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2020-09-27 03:32阅读(77)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一、藩镇情况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

1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2

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

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752年,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出将入相的可能,就建议李隆基重用蕃人为节度使,理由是他们骁勇善战、在朝中没有势力,而且给点好处就能成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也由此,安禄山得以势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以上统兵都是按照各镇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出,东北部的范阳节度使统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岭南等节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边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统兵都在7万以上。我们知道这些边镇之间多是要进行联络和传递消息的,也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经常出现一人统管数镇的情况。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真正是劲兵重镇都在他手中,统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能达到183900人。其他比较著名的节度使还有安思顺(朔方、河西)、哥舒翰(河西、陇右)、皇甫惟明(河西、陇右)等。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够早出生一百年,或许结局会好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四姑娘还是说说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为王训。其父王海宾也是名将。714年,朝廷派薛讷(薛仁贵长子)反击吐蕃,在武阶开战,当时王海宾是先锋,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战功,导致王海宾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而大唐最后是得胜而归。九岁的王训被李隆基接入宫中收为养子,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有其父风范。在733年,曾率数百精兵斩杀吐蕃数千人,得到大量羊马;在攻取新城时,王忠嗣一人单枪匹马闯进吐蕃阵地,杀死数百人,扰乱了吐蕃军的阵营,最终唐军大获全胜;742年,王忠嗣在桑干河三次大败奚怒皆,令唐军扬眉吐气。等等。

王忠嗣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也因此成为四镇节度使,获封清源县公。王忠嗣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将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同时不愿意以国家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说有些仗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就义不容辞的去打,而有些没有必要的仗他就不愿意去打。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占石堡城,当时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因为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石堡城地势险要,强攻的话会牺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却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来接应董延光,王忠嗣答应的很勉强,这让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李光弼看到后劝说王忠嗣如果攻城失败了,很可能会受到连累。但是王忠嗣始终不愿意牺牲那么多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后来将攻城失败的原因归于王忠嗣延缓出兵。而李林甫也来添了一把火,找来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诬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为太子。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把王忠嗣抓捕起来审问,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职来证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点就被折磨死了。最终在748年,王忠嗣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结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实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没有被诬陷,还是好好的保卫边疆,那么,安禄山想要造反就会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成功,当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来看,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了。

3

唐代十大节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大节度使。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节度使以外还有一些军队,但战斗力较差,可以忽略不计。

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

从兵力上说,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高达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节度使和75000人的陇右节度使次之。

在实际运行中,天宝年间的藩镇中,形成了实力最强的两大集团。以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为中心的东师,以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为中心的西师。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拆分出来的,本是一家,安禄山兼任两家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都是对吐蕃作战,战略方向一致,两家节度使也经常一人兼任。

范阳平卢总兵力近13万人,河西陇右总兵力14.8万,双方也都是精锐边军,实力相当。

东师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天宝中后期,西师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两人当时也被视为同等级的人物,享受待遇也基本相同,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

(安禄山)

最后说下安史之乱中各家节度使大致的情况。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河东镇安禄山仅能控制少部分兵力。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主要兵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进入东都洛阳,逼近潼关,边军入援需要时间,唐朝廷仓促招募的新兵毫无悬念被安禄山击败。安禄山未攻下潼关,河西陇右军为主的边军入援关中开往潼关前线,已经重病在家的哥舒翰并启用出任主帅。朔方军通过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困难。

(哥舒翰)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率领的20万潼关大军,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大部兵力在灵宝覆灭,西师一战被东师全灭。随后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逃往四川。

河西陇右军覆灭后,唐朝朝廷掌握的主要兵力中,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在偏远南方,安西北庭是小镇兵力少,且相距遥远,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未恢复,河东镇小部分参与了安禄山叛乱剩下部分在混乱中需要重建,朔方军是朝廷唯一掌握的大规模重兵集团。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起了最大的作用,杜甫诗中说过独任朔方无限功。郭子仪则是此时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来自于他掌握着大唐最后可依靠的重兵集团朔方军。

