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由于汉字输入法的限制,汉字不能造字,是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名词、概念的创造?你怎么看?

由于汉字输入法的限制,汉字不能造字,是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名词、概念的创造?你怎么看?

2020-10-18 13:03阅读(63)

由于汉字输入法的限制,汉字不能造字,是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名词、概念的创造?你怎么看?:计算机,电脑,云计算,区块链,哪个不是新概念,哪个字又不是

1

计算机,电脑,云计算,区块链,哪个不是新概念,哪个字又不是几千年前就存在的?常用汉字两千多个,英语词汇量早已经突破一百万,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任何一本书,中文版一定比英文版薄。汉字是二维信息,英语单词是一维的,简单举个例子,山字,即使小孩子也会很容易认识并记住,因为字的样子就像一座山,英语的hill也表示山,但是你除了死记硬背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他就是一串无意义的编码

2

中国数字,一,二,三。。。十,十一,十二。。。二十。

英文数字,one,two,three。。。ten,eleven,twelve。。。twenty。

请问,中国数字“二十”,是“二”和“十”复用而来,英文二十“twenty”是二“two”和十“ten”复用吗?显然不是!

中国名词,“行星,恒星,卫星,小行星”,四个字四名词,英文名词分别对应“planet,fixed star,satellite,asteroid”,中国名词望文生义相互关联,英文这四个名词,要是不告诉你真正含义,请问有任何关联吗?

所以,中国汉字是银河系级别的文字,能轻易表达银河系范围内的一切新生事物,而英文充其量太阳系级别的语言,表达太阳系内的新生事物都费劲!

3

汉字已经没有必要造字了,汉字内涵丰富,看古文就知道了,如果有新的事物出现,只需要造词即可,比如互联网,硬盘,内存,刷单,代码,码农,随便组合一下,就会有很多新内容,如果大家都想去造字,那多年以后新增文字就数量可观了,反而增加了汉字的学习成本,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新增字普及也会很慢,不利于汉字的普及,每年还得更新新华字典,这是浪费人力物力,新中国成立后把把很多汉字简化,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即使有些造的字,比如商砼,实际上大家都说商混,还是普及率不高

4

提这样的问题说明对汉字了解太少!首先要搞清楚

一:输入法与造字是两个概念。

输入法是将已有汉字输入页面的一种方法,需要的汉字出现后,输入法就收入其中。

造字方式是六书:形声、会意、假借等六种方法。

二:汉字数量庞大不需要再造

汉字字数多达98500多个,而常用三千不到,高频字1000个,掌握2500个就能日常使用,比如读书看报、交流。

因为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含有二维信息的文字(跪叹祖先的高超智慧)。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属汉藏语系比蟹行文字(欧美各国的横写的拉丁语系文字)有更大的信息量,因为它利用了后者未能利用的上方空间,相当于“宽带”。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语作the ChinesePeople's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缩写作CPPCC。可是人们常常弄不清那几个字母代表什么而苦恼。中文简写作“政协”,简单明了。

三:提问中所谓的限制名词、概念创造的是人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的高低,不是汉字造写。

名词,概念,都是人们用于表达对象的汉字词汇,比如一个人出生了,要取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表达这个人的名词,概念也是如此,人们认识到了某个现象,某个事物,就要使用相应的概念表示它。新出现的事物现象,就像新出生的人,就要用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这个新名词(概念)可以新造写汉字进行表达,条件就是得到公认,大家共同使用。认识、创造的新事物出现后,造写新的汉字表达就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不是造写汉字,而是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如果从计算机应用层面分析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而以英语为首的其他语言,则属于密码型的索引语言。在计算机世界里,对象(Object)就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小到螺丝钉,大到飞机,都可以被看成是对象,并且有具体的属性和操作。以“狗”为例:颜色、体重等是它的属性;而吃饭、撒娇、警卫等则是它的操作。

