传位给太子,则避免了这些麻烦产生的可能性。


四,玄宗若不传位,政权必将分裂。


太子率军平叛,受到广大将士的拥护,一致拥立太子登位,以此号令天下勤王。


这相当于是黄袍加身啊,你不干也不行。下面众将早就有了这想法,若不顺应天命,必生祸端。

所以太子李享在多次推脱无果之后,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拥立之事,即皇帝位。


众将士即使拥护玄宗,也是顺理成章,应该的,人家本来就是皇帝啊,忠于皇帝是你的本分啊,这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拥立太子李享上位,那就是开国功臣啊,有拥立之功,是肯定会得到嘉奖的。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


这就跟一块冰糖和一袋冰糖一样,傻子都知道怎么选吧。


那么,如此一来,玄宗这皇帝之名实在是有点“玄”(悬)了,实际上已经成了空架子了,和光杆司令也差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太子已经被众将士拥立登位,是先斩后奏,并没有提前打个报告,再经过玄宗审批回复。


玄宗要是不同意,不是等于说太子是造反么?到时候父子反目,天下分裂,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但是,国家分裂却已成预见,搞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啊。



玄宗也是搞政变上位的人,这一点他还是看得清的。


所以,还不如借坡下驴,直接把皇帝这位子转让给儿子,反正迟早要交出去,不如提前退休,安享太平。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于是,唐玄宗就这样无奈的交出了皇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