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为什么却娶了三个妻两个妾?

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为什么却娶了三个妻两个妾?

2020-08-15 11:31阅读(111)

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为什么却娶了三个妻两个妾?据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第一个妻子许氏,生了两个女儿

1

海瑞,历史上少有的清官,一生廉洁勤政、公正不阿,百姓们都很爱戴他,管他叫“海青天”。海瑞进入官场的时间不算早,那时已经四十五岁,也只是赴任淳安县知县一职。此后,他一直在官场浮沉,直到明万历十五年病死在南京任上,时年七十四岁。

关于他的种种记载都有文史可证,海瑞的廉洁毋庸置疑,但细数他的生平,却发现他至少娶过三个妻两个妾。连肉都买不起的海瑞,哪来的钱娶妻纳妾呢?他是真的贫穷吗?

海瑞一生清廉,据说他在淳安当官时非常贫穷,因为明朝下品官员的俸禄很低,所以吃穿用度都非常节俭。唯有一次,家中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两斤肉,竟然成了官场和社会的大新闻,卖肉屠夫都很惊讶这辈子能和他做上买卖。

海瑞去世的时候是由同事主持办的丧事,同事去他家中收拾遗物,发现家中只有些破旧的帷帐和竹器,翻箱倒柜也没找出多少钱来,最后是由朋友们凑钱才得以安葬。

海瑞的三妻两妾不是同时存在的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哪怕是在封建社会,仍然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海瑞虽然有过三个妻子,她们也不可能同时在海瑞家中由他供养。

海瑞在当官前娶了第一任妻子许氏,许氏为海瑞生了两个女儿,但许氏后来被海瑞休了。他们分开的真实原因已不可考,但是有人猜测,也许是婆媳问题比较大。随后,海瑞娶了第二任妻子姓潘,但是他们之间的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潘氏又被休了,原因同样无从得知。第三任妻子姓王,海瑞和她也有子女,只是王氏不喜欢寒冷的天气,因此当海瑞被调去北京时就没有跟着,而是和孩子以及婆婆在老家生活。

在这期间,海瑞才纳了第一个妾,韩氏。韩氏和王氏先后死于明隆庆二年,时隔只有十一天。而海瑞73岁的时候,又纳了一个妾,姓邱。

海瑞买肉的新闻发生在职业早期,他其实没有那么穷


海瑞买两斤肉成为官场新闻,这件事发生在他任淳安知县的时候,而我们知道,淳安知县其实是海瑞的职场起点,是发生在他职业早期的事。

此外,以一个知县的收入,难道真的负担不起两斤肉吗?按照当时的物价,“猪肉二十五斤,价银五钱四分”,“牛肉两斤,价银四分正”。无论海瑞买的是哪种肉,花费也不过是四五分,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二十块钱。

明朝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官员的工资一直很低。知县是七品官,每年名义工资应该有九十石大米,但是会有部分折损,因此最后到手是不够这个数的。

现在我们计算过后并折合成人民币,海瑞的月薪应该是一千一百三十元。但哪怕千元的月薪的确很低,也应该是可以负担得起两斤肉的。也就是说,海瑞确实清廉,但远不至于是买不起肉那样的穷。

海瑞的收入不仅只有工资,应能负担得起妻妾

那么,明朝时纳妾需要多少钱呢?根据推算,数目大约在一百到三百两之间,对比官员的薪资,确实挺高。但首先,正如前文所提,海瑞并不是一口气娶妻纳妾,钱是可以攒的。

其次,海瑞买肉的时候尚是一个官场新人,后来做到了正二品的大官,自然他的俸禄待遇也会提升。最后,除了拿着朝廷发的死工资,海瑞也有一些别处的收入。

海瑞在他老家大约有四十亩的田地,可以租给别人耕种,这些租金大约每年可以有二三十两。

另外,海瑞本人的文采很好,声望也高,有很多文人政客请他写墓志铭,这些润笔费也有不少。加上他本人勤俭节约,只要操作得当,想来应该可以负担得起他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娶妻纳妾的费用。

说实话,海瑞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将他一手养大。幼年的海瑞从不知童趣为何物,每天都是在母亲严厉的教导下度过,读书,只有读书,没有其他的东西。致使他的性格十分孤僻,看待事物只有对错,非黑即白。

