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为何终身对明朝称臣?

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为何终身对明朝称臣?

2020-11-13 19:31阅读(60)

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为何终身对明朝称臣?: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帖木儿对明朝卑躬屈膝。且不说实力如何,一个对明朝虎视眈眈的王朝怎么会在觊觎明朝土地的同时又惧

1

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帖木儿对明朝卑躬屈膝。

且不说实力如何,一个对明朝虎视眈眈的王朝怎么会在觊觎明朝土地的同时又惧怕明朝?这是丝毫不合理的。

恰好相反,明朝一直对帖木儿恭敬有加。 我认为无视历史背景,对历史做标新立异、随心所欲的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极不尊重。

朱元璋派往帖木儿的使节傅安被帖木儿帝国押作人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没有任何历史依据表明那时的帖木儿“十分敬重”中国的使节。中国使团近1500人命丧于此冷冷地说明了这一切。

洪武三十年,不死心的朱元璋再次派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出使。但从此,陈德文就音信全无。至朱元璋死,也没有任何关于陈德文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像被遗忘一样。直到永乐五年,陈德文才得以回国。

无论是傅安还是陈德文,回到朝廷后都没有得到像汉朝苏武那样的尊重和传颂。

至于帖木儿所谓的称臣上表更是可笑的笑话。这要从明朝“倒贴钱”的朝贡贸易说起。

朱棣因为上位的合法性是受到质疑的,所以朱棣一向积极把执政重点放在政绩工程上。

其中之一就是搞“万国来朝”。 声教四海,溥洽万方,固然美好。

但远人不来怎么办?就去请他们。“遣使四出,招谕诸蕃”。只要来了,自有礼部臣工代为撰写奉贡的章表,章表上照例是大明何其泱泱,明帝何其圣明,小国如何敬仰慕化等。然后把这些章表天下,还要人记于史馆。

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称臣的表章基本是明廷自己操作的。

如果请他们也不愿来,怎么办?就馈以厚礼。明成祖八九月又“遣中官马彬等使爪哇,以镀金银引一、文绮、彩币三十匹赐其西王都马板”,又“复命彬等赍诏谕西洋苏门达剌诸蕃国王,并赐之文绮、沙罗”。十月,“遣内官尹庆赍诏往满剌加,赐柯枝诸国,赐其国王罗销金帐幔及伞并金治文绮、彩绢有差”。

史又载“永乐元年,命中官尹庆奉诏抚谕其国(爪哇),赍以彩币。其酋沙米的喜遣使从庆入朝,贡方物”。又永乐元年,“命行人边信、刘亢赍敕使三国,赐以绒锦、文绮、沙罗。”永乐五年九月,遣内官王贵通去占城,赐其国王白金三百两。次年九月,遣内官李兴等去暹罗,赐其王文绮帛及铜钱、麝香诸物。这等通过送礼来笼络的事因为太多而不胜枚举。

明代编写的《西洋朝贡典录》的黄省曾实话实说,“虽曰天子威实致然,而二、三中臣,捧数行之诏,蹈藐绝之境,百尺所致,靡不柔摄,东而稽首。其殆不辱君命而善于怀诱者,亦贤矣哉。”只要善于怀诱能把远人招来就是能人。对外国来使的土特产,明廷以高价折赏。

因此, 朱亚非《论明朝与撒马尔罕关系》:明政府在积极防范蒙古各部的同时,需要和帖木儿保持较好的关系,所以明与帖木儿交往所求的并不在经济上的得失。

而在《中国通史》中也写到对于蒙古归化部落,朱棣主张“厚来薄往”,即赏赐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不要失远人之心。

这样在称臣的背景下,来贡部落或国家大占明廷便宜。 由于赏值远高市价数倍,来华的使者或商人坚持要将各种运来的货物都“进贡”给明帝,已经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

甚至在帖木儿死后,如景泰七年,撒马尔罕使节来,“所贡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块,六十八斤。余九千九百余斤不适于用,宜令自鬻。然彼坚欲进献。”明帝无法,只得以昂贵代价收入这近六千斤的废石。这是在朱棣死后,赏赐物值大大降低的情况下。除了强买强卖,我实在看不出已经没落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有恭顺的地方。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气愤的地方。 自隋唐以来,外国商舶等来华,中国政府都要抽税。宋元两朝亦如此。

