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弱宋”却能吊打吐蕃?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弱宋”却能吊打吐蕃?

2020-10-19 21:31阅读(61)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弱宋”却能吊打吐蕃?:如果说历史有Bug,那吐蕃绝对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一次Bug。在吐蕃出现以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还处于蛮荒时代,文

1

如果说历史有Bug,那吐蕃绝对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一次Bug。在吐蕃出现以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还处于蛮荒时代,文字记载极少,在中原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青藏高原上却毫无动静,几乎所有人都忘了这块土地的存在。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巨唐将周边的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句丽等大大小小部落、国家揍了遍。正在大唐感叹无敌是多么寂寞的时候,历史的Bug启动了,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叫松赞干布的汉子,他立法律,创文字,搞生产,兴教育,迅速带领西藏走上了国富民强、发家致富的道路,西藏人民都热情的讴歌到:没有松赞干布,就没有新吐蕃!

吐蕃崛起后,开始了和大唐之间扩日持久的唐蕃战争,这场战争不是以年或数十年计算,而是以百年计算。关中、陇右、河西、西域、南诏都是吐蕃军与唐军的战场,战线延绵上万公里,即使是在大唐最鼎盛时期,吐蕃也只是稍微收缩了一下战线,远没有到跪地求饶的地步。据史料记载,双方发生之间发生的数万人规模的大战就有六十多次,小规模的战斗更是不可计数,并且这些战争大部分是吐蕃主动挑起的,在战争中吐蕃也是胜多败少。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西南方向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

不过,吐蕃虽然强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唐朝进入到中后期以后,吐蕃也渐渐衰落了,衰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内乱,内乱之后的吐蕃分成数个大大小小的部落,有的投降唐朝,有的蜷缩回到青藏高原,强大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之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像吐蕃这样强大的王朝,这片土地又沉寂了下来,只剩下布达拉宫在蓝天之下,吟诵这段历史辉煌与传奇!

原因是什么呢?

有学者从气候上面进行研究。

经过考证,在唐朝时期,青藏高原上气候湿润温暖,远没有像后来那样恶劣,所以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吐蕃最鼎盛时期,军队总数有四十多万,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正规部队,吐蕃是农耕占主体的国家,要维持这么多的军队,肯定要有相对应的人口基数,事实上,加上各个附属部落,巅峰时期的吐蕃人口接近千万,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体量。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虽然经常失利,但是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优厚的经济基础,往往在失败后又能重新征发军队再战。而面对吐蕃这样的对手,中原王朝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唐玄宗时期,全国的镇兵加起来也就47万,而且同时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防御,所以打的比较吃力。

但是,这个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毕竟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摆在那里,而且所谓温度变化,平均来说也不过是上下一两度的偏差,远不足以影响历史走向。

还有种说法是,西藏地区再也没有王朝崛起是因为长期的分裂所致。这个说法就更有问题,分裂和统一,就像历史的两只左右脚,交替前进。像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是常态,每次分裂之后,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一个统一而又强大的集权国家。就算是少数民族,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在强大--衰落--分裂--整合--崛起---强大这条路上往复前进。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注意几件事情,那就是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相信大家比较熟悉,历史课本上就有描写,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工匠和各种先进技术,一同带去的,还有几尊佛像和大量佛经。尺尊公主是尼泊尔公主,尼泊尔和印度一样,都是信佛的国家,尺尊公主入藏是,也带去了佛像和佛经,为此,松赞干布还专门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来供奉这些佛像。从此,佛教在西藏生根发芽,最后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密宗密宗藏传佛教。

虽然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其间也经历了灭佛、兴佛的时间,并伴有血性冲突,不过,最后佛教还是在西藏扎根下来,成为了西藏的唯一宗教。在西藏,藏传佛教的寺院数量巨大,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可见僧人数量也是非常庞大。后来,藏传佛教又衍生出很多支派,并且在这些支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政教合一的政权。由于教义不同,这些政权之间要想统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佛家讲究的是清静,不杀生,戒贪,这自然就没有了对外征服的欲望。

所以,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才是西藏继吐蕃之后再也没能崛起的主要因素!

