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

2020-11-02 13:02阅读(61)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安庆之战,太平军的惨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陈玉成不撤回天京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么三个方面。其一、安

1

安庆之战,太平军的惨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陈玉成不撤回天京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安庆之战,陈玉成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

15岁的陈玉成,随叔父扶王陈得才,参加了洪秀全的金田起义。由于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又苦练了一身好枪法,他从此成为童子军的重要首领。

  • 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后,就是仅次于天京的政治、军事中心。

九江失陷后,它又成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军事屏障,一旦有失,湘军便可直窥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

正当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湘军统帅曾国藩,以及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鄂军水陆师5万余,自湖北大举入皖,连陷太湖、潜山、石牌,直逼安庆。

曾国荃率湘军陆师万余人,相继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与提督杨载福部湘军水师4000余人,担任围城任务。

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湘鄂军2万人,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阻击太平军援军。

清军杨载福水师攻陷安庆东路要地枞阳镇,从此安庆就被合围了。

后来,曾国荃督军在安庆城外,挖掘了两道长壕,前壕用来围城,后壕用来阻援。

当时的安庆,由受天安叶芸来、谢天义张朝爵率2万余人驻守。

  • 为救援安庆,陈玉成率领的援军5万精锐也是丧失殆尽,可以说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嫡系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天王洪秀全决定“东征苏、常”胜利后,即沿长江上取湖北,进而迫使湘军回撤,以便解安庆之围。

  • 洪秀全从江、浙战场调集兵力,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进

陈玉成率太平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入鄂东南。

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太平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经皖南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太平军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

其实,五路太平军中,陈玉成、李秀成为主力部队,他们取钳形攻势,最后要会师武汉,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撤围。

其他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

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等部,共约10万余人,沿江北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时安庆外围湘鄂军不足4万人,陈玉成曾经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为清军多隆阿、李续宜所阻。

1861年,陈玉成又分兵攻枞阳,欲打破敌合围,也未成功。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率主力离鄂回皖,经宿松、石牌,进至集贤关,逼近围安庆城的湘军曾国荃部。

与此同时,天京当局鉴于“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决定派洪仁玕、林绍璋率兵直接援安庆。

太平军万余人进至桐城,连营30余里,想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围。

曾国藩听说太平军数路共救安庆,他急调湘军总兵鲍超部6000人,自江西景德镇赴援。

指挥安庆战局的胡林翼,也调总兵成大吉部5000人往援,并提出“南迟北速”,先打洪仁玕、林绍璋,后对付陈玉成的作战方案。

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庆外围展开激战。陈玉成与湘军曾国荃战于菱湖,未能取胜。

不久,他命令所部刘枪琳率四千精锐太平军,留守集贤关外赤冈岭,自带五六千人赴桐城,会晤洪仁玕等,再谋解围之策。

事实上,李秀成对攻鄂不积极,他的部队经皖南入浙江,很晚才西进江西,得知陈玉成部已回师东援安庆,便停止进军,颇有保存实力的意思。

不久,陈玉成的菱湖太平军营垒,也被曾国荃攻破,守军退入安庆城。此次救援又告失败,战局更加被动。

  • 安庆太平军被围年余,粮弹将绝,出城降敌者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危急

陈玉成、辅王杨辅清率5万人,陆续进入集贤关内,扎营40余座,安庆城内守军也已经列阵于西门一带,准备突围而出。

太平军十余路,猛攻湘军后壕,前仆后继,轮番冲锋十余次,可惜均为湘军凶猛火力所阻,损失惨重。

太平军连连进袭,也未得手。当时安庆城中已经粮尽弹绝,湘军又乘势猛攻。

最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在北城轰塌城墙,他们蜂拥登城,攻入城内,滥肆屠杀。守将叶芸来,以及平西主将吴定彩等万余守军,几乎全部殉难,安庆从此陷落敌手。

  • 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太平军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安庆守军2万余人,机会全军覆没,陈玉成率领的援军5万精锐也是丧失殆尽,可以说安庆之战,陈玉成的嫡系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所以他只能暂时退守庐州,对待机会。

其二、安全失败后,陈玉成面临敌军多隆阿部进逼,洪秀全也给他革职处分,他自己也想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陈玉成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远征豫陕,他还广招兵马,打算早复皖省。

陈玉成打算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但他的处境十分困难,外有敌军多隆阿部进逼,又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职处分。

1862年,清军多隆阿围攻庐州,陈玉成决定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其三、陈玉成被骗上当,已经没有机会撤回天京了

与此同时,盘踞在寿州,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劝陈玉成前往寿州,并许以帮助陈玉成攻取河南。

陈玉成不听部下劝阻,决意出走寿州,结果中计遭擒,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

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押解进京途中,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26岁。


综上所述,安庆之战,陈玉成损失过大,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自保,也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敢回天京,也不愿意会天京。

其实,安全失败后,陈玉成面临敌军多隆阿部进逼,洪秀全也给他革职处分,他自己也想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最后,陈玉成被骗上当,已经没有机会撤回天京了。

安庆之战,太平军的惨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陈玉成不撤回天京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陈玉成没有撤回天京。

2

1861年9月安庆陷落是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在对年轻有为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巨大的打击,陈玉成为此受到洪秀全的严厉处罚,甚至被剥夺了英王的王位。

面对这样巨大的屈辱,不用说少年得志威震天下的年轻英雄陈玉成,就是一般稍微有自尊心的人都不会厚着脸皮去天京自取其辱。

在安庆陷落之前的三四年时间,其实是陈玉成一生的巅峰时期。

1857年1月--5月,20岁的陈玉成率领太平军先后克无为,庐江,舒城等地,5月,战线由安徽推进至湖北,又连克黄梅,广济,黄州,蕲水,罗田。10月陈玉成被封为又正掌率,成天豫。

太平天国在1858年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将领大会于安徽枞阳,制订粉碎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的作战方案。