唯独到了明朝,外国人运货来华倾销,竟不被课税。何况中国人自己做买卖,捐税十分沉重,禁令十分严苛。

永乐元年十月,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尼等来“贡方物”,又带来胡椒在华销售。有司奏请征其税,明成祖不肯征税,竟胡诌什么:“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令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

次年四月,琉球山南王的使臣私运白金到处州收购瓷器以贩卖获利,被人告发,按律是犯罪。明成祖说,“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不予追究。

明廷对商业的无知也显示所谓明朝时期商业经济发达就是个笑话。

即使外国人在华犯法,明廷也不予追究。明成祖曾下令,“远夷威之以利,不若怀之以德。姑宥其罪。”法网恢恢,却对外国人网开一面。使得后来“沿途多索船马,夹带货物,装载私盐,收买人口,酗酒逞凶,骚扰驿递,非礼违法。”

由于明礼部规定,按来使的等级高低来定赏赐高低。所以来华商人动辄自称是王,有的还诈称是大明以前所封。

嘉靖间,明枢臣王宪曾奏言其事,“西域称王者,只吐鲁番、天方、撒马尔罕。……今吐鲁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马尔罕五十三王,实前此所未有……今谓本国所封,何以不见故椟?”

明世宗采纳了王宪的意见,对外国来使讲了一国无二王的道理,哪知逐利的商人根本把告诫当做耳旁风。三年后,甘肃巡抚赵载急来上奏,称来华的外国王已至150余人。

《明史》记载:诸蕃贪中国财帛,……多伪称贡使,声言进献。”商人冒充贡使,将所携货物觐献明帝,以换取远远高于市价的封赏。而且一旦冒充贡使后,连货运、住宿都由明政府驿站承包了,让外国商人乐不可支。

史料记载撒马尔罕等夷人趁李隆要求外国人来华庆贺嘉靖登基之际,竟享用了中国公款招待了三年,留在中国做生意不肯回国,还挑三捡四,这当中的撒马尔罕等夷人甚至还认为招待不周,提议“宁往两广去”。

嘉靖初,礼部尚书汪浚上疏,“正德年间,容令各处回夷在馆四五年住歇,恣意妄为,骄宠特甚。……今各夷进贡起送,犹不知诫。伴送人员不能矜束。在途迁延隔岁,日费廪给。……(后面扒拉扒拉的都是人数、每人费用的计算)”

这样包吃包住包旅费包有钱赚的朝贡,作奸犯科也不用担心受到处罚,哪个不想来?难怪后来明廷财政吃不消了,想限制来贡人数和次数,然而“虽屡申约束,而来者日增”(见于《明史 食货志》)。简直挡不住各国(当然也包括帖木儿)顶礼膜拜的步伐。

原来这就是最早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原来我们现在对外国人莫名其妙地恭敬、宽容和礼让就来源于明朝时期的朝贡。

尽管入明的多是商人假冒的藩王和贡使,而其中一些还在中国作奸犯科,明成祖也还是被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伪像所陶醉。

《明史 乐志》中保留有一首宫廷颂歌,歌词如下: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可以想见,明成祖听着这样的颂歌是怎样地如痴如醉又或想象着臣民如此虔诚地尊他为千古圣帝。

这就是所谓帖木儿臣服明廷的真相。而这只不过是众多“万国”朝拜中的一个缩影。

2

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派了使节向朱元璋进贡了良马二百匹,同时呈上一封表,里头毕恭毕敬地写着: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很难想象,一个一心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的人,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会如此低声下气地向一个新建立的根基未稳的皇朝呈表。

仅看看帖木儿之前的履历,也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出于真心。

成吉思汗死后,留下了大面积疆域的遗产,被后代瓜分,包括忽必烈的元朝,西面的察合台汗国,北面的钦察汗国。帖木儿首先统一了分裂的察合台汗国,继而扶持脱脱迷失统一钦察汗国,随后远征伊朗。

没想到脱脱迷失在占领俄罗斯之后,实力大增,背叛帖木儿进行了侵略。帖木儿不得不和脱脱迷失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苦战。

帖木儿与脱脱迷失大战的前一年,正是他向朱元璋进贡献表的那年,可见此举未必是真正向明朝称臣,只是暂时服软,不想多面树敌,好集中精力解决脱脱迷失这个对手的临时之举。

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帖木儿并无称臣之心,那就是朱元璋在收到他的进贡后,礼尚往来,也派遣了使者回访,使者第二年到达撒马尔罕,帖木儿已经战胜了脱脱迷失,当即扣押了大明使者。如果是真心向明朝示弱,怎么会做出如此举动呢。

