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沙漠之狐”隆美尔战无不胜,为何偏偏败给英国将军蒙哥马利?

“沙漠之狐”隆美尔战无不胜,为何偏偏败给英国将军蒙哥马利?

2020-11-04 10:31阅读(60)

“沙漠之狐”隆美尔战无不胜,为何偏偏败给英国将军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得以在阿拉曼击败“沙漠之狐” 完全属于意外中头彩,并不是说蒙蒂打仗就是如何菜鸟,而是

1

蒙哥马利得以在阿拉曼击败“沙漠之狐” 完全属于意外中头彩,并不是说蒙蒂打仗就是如何菜鸟,而是因为在北非与德国人对掐的英军主力部队第八集团军,其司令官一职原本不应该属于蒙哥马利,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让蒙哥马利有机会执掌第八集团军,并在绝对的兵力兵器优势下逐退隆美尔,并因此名声大噪,就这一层而言,蒙哥马利的确是个幸运儿。




英国第八集团军是北非战场的野战主力,部队组建于1941年9月,以尼罗河集团军为基干编成,初建时下辖第十三军和第三十军,共6个师另 3 个旅(其中印度师、新西兰师和南非师各 1),兵力约 118000人,拥有坦克 924 辆和飞机1000 余架。它几乎就是为了对付德国非洲军团而专门编成的,首任司令官是阿兰·坎宁汉中将,而此时隆美尔刚刚到任“非洲军”军长半年时间,军衔还是陆军中将。

第八集团军组建后的首次作战是“十字军行动”,集团军所属部队越过埃及边境进入利比亚,旨在解英国在北非的重要基地托布鲁克(隆美尔封帅之役发生地)之围,表现很是糟糕,而且英军内部由于战事不利也是矛盾重重,坎宁汉中将与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因战略问题爆发多次争吵,不久便被后者解职,代之以总司令部副参谋长里奇少将出任集团军司令。



时间进入到1942年初,正是隆美尔在北非大放异彩高歌猛进的时分,当年1月隆美尔升任扩编的“非洲装甲军团”司令,并在昔兰尼加战役中大败英第八集团军,军衔被晋升为陆军上将;1942年6月,德军攻陷托布鲁克,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希特勒当即提拔隆美尔为陆军元帅,半年之内,隆美尔连升二级步入辉煌时刻。

几家欢乐几家愁,失败的一方自然惊恐而混乱,由于未能阻挡隆美尔坦克的推进速度,英国人再次换帅,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里奇也被解职,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上将亲自赤膊上阵,接管了集团军的指挥权。奥金莱克是个稳健型选手,1942年7月,指挥英军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成功阻挡了隆美尔的进攻势头,丘吉尔和英军高层大喜过望,迭电命令第八集团军转入反攻,奥金莱克认为条件不够成熟,死活不干。



(北非英军)


1942年盟军在各个战场都很颓丧,丘吉尔在政治上迫切希望北非战局能有所改观以鼓舞士气,因此对作战保守的奥金莱克大为不满,8月4日亲自飞到开罗督战,要求第八集团军立即转入进攻,奥金莱克从军事专业出发坚决不从。丘吉尔一怒之下解除了奥金莱克中东英军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亚历山大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而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由戈特中将接任,

事实上,奥金莱克是正确的,隆美尔也认为:“他是许多英军将领中唯一具有大将之才之人,其能力远在蒙哥马利之上”。奥金莱克后来被打发到印度担任英军司令,1947年也被授予元帅军衔,如果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由他来指挥,战果不会小于蒙哥马利,因为他更了解对手一些。



(奥金莱克)


可惜戈特实在是个苦命的娃,赴任途中因飞机失事意外身亡,突然就挂了。丘吉尔一阵眩晕之后,选中了时任英格兰东南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中将,两年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不过还是个步兵师长,但表现不俗,逃回英伦三岛后历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等职,戈特的不幸罹难,终于给蒙哥马利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走马上任第八集团军司令。

度度狼军史原创,搬运必究。

卷土重来的隆美尔再次兵临阿拉曼,而其实他的装甲军团已经是强弩之末,正在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希特勒不可能给非洲军团提供任何大规模的增援,而后勤补给线得到大大缩短的英军,额外却又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北非德军)

第八集团军此时已拥有近20万兵力和1029辆坦克,750架飞机和1000门大炮,弹药和油料也十分充足;而隆美尔的德意联军仅有11万余人,547辆坦克和480架飞机,更要命的是油弹两缺(意大利军队实在也帮不上什么忙)。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于1942年10月23日打响(奥金莱克哭晕在厕所,他本来计划9月份转入反攻),蒙哥马利以绝对优势军力重创德意联军12个师,歼敌55000人并击毁坦克450辆,然而由于蒙哥马利行动不够果敢,未能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动作兜截隆美尔,后者仍然得以率领残部溜之大吉。

