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2020-09-03 17:32阅读(88)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陶澍?这人的名字大家伙瞅着有点生,所以开头的时候,老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人,打

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陶澍?这人的名字大家伙瞅着有点生,所以开头的时候,老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人,打个底,然后在来解决题主的问题。

陶澍满清那会临幸嘉庆,道光二帝的名臣。脑壳上帽子那是一顶比一顶大,官至两江总督,还贴着太子少保的衔。

尤其是道光对陶澍那叫个器重,当年俩人第一次见面,就谈的不错,之后两天就见了三次面,一次就唠叨两三个时辰。就这环境,陶澍想不发达都难。

而陶澍最大的优点就是瞅人的眼光贼准。左宗棠,大家伙知道不?两人是儿女亲家。当年和左宗棠初次见面,那叫个一见如故。您说说,这头一次见面俩人聊天都能聊一整天,最后感觉不过瘾,大晚上点根蜡烛继续聊,两人这就成了忘年交了。

不久,左宗棠奔着京城去会试,这一家伙下去有点倒霉——名落孙山。

人家陶澍听了这信,直接将左宗棠接到自己个的家里盛情款待,期间指着自己那两江总督的办公桌说:“小子!爷们看好你!我是老了,瞅见那个位置没,它一定是你的。”

弄的左宗棠都不好意思了。

接着陶澍趁热打铁:“之前我一直不好意思提,现在我厚着脸皮给自己二小子,向你讨个女儿做儿媳妇,咋样?”

瞧人家这事办的利索不。之后陶澍被老黑老白邀请去喝茶,就让左宗棠照看自己个的家人。而左宗棠在安化桃园别墅,也就是陶澍的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一边教导陶澍的二小子,也就是自己个女婿,一边帮着打理陶家的家业。

到了最后左宗棠的名气远超陶澍,两江总督的帽子都是最小的,入驻军机还当了大臣,就这位置放过去,那也是宰相啊,但左宗棠却一直以自己是陶澍的继承者自居。

好了有了前边打底,咱再瞅瞅题主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

开头的事

这事在正史上他就没有提过,只是在满清文学家梁恭辰的《北东堂笔录》中提过这事。这事在当时传的神乎其神的,都有好几个版本,最后连道光都知道了,接见陶澍的时候,八卦一样向陶澍打听过。

所以这事应该是有的。那么老梁就把这事的经过详细的说明一下。

这么说吧,老梁觉得陶澍这岳父一大家子就是一窝棒槌,那俩眼珠子扣出来可以当泡踩着玩的存在。

陶澍的老爹——陶必铨,那是满肚子的墨水,名气大的很,可是他极度不适应科举这事,那叫个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辈子就一个职业——教书。那年月教书也只能填饱肚子而已,他还特别喜欢收藏书籍,好家伙这爱好直接导致了家里那叫个穷。

在这种情况下,陶澍就出生了。想必有陶必铨的熏陶,陶澍的才气那也是杠杠的,那小肚子里装的墨水不比他老子陶必铨少多少。

陶必铨瞅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这就找了一个姓黄的人家订了亲。

这老黄家家境好,能让他们家瞅上陶澍的原因就是陶澍那一肚子的墨水,就想着来个提前投资啥的,捞个官老爷亲戚的帽子戴戴。

于是两家人这就约定,乡试之后结婚。

你说也凑巧了,这乡试之后陶澍连个边都没摸到——名落孙山了。这事弄的,老黄家就琢磨,陶澍是不是像他老爹一样,光长才气没有运气的主,这辈子当官就别指望了。

就在老黄家犹犹豫豫的时候,这城里边有一个姓钱的富户,循着味就找来了。

“俺那黄脸婆刚死,现在寻思续个弦啥的!转脸就听说你家要出阁的闺女长的那叫个水灵,听的俺心痒痒,把你女儿嫁个俺咋样?”这老钱上了门就提亲。

老黄家感觉这官老爷亲戚的帽子捞不到,捞个有钱人亲戚的帽子也不错,一家人关起门来商量,最后把问题推给女儿,让她自己做主。

得,你说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她能有啥见识。开头瞅着陶澍家里那黑锅底一样的房子,就老大的不乐意,现在让她自己决定,那还用选吗?直接就投了老钱家一票。

好吧,老黄家这主意是打定了,可这和陶澍的婚事咋整?

您要是直接拒绝,这名声你要不要?毕竟人家陶澍没有啥错不是?

这时候,黄家小姐的丫鬟站出来:“要不把我嫁出去吧,反正陶澍也没有见过小姐是啥模样?”

老黄家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一拍大腿根子就这么决定了。

丫鬟出嫁的那些个陪嫁一样都不少,丫鬟这就嫁过去了。陶澍不知道啊,喜滋滋的就把这婚事给办了,美滋滋的入了洞房。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咋说呢?这丫鬟那就是个旺夫的命,忙里忙外的承担了陶澍家里的事,还鼓励陶澍安安心心的应考。

陶澍这抡起大笔杆子,在科举的路上一路猛冲,他二十三岁那年,用手中的笔杆子终于捅开了进士的大门,成为了安化县那嘎达第一个进士。

那叫个美,骑着高头大马,满大街乱窜,一帮子平头老百姓凑热闹一样的看着。

结果

啥叫旺夫啊,这就是!嘉庆朝的时候,陶澍这就一敲门砖丢过去,就进了御林院,一路走过来到了道光朝,最终就坐了两江总督的位置。

那丫鬟也顶上了一顶一品诰命夫人的帽子戴上了,戴上这帽子的丫鬟,瞅着这帽子小心肝扑通扑通的跳着。

这咋整呀?原先就想着,陶澍撑死了弄个七品芝麻小官坐坐就得了,再不济当个教书先生也不错,起码一家子吃喝够了就成。可您这要么不发达,这一发达,连带我这个丫鬟命,居然也捞了一顶帽子戴,这玩的有点子大了。

这丫鬟乘着晚上,老陶高兴的时候,就把这事前前后后都交代了。

听完老陶乐了:“我以为啥事呢?就这事!你在老黄家是丫鬟的命没错,这到了老陶家那就是老陶家的大老婆?再说开头的时候家里有啥?你不是赔着俺走过来了吗?现在要啥有啥!这就不是个事,好了我知道!以后就要别提了!现在挺精神的,咱忙乎一会,累了再休息?”