陈玉成率领太平军攻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乌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太平军奋力合击清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和蒙古都统胜保。

为了消灭清军主力胜保的骑兵,陈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胜保骑兵来犯,陈玉成率领刀牌手一跃而起冲入敌阵,刀削马足,杀得清军人仰马翻,胜保落荒而逃。紧接着一举攻下浦口,歼灭清军一万余人,使得德兴阿付出巨大代价。

陈玉成、李秀成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清军,望风溃散。浦口一役的胜利,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清军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军威得到了重振。

1858年11月陈玉成在李秀成的配合下,于三河镇大败湘军李续宾部,歼其精锐六千人,李续宾被迫自杀。

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军从此转为主动。陈玉成、李秀成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

1859年3月陈玉成在安徽官亭大败清安徽巡抚李孟群军,生擒李孟群。3月-6月陈玉成在安徽三次击败清钦差大臣胜保军,

1859年6月,22岁的陈玉成被晋封为英王,这是陈玉成一生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10月陈玉成在陵子口击败清总兵冯子材部,六合之围遂解。11月陈玉成与李秀成联合进攻浦口,毁清营五十余座,击毙清军提督周天培。

1860年,太平军发动了围歼江南大营的战役。太平军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李秀成从芜湖发兵,突然攻占清军粮饷基地杭州,以引诱江南大营分兵来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李秀成当即回师与从上游赶来的陈玉成部猛烈合击江南大营,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数万清兵溃散,和春狼狈逃窜。“营内存银十余万,军火局内所有枪炮、火药、铅子等项不计其数”,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粉碎江南大营的胜利,再次解除了天京之围。

天京解围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洪秀全批准了洪仁玕提出的战略计划。为了执行先东进、后西上的方针,陈玉成、李秀成在人民支持下以破竹之势,迅速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清将和春等在绝望中自杀。

陈玉成协助李秀成夺取了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切断了清朝在东南的财源。

江浙向来是清朝的财赋重地,现为太平军所攻陷,清廷自然是十分震骇。为此,慈禧和恭亲王奕訢急命曾国藩救援江浙战场。

在太平军势如破竹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老奸巨猾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却意识到了安庆是决定双方胜负最关键的棋眼,曾国藩死死咬着不放,全力攻打安庆。

因此曾国藩并没有理会慈禧的诏书。 他当时一面敷衍清廷,派部分军队摆出了东进苏常的架势,一面则加紧向安庆合围。乘太平军反应过来之前,完全拔掉了安庆的外围屏障工事,从而使安庆完全暴露在了湘军的兵锋之下。

1860年9月初,鉴于安庆形势危急,洪秀全再次召集诸将于南京商议对策。陈玉成看到湘军主力置于安庆,而其后方的湖北则兵力空虚。便当即建议“围魏救赵”之计,以南北二路主力合攻武昌,促使湘军回师救援,以解安庆之围。

洪秀全当即采纳陈玉成建议,分五路由大江南北并进,其部署为:英王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忠王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入鄂东南;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侍王李世贤率军经皖南入赣东;右军主将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

五路中,陈玉成、李秀成为主力,取钳形攻势,预定于次年春会师武汉,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其他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

1860年11月下旬,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等部共约10万余人,沿江北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时安庆外围湘军不足4万人,陈玉成于12月上旬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为多隆阿、李续宜所阻。

1861年1月,陈玉成又分兵攻枞阳,欲打破敌合围,也未成功。

1861年2月,陈玉成决定放弃救安庆,继续他的“围魏救赵”之计。当月,他指挥所部攻克清军把守的霍山,打开了太平军西进的大门。

然后陈玉成率军翻越大别山,以横扫千军之势向湖北挺进,数天之内连克英山、蕲水等地。

到了3月22日,太平军袭破黄州府,打到了离湖北省会武昌只有200余里的地方。

当时,武昌城内的清兵只有两千余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听说陈玉成杀到,又急又气,吐血不止,一面哀叹自己蠢的要死,为了配合曾国藩打安庆,连老家都不顾了。一面赶紧派人到安庆前线,欲调回正在协助湘军围安庆的鄂军。

如果此时陈玉成挥军直进,攻克只有两千多清军的武昌十拿九稳。曾国藩也狼狈不堪,别安庆没拿下,江浙也被太平军攻占,湖北如果再被陈玉成攻占。届时,慈禧非得治他一个丧师失地之罪。

可惜关键时刻,陈玉成犯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误信了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威胁,中止了攻打武昌,而是选择分兵数路,攻占德安、随州、应城等地,以待李秀成的南路军到来。

如果换成多次大破英法联军及美国人华尔领导的洋枪队的李秀成,绝对不会把英国人的威胁放在眼里,李秀成会毫不犹豫攻克武昌,可惜陈玉成太把英国人当回事,错过了一举攻克武昌彻底扭转战局的大好良机。

当时李秀成一直想打浙江,对配合陈玉成进攻湖北并不积极。他的南路军自1860年10月从南京出发,便一路转战皖南和浙江境内,直到1861年6月才从江西进入湖北。

而早在两个月前,陈玉成就已经撤出湖北,回到了安徽。 李秀成听说陈玉成去救安庆了,就干脆率部回浙江了。既不围武昌,也不救安庆。

太平天国的两位主将都缺乏大局观,李秀成太看重江浙,陈玉成太看重安徽,导致失去了轻松攻占湖北捣毁湘军老巢的良机。

于是安庆保卫战,就完全变成了陈玉成一个人的事。太平军此次西征武昌解救安庆以围魏救赵的战略计划也是功败垂成。

1861年4月底,陈玉成率军三万人进至安庆外围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荃所部湘军。

此时洪秀全也看出了安庆的安危所在,调集了天京附近的全部太平军由洪仁玕率领,前往救援。

但洪秀全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命令实力最强的李秀成部太平军攻占武昌或者救援安庆。