如果说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阿猫阿狗都能打败隆美尔,确实有些过分,但换成奥金莱克的话,干的一定不会比蒙哥马利要差。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

2

打败隆美尔的并不是蒙哥马利,而是德国元首希特勒。

1942年,英国陆军以“锐不可当”的气势,横扫了不堪一击的意大利军队,夺回了意大利所占领的北非地区。 大败而归的意大利向德国求援,希特勒立刻派出有着“英国克星”之称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前往北非支援。

1942年10月,英德双方在位于埃及的阿拉曼镇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实力方面,德国将军隆美尔统兵7万,装备250辆H型坦克、300辆意大利“薄皮”坦克(M11/39)。此外还有几万打酱油的意大利人。

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统率英军第八集团军23万,装备300辆美制谢尔曼中型坦克、200辆美制格兰特中型坦克,900辆维克斯轻型坦克。 英德双方兵力悬殊,英军的装甲数量和兵力几乎等同于了德军的3倍之多。

善于以少胜多的隆美尔将军,在阿拉曼战争中并没有展现出往日的雄风,双方经过几天的糜战之后,德国军队的弹药和坦克的燃料所剩无几,而希特勒给予的补给如同杯水车薪,德军每天所消耗的军用物资,远远大于微薄的后勤补给。

而且,阿拉曼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几乎没有空军支援,隆美尔所率领的德国陆军,在英国空军的残暴轰炸下无所遁形,隆美尔将军在孤立无援的条件下,苦苦的支撑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隆美尔将军深深的感觉到,这场战争的胜利,距离德国越来越远……

为什么希特勒不给予隆美尔将军足够的战争物资,和相应的空军支援呢?

因为在东欧,德国与苏联正在进行着一场更为激烈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几乎将所有的战争物资,和德国空军全部投入了苏联战争中。

隆美尔将军在兵力弱于英军三倍的情况下,得不到足够物资供给,也得不到希特勒的空军支援,无法支持下去的隆美尔将军在1942年11月向希特勒请求撤退。

希特勒似乎过于高估了德军的力量,希特勒驳回了隆美尔将军的撤退请求,并强硬的告诉隆美尔将军:“不成功,便成仁,别无其他退路”。

无可奈何的隆美尔将军,只好采用“半牺牲式”的打法,抵抗强势进攻的英国军队。

11月4日,英军第10、第7、第1装甲师对德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在英国空军的轮番轰炸,已经装甲师的猛烈突破下,弹尽粮绝的德军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生的隆美尔将军,在警卫队的保护下,仓皇逃生,阿拉曼战争宣告结束。

综上所述,导致隆美尔将军失败的原因有四点:①英德双方兵力悬殊,蒙哥马利将军指挥得当。

②德军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隆美尔将军无法展开拳脚,尽全力作战。

③德军没有空军支援。英军装备的坦克数量,约是德军的三倍。在没有空军对地打击的情况下,英军的坦克装甲师几乎无往不利。

④希特勒对德国的实力过分自信,他沉浸在二战初期,德军所向披靡的梦幻中无法自拔,以至于轻视了英军的作战实力,导致阿拉曼战争以失败告终。

所以,真正打败隆美尔将军的人,并非是蒙哥马利将军,而是希特勒。

当然,按照此消彼长的规律,隆美尔的失败是必然的,其面对英军不停的增兵,面对意大利人的各种拖油瓶、面对希特勒的釜底抽薪,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蒙哥马利运气比较好,其执掌第八集团军的时候,英军已经完成了升级,近乎两倍于德意联军的规模以及更为强大后勤和空军支持,让隆美尔实在难以招架。当然,不是说蒙哥马利是菜鸟,面对沙漠之狐,即使是一盘儿好棋,那也得高手来下。蒙哥马利是求稳的人,在各方面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隆美尔这种出奇制胜的机会主义者完全找不到突破口。

我只是想说,隆美尔输得不冤,他已经是尽力了。

3

攻占托布鲁克城,成就了隆美尔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他被授予陆军元帅,成为他一生中最鼎盛的时期。但是头脑冷静的他,把目标指向了埃及,他要趁热打铁、速战速决,彻底改变德意联军后勤补给困难的不利局面。

固守埃及的英国人为了迟滞他们的进攻,发动了多次反攻。这是因为:一是夺回英军顽强抗争的象征——托布鲁克城,有助于恢复盟军的士气;二是通过不断的反攻,打乱其攻击的节奏,为巩固防线争取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来消耗德意联军本就困难的后勤补给,最终形成拉锯战、消耗战。虽然几次反攻均以失败告终,但还是使双方在阿拉曼形成了对峙。

然而这些,并没有“抚平”丘吉尔心中的怒火和不安,他要换将了。

对英国来说,虎狼尚在门前,危机远未过去。10万人的部队在非洲军团面前死的死、降的降,士气低迷、一触即溃,严重危险后方的“生命补给线”。于是,丘吉尔决定在前往莫斯科会见斯大林之前绕道开罗,顺便把中东这个棘手的问题解决掉。

到达中东前线的丘吉尔像往常一样要求“进攻,进攻”,而前线指挥官却提出了许多推迟攻击的理由。没办法,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指挥员尚且如此,怎么能指望部队打胜仗呢?