不过此时帖木儿仍未向大明动手,而是趁印度混乱之际,进行了远征,又出兵叙利亚、阿勒颇、大马士革,进行了抢掠,或许是为了积累进攻明朝的军备资金吧。

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登基之后,永乐二年,将近七十岁的帖木儿才终于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向明朝开来。不过,途中很快他就病死。帖木儿帝国照例像其他帝国一样陷入帝位争斗,东征的计划就此中断。

但试想,假如帖木儿大帝没有病死,亲征的百战百胜的他遇上同样喜欢亲征、又同样善于作战的永乐帝朱棣,两个帝国,两位大帝争锋相对,一定会是一场惊天动地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战吧。

3

帖木儿帝国与明朝之间并不存在藩属关系,帖木儿(Amir Temur)和沙哈鲁(Shah Rukh)父子二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俯首称臣。

根据明朝档案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帖木儿派遣使者,向明朝进贡了200匹良马,并在贡表中自称: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从表面上看,帖木儿对朱元璋表示出归顺的意思。但是,这封信之所以呈现出“臣”、“受天明命”等字样,乃是经自明朝文人的润色。美国中亚史学者傅礼初(Joseph Fletcher)指出:这封信的初稿是由波斯文写成,原文并没有“天命”、“臣”的字样。

果不其然,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以对待朝贡国之礼向帖木儿帝国遣使时,帖木儿本人立刻明白对方把自己当成了藩臣,认为明朝此举无异于亵渎了他的名誉,于是便愤怒地将明朝使者扣留,彻底停止与明朝的外交往来,开始搜集明朝的军事情报,准备入侵甚至消灭中国。

明朝对帖木儿帝国内部发生的这些事是完全不知晓的,甚至到公元1402年明成祖即位之初,还准备派遣使者到帖木儿帝国询问为何长达七年都没有再向明朝进贡。倘若帖木儿真有向明朝称臣之心,以上这些事情恐怕都不会发生,更不会出现1405年的入侵明朝之事(尽管帖木儿在路上去世)。

经过长时间的往来,明朝逐渐放弃了将帖木儿帝国视作藩属国的做法,转而采取更为谨慎、平等的态度,对待帖木儿的君主。

对此最好的证据,莫过于公元1418年,明成祖朱棣写给帖木儿之子沙哈鲁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全文未载于《明实录》等汉文史书,只记载于帖木儿史家阿卜杜勒·拉扎格·撒马尔罕迪(Abd al-Razzāq Samarqandī)撰写的波斯文史书。由于这封信的内容很长,我在此只能简单谈谈信中反映明朝-帖木儿帝国平等关系的部分:

首先,开头写着“大明皇帝(Dāyming Pādshāh)致沙哈鲁苏丹(Sultan Shāhrukh)”的字样,明成祖表达了对沙哈鲁向明朝派遣使者的谢意;随后,明成祖称赞西域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繁盛,对沙哈鲁的统治表示出赞美和祝愿;接着,明成祖又在信中称两国虽远隔万里,但友谊长存;最后,明成祖提到送给沙哈鲁的礼物,希望他能够笑纳。

很显然,这信中的语言并不是天朝上国对待藩属国的传统方式。换言之,此时的明朝也没用再将帖木儿帝国的君主视为臣子。

4

不要自我陶醉,而且你想多了,帖木儿并没有对明朝称臣。帖木儿的所谓朝贡只是为了打探明朝的虚实。帖木儿曾多次派人以朝贡的名义打探过明朝的虚实,对于明朝哪里是军事重镇,哪里方便行军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样的事他对小亚细亚的突厥人也做过。帖木儿的军事政治水平远超永乐大帝,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一查帖木儿为了远征明朝做的计划。可以说利用朝贡的名义帖木儿对明朝不管地理还是军事都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的计划与明朝的战争是长久的,在哪里能够招兵,哪里方便屯田,都做了详细的布置。幸亏是帖木儿在途中死了,更辛运的是他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不然明朝的西部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明朝在吐鲁番这么一个小部落的打击下就被迫放弃哈密卫,如果面临一个整合的蒙古帝国,是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到了英宗时期证明只是一个整合过的部落依然不是明朝能抵抗的。后来大清帝国遇到的准噶尔和帖木儿相比不值一提,仍然让清朝花费了近百年才攻灭。