“瞧你个死样?”……

好吧,这事到这也就那样了,老陶家就算翻过去了。

那么老黄家呢?

这黄小姐她的命可就薄了一点,人是嫁过去了,这老钱就是个和地皮横和老天爷横的主,欺男霸女的啥事都干的主。有一年感觉自己的屁股挺大的,非要抢占别人的土地,结果就引发了械斗,这感情好被人家一家伙就给弄死了。

大家伙也知道那年月,男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这顶梁柱塌了,首先就是那些个亲戚上门,把这姓钱的家产一股脑的分了,最后一脚就把这黄小姐给踢出了大门。

得,连家都没有了。

开始的时候,陶澍脑袋上的官帽子还不够大,这黄小姐的生活那叫个凄惨,到了陶澍做了赏析按察使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对这黄小姐还照看一二。

最后丫鬟知道了这事,回乡把黄小姐接到了陶澍的老屋里养了起来。

当陶澍当了两江总督的时候,陶澍特意回了趟家省亲,结果就把这黄小姐给刺激了,拉个绳子就上吊了。

一说这黄小姐就死了,另一说是黄小姐被救了回来,蹲在陶家的庵堂里带发出家了。

这事也就这样了,也没啥好说道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2

陶澍的确有个姊妹易嫁的故事,是清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里记载的,虽不见于正史,但流传甚广,甚至连道光皇帝都知道,所以我们宁可信其有。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谥文毅,道光朝的重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清朝经世派大家,与龚自珍、魏源齐名,是曾国藩、林则徐、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精神导师,晚清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者。

陶澍是陶渊明的后人,母亲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父亲陶必铨是湖南有名的教书先生,先后辗转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安化学宫,也到有钱人家去做馆,他当爹又当娘,一直把陶澍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陶澍不负所望,嘉庆五年湖南乡试中举,嘉庆七年壬午科会试,陶澍高中二甲第十五名进士,点庶吉士,入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

陶澍幼时家贫,父亲陶必铨给他定了一门娃娃亲,是安化黄姓小姐,与陶澍年龄相仿。黄小姐据说貌美,有安化第一美人之称,传闻多了就被别人惦记上了,一吴姓富户倾慕黄小姐美貌,上门求娶。

黄父贪图丰厚的彩礼,遂生悔婚之念。黄小姐本人也嫌弃陶澍家贫,不愿意嫁给陶澍。但黄母喜欢陶澍,觉得他家虽贫,但书香门第,陶澍本人知书达理,又一表人才,日后必有后福。

黄父却看不起陶澍,也不相信陶澍会有什么出息。在他眼里,陶澍未来顶多步其父的后尘,当个教书先生,还不见得有乃父的名气。陶澍那个时候只是个秀才,由于陶澍之前安化从来没有出过进士,除了他亲爹陶必铨,没人相信陶澍会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黄家父女去意已决,非要悔婚不可,可陶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黄家岳母觉得都不能做人了,悬梁自尽的心思都有。看着主母左右为难,黄小姐的贴身丫鬟挺身而出,提出可以由她代替小姐出嫁,反正陶家从来也没见过黄家小姐。黄母喜出望外,马上认丫鬟为义女,对外宣称是家中二小姐,并且将原来给黄小姐准备的丰厚嫁妆悉数转给她。这个所谓的黄家二小姐就是日后陶澍的原配夫人黄德芬。

嘉庆三年,陶澍十九岁时与黄德芬完婚。新婚之夜黄德芬向丈夫坦言李代桃僵之事,并转致岳母的歉意。但陶澍丝毫不以为意,他对黄德芬非常满意,黄家的姊妹易嫁对他完全没有影响。

此后,陶澍有如神助,一路过关斩将。婚后第二年中举,第四年中进士,独身一人在京里当翰林,然后父亲陶必铨去世,回乡守孝,三年丁忧期满,才携夫人重进京,黄德芬与陶澍成亲七年之后,夫妻才真正意义上团员。

从北京到川东的巴县,十几年里黄德芬一直追随陶澍宦辙,陪他渡过婚姻中最艰苦的岁月,直到他官至山西按察使。那时黄德芬患上咳喘,无法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不能再与陶澍随行了,无奈回到安化老家的桃园别墅养病。黄德芬非常贤惠,生了三个女儿,陶澍为她请封一品诰命。但回乡不到二年,黄德芬就病逝了,没有陪陶澍走到最后。

而如愿嫁到吴家的黄大小姐却命运多舛。

吴家虽富,但为富不仁,为与族人争产,黄大小姐的丈夫被人打死,那时陶澍远在四川巴县的川东兵备道的任上,官太小,够不着家乡,因此没有帮上什么忙。黄小姐没有子息,族中人欺负她,直到陶澍当官当到山西按察使时,地方官才开始关照她。

不过那时她已人老珠黄,贫病交加,地方官不了解她与陶澍的关系,只把她当做陶澍的姻亲,照顾的比较潦草。陶澍为官清廉,不愿意为私事麻烦地方官,只能让夫人用自己的俸禄银子周济她。而她早就无处可去了,娘家人都不在了,只剩下陶澍和她的妹妹黄德芬了,黄德芬回乡后第一时间把她接到陶家老屋照顾。可是不久黄德芬去世,她就孤单一个人苦熬度日。

道光十六年,已经是两江总督的陶澍在江西巡阅军营后顺路回安化省亲,黄小姐自感无颜面对陶澍,投缳自尽,但被邻居和亲友救下。据说黄小姐被救以后,仍拒绝与陶澍见面,只愿意以陶澍家人的身份,在陶家庵堂戴发出家。

陶澍对自己的岳母一直很好,他的父亲去世后,陶澍把她当成自己唯一的长辈奉养,可惜黄夫人生不永年,在陶澍当京官时就辞世了,没有看到陶澍日后的风光。

道光十五年,道光皇帝招陶澍入京陛见,那个时候距离他离京已经十九年了。他走的时候,道光皇帝还在潜邸,再度归来,已经物是人非,道光皇帝登基十几年,陶澍也官至总督,君臣竟然从未谋面。