同样,对于语言来说,一个汉字或者一个单词也可以被看成对象。再次以“狗(dog)”为例: 发音和拼写可以被看成是属性,而它的定义 则可以被看成是操作。

一、汉语和英语封装性对比

(1)首先来考察一下汉字。

1.汉字的外形接口:众所周知,所有汉字的外形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形。

2.汉字的定义接口:大多数汉字的定义只有一个,当然也存在数量不多的多义字。

3.汉字的读音接口:绝大多数汉字的读音只有一个。当然也存在多音字(一般也是多义字),最典型的是“重”字,它有两个读音zhong和chong,前者是分量大、主要的意思,后者是重复繁冗的意思。但是像这样的多音字数量很少,读音也最多只有两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只有100多个。

4.汉字的拼写方法是否固定的,不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汉字有繁简之分,但是不可能在一段文章中同时出现繁简两种字体,因此姑且不论。

(2)再来看看英语:

1.英语单词的形状不是固定的,有短有长。短的有象“I”(我),只有一个字母;而长的有“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矽肺病),总共有45个字母。

2.英语中的多义词太多了,比如我们熟悉的“book”,不仅有书和课本的意思,还有预订、登记、立案的意思。再如“man”,除了有人和男人的意思之外,还有操纵、配备人员的意思。

3.英语单词的读音会随着拼写的变化而变化。

4.英语单词的拼写方法不是固定的,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是变化。不仅字母有大小写、名词有复数形态,动词还也有让人头疼的时态变化。

复数形态的例子:“book”复数词是“books”,“man”复数词是“men”,拼写和读音都发生了变化。

动词时态的例子:

一般现在时: I do it every day.(我每天做这样的事)

一般过去时: I did it yesterday.(昨天我做了这件事)

一般将来时: I shall/will do it tomorrow.(明天我要做这件事)

现在进行时: I am doing it now.(现在我正在做这件事)

现在完成时: I have done it already.(我已把这件事做好了)

一个do需要do、did、doing、done这4种拼写方法来表达\"做\"的各种状态,而汉语仅仅加一些常用的副词就可以表达了。

结论:汉语是封装性的语言,但并不完美,因为存在少量的多音字和多义字。而英语则完全没有封装性可言。

二、汉语和英语继承性对比

(1)首先说说汉字,汉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形音字众多,形音字具有“意音双表”的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围、圆、园、圈。这4个字的外围都是“口”字,是用来表意的;而中间的韦、员、元、卷则是用来表音的。用软件设计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单重继承,被继承的是“意”,而“音”则是它们各自的特征。

除了单重继承之外,汉语里也存在大量的多重继承,这就是词组。“词组”本来的定义是:由多个汉字所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但是,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词组”的定义是:从多个对象继承而来的新对象。

下面例子分别标注了词组分解前后的汉英解释。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无论是拼写或是定义,词组都是对汉字的完美继承,而英语则毫无瓜葛。

飞机(plane) = 会飞行(flight)的机器(machine)

工人(worker) = 在工厂(factory)工作的人(man)

解放(liberate) = 解开(unlatch)后释放(release)

计算机(computer) = 能计算(calculate)的机器(machine)

(2)英语也有继承,那就是复合词。比如:

football 足球

handwriting 书法

breakwater 防浪堤

或许是因为单词长度限制(即缺乏封装性)的原因,它们数量很少,所占的比例极低。对中国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的是,很多应该是复合词的单词,却被不相干的词汇所代替,比如:

  猪 pig 公猪 boar 母猪 sow 小猪 piglet 猪肉 pork

  牛 cattle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肉 beef

   羊 sheep 公羊 ram 母羊 ewe 小羊 lamb 羊肉 mutton

汉语的话,只需要7个基本汉字:猪、牛、羊、公、母、小、肉,其它的都是组合而成的。而英语则需要记住15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再比如:

一月 January

二月 February

三月 March

四月 April

五月 May

六月 June

七月 July

八月 August

九月 September

十月 October

十一月 November

十二月 December

汉语是用数字加上“月”表达月份,而英语却使用12个完全没有共同特征的单词来表达月份。

结论:汉语具有完美的继承特征。从总体上来说,英语还不能被称为具有继承性的语言。

三、汉语和英语的多态性对比

(1)汉语的多态性无处不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很多的被继承的、能表达概念性的词汇,另外一个就是汉语拼音。