2

谢谢邀请,应题主的提问,为什么盛唐消灭吐蕃那么无力,而弱宋却可以吊打吐蕃。这并不是唐朝军力不行,而宋朝军力强大。其实际原因在于唐朝时期面临的吐蕃与宋朝时期面临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先看看唐朝所面临的吐蕃是个什么样子

七世纪初,就在隋朝走向土崩瓦解的时候,在现今中国的西藏地区原本由各个松散的部落组成的吐蕃族正在逐渐走向统一与强大。经过达布聂赛、囊日论赞以及松赞干布等吐蕃首领的努力下,吐蕃生产力得到提升,人口、军事等方面也得到提升,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633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正式建立起了吐蕃王朝。此后在松赞干布的对外扩张下,吐蕃势力不断扩大,至644年后有吞并了羊同统一了大部分的西藏地区。此外松赞干布还不断向唐朝学习。而在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早在623年开始,势力不断扩张的吐蕃就与新兴的唐朝进行了一系列冲突。不过起初,双方的军事重心也并不在彼此。

但从唐朝消灭吐谷浑开始,同时处于上升期的吐蕃与唐朝在地盘争夺上开始变得不可避免。在638年秋,松赞干布率军猛攻唐朝西部的松州(现今四川的松潘地区),还派出使者给唐朝献上金帛,声称来迎接公主的。松赞干布此举颇有威胁之意。但随后被唐军击破。不过有鉴于松赞干布遣使谢罪,唐朝仍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随后双方进入到一段短暂的友好时期。

松赞干布死后,权臣禄东赞把持吐蕃事务。他开始大幅扩张,与唐朝的战争变得激烈起来。面对唐朝巅峰时期的军力,吐蕃仍与唐朝在军事上有来有往。656年后吐蕃还占据吐谷浑大部分地区。

在论钦陵主掌吐蕃大权的时期,吐蕃与唐朝的战争渐渐能略占上风。670年论钦陵在大非川战役重创薛仁贵的唐军,此后论钦陵又击败唐朝名将王孝杰、娄师德等。可以说在唐高宗后期,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开始略处下风。

而在唐朝进入到唐玄宗继位后,唐朝军事力量得到中兴,唐军与吐蕃的战争唐朝重新占据明显优势。至安史之乱爆发前,吐蕃虽然与唐朝的作战中仍有胜仗,但却不能像禄东赞或论钦陵时期占据唐朝大片土地。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版图也随之进入到巅峰,面对中衰的唐朝,吐蕃的优势保持了数十年左右,期间一度占据长安。8世纪后期的吐蕃更是与阿拉伯帝国、唐朝并列的三个主要强国。而在8世纪末至9世纪初,双方强弱发生根本性改变。吐蕃在对唐军的作战中开始遭到多次的严重失利。802年维州之战结束后唐朝重新占据上风。此后至吐蕃走向土崩瓦解,吐蕃再也没能重得优势。

从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吐蕃的确很强(不单指军力),加之青藏高原的气候与地理优势的加成,双方能做到互有来回。而纵使吐蕃能与唐朝纵使被重创也不至于一下子就被唐军攻灭。

但是这能说明唐军不如宋军吗?单看唐朝时期的周边形势,便可以知道,很多时候唐朝在对付北方的突厥人、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西边的阿拉伯人、西南方向的南诏(南诏也曾多次击败吐蕃)等强大势力的同时,还要抽出精力去对付吐蕃。而吐蕃却能多次集中全力对付唐朝。

不过在论钦陵时期,吐蕃倒的确能做到在军事上和唐朝上进行争雄。而吐蕃巅峰时期,军事上同时面对阿拉伯帝国与唐朝不落下风。

另外在唐朝面对吐蕃最不堪的7世纪晚期和8世纪后期。也主要因唐朝内部消耗导致实力下滑所致。但即便这样,唐朝在晚期依然能重新夺回优势。晚期唐军对吐蕃的一系列胜利也加速了吐蕃的衰亡。


最后再看看宋朝所面临的吐蕃是个什么样子

从9世纪后期开始,吐蕃再次四分五裂,还出现了四个王系,即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龙觉阿王系。而分裂的吐蕃再也没能重新恢复往日强盛的吐蕃王朝。

话不多说,从地图中也可以看到宋朝时期,此时早已土崩瓦解的吐蕃人,无论是凝聚力、军力还是制度都不复从前。和巅峰时期面对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不落下风的吐蕃王朝不在一个层面上。宋军对这一时期的吐蕃人打出的战绩总体比唐军好看也不足为奇。否则宋军面对契丹人也不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守势,连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也拿不下来。

倘若宋朝面对的是论钦陵或者禄东赞时期的吐蕃,宋朝可能会被契丹与吐蕃夹击,提前进入到南宋时期。

3

唐便打不赢吐蕃,宋朝反而能打赢,只能说是吐蕃自己实力今非昔比。



印象中唐朝一贯强盛,宋朝面对外敌一败涂地,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外战争中,唐朝往往依靠绝对优势才击败敌人,宋朝屡败屡战,生生耗死对手。

面对吐蕃,薛仁贵、哥舒翰等盛唐名将也束手无策,难道吐蕃比唐朝更能打?

