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2020-09-23 14:01阅读(65)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如题。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长不传贤,第二

1

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长不传贤,第二种刚好相反,传贤不传长。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2

谢谢,唐郎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唐郎觉得,朱元璋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孙子这个问题其实是暗含了两个问题。

第一,明朝的皇位传承制是什么?

第二,朱元璋为何传位给孙子?

一,朱元璋的传位是大明建立后的第一次皇位传承,事关大明血脉延绵,至关重要。


朱元璋的传位是大明帝国第一代皇位的继承,这对于朱元璋来讲,可以说是重要性无以复加,要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出身最为卑微的,甚至没有之一),他对于大明皇位的传承可以说是慎之又慎,由于老朱生长在元末,明朝建立在元后,所以其实在朱元璋思考皇位继承的时候有两种考虑。

一是循元制选定继承人。

问题是元朝承袭蒙古部落祖制,继承制经历了幼子守灶,库里台大会推举,嫡长子继承等多种传位继承方式,尤其是到了元成宗以后,元帝王的继承已经完全失去了制度的牵绊,变得随意不已,所以,元制没法遵循。

二是恢复汉化循周制。

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项制度最大的初衷就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继承人,用西方的话叫王储,这样就从根本上期望杜绝兄弟手足为了王位而手足相残,但这项制度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王朝君主素质的不确定性,由于接班人的选取并不是优胜劣汰,择优而定,而是提早就没定,导致继承人如若昏庸不堪,则很快就能断送了祖宗基业。

自周到明,2000多年中,因嫡长子继承制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但是不执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引发的宫廷血案,甚至皇朝崩塌也是时常出现。

所以,朱元璋因为是汉人出身,推翻了元朝异族统治,所以恢复正统的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理所当然,当然,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守旧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在建立大明之初,很快就把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皇位继承的依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中嫡长子朱标非常有信心

二,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可是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本来,朱标可以说是朱元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经典模板,他身为长子,又恰为皇后马皇后所生,标准的嫡长子,为人也是宽仁有加,在朝中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就连一向胸怀大志的燕王朱棣也对他这个大哥是敬重有加。

只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为得意的王位继承人,给予了毕生心血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威胁,却自己因病在年仅36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这件事可以说沉重打击了朱元璋的心境,使得他从此性情大变,洪武末期,朱元璋嗜杀恐怕与朱标的死不无关系。

因为,朱标的死不仅仅是意味着老朱死了一个儿子,一个未来继承大明皇位的继承人,而是意味着在朱元璋心里,那种久久根植的皇室传统,帝国传承体系突然之间崩塌,这种打击不得不说是毁灭性的。

我们来看看,朱标死后,大明皇位的可能继承人来有那些?他们的继承顺序又是怎样呢?

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严格的继承规则体系,首先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然后是嫡长孙,嫡幼孙,最后才是嫡幼子,庶长子,庶长孙,庶幼子。

所以,大家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到,朱标死后,排第二的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也就是朱标的嫡长子,但很可惜的是,朱嫡的嫡长子很早就夭折了。他的嫡幼子朱允通按照继承顺序应该是排在最前面了,但是朱允通太小了,朱元璋死后太不放心。

这里,很多人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此刻的燕王朱棣文治武功在朱元璋的儿子中几乎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为什么朱元璋完全没有考虑到朱棣呢?甚至对朱棣觊觎皇位非常警惕了,这里的原因,值得深挖。

首先,朱棣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排序,应该是仅次于嫡幼孙朱允炆的,虽然,按照祖制,排序略微差一些,但朱棣有军功加成,未必没有一点胜算自己这个侄子。

但唐郎分析认为,其实,在朱元璋心里,朱棣断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因为,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朱棣或许根本就不是嫡幼子,而如果不是嫡出,那就继承皇位只有等到嫡出这一脉全部消亡以后才有可能。

朱棣的亲生母亲一直都是一个谜,虽然,他在史书记载他说马皇后所生,但是因为他靖难成功后,很有可能抹掉了一切对自己不利的记载,所以,唐郎一直对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持怀疑态度。

那么,对于朱元璋来说,几个儿子中间排除了最优秀的朱棣,其它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列为传位的对象,那么传位给自己的孙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3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你弄清这个问题就明白了。假如朱元璋死时明朝还是半壁江山那接班人非朱棣莫属。朱元璋用尽一生精力打造出这么庞大稳固的帝国需要一个守城之主来经营。以朱棣这种桀骜不羁的性格来经营可能会打造出更多的成果,但风险太大,比如隋朝杨广,假如杨勇继位隋朝不可能这么短命。所以说就算朱元璋要传位给儿子,也未必是朱棣。名将全部被杀,传给他谁来保卫家。其实朱元璋规划的很好,用文韬的建文帝来管理朝政,用武略的朱棣来镇守北疆。如果不出意外朱允文绝对可以打造一个建文盛世,不比永乐差。