曾国藩听说洪仁玕来了,也则亲临安庆督战,并调远在湖北的湘军鲍超部和在江西的成大吉部赴援安庆。一时间,安庆外围各路大军云集,形成了层层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线。

1861年5月1日,陈玉成派部将吴定彩率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从菱湖大营进入安庆城中助守,自已则率军向围城湘军展开攻击。

曾国荃见势,急派杨载福的湘军水师,顽强抵挡陈玉成的进攻。双方激战一天,太平军武器不如湘军,伤亡很大,未能取得进展。

第二天,陈玉成率军再攻,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所部太平军也前来增援。湘军悍将多隆阿带兵万余人迎头拦阻洪仁玕等军,双方在横山铺一带发生激战。由于洪仁玕和林绍璋、吴如孝部的太平军多是新兵,临阵惊慌,顿时形成溃败,洪仁玕等只好退守桐城。这一天的大战又是以太平军战败告终。

此后四个多月,太平军和湘军在安庆外围打的血流成河,双方都有增兵,太平军最多的一次增兵是杨辅清带来的五万人。

但是太平军的武器不如湘军,每一次冲锋都被湘军硬生生又顶了回去。

如此激战了一百多天,安庆城外的护城河都被河水染红了,但是安庆城的围困,太平军就是解不了围。

1861年6月,陈玉成身边只剩万余人,洪仁玕等人也退回了南京。

陈玉成、洪仁玕当时反复派人去请拥兵40万的李秀成助战,可李秀成就是不救援安庆,反而一路东进,进攻苏州和杭州。

归根到底是李秀成缺乏大局观,他认为安庆是陈玉成的地盘,与自己关系不大。李秀成觉得只要自己能一举攻下苏杭及上海等东南繁华之地,一切都无所谓。

最终,湘军完全占据了安庆大战的上风。

1861年8月21日至24日,陈玉成、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四五万人陆续进入集贤关内,扎营40余座,城内的太平军守军亦列阵于西门一带。

8月25日至28日,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十余路猛攻湘军后壕,前仆后继,轮番冲锋十余次,均为湘军凶猛火力所阻,损失甚重。

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又连连进袭,亦未得手。

时安庆城中粮尽弹绝,湘军乘势猛攻。

1861年9月5日凌晨,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于北城轰塌城墙,蜂拥登城,攻入城内,滥肆屠杀。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及平西主将吴定彩与万余守军全部殉难,安庆陷落。

陈玉成在城外望着安庆城内的大火,悲从心起,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迫率残部退守桐城。

湘军见陈玉成退却,又继续追击,陈玉成抵挡不住,只得又退往庐州。湘军通往南京的大路完全洞开。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担心前线退下来的溃兵会扰乱南京,便断绝了与安徽的联系,同时还派人数落陈玉成的无能,将他撤职。

洪秀全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即没有严令李秀成配合陈玉成攻占武昌或者救援安庆,而一味责怪陈玉成,导致陈玉成急于翻盘而病急乱投医,可以说是洪秀全逼死了陈玉成。

庐州即现在的合肥是安徽军事重地,不仅是通往中原的战略要地,而且还是天京的屯粮地,陈玉成奏报天王洪秀全“请命自守”。

虽然在前期的安庆保卫战损失了大量精锐,但陈玉成手里仍然掌握了数万兵力,尚具有一定的实力,心高气傲的青年英王此时心中仍具鸿鹄之志,他计划“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

此时清军大兵压境,庐州城内粮草不足,难以久守,陈玉成却下了一步闲棋,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四王远征西北招兵买马。

1862年2月初,陈得才等率领太平军精锐三万余人出发,行动纲领是“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西征大军北上后,陈玉成的庐州守军更加势单力薄,在清军的围攻下处境日渐艰险。

不久,庐州孤城再难固守的情况下,陈玉成打算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就在此时,盘踞寿州的苗沛霖以愿意帮助陈玉成进取河南为由,游说陈玉成向寿州突围!

苗沛霖曾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是个见风使舵之人,谁得势他就投靠谁,曾先后三次反清又两次变节。

苗沛霖和陈玉成在皖北曾经有过密切合作,所以他的游说对陈玉成有很大的诱惑力。

此时的苗沛霖见太平军形势不妙已经偷偷地投降了清军,但陈玉成并未察觉他已投敌。尚对翻盘抱有幻想的陈玉成在部下强烈反对下,仍坚持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向寿州突围,结果正中苗沛霖奸计,被苗俘虏并送往清军胜保大营后慷慨就义,年仅25岁。

陈玉成的牺牲,对太平天国是致命的打击,标志着太平军在天京西部与北部的势力完全瓦解,清军可直攻南京,太平天国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归路。

3

1861年9月,在经过了长期的浴血苦战之后,太平军经营多年的重镇——安庆,被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

随着安庆的失陷,太平天国在皖南的地盘全部丧失了。在江北地区也基本上没有了太平军的立足之地。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元气大伤的陈玉成困守孤城庐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

可是,从史料上来看,无论如何艰难,陈玉成却始终没有率部撤回天京的打算。

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以下三点:

1.陈玉成自身性格的原因。
陈玉成勇猛善战,成名很早。他年少得志,心高气傲,自视甚高。

尤其是天京事变以后,陈玉成横刀立马,力挽狂澜,挽回了太平天国的危局,重新振兴了太平天国。因此,陈玉成被视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不但受到了太平天国军民的敬仰;也为敌人阵营所忌惮。湘军大员们惊呼其为“当世悍将”。

担此盛名,年轻气盛的陈玉成在遭到重大挫败之后,是不愿撤回天京,去面对天京的军民的。他当时一定是西楚霸王项羽那种“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羞惭心理。