这种性格的弊端在他的婚姻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他的母亲与妻子发生矛盾,他不论对错就直接将妻子赶出门去。虽然他有三个妻子两个妾,可看他对待妻妾们的凉薄做法,可能他从来没有爱过其中一个,他或许是清正廉洁的好官,但他也是一个冷血的丈夫、愚孝的儿子。

2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大明王朝时期的为官之人,却穷的连肉都买不起,符合海瑞为官清明廉洁的自律选择。

根据题主描述,海瑞一生娶妻三人,纳妾两个,似乎与为官清廉的海瑞身份并不相符。其实这与明王朝时期封建社会仕大夫们的寻常作法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儒家文化倡导男人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海瑞的第一个妻子因连生两个女孩,被年轻气盛的海瑞给休了,这在明代可以说是很平常的现象。第二个妻子进门也仅仅不到一个月被赶出家门。用现在年轻人的说法,也就是闪婚。海瑞最终落下的可能就是一妻两妾,这在海瑞为官几十年的生涯中,应该还是循规蹈矩的。

海瑞从最初浙江省淳安县的知县,升至户部主事。因上疏批评皇上迷信耽误朝政,被革职下狱。隆庆三年被重新使用,任应天巡抚。后又因官场倾轧,被张居正伙同高拱排挤,革职闲居十六年,到万历十三年东山再起,先后任职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

海瑞的官运并非亨通,海瑞为官经历迭宕起伏。就是因为海瑞的为官清廉,加上个人能力出众,才有了三上三下、最终还是升的官场走势图。

至于题主命题“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为什么却娶了三个妻两个妾”,买不起肉与娶妻纳妻可以推断出不是同时间所发生的事。作为一般人都能理解,当人的日子过得艰难时,是不可能又是娶妻又是纳妾的。

历史人物所发生的事件,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判。不能以现代的社会的条件来匡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这就是现在教科书所要求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020/06/18)

3

据《明史》的记载,当年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时,穷得要靠自己种菜自给,自然就更舍不得吃肉了。有一天他的老母亲过生日,他去买了二斤肉,谁知这消息轰动了全县,最后都传到了总督胡宗宪的耳朵里,可见此事在当时的震撼力有多大。那么海瑞真的就穷得连两斤肉都买不起吗?

根据海瑞自己的说法,“猪肉二十五斤,价银五钱四分。”也就是说当时买25斤猪肉需要0.54两银子,一斤的话就是0.0216两。那么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有多高呢?据《明史·职官志》中的记载,朱元璋时期规定七品知县的年薪大概是90石大米,由于后来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并不是全额的大米,还有折色,实际领到手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360贯钞。

海瑞除了朝廷发放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

当时他在老家海南还有零散的土地93丘,全部税额为1.28两银子,根据这个税率可以估计其中田地大概有40亩左右(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据《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洪武四年八月,朱元璋曾赏赐沐英‘苏州府吴江县田一十二顷八十亩,岁计租一千石’”,也就是一亩差不多产米0.78石左右,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土地如果租给别人耕种的话,租金一般是亩产的一半。所以说海瑞这40亩田地每年的租金差不多是31.2石,我们刨去土地贫瘠的问题,对半算,也还有15.6石,差不多可以养活5-9个人了。

那么海瑞一家到底有多少人呢?我们就按《大明王朝1566》中所呈现的情况来看,海瑞夫妻两个,老母亲一个,女儿一个,三个成人一个孩子,一家四口。那么他们一年的花费到底需要多少呢?

我们先来看吃。食物的消费量是需要遵循生理规律的,按照明清时人们的说法,成人一天需要吃1升米(1石=10斗,1斗=10升),一年就需要3.6石米,小孩的食量大概是成人的一半。海瑞的工资里已经有实发的12石米了,基本上已经满足了三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口粮需要了。另外他的工资里大约还有30两的银子,如果他的家庭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不存在买不起两斤肉的。

接着我们再来说住。当年海瑞一家就住在县衙正堂后面的“知县宅”里,这是朝廷提供的,是法定工资之外的福利,所以这也不需要花钱。

最后就只剩下穿和行了。当了官之后出行是有经费和驿站的,不需要自己掏钱。至于穿,当时一匹绢不过0.7两银子,和一石米的价格差不多,布的话就更便宜了,只有一石米价格的20%(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所以说当时海瑞一家人的生活并不算困难,甚至已经超越了小康水平,根本就不存在买不起两斤肉的事。

既然如此,那为何又说海瑞穷呢?以至于在其死后“仅存俸银十余两”,办丧事的费用都得朋友们凑份子。这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原因了,具体是什么,我们下回接着说。(说《大明王朝1566》剧情不符合历史的,别着急喷,我们还有下半场)

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为什么却娶了三个妻两个妾?