4

朱元璋一定要把皇位传给孙子的真相

{!-- PGC_VIDEO:{\"video_md5\": \"2d3ca66c8985b25f1889899193c85845\

5

朱元璋在立谁为继承人这方面也没少伤脑筋,他的大儿子朱标37岁死亡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次意外事件,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他继承朱元璋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也很有威信,他的兄弟们也都很佩服他,而且他的性格仁慈宽厚,就连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所以立他为继承人几乎就是没有更改过的打算,虽然他的四儿子朱棣很有能力,但是朱元璋知道他杀心太重,生怕他死后明朱隶对他的儿子们下手,所以原先几乎没有考虑过他。

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了,在他剩下的25个儿子中看来看去,还只有朱隶更像那么回事儿,才干很高,做事勇敢,确实也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是朱元璋知道朱隶和自己一样心狠手辣,所以就有些犹豫,不过他曾在一次朝会上对大臣们说过这件事,大臣们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有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我说如果立燕王为继承人的话,那么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呢?秦王和晋王是燕王朱棣的二哥和三哥,朱元璋想想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如果立燕王朱隶的话,那么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互相残杀,而以朱隶的手段,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被他杀个差不多,所以朱元璋就不做这样的打算了。

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朱元璋就开始考虑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实际上朱允文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和他的老爹朱标很像,朱元璋也顺利的让他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但是朱元璋还是对他的儿子燕王朱隶看走眼了,建文帝仅仅称帝一年多,他的四叔燕王朱隶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攻打他,并且很快打败了建文帝的势力,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不过明成祖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明朝的皇帝之中,明成祖也算是一位佼佼者了。

6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感觉有道理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真正了解朱元璋的内心世界。

?从人性来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主观喜好,对自己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喜欢程度。至于传皇位给孙子,他一定认为这是合乎他心愿的决定,是最合适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决策。历史证明,他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现实与心愿的差距。



7

自明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始,到明思宗(崇祯)朱由检煤山自尽殉国止,在这276年的历史时光中,有一位在位仅仅四年的悲催皇帝,他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朱允炆。

行脚僧、叫花子出身的草根朱重八 ,随着后来其地位的提升,迭纳数妃,逐渐妻妾成群,共生有25子。他很喜欢性格仁厚的长子朱标。朱元璋虽然亲睐太子朱标,但认为他性格太过柔弱,难以驾驭那些立有大功、桀骜不驯的功臣勋戚们,因此他要在自己死前为子孙铲除羁绊。朱标的老师宋濂,是一代名儒,早年投效朱氏襄赞军事,立有大功,被封侯赐爵,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为开导太子,决定拿他的老师开刀。他命人找来一根满是荆刺的木棍,命太子用手去拿。太子犹豫,面露难色。朱元璋因势利导教训他:“长满刺的木杖你不敢取,我为你削棘如何” ?太子聪慧,听出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但内心很不以为然,他委婉地劝谏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自古“上不仁,下必暴”,为君不能太过凶戾残暴。朱元璋闻言恼羞成怒,随手抄起一把靠椅朝太子掷去。此事说明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早已把那批追随自己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老伙计视为荆棘,必欲削之而后快。

之后,不光太子师宋濂难逃一死,众多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更是寥寥无几。朱标在被立为太子后的第25年突然病亡。他遗有5子 。因皇太孙朱英早夭 ,爱屋及乌的朱元璋便将排行第二的孙子朱允炆立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储。

在朱元璋众多的子孙中,有实力与朱允炆竞争储君之位的唯有其第四子、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

史载,朱棣性格阴鸷骁勇,喜怒不形于色,加上他很有谋略,且屡立战功,因此也很受元璋钟爱。朱元璋曾说,诸子中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诸皇子中,朱棣很受其父重视,地位仅次于故太子朱标。朱元璋将朱棣封为燕王,让他担负起抵御北元势力入侵的重任。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操练兵马,北击残元,立功无数。那么,太子朱标死后,心细如发的朱元璋因何放弃财雄势大、军政经验丰富的四子朱棣,而改立几乎白纸一张的稚嫩皇孙朱允炆为储君呢?