吐蕃的崛起和唐朝几乎在同一时间,吐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外敌很难入侵,单单一个高原反应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吐蕃在松赞干布统一后日渐强盛,文成公主下嫁,使唐与吐蕃短暂友好。双方扩张过程中,在河西走廊遭遇,难免产生冲突。

吐蕃在松赞干布以后,仍旧保持统一政权,而唐朝却爆发内战——安史之乱,吐蕃全盘占据河西走廊,并曾抓住时机占据长安,吐蕃由此向全盛时期。

中原改朝换代后,吐蕃也迎来盛极而衰,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展开内战,统一的吐蕃就此分裂成大小不一的部落,中原正是统一的宋朝,单一的部落哪里会是宋军的对手。

三都谷一战,面对宋朝名将曹玮吐蕃3万吐蕃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不敢南下高原。



唐朝与吐蕃都是统一的帝国,吐蕃军队更多依靠的是自身悍勇,唐军个人武勇不及吐蕃,再加上地理因素,唐朝只能处于下风,宋朝面对的是已经分裂的吐蕃,集中优势力量还能再打不赢?

4

在历史教科书上,对于北宋南宋的描写中,最主要的词语就是“积贫积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弱宋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在历史上,宋朝的确不算是强盛,甚至没有实现大一统,南宋更是类似于地方性政权。以至于在元朝编纂史书时,不得不把宋史和辽、金史书并列。而随着一些有心人阅读宋朝史料时,却发现宋朝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

在这样的“新大陆”式发现的前提下,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谣言,甚至有了一些“铁血强宋”的称号。而这个称号,除了所谓胜率高的谣言外,最主要的就是在宋朝末期的河湟开边事件。

如果说宋朝有雄起过,那只能是这个事件了,在史料记载:宋军精锐部队,大破吐蕃军队,收复河湟近两千里土地,并且完成了对西夏的围堵。但很快,因为保守派司马光的上任,北宋王朝又主动放弃了河湟的土地,再次回到宋朝传统疆域中。于是,所谓的陇右都护府昙花一现。

唯一雄起的开边运动,让很多宋朝的粉丝振奋不已,甚至开始将宋朝和汉唐相提并论,毕竟唐朝时期打不过吐蕃,而宋朝时期居然吊打吐蕃,顺便可以求证出,宋朝比唐朝还要强。但真的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宋朝时的吐蕃和唐朝时的吐蕃,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唐朝面临的吐蕃是一个地广万里,能和唐朝以及阿拉伯帝国相匹敌的大国,而这个国家的特点,和一般游牧民族相比更强。

一般认为,吐蕃处于蛮荒之地,最强不过是匈奴级别,从历史记录上看,全盛时期的吐蕃实力,远强于匈奴,甚至强于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这并不是一句吹嘘的话语。因为全胜时期的吐蕃,拥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没有的优势。

  • 第一,吐蕃国家有完善的国家政府,有皇帝(赞普),有宰相(大相)有各级地方官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和大多数,包括蒙古帝国在内,松散的部落联盟,有着本质区别。

  • 第二,吐蕃有完善的文字,语言、法律、宗教体系,也就是说,吐蕃的文化具有想到高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很难被同化,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是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文化特性。
  • 第三,吐蕃政权和普通的游牧民族政权不一样,这个政权拥有数百万人口,而且经济结构不是单一的游牧,而是农耕、游牧并重的政权,在控制西域后,还有一定的商业(只是他们不太懂经营)。经济结构多样,让吐蕃的实力以及国家韧性,都得到很大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匈奴一般,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迅速衰落。
  • 第四,全盛时期的吐蕃,拥有一支常规军,而不是拼凑出来的部落勇士,这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吐蕃军队已经出现了国家常规部队的概念,而军队数量也是惊人的,常规部队数量可以达到四十万,而全盛时期的唐朝,常规部队也不过五十万罢了。

可以看到,唐朝所面临的吐蕃政权,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强国,而并非一个简单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国家的成熟程度看,即使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那么,宋朝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对手呢?

在历史记录上,宋朝的敌人是一个叫青唐吐蕃的政权。这个政权盘踞在河湟一带,疆域不过两千余里,人口十几万,军队大概六七万人。这个吐蕃政权的规模,甚至不能和唐朝末年的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的势力相提并论,西域的小国高昌国的兵力,也多于青唐吐蕃政权。

而这个小政权的战斗力也相当感人,一次性出动三万大军,被宋军六千军队击败,然后,整个政权就土崩瓦解。可见,虽然史料上记载兵力是六七万人,实际上真正兵力只有三万。这三万军队一败,国家再无底气和对手相抗衡。

河湟开边,虽然是宋朝政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值得称道的开边行动,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热血。控制河湟之地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北宋政府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而这次开边,也一度让西夏有了亡国的危机。在史料记载上:西夏军队八十万,不敌宋军二十多万,几乎亡国。

可惜的是,河湟开边以及对西夏的进攻虎头蛇尾,河湟没有守住,西夏没有灭亡,北宋没有增加太多领土,敌国依然存在。这么看来,北宋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或许,宋朝的将士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许,宋朝还有很多热血青年,只可惜,宋朝还是太“怂”了,看来,想要摘掉积贫积弱的帽子,势比登天。

5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问一句:二百多年前的中国比美国强太多,为何现在的美国比我们强很多?