2.不愿遭受天京执政同僚的耻笑。

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层中,陈玉成的地位很高,年纪却很轻。

陈玉成不善于团结同僚,而且随着地位的提高,年纪轻轻的陈玉成变得盛气凌人、专横霸道,颇具军阀作风。他对天京的当权人物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等人都很不尊重,招致了天京很多同僚的强烈反感。

因此,陈玉成在困境中不愿回天京,也有不愿遭受天京执政的同僚们耻笑的重要因素。

3.天王洪秀全对陈玉成的严厉苛责。

在九江失守以后,安庆成为天京在长江上游的唯一屏障,对天京的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安庆的陷落,使天王洪秀全勃然大怒。

洪秀全对陈玉成削职降爵,痛加斥责。这也使得一向傲气的陈玉成在心理上无法承受。

在这样的情形下,让陈玉成腆颜撤回天京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语:在以上因素之下,一向自视甚高的陈玉成,为了自己的面子,宁愿困守孤城,也绝对不会率军撤回天京去的。

同时,也正是为了面子,陈玉成急欲东山再起,重振声威,才会中了苗沛霖的奸计,导致自己被擒,最终不屈而死的悲剧发生。

4

谢谢邀请。太平天国运动在经过天京事变之后,接连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尤其是石达开率领军队出走后,太平天国一时陷入了无能征善战将士的境地。这时,洪秀全大力提拔年轻将领。在这些将领里,陈玉成和李秀成脱颖而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根顶梁柱。

陈玉成是童子军出身,自少年起就参加战斗,在战争中屡立奇功。后来升为殿前三十检点,因善使回马枪战术而得名。在太平天国后期,他被提拔为英王,主要在江北作战,抵抗湘军的进攻,湘军是他为唯一的劲敌。

他在打破江北大营,三河之战,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中屡建功勋,给予了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安庆之战中,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打破湘军的围攻,他的大本营安庆被湘军占领。他的军队主力精锐也损失太大,士气一蹶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退守庐州。但是清军也随后而来,形势越发不利。这个时候陈玉成的部下有几种建议,赖文光建议说“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连张、苗,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也有人建议向天京求援的。

但是,陈玉成对这些建议都没有采纳。他除了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所部进至淮河以北以外,复于是年冬令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枯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这使得庐州守军更加减少,不能抵抗敌军的进攻。后来赖文光评价说,“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由,累国之根也。”

在后来的战争中,陈玉成在庐州被清军包围,他的对外联系被全部切断。这使得他孤立无援的在庐州坚守了三个月,最后被迫突围。在突围后,有人建议他退往天京,被陈玉成严词拒绝。他被苗霈霖的谎言诱骗,在寿州被其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处杀害。

陈玉成在安庆失败后退守庐州,在庐州突围后又不退往天京,这里面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陈玉成的性格所致。

陈玉成少年英雄,在带兵打仗后少有败绩。用他自己的话说,“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这些功绩使得他的官职不断提升,最后成为太平天国首屈一指的英王。

但是,随着这些胜利,也使得他有了居功自傲的情绪。他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就算到了临死前,在面对清军还轻蔑的叱喝胜保,坦言不是中了苗霈霖奸计,自己不会被俘。他在最后的供词中说道,“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虽然确实是实情,可是自傲之情,溢于言表。

在安庆之战失败后,洪秀全因为他的败仗削夺了他的英王王爵。可是,却封了他手下几个将领为王。这种不公的方法,使得陈玉成感到奇耻大辱。因此,他对天京方面有了成见。以他自傲的性格,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洗刷自身的耻辱,是根本没有脸面回天京的。这是他不撤回天京的第一个原因。

二、陈玉成对下一步的行动已经做好了部署。

在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开始为下一步的战略做了安排。在安庆之战中,他把以骑兵为主的精锐小左队保留了下来。这支精锐骑兵是陈玉成准备下一步东山再起的资本。

陈玉成在退回庐州后,分派手下的将领前往北方去攻城略地,壮大部队,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在当时,安徽饥荒,根本没有多少粮食。庐州虽然城坚河宽,可是没有粮食,也无法久守。

而江北是天京的上游,和天京命运交关,陈玉成不能不管。因此,陈玉成放弃庐州后,如果退往天京,等于将江北拱手让给了清军。太平天国的形势会越发不利。

因此,陈玉成往北方壮大实力,活动于清军的侧翼。即使清军占据了赤地千里的江北地区,在消除陈玉成的威胁之前,是不敢轻易的全力攻打天京的,这也就保证了天京的安全。

为此,陈玉成才保留了能够在北方驰骋的小左队,这支部队是他精心打造的骑兵,在安庆之战最危急的时候也没有舍得拿出来。在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但我所领四千之兵皆系百战精锐,不知尚在否?至我所犯之弥天大罪,刀锯斧钺,我一人受之,与众无干。”如果陈玉成的计划实现,太平天国也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

三、即便是退往天京,陈玉成也对大局于事无补。

如果陈玉成听从退往天京的建议,首先是和清军正面顶牛,依然无法解决战略上的颓势。在安庆、庐州无法挡住清军,后面无险可守,就算退到天京又该如何?