原来,燕王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是庶出,不是嫡出。自西周制定礼法后,所有的封建王朝在选接班人时都是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定制来执行的,因此朱棣虽然才智出众,但却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史载,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为改张立储一事举棋不定,经常夜不能寐。他发现爱孙朱允炆头颅扁平,性格又酷似其父朱标,且过于善懦,为人处世优柔寡断。他常常为此担忧,害怕自己一旦立允炆为皇太孙, 性子仁厚、毫无从政经验的他驾驭不了那帮骄横跋扈的功臣勋戚,因此无法立威,无法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凶险局面,难成重器,或许会将大明江山毁于一旦。

这一拖,就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这年,朱元璋早已年过六十,立储一事已经刻不容缓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揣摩,他决定要立年富力强、历练已久的燕王朱棣为太子。九月,他召集群臣,商议立储事宜。朱元璋对众臣说:“家国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为储,卿等以为如何”?

不料,他的话音刚落,就如同捅了马蜂窝, 引发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史载,翰林学士刘三吾立即抗奏道:“皇孙年富,又系嫡出,孙承嫡统,才符合古今通礼”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表示不应违背祖制,父死子继,嫡庶有别才是正统。

朱元璋大感失望,但又难以说服众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他只好屈从现实。他含泪屈服于祖制礼仪,万般不愿地收回立四子朱棣为储的提议,狠下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燕王朱棣本来志在必得,得知自己落马后自然大失所望、恨恨不平。

《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崩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为明惠帝。他于第二年(1399年)改元建文,所以又称明建文帝。随着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去世和太孙朱允炆嗣位,一场为巩固皇权和谋夺皇权的激烈斗争已经如箭在弦。

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基业长青、朱氏子孙千秋万世永享富贵而煞费苦心,他残酷无情地屠戮功臣,殚精竭虑为子孙削棘,堪称手法毒辣,无所不用其极。 为避免同室操戈,他颁布“祖训”吓阻一切胆敢暗中觊觎皇权的不肖子孙,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他防得住外人,却防不住家人。朱元璋死后不久,由他亲自颁示的“祖训”就被心怀不满的四子朱棣践踏与破坏,叔侄反目成仇,撕破脸面争夺皇权。

史载,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毅然起兵造反,对抗建文帝“削藩”之命 。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军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往南节节推进。之后,燕军渡过淮水,攻克扬州、高邮、南通、泰州等军事重镇后,屯兵镇江休整数日,待机进击京师。帝都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忙派亲信去燕营求和,可是朱棣毫不理睬,挥师围攻南京。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见燕军围城,忙打开金川门迎降,燕兵即刻鱼贯而入。朱棣率燕军入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踪。

用武力夺了侄儿皇位的朱棣成了明成祖,他改元永乐,后迁都北京。

原创作品 欢迎探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8

谢谢史先生的邀请。

为何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而不是传给儿子

①朱元璋自身经历来说,作为一个从穷苦家庭出身的人来说,祖辈那种嫡子(长子)继承观念深入内心,认为只有嫡子(长子)才能代表家族血脉的延续。

②为后世子孙树立典范,确保在以后皇位继承、诸藩王继承中按照制度,避免发生动乱。

③朱元璋估计除了选定朱标为继承人外,就没有考虑从别的皇子中再定预备人选。朱标先是早早立为世子、再到太子,其他儿子到年龄就封为藩王,再过几年必须就藩。

④从藩王中选取继承人困难重重,按照嫡子、长幼顺序依次为朱樉、朱棡,后才能使朱棣。前两位在藩地做了诸多不法的事情,老朱心里就不痛快,根本不可能立他们当继承人;朱棣估计顺眼,据说是庶出(硕妃出),再说前面还有两位虎视眈眈呢。怎么立,都是有兵权的藩王啊,死后不乱了套了。


因此老朱先后为子孙制定《祖训录》《昭鉴录》《大诰》《永鉴录》,让后世遵循,确保他老朱家的江山永远传下去。

洪武二年(1369)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六年书成,九年又加修订;二十八年(1395)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要求“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朱标作为朱元璋嫡长子,继承皇位毫无疑问。朱标死后,按照《祖训录》,必须从他的儿子中选出嫡子(长子)来继承,朱标后妃两人,常氏(常遇春之女)先朱标数年而卒,儿子有朱雄英(早夭)为长子、朱允熥排行第三;吕氏(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有子朱允炆排行第二、朱允熥排行第四、朱允?排行第五。朱允炆作为嫡长子继承朱标衣钵理顺成章。

