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

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

2020-11-04 03:02阅读(61)

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古代皇帝驾崩归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国头等大事。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消息会在最

1

古代皇帝驾崩归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国头等大事。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消息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帝国每个角落。

古代皇帝驾崩,由内廷第一时间通告在京官员,官员立即去哭拜、告别。同时朝廷昭告天下:全国停止一切喜庆活动;民间停止嫁娶、国家停止除战争相关外的重大工程建设。

国不可一日无君,一般当日就安排太子继位。如果先皇未立太子,会由朝廷重臣商议出新皇人选,报请太皇太后、皇太后批准后,火速请储君即位,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改朝换代的消息,通过帝国的行政体系,快速向各藩国、诸侯、省、州、县、乡传播。

先皇驾崩和新皇即位的消息,同时由都城向全国扩散:官衙、城门、集市、交通要道张贴安民告示;农村通过乡、亭、村、保等行政体系文书、口头形式传递。

古代百姓对改朝换代的消息是非常关注的:除了停止一切民间喜庆活动外,新皇继位会颁布一系列政策:犯新皇讳者立即更名;大赦天下释放监狱犯人或减免他们的罪行,死囚基本会免死。

另外新皇可能会免除百姓当年的徭役甚至税赋,以示新皇帝皇恩浩荡、泽披万民。这些政策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无法忽视。
为避刘邦老婆吕雉名讳,民间“雉”一律改名为野鸡。

新皇帝的名(姓不用管)要告示天下,凡与新皇帝同名(包括谐音)的人名、官名、地名等要改名,这叫避名讳,否则是犯大不敬之罪。

对于皇帝名字,也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一旦说话遇到应该避讳的字了,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而要写到应避讳的字了,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 改字的方法,称之为“写白”。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弟弟赵匡义为避皇讳,改名字中的匡为“光”, 就成了赵光义。康熙皇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玄烨的讳,把当时的玄参改为元参、唐朝李玄霸改为李元霸。

更夸张的是官员把神仙谱中的玄武荡魔大帝改成了真武荡魔大帝。皇族和神仙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会更加关注皇帝名了,不但现在的名字要改,祖宗的名字都要避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但他的名实在太难避讳了,便自己改名为刘询。

新皇登基后第二年元旦,新皇会改变纪元年号,称为建元(在位皇帝改年号叫改元)。

明代以前的皇帝会多次改元,如唐玄宗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所以习惯上我们不叫先天皇帝、开元皇帝、天宝皇帝,而使用他的庙号唐玄宗。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立下规矩:规定一个皇帝只使用一个纪元年号。人们才开始使用纪元年号称呼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检,建元年号崇祯,他被称为崇祯皇帝。

建元和改元是和每个人相关的,所以天下百姓记不到皇帝庙号、谥号,但一定记得皇帝年号、姓名(当然大多数人不会写)。一是避讳;二是记住时间。如现在有的老人还使用民国XX年。

至于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偏远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不知道朝代更替、不知道皇帝是谁,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极少。《桃园园记》只是乌托邦的梦想而已。

皇帝死了,那是改朝换代。是普天下最大的事情,怎么会和百姓没有关系呢?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2

我国古代行政系统吃皇粮的人员集体泪奔中,当我们是死人哇……

如果是那种同一时间内全国各地冒出十七八个皇帝的割据乱世,那某地老百姓肯定不知道所有皇帝的名字,甚至统治本地的老大是谁也未必清楚(因为那时候行政系统一般也乱着)。

如果是大一统承平时代,或者南北朝两宋这种地域广大长期统治的,那大部分平民百姓,应该知道当今天子的一般名号(很大可能不是姓名),至少知道个年号。为啥?写任何文书都要用到啊……

正常情况下,新皇帝登基这种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大动作。比如:老皇帝要先挂掉,那消息要从皇宫传到三省六部等朝廷中枢,然后一级一级往下发布告,宣布国丧,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民间也要禁止婚嫁一段时间,吃皇粮的单位部门组织集体追悼会(咦)。如果说这些可能还影响不到百姓,那各地集市往往都要关闭几天,勒令商家不许开门做买卖,这影响力得多大,老百姓还不知道老皇帝挂了么……推荐去听个传统相声《改行》。

其实老皇帝的死亡,跟新皇帝登基往往是同时的,遗诏里基本都要有一句命嗣皇帝“柩前即位”,也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意思。那么宣布国丧跟通知各地百姓新皇帝是谁,也基本是一起办了,不费二回事。

基本流程是礼部等主管部门出文书公告——公告通过全国驿站系统传到各地(州、郡、行省等)——各州一级再抄写大量公告,传到各县乡镇——各县乡镇接文书,写成布告张贴在闹市区或布告栏,让识字的百姓自己看,如果很重视,可能会安排专人宣讲——个别重点行业(如青楼、茶馆)可能派专人去通知,国丧了啊,不准奏乐喜庆搞事了啊(顺便再收点孝敬钱)。