无它,因为时间在不断变化,此涨彼消,各个国家在不同阶段,有强有弱而已。其实,盛唐时的吐蕃,和宋朝时期的吐蕃,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差距很大。

盛唐时期的吐蕃,实力强大

吐蕃建国和唐朝基本一样,也是在公元618年建国,随着几代君王的努力,特别是松赞干布(第二代君王)的杰出贡献,让吐蕃成为了当时一流的世界大国。

在全盛时,吐蕃的疆域很大,西起帕米尔高原,和西边的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边和大唐帝国接壤,而接壤处就在陇山、四川盆地,当时的北庭(敦煌)、安西(酒泉)也都属于吐蕃。大面积的青藏高原完全属于吐蕃,如今的克什米尔,以及尼泊尔也都属于当时的吐蕃。

当时的世界三大强国是:大唐、阿拉伯帝国、吐蕃国。

当时的吐蕃占领区和联盟区的人数总计近千万,而且它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同时和唐初的交流比较多,于是整个国家比较繁荣,发展很快。

这样的吐蕃,唐朝当然没有办法三下五除二灭掉,李世民灭不掉,采取了和亲政策。但是大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发生了,唐朝支持吐谷浑,而吐蕃准备灭了吐谷浑,于是在唐高宗时期发生了战争。公元670年,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战败。看来,吐蕃实力不容小觑。

公元714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年,整个唐朝万象更新,是唐朝堪比“贞观之治”的时代,被誉为“开元盛世”,就在这一年,双方再起冲突,唐朝薛讷、张思礼分别率唐军大破吐蕃军,杀敌数万。唐朝扳回一局。

但是,有人就是记吃不记打。

公元722年,吐蕃竟然入侵其西部的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手下大将张思礼领兵四千去救,结果是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8年——729年,唐朝张守珪、李祎又是几次大破吐蕃军,拓地千余里。吐蕃终于意识到,唐朝不好对付,于是在公元730年,吐蕃派人来求和了。

公元733年,唐朝和土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但是,不久以后,双方都不甘心,都想取得更大利益,唐朝想再赶吐蕃后退,吐蕃想收复失地。于是,战事又起了,这次吐蕃聪明地联合了突骑施、南诏,三方合兵,准备干掉大唐。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公元742年到公元754年间,唐朝和吐蕃开战十数次,大唐胜多败少,最后把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推进到了青海湖至黄河和曲以西。

从这里,可以发现,唐朝已经占了明显优势,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战功赫赫,成了吐蕃人的噩梦。看来,打仗就是拼国力,此时的李隆基时代国力正盛。

但吐蕃还是等到了翻本的机会,那就是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先是占了陇右。但是,尝到甜头的吐蕃人,不甘心,在公元763年,吐蕃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占领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听闻郭子仪与唐勤王之军接近,吐蕃军撤退。看来,胆量还是欠缺,毕竟太深入大唐腹地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当中,郭子仪、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先后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变得四分五裂,吐蕃王朝不再辉煌。

强大的吐蕃国竟然自己撑不住了,看来没那个实力,还是老实一些为好。

综合来看,吐蕃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一等一的大国,不容易被灭国,毕竟地域辽阔,又凭借高原和山地,完全战胜实在不容易。但吐蕃王朝(公元618-842)四分五裂,完全瓦解,主要还是连年征战,再加上内部起义增多,领导人内外交困,自顾不暇。因此,撑不住完全正常。

宋朝时期的吐蕃,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吐蕃王朝了

宋朝比上唐朝,综合国力显然比不上,但是宋朝对吐蕃那是对抗得非常好,原因很简单,此吐蕃非彼吐蕃。

宋朝时期的吐蕃,是在大宋开国不久后,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早期在权臣李立遵的影响下,想从大宋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北宋并没有给予他们想要的,于是在当年的9月,唃厮啰、李立遵和马波吒腊、鱼角蝉等诸部首领,合军三万余人,由李立遵指挥,直扑秦州。你没有看错,是三万余人,这人确实不多。估计是他们最主要的力量了,毕竟实力相比唐朝的吐蕃,早已弱了太多。

秦州守将是曹玮,这人很牛逼,他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由于掌握了情报,于是在各种安排下,在三都谷和吐蕃发生了大战,结果是吐蕃大败,曹玮追击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掳获淄重无数。

