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房地产质量问题频出,谁之过?

房地产质量问题频出,谁之过?

2020-10-23 13:33阅读(62)

房地产质量问题频出,谁之过?尤其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万科,恒大,碧桂园,龙湖,融创,等不止高价低配,还质量问题严重,处罚却很轻,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何监

1

我个人是这样人为的。

首先万科、龙湖等这些比较厉害的房开,他们内部本身是有一套或者多套的质量控制措施或者是手册的,也许是我见识的少,就单从的从这几家集团开发的项目来说,主体质量应该没有什么偷工减料、验收不通过的现象。

而往往质量问题大部分出现的阶段,基本上都是在精装后,会有比如、漏水、墙面、吊顶开裂、马桶渗水等等....

那么这些问题的源头在哪呢?简单的分析一下。

像这样的房开公司,那么他的施工合作单位肯定都是央企、国企。比如中建、中铁等等,房开公司自身的质控加上这种施工单位的质控,所以在精装之前,往往质量把控是相当严格的,而且在此之前还有很多监管部门的相关检查,所以在主体施工方面,除了非改不可的变更以外,大家都会按图施工。一般不会有什么样的质量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主体竣工验收通过后,在精装阶段或是精装房的时候,就会质量问题频出呢?我认为有其中以下几点。

一、缺少监管力度、主体完成后,各地方的监管部门基本上任务已经完成。所以进入到精装阶段,就纯属开发商和精装单位的个人协商问题。

二、精装的不规范,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规定,但是我想做过施工的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规范规定掌握在谁手里?当然是业主了!

三、材料质量,人们常说了“买房有价、装修无价”3万5万能装修、30万50万也能装修,甚至300万500万也能装修。至于开放商所说的品牌家具家电,就不说了,我想大家都明白。

四、转包、说白了,可能现场的施工人员都不知道在给谁干活。

五、可能精装房、才能使开放商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认为,房地产质量频出大部分集中于精装阶段,而导致精装阶段问题频出的原因就包含以上这几点,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很多很多。

但如果非要定出谁之过,我想可能还是开放商占多数。

2

谢谢邀请!对于房地产出现的质量问题,应该要对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彻底分析,分清质量问题出现在交付使用前还是发生在交付使用后。若在交付使用前的质量问题,一般涉及到结构和安装质量安全、防水、装饰装修等质量问题,就可能牵扯到五方责任主体,即房产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若是交付后(质保期除外)出现的质量的问题,则有可能业主使用不当产生的。故先分清质量问题的原因后,才追溯相关责任方的责任,依合同约定由责任方承担赔偿损失。

3

房地产质量问题频出,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和利益链问题。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龙头房企产业链更完整。

诸如万科、恒大、碧桂园、龙湖及融创等房地产的龙头企业,房地产开发产业链条比较完整。或者,产业链关联企业比较完整;或者,隐性的关联企业及合作企业,链条比较完整。

为什么提出产业链条呢?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业属于高融资行业,资金快速周转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产业链,亦即利益链,环环相扣。



房企产业链完整的弊端。

房企为了实现资金快速周转,甚至高速周转,必须加快项目开发进度。换句话说,必须压缩项目开发周期。

压缩项目周期环节中,哪个环节与资金周转有关呢?答案是项目建设周期,即:建筑工程施工工期。为什么定位到项目周期上?



  • 首先,项目前期,资金占用比例较少,在没有取得土地之前,支出的费用主要为可行性研究与规划报建方案设计等前期咨询费用。
  • 其次,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候,房企有了控制项目周期的主动权,可以催促设计单位加班加点赶设计进度,可以催促施工单位昼夜不停赶施工工期。
  • 最后,落脚点落到质量控制上,房企选择的设计、施工及监理企业,与房企本身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或者属于自己的持股企业,或者属于战略合作企业,或者资金支付支配项目进度。

萝卜快了不洗泥,你懂得,菜里夹杂泥巴或砂子,自然碜牙,没准儿还自己咬了自己的舌头。



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处罚。

质量问题严重,处罚却很轻,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房屋质量问题,往往属于施工企业或监理企业的问题。

谁的孩子谁抱走,施工企业的问题,施工企业受到处罚;监理企业的问题,监理受到处罚。按照现有法律法规顶格处罚,已经很严厉了。

老百姓认为处罚很轻,或许是与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或高额利润比较,觉得处罚轻了。如果将视角转到施工企业或监理企业,他们相对弱势,处罚可不算轻。