他决定由第13军军长戈特升为第8集团军司令。然而不幸的是,戈特所乘坐的飞机被德方击落,不幸罹难。于是,丘吉尔等人连夜研究,最后决定由蒙哥马利接替戈特。

为什么是他呢?他上任有什么改观吗?

他曾参加过多次战斗,都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能,先后任过英第5军和第12军军长、东南军区司令等职。但他爱出风头,时常文过饰非并且矫揉造作,最大的毛病是容不得别人胜过和驾驭自己,人缘不怎么样;加上又没有什么战绩,按理说到北非的重任是不会落到他头上的。

但是戈特的意外给他创造了这个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正所谓,命运天注定,机遇人把握。

就像中了头彩似的,此刻的蒙哥马利心奋不已。宣布完任命的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前往第8集团军指挥部,他的飞扬跋扈、残酷无情,在其一到第8集团军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没有和开罗的上级磋商的情况下,就擅自解除了代理司令的职务,自己就任集团军司令。

这种行为在英军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一上任,他就立即着手处理了以下几件事。首先,树立威信,他向所属将士传达了 “决不后退”的决心,以此来恢复士气和对他的信任;其次,将那些他认为无能的军官统统清除出去,对所属部队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式的调整。

为了提高战场指挥的效率,他建立一个与他的性格、气质和作战理论相适应的指挥系统——一个小型的“作战司令部”。他把所有行政管理工作都交给 “主司令部”,而把这个单位设在前沿地域,只保留极少量的参谋、通信、机要人员。他虽不像“沙漠之狐”经常亲临前线,但对自己属下的能力和战绩总是了如指掌。

此时,在阿拉曼的“沙漠之狐”,越来越被自己长长的“尾巴”困扰着。

这个“尾巴”就是补给线。这是一条由海运和陆运联合的超长生命线,运输部队首先得跨过1000多公里的地中海到达主要补给基地——班加西港,然后再走1000多公里公路,途中还要穿越沙漠。

首先,意大利海军负责海上运输,燃油是由德国提供的。由于希特勒把全部精力都关注到苏德战场上,对北非的燃油供应不是很积极。这样一来,依靠意海军运来的物资就减少了一大半。

其次,辛苦运来的这点物资,从班加西港到阿拉曼的陆上运输,时常处于英空军的轰炸封锁之下,特别是越往东,遭受打击就越大,仅燃油的耗费一项就足以让隆美尔喘不过气来。这一切使得轴心国的补给状况越来越糟糕。

与轴心国的情况不同,英国拥有许多明显的有利条件。由于马耳他岛被封锁,他们可以环绕非洲运送补给;来自美国和英国本土的援助还可以通过印度洋进入苏伊士运河。所以,在运输线上的竞赛中,德意明显是不如英军。

阿拉曼局势陷入僵持阶段和补给问题的严重性,让隆美尔看到了危险。于是他提出退回到利比亚与埃及边境的阵地上去,但其上级均不同意。这个时候,他也病倒了,想回国待一段时间进行治疗,但也遭到了拒绝。

没有办法,他只有带病指挥即将发起的进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盟军破译了德国人的指令代码,在情报上占据着牢牢的主动权。蒙哥马利不仅掌握了隆美尔和德军总部之间的往来信息,甚至清楚他们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

战役展开后,德意联军出师不利。因盟军地雷布置是越往后越密集,结果是车辆挤作一团,难以行动,成为英军飞机和炮火的牺牲品;取得空中优势的盟军开始展开空袭,各种车辆在轰炸下纷纷变成残骸。

战事进展不顺利让隆美尔感到震惊和伤心。他们的补给线也遭到了攻击,这让原本补给就存在问题的德军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再继续坚持进攻只能加剧损失,他只得下令撤军。

当蒙哥马利发现对手开始撤退后,他命令部队展开追击。但是大量的装甲车被德反坦克炮击毁,还有部分坦克陷入雷区而被炸毁,而紧随着装甲部队的步兵也在非洲军团的凶猛反击下损伤近千人。

最终没能阻止他们的逃脱。

这场激烈的战斗,人们对于蒙哥马利在战争的结束阶段,没有全力追击德军的举动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这是错失了消灭隆美尔的最佳时机,导致可以提早结束的战争又向后拖延了很长时间;另有人则认为这是他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新西兰第二师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这次战争虽然没有产生一战定胜负的效果,却是北非战场上一次有重大影响的战役。这是“沙漠之狐”的最后一次主动攻击,却被拥有情报和空中优势的盟军所击溃,他在北非战场上的不败金身被打破,随后爆发的战役则彻底葬送了德意联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4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绰号“沙漠之狐”。他几乎战无不胜,一度成为盟军士兵的梦魇。而在北非的阿拉曼时,他却败给了英国将军蒙哥马利,不败神话被终结。蒙哥马利也因此一战封神。

(隆美尔旧照)

那么,如此厉害的隆美尔,为什么会失败呢?