古人三妻四妾很正常,海瑞又是花的自己的钱纳妾,按说我们不该说三道四。不过人都喜好猎奇,海瑞肉都吃不起,怎么就舍得花钱纳妾呢?

已经有不少文章,替海瑞算过他的收入,分析过他的购买能力,认为他一年的收入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360贯钞。以现在的人民币折合成月薪,大约是1130元。而10元钱就能买到当时25斤猪肉,海瑞买两斤猪肉只需不到一块钱,单从月薪来看,他并非吃不起猪肉的人。但是海瑞要养一大家子人,还有奶妈奴仆等,这些钱就紧巴巴了。

海瑞狠狠心买猪肉那是当县官时候的事,纳妾却是之后的事,后来海瑞官越做越大,难道不允许他的收入越来越高吗?据一些文章推算,在明朝纳一个妾约需100-300两银子,按200量一个算,海瑞纳妾花了600两银子。即便他后来当了省部级领导,这笔钱对他来说绝非小数目。

其实,海瑞并不是完全靠死工资过日子的,他不贪但不代表没外快。古人死后喜欢在墓碑上刻墓志铭,写墓志铭的人名气越响越有文采越好,海瑞的副业就是写墓志铭。他曾给江西、浙江等一些官员写过墓志铭,有些人跨省找他写作,得到了多少稿费我们不知道,但以他的名气和文采写一篇墓志铭得50两银子应该不算多。总之,我们相信海瑞的清廉是真的,至于妻妾众多,则是个人生活的事,无关乎人品,更不犯法。

4

海瑞的确是明朝官场的异类,在奸臣遍地走的朝代中后期,海瑞以独树一帜的做官风格而备受争议,我倒是认为明朝人对海瑞的一条评价“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最为到位。

当然,具体来说,应该是做官的时候“尽忠如蝼蚁”,做人的时候“尽孝似禽兽”,海瑞为何会得到这样的评价呢?

中国古代的官员,从宋代之后大多是以科举出身,尤其是明清时期,想要当大官,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进士出身,海瑞特殊之处就是考了N多次会试也没有中个进士,在40岁的时候被授予一个学政,管理一县的科举事宜。

古代人都相对命短,按理说40来岁才搞到一个芝麻官来做,就不要折腾了,可是海瑞偏偏要做一番大事,为官清廉,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也就算了,海瑞做官生平最爱做的事就是顶撞上司,一旦上司做了违规的事,海瑞立马跳起来据理力争。

明朝官场也病态,明明官场最为腐败,偏偏清流都喜欢顶撞上司的官员,海瑞因此得以步步高升,越到后期官位反而越高,甚至到了能给皇帝上书的官职。

以海瑞的风格,当然是鞭长所到之处,必然要骂个狗血喷头,海瑞在六品的时候,就上书给嘉靖皇帝,说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指责嘉靖皇帝是昏君,希望他能够“幡然悔悟”。

嘉靖看到奏章后,气得暴跳如雷,跟左右的人说,赶紧去抓他,别让这瘪犊子跑了。

要说明朝的官场是真变态,本来骂皇帝是十恶不赦的罪名,君要你死,你不得不死,但是那些清流士大夫一看,海瑞大兄弟你可以啊,六品官员能骂出一品官员的气势,一看你就是一个厉害的人,因此,满朝清流士大夫力挺海瑞,硬是让嘉靖在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都没能杀了海瑞。

为大明朝尽忠到这个地步,当真是如“蝼蚁”一般了,海瑞能够如此有底气,骂上司,骂皇帝,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因为海瑞不贪污受贿,对标的就是儒家的圣人,别人挑不出毛病。

但是这也让海瑞得罪很多人,尤其是如严嵩那样的贪官污吏,更是看视海瑞为怪兽,其实在明朝做官,多多少少还是要贪一点,不贪真的活不下去,因为明朝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伴随着白银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明朝官员只依靠俸禄生活的话,连饭都吃不饱,但是海瑞就是不贪,就要靠俸禄活着,所以,海瑞过得很辛苦。

据说海瑞母亲过寿的时候,海瑞破格买了两斤猪肉,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大明官场都感到震撼,海瑞竟然能够买得起猪肉!