4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其疆域最为广大时,即唐高宗龙朔年间,据说唐王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平方公里,鉴于疆土的广袤,唐朝陆续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后来,唐朝疆域的扩张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被迫停止,但庞大疆域的管理事务依然使得长安城里的皇帝鞭长莫及。再加上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走向崩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皇帝在地方上设置名为“节度使”的官员协助治理。唐玄宗天宝年间,就设置有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使”,那么,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所谓“节度使”,节指的是官员受命时皇帝赐予的旌节,这象征着皇帝将掌管地方军政的权力授予官员,而度则是指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度,便宜行事。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执政的中后期便开始疏于朝政,也就将权力更多的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如安禄山。

安禄山虽然身为外族人,且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机智聪颖和左右逢源而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天宝元年(742),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节度使,并委派安禄山担任此职。平卢节度使的治所在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的营州,可以调度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

两年后,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一带,且能够率领士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向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欣然同意,于是安禄山再兼任了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河东节度使,统兵增加五万五千人。

此外,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也颇得宠幸,不过,与安禄山不同,安思顺忠于大唐,也确确实实立下了赫赫战功。天宝六年(747),安思顺被封为河西节度使,其治所在位于今甘肃武威的凉州,统兵七万三千人。天宝九年(750),安思顺又暂代朔方节度使,其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唐朝名将王忠嗣则曾经担任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其中,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位于今青海乐都的鄯州,统兵七万五千人。这样看来,唐王朝最具权势的几大节度使中,安禄山曾经共统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安思顺曾统兵十三万七千七百人。

而和安禄山相比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王忠嗣在天宝五年(746)时,曾经同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共统兵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可谓史无前例。

这样看来,唐王朝节度使中,统率近三十万兵马的王忠嗣拥兵最多。至于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这一称号,被中兴第一功臣李光弼评价为“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且久在西北与游牧民族征战的王忠嗣自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5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了,可是要说唐朝最后真正的灭亡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的,后期所谓的潘镇,其实也就是在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因为安史之乱后太混乱了,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十个节度使。

严格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有9个节度使加一个经略,至于究竟哪个节度使最为强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下边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来了解一番吧!


十个节度使的兵力以及历任节度使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十大节度使兵力情况分别如下(从多到少排序):

范阳节度使,管辖兵力91400人,治所在幽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用来压制契丹,防止契丹侵扰大唐;

陇右节度使,管辖兵力75000人,治所在鄯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对吐蕃作战,防止吐蕃侵扰大唐;

河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73000人,治所在凉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隔断吐蕃和突厥侵扰;

朔方节度使,统辖人数为64700人,治所在灵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遏制突厥,防止袭击;

河东节度使,统辖人数是55000人,治所在太原府,主要责任是遏制突厥;

剑南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9000人,治所在益州,主要责任是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平卢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7500人,治所在营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室韦;

安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24000人,治所在龟兹城,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南部;

北庭节度使,统辖人数是20000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北部;

岭南经略使,统辖人数是15400人,治所是广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南蛮。

以上就是唐朝当时的十个节度使的统辖人数以及所在的区域,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历任节度使都有哪些人,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直接以图片形式来呈现了,值得补充的是,岭南经略使只有过一个就是裴敦,还有平卢节度使,除了安禄山之外,还有薛仁贵的次子薛楚玉短暂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就被李隆基给贬职了,将这个位置让给安禄山。

正因为李隆基对薛仁贵的儿子薛楚玉进行贬职,导致后来薛楚玉的儿子薛嵩生活过得越来越糟糕,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薛嵩就跟着安禄山一起造反了,直到最后眼看安史之乱不行了,薛嵩才又投降李亨。

从历任节度使的情况来看,当过节度使最多的人是王忠嗣,曾经担任过河西、陇右、朔方以及河西四个地方的节度使,统辖兵力高达267700人,达到了唐朝当时节度使中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其次就是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总共有183900人,达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也相当不得了。

但是王忠嗣与安禄山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与两种人生,不信我继续跟大家来讲一讲王忠嗣和安禄山这两个人吧。