实际上,德军一开始对非洲地区并没有多大兴趣,非洲既对他们的作战计划没有太大帮助,又没有太多资源来增加军队储备。

但德军的轴心国盟友意大利却对这片地区非常上心。1940年7月,意大利从埃塞尔比亚进攻驻扎东非的英国军队。次年1月,英军对意大利军队发起进攻,不仅收复了东非地区,还在北非重创意军,俘虏13万意大利人。

当然,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一向消极,这也是如此多士兵被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盟友德国却没有放弃他们。1941年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领德国非洲军团前往北非增援意大利。在隆美尔的战术指挥下,德意联军以少胜多,打得英军节节败退。隆美尔迅速稳住了非洲局势,之后率领德意联军从利比亚一直突入埃及,驻扎在离开罗不远的阿拉曼地区。

(战场上的隆美尔)

1942年6月,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与他前任的保守战略不同,蒙哥马利力主发动进攻,将德意军队赶出非洲。而此时的德意军队,虽然屡战屡胜,但实际上处境却非常艰难。

首先,德意联军一路打到阿拉曼地区,军队早已精疲力竭。而英军却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补充军事力量。作战计划周密,士兵们也是精力充沛,双方的作战状态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其次,阿拉曼战役爆发时,德军正在斯大林格勒与苏联士兵疯狂作战,德军的主要战场在苏联境内。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倾向了苏联境内的德军,隆美尔孤立无援。

而且由于盟军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及制海权,德军补给异常困难,军队已然无法支撑太久。

反观英军,不仅不用支援苏联,还好像在家门口打仗一样,不管食物,燃油,还是药物都是应有尽有,补给十分充足,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在人员方面,隆美尔只剩下8万士兵。其中还有一万人无法作战,而英军足足有19万人。

在军事装备方面,德意联军只剩下550辆坦克,并且大部分是意大利老式坦克,与英军的美国M-3格兰特相比,不管是火力,还是性能都相差甚远。至于空中支援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德国飞机绝大部分正在斯大林格勒飞着呢。

(希特勒和隆美尔)

这场仗该怎么打?

1942年11月,隆美尔早已明白自己毫无胜算,想下达撤退命令。但希特勒却向隆美尔发出了“不胜利,毋宁死”的电报。

隆美尔一时无奈,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作战,但随着德意联军防线接连被突破,隆美尔不得不率德国主力部队撤走。意大利大量士兵被俘,阿拉曼战役结束。

说起来,隆美尔在北非与英军的战斗,从没有在人数资源上占据过优势,一直都是以少胜多。他能够将无心恋战的意大利军队与德国军队融合在一起,并且多次大败英军,最后还全身而退,说是用兵如神也毫不为过。

虽然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击败了隆美尔,也凭着这场战役跻身二战顶级将领之列。但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认为如果给蒙哥马利与隆美尔相同的军事条件,蒙哥马利绝非隆美尔的对手。

当然了,历史没有假设。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5

不是蒙哥马利很变态,只怪丘吉尔对他是真爱。


现代战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打仗历来靠的是钱粮,不是勋章和各种口头嘉奖,然而历史上有几个领袖都是打嘴仗的。


最著名的,第一个蒋介石,自己四大家族吃香喝辣,却动不动就让兄弟们不成功便成仁,但是发枪炮子弹军饷粮食的时候,就只养得起自己的嫡系。第二个是日本大本营,动不动就让自己的将军士兵玉碎报国,啥也不给。相比前两个,希特勒要好一点,虽然给的少,但是各种宣传造势,口头宣传。


希特勒手下所有的将军,都拿给他从里到外包装得像神,盟军那些比起来就像村里来的土鳖。

尤其是对隆美尔,希特勒是重点包装的,因为作为草根出生的希特勒面对大本营里一群世家出生的德国陆军贵族军人,实际上自己看起来就像个土鳖,所以他需要自己的人,听话的人,而同样不出生于军人世家,而是出生于教师世家,没有背景又听话的隆美尔,是希特勒要树立的典型。


所以隆美尔的任何一点点小成就,希特勒都要大大地夸奖,鼓励,因为夸他就是夸自己,树立他在军中的威信,就是树立自己在帝国的政治权威。其实相比之下,曼施坦因、伦德施泰德、古德里安等,每一个的战略战术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都不见得比隆美尔差。


就这样,隆美尔坐火箭一样被提拔到了担起大任的这个位置,可是,mmd?可以尽义务了,但是权力呢?