5

帖木儿可没有终身对明朝称臣。

在1397年的时候,帖木儿就已经扣押了明朝的使臣傅安,从此之后,帖木儿就再也没有向明朝缴纳贡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称臣一说了。而根据《克拉维约东使记》的记载,当帖木儿击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塞特之后,便在撒马尔罕举办了一场宴会,并且在这场宴会上羞辱了被扣押七年之久的傅安。

在1404年的这场宴会中,据说傅安曾向帖木儿讨要贡税,结果遭到了帖木儿的拒绝,帖木儿如此告诉傅安:“七年未交贡税属实,但我以后再也不会向明朝缴纳贡税了,而且我还要率领大军讨伐你们那弑侄叛父的猪可汗(朱棣)”。

宴会结束后的第二年,帖木儿便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远征明朝,但是帖木儿出征后不久便在讹答剌城病逝,这场帖木儿帝国和明朝之间的大战也只能不了了之。

帖木儿是一位野心极大的君主,他是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向明朝称臣的,他所谓的向明朝称臣,只是他的外交谋略而已。在帖木儿时代,帖木儿帝国的外交一直是“远交近攻”,对于距离帝国领土较近的国家,帖木儿会积极发动战争,而距离帝国较远而且构不成威胁的国家,帖木儿则会积极拉拢。

不仅仅是明朝,帖木儿也一度拉拢国欧洲的国家,比如帖木儿就曾声称自己和西班牙国王恩里克情同父子。哪怕是在安卡拉之战中被击败的奥斯曼帝国,帖木儿起初也并不想和他们发动战争,他曾称赞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是“边境保卫者”,如果不是巴耶塞特作死,安卡拉之战也不会爆发。

帖木儿虚心假意的向明朝称臣,还可以得到大量的回赐,每当帖木儿帝国的使臣前往明朝的时候,就会得到明朝皇室的回礼。而且帖木儿帝国的使臣,很多还都充当了间谍的角色,他们给帖木儿带去了许多关于明朝的重要信息,这也使帖木儿对明朝的情况算是比较了解。

对于帖木儿来说,向明朝称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妥协只是为了他日后远征明朝打好基础。而且明朝的统治者也误判了帖木儿,帖木儿对明朝的情况比较了解,但是明朝皇室对帖木儿帝国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明朝皇室可能都不知道帖木儿帝国是一个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


帖木儿之所以要坚持攻打对他没有太大威胁的明朝,主要原因就是帖木儿的野心极大,他想要成为比成吉思汗更伟大的君主。在帖木儿远征明朝之前,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要么被帖木儿帝国直接吞并,要么被迫向帖木儿俯首称臣,此时帖木儿的事业已经做到非常大,但是仍然不能和成吉思汗相提并论。

而帖木儿认为,只有彻底征服东方的土地,才能让自己成为比成吉思汗更伟大的君主,毕竟成吉思汗的子孙在东方建立了元朝,只有让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征服当年蒙古铁骑所征服过的土地,才能让帖木儿觉得自己超越了成吉思汗

6

从《明史》和严从简写的《殊域周咨录》上来看,两国正式发生关系是在洪武二十年的九月,史载:“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


在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更是上了一封极其肉麻的贺表,其文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迩,咸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至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远方绝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无不安乐,少者无不长遂,善者无不蒙福,恶者无不知惧。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颂祝,福寿如天地,永永无极。”


这封贺表成了很多人心中帖木儿臣服明帝国的依据,但是帖木儿的真实态度真是像朝鲜一样对明王朝心悦诚服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我觉得帖木儿此时之所以对明朝示好有三点原因:一、与明朝的结好,使帖木儿帝国在对明的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不然也不会“其贡马,一岁再至,以千计,并赐宝钞偿之”。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军事扩张的安全。就比如我查了一下,帖木儿进献贺表的年份是在1394年,就是他进攻叛臣脱脱迷失的前一年。他的服软极有可能是为了在他出征的时候明帝国不至于在东方出兵,使他两面受敌。

那么帖木儿对明朝的真实态度如何呢?就在1395年帖木儿击败脱脱迷失军的时候,明朝派出了“傅安等赍玺书、币帛报之”。结果呢?被帖木儿扣留,“为撒马尔罕所羁留,凡十三载”,到永乐五年才回来,“至是始归”。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去出使,也被扣留,也直到永乐五年才从撒马尔罕归来。附图。