道光皇帝对陶澍一见倾心,两天之内三次接见他,每次长达两三个时辰。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那两天几乎是一腾出空就招陶澍过去聊天。据陶澍的日记载,他们谈到陶澍的童年和家乡,谈到他的父亲陶必铨对他的教导。陶澍那时是重臣,疆臣领袖,朝野风传他家里姊妹易嫁的故事,津津乐道,想必道光皇帝早有耳闻。我们现在不知道君臣之间是否谈到这个话题,因为谈了陶澍也不会记载,只知道道光皇帝亲笔给陶澍家的祖屋题写了“印心石屋”的牌匾,一切的亲情、相思和遗憾都在“印心石屋”这四个字里了。

第二年,陶澍回乡路过醴陵,看到接待他的行馆门前有一幅崭新的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月,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个楹联满是陶澍的典。上联是说他金殿独对,圣眷优隆和皇帝对他少年成长的关怀,下联的每一句都是陶家祖先诗词文章的梗。

陶澍读完大加激赏,马上找来办差的醴陵县令,要见这个挠了他的心痒,又才华如此横溢的作者,于是就有了左宗棠与陶澍的初次见面。左宗棠当时在醴陵县学馆教书,县令慕他大名,盛情邀请他为陶澍行馆题写楹联。那一年左宗棠二十四岁,刚刚中举,陶澍六十一岁,垂垂老矣。两人相见恨晚,秉烛彻夜长谈,结为忘年之交。

不久,左宗棠赴京会试落第,受同窗好友、陶澍的女婿胡林翼之邀造访两江总督衙门,陶澍放下所有公事,热情款待左宗棠。他指着总督衙门他办公的椅子说,将来这个位置一定是你的。然后,为自己的独生儿子陶桄向左宗棠求亲,二人结为儿女亲家,郑重其事向左宗棠托孤。为了报答陶澍的知遇之恩,陶澍死后,左宗棠在安化的桃园别墅一住就是七年,亲自教导女婿陶桄的功课,并且替陶家打理家业。

陶澍看人可比曾国藩那个半吊子相人之术靠谱多了。

四十年后,左宗棠果真坐在那把椅子上了,只不过他的官职和功业远在陶澍之上,彼时他已封侯拜相,位至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成为真宰相,替朝廷镇守东南半壁河山。

他在陶澍用过的书桌上给两宫太后上折,呈请朝廷在江宁为他杰出的前任建祠纪念,并给那个专祠亲笔题写楹联,一点也不谦虚地把自己比作陶澍的后继者: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3

清朝中期名臣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其父陶必铨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学者,虽然家中贫困,但为人慷慨、酷爱藏书。陶澍自幼跟随父亲读书,一度到岳麓书院深造,学业因此大有所成。不过,陶澍虽然极富才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所以等到结婚的年纪时,娶妻便成了大难题。


起初,陶家托付媒人,曾给陶澍说下一门亲事,女方是同县富户黄姓人家的姑娘。但就在两家议定好婚期、准备成亲时,一位吴姓大富翁因为听闻黄小姐容貌甚美,便想着把她聘为儿子的继室,并重金贿赂黄老翁。黄老翁虽然家中并不穷,但依然是见钱眼开,竟然要求陶澍退婚另娶,但被后者断然拒绝。



黄老翁没办法,回家后便跟老婆和女儿谈及此事,黄夫人听后,坚决不肯答应退婚。没想到黄小姐听后却是大感兴趣,觉得自己若跟着穷书生过日子,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熬出头,倒不如嫁入有钱人家,马上便能过上阔日子。所以,黄小姐便跟父亲站在“同一战线”上,跟母亲软磨硬泡,声称非嫁入吴家不可。黄夫人无奈,最终只好屈服。


黄家三口虽然达成一致意见,但问题是如何给陶家一个合理的交代,却成了老大难的问题。此时,黄家自幼养大的婢女为替家主分忧,便自告奋勇地提出准备冒充黄小姐,嫁给陶澍为妻。黄家觉得陶家既然没见过黄小姐的真容,这方法倒也不错。所以,等到成亲这天,黄家便把黄婢女送到陶家,而陶澍对此也并不知情。



黄婢女嫁入陶家后,一方面严守黄家的秘密,从不敢向丈夫泄露半点实情;一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陶澍,鼓励他专心科举,以建功立业、博取富贵。要说陶澍的命也足够好,虽然在科场上偶受挫折,但还是在年仅24岁完成心愿,成为安化史上第一个进士,时在嘉庆七年(1802年)。


陶澍由科举入仕后,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在此后近40年时间里,曾担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抚,并于道光十年(1830年)出任两江总督,成为管辖苏、皖、赣三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直到9年后去世。陶澍居官期间,以勇于任事著称,深为朝廷嘉许。冒牌黄小姐妻凭夫贵,成了一品诰命夫人,经历无比传奇。



文毅少极贫,初聘同邑黄氏女。有富翁吴姓者,闻黄女姿色,谋夺为其子继室,以厚利啖黄翁。黄顿萌异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黄女之母亦不愿。而女利吴之富,意已决,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适穷生。家有养婢愿以身代,女之母许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诰命者也。见《北东园笔录初编·卷六》(注:陶澍死后谥号为“文毅”)。


陶澍、黄婢女的命运在迎来大转折的时候,本应嫁给陶澍为妻的黄小姐,情况却越来越糟。原来,黄小姐嫁入吴家后,的确过了一段时间的阔日子,但好景不长,没几年时间便遭遇大变故。起初,吴家恃富欺人,强占同乡曾家的田地,结果引发两家大规模的械斗,导致黄小姐的丈夫被对方打死,吴富翁因为伤心不已,不久后也翘了辫子。