在战术上对于他也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是采取采邑制的,各部的给养供应由各部自行解决。陈玉成退往天京,丧失了自己的地盘,根本就无法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向其他友军求援?在过去的战争中,心高气傲的陈玉成得罪了很多将领,连韦俊都是他逼反的,象李秀成等人都不愿意和他共事。这样,即便是陈玉成放下架子去求李秀成他们,也估计无济于事。因此,退往天京对陈玉成没有什么益处。

结语:

由于上面的这三个主要的原因,对陈玉成来说,退往天京并非上策。从战略上不能改变单纯抵抗的颓势,在战术上无法打破僵局。在颜面上,自傲的陈玉成不能忍受耻辱。在对自身的生存上,会陷入困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采取了向敌人的薄弱地区发展,出兵扫北的策略。这个策略和赖文光的建议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而且,陈玉成放弃了和清军正面顶牛的策略,活动于敌人的侧后。这样,既可以发展自己的实力,又可以威胁敌人的侧后方。

如果陈玉成的计划成功的话,清军前有天京坚城,侧有陈玉成的威胁,是无法很快攻打天京的。因此,陈玉成的这一计划是一举两得的妙招。

在后来的天京保卫战时,从西北回援的陈玉成的旧部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清军费尽力量才拦阻住他们。如果陈玉成统帅这支人马,后果就未可知了。从这一方面看,陈玉成的战略确实高明。

可惜,这个计划被无耻的苗霈霖给破坏了。陈玉成由于轻信苗霈霖,使得自己自投罗网,实在令人惋惜。但是他在被俘后的大义凛然,面对死亡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而出卖他的苗霈霖,因为两面三刀,反复无常,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令人唾弃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5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天京之变后,石达开出走,这导致太平天国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危局,清军趁机重组江南江北答应,天京这个时候十分危急,洪秀全为了可以应该这个局面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以图挽救败局。

陈玉成也不负洪秀成众望,他和李秀成先破江北大营,击败胜保、德兴阿部、紧接着,又在三河镇击败李续宾,全歼湘军精锐6000人,配合李秀成摧毁江南大营,而后又挥师东进苏州、常州、扩大了太平天国影响力。

安庆是天京上游重要门户,安庆得失对于太平天国 后期是十分重要的,湘军趁太平天国东进之际,决定大规模进攻安庆,想夺取安庆,成功威胁到天京,这个时候洪秀全也深知安庆重要性,最终他采取陈玉成建议,“西征武昌”吸引湘军主力回援,从而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以图解安庆之围。

陈玉成此计虽好,李秀成并没有足够支持陈玉成,导致原本不错计划,最终白白错失获胜机会,安庆危局,这个时候陈玉成只能回师救援,无奈李秀成不支持,导致其兵败,安庆失败,守将叶芸来战死。

安庆失败,天京没了屏障,湘军下一步必然进攻天京,活捉洪秀全,陈玉成必然这个时候要不顾一切参加天京之战才是最重要,他并没有而是去守卫孤城庐州,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洪秀成才能一般,并不擅长治国,更擅长平衡之术,这导致其之信任同姓人,对异性人并不信任,陈玉成并不是实权派,真正掌控大权是洪秀全为首洪氏家族成员。

洪秀全眼里陈玉成作为安庆最高统帅,必然要承担安庆之败的一切责任,安庆战败后,他撤销了“英王”爵位,并对陈玉成手下进行册封,毫无疑问这个时候他在削弱陈玉成势力,这个时候洪秀全对于陈玉成已经不信任,在加上局势如此艰难,这个时候他回到天京必然也是自讨苦吃,还不如留在庐州。

安庆之战虽然陈玉成十分努力,无奈李秀成不支持,导致此战失败,这个时候其实陈玉成晓之以理,在这危机情况下,必然也能获得支持,可是他并没有这样支持,主要是陈玉成已经失去了自己大本营,手下兵马也损失殆尽,这个时候他去救援天京意义不大,他这个时候就是光杆司令。

这个主要就是太平天国后期内部决策混乱,将领的军阀化,相互缺乏团结,这也导致天平天国最后败亡。

6

1856年9月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安庆被湘军曾国荃部攻占,为解安庆之围花了极大代价的英王陈玉成无奈撤兵。安庆被湘军占领后,湘军下一个进军的重要目标是天京无疑。作为太平军主帅,此时的陈玉成按常理最佳的去处应该是退回天京。但陈玉成没有这么做,反而是从鄂东退扎皖北的庐州(今合肥), 此时庐州已是孤城,陈玉成退守庐州是何用意呢?

作为天京上游极重要的屏障,安庆的陷落对天京的安全威胁极大。陈玉成是安庆保卫战的总指挥,虽然他在此战役已倾尽全力,但这么重大的失败被追责终究还是难免。事实也是如此,安庆陷落后洪秀全剥夺了陈玉成的爵位,革职留任,并对陈玉成严加斥责。安庆本是陈玉成经营数年的大本营,这也是他竭尽全力要解安庆之围的关键所在,如今老窝丢失,上又有洪秀全的冷眼,陈玉成的处境异常艰难。

庐州是皖北军事重地,不仅是通往中原的战略要地,而且还是天京的屯粮地,陈玉成奏报天王洪秀全“请命自守”。虽然在前期的安庆保卫战损失了大量精锐,但陈玉成手里仍然掌握了数万兵力,尚具有一定的实力,心高气傲的青年英王此时心中仍具鸿鹄之志,他计划“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此时清军大兵压境,庐州城内粮草不足,难以久守,陈玉成决心以攻为守,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四王远征西北招兵买马。1862年2月初,陈得才等率领太平军精锐三万余人出发,行动纲领是“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西征大军北上后,庐州守军更加势单力薄,在清军的围攻下处境日渐艰险。不久,庐州孤城再难固守的情况下,陈玉成打算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

就在此时,盘踞寿州的苗沛霖以愿意帮助陈玉成进取河南为由,游说陈玉成向寿州突围!苗沛霖何许人也?他曾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是个见风使舵之人,并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立场,谁得势他就投靠谁,曾先后三次反清又两次变节。苗沛霖和陈玉成在皖北曾经有过密切合作,所以他的游说对陈玉成有很大的诱惑力。此时的苗沛霖见太平军形势不妙已经偷偷地投降了清军,但陈玉成并未察觉他已投敌。尚对翻盘抱有幻想的陈玉成在部下反对下,仍坚持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向寿州突围,结果正中苗沛霖奸计,被苗俘虏并送往清军胜保大营后慷慨就义,年仅26岁。