王忠嗣与安禄山的区别

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当年与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一起去攻打吐蕃,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先锋,可是最后遭人嫉妒战死沙场,最后战争胜利后,年仅9岁的王忠嗣就被李隆基带回宫中养育,任他为义子,赐名为王忠嗣,其实他的原名是叫王训。

时隔19年后,王忠嗣已经长大,曾带领几百人马去把吐蕃的几千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因此得到赏识,后来在桑干河三次打败奚怒皆,给唐军争光,所以李隆基一步步重用他,让他当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

虽然王忠嗣担任了四个地方的节度使,可是他对唐朝忠心耿耿,对人民也很关心,他不希望战火伤害到无辜的百姓,也不想肆意战争,换言之,王忠嗣更多是喜欢扮演防卫的角色,而不是主动攻击。

可是李隆基当时就比较飘,眼看王忠嗣战无不胜,李隆基想要一鼓作气,去攻打石堡城,王忠嗣知道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适合去做无谓牺牲,可是李隆基偏偏不听,结果最后攻打石堡城果然失败了。

失败之后,李隆基开始怪罪是王忠嗣不够卖命,所以才会导致失败,再加上当时有一些小人早就嫉妒王忠嗣,所以暗地里跟李隆基说,王忠嗣试图与太子李亨合谋,这可是李隆基最忌讳的事情,所以最后就把王忠嗣贬官,隔了一年王忠嗣就离奇去世了。

当时很多节度使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比如哥舒翰等人,在王忠嗣被陷害获罪的时候,还是哥舒翰用性命做担保,请求李隆基绕过王忠嗣一命,最终王忠嗣才得以脱身,足以见得王忠嗣在将士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

与王忠嗣相比,安禄山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投机倒把分子了,他根本就没有去战场上取得什么突出贡献,就靠着每天巴结李林甫和杨玉环,促使李隆基越来越喜欢安禄山,最终把范阳、河东、平卢三个地方节度使都给了安禄山当。

安禄山是一个生意人,他明白政治其实也是一场交易,当自己的筹码足够多的时候,就有底气与对方谈条件了,安禄山眼看着自己已经占据唐朝三分之一的军力,所以自然就有胆量造反了,要知道当时的其余节度使,没有任何人是有实力来阻止安禄山的。

当然,要是王忠嗣在的时候,安禄山根本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惜王忠嗣就这样被人陷害了,唐朝的悲剧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李隆基把一手好牌逐渐因为自己的贪婪以及昏庸,打得稀烂,以至于最后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李隆基突然发现,似乎没有人能够抵挡安禄山,只能弃城而逃,从长安跑到四川。


结语

要说唐朝最厉害的节度使,毫无疑问就是王忠嗣,他是一个忠臣的典范,自己拥有国家一半的兵力,依旧如此忠诚,实在难得,可惜被奸人所害,最终李隆基一手除了王忠嗣,再一手提拔安禄山,可谓是自掘坟墓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6

唐朝节度使当中,权势最重者,当属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是名将之后,父亲王海宾玄宗初期一员猛将,在武街之战中是唐军取胜的关键。是役唐军歼灭吐蕃一万七千人,是玄宗时代的第一场大胜仗。可惜的是,王海宾在此役中战死。唐玄宗对他的死非常惋惜,当时年轻的王海宾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王训,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训于禁宫内,这就是后来大唐帝国的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雄姿英发,史称他“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

开元十五年(725年),二十三岁的王忠嗣追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他漫长的戎旅生涯,先后升迁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但是政治的诡谲变化使他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之后,他一度沉沦,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乃是得益于鄯州都督杜希望的大力举荐。

杜希望当时正准备攻打吐蕃占据的新城,上书朝廷称:“王忠嗣的军事才华横溢,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他率军挺进新城。王忠嗣复出战场后,表现不负杜希望所望,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谋略。唐军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新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王忠嗣战功最著,被授予左威卫郎将。经此一役,王忠嗣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公元738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率部进攻吐蕃,在黄河西岸筑盐泉城。吐蕃以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情绪。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杜希望乘机展开反攻,大破吐蕃军。战后,王忠嗣被升迁为左金吾将军。

天宝元年(742年)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部落的军队战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敌军,俘获甚多,耀武漠北。