丈夫、公公一死,族人们欺负黄小姐寡弱无助,便经常侵占吴家的田宅家产,没多久便把里外“掏个干净”。事后,吴家的族人们又把黄小姐“扫地出门”,任她自生自灭。黄小姐被赶出吴家后,只要寄居在父母家里,境况怎一个“惨”字可以形容(“后吴姓恃富,又占曾姓田,两相譬斗。吴子被欧死,吴翁亦继卒。族中欺黄女寡弱,侵吞其田产殆尽。”引文同上)。


对于夫人的真实身份,陶澍从来都没有怀疑,直到父亲去世、在家守丧时,才从乡亲的口中得知真相,并获悉黄小姐的情况,不仅大为感慨。陶澍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顶替之罪,而是对她一如往昔。不仅如此,陶澍因为怜悯黄小姐的遭遇,还派人给她送去五十两银子度日。



没想到黄小姐因为懊悔羞愧,竟然抱着银子哭哭啼啼,不忍心使用,结果最后竟被人盗取。黄小姐人财两空,心中既愤怒又悲痛,最终竟悬梁自尽(“时文毅已贵显,以丁外忧归里,始悉其颠末,怜黄女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引文同上)。


资料来源: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稗类钞》、《清史稿》

4

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陶澍在嘉庆七年(1802)成为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但不久后就因为父亲去世回家了。此后的陶澍先后担任了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又在道光十年(1830)担任两江总督一职,他在职期间兴修水利设施,改善海运,还设立了义仓来应对灾年的压力。

陶澍先后娶了七房妻室,相传他的第一任妻子黄氏黄德芳是冒名顶替的。这则传言是清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里记载的,正史里并没有相关记载,但这则传言在当时流传很广,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陶澍本来是陶渊明的后人,他年少丧母,是父亲陶必铨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他的父亲陶必铨很有眼光,早早地为陶澍定下了一门娃娃亲,而这门娃娃亲的对象就是安化的一位黄氏小姐。据说,这位小姐有着安化第一美人之称,因为这个称号,许多年轻男子倾慕不已,许多富商大贾家里的公子哥都垂涎黄小姐的美貌上门提亲。吴家也看上了黄氏的美貌,派人上门提亲。而吴家正是安化著名的富庶之家,和清贫的陶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氏的父亲贪恋这大笔钱财,想要悔婚,黄小姐也爱慕虚荣,想要嫁给吴家享受荣华富贵。只有黄氏的母亲更加喜欢陶家,认为这样的书香世家更加合适。但是在巨额的财富面前,黄氏和她的父亲已经昏了头脑。更何况,陶澍当时不过是一个不知道日后能不能飞黄腾达的读书人,以后能不能考上进士还是一个未知数,万一没考上,陶澍顶多在乡间做做教书先生,黄氏才不愿意嫁给在一个教书匠,以后受苦挨饿。

黄家的这对父女非要悔婚,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悔婚是一个极其不道德的事情,不仅影响女子的声誉,还可能对整个家族的名声造成影响。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陶家怎么可能答应悔婚呢?就在黄氏父女陷入两难境地之时,黄氏的贴身丫鬟站了出来,提出可以由自己代替黄氏成婚。反正陶澍从未见过黄氏,嫁过去的黄氏长成什么样也无所谓,黄氏的母亲喜出望外,立即认这个丫鬟做了义女,对外则宣称这是他家的二小姐,并将准备给黄氏的嫁妆都转交给了这个丫鬟,这个丫鬟就是后来陶澍的原配夫人黄夫人黄德芬。

嘉庆三年(1798),陶澍与黄德芬完婚,后来的黄德芬也向陶澍说明了他们李代桃僵,姊妹互换的事情,但是陶澍并不在意,反而对黄德芬十分满意,就这样,黄德芬安稳地在陶家留了下来。正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谁能想到,仅仅四年后,陶澍就大翻身,考上了进士呢。从此之后,陶澍一生的仕途无比顺畅,他也一路高升,连任显赫要职。那么当年嫌弃他的黄氏怎么样了呢?黄氏嫁给吴家之后,才发现吴公子简直就是一个地痞流氓,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一次吴公子带着人去打架,居然被打死了,黄氏就此守寡,吴家老爷也因为儿子的去世大病不起。中权旁落,吴小姐没有了丈夫和公公的庇护,在吴家生活得苦不堪言。

陶澍听说这件事后,心生怜悯,还向黄氏送去了五十两银子,黄氏拿到银子之后,知道了曾经的贫苦读书郎如今已经飞黄腾达高居显要,自然是悔恨不已。没想到,就这五十两银子不久后还被人偷了去,精神崩溃的黄氏最终自杀了。《北东园笔录》中记载:“怜黄女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黄氏的下场可谓是凄惨不已。

年少的清贫不能代表未来的成就,陶澍就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从清贫读书郎到显要官职,这都是陶澍努力的结果。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追名逐利,而忘记了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金钱固然重要,但一时的钱财无法长久,你不能找到有鱼的那个人,而应该去选择会捕鱼的那个人,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5

世人从来只知出身湖南安化的陶澍是清代名臣,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比今时狗血电视剧还狗血的大事。这件大事不是别的,正是他之被骗婚。

但相当有意思的是,但凡被骗婚者多会气愤难当,可陶澍却在得知自己被骗婚后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命中注定。这究竟是为何呢?请听具体分解——

陶澍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9年,祖籍是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他出身半书香世家,之所以说是“半书香”是因为其父陶必铨不仅四处设馆教书同时还做农民的活计。

由陶澍父亲的职业便可看出,他的家境并不特别好,而这家境最终也成了他被骗婚的原因所在。

陶澍年岁尚小时曾因父母命、媒妁言与同县富户黄姓人家的小姐定下婚约。可这黄小姐长大成人后, 因颇有几分姿色而被一吴姓大富翁看上了,吴家公子看上黄小姐还重金派人前往黄家提亲。

黄家一看,这吴家聘礼真真惊人啊,再一看吴家公子也是风度翩翩,于是黄家小姐当即就动心了。黄家老父对这门亲事也是赞同的,毕竟谁都希望女儿嫁给好人家。所以在富户吴家和一般家境的陶家之间,是个正常人都会选择前者。