7

陈玉成当时当然不能回天京。

安庆虽失,但安徽战场仍是当时双方争夺焦点

1861年9月,安庆失守。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安徽仍然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师劳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湘军攻占安庆后,攻击重点仍然在安徽战场。

就当时战场形势来说,曾国藩的部署是高明的。

天京城池坚固,不可卒拔。

而安庆虽失守,但太平军各部在皖南、皖北,仍有数十万之众多。湘军若放开不管,直下天京,无异于自杀。

从武昌到安庆,由于两岸地形所限,双方沿江争夺即可,无需担忧侧面。但从安庆到天京一线,谁控制皖北,谁就可以从侧面轻易攻击对方补给线。

而对太平军来说,庐州、三河到无为的粮道如果断绝,天京缺粮,即使有兵,也难以组织大规模会战。(事实上,安徽粮道断绝后,后来李秀成率十三王大战雨花台,正因缺粮而退)

可以说,直到天京失陷,双方在安徽战场的争夺仍然没有结束。

既然安徽战场如此重要,陈玉成当然要在这里指挥!

安徽是陈玉成的根本之地

曾国藩将古代农民起义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流寇”,就像出走后的石达开一样。没有根据地,四处流动作战。

一类是所谓“建号之贼”。比如洪秀全、陈玉成。

洪秀全据金陵,陈玉成据安庆,私立正朔,伪称王侯,窃号之贼也。——曾国藩

从政治上说,陈玉成、洪秀全自然不能并列。

但是,从根据地角度说,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正是陈玉成的根据地。

自1854年石达开、胡以晃攻略安徽以来,太平军在安徽经营许久,颇有基础。

安庆虽然已经失守,但是桐城、舒城、庐州等要地仍在太平军掌握中,皖南地区更是有杨辅清等数十万大军,其余如皖北及河南等地的捻军兄弟仍然与太平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时的安徽,既有一定的据点可以坚守(如庐州,城大而坚),又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动员,同时,也不是没有外援可依,如果组织得当,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因此,洪秀全尽管削夺陈玉成王爵,仍然令他在安徽组织作战。

而对陈玉成来说,即使不担心洪秀全的责罚,退回天京,他离开了根本之地,又能干什么呢?

湘军兵力不足

与此同时,湘军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

湘军进取安庆,一路都是沿长江沿线作战。

此时,曾国藩既要保护安庆、枞阳等要点,又要防备皖南杨辅清、黄文金,又要打击陈玉成,兵力已不敷使用。

因此,湘军一面令曾国荃回湖南募兵,一面被迫放缓了追击脚步。

因此,自1861年11月至1862年2月,太平军有3个月的调整期。

回天无力

陈玉成回庐州后,也试图利用短暂的调整期进行实力扩充。

他下令陈得才北上远征河南等地,“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可是,很快,他却等来了一堆奇葩事,迅速败亡了。

首先,是洪天王的神助攻。

洪天王先是很生气,剥夺了陈玉成的王爵,随后,又为募兵之便(也可能是为了强干弱枝,削弱陈玉成),滥封诸王。

结果,安徽战场众将各怀一心,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服从陈玉成调遣。

陈玉成留在安徽战场,正是为了统一指挥。如今,随着天王的神主公,陈玉成被孤立了。

其次,陈得才一去不返。

陈得才离开后,一路远走,头也不回。

各方史料说陈得才不回,是因音讯不通。

我觉得不对:陈得才这哥们一路远走,只顾招兵买马,头也不回,甚至还组织了南阳大会战。这···摆明了就是要自立门户呀!

只能说:人心散了,英王带不动了!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不回天京,留在安徽,是对大局、对陈玉成本人都最有利的选择。而陈玉成既有一定基础,也有一定时间窗口,如果好好组织,或许能有所作为。

可惜,人心散了,大势已去,终究无力回天了。

8

太平天国后期,只剩下陈玉成跟李秀成两个支柱,然而这俩人素来不和。

两人曾联手在1858年9月第二次击溃了围困天京的奖杯大营,一改天京事变以来的军事颓势。然而就是这次大胜之后,洪秀全对两人的安排明显不公。

他让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的战务,使其能够有机会把皖北各城的守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也就是镇守江浦、天京的北大门,地域狭小,兵力比较少,只有自己的几千亲兵,还有那支他招过来的靠不住的捻军。

这是陈李二人之间矛盾的开始。

之后的进军过程中,李秀成主张稳扎稳打,而陈玉成主张趁势反攻湖北,攻克武昌,两人因矛盾分兵,李秀成消极怠战,最终到质变了二郎河会战的失利。

等到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承诺永不封王的他没多久就被洪秀全封为干王,而为了平息当时天京内部的不满,洪秀全又顺带封了陈玉成为英王,还说“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两事不决问天王。”

至于李秀成 ,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这种待遇上的差距,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两人之间互相较劲的心思也越来越重。

只占着滁州、来安、天长三座江北城池的李秀成完全不受洪秀全信任,而更为致命的是,他招来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李昭寿降清后,故意当着天京派来监视李秀成的侍卫的面,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信。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伺候20天,洪秀全对他十分猜忌,不但扣留了他家人,还把中关船只全部封锁。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李秀成背水孤军,坚守浦口,没有投降,而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才在这个时候封了他为“忠王”。

封王之后,李秀成投入到了天京解围的计划之中,李秀成召集了皖南各路太平军,按照计划 ,是能够独自完成天京解围的战役,但洪仁玕却在这个时候支会了安庆的陈玉成参加李秀成佯攻杭州围魏救赵的计划。

这明显是过来跟李秀成瓜分地盘的行为,而也是这一次,使得湘军在皖北站稳脚跟并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导致了安庆的失陷。

战后两人的部下在和州地界展开杀戮,这场械斗杀毙数千人,陈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走向白热化。两人为了江南的地盘大打出手,最终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丹阳,才算返回了安庆。

两个人之间水火不容的矛盾,也是陈玉成单独在皖北面对湘军时毫无援军的原因。而李秀成在江南打得热火朝天,使得太平天国第一次拥有了富庶的江南地区。

陈玉成跟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大的两个地方实力派,洪秀全对两人都十分猜忌。而且这俩实力派之间还矛盾重重,对于天京的命令都不怎么听,而其他诸路太平军虽然势力小,但实际上也处于一个各自求发展的状态。

如此,我们就可以清晰了解到陈玉成的处境,他的基本盘在以安庆为首的皖北地区,占有这一地区,他才是拥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天国英王,然而丢了安庆,他在天京城内就是可以任人欺凌的弱者。

逃回天京又什么用?