至于广大乡村,信息一直是靠城镇来向他们辐射的,可能知道消息比较慢比较晚,也不会好多年了还不知道改朝换代,除非是那种特别偏僻闭塞的山沟啦。

3

我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她说,她小的时候,隔壁两个老大娘在聊天。

王大娘问李大娘:老嫂子,听人说,皇帝坐在金銮宝殿里,冬天冷不着,夏天热不着。三宫六院侍候着,日子过得比天上的神仙还舒坦。那我就纳了闷儿了,皇帝那么有钱,一天到黑他吃啥呢?

李大娘原来是毡匠的女儿 ,跟着毡匠老爹四处给人家擀毡,走南闯北东跑西奔,自然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于是眯缝着眼儿拿腔作调地回答王大娘:大妹子,这你就不知道了吧。皇帝嘛,天底下最大的官儿,自是想吃啥就吃啥。你寻思寻思,天底下最好吃的是啥?

王大娘咂摸着瘪瘪的嘴巴想了半天,挠挠稀落的白头发,怯怯地说:人都说,好吃不如饺子,莫不是皇帝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还是猪肉酸菜馅儿的?

李大娘撇撇嘴,不屑地扫了王大娘一眼,心里想:一看王大妹子,就是常年累月在家里呆傻了,没见过啥好玩意儿,给个棒槌就当了针(真)了。就饺子?天下最好吃的?皇帝一天三顿吃那玩意儿?还酸菜馅儿的?

她懒洋洋地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咽了咽口水,扭头对王大娘说:告诉你吧,大妹子。才不是饺子呢,那玩意儿吃多了也腻。皇帝嘛,一天三顿吃的是拉面,早上韭菜鸡蛋臊子的,中午是猪肉土豆带辣椒的,晚上呢?了不得了,是茄子肉丁臊子的。

因此,老百姓或许不知道上头那个皇帝是新的还是旧的,叫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但他们准知道皇帝吃什么,也不管上头那个皇帝是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他是新的还是旧的。

不信,你去问问李大娘。

4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想必是站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的确古时候的通讯并不发达,中国历史上,这些大的王朝领土可不小,一时之间肯定不会全国各地都知道这则消息,一般都是大臣率先知道皇帝驾崩,之后也是他们率先知道新皇帝啥时候登基,百姓肯定不会第一时间知道。

正常情况下来说,新皇帝登基是有一套礼仪制度的,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件事,基本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礼部在负责,礼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昭告天下,尽量让消息传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一般都是通过行政体系来传播,一级一级的往下面发,收到消息的人要在所在辖区张贴告示。

其实一般情况下,百姓很快就会知道,老皇帝驾崩了,新皇帝即将登基,民间关于这种事,其实传播的非常快,别以为谁当皇帝都和百姓没关系,其实百姓是非常重视这件事的,因为他们平时也能听到一些关于皇室的消息,比如说哪个皇子善良仁爱,哪个皇子比较不好,他们也希望下一个皇帝能是个好皇帝。

古时候几乎每个朝代,新皇帝登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大赦天下,古代很多人犯了重罪,直接上山为匪,等到大赦天下的时候这些人都会回来,一般来说新皇帝登基,他还会免去当年的徭役,甚至于有人免去赋税,这可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百姓还是很关心这些事的。

皇帝也希望百姓能够尽快得知自己登基了,无论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都是如此,所以说百姓当然知道有新皇帝,以及他的名号,话说回来古时候也有些地方是与世隔绝的,这些地方是真的有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5

必须知道啊!

尤其大一统时期的皇帝,全国老百姓都必须知道。

很简单,因为之前老皇帝死的时候,全国不得举办婚嫁,不得开展娱乐,不得营建新建筑。


侯宝林有一个相声《改行》讲的虽然是笑话,但是却都是事实。

在过去,皇帝死后,百日之内必须”遏密八音“,所谓”八音“者,指的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如此一来,唱戏的,说书的,唱大鼓的,玩杂技的都必须改行歇业。

这些江湖曲艺人士最是四处乱跑,因为职业关系,四乡八邻都有熟人,他们自然会把消息传播四方。

至于他们怎么知道的,当然是衙役官府告诉他们的啊,严令不准营业。

至于官府衙役怎么知道的,当然是驿站的功劳了,朝廷每年花费那么多钱养着驿站,可不只是为了杨贵妃买荔枝的,全是用来传播重大情报和各种行政命令的。

一国之中,还有比换皇帝再大的事情了吗?