最后,经过黄家全家商议,他们决定退了与陶家的这门婚事。

可古代退婚哪有那般容易?果然,陶家一听黄家要退婚立马不干了。几次交涉下来,整个黄家的老小都没了法子。

恰在这时,黄家一个丫鬟竟自告奋勇说:愿意替小姐嫁到陶家为妻。

与陶澍黄丫鬟同剧情电视剧《错点鸳鸯》剧照

黄家人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他们仔细一寻思:这陶家人根本没见过黄家小姐,即便见过也并不一定记得她长大的样子。这样一来,冒名顶替不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随即,黄家人决定:为让真正黄家小姐顺利嫁入吴家,冒险让黄丫鬟嫁给陶澍。

实际上,黄丫鬟是具备顶替黄家小姐的条件的,一来,她姿容出众;二来,她懂得随机应变,这点从她主动提出要嫁入陶家便可见一斑;三来,她在黄家多年,熟悉黄家人,所以冒名顶替不易被外人察觉。

此计一出,黄家人立马松了一大口气,黄小姐大喜道:这下好啦,本小姐终于可以顺利嫁入豪门了。之后的发生的一切都让黄家人欢欣鼓舞:黄家小姐嫁入吴家,黄丫鬟也顺利嫁给了陶澍。

话说,黄丫鬟嫁入陶家后,因心里有愧所以对陶澍特别好,她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陶澍还一心鼓励他考取功名、建功立业。

而陶澍在娶了黄丫鬟后从来未怀疑过她的身份,这一方面与黄家的瞒天过海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善解人意的黄丫鬟。

陶澍多少觉得自己这般家境却能得妻如此简直是天上掉了馅饼,带着这种相反的他自然对妻子分外爱惜。为了不辜负妻子的所托,他便日夜苦读。

陶澍与黄丫鬟婚后第四年,即1802年春,他便中进士,为第63名;四月,参加殿试,为二甲第15名;朝考,嘉庆帝召见,定为第55名。

也是自这年起,陶澍开始名扬安化,毕竟,他是安化这个小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

消息传回家乡时,曾经为避免嫁给陶澍而嫁入吴家的黄家小姐惊呆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初看不上眼的穷小子竟会成为当地最权贵的角色。

同时,在陶澍功成名就这段期间前后,黄家小姐所嫁之人竟在一次纠纷中,被殴打致死了。吴家少爷,即黄家小姐丈夫死后,吴家老爷因不堪打击也跟着一命呜呼了。自此,黄家小姐成了孤家寡人。关于这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史载:

“后吴姓恃富,又占曾姓田,两相譬斗。吴子被欧死,吴翁亦继卒。族中欺黄女寡弱,侵吞其田产殆尽。”

这样的结局,显然是黄家小姐做梦也没料到的。

失去靠山后,黄家小姐整日被族人们欺负,最后竟落了个被“扫地出门”的境况。而当年的黄丫鬟则相反,因妇凭夫贵,她成了一品诰命夫人。

与陶澍黄丫鬟同剧情电视剧《错点鸳鸯》剧照

后来,陶澍在父亲去世回乡守丧时才得知了自己夫人不是黄家小姐的真相。但得到一切原委后,陶澍却并没有追究夫人冒名顶替之最,相反他对她比以前更好了,因为她相信:她和他是天注定的缘分。

与此同时,善良的陶澍还因怜悯黄小姐的凄惨遭际派人给她送去了五十两银子度日。

当在破屋里的黄小姐收到昔日订婚夫婿的五十两银子时,她整个人都怔住了。这段过往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时文毅(陶澍)已贵显,以丁外忧归里,始悉其颠末,怜黄女(黄小姐)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

这段文字也详细记载了黄小姐的最终结局,那就是:她因不忍用陶澍给她的五十两银子终日抱着银子哭嚎,最后钱被小偷偷走后,她因悔恨愤懑而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里两个女主人公的结局,究竟是命呢还是其他呢?

相关参考史料:

《北东园笔录初编·卷六》、《清稗类钞》、《清史稿》

6

在清人梁恭辰所著的《北东园笔录》中,讲述了清朝名臣陶澍,因为考试不中,女方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把一个婢女假充女儿嫁过去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陶澍雕像)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他的父亲陶必铨很有才华,是当时名气很盛的诗人,学者,然而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考不中,再加上他又喜藏书,不懂得经营,因此生活每况愈下,到陶澍出生的时候,已经十分贫寒了。

受陶必铨影响,陶澍自幼好读,再加上他很有天赋,年纪轻轻便攒了一肚子学问。

陶必铨很看重陶澍,早早托了媒人为他定下一桩好婚事。

女方姓黄,家境富裕,人也生得俊俏。之所以黄父愿意把女儿嫁给陶澍,完全是看上了陶澍的才华,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入仕为官。于是和陶必铨约定,把婚期定在乡试过后。

没想到,陶澍竟然名落孙山。黄父便犯了嘀咕,疑心陶澍会和陶必铨一样,就算有才华,一辈子也只能做个贫困潦倒的书生。

正在此时,城里的钱姓富户,带着重金找到了黄父。原来他丧妻不久,听闻黄氏美貌,于是想将她娶为继室。

黄父颇为犹豫,便告诉黄氏,让她自己做主。

黄氏本就不愿意下嫁陶澍,听说后自然愿意。但是婚期将近,如果突然悔婚,势必名誉受损,说不准还会吃上官司,黄父因此颇为烦恼。

黄氏认为陶澍不曾见过她,何不让婢女替她出嫁。黄父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到了婚期,便将从小就陪黄氏长大的婢女,冒充黄氏嫁给了陶澍。

(婢女出嫁,图取其意)

婚后,婢女一方面严守秘密,一方面又承担了家事,让陶澍专心应考。

在婢女的鼓励下,陶澍非常发奋,愈发苦学,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亦是过关斩将,最终在23岁那年实现了梦想,成为安化县第一个进士。

随后,陶澍入仕为官。

在从政的几十年中,陶澍为官正直,恪尽职守,在吏治改革等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又勤恤爱民,在地方上政绩突出,因此屡得重任。