在灭突厥(后突厥)之战中,王忠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团攻打突厥的“右厢”部。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一次打击,大获全胜,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毁殆尽。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数向王忠嗣投降。同时归降的还包括一千多帐落的突厥部众。

公元744年,王忠嗣再度出击。

朔方兵团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进逼突厥东部兵团。突厥东部兵团由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军队组成,突厥军队既要与王忠嗣大军对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军队的偷袭,更加削弱其战斗力。王忠嗣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以凌厉的进攻,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兵团。

在大唐军队以及拔悉密、回纥、葛逻禄等军队的联合打击下,曾经盛极一时的突厥(后突厥)灰飞烟灭。

由于在对吐蕃、奚与突厥的战争中,均有优异的表现,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双料节度使,成为大唐帝国边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王忠嗣在边防上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节度朔方、河东期间,在北方数千里边陲地带,从朔方到云中的要冲之地,都修筑城堡,拓疆数百里,时人认为他是自中唐以来北方战线上最杰出的将领。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当时大唐总计也不过设九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竟然独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于是乎 “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此时的王忠嗣,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大唐军界一哥。

可惜的是,由于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终不但被剥夺掉四镇节度使之职,还被贬为汉阳太守,最后意外暴卒,死因不详,年仅四十五岁。倘若王忠嗣没毁于政治斗争,凭他的实力,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

7

唐朝节度使以安禄山为最强,在他起兵反唐前,被唐玄宗任命为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大藩镇的节度使,麾下逐渐积累6万余精锐兵力,由于唐朝的独特募兵制度,使得安禄山这批武装力量完全是他的私人士兵,全部人只听令于他,连皇帝老儿都调不动。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起兵造反后迅速改陷了唐朝两京(长安、洛阳),大多数唐军在安史之乱初期节节败退。

安禄山长期派心腹在首都长安驻守,刺探朝政,他也多次利用回朝参见唐玄宗的机会,观察朝廷虚实。当时唐玄宗一心享乐,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且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当时正直而有才华的人在朝廷中、军队中屡屡碰壁,不受重用,奸佞小人处处得势。安禄山看到了唐朝当时外强中干的现状,他野心勃勃,焉能不反?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州县的十五道为依据。

  关内、京畿二道节度使有7个、(都)防御使有3个,山南东西二道节度使有3个、都防御使有1个,剑南道有节度使有2个,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有观察使有8个,淮南道节度使有1个,岭南道有节度使有1个、经略使有4个,河南、都畿二道节度使有6个、都防御使1个、观察使2个,河北道节度使有6个,河东道节度使有3个。

8

节度使是一官职的名称,它始于唐朝而取消于元朝时期。

总体上来说,它大体相当于之前朝代的刺史、明清时期的总督,是镇守一方的大员,其在行政上的分布跟现今的军区或者是战区大体类似。

它始于唐初,而在玄宗时代发展到了巅峰。

唐玄宗为防止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大量的扩充军镇,并设节度使一职,赋予军事统领。

其职权范围可以对辖区之内的财政、军事和行政拥有监察的权利。

在当时的大唐帝国境内,共设置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他们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

根据战略位置以及军事重要性的大小需要,在每一个节度使管辖的范围之内,都配置不同规模的军队。

范阳节度使统兵九万一千四百余人,管辖的地域主要幽州为主。

平卢节度使,主管大唐的营州地区,麾下军马有三万七千五百多人。

河东节度使主要是防止突厥,坐镇太原,麾下统领军马有五万五千多人。

朔方节度使,主管大唐的西北地区,坐镇灵州,麾下有军马六万四千七百多人。

河西节度使,负责镇守大唐帝国的西部地区,坐镇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的武威。

其麾下统兵有七万三千多人。

安西节度使,其坐镇地区是今天的新疆自治区的库车。

由此可见在大唐王朝时代,当时的华夏民族是很牛的,其强大的国力、军力和其它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大致媲美于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

在当时它统领着大约有军队两万四千多人,并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国干了一仗,明面上是没有占到便宜,但实际上是阿拉伯帝国的军队远远的超过大唐帝国,因此可以说他们实际上还是打出了华夏民族的风采。