监管开发商存在误区。

道理在哪里呢?在于开发商属于建筑产品的购买方(采购方),施工企业属于建筑产品的生产商。

比如:你购买一辆小轿车,小轿车质量出问题,要求监管购买小轿车的买主,你可要注意了,一定要管好小轿车的生产质量。这个思路,逻辑有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在于建筑产品的不可移动属性,导致了建筑产品先购买,后生产。而不是像小轿车一样,先生产,后购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逐渐去掉房地产业的金融属性,解开房地产大额资金高周转的套,不赶工期了,质量问题就消化掉了。

当然,建筑业的质量监管,依旧不能放松。毕竟,建筑质量问题,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的问题涉及到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常抓不懈。



回答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这个回答,欢迎关注山口汇交流。

谢谢阅读!

4

对于开发商来说,房地产开发更像是一场“逐利赛”,“只要速度足够快,利润就足够高,债务就追不上我”,这是高周转之过!

1、高价低配问题。

近年来我们对于新楼盘的产品,即:开发商在产品设计规划的体验上,给到的感觉是千篇一律的产品,或许是从拿地到开发不超过两年周期的关系,对产品规划设计都不上心了,抄抄改改拿来用,又是一个新的楼盘。

2、楼盘质量问题。

过去并不是没有出现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它一直存在,只是过去的信息相对闭塞,公关到位,发生质量问题后的反响,就如同“泥牛入水”

当然现在的质量方面也确实比过去严重,信息时代的发展,只要开发商质量问题消息一出,就天下皆知

3、监管与处罚的问题。

挂证不到岗,工资照样涨;处罚不够重,继续向钱冲;质量不合格,完事一旁搁;验收不过关,公关来闯关。监管总是在查漏补缺,从未提前预防,处罚治标不治本。

总之,对于开发商来说:只要速度够快,利润就足够高,债务就追不上我。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负债重资产的模式,那些什么利润排行榜TOP,销售额排行榜TOP,负债排名也很TOP。

5

关于房屋质量 问题,几乎现在所有的房企都难以脱逃。那么在频发的房屋质量问题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收看本期~~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开发商房屋质量频出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多方面的。并非是开发商自己可以决定的。



首先,最主要的错误应该在开发商

开发商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当中,虽然不直接承担建设和监理的任务,但是项目最终还是由开发商牵头,房屋交房后出现的质量问题都是原于开发商自己的没有把质量关把好。在施工建设和后期验收等各个环节过于潦草。同时建设方和监理方也有过错,监理没有对项目的施工做好应有的监理,施工方在施工当中没有重视。



其次,商品房的建设成本逐渐提升

目前楼市调控的政策各地都有出台,对房价上涨的打压情况也是较为突出的。所以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再加上土地成本持续增加,开发商运营成本也水涨船高。在成本提升之后,也就只有房屋建设的资金可以缩减了,所以也就带来了很多的质量问题。



最后,购房者的维权意识增加,品味提高

现在建设的很多楼盘都已经不是单纯的普通住宅了。而是带装修或者品质较好的楼盘。开发商会在宣传阶段许下很多承诺,而在交房的时候未能达到购房者的预期,所以购房者也就开始维权,并且要求开发商赔偿。而购房者一维权,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开发商楼盘的质量问题了。

所以说,房地产在发展,发展的环节当中只要开发商稍一松懈就会出现各种的问题。而很多质量问题的曝光其实也是源于开发商与业之间的沟通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如果开发商可以负起责任做好房屋质量把控的话,相信购房者也会心甘情愿的把钱花出去,毕竟上百万的房子不是个小数目,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6

房企质量频出,笔者认为或许和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 房市核心理念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而目前房市的主基调就是”遏制房价上涨“,那么这会产生一个必然结果,开发商在商品房开发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只能压缩自己的商品房利润率,从以前的20-30%左右的利润率压缩的10%左右。
  • 而房企利润率的下降之后,营销费用相对会增高,这也是开发商卖力的签了许多分销和渠道的原因,大家共同组成”稳定价格联盟”,多渠道多平台全力卖房。
  • 所以,房企因为利润率的被动下降,个别房企就开始考虑在压缩成本方面动歪脑筋,包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开始增多,慢慢的连部分品牌房企都出现“质量丑闻”
  • 监管层面也是,形同虚设,国内是人情社会,有些事想想也容易理解。

综上所述,这次品牌房企被点名,相当于官方角度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提出来,通过喊话,相当于提醒房企,建房要注意商品房质量,这是不容触犯的底限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建筑房质量问题成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这里就留给网友自己补充,一起讨论!