首先说说被继承的概念词汇,它们主要在口语中被使用。比如:“我要坐车去上海”。这里的车(car,vehicle)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具体是哪一种车,则根据听众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是汽车(car)、出租车(taxi)、公共汽车(bus)、火车(train)等等。与英语不同,汉语的“车”字是被继承的,所以人们会很快地联想到汽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等词组。而使用英语的人们则需要从记忆中搜索(而不是联想)与车相关的交通工具。 类似“车”的词汇在汉语里有很多,再比如:“去商场买一点肉”。这里的肉(meat)有可能是猪肉(pork),也有可能是牛肉(beef),或者是鸡肉(chicken)等等。

再说说汉语拼音的多态性,汉语拼音有4个音调,在没有标注音调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来决定是哪一个音调。比如zhong guo的音调应该是zhōng guó。 即使是在标注音调场合,也需要根据理解来决定是哪一个汉字。再比如zhōng guó的汉字应该是“中国”,而不是“忠帼”。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多态一方面可以降低了交流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说话的灵活性和信息量。

(2)英语虽然也有大量类似vehicle、meat的概念词汇,但是却没有被广泛地继承。另外想提醒的是:英语的时态不是的多态性的表现。原因在于:

1.英语时态的主体是动词(即动作),它强调了动作执行状态的不同(没做、正在做、做完了),而不是执行结果的不同。

2.多态是指具有相同特征,但是因为对象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它强调是执行结果的不同。

因此说时态不是多态。以软件设计的观点来看,如果对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就必须更换成另外一个对象,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会导致对象无限增多从而失控。

结论:汉语具有多态性,而英语并不具备。但是多态对于语言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作用。





5

正常情况下,汉语不需要造字,就如英语不需要造字母一样。新事物出现,汉语只需要重新组织字词,英语只需要重新组织字母。汉语与英语,有共同点,更多是不同点。英语单个字母几乎是没有意思的,必须组成单词才有意思;汉语一个偏旁部首以及一个字是有明确意思的,汉语一个词语相当于英语一句话,汉语一个成语,相当于英语一段话一篇文章。英语组新词,经常用两个单词硬组一起,或用加前缀后缀的方式,造成新词太长不好书写和发音;为了避免这个,又经常取首字母进行简化,比如GDP,造成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它的意思。汉语组新词很简短简单,意思表达明确,比如电视机,就是用电的可以看的机器,洗衣机就是洗衣服的机器,焊工就是搞焊接的工人,一般人即使第一次接触新词,也八九不离十大概知道它的意思。

6

汉字不是不能造字,而是不能随便造字,只要你的影响力足够,你是可以造字的,只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你造的字就是一个规范的汉字,例如简体字,原来我们用的是繁体字,现在我们用的简体字,一部分是民间原本就存在的,一部分是别字,还有一部分是新造的,简体字方案公布以后,一方面简体字确实有其优势,要不也不会在民间流传,一方面有国家的支持,所以这些简体字就得到我们的认可了,当然推广简体字并不代表禁用繁体字,繁体字在我们中国一直都可以合法书写应用,现在也能输入电脑,这是在国家支持下造字,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名人大咖,你也是可以造字的,例如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名称,一部分是朱元璋家族造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化学家造的,例如武则天的名字武曌,就是武则天造的,其他名人造字的情况也很多,可以自己百度,只要得到社会认可,你造的字就是一个规范的汉字。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很高,根据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则来造字,别人也能根据你新造的字大体读出来和猜出你新造字的意义来尤其是会意字和形声字!例如会意字砼,这个是建筑行业的新造字,你可能不知道它怎么读,因为这是会意字,但看到其组成是人工石,并且是建筑行业的专用词,你也差不多猜到意思了,人工石砼就是混凝土的简写,类似的会意字还有小土为尘、大力为夯、三人为众、三水为淼等很多。汉字六书是指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当然明白你的意思和认可之间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另外,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而现在常用汉字2500个,次常用汉字1000个,也就是说普通人掌握2500到3500个汉字就可以通读汉语书籍,仅占康熙字典收录汉字的7.4%,所以就算不造新字,仅从康熙字典上找生僻字也足够了!