京城换了皇帝这么大的事情,驿站早就一站一站外挖外传了,各级官府要做的事情很多。

各级官僚除了哭拜祭祀之外,首先要办理大赦事宜,免除赋税等等,还有新皇继位,有些犯名讳的字也要改。

关于这些,为了显示皇恩浩荡,是要张榜公布的。



这个与老百姓也是密切相关的,万一谁的村子名称犯了讳呢?万一县城的名称犯了新皇帝的名讳呢?

都是需要改名字的。

当然顺理成章也知道了新皇帝的名讳了。

至于说延后性,那一定也是会有的,毕竟过去的消息传递速度要比现在慢一点。

汉哀帝因为身体有病,信了夏贺良改年号病会好汉朝会更好的蛊惑,在建平二年六月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元年。

改改年号就治病就朝廷?

当然没有效果了,完全的胡说八道,汉哀帝他的身体还是继续不好,病的越发沉重了、

于是,汉哀帝当机立断,到八月份把年号又改回了建平二年,所谓的“太初元将”这个年号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夏贺良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治了个重罪。

远在西北的居廷(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区)就不知道这回事,错过了这一个“太初元将元年七月”,在那里出土的汉简中公文写作里依然是“建平二年七月”。


按照道理说,六月份就改元了,那里还有建平二年七月,应该是太初元将元年七月才对,就是因为有延时性,长安的汉哀帝变的太快,所以造成了居廷的办事官员们出了这个错误。

但是,换了皇帝这回事,早晚还是会传过去的,毕竟人死不能三个月后复生不是。

6

古代有个东西叫邸报,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基本就是古代的报纸。里面记载了近期内发生的朝政大事,比如皇帝又颁发什么旨意了,朝廷又发布什么新规了,哪个衙门又换了长官了,哪个地方发生了灾荒了等等。这些事情被编写成一张报纸,然后通过驿站送到全国各地。

在全国的每一个郡县都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用来接收邸报的。这样一来京城的事情就能快速的传递到全国各地了。

所以说,新皇帝登基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更是重点内容了。会第一时间让驿站发布消息下去的。虽然时间上会有延迟,但是肯定是会通知到地方的。下图就是一份邸报。

7

新皇帝登基,肯定召告全国,各地的百姓很快会收到消息,至于如何传递消息,在古代自有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级的驿站,上一个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所在的地方立刻张贴公告,州到县、县到镇、镇到乡,一级级地传递,公告一贴,再经人一传,事无大小都知道了,何况是换皇帝,肯定到处欢声雷动。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传递方法,甚至更快,那就是飞鸽传书。不过,正事一般以官方驿站为主,飞鸽传书纯属偏门路径。比如接到飞鸽传书的地方官,虽说抢先一步知道了消息,但不敢先贴公告,要等驿站消息到来才会张贴。有些是大山阻隔的村镇,通过飞鸽传书同样很快知道新皇帝上任的大喜事,往往百口传开,个个都知道了,然后才看到官方张贴公告。

所以,古代虽说没有电话、不能上网,消息传递同样很快,快到什么程度?你想想鸽子的飞行速度有多快,它们和驿站一样的道理,各州各县都有专门传递的站点,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假如是三百里,那鸽子只需要一个小时便飞到了。这等于一天传递六千六百里,最迟三天便可传递全国每个州县。

换新皇帝这种特大事件,各地百姓自然知道得清清楚楚,皇帝年号会立刻更换,而且每家每户都要庆贺一番。新皇帝也想全国人知道他上任,会大赦天下,犯了事的罪人也会被放出来。

8

逐级传递信息,慢慢就知道了。

基本流程是礼部等主管部门出文书公告——公告通过全国驿站系统传到各地(州、郡、行省等)——各州一级再抄写大量公告,传到各县乡镇——各县乡镇接文书,写成布告张贴在闹市区或布告栏,让识字的百姓自己看,如果很重视,可能会安排专人宣讲——个别重点行业(如青楼、茶馆)可能派专人去通知,国丧了啊,不准奏乐喜庆搞事了啊(顺便再收点孝敬钱)。

至于广大乡村,信息一直是靠城镇来向他们辐射的,可能知道消息比较慢比较晚,也不会好多年了还不知道改朝换代,除非是那种特别偏僻闭塞的山沟啦。

9

新帝登基,一般情况下要大赦天下,发诏书行文天下,改年号,宋以后新帝登基开恩科,当年就会开科取士,还有个别皇帝会免当年租税,不过老百姓必须知道皇帝名字,为了避君名讳,凡是和皇上名字有相同字的都得改,要不就是大不敬,属于重罪

10

这你别紧张!先皇过世,天下服素。什意思呢?就是先别大厅遛舞搂美女啦。然后诏告天下新皇登基。新皇登基,礼仪上七七四十九天服素。就是这段时间你别跳舞啦!即使在家,噪着邻居,一旦告发,你也会问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