将军的权力自然就是军队,枪炮,后勤。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盟军投入150,000人,179辆坦克,1,000门以上火炮,1,500架以上飞机。

德军很可怜96,000人,70辆坦克,不到500架飞机。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盟军投入220,000人,1,100辆坦克,德军投入116,000人,559辆坦克(220辆德国坦克和339辆意大利坦克)


基本上德军对盟军,一直就是1比2,1比3,甚至没有制空权,制海权。


拳击台上,一个人对两个人,一个人是拳头,一个人是火药枪,请问这个仗怎么打?而且盟军有源源不断的补给,德军这边好东西全部在东线上,隆美尔找希特勒要三辆虎式坦克希特勒都要特批。




丘吉尔对蒙哥马利同学是真爱,不但要给蒂芙尼,游艇别墅都配齐,连保姆买菜都是用宝马,而希特勒一直就和自己的真爱隆美尔之谈爱情不谈钱,然而只谈爱情不谈钱的交往是无耻的,所以也就不要怪“战无不胜”的隆美尔被“蒙哥马利”同学羞辱了。

隆美尔还算好,最后希特勒让他死,他还真死了。而东线上的保卢斯同学就没真么真情了,受尽了希特勒的爱情伤害,直接就投降了......


6

回顾二战历史,分别效忠于轴心国和同盟国的隆美尔和蒙哥马利也仅有过两次交手!一次是在开始于1940年的北非战场;一次是代号为\"霸王行动\"诺曼底战役。

我们以1942年10月爆发的北非阿拉曼战役为例,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非洲”坦克集团军最终败给了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八集团军,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在阿拉曼战役开始前,德军在苏联已经遭受重创,于是德意两国在当年秋天来临前决定收缩对北非战场的投入。因此,对于早已被北非战事托的精疲力尽的法西斯军队来说,大幅减少军事援助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双方当时在兵力武器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当时隆美尔麾下有大约八万德意军队,而蒙哥马利却拥兵超过十九万。除此以外,德意军队在诸如燃油、药品、食物等后勤物资供应上也极度短缺。

武器装备方面,隆美尔的装甲部队配备的五百五十辆坦克中,其中有超过一半产自意大利,无论是性能还是火力都相对落后。而英军装备的不是美国产的M-3\"格兰特\"就是M-4\"谢尔曼\",且总数超过了1200辆。

空军和海军方面,德军仅有的三百五十架飞机仅是英军飞机数量的五分之一。所以,蒙哥马利就利用海空优势获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权,以此切断了隆美尔的后方补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隆美尔生得三头六臂也弥补不了客观上的劣势。

冤家路窄,两年后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再次在诺曼底碰面。彼时,希特勒将西线五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了隆美尔,以期掀起反攻的大潮。可惜在盟军海空强大火力的覆盖下,隆美尔的装甲师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反攻。

1944年6月26日,蒙哥马利指挥英军第二集团军攻打卡昂。在接下来的三天里,英军击退了德军的多次反击并渡过奥登河,而德军的五个装甲师在英军的猛烈攻击下损失惨重。

在随后的多次攻击中,德军无论是在人员、补给还是信心方面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战争失败的结局在所难免!

对于隆美尔来说,他和蒙哥马利的两次交手从作战基础上就处于劣势,而且在整个战争中,隆美尔也只是一个需要听命于高层的军队指挥官,很多时候并不能最大化的释放自己的指挥才能!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7

首先隆狐狸不止输给过蒙哥马利,不存在偏偏败给蒙哥马利一说,第一次托布鲁克围城,隆美尔就输给了奥钦莱克。第二隆狐狸和蒙蒂一共四次对决,隆狐狸被蒙蒂刷了一个四比零,可以说隆狐狸完败。

第一次对决,是阿拉姆-哈勒法亚战役,隆美尔试图重现加扎拉战役的辉煌,以意大利第10军(2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空降师)和德军164轻型师牵制英军北翼第30军,以德国非洲军(2个装甲师,1个轻型师)和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2个装甲师,1和摩托化步兵师)迂回攻击南翼英13军(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然而和加扎拉英军南线放了一堆阿三杂牌军不同,蒙蒂把殖民地部队集中在北线30军和意大利步兵缠绵(包括战力xx的阿三师,南非师以及澳9师都在北线),而把本土精锐集中在南线13军(13军唯一的殖民地部队是新西兰第2师,在北非英军殖民地部队中属于头等战力),装甲预备队也不像加扎拉那样平摊,而是集中在南线13军手里,结果在南线6个师对4个师的对决中,隆美尔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突破,最终隆狐狸损失近三千兵力和49辆坦克,60门火炮,并且将最后的补给消耗殆尽,而蒙蒂损失不到1800人和68辆坦克,将隆狐狸赶回了出发阵地,彻底解除了隆狐狸对埃及的威胁。顺便多说一句,隆狐狸手里意大利第10步兵军和第20摩托化军都是意军精锐部队,不是早期那票搞笑担当的意大利殖民地军团和黑衫军,隆狐狸手下的意军战力总体是高于英军中南非和阿三部队的,加扎拉战役阿三的阵地就是意军突破的,南非第二师守托布鲁克要塞,一周左右就被意大利第10步兵军拿下了——上一次澳9师可是面对隆狐狸死守托布鲁克7个半月,顺便,很多人鄙视意军坦克(其实北非意军当时主要是意大利最好的M13/40坦克,不比英军手里那一大堆斯图亚特,十字军,瓦伦丁之类的轻型坦克差太多)