道光继位后,身为先帝重臣的他,依然很受器重,不久便被擢升为安徽巡抚,随后又被调任江苏巡抚。到道光十年时,由于他政绩斐然,道光提拔他担任两江总督的重职,加封太子少保。

妻以夫贵,那位冒充黄氏嫁给陶澍的婢女也跟着身份显贵,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婢女虽贵为命妇,但毕竟惴惴不安,于是最终还是把真相告诉了陶澍。

陶澍得知后,颇为讶异。不过想到婢女陪伴他多年,且当年若不是婢女百般鼓励,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所以他原谅了婢女冒名顶替的罪过,依然对她如常。

(被扫地出门的黄氏,图取其意)

后来,陶必铨病逝后,陶澍回乡丁忧。得知黄氏嫁给钱姓富户几年后,由于钱姓富户仗势欺人强占别人田地,结果引发械斗,在混战中被对方失手打死。

钱姓富户被打死后,其族人为了剥夺钱姓富户的家产,于是百般欺凌黄氏,最后还把她赶出了家门。

陶澍听说后,感叹不已,于是让人给黄氏送去50两金子,让她补贴家用。

黄氏抱着金子,想到当初一念之间,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由得悔恨不已,于是啼哭了大半夜才睡去。

次日,黄氏起床,发现放在枕边的金子不翼而飞,顿时又气又恼,最后悲从心来,万念俱灰,竟自缢而亡。

当然了,这个故事只是出现在《北东园笔录》中,正史上并没有记载。正史上的陶澍,娶的妻子叫做黄德芳。也就是说,本来娶的妻子就是黄氏之女,根本没有掉包替换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现在似乎已经不可考。不过,从《北东园笔录》所记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调性,以及黄氏改嫁给“钱”姓来看,显然,附会上去的可能性比较大。很有可能是那种落第文人附会的文章,最终给梁恭辰收入他的笔录中。再说了,女方也是陶家当地人,嫁人那得是“惊天动地”,女方要是嫁出去了,陶家哪有不知道的?所以内容似乎并不可信。

(参考史料:《北东园笔录》)

7

晚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湖南大才争相出世,但造出这一泉涌之势的却是少有人知的道光朝的名臣,陶澍。

一生专治清史的史学名家萧一山对陶澍的评价既宏大又客观——

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国藩之成就,亦赖陶澍之喤引尔。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薰陶者也。

从这番评价可以看出,湖南大才蔚然而起,一是受了陶澍经世之学的熏陶,二是受了陶澍的大力提携栽培。

曾国藩与陶澍的交际渊源稍浅一些,另两位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左宗棠则与陶澍有着极深的渊源。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若没有陶澍对他超凡脱俗的赏识与点拨,年轻时很放浪形骸的胡林翼很可能废掉;左宗棠是陶澍的儿女亲家,要知道左宗棠与胡林翼可是同辈人,陶澍能以两江总督东南第一封疆大吏的身份与落魄晚辈书生结成儿女亲家,只此一点就可看出陶澍爱才惜才的胸襟与眼光,可以这么说,没有陶澍以这种方式为左宗棠镀金,左宗棠再自诩为诸葛亮再世,可能最终也出不了。

晚清三大顶级名臣,两个直接踩了陶澍的肩膀,可见陶澍对湖南大才崛起的贡献有多大。

现如今,陶澍之所以名气不大,实在是因为早死二十年的缘故,太平天国兴起,名臣奋起时,他已逝去了二十多年,属于典型的治世之能后世不知,继往开来之功当时可鉴。

陶澍是有清一朝,湖南走出来的第一位封疆大吏。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陶澍出生在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少年时代一直随科场失意的文人父亲陶必铨苦读,以至于苦读出一段佳话——父子二人在河边筑“印心石屋”,常年苦读,终在二十三岁时金榜题名,道光帝后来曾两次为这一对父子的苦读石屋御笔题额。

陶澍娶妻被骗,这是清代文学家梁恭辰在《北东堂笔录》中记载的一段名臣轶事,说的正是陶澍寒窗苦读时的一段辛酸往事。

嘉庆三年(1798年),十九岁的陶澍正准备参加乡试,安化县一黄姓人家因看好陶澍的科举功名路,与陶家定下亲事,两家约定,待陶澍参加完乡试,才子佳人即完婚。

哪知道,陶澍却在随后的乡试中名落孙山,黄姓人家将这一挫折看在眼里后,犹豫了,黄家担心陶澍可能会步其父陶必铨的后尘,一生能读不能试,终归是寒酸命。

黄家想悔婚,黄家小姐亦有此意,因为拿不出说辞理由,最后竟使了个调包计,让家中的丫鬟冒充小姐之名嫁给了陶澍。

而这位黄家小姐呢,随后便嫁给了地方上一个姓钱的地主富户。

然而,黄家用骗局将这一桩婚事忽悠过去后,陶澍随后却迎来了科举仕途的远大前程,当初的穷书生一路高升,到四十出头时已成了封疆大吏。

而反观当初那位眼拙势利的黄家小姐,命运则急转而下,她嫁的那个钱姓地主,因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竟在一场械斗中被打死了,而她本人也在钱家破败后被赶出了家门。

长久以来,陶澍并不知道自己的婚事里还有这么一个骗局,到他已成两江总督时,她的原配也就是当初那个冒名顶替的小丫鬟害怕了,只好向总督大人和盘托出。

陶澍何许人也?当听到这一切时,当然是只念小丫鬟一路追随持家的功劳,丝毫不在意当初的污点。

对原配是以德报怨,对黄家小姐又当如何呢?

只能略表心意,送去五十两黄金接济生活。

然而,当看到这五十两黄金的时候,黄家小姐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有一种说法,黄家小姐因经受不住这种刺激、打击,最后自缢了;另一种说法,黄家小姐在陶家的庵堂里带发出家了。

整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既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味道。

但很遗憾,轶事终归是轶事,不是历史的真相,陶澍在嘉庆三年(1798年)与安化县一都河曲溪人黄德芬完婚,是有明确记载的,原配被调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文人之所以在陶澍身上杜撰这样的轶事,大概也是因为他的经历很适合演绎一个道理——

莫欺少年穷!