从这儿看来帖木儿敢扣留明朝使者两次,而他死前都没有放回那些使者,由此看来,帖木儿根本不惧怕明朝。

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克拉维约东使记》的印证,在对待永乐帝派去的明朝使臣的态度上,帖木儿表现出了完全的不屑甚至是侮辱。

请看史料,其文曰“……。帖木儿不愿我们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后,有王公一人走向中国专使之前,传帖木儿之旨:“帖木儿现与西班牙国王亲善,帖木儿待之如子。视中国专使如敌寇,为帖木儿之敌人,今日特引见西班牙使团于中国专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儿不悦中国之意。……,帖木儿已将对中国专使之恩赐宠遇,转赐于西班牙使者云。”王公传命之后,帖木儿又命通译将原文转译给我们听。”从这段史料上看,帖木儿在宴会上公开以言语侮辱明朝之特使,还将中国的坐次排在了西班牙人的后面。附图。


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段史料,当永乐的特使责问岁贡的时候,帖木儿居然说道:“中国天子责问岁贡,理所当然。惟积欠七年之贡,一旦令全数补纳,事多困难。莫如容加筹措,再行奉纳朝廷。”在下文中,那个西班牙特使还说“据传,帖木儿此次曾命人辱慢中国使臣,不过其臣属曾否奉行此命,不得而知”。附图。


从帖木儿的行为和语言上来看他完全不存在臣服明朝的思想,看来那份贺表这只是虚与委蛇罢了。

7

帖木儿只是在早期对明朝称臣,后来他在南、北、西三面开疆扩土都获得极大的战绩,于是就打算东征明朝。

简单的情况,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帖木儿崛起于中国元、明两个朝代更替之际,当时的东亚、中亚、西亚是群雄割据混战,最终打出两大草头王——东亚的大明王朝、中西亚的帖木儿帝国。

中华天威震四方,早期的帖木儿还是乖乖的给明朝上贡。《明史·撒马儿罕传》记载:“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次遣使诏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二十年(1387年)四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自死频岁贡马驼。”

帖木儿向明朝进贡的物品多为马匹和骆驼,而明朝则以金银、文绮等回赠。后来,帖木儿在东征西讨中战无不胜,不愿再臣服于明朝,拘留明朝的使者不遣还,甚至在晚年还想征服明朝。

有人认为,帖木儿早年臣服明朝,并多次派贡使,固然有进贡和通商的实际需要,也有派人来中国内地收集情报的可能。

帖木儿从小亚细亚打败奥斯曼帝国,回到都城撒马尔罕之后,就开始着手征服明朝的军事行动。

帖木儿征集到一支80万(一般认为只有20万)的大军,并按照波斯和突厥军队的习惯,准备了足够用7年的粮秣。

从中亚出征到中国腹地,要经历一段人烟稀少、耕地不多的地段,帖木儿命令每一个将士除自带给养外,还需带2头乳牛和10只乳羊,目的在于给养用完了、就挤奶吃、奶挤干了就宰了吃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帖木儿就率领大军开始东征。那么,大明王朝是如何应对的?

帖木儿东征的消息,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被封锁,消息很快就传到大明王朝。当时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他马上派人做了抵御入侵的准备。

《明史·西域传》:“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警备。”

甘肃方面根据朝廷指令,不敢马虎,勤练兵马、储备粮草,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唐太宗的时候,就有突厥兵侵至渭桥的先例,不敢不引以为鉴。

然而,大明边防将士,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帖木儿的部队,怎么啦?原来,帖木儿这边悲剧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远征正演变变成一次悲壮无比的哀歌。

帖木儿在派出先头部队后,自己于1404年11月27日出发,时值隆冬时刻,大雪飘扬、道路冻结、溪流冰封,相当不利于行军。

但是,帖木儿决心已下,严令部队东进,绝不后退。强行军下,帖木儿的部队勉强进军到讹答剌,占据了这块进攻明朝的要地。

可惜,帖木儿在这里忽然患上重病,药石不能缓解病情。他自知时日不多,就召集身边的诸王、大臣嘱托后事:指定其孙皮儿·马黑麻·只罕杰儿继承大位。

1405年2月18日,一代雄主帖木儿死去,享年71岁。不得不服气啊,人都71岁了,半个身子在棺材了,还敢跨越大漠来进攻明朝。

帖木儿一死,东征大明就成了泡影,并且各地的子孙都没有尊重他的意愿,个个开始称王称霸,争夺帝国的继承权和最高权力,导致帝国四分五裂。

综上所述,帖木儿早期是对明朝的臣服,是出于物品贸易需求、明初的军事实力等多方面考虑;但是随着帖木儿自身实力的增强、战无不胜带来的自信以及明成祖继位初年的动乱,帖木儿的内心是有过一统中原的梦想并付诸实践。

8

胜败乃兵家常事

9

帖木儿何许人也?帖木儿帝国(1370-1507年)疆域如何?