第二次对决,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这次换成蒙蒂攻,隆狐狸守,蒙蒂以近两倍的优势(兵力11.6万对19.5万,坦克1029对547,火炮大约550对900,其中德军有大约210辆III号和IV号,英军有大约170辆格兰特和250辆谢馒头,其他都是轻型坦克),战役过程基本没什么可说,蒙蒂完全是以本伤人,压垮防线再占便宜的打法,最终轴心国军队损失约5万人(包括英军后续追击造成的损失),坦克几乎丢光,英军伤亡失踪1.35万余,损失坦克330多(一说约500,可能是统计口径问题),虽然这一仗打的很不好看,但是无疑隆狐狸又被扇了个嘴巴,尽管蒙蒂有近2倍的优势,但是隆狐狸也经营了几个月的防线,隆狐狸丢掉意军盟友(而且是意军不多的精锐)逃跑也给德意关系带来了极大的裂痕。



第三次对决,是突尼斯战局的梅德宁战役,隆美尔挟凯瑟琳山口爆扁美军的余威,试图趁蒙蒂立足未稳之际击垮之,隆美尔以三个装甲师和两个步兵师进攻英军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外加一个装甲旅,结果隆狐狸一头扎进了蒙蒂的反坦克陷阱,3月6日一个白天,隆狐狸就被击毁坦克数十辆(有多个数据,至少41辆,至多56辆),伤亡600余人,英军不过伤亡130余人(德军宣称击毁英军6辆坦克但英军并无记录),隆狐狸又吃了一个闷亏,不得不在当天傍晚叫停了进攻转入防御,狐狸本人很快就悻悻离开了北非。



第四次对决是诺曼底登陆,隆狐狸和蒙蒂作为集团军群司令正面对决,不过这样规模的战略行动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了,也就不用多说了。

纵观隆狐狸和蒙蒂四次对决,规模从军,集团军一直到集团军群,兵力对比也都是攻方多守方少,然而隆狐狸就没一次能占到便宜,从某种程度上说,蒙蒂在前三次对决中表现出的结硬寨打呆仗稳如老狗的战术风格恰恰完克隆狐狸机会主义式的战术风格,这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之后蒙蒂对狐狸的追击也能看得出来,不管狐狸跑也好,试图停下来抵抗也好,蒙蒂都是一个节奏,稳扎稳打,不给狐狸一点翻盘的空子——当然,这跟艾伦布鲁克和亚历山大能帮蒙蒂顶住胖丘的催促自然也有很大关系。由此来看,狐狸在综合指挥能力上是有致命缺陷的,而蒙蒂基本上只要别冲动(比如市场花园那样),对隆狐狸在战术风格上的克制还是相当明显的。

8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首先说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战无不胜”的朋友们,1941年4月至11月托卜鲁克围城战请了解一下。1941年正是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缔造“沙漠之狐”神话的时期,然而,在所谓“战无不胜”的神话背后,隆美尔在托卜鲁克城下却结结实实地吃了败仗。这座港口要塞从1941年4月开始就被轴心国军队包围,但是以澳大利亚第9师为中坚的守军凭借海上补给,顽强抵抗了241天,令12000名轴心国官兵埋骨黄沙。

1941年11月坚守在托卜鲁克的英军机枪组。托卜鲁克围城战至少说明隆美尔并不擅长打攻坚战。


尽管隆美尔以灵活狡黠的战术在托卜鲁克外围连续挫败了英军的两次解围行动,但他始终未能啃下这座坚城,加上补给不续,在1941年11月英军发起“十字军”行动后,隆美尔被迫解除对托卜鲁克的包围,一路撤退,几乎把1941年打下的地盘丢了个干净,试问这还不算失败吗?所以,对于隆美尔来说(实际上对于历史上绝大多数军事统帅也是如此)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战无不胜”,只不过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取得的胜利太漂亮,就算逃跑也是那么帅,加上这只狐狸在1942年神速地满血复活,一路卷土重来,在1942年5月的加扎拉战役中以大胆精妙的迂回行动成功夺取了托卜鲁克,把元帅权杖赚到了手,所以他在1941年蒙受的失败也自然而然地被胜利光环所掩盖了。

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役时,一位英军士兵向两名德军战俘打出V字手势。其实蒙哥马利的胜利并非因为他比隆美尔更高明,而是拥有更充足的力量且在对手体力最弱的时候发起进攻。