但是李立遵非常不甘,于是制造各种冲突和战役,甚至不惜联系西夏,和西夏一起搞合作对抗北宋。但是,面对曹玮等名将,李立遵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为了害怕大宋继续反攻,李立遵、唃厮啰经过商议,决定求和,愿意协助宋朝对抗西夏。整个北宋王朝后期实行的“联蕃抗夏”,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综合来说,唐朝未能靠武力灭了吐蕃,是因为当时的吐蕃作为全球三大帝国之一,实力雄厚,地域广大;而北宋能吊打吐蕃,是因为此吐蕃很弱小,唐朝的吐蕃和北宋的吐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相差实在是太大。

6

吐蕃王国(公元618年一公元892年)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中心,实际建立者是松赞干布,以前的历史大都为传说。吐蕃王国几乎和大唐帝国同时建立,两大帝国打打和和二百来年,最后,大唐帝国耗死了吐蕃王国,到了宋代,吐蕃王国的残余势力只能请求內附,由中原王朝罩着才能苟延残喘。

唐朝初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并向外扩张。松州战役,大唐军队打败吐蕃军队。松赞干布向唐朝谢罪,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来金城公主也嫁给吐蕃赞普。唐朝左国力强盛时同吐蕃王国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吐蕃王国强大以后重新露出獠牙,趁唐朝政府忙于镇压安史之乱之际,边境地区兵力空虚,吐蕃军队侵占了唐陇右地区,武则天时期又占领西域和北庭都护府,向西和大食(阿拉伯)对抗l。

随着吐蕃王国的强盛,其内部出现问题。王室内部分裂,地方军阀割据,后来又发生大规模奴隶起义,一度强大的吐蕃王国衰落下去。吐蕃王国重新和唐帝国修好,两国会盟立碑,这个石碑至今还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个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唐朝未年,吐蕃王朝崩溃,形成四个割据王糸。北宋时期,割据青邈川(乐都),青塘|(西宁)一带的唃厮罗

∴政权向宋朝示好,请求删封。宋仁宗封其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唃厮罗的子孙们都依附宋朝,宋朝建立郡县,归秦凤路管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让强大的唐帝国疲于应负的吐蕃王国,经过二百多年辉煌后,到了宋代,他他的子孙们只有成为宋朝的臣民啦,堡垒往往毁于内部衰败。

7

辉煌的吐蕃帝国

在西历7世纪末前后的世界上,先后存在着五个较为强大的帝国: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和吐蕃帝国。

五大帝国各有各的瞩目之处,而五大帝国里面,吐蕃帝国往往处于被忽略的一种状态。

吐蕃帝国崛起于松赞干布时代,在唐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吐蕃帝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发展,以至于在唐朝和阿拉伯爆发争夺中亚战争期间,吐蕃帝国也曾多次参与对中亚的争夺,当唐朝因为安史之乱,被迫停止和阿拉伯争夺中亚以后,吐蕃依旧维持着和阿拉伯的对峙,并且还攻占了唐朝的安西四镇。

吐蕃人地安西四镇的统治时期很长,以至于有说法认为,青唐吐蕃赞普唃厮啰(格萨尔王的原型)出生于安西四镇故地——而唃厮啰出生时代,已经是北宋初年了。

吐蕃帝国版图势力鼎盛时期,南部版图抵达恒河流域,印度不少诸侯被迫臣服于吐蕃大赞普,北部则囊括唐朝安西四镇故地,并且成为中唐主要边患——吐蕃军队曾有过攻陷长安的记录,唐朝皇帝无奈之余,请回鹘援助,才得以光复长安。

而唐朝和吐蕃的力量对比,总的来说,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势力和吐蕃处于各具春秋的状态——唐玄宗曾多次发兵攻打吐蕃,唐人曾写有诗歌《兵车行》描述战争的残酷。在唐朝吐蕃战争中,唐军往往付出巨大牺牲,但是给吐蕃的打击往往很小。但总的来说,唐朝处于进攻状态,吐蕃处于防守状态——盛唐之所以不能在巅峰时代灭亡吐蕃,一定程度上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特殊性有关。

安史之乱后,唐朝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于是唐朝、吐蕃双方战局逆转,吐蕃处于进攻状态,并从唐朝手里夺走了河湟地区——直到北宋宋神宗在位前后,河湟地区才重回中原王朝怀抱。

吐蕃的局限性

很多朋友对于唐宋历史上的这一幕现象表示质疑:那就是强大的吐蕃帝国,为什么盛唐无可奈何,但却能在北宋时期,被弱宋击败?