如果以此来说,海瑞应该算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人,但是有些人偏偏要指责海瑞,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

海瑞并非终日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人,却是个频繁娶妻纳妾的家伙,根据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

第一位妻子许氏嫁入海瑞家里,给海瑞生了两个女儿,后因为不和被海瑞给休了;第二个妻子潘氏嫁入海瑞家不到一个月就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王氏给海瑞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儿子都夭折了。

在王氏为妻期间,海瑞还娶了一个小妾韩氏,可能生过一个儿子,但是也不幸夭折了,在几乎同一个月内,王氏和韩氏都去世了,海瑞声称王氏是病死的,有人则说是自杀,韩氏则是上吊自杀。

在海瑞七十岁多岁的时候,海瑞又娶了一个邱姓的小妾,据说也为海瑞生下一个儿子,但是也夭折了。

海瑞为何这样频繁休妻买妾?我认为应该是跟海瑞的孝顺有关,也正是开篇的那句,“尽孝似禽兽”。

古代的人,尤其是坚持儒家纲常礼教为核心的人,一直坚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如果不能生一个儿子,那是人间最大的憾事。

也有可能出自海瑞母亲的诉求,海瑞四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全靠寡妇母亲谢氏拉扯长大,谢氏对海瑞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作风,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母亲的要求,海瑞从来不敢违拗。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在书中就大胆的怀疑,海瑞前两次休妻就是因为母亲的反对。

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缘由,越是从小将孩子拉扯大,越想要控制自己的儿子,不允许别的女人占有。

海瑞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还跟谢氏生活在一个房间,可见海瑞对母亲的依赖,妈宝男也大多归于此类,海瑞第一个妻子很明显是没有儿子被休,但是第二个进门一个月就被休,则无法让人理解。

尤其是第三个妻子和第一个小妾的死,更是让人不得不充满疑惑,海瑞和他的母亲在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儿子的海瑞,在七十岁又娶小妾,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生育,否则他就是禽兽。但是生子这个愿望终究还是未能实现,这大概也是一向颇为骄傲的海瑞一生最大的憾事。

应该说,海瑞可能天生缺乏对人性的关怀,明代有一部小说中记载,海瑞因为家里穷,他五岁的小女儿吃了仆人的一块饼,海瑞认为这是有辱家风的事情,在饿了七天七夜后,终于将这个女儿饿死,虽然是小说不见正史,但也表露明朝人对海瑞的诽谤有多大。

关于海瑞的争议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版权声明

5

说反了,正因海瑞纳妾,所以才那么穷。

素来就有“北包拯,南海瑞”的说法,虽然明朝的海瑞官做的没包拯那么大,也没包拯那样连皇亲国戚也照办不误,但海瑞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诸多的美名。而无论是包拯还是海瑞,两人都是有妾室的,并非一生只得卿一人。

当然,一码归一码,也没规定他们就不能纳妾了。但有个问题,“纳妾”也就是买,古代纳妾需要不少的银两,宋代的收入水平很高,包拯的职位又很高,所以按包拯的工资水平纳几个妾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海瑞不一样,明朝的俸禄低是出了名的,而我们的海瑞又是个两袖清风,他哪儿来的钱纳妾呢?

通常说“三妻四妾”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能有一个,不能同时有好几个妻,妾室才可以有多个,而妻妾也是有极大区分的,即娶妻,纳妾。

正妻进门,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然而妾室,不需要这些,只要花钱就可以了,当然,也不是有钱就可以纳妾,古代大多数人是不允许纳妾的。不过说白了,古代的妾室其实只是稍微高级点的婢女,她们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很多朝代,妾室可以用来赠送、变卖,即便被主家私下打死也并不算大罪。

既然是纳妾,自然是需要很多的钱财,古代有句话叫做“宁做农家妻,不做富家妾”,良人家的女儿,就算日子贫苦些,也不会轻易去做富贵人家里的妾室,所以在古代,除了皇族与显贵之外,余下有纳妾资格的人,家中的妾室主要有两种,要么是花楼中的女子,要么就是实在走投无路无法生存的女子,而后者,通常已经是婢女之类的身份

那么明朝若是纳妾,需要大概多少花费呢?