至于隆美尔败给蒙哥马利,正如狐狸自己认为的,他并不是败在蒙哥马利手下,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后勤。在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打响之前,隆美尔的非洲军已经鏖战了大半年,在抵达埃及边境时早已是强弩之末,加上远离后方基地,补给困难,所以已经失去了进攻的锐气,就算防御也是勉强支撑。另一方面,蒙哥马利却是兵精粮足,后援不断,在兵力火力上几乎都有两倍于隆美尔的优势(英军兵力19.5万人,坦克1029辆,火炮900门,德军兵力11.6万人,坦克547辆,火炮550门,其中大部分还是战斗力打折扣的意大利部队),加上蒙哥马利打仗以缜密著称,进攻准备十分充分,以优势兵力攻打隆美尔的疲惫之师,而且还是趁隆美尔返回欧洲看病的机会发起进攻,所以蒙哥马利的胜算是很大的。说白了,隆美尔在阿拉曼的失败与1941年的失败其实差不多,都是在猛冲之后精疲力尽,遭到对手的强力反击,败逃而返罢了。假如隆美尔拥有和蒙哥马利一样的兵力和补给,估计就是英国人被推进红海喂鲨鱼了。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9

蒙哥马利能够击败隆美尔,一方面是因为蒙哥马利的兵力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蒙哥马利抓住了最佳的进攻时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在德国军队战绩辉煌的同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却一直都在打败仗。法国战役的最后阶段,墨索里尼想要趁火打劫,派遣了32个精锐师进攻法国。


当时法国驻守在边境的部队只有5个师,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意大利军队损失惨重,狼狈的退回了国内。

在进攻法国失败后,不甘失败的墨索里尼又打起了北非的主意。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战争开始前,英国在北非地区的驻军只有10万人左右,而意大利用来攻击英军的部队多达53.6万人。


然而这次战争的结果依然令人大跌眼镜,意大利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军队一路突飞猛进,眼看就要将意大利人赶出北非。在意大利军队即将覆灭的时候,希特勒派遣隆美尔出任“德国派遣军军长”,帮助意大利人共同对付英军。

隆美尔到达北非之后,英军的进攻势头很快就衰弱下来。隆美尔抓住了机会,对英军进行了猛烈的反击,轴心国军队重新夺取了战场的主导权。


隆美尔将战局稳定下来之后,英军和轴心国军队进入了相持阶段,虽然隆美尔的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不占优势,但是由于隆美尔指挥灵活多变,英军在北非战场上被打的晕头转向,始终无法将轴心国军队赶出北非。

在1942年7月,隆美尔击败了英国北非军团,将英军赶到了阿拉曼地区。丘吉尔为了改变北非的困境,派遣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前往北非对付隆美尔,美国也开始支援英军的北非作战,盟军和轴心国军队的实力对比逐渐拉大。


在英军实力增强的同时,德国在苏德战场上逐渐处于下风,隆美尔能够获得的兵力补充非常的有限。蒙哥马利到达北非之后,便开始部署对轴心国军队发动反攻。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发动了第二次阿拉曼之战,这次战役成为蒙哥马利的成名之战。


在阿拉曼战役爆发前,盟军的总兵力接近20万,拥有1000多辆坦克,900多门火炮,750多架飞机。而轴心国军队的人数只有11万人,其中还包括了一半左右的意大利军队。


轴心国军队的坦克和火炮数量只有盟军的一半,飞机数量也只有盟军的三分之二。此时英军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轴心国军队一倍,即使隆美尔的指挥能力再强,也无法改变双方巨大的硬实力差距。

在蒙哥马利发动进攻的时候,隆美尔正在德国休假,一直到了战争爆发的第三天,隆美尔才返回了北非。隆美尔返回北非的时候,轴心国军队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英国军队以数倍的优势兵力一路猛攻,隆美尔组织了数次反击都以失败告终。


在轴心国军队即将被英军全歼的时候,隆美尔违背希特勒命令撤退,避免了德国全军覆没的结局,阿拉曼战役也以英军的胜利告终。阿拉曼战役结束后,隆美尔被召回了国内,北非的剩余轴心国军队被英军全歼。

蒙哥马利依靠着阿拉曼战役,跻身到了二战名将的行列,其实蒙哥马利能够击败隆美尔,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德国国力的渐渐衰弱,假如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兵力相当,蒙哥马利肯定不是隆美尔的对手。

10

从整个战场局势来看隆美尔不是输给了蒙哥马利,而是输给了德国自己。就像前段时间解答一个关于隆美尔经营大西洋壁垒的问题,从战争局势上德国已经输了,即便有一千个隆美尔也拯救不了德国失败的命运。关于北非战场不得不说一个让德国头疼的地方,这就是马耳他,严格意义上讲意大利和德国没有占领马耳他就已经预示德国在北非战场的失败。现代战争拼的是什么,除去信息情报,拼的就是后勤,马耳他岛一直在英军手中,这极大的限制破坏了往北非的补给运输,严重制约了隆美尔北非军团的军事行动,奈何隆美尔是“千手观音”,也难解无米之炊的境地。