8

标签一:被骗

关于陶澍娶妻时被骗的故事,记载在梁恭辰所著的《北东园笔录》中。陶澍年轻时,曾与一黄姓人家,许下一门亲事。不想同县吴姓有钱人,也看上了黄姓女子,许以黄家重利,娶作小妾。见钱眼开的黄父答应了这门亲事,移花接木地将丫鬟许给陶澍。成婚后,丫鬟将实情如实告知,但陶澍并不介意,将冯京当马凉。反而在“马凉”日后落难之时,以五十两相赠,传为美谈。而留下“马凉”了,站在原地,“斯人独憔悴”的场景。

标签二:清朝名臣

陶澍嘉庆七年进士,当年位列为二甲第15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福建、安徽等地的布政使、巡抚,道光朝更是出任两江总督。纵观陶澍一生被认为是经世派,不在是坐而论道,是直面时局,关心民生,多个领域锐意进取。

1.漕运:即粮食的运输。政府将各地的粮食经由黄河、淮河等河道运往京城,称为“河运”,明清设有“河道总督”,负责河道堤防、疏浚。但河运耗时、费用高,性价比低。元朝一度采用海运代替河运,进入明朝又放弃了海运,转为河运。道光五年,洪泽湖决堤,造成运河不畅。陶澍力排众议,雇佣沙船运送苏州、松江、常州等四府一州的漕粮经由海路,运送至天津,从而恢复了漕粮海运。被认为是“利国、利民、利商”之策。2.盐务:官府与盐商暗中勾结,控制食盐价格,坐享价差,形成了垄断集团。既不利于人民,也与利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陶澍上任后,推出15条章程,改革盐务。其次,实行票盐,即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取票盐,按照票上配额经营盐务。从而避免了官府中饱私囊,确保了财政税收。仅此一项,陶澍便收取了二千四百万两税银,无疑对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是好一阵“及时雨”。

此外,陶澍还爱民如子,在京设立了“悦生堂”,相当于福利院,救助老弱、残疾等弱势群体。而且是个坚定的禁烟派,清正廉明,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辟谣

官声不错,也引起了古代“自媒体”的关注。不过陶澍娶妻时被骗,更是是“绯闻”,人红是非多嘛。理由有三:

  1. 陶澍所著《处士黄殿元墓表》,类似于陶澍为岳父所做的墓志。记载:黄崇榜(即上述黄姓人家)并没有吴姓女婿;
  2. 黄女由其祖母陶氏抚养长大,而陶氏娘家与陶澍是近邻,两家关系和睦。在封建森严礼法之下,黄姓人家易女而嫁的做法,需要承担道德上极大的风险;
  3. 陶澍此时已是名满全县,前途无可限量。黄女作为书香门第出身,应该也对陶澍是满意的,对于断不会,自毁前程,嫁作小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9

陶澍[shu]是清朝中期的重臣,官至两江总督,是林则徐的顶头上司,胡林翼的岳父,左宗棠的儿女亲家。不过就这样一位牛人却在年轻时被人骗婚,而且他被骗婚经历相当传奇,同时也警示了我们现在一些物质的女孩儿,嫁人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只注重眼前的金钱。




陶澍在清朝历史上算是冷门人物,但他的经历实际上比很多热门人物都传奇。他出生于湖南安化县的陶家湾,他的父亲名叫陶必铨。早年陶家收入微薄,所以陶必铨和陶澍父子二人不得不一边种地,一边攻读四书五经。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环境对于底层的读书人而言非常不友好。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没有中举之前,他的老丈人胡屠夫都会对他冷嘲热讽,甚至骂他是个现世宝。同样,陶澍的经历在和小说中的范进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他的经历还不如范进。



最初,陶澍的父亲陶必铨为他张罗了一桩婚姻,妻子是一名黄姓女子。刚刚定亲时的黄家也比较贫困,但到了两个孩子结婚的时候,黄家小有起色,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积攒了一定的家底。

此时,可能是黄家小姐穷怕了,非常看不起尚处贫困的陶澍。加上黄家小姐成年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周围富商家的公子爷都非常垂涎她的美色,纷纷邀请媒人上门提亲。在这种情况下,黄家小姐对父母提出了向陶家悔婚的要求。

黄小姐的父亲听后表示赞同,但黄小姐的母亲却犹豫不定。原因在于封建社会不像现在,双方定立婚约后悔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影响家族的声誉不说,严重的还可能会吃官司。



此时,恰好有一个姓吴的大公子外听说了黄小姐的美貌,于是找到了媒人提亲。吴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吴公子向黄小姐保证,只要她嫁到吴家,便有用不完的金银财宝,吃不完的山珍海味。

黄小姐听了吴公子保证,想到自己以后每年都能用最新款的水果手机,每季度都能买限量款的驴包包,而且还能在豪华大马车上哭,于是在和父亲、母亲商议后果断答应了吴公子的求婚。

既然答应了吴家公子,那么和陶家悔婚也迫在眉睫。但一家人商量过来、商量过去也没有个好办法,这时黄小姐的丫鬟黄德芬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办法,她说:“既然陶澍没有见过小姐,不如由自己代替小姐出嫁,这样既能保全黄家的声誉,而且也避免了吃官司。”

黄家的家庭会议开完后,这个计划最终顺利实施。黄小姐顺利嫁入吴家,开始了豪门阔太的生活。而陶澍也不知道自己娶来的是丫鬟黄德芬,结结实实的被人骗了一次婚。



年轻不能决定将来,所以变化很快就到来了,仅仅4年后,年仅23岁的陶澍鲤鱼跃龙门,一举高中进士,殿试第15名。年少有为,从此之后,陶澍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高升。

过了几年,陶澍父亲病逝,陶澍选择了回家守孝。在此期间,陶澍慢慢的听说了自己的夫人是冒名顶替的丫鬟。当陶澍向黄德芬询问此事时,黄德芬也大大方方的承认了此事,因此陶澍并没有怨恨陪伴照顾自己多年的夫人。

后来,陶澍派人去打听了一下黄小姐的情况,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来吴家在当地属于地主恶霸,来钱不干净,经常纠集流氓抢夺别人的土地。吴家公子也是一个小流氓,经常主动带头去和别人打架,结果一个不小心让别人给打死了。