此后在洪秀全的别有用心的“庇护”下仰李秀成的鼻息?

何况李秀成已经摆明了不愿意发兵皖北援助安庆,态度已经十分明确,陈玉成几乎已经能够看到回到天京之后的艰难下场了。为此,陈玉成想的是东山再起,听信了部将赖文光的馊主意,固守庐州,联络活动于豫皖交界的捻军张洛行部和接受太平天国封爵的团练首领苗沛霖,分兵攻打荆襄阳,把战火烧到湘军后院,最终庐州、荆襄两路大军在安庆会剿湘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庐州没守住,突围之后跑到寿州,最终被反复小人苗沛霖给诱捕献给了清军。

陈玉成实在太傲了,他的部下建议他回师天京的时候,他说:

“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二等所言,大拂吾意。”

他有什么脸去面对无用的天王,还有正气势如虹的老对头李秀成呢?

9

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此时的太平军西线防御陷入崩盘的局面。湘军曾国荃部开始攻击天京城,由于湘军水师可以在长江航道自由畅行,因此即便是陈玉成去固守天京也不能挽救局势的被动。

安庆被攻克皖省局势全面紧张

由于安庆是皖省的省会加上安庆毗邻长江,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湘军攻克安庆后凭借其强大的水师,持续的攻击天京及周围的战略要地,对太平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挽救危亡,陈玉成意图在皖省继续开拓确保庐州不丢失,然而胜保却将陈玉成部在庐州团团围住,而陈玉成二次北伐经略河南的愿望就此落空了。

李秀成不救皖省最终导致陈玉成去了寿州

按理说安庆失守太平军西线门户被打开,处于江浙的李秀成部应该支援陈玉成挽救皖省的危局,可惜李秀成对西线防御漠不关心一心只想经营江浙。此时李秀成部的实力远强于陈玉成部,假如两军联合也许能解安庆之困局,但李秀成认为占领江浙可保证天京无虞,因此陈玉成只能孤军作战了。

寿州的苗沛霖实力也算强大,他也是从清朝投降到太平天国的降将,因此太想从皖省翻盘最终还是去了寿州。陈玉成对社会关系复杂的苗沛霖过于轻信,但此时的苗沛霖已经投降了胜保,因此陈玉成最终被俘并被杀害。

陈玉成被杀后太平军西线防守全面崩溃,湘军开始拔除通往天京的其他战略枢纽。此时的李秀成才想到要回援天京,只可惜这场解救战并没有成功,曾国荃部稳稳的扎根在了天京。伴随着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的常胜军在江浙打开了局面,李秀成部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在坚持了两年多后的1864年,天京被攻克运动就此失败了。

10

陈玉成在安庆失守后没有撤回天京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安徽对于天京的重要性,令其不甘就此放弃;其次,此时的陈玉成因安庆失守,被洪秀全斥责并剥夺了爵位;再则,天京的太平天国内部政治环境混乱,也不利于陈玉成的发展。

安徽是太平天国统辖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太平军最早建立的大后方。安庆又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联系的纽带,更是屏障和保障天京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安庆保卫战的胜利与否,对太平天国关系至关重要,干王洪仁玕曾经向太平军将士说:

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这说明太平军内部对安庆保卫战是看得很重的。

在安庆失守后,洪秀全非常震怒,将陈玉成剥夺爵位。考虑到安徽对天京的重要性,干王洪仁玕主张倾全力保卫安徽基地,陈玉成也准备率部向上游挺进,在荆襄一带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意图再次恢复,陈玉成的打算也得到了部下赖文光的支持。但安庆失守后,将士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愿远征。无奈,陈玉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退守庐州,并分兵与捻军联手,进军淮北,准备到豫、陕一带图发展。所以陈玉成就没有撤回到天京。

安庆之战,也是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走向败亡的标志,紧接着太平天国的皖北、皖南、苏南、浙江根据地接连失陷。1859年11月,曾国藩派兵进攻安徽,到1861年9月安庆失陷,历时将近两年。安庆作为长江上的军事重镇,是太平军皖北基地的门户,而皖北不仅是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基地,更是天京的西部屏障,曾有着“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的说法。曾国藩对打赢安庆战役,有着精心的部署,他认为农民起义可分为两类:一是建有政权的;二是没有建立政权,进行流动作战的。针对第一种,必须先剪枝叶,后拔其根,攻其所必救。所以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制定了:坚持以上制下,非皖莫顾的策略。1859年11月,曾国藩分兵四路准备进攻安徽,曾国藩亲自率领一路由石牌进逼安庆;多隆阿、鲍超由太湖、潜山攻取桐城;胡林翼由英山、霍山收复舒城,李续宜经商城、六安兵临庐州。湘军把攻下安庆城,消灭陈玉成所部做为根本目标。根据武汉和九江会战的经验,曾国藩提出了:“深沟高垒,围城打援”的方针。曾国荃所部挖前壕围攻安庆守军,挖后壕抵抗援军,使安庆面临三面深沟高垒,一面临江又被湘军水师隔绝的局面。同时,曾国藩命多隆阿和李续宜及后来赶来的鲍超部,准备打击陈玉成和洪仁玕调来支援安庆的太平军。