北庭节度使,也是坐镇当时的新疆庭洲,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兵三万多人。

陇右节度使,坐镇鄯州,也就是今天的青海乐君地区,统兵七万五千余人。

剑南节度使,坐镇当时的益州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的省府成都市,统领兵马三万九百多人。

岭南五府精略使,坐镇南海郡的广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省府广州市。

应该说它是各地节度使中力量最弱的一支,统领兵马共一万五千四百多人。

在唐朝时期的国家体制上,与之前的周代、汉代和晋王朝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对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有封号但没有封地。

第二,官员到地方任职就跟今天的官员上任差不多,不能让他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不能由子孙继承。

在三国时期,刘表坐荆州、刘璋坐益州,这些都属于分封,也属于世袭,在他们死后可以由他的儿孙继承他的领地。

但唐朝显然不是这样,而且也不允许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担任下去。

比如说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他就曾经担任过范阳、平卢、河东等地区的节度使一职。

如果按照各地节度使统领的兵马规模来看,应该说是范阳地区的节度使最为强大。

最小的应当是岭南五府经略使,他只有一万多人的力量。

在唐朝中期发生的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这次兵变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令大唐王朝措手不及和元气大伤,其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安禄山所任职的地方就是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是大唐王朝最强大的军区 ,是其他节度使所不及的,应该说这是安禄山发动兵变能够成功、并一举攻克长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9

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一把手。由于在受封之时,朝廷要赐以象征印信的旌节,持节者有调度辖区的权力,所以称为节度使。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如果只是说唐朝的十大节度使,那应该是指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十大节度使。当时唐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控制在他们手里。

这十大节度使,实际上就是唐玄宗时期的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根据大唐天下各道的划分,节度使和管辖的范围大致如下:

范阳节度使(河北北京军区)

平卢节度使(东北朝鲜军区,后迁为山东齐鲁军区)

河东节度使(山西太原军区)

朔方节度使(陕北河套军区)

河西节度使(甘肃河西走廊军区)

安西节度使(新疆西域军区)

北庭节度使(内蒙外蒙军区)

陇右节度使(甘肃陇右军区)

剑南节度使(四川巴蜀军区)

岭南五府经略使(两广岭南军区)

从兵力上看的话,最多的是713年设的范阳节度使,拥兵91000多。

范阳节度使当时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

那么这么看,最强节度使应该是安禄山了。

不过,安禄山虽然兵力最多,可是其他节度使也不差呀,比如河东节度使有55000多兵力,朔方节度使有65000多人马,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兵力更是都在75000左右。

从个人角度来看,还是安禄山最强,因为他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两个军区司令,范阳和平卢加起来,兵力达到了130000左右。随后他又把河东节度使也给兼了,虽然河东的兵力在他起兵前还不能全部控制,不过实力已然得到了增强。

说他是最强,没人有意见了。

实际上,哥舒翰本来是有条件跟安禄山掰掰手腕的。

节度使也需要拉帮结派。他们形成了两大集团,就是以安禄山为首的西师,以哥舒翰为首的东师。哥舒翰自己也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东师的兵力,一度多于西师,达到了15万左右。

哥舒翰与安禄山,两人都被封王,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可以看出,在天宝十二年,两人还是平起平坐的。

哥舒翰与安禄山不和,所以一直是杨国忠拉拢的对象,可惜两年不到他就中风了,只好在家闭门养病,这也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10

十大节度使兵力数量分布揭示了吐蕃、突厥、契丹——谁才是大唐的劲敌

十大节度使的兵力数量,很多人都回答了。没有什么好说。但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分布,可以看出谁才是大唐真正的劲敌:

防备突厥:河西节度使(7.3万人)、朔方节度使(6.47人)、河东节度使(5.5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9.27万人;

防备吐蕃的有:河西节度使(7.3万人)、陇右节度使(7.5万人)、剑南节度使(3.09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7.89万人;