假如朱元璋从诸多儿子中选取以为皇位继承人,那么按照《祖训录》顺序为:朱标(长子,孝慈高皇后出,嫡子),朱樉(次子,孝慈高皇后出,嫡子) ,朱棡(三子,孝慈高皇后出,嫡子) ,朱棣(四子,硕妃出,自称孝慈高皇后出,是否嫡子存疑) ,朱橚(五子,孝慈高皇后出,嫡子) ,朱桢(六子,胡充妃出,庶子),朱榑(七子,达定妃出,庶子),朱梓(八子,达定妃出,庶子)等等,其他就不用再排了。朱樉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京师,后经皇太子朱标解劝,次年放还藩封。朱棡在就藩途中鞭笞膳夫,被朱元璋训诫。朱棡骄纵,在国多不法。有人上告晋王谋反,朱元璋大怒,欲治罪,幸得太子朱标全力保护。朱棣估计朱元璋影响比较好了,但是要继承皇位,按照顺序还有两个皇子(朱樉、朱棡)。

9

谢谢邀请作答;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标是老大,为正宫马皇后所生(有怀疑,但谁敢议?),按汉人嫡长子继承制传统,朱元璋早早就立了朱标为太子,并悉心培养了24年,可惜朱标37岁病逝。又该立谁为太子,朱元璋曾经犹豫过,按能力和威望,朱棣最合适,但众臣一致坚持,按嫡长子继承制,应立嫡长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实为二儿子,大儿子已逝),若立其它儿子不合礼法,还会在儿子中祸起萧墙。朱元璋在纠结犹豫中最终给了朱允文。为何纠结犹豫?据说朱元璋觉得朱允文文质彬彬,面善心慈,驾驭能力存疑;而且朱允文头骨不全(半边脑壳),从迷信角度不是天子料。为了能让朱允文坐稳皇位,朱元璋未雨绸缪做了两件事:清除潜在威胁隐患,杀功臣;令所有藩王儿子待在封地,包括他驾崩也不允许来京吊唁。可惜,杀光功臣后,给后来朱棣造反帮了倒忙,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之类的儒生,怎能敌燕王的“靖难”血洗?

10

中国古代皇帝(或者君王,下同)的三宫六院多,又不实行计划生育,放敞了生。因此,只要皇帝生育能力稍微强一点,必然会生很多儿子。但是皇位(或者王位,下同)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

(朱元璋)

怎么来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呢?其实,从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就是“嫡长子制”。也就是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需要有三个条件:嫡子、长子、儿子。这三个条件有一种先后关系。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是无嫡无长才立其他儿子。

这种皇位继承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让皇位继承基本上没有悬念。儿子们不用去争。坏处是虽然皇帝儿子们不用去争,但如果嫡长子不肖,或者弱智,或者有性格缺陷等等,那也必须得立,这样自然会造成后代的动乱。比如刘邦立性格柔弱的嫡次子刘盈为太子,最后造成吕后乱政。司马炎立白痴儿子晋惠帝为太子,最后造成八王之乱。

也有皇帝不想立嫡长子,而选择一个能干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为后代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比如康熙皇帝想立一个能干的儿子继承皇位,结果造成九子夺嫡,造成后代惨烈的厮杀。成吉思汗既不立长子,也不立幼子(立幼子是蒙古传统),而是立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皇位继承人,可以说,也直接造成了后代蒙古帝国的分裂。曹操也是一开始没有确立由谁来继位,结果造成了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以曹丕、曹植为中心的那些大臣们的大争斗。后来贾诩提醒曹操,曹操赶紧立曹丕为世子,争斗才得以消停。

(朱棣)

朱元璋属于严格执行“嫡长子制”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嫡长子,也是他极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早逝。本来,如果朱标能够活到朱元璋去世以后继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他没能活得过朱元璋,这就给朱元璋选择皇位继承人留下了麻烦。

按照继位顺序,朱元璋应该选择嫡次子朱樉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个朱樉不成器,这样麻烦就更大。他不可能选择嫡三子嫡四子,那样是说不过去的。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绕过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引起战乱的事情。比如司马炎之所以立白痴儿子为皇帝,就是他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司马遹。司马遹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人,但也因此惹得儿子们不服,造成七王之乱。还有蒙古窝阔台在太子阔出死后,把皇位继承人给了阔出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失烈门,结果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把皇位夺了过来。

朱元璋在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的时候,想过这些问题吗?我觉得他是想过的。不过我觉得他肯定认为这不算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朱允炆)

一是他认为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符合传位法则“嫡长子制”。二者朱元璋实施的是藩王制,这些藩王们都各自称霸一方,都有辖地,朱元璋觉得他很对得起他的这些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不会造反。三是他杀了太多的功臣,把那些刺都给朱允炆拔光了,他觉得他的孙子继承皇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一者,传位给朱棣,不符合“嫡长子制”,不是他的选项。二者,毕竟朱棣很少在他身边,他并没有觉得朱棣在治国安邦上具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三者,朱棣曾经交通朝鲜王,让他对朱棣心存芥蒂。

但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想到他的孙子最终镇不住场子,最后造成一个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