答案是至少100两,这还只是支付给女方家里的礼钱,如果加上其他的所有费用,一般都在300两上下,这在明朝乃至整个古代,绝对不是一笔小钱,甚至可以说是一笔巨款,毕竟明朝时期一个县令,十多年的俸禄也大概就这么多而已。

海瑞又何处来的银两呢?

首先,海瑞毕竟也做了40多年的官,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虽说大多数时候海瑞的职位都很低,俸禄也没多少,但明朝官吏俸禄低之外,却有福利,比如作为士大夫的海瑞,他的收入不需要缴纳税赋,而且他在家中还有数十亩的田地,加上禄米,并不用为吃花钱,还有点收入,出行的费用,朝廷也给报销

成为佥都御史之后,海瑞的工资已经上升到每个月24两白银,每年还有288石的大米,这样的收入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寻常人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而之所以造成世人认为海瑞很穷的印象,主要还是海瑞的日常,比如海瑞一年到头都粗茶淡饭,只有母亲过寿买了两斤猪肉,前去京城办事,大冬天的还穿着破袍子,看起来实在是穷酸得很,可试问,海瑞的收入明明没那么低,却过成这样,那当时的普通百姓还得了?而且海瑞这么省吃俭用,也没见他的钱用来捐款啊,那么海瑞的钱到底去了哪儿?答案就是纳妾

按照海瑞的侄女婿梁云龙所写的《海忠介公行状》,海瑞一生有过三位正妻和两位妾室,原配妻子因没有子嗣而被休,第二任妻子过门仅一个月又被休,原因被猜测是海瑞的母亲不喜欢,第三位妻子王氏比较争气,为海瑞生育两子一女,而当时海瑞就已经有了一房妾室。

只是好景不久,王氏膝下的子女接连夭折,王氏也郁郁而终,而奇怪的是那名妾室也在王氏死前没多久就已自缢而亡,在此之后,海瑞又接连纳了两房妾室。虽然妻妾不少,而子嗣问题也可能是海瑞接连娶妻纳妾的主要原因,但最终海瑞也没能给自己留下继后香灯的子嗣。

另外,海瑞不断娶妻纳妾,也可能与其母亲有关。

海瑞是个侍母至孝之人,甚至说是有些愚孝,为母命是从,而海瑞的母亲年轻居寡,虽是女子,但海瑞之母博览群书,海瑞儿时学习的各种儒家经典大多也都是其母教导,但与此同时,海瑞的母亲却也是个深受礼教影响的女子,而她对于礼教的固执,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儿子。

海瑞的元配许氏温柔娴静,恪守妇德,却被海瑞的母亲说是“女骡”转世,第二任潘氏,也可能是因婆媳矛盾被扫地出门,第三任王氏虽说比较圆满,只可惜圆满没多久。而海瑞纳妾,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有子嗣,但依旧不能所愿。

古代娶妻纳妾也要花不少的钱财,像海瑞纳妾三次,就算每次只算100两,也不是笔小数目,当然,以海瑞的收入真想支付还是可以的,只不过花在纳妾上面的钱多了,平日里能花的钱也就少了,而且少的不是一星半点。海瑞生活潦倒却还能纳妾并不奇怪,只不过两件事的因果是,因为纳妾所以才潦倒的

6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海瑞穷的连肉都买不起是真的,娶了三妻两妾也是真的。不过,海瑞纳妾并不是为了私欲,而是想成为一个完人,一个封建时代人人敬仰的完人。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台县。说起来,海瑞的命运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海瑞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从福建迁到了广州,后来又来到了海南。在海南落户后,海瑞的父辈叔伯有五人,一人曾担任监察御史,其余三人也曾考中举人。

不幸的是,海瑞的父亲就是那个既没有当官,也没有考中举人的兄弟。当然,更不幸的是,海瑞的父亲英年早逝,那一年,海瑞年仅四岁。就这样,孤儿寡母被迫相依为命。

幸好,海瑞的父亲留下了几十亩地,母子俩没有为生计发愁。

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奋斗,所谓饱暖思……。好像这个词用的不对地方,不管了,总之,海瑞的母亲谢氏也不例外,他决心好好培养海瑞。