事实上,这要从吐蕃帝国内部说起。

吐蕃帝国虽然能够称雄一时,但本质上,和域外的阿拉伯帝国一样,都属于军事征服模式的大帝国,这就意味着,帝国对全境的统治,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比如阿拉伯帝国在巅峰时期,曾地跨欧亚非三洲,其版图西部,涵盖今中亚地区,但随着阿拉伯本身军事力量下滑,或者统治中枢发生变故,那么,阿拉伯帝国就会分崩离析。

同样,吐蕃帝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实力,随后不久,又爆发了一系列的内乱,最终,在唐朝灭亡的半个世纪前,吐蕃帝国先崩溃了。

北宋时代的吐蕃诸部

北宋时代的吐蕃,处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北宋初年,西夏崛起。西夏王李德明在位前后,西夏吞并吐蕃六谷部。李元昊正式称帝以后,西夏和青唐吐蕃爆发了多次战争,双方各有胜负。

而事实上,吐蕃六谷部和青唐吐蕃,是当时吐蕃各部中,实力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对西夏这样的割据小国,尚不能完全战胜,可见吐蕃各部当时的实力情况。

宋神宗登基后,奉行开边政策。对西夏,宋神宗发动了元丰五路伐夏战争,给西夏以重创。而对当时实力远不如西夏的青唐吐蕃,宋朝采取了吞并态度,史称河湟开边——毕竟,此时的吐蕃,已经远非唐朝可比。

8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内敛保守的王朝:宋朝不仅无法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甚至就连自秦始皇混一华夏以来中原汉地的几块传统固有疆域都丢了,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几块地盘其实主要是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丢的,宋朝只是无力收复这几块地区:东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自后晋以来就被割让给契丹人,西北部的定难军节度使(西夏国的前身)实际上已形成独立的政权,而在南方唐代的静海军节度使已演化成为独立国家大越国(今越南)。

宋朝因此成为历代统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甚至有人因此质疑宋朝究竟能不能算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在古代中国由于在东亚各国中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的优势,所以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册封朝贡体系。这套体系的逻辑是: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所以才有资格称帝,周边各国只能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所以各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各藩属国要向中原王朝纳贡并请求册封。

宋朝自命继承了中华正统,所以宋朝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以天下共主自居的。然而宋朝所处的这个时间段东亚地区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正在被打破,实际上当时的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争雄的格局:契丹人占据着燕云十六州,从而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带;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名义上称臣于宋朝,实际上正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西夏政权;海外的高丽、日本等国随着本土文化的崛起也不再视中原王朝为天朝大国......宋朝所谓的天下共主身份更多只是自欺欺人。

在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中宋朝正式与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约为对等的“兄弟之国”,从此宋朝无论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已不再是君临四夷万邦的天朝上国,而是与辽国平起平坐的兄弟之邦。实力有限的宋朝尽管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华裔一统、君临万邦这样的政治目标,但与此同时宋朝仍始终将彻底终结残唐五代乱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宋朝尽管结束了五代十国“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的纷乱局面,但仍有几个残唐五代以来的遗留问题未能解决。

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使宋朝北方门户洞开;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政权逐渐发展成为了独立的西夏国;南方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演化成为了独立的大越国。在宋朝人看来:燕云十六州问题、西夏问题、越南问题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因此将其视为应当恢复的中华旧疆。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意味着未能完成太祖太宗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乱局的最终目标。在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宋朝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转而与辽国不断就燕云问题进行协商。

既然宋朝在战场上无法打赢辽国,那么在谈判桌上自然也无法实现光复燕云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宋朝把主要目标转向解决西夏问题。自从澶渊之盟缔结以后宋辽之间基本维持着和平局面,然而宋夏之间却时常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一时期西夏带给宋朝的军事压力超过了辽国。宋神宗继位后大臣王韶上奏《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先复河湟”:要想取得西夏先要收复河湟地区的吐蕃部族以绝西夏右臂,如此则“夏人有腹背之忧”,”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

吐蕃曾是中原王朝强劲的对手。直到唐代以前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至于西部的青藏高原则从未诞生过引起中原王朝重视的强大政权。这样一种状态在唐代随着吐蕃的崛起被打破:全盛时期的吐蕃不仅占领了西域与河西走廊,甚至还曾攻破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此之前即使是作为中原王朝主要战略对手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未能攻破中原王朝的都城,自此之后雪域高原也再未崛起过一个能像吐蕃一样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政权。

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现今的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一时期的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以及回鹘部族,从而得以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地区。吐蕃因此成为当时与唐朝、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帝国并列的亚欧大陆五大强势帝国。

然而强盛一时的吐蕃同样逃不开盛极而衰的命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国内的宗教、权贵冲突和奴隶反抗此起彼伏,这极大牵制了吐蕃的精力。公元848年吐蕃发生内乱,敦煌人张议潮趁机起义驱逐吐蕃。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等地。

张议潮收复河西之时吐蕃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分成两支连年混战,镇守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过去归属吐蕃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并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并自称“浑末”军,这支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主要是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与此同时从吐蕃东部也开始爆发平民和奴隶大起义,随后起义的风潮逐渐蔓延到吐蕃全境。

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到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至此吐蕃政权已然土崩瓦解。此后统一的吐蕃王朝不复存在,吐蕃王室分裂为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四大并立王系。