关于此问题,大家若有补充或交流,可以留言区互动,欢迎点赞支持和关注本号!对选房城市、户型或交易税费有纠结时,也可以关注本号后私信交流!

7

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长着呢!希望能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所有在国内挣钱的大企业,都有垄断的嫌疑,只可惜不是技术垄断!

8

从年初广州首个限价房项目保利西子湾被购房者以“房屋质量问题”为由告上法庭,到年中发生的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塌事故,以及各地不断传来的“楼薄薄”、“楼脆脆”与“楼歪歪”的信息,“房屋质量问题”与高房价一起成为2017年楼市最为引人关注的焦点,许多购房者也因此感叹“买房难、买放心房更难”。 记者日前就此进行调研发现,在频频被曝光和投诉的房屋质量问题背后,潜藏着预售制度、建设管理、工人素质三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只见房价涨,不见房屋质量涨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显示,无论是房地产市场一路狂奔的2017年,还是销售略显疲软的2017年,购房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难题问题。其中2017年消费者就购房问题进行的投诉中,排在首位的即是“住房质量问题”。2017年,尽管房地产一度陷入低迷,销售也有所放缓,但消费者对购房问题的投诉却出现了10.8%的增长,其中对房屋销售合同的投诉更是增长了76.9%。 在这些数字增长的背后,是一些令购房者感到“头疼和伤神”的具体质量问题。济南日报集团工作人员赵言明购买的济南西部一处期房,验房时却发现主卧室和客厅的天花板中心下陷,成了一个“锅底”;在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工作的段维斌,2017年购买的济南如意苑小区商品房,交房时就发现卫生间漏水,还曾经大修过一次,但至今近四年过去,漏水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与开发商交涉或投诉到相关部门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一些消费者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2017年,济南南部一处小高层楼盘在没有拿到竣工验收备案表的情况下,强行将房屋交付业主使用,结果部分业主收房后发现,卫生间防水存在问题、防盗门开启时会挡住电梯出口,购房者因此起诉至法院。一位参与诉讼的购房者无奈地对记者说:“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只见房价涨,不见房子质量涨呢?” 西安市仲裁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2017年受理的商品房纠纷仲裁案件中,因房屋质量引起的仲裁案件较往年有所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商售出房屋后,一般将保修责任委托给物业公司或施工企业。当购房者提出房屋质量问题,常遇到开发商、物业公司和施工方相互推诿,难以协调,致使问题长期搁置。 房屋质量问题原因何在 记者就房屋质量问题多方调查发现,在频频出现的房屋质量问题背后,还潜藏着预售制度、建设管理、工人素质三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首先,实施多年的预售房制度助长了开发商特别是一些中小开发商“重销售、轻质量”的“恶习”。根据山东省律师协会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的统计,近年来,在涉及房产质量的案件中,预售房案件所占的比例高达80%以上。山东省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周长鹏认为,商品房预售制度在繁荣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已成为助长房地产质量隐患的一大根源。对于开发商而言,房子尚未盖完就已经收到了房款,不必再过多担心市场销售的风险,因而在房屋建设质量管理方面明显少了一层紧箍咒,一些“赚一把”就走的中小开发商更是养成了“重销售、轻质量”的恶习。 其次,现行建设管理中“层层转包、分包,层层剥皮”的恶性链条,使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屡屡发生,给房屋质量埋下隐患。山东省律师协会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民生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商品房建设领域一直是一个卖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建筑施工方往往只能不断压低利润甚至大量垫资才能承揽到工程。王民生做过调查,15年前,建筑方承揽土建工程的利润还在10%左右,但现在,建筑方承揽的土建工程即使自己干,利润一般也不超过5%。工程经过层层转包、层层剥皮后,施工方为了获取利润采取的种种不法行为影响到了房屋的质量。 第三,我国从事房地产建设的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许多地方持证上岗比例都不足50%。这样的队伍素质既不能保证施工工人自身的安全,也不能保证房屋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国房屋质量问题频频出现的另一大主要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有上述问题的存在,如果现场监理和竣工验收双双得到强化,房屋也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质量问题。但恰恰这些环节并不“硬朗”,一些开发商更是依赖灰色手段在这两大关键环节蒙混过关。 保障房屋质量亟须三大推手 针对上述影响房屋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专业人士建议,各级政府和立法部门应从逐步推行建筑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完善房屋质量监理和验收责任追究机制、强制推行房屋销售规范化合同等方面着力,加强对房屋建设中的质量监管机制以及房屋售后质量追溯机制的建设。 第一,商品房销售合同应强制推行当地主管部门发行的规范合同。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副主任牟刚认为,与保障消费者维权相比,提高房产交易前的预防意识更加重要。而最主要的预防方式,便是依靠规范化合同对开发商进行约束。多年从事房产纠纷研究的济南市人大代表傅强建议,对于确需更改合同的,更改部分应报主管部门审批通过,主管部门对于显失公平的变动或补充条款应在互联网上公开予以警示。此外,鉴于房地产预售制度对房屋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应加大对现行房地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并尽快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 第二,通过立法完善房屋质量监理和验收过失的责任追究机制。周长鹏建议,法律应当严格界定房屋质量监理和验收部门责任,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房,应当依法追究监理和验收部门责任。当前,监理过失赔偿成本不超过监理人服务费用,震慑作用不大;而对验收部门的过失追究更是十分少见。应加大对监理和验收过失的处罚力度,避免将交易后的房屋质量风险完全转嫁给购房者。 第三,政府应当加强对于从事建筑工作农民工的培训,并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全部持证上岗。王民生建议,在推进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出台法律法规,明确建筑工人全部实现持证上岗的时间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学费等方式,支持和引导农民工通过学习实现持证上岗。