可以说,谢氏作为海瑞的母亲,她的形象是光辉且伟大的,甚至可以和孟子的母亲相提并论。【当然,谢氏作为婆婆却失败透顶】

在独自抚养海瑞的时候,谢氏非常注重海瑞的教育,力图让海瑞成为一个当时社会人人敬仰的完人。为此,谢氏对海瑞的要求极为严格,每天督促海瑞攻读经史子集,因此,幼年的海瑞并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玩耍,最终成为了一个不知童趣是何物的人。

除此之外,谢氏还异常注重海瑞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近乎圣人的标准要求海瑞,海瑞也因此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青年的时候,海瑞就立下誓言;他日做官,必要做一个不谋私利、不媚权贵,刚正不阿的好官。为此,海瑞自号“刚峰”,意为正值刚强,不畏奸邪。

或许,依照海瑞的性格,他出生在朱元璋时代必将如鱼得水,成为朱元璋树立的榜样。

但,海瑞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大明王朝的中后期,当时上至朝堂,下至民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矛盾。朝堂之上官官相护,结党营私,民间豪强兼并土地,欺男霸女。

面对这种情况,不谋私利、不媚权贵、刚正不阿的海瑞怎能容忍,他势必要和这污浊的社会做斗争。

45岁,海瑞终于担任首个正式官职,即淳安知县。在任内,海瑞见到县内多数豪强拥有田地数百亩,却依靠关系,不用缴纳一分税银。而普通贫民,在没有一亩田产的情况下,还要缴纳百亩税银。

为此,海瑞不畏豪强,开始清查土地,均平赋役。

显然,海瑞的做法违背当时的官场规则,他不但不联合豪强富绅搜刮穷鬼的钱,三七分账,反而还联合无产阶级打土豪。这让海瑞在官场处处吃瘪,所有官员都恨不得抓住海瑞的小辫子,然后将海瑞打到永无翻身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海瑞偏执到极限的刚正不阿的性格救了他。

海瑞这个人从不贪污,也从不会利用陋规谋取私利。而明朝的俸禄则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按照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大明七品知县一年俸禄90石,大致相当于8000公斤。按理说,这些粮食不少,足够40个人的口粮。

但是,朱元璋在给官员发工资的时候发现粮食太重要了,于是在发工资的时候将一部分变成了丝、棉,以及大明宝钞。这东西比较坑人,在明朝前期,大明宝钞还能换掉东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明宝钞就成了废纸,压根不值钱,而且还在工资中的占比提升了。

就这样,明朝官员实际领到的工资越来越低,不靠官场陋规、贪污受贿,基本上只能受穷。

而且,明朝时期,县衙内师爷、衙役等人的工资也必须是知县出。

就这样,海瑞的生活一直非常拮据,在淳安知县的任上吃的一直是粗粮糙米,就连菜也必须是老仆人亲自耕种,实在是买不起呀。而海瑞母亲过寿时,海瑞破天荒的买了二斤肉为母亲过寿,这件事恰好被人看到,传到了浙江总督胡宗宪的耳朵里,后来在胡宗宪的宣传下,这件事也成为了海瑞为官清廉,生活拮据见证。

再说海瑞娶妻纳妻的事情。

实际上,海瑞娶妻纳妾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断断续续的。

海瑞的原配是许氏,许氏为海瑞生了两个女儿,后来被海瑞休了。至于海瑞休妻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是许氏没有为海瑞诞下子嗣,而抱孙心切的婆婆谢氏便鼓动海瑞休了许氏。

许氏被扫地出门后,海瑞又迎娶了第二个妻子潘氏,结果,潘氏进门不到一个月,又被海瑞一纸休书扫地出门。至于原因,后人推测潘氏性格较强,因此和婆婆谢氏关系不睦。

许氏离开后,海瑞又迎娶了第三个妻子王氏。王氏不辱使命,为海瑞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成功的为海瑞延续了香火。但很可惜,两个儿子全部夭折,而王氏后来也不幸去世。

在迎娶第三任妻子王氏的时候,海瑞还纳了一房妾韩氏,但不知为何原因,韩氏在王氏去世前几天上吊自杀了。

至此,海瑞依旧孑然一身,尚无子嗣。

到了海瑞七十多岁的时候,海瑞又纳了一房妾室,姓邱。据说,邱氏曾为海瑞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也在三岁时夭折了。