防备契丹:范阳节度使(9.14万人)、平卢节度使(3.75万人,平卢节度使虽然职责上是震慑室韦和女真,但渤海国才算室韦和女真真正的霸主,实际还是契丹的威胁比较实在),合计兵力12.89万人。

安西节度使职责是震慑西域,北庭节度使是制约天山和中亚地区,岭南五府经略是震慑岭南和越南。

表面上看,突厥是唐朝的劲敌(合计兵力最多),其次是吐蕃,然后是契丹。但突厥、吐蕃和唐朝的边界线大大长于契丹和唐朝的边界,加上后突厥汗国、吐蕃国的疆域和人口都不是契丹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质防守能力上,唐朝防守契丹比防守突厥、吐蕃要厚重得多。

辽朝人所画的契丹出猎图(局部)

唐朝攻打突厥以结盟为主

在李世民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主要是靠以薛延陀为主的铁勒汗国结盟,双方夹击东突厥汗国;

李治时期,唐朝能够击败西突厥,在于西突厥的分裂为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仅仅拥有一小块土地,即便是一统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也只是一统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能形成一致行动;

李隆基时期,在其父亲唐睿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所建立的突厥汗国,就逼迫武则天承认了他的可汗之位,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和后突厥汗国达成和平——已经无力击败突厥。

唐朝击败突厥,并非仅仅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多依靠的是和突厥一样的游牧民族的铁勒、回鹘等盟友。


唐朝防备吐蕃——以守为主

唐朝对于吐蕃基本没有遏制的能力:

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只是西藏高原的政权,之后不断扩张,占据青海,盛世时边境西到勃律、大食,东到陇山、四川、南诏国。

基本上吐蕃和唐朝就是在安息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河西、陇西三个地方的争夺战,盛世时,唐朝和吐蕃以陇山为边境,甚至趁唐朝内乱之际,攻破长安,扶立唐朝皇帝。

你攻我守,这就是唐朝对吐蕃的基本方略。相对于唐朝积极打击突厥、契丹,唐朝对于吐蕃是非常的无奈。

唐朝马匹数量与周边民族交战曲线表

唐朝防备突厥以和亲为主

我们一般都觉得突厥的强大是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是北宋时期才开始的。但唐朝和契丹和亲的次数是最多的:

唐朝和外族和亲的公主,史料记录的一共有20位:

皇帝女儿3位——太平公主差点就成为第4个,宗室女4位,具有皇室血统的异姓女7位,异族将领女儿3位,姓氏不明女3位。

其中,嫁给回鹘6位,契丹4位,奚3位,吐谷浑3位,吐蕃2位,拨汗那1位,突厥1位。

回鹘汗国从来都是唐朝的盟友,双方不但没有发生战争,回鹘汗国还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因此唐朝从来不用防备回鹘——同样后突厥汗国夹在了唐朝和回鹘汗国之间。

因此,在唐朝的敌人中,契丹以和唐朝四次和亲成为唐朝和最多和亲对象。

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攻入河北之后,唐朝在717年开始了和亲契丹。

其中三次和亲是契丹大贺氏家族,最后一次是遥辇氏家族。

契丹族明确记录的是三个姓氏统治时期:

从619年到735年,是大贺氏统治时期,经历了13位可汗,持续116年;

从735年到906年,是遥辇氏统治时期,经历了8位可汗,持续171年;

从907年到1218年,是耶律氏统治时期,经历了20位皇帝或太后,持续312年。

有意思的是,因为大贺氏投靠唐朝,被耶律氏先祖泥礼所杀,泥礼不自立,反而立遥辇氏为可汗,结果171年后,泥礼后裔取代遥辇自立。


吐蕃王国全盛时期版图(推测) (约780年至790年)

综述

从实力、疆域而言,契丹根本不能和突厥、吐蕃相提并论。但唐朝在防备契丹上是最看重和最严密的。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世唐朝时期。

唐朝,靠盟友击败突厥,靠防守和吐蕃争夺,靠和亲安抚契丹。正是因为大贺氏过渡投靠唐朝,才被耶律氏先祖所杀而立遥辇氏。

不服从中原,看来是耶律氏家传的观念!也难怪耶律氏能够率领契丹占据中国历史一部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