仅供参考

9

说到底还是利益问题!

不管问题是出在开发商身上,还是出现在建筑方身上,偷工减料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赚更多钱!而之所以现在会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我个人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限价限制了开发商利润。这一轮楼市调控给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五限”政策让楼市迅速降温,特别是限价政策直接就规定了最高价格,这样一来开发商获得的利润就变得更少了。所以这个时候开发商就会选择降低成本来保持利润,不管是在建材的选择上,还是在人工成本是都会降低标准。而开发商给出的工钱少了,那么承包方做事肯定也不会那么用心了,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第二,开发商高周转,追求速度。以前房地产的钱很好赚,但现在楼市调控收紧之后,开发商赚钱的难度就大了很多,最起码的一点,开发商不可能拿着地长期不开发,因为银行不会借钱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更早收回成本,就会选择加快建筑周期,大家也都知道“慢工才能出细活”,现在开发商追求高周转,在建筑的质量方面就难以保证了。

第三,楼市投资者多。如果房子是买来自住的话,那肯定会十分注意房子的质量,但可惜的是市场上的投资者太多了,这些人买房只会在意能不能升值,很少去关心房子的质量问题,所以就算开发商出现偷工减料他们也不关心,这给开发商带来了底气。


10

很高兴回答,我是南京小郭,

高房价低配置,这个问题很敏感,粗略的聊一下,细的咱也不懂

首先说下开发商基本情况,开发商拿地,价格是一样的,出现低配,甚至是烂尾,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

1.学区,都希望自家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面向最好的良师,新房是没有学区的,或者开盘了很久才定学区,,会造成学区入住之后,房价上涨,反之亦然

2.地段,大部分都是楼盘起来之后,才建的地铁,这个是开发商不能决定的,开发商在赌,你也在赌。举个例子,3条平行路线,规划只有一条地铁,三个开发商一人报一条,起拍价一样,地铁起来就不一样了。不止是你在赌,所有人花钱的人都在赌。你在赌房子增值,开发商也在赌。一群赌徒聊什么呢?

3.配套,配套不是商人决定的,是规划出来的,居民区,商业区,农贸区,在居民区搞重商业 ,肯定不行的。很多开发商都说周边有学校,公园,商场,每三个只有一个有,对吧,是规划区域范围内,不是必定规划。

没有在规划区内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低配。

纯手工写作,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