个人造字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难,但输入电脑很简单,对一个程序员或电脑高手来说小菜一碟,只是因为你造的字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你造的字只能在你的电脑上显示,别人的电脑上是乱码,这样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一些生僻字,有的程序能显示,有的程序不能显示,就是乱码!

汉语虽然不能随便造字,但你可以随便造词啊,你想怎么造就怎么造,输入显示完全没问题,别人也能认识读写,但能不能明白你的意思就看你造词的水平了,如果你造词的水平高,全社会无障碍交流完全没问题,汉语的音译词都是完全新造的,这些词让外人理解有难度,你必须先给别人解释,等得到社会认可,你音译造的词就得到社会认可了,意译词就简单多了,不用过多解释,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意思,外行人一看也明白个差不多!普通人想造词的话,还是从简写或意译造词开始比较现实,音译你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别人不理解!

至于字母文字,例如英语,26个字母,你是可以随意组合,但你组合起来的新词,除了你自己,别人不会知道什么意思,但如果你的汉语水平高,根据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则来造字的话,别人看到你造的新字也差不多能读出来并猜到意义,这点来看,汉语造新字反而比英语更有优势!在造新字方面,英语比汉语的优势是不需要任何电脑水平就可以输入电脑,并且对外传播不会乱码,但是在得到社会认可之前,别人都不知道你造的字什么意思,至于自造汉字在得到官方认可之前乱码的问题,你可以用图片的形式传播啊,现在手机电脑内存这么大,传个几KB的图片还算个事吗?

在造新词方面,汉字的优势更大了,例如猪、肉、猪肉,在英语里面是没有关联的三个词,你认识猪认识肉,不一定认识猪肉,你认识了牛还不一定认识牛肉,认识奶不一定认识牛奶,但这在汉语里面都不是个事,只要你认识肉认识奶,我可以随便造关于奶和肉的新词,例如汽车肉、汽车奶、屎肉、屎奶、皮鞋肉、皮鞋奶、马路肉、马路奶,不违反汉语语法,别人也大体知道意思!这样随意造新词在广告行业用的尤其多!

英语的26个字母对应的是汉字的横、竖、点、撇、捺、折,也就是手机里面的笔画输入法或电脑里的五笔输入法,26个字母随便组合,汉字的笔画也可以随便组合,26个字母随意组合别人不知道意思,汉字的六种笔画随意组合别人也不知道意思,但汉字还有造字六书,你根据六书造字,别人虽然不认可,但能大体读出来和猜到意思,尤其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当然英语也有造新词的规则!

7

英文新单词每年都在增加,目前累计有六十万单词,然而汉语只需掌握两千左右的汉字就可以流畅阅读各种书籍,汉字比英文先进这是不争的事实。

8

其实汉字也是不断创造的。

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气”字头的字,“金”字旁的字,一半都是几百年年内新造的。造字的人叫徐寿。

徐寿这个很牛逼。

公认的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1881年,清光绪七年,徐寿就在《Nature》杂志发了篇论文,这篇文章是“声学在中国”,文章以实验为根据,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

他在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犯了难,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

因为这个汉字的特性,给新事物命名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不造字,只能赋予“旧字新的含义”,这也是老办法。这就导致,单字的意思不断扩充,越来越复杂!

▲徐寿被称为“天下第一能工巧匠”

比如说这个“白”字,有颜色的意思,有没有效果的意思,有丧事的意思。在《辞海》中,“白”竟然有十五种不同的用法!

而且文字的用法还跟音调有关。

汉字有四个声调,这就导致汉语的语意极其复杂,有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声调就导致不同的语意。这我就不解释了,大家都懂。

▲徐寿创办的格致公学

徐寿也很为难只好造字了,根据元素的性质,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

化学元素周期表翻译的很完美,钠、镍、氧、氮、氢……这些字造的很漂亮,中国人即使不知道这是什么也能知道这些元素跟什么有关!