安庆地位之重要,成为湘军和太平军的必争之地,1860年5月,太平军在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二破江南大营,先解了天京之围后,太平军就针对安庆被围的现状,制定了保卫安庆的战略计划: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1860年9月,陈玉成到苏州与李秀成商量,决定按计划分南北两路西进,次年的三、四月份在武汉会师。随后,回到皖北的陈玉成,并没有立即开始西征,而是试图直接解救安庆之围,陈玉成率部进攻寿州、舒城,但没有攻下。陈玉成随即联络捻军进驻桐城,并于11月26日和12月5日,两次与湘军多隆阿部在挂车河一带交战,多隆阿与李续宜部两路夹击太平军,致太平军损失惨重,死伤近万人,陈玉成直接解围安庆的计划失败。1861年1月,陈玉成率太平军万余人再次进攻枞阳,企图从侧面救援安庆,但在湘军将领李成谋和叛逃的太平军将领韦俊的拼死坚守下,再加上湘军水师来援,陈玉成不得不撤离枞阳。

两次救援安庆失败后,陈玉成开始按照与李秀成约定的计划,实施攻鄂救皖的战略,于1861年春,率部由桐城出发,攻占霍山、英山,进入湖北,并迅速占领了蕲水、黄州,距武汉仅有200余里。此时,武昌城内一片混乱,湖广总督惊慌失措,官员富户纷纷逃亡,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连忙调湘军李续宜部从桐城回援武汉。这时,英国驻沪海军司令何伯和参赞巴夏礼乘军舰到汉口,调查《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为了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巴夏礼到黄州见到陈玉成,声称要保护武汉的商务,太平军必须远离武汉,不能占领该城市。同时,巴夏礼又向陈玉成提供了假情报,说李秀成部尚未到达江西。陈玉成担心自己孤军深入,就留赖文光部驻守黄州,自己率军转向湖北北部,攻占了德安,随州等城。由于李秀成率领的南路大军迟迟未到,考虑到安庆形势紧张,陈玉成于4月下旬,率部回师救援安庆。

两路大军会师武汉的计划没有实现,错失了占领武汉的大好机会,这与李秀成本身就对解围安庆较为消极有关,安庆是陈玉成部的基地,所以他对救援安庆非常重视,而李秀成此时重点经营江浙,两人的关注点不同。洪秀全和洪仁玕都对李秀成进行了批评,洪仁玕说:“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李秀成部直到1861年6月,才进入湖北,此前,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见到李秀成后,对其准备进攻武汉,进行了阻挠和恐吓,李秀成见陈玉成已返回安庆,就放弃了进攻武汉的计划,率部撤回了江西。

1861年4月下旬,陈玉成部由宿松、石牌(今怀宁)回到集贤关附近,陈玉成派吴定彩率千余太平军进入安庆帮助守城。洪仁玕也由天京率援军会合吴如孝部,到安庆城外练潭一带,湘军多隆阿部立即对来援的太平军展开攻击,太平军战败,洪仁玕率部退至桐城,随后,太平军黄文金自芜湖率8000人赶到桐城,与林绍璋部和捻军两万人会合,湘军多隆阿采用诱兵之计,再次大败太平军,多次失利,令太平军士气低落,陈玉成为避免太平军被湘军包围,留8000人坚守集贤关,留刘玱琳、李四福率4000人守集贤关外赤岗岭四垒,自己率6000人回师桐城,与洪仁玕商量解救安庆之策。5月23日,陈玉成、洪仁玕、林绍璋、黄文金和捻军首领孙葵心等率三万余人,分三路向多隆阿部进攻,但太平军再次失利,只得再次退回桐城。湘军大举向留守集贤关的太平军进攻,太平军惨败,部分将士向湘军投降后惨遭屠杀,刘玱琳部誓死不降,全部战死,湘军为了泄愤,将刘玱琳头颅砍下示众,集贤关陷落。刘玱琳、李四福是陈玉成手下的两员猛将,他们的战死也让陈玉成部的战斗力锐减。

1861年8月,陈玉成、林绍璋、黄文金和赶来支援的杨辅清,再次同湘军展开激战,为解救安庆作最后的努力。湘军曾国荃部拼死抵御,湘军水师也用大炮猛烈轰击太平军,太平军伤亡惨重。1861年9月4日,湘军向城内挖地道,用炸药轰塌北门城墙,9月5日,安庆失陷,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和万余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陈玉成眼见安庆城失陷,只得率部退回桐城,至此,太平军与湘军争夺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

安庆的失陷,也令陈玉成兵团的精锐丧失殆尽,为了蓄积力量,陈玉成准备到荆、襄一带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意图再次恢复,陈玉成的打算也得到了部下赖文光的支持。但安庆失守后,将士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愿远征。无奈,陈玉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退守庐州,并分兵与捻军联手,进军淮北,准备到豫、陕一带图发展。1862年初,陈玉成派陈得才、赖文光等率三万人在捻军的配合下进军河南,自己率一部留守策应,但随后湘军直逼庐州,造成了陈玉成孤军困守庐州的局面,陈玉成急派人传陈得才、赖文光部回援,但情报被清军截获,无法送达,导致救援无果。陈玉成又飞鸽传书给陈坤书求援,也同样石沉大海,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陈玉成决定率部向北突围,被已暗中叛降胜保的苗沛霖诱骗到了寿州,孤立无援的陈玉成,轻信了他的谎言,不幸被苗沛霖捕获后送交给胜保。获知消息的捻军张乐行、马融等人,率数万捻军于5月24时赶到颖上江口,准备攻打苗沛霖,解救陈玉成,但陈玉成已于21日被解颖州,救援行动落空。

面对胜保的劝降,陈玉成凛然说:“大丈夫死则死而,何饶舌也!”。1861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杀害。陈玉成之死,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的损失,正如洪仁玕所说的:英王一去,军势军威,顿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