宋神宗时期王韶要收服的吐蕃已不再是当年唐朝所面对的那个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王韶所要收服的只是河湟地区的吐蕃部族而已。河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唐朝的疆土,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内乱之际逐渐渗透扩张到这一地区。统一的吐蕃政权崩溃瓦解之后河湟地区兴起了几个各自割据一方的吐蕃部族。11世纪之后奉吐蕃赞普后裔为主的唃厮啰政权兴起于河湟地区。尽管割据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无法与昔日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相提并论,但也并非是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1035年西夏李元昊就曾攻打唃厮啰,结果反而被唃厮啰打得落花流水。此战使宋朝看到了唃厮啰政权作为西北藩篱的重要战略价值,所以在此战之后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唃厮啰政权从此就成为宋朝牵制西夏的战略盟友。然而唃厮啰死后诸子不和导致政权瓦解,形成了诸子分占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和黄河以南的洮水流域这样一种格局。这样一来唃厮啰政权的势力就大为削弱。王韶认为唃厮啰政权已无法担负起防御西夏的作用,一旦西夏南下可以随时将其攻灭。

如果西夏攻灭了唃厮啰政权,那么也就可以趁机大掠秦州(今甘肃天水)、渭水(今甘肃平凉),占据兰州、会州(今甘肃靖远),南山生羌也将归附于西夏。届时西夏就有可能进而兵犯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两地,一旦洮州、河州失守就意味着陇蜀诸郡都免不了要受其侵扰。在这种形势下王韶建议宋神宗抢先下手把河湟地区纳入版图。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与西夏对峙的战略空间,还能获得一个重要的产马基地,从而改变宋朝骑兵缺乏良马的不利处境。

宋神宗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委派王韶到秦凤路经略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后来王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开始整体负责秦州西路的招抚蕃部、创设市易司、募人营田等事务,由此开始着手进行他在《平戎策》中设计的战略。具体的推进策略是:“先以恩信接纳其人,有强梗不服者乃以杀伐加之”。也就是说一方面用恩信积极争取吐蕃各部的归附,如果有不服从的就用武力征讨。王韶以古渭寨(今甘肃陇西)作为开拓河湟的基地:在这里开垦荒地、设置市易司、招纳蕃部。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韶成功招抚吐蕃俞龙珂部。周围大大小小的蕃部受此影响纷纷归附北宋朝廷:归附者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二十余万,北宋王朝的疆土由此拓展了1200多里。接下来王韶又以熙州(今甘肃临洮)为基地进一步向西发展。熙宁五年(1072)七月王韶在渭源堡(今甘肃渭源县城)和乞神坪(今甘肃渭源西南)筑城,由此形成与吐蕃蒙罗角、抹耳和水巴等族对垒的格局。当时吐蕃部族据守险要之地,一些宋军将领则打算将部队布置在空旷的平地。

王韶说:“敌人如果不离开险要之地,我们只有徒劳而归。现在既然已涉入险要之地,就应当占领它,使它为我所有。”于是王韶带领部队直趋抹邦山与吐蕃军队对垒。战斗过程中王韶亲自披挂上阵指挥部队反攻。这时唃厮啰的孙子木征前来援助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族。王韶命令别将在竹牛岭(今甘肃渭源至临洮之间)虚张声势,他自己亲率一支奇兵进驻武胜。不久之后王韶打败木征的亲军,招抚其部落二十余帐。这年十月朝廷在王韶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熙州,王韶被任命为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

次年王韶进驻康乐寨(今甘肃康乐县)、刘川堡(今甘肃康乐县)。2月王韶一举攻克河州,4月攻占诃诺木藏城和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县),8月穿越露骨山进入洮州境内。木征趁王韶行军作战之时再次入据河州,王韶回师再次打败木征,从而平定了河州叛乱。9月岷州吐蕃首领木令征在得知河州已被王韶平定之后主动归顺,随后宕(今甘肃宕昌)、洮(今甘肃临洮)、叠(今甘肃甘南迭部一带)三州的吐蕃部落也相继归附宋朝。

王韶此次出征前后行军54天,跋涉18000里路,招抚大小部族三十余万帐,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幅员2000里的土地,恢复了安史之乱以前中原王朝对河湟地区的控制。不可否认这次军事行动是两宋时期少有的一次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也是自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如果要说两宋时期在军事上曾一度雄起过,那么也就只有这次军事行动还能算得上。不过这并不足以证明宋朝的军力比唐朝更强。

当年唐朝所打的是统一的吐蕃王朝,宋朝所打的不过是河湟地区几个吐蕃部落。唐朝全盛时期开拓漠北、西域直到如今的咸海、里海一带,宋朝不过在河湟地区开边2000多里已算是难得的军事奇迹。即使如此宋朝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光是熙宁五年的战役就耗费钱、粮、银、细、绢之费达1200万贯匹。北宋在河湟地区设陇右都护府进行管辖。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册封唃厮啰的后代益麻党治理当地并赐名赵怀恩。金兵南下后赵怀恩前往阆州(今四川阆中)依附南宋,宋朝对河湟地区的统治至此告终。