也就是说汉字是可以造的,只要不违背汉字表意的基本规则,是可以被推广的。

刘半农造字与“田园式女权”

古中国时代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男性第三人称,女性第三人称都用“他”。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上都是这么用的。比如《三言二拍》。

我们都知道she是英语中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是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字。

在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因为汉语中没有字与英语“She”相对译,因此最初翻译“She“时,常译成“他女”、“那女的”。

1917年,刘半农就提出了用“她”字以对应“She”的建议,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

但是周作人并不用“她”,因为当时的印刷馆没有这个字。

刘半农曾建议“她”字读成tuo音,以在发音上有别于“他”字。结果引发了争议,最后还用“ta”音。

当时大量的女性入学,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的,大量女性表示用“他”代指女性是性别歧视,鼓励女性走出封建思想的枷锁,争夺自己的权力。

妇女顶半边天啊,都这么说了还能怎么办呢?结果“她”编篡进了字典,被人们接受。

首先声明我没有性别歧视!我对小姐姐们是喜欢的。

接着说。

其实造这个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除了表示一下性别之外!

但是也不能说是表示性别,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古代“他”是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我们从构造中就可以一眼分辨出来,我就不理解,“人”+“也”是怎么跟男性扯上关系的!他怎么就成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了!怎么就不尊重女性了!

照这么说,“女”+“也”是指女性,指男性就要用“男”+“也”。

说白了这就是对汉字文化的污染。

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创“她”字毫无必要,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再说“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

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某人口中的“ta”到底是“他”呢还是“她”?

“她”这个字其实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汉字的第三人称代词,原本只有两个,一个指人“他”,一个指物“牠”。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人”的旁的意思就是跟“人”有关,

我不禁弱弱的说一句,难到女性不在“人”这个类别中?

再次声明我对女性没有偏见。

敏感的神经,田园式女权。

现在讨论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汉字是可以被创造了,

但是会不会被骂,这就不好说了。

德语是世界上更新最快的文字,新词汇以每年3400个的速度递增。

这个增长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如果不造字的话……

当然这也不是我考虑的事情。

“混凝土”这个字建筑行业离不开,但是书写非常麻烦,30画!在那个没有打印机全靠手写的年代,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

195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建筑结构学家蔡方萌教授,大胆用“人工石”三个字替代混凝土。后来又把“人工石”合并为一个字“砼”(tong)。

这个字估计除了知识渊博的学霸,那就只有搞建筑的或对建筑领域比较感兴趣的人认识了。

在1955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就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到了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所以说呢,小伙伴大胆发散思维吧!


9

题主的问题暴露了它文化底蕴的水平很低,随便找个进口设备使用说明书或者专业书籍看过的都知道,各类文字表述简洁干练的都是中文!而且中文是全世界现存并唯一使用的模块化语言。其他各主流文字其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严重丢失信息的危险远超中文。

一些人因为自己个人自身素养只是做到简单识字,而不知其意,片面认知中文及文化底蕴和前景是可笑的,一叶蔽目,井底之蛙的当代笑谈。

10

谢谢邀请!1.汉字是我们这个星球(地球)上最优秀的文字。a.汉字数量少、能量大(携带的信息量大):小学生毕业生掌握2500个汉字,可以读报纸、写文章,终生不考虑识字的问题,而学英语的人需要掌握数万个单词也读不了报纸——即使掌握了足量的单词也终生离不了英语词典。b.汉字组合能力强,它不需要创造,只需要组合,世界上新词语的产生不足于挑战汉字的组合能力——汉字以不变应万变。c.汉字的境界高,它直接演化出了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d.汉字是地球上最具顽强生命力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人类进入电脑时代后,汉字又一次焕发青春,它将带领全世界人进入“中国时代”。e.汉字打造了中国人的“智力”,据国外权威专家研究,世界上智力最高的人种就是黄色人种——汉文化圈的人们,汉文化圈里的人唯一共同点是“使用汉字”——汉字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上小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识字能力和分析、组合能力的双重提升。 我的回答如能对您有所帮助不胜荣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