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者就是帖木儿(1336年4月9日-1405年2月18日),出身为突厥化的蒙古贵族,信奉伊斯兰教。早年,他臣属于东察哈台汗国(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君主秃黑鲁·帖木儿汗,而这时的东察合台汗国的君主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孙。

1362年,帖木儿和内兄迷里忽辛起兵反对东察合台汗国的贵族,扶持新的蒙古贵族为傀儡政权,建立所谓的西察合台汗国。1370年,帖木儿杀死迷里忽辛,独自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权力,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后迁都撒马尔罕(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建立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有个绰号“帖木儿兰”,意思就是“颇足帖木儿”,指帖木儿身体有点残疾,是一个颇足。

帖木儿帝国建立之后,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扩展疆域的战争。到帖木儿去世前后的时候,帖木儿帝国已经建立东到印度北部、南到阿拉伯海和波斯湾,西到小亚细亚、北到黑海、里海南部的广阔区域。如下图所示:

帖木儿帝国首都及其征战获得疆域

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者帖木儿去世之后,帝国随即进入争夺继承人的内战,帝国国力严重下降。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帖木儿雕像

事出反常必有妖——帖木儿帝国第一个承认大明王朝并纳贡!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帖木儿也随即建立帝国,两个王朝相差2年(1368年和1370年)。两个国家并不直接接壤,距离有万里之遥,一个在华夏大地,一个在现在的中亚一带。就现在中国的疆域来看,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和现在的疆域有些许的交叉。

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的授意之下,承认大明帝国,并向大明纳贡。这事也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历史记载了帖木儿帝国自1387-1396年一直向明朝纳贡的,而且是主动纳贡,记载如下:

1、(洪武)二十年九月(1387年),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

2、(洪武)二十五(1392年)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甲胄诸物。

3、(洪武)二十七年八月(1394年),帖木儿贡马二百。《明史》

1387年,帖木儿派遣使者到南京,纳贡了15匹马,2匹骆驼。大明朝转赐给帖木儿使者18锭银子,算是回礼,帖木儿的使者不吃亏。之后最多的一次是1394年,帖木儿纳贡了200匹马。

其实朱元璋对什么帖木儿帝国是一头雾水,根本搞不清楚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家来朝贡,那就收了吧,回礼也没有让对方吃亏。

更有甚者,在1395年的时候,帖木儿给朱元璋写了一个贺表,将朱元璋吹得是天花乱坠,肉麻的很,记载如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咸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明史》)

其实帖木儿帝国最强大的时候和明朝相差无几,帖木儿为何低下高贵的头向朱元璋称臣呐!况且帖木儿帝国从根源上讲还是蒙古分裂之后的一个帝国。

1396年时帖木儿帝国最后一次向明朝纳贡,到达时也已经到了1397年。而朱元璋为了搞清楚帖木儿帝国的军事实力和疆域如何,也派遣鸿胪寺一个中等官员傅安也在1397年的11月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都城撒马尔罕。

到了撒马尔罕的明朝使臣一行人一看,这帖木儿帝国和明朝差不多啊,于是就想着赶快回到明朝汇报这一情况。帖木儿肯定不想让朱元璋得知帖木儿帝国的真实情况,于是就扣押了明朝的使者一行人,并从此再也不向明朝纳贡了。

其实帖木儿假装弱小,对明朝称臣纳贡有两大目的:第一是为了保持同明朝的经贸往来,获得高额的利润,可以有效增加国库收入;第二个目的就是监视明朝政治经济环境,地理山川等,以待时机。

帖木儿的野心——东征大明!