9

这个问题,天时、地利、人和一一来过。

吐蕃,在隋唐之前的历史都不清晰,只知道有人居住,有文明的轨迹。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吐蕃开始了军国化的管理。因为这里出了一个吐蕃人不世出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

他不但统一了青藏高原上松散的各个小国,建立了军民一体的国家制度。

隋唐之前的乱世,也使四周不少的避祸群体迁入了青藏高原,渐渐融入吐蕃帝国群体。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都为吐蕃的暴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朝初期,松赞干布也曾经派出军队和唐朝交战,但是失败了,于是松赞干布低下好贵的头颅,虚心向唐朝学习,并向唐朝求亲,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到了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吐蕃又开始了蠢蠢欲动,到了高宗李治后期,松赞干布的继承者,撕开面纱,向唐朝开始了攻击,虽然唐朝战败了好几次,但是也是给了吐蕃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要知道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唐朝不可能入侵吐蕃,但是吐蕃由于地贫民饥,人员损失,想要再恢复是很难的。吐蕃和盛唐交战最终拖垮了经济。到了玄宗后期,剑南节度使韦皋,在一次唐和吐蕃的较量中最终击垮了吐蕃。自此,吐蕃内部开始瓦解,最终分裂成好几个国家,再无力和中原交战。此时吐蕃人开始了信奉南传佛教。进一步收敛壳好勇斗狠得性格。

到了宋朝,固然宋朝军事力量不强,但是吐蕃同样,没有那么多得人力物力,开展大规模得军事行动。所以想要下青藏高原抢劫,但是依然被宋朝打败。

吐蕃军队下不了高原,中原王朝上不了高原,关键上去无利可图,还要遭受经济损失!

所以吐蕃安享千年!

(玉之溪)

10

唐朝与吐蕃陷入苦战,而宋朝却能大破吐蕃,这确实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不过,并不是因为宋朝比唐朝强大,而是他们面对的不是同一个“吐蕃”。

宋朝面对的只是分裂瓦解的吐蕃部落,而唐朝面对的是统一而强大的吐蕃王朝。

在距今约1400年前,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白兰羌、党项等部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唐高宗时期,吐蕃继续东扩,吞并了吐谷浑汗国

这是历史上,青藏高原所出现过的最为强大的政权,此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比吐蕃王朝还要强大的地方政权。到了元朝时期,吐蕃已被佛教驯化,归顺了蒙古人。

唐时的吐蕃之强,远非宋时的吐蕃诸部可比。唐高宗时,名将薛仁贵奉命讨伐吐蕃,协助吐谷浑复国,结果在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

第二次,唐将李敬玄再率军17万讨伐吐蕃,又差点葬身于青海之战。至此,唐与吐蕃陷入拉锯战状态。唐与吐蕃曾相互攻伐,吐蕃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多次入侵唐朝的陇右(甘肃)、剑南(四川)、安西(新疆)等地。

由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的关系,唐朝的附属国吐谷浑汗国(鲜卑支系)被吐蕃王朝吞并。占据了吐谷浑汗国的青海以后,吐蕃王朝直接对唐朝的河西走廊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时可以兵发陇右,劫掠河西走廊一带。唐人遗憾地形容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8世纪中叶,吐蕃全盛时期曾经扩张到北印度的摩揭陀王国一带。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中,将河西、朔方的兵力内调,导致河西走廊、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全部都被吐蕃攻占。

吐蕃还趁乱两次开进长安城,烧杀劫掠,最后因为唐朝请来回鹘的援军才撤退。

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君主赞普达玛被佛教徒所杀,帝国的内部崩溃,吐蕃王朝先于唐朝一步灭亡。此后的数百年里,青藏高原的吐蕃诸部大多皈依佛教,丧失了祖先的扩张性,一直过着零零散散的游牧生活。

自吐蕃王朝崩溃以后,河西走廊的的吐蕃诸部也一直十分混乱,没有形成强大而统一的政权,长期与归义军节度使、定难军节度使(西夏)混战。

而宋朝建立时,距离吐蕃王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以上。宋朝时期,吐蕃诸部零散地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其中,一些吐蕃部落被西夏王朝所吞并。宋神宗时期,宋朝为了对付西夏王朝,发起了开拓河、湟的军事行动。

河、湟地区的吐蕃人在宋朝的打击下纷纷溃败,宋朝的西军一路高歌猛进,开辟六州,拓地2000余里,最远打到了塔里木盆地以东,设立了宋朝的陇右都护府。不过,宋朝面对的只是零散的吐蕃诸部与一些吐蕃小政权,西部的军事压力要比唐朝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