当然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碰到了蒙哥马利,他充分了解德军短处,发挥英军长处,并极大改善鼓舞了英军士气。从蒙哥马利接手北非事务以后,德国人已经预料到盟军会发动大规模反攻。蒙哥马利喜欢利用战斗的间歇来巩固自己的作战成果。除此之外,他收到了许多新的坦克,这意味着盟军在坦克数量方面有更强的优势。蒙哥马利一边接手武器装备,一边整顿部队,直到自己的军力是隆美尔的两倍。

“十字军”是北非战场上英国最重要的坦克

德国人在许多地方埋下地雷并加强了防御工事,隆美尔很好地选择了他的防守位置,他的侧翼被大海和无人区沙漠所保护。隆美尔指挥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计划,他的战略是打一场定局战,这将把英国及其盟友拖入一场残酷的消耗战,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然后隆美尔带着他的装甲部队发起反击,继续占领亚历山大。蒙哥马利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攻破德军的防线,一旦防线被攻破,德军将被迫撤离埃及。

经过六个多星期精心组建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它已准备好发动进攻。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非常相信他在坦克和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也得到了皇家空军的支持,而且在制空权上,盟军已经开始占据优势。蒙哥马利有20万人和1000辆坦克,隆美尔约有11.5万名德国士兵和550辆坦克以及一部分意大利军队。这里要指出一点指出的是,轴心国部队的武装和训练都稍差一点,尤其是意大利军队。

意大利的坦克部队

蒙哥马利对德军全线发动了猛烈的炮火攻击。然后他命令他的师向德军防线的北面和南面进攻。隆美尔当时没有参加战斗。他已经回到德国接受治疗,因为他真的病了。他的部下非常仔细地遵照他的作战计划。

盟军最初的进攻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德军的防线仍在坚守。蒙哥马利是一个有条不紊的人,他使用大量的炮兵和步兵攻击,目的很明确,慢慢削弱德军防线。很快轴心国各部队均已开始出现物资和弹药短缺的情况。战斗持续了十天。英军前进被雷区拖慢,他们因地雷而伤亡惨重,还有许多坦克部队在沙漠中迷路。

英军装甲部队在88炮阵地面前损失惨重

经过几天这样的战斗,蒙哥马利孤注一掷,准备在广阔的战线上发起进攻。由英国装甲部队支援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师袭击了德军防线上一些戒备较弱的地区,这引起了德国人的恐慌,因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整条防线开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德国指挥官乔治·斯特鲁姆将军前去视察前线,但死于心脏病。接替他的是他的下属少将威廉·里特·冯·托马斯。他设法使战线稳定下来,命令装甲部队投入战斗,但是遭受了许多损失,然而托马斯仍然继续下令进行进一步的反击。

后来隆美尔回到北非,开始指挥战斗。他加强了德国和意大利的防御,但是防线开始崩溃。蒙哥马利命令他的部队向更广阔的前线进攻,在进攻中,德军指挥官托马斯阵亡。隆美尔请求希特勒允许他撤退,起初遭到拒绝,但后来又同意了。这有限的拯救了德国和意大利士兵,使他们免于完全被歼灭,因为这使他们能够有序地撤退。

阿拉曼战役使盟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军队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北非军团再也不会对埃及和盟友构成威胁。记下来蒙哥马利继续发动攻势,不久就占领了利比亚的大部分地区。1943年初,美国人在北非登陆,德国人和意大利被迫撤退到突尼斯。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德军战败,这也意味着盟军开始士气大增。正如丘吉尔所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从未取得过胜利。在阿拉曼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这场胜利对战争中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即士气,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在阿拉曼战役之后,英国人认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打败德国人。

再看看轴心国方面,除了补给问题,德军在阿拉曼失败的另原因之一是隆美尔野心过大。他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和领袖,这为他赢得了“沙漠狐”的称号。然而,他也很鲁莽,隆美尔入侵埃及和征服埃及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有缺陷。主要问题就在这,整个军事历史都说明了,要必胜彻底的取得成功,攻击的一方最少也要达到三比一的优势。隆美尔没有任何这样的优势,更别提还有许多后顾之忧。

德国装甲部队经常也经常被英军设置的反坦克阵地重创

之前在托布鲁克的胜利意味着他相信他的非洲军团可以取得最终胜利,客观方面还有希特勒的问题,他下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隆美尔投降,所以只能背水一战。隆美尔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被阻击后本应考虑撤退,但他会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在一些决断上思想受到限制。隆美尔决定建立防线是个好主意,但他更应该考虑在利比亚境内建立防线。好在隆美尔对阿拉曼战役的实际处理非常出色,他从战斗中巧妙地撤退,拯救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然而,他在入侵埃及期间的最初目标过于雄心勃勃,这与他的所有的战争资源极度不匹配,最终导致了非洲军团的彻底失败。

我是战武奇兵,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