帖木儿在1397年之后再也没有向明朝纳贡,并且扣押了了解帖木儿帝国势力的明朝使臣一行人。这时帖木儿已经无心再搞什么小动作了,只是不想让明朝知道帖木儿帝国的强大,帖木儿还想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

帖木儿帝国不再向明朝纳贡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明朝开始了“靖难之役”(1399-1402年)。帖木儿在1402年的安卡拉会战之中俘虏了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势头正盛,于是接着就开始备战东征大明朝的事务。

帖木儿东征大明时准备充足,根据记载,帖木儿帝国出兵100万,粮草备足八年之用,几乎调集了帖木儿帝国所有的军事力量,三年准备完成(1402-1404年底),于是开始征讨大明王朝了。

帖木儿的使团人员其实都是一些间谍,早就将明朝的军事部署和地理地图详细汇报给了帖木儿。帖木儿的作战地图中详细标明从新疆于阗到北京需要用时161天。而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蒙古的慧慧和蒙古人都可能是帖木儿潜在的兵源和提供军队物资的基础。

帖木儿建立帝国体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思想,任何人都不可小觑。他计划进攻大明朝有三个计划:缓策、中策、急策。缓策就是先占领蒙古人居住的地方,然后等待援军,缓慢进攻;中策就是攻击河西走廊,然后占领关中地区,守住关中,等待援军再进攻;急策则是联络北元等共同进攻大明,截断大运河的漕运,然后和北元的部队合围北京,夺取北京。

1405年初帖木儿帝国先锋已经到达乌鲁木齐附近,剑指明朝的哈密卫

此外,帖木儿还打算找一个“明朝年轻人”,冒充建文帝,以拥护“建文帝”的名义制造明朝的内乱,借此打乱朱棣的阵脚,细思极恐啊!

1404年11月27日,帖木儿率领百万大军开始对大明王朝展开所谓的“圣战”。1405年1月6日,帖木儿的先锋部队翻越天山山脉,已经进入伊犁河区域。1405年2月下旬,先锋部队已经推进到现在的乌鲁木齐一带。

帖木儿帝国的先锋部队到达别失八里(推测为现在的乌鲁木齐)之后,距离最近的大明朝的卫所是“哈密卫”,距离大约为400公里,大明王朝和帖木儿帝国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了。

大明王朝对帖木儿帝国的先锋部队推进到别失八里时,明朝已经得知了消息,但是这么强大的军队出现在边境上对明朝来说不得不防。

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明史》)

此时,朱棣准备征讨安南战事,无暇顾及帖木儿帝国的大军,如果帖木儿帝国进攻,可能面临西部边境的崩溃。

不过帖木儿也不好过,出兵不久之后遭遇严寒和大雪,士兵、战马、骆驼冻死不少,况且当时帖木儿帝国的军事后勤工作却跟不上,主要因为帝国疆域辽阔、大雪、严寒导致军备不足。

帖木儿活得比较久,几乎熬死全部的儿子(去世时只剩下一个儿子),甚至有些孙子也病故了。当帖木儿帝国的先锋向大明王朝哈密卫进军途中,却得到了帖木儿去世的消息,于是帖木儿帝国的东征戛然而止。

帖木儿临终之时,对他仅存的第四子沙哈鲁说了后世非常有名的名言:

你是我诸子中的最强者,可以继承帝国,不要与明朝作战。

帖木儿帝国再度称臣纳贡。

帖木儿死后,自己钦定的孙子哈里和四子沙哈鲁展开帝位争夺战,内战开始,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东征大明的事情了。

经过三年的内战,帖木儿的四子沙哈鲁最终夺得帝位,囚禁了自己的侄子哈里。1407年,哈里在登上帝位之后,释放了1397年帖木儿扣押的明朝使臣一行人,这帮使者被扣押10年之后最终回到了大明朝,向朱棣汇报了帖木儿帝国的实际情况。

朱棣了解到帖木儿帝国的情况之后,决定调解帖木儿帝国中的帝位之争,于1408年派遣使者调解帖木儿帝国的叔叔侄子的内乱。而此时帖木儿的四子沙哈鲁夺得帝位,囚禁了侄子哈里。

经过朱棣使臣的调解,沙哈鲁释放了自己的侄子哈里,并封给封地。

帖木儿的继任者沙哈鲁(帖木儿第四子)雕像

1409年,正式成为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使者携带狮子、豹子等向明朝朝贡,藩属关系再度确立!

10

帖木儿被称为「常年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跛子」。他一个瘸子常年奔走在亚欧大陆,反复进行着残酷战争,因为他征服的地方总是反复叛乱,不得不多次征服,反复蹂躏。

因此,帖木儿的军事实力相当强悍,恐怕是明朝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