吴公子死后,吴家老爷因为晚年丧子也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失去了公公和老公的庇护后,吴家其他族人也将黄小姐视为了眼中钉,很快就把黄小姐赶出了吴家的大门,由此,这位变成阔太的黄小姐瞬间被打回了原形。

人呀,都是非常现实的。一旦没有了身份地位,没有人会瞧得起你,黄小姐的遭遇也是如此,因此生活过得的非常窘迫。

陶澍听说后顿生怜悯之心,不忍曾经的未婚妻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于是派人送去了50两白银。黄小姐接到白银后,知道是曾经看不起的穷鬼陶澍送的,又知道了他如今飞黄腾达,后悔的每天哭泣,经常抱着银子幻想,或许陶澍对他或许还有一丝情意,因此也没有花。

很可惜,过了一段时间,50两银子被小偷偷了去。黄小姐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于是选择了上吊自杀。

怜黄女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北东园笔录》





或许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遮盖了很多人的眼睛,所以很多人都在高声的叫喊着“没有面包的爱情无法维系”。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毕竟谁也不愿意委屈了自己。

但我想说的是,面包是应该建立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任何人都不应该想着不劳而获。再有,既然选择了物质,就应该物质到底,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找一个潜力股陪他发家致富不是更好吗,得到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嫁入未知的豪门。

10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因为是益阳人的缘故,所以我和陶澍也算的上是老乡,本人有亲戚在安化,所以也去过陶澍故居,他的一些情况听当地人也说起过。

陶澍生平

陶澍是益阳安化小淹镇沙弯坪人,清代经世派代表人物,生于1779年,1801年参加北京的会试,名落孙山,留京温习功课,来年也就是1802年考上进士,成为了安化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当年23岁。之后,历任任翰林编修、国史馆纂修、詹事府詹事、记名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会试内监试官、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巡视南漕、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等官职,在任上陶澍矜矜业业,恪尽职守,政绩突出,于嘉庆19年(1814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命川东兵备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山西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抚。之后于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于两江节署,时年62岁。晋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并祝名宦祠,於海州建专祠。

陶澍一生,可以说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少年刻苦读书,青年进士及第,壮年官场得意,晚年出任封疆大吏,位极人臣。

顺便说一下他和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在发迹之前曾经和陶澍有过一面之缘,两人竟一见如故,后来左宗棠科场失意,陶澍与左宗棠结为姻亲,十分看好左宗棠。事实证明陶澍的眼光是非常好的,左宗棠后来也成为了封疆大吏,成就超过了陶澍。

关于陶澍娶妻被骗的事情

关于题目上所说陶澍娶妻被骗的事情,主要是出自于《北东堂笔录》,正史并没有说过,大概事情的经过就是,陶澍和当地一位黄姓人家小姐婚约在先,黄家人家境很不错,也看上了陶家读书人的身份,约定在陶澍乡试之后成婚。

而陶澍在第一次乡试的时候落榜,这就使得黄家有些反悔了,正好此时有一个钱姓的富户人家刚刚丧妻,也听说了黄家小姐的美名就上门提亲,想娶黄家小姐为继室。黄父当时有些犹豫,就征询了黄氏的意见,黄氏小姐听说钱家家境很好,因为贪图富贵而劝父亲悔婚,但是婚期也快乐,突然悔婚在名誉上就会受损,还可能吃上官司。于是他们就想出了让黄家丫鬟代替小姐与陶澍成婚的办法,反正陶澍也没见过黄家小姐。黄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让家里的丫鬟代替小姐冒充黄氏嫁给了陶澍。

自从黄家丫鬟代替小姐嫁给陶澍后,尽心尽力地照顾着陶澍,鼓励丈夫不要气馁,再接再厉。于是陶澍在第二年考上了进士,之后一路顺畅,在道光年做上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的位置,于是黄家丫鬟也顶上了一顶一品诰命夫人的帽子。因为实在荣耀太大了,黄家丫鬟心有不安,就把事情前后告诉了陶澍,而陶澍也没有在意这个事情。

至于黄家小姐,嫁到钱家后,丈夫在一次和人争斗的时候被人打死,之后老丈人也伤心过度去世了,黄家小姐被钱家剔除了家门,日子过得非常穷困。后来陶澍听说了她的遭遇,便接济了她五十两银子,不想这些钱她舍不得用被人偷走,实在活不下去便悬梁自尽了。当然还有一说是出家了。

事件的真实性

我认为这个事情真实性并不强。

第一,按照陶澍的履历,他在第一次会试落榜之后,一直在京温习,没有回乡,所以也就不可能回乡成婚。

第二,正史记载他的妻子是黄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冲崇榜公女,就是说,他的正妻姓黄,有字,不会是丫鬟。

第三,按照《北东堂笔录》记载,陶澍在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他的妻子向他说出了事情真相,可要知道,陶澍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是1830年,其时陶澍已经51岁了,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也救市按照《北东堂笔录》所说的按个丫鬟,也应该50左右了,按照笔录所说,陶澍23岁的时候和“黄家小姐“成婚,也已经过去了28年了,时间这么长,两人的夫妻感情自然是很深厚的,这样的事情不至于会太过于忐忑。

第四,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悔婚这样的事情是归乡里的宗族管的,黄家小姐肯定是有人见过,如果冒名顶替,也肯定是会被人发现的,不至于近30年没有人发觉。按照婚姻习俗来说,黄家小姐嫁到钱家也是风光大嫁,这些事情陶家应该是知道的,难道是偷偷嫁到钱家?还有就是,按道理来说,丫鬟嫁到陶家后,也会回一下娘家,也会带上陶澍,陶澍到了黄家就看不出来?所以冒名顶替出嫁实际上可行性并不大。

第五,《北东堂笔录》的作者是梁恭辰,福建人,而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两个地方隔得非常远,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一般是很隐私的事情,梁恭辰怎么会知道呢?

所以鉴于以上的疑点,我认为冒名顶替出嫁的事情应该是杜撰的,真实情况应该如正史记载,就是黄家的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