纵观海瑞一生,确实生活拮据,但这一切都是海瑞立志成为封建时代的完人而付出的代价。为此,海瑞不惜得罪权贵,一生谨小慎微,生活在极度拮据的状态下。而后来娶妻纳妾,完全是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社会道德观。

再有,海瑞娶妻纳妾是发生在海瑞入职官场之前。在入职官场前,海瑞是举人,而且曾担当教谕,是古代官学的正式老师,有固定的收入,此时的海瑞是有一定的资金娶妻纳妾的。

而从海瑞担任淳安知县后,海瑞需要自己组织县衙的师爷、衙役,这些吏的工资必须由海瑞承担。也因此,海瑞的生活质量必然会下降,这也是王氏死后,海瑞直到70多岁才纳妾的原因,毕竟靠工资攒钱太难了。

最后说一下,很多人以尽忠似蝼蚁、尽孝似禽兽抨击海瑞。但这不正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吗?和我们现在有钱就是牛,有钱就是大爷,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错的不是海瑞,错的是时代,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所以说,海瑞的人生基本上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7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有“海青天”的美誉。清官只是说明他为人刚正不阿,没有以权谋取私利,并不是说他连每个月的薪水都贡献出去了。既然是官,又有薪水了。然而,海瑞却穷得买不起肉。

史书记载,海瑞从小没了爹,是母亲一个人将他拉扯大,他深知生活的不容易,对贪官深恶痛绝。他平常生活很节俭,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粮糙米,吃的菜是老仆人自种自足,家里几乎见不到荤腥。

在母亲生日的那天,极有孝心的海瑞到市场买了两斤肉。附近的人看到后,争相传颂。一传十,十传百,这事很快传到了浙直总督胡宗宪的耳朵里,他也觉得很新奇,又将此事跟身边的人说了。作为堂堂七品县令的海瑞,他的工资收入为何不足以让家人衣食无忧呢?

一、奇葩的工资制度让官员们无法解决温饱

朱元璋给明朝官员们制定了一定的工资标准,级别最低的从九品官员一年的收入也有60石。按理说,这笔收入可以让一家老小过上小康生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精于算计的朱元璋发现谷物比较重要,就将工资分为三部分来发:一部分是谷物;一部分用丝、棉等实物替代;另一部分是用“大明宝钞”纸币替代。

丝、棉等实物本是硬通货,跟谷物互换也没什么问题。可是官员们在领取到工资后才发现丝、棉的折算比率远低于市场价格。而“大明宝钞”由于过度发放,导致严重贬值,几乎与废纸无异。如此一来,官员们的工资大打折扣,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其名义俸禄的4%左右。原本年薪是60石的从九品官员的,实际到账却只有2.4石。这点收入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官员工资水平如此之低,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呢?那就只有通过各种“潜规则”来增加收入了。于是,官员们收取百姓送的“常例钱”,小官员向上司赠送“常例钱,层层迭进。皇帝对这种半公开的灰色收入“陋规”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些官员还是洁身自好,他们生活自然极其艰难,只能像海瑞那样,连买两斤肉都能成为笑谈。

、频繁娶妻纳妾只为了传宗接代

海瑞一生娶了三妻两个妾,但并不是同时进行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是海瑞在还没当官前在老家娶的。许氏为他生了两个女儿,但两个女儿都早夭了。海瑞便以婆媳关系不和将她休掉。但世人都认为海瑞是因许氏生不出儿子而将她休掉的。

过了没多久,海瑞又娶了第二个妻子潘氏,但是还不到一个月,海瑞又以“婆媳不和”将潘氏休了。连续两任妻子都与婆婆难以相处,从这也可以看出,海瑞的母亲并不是什么善茬。海瑞对妻子不问对错,就直接赶出门,可见他的冷酷无情。连休两妻后,好多人家的女子都不敢嫁给海瑞。

海瑞考取功名后,生活质量大有提升。他又娶了第三位妻子王氏,并纳了一名小妾。王氏一连为海瑞生了两个儿子中砥和中亮。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儿子又相断夭折了。失去儿子让海瑞倍受打击,海瑞认为王夫人是不祥之人,常常对她冷暴力。

这种冷战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到了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十三日晚,海瑞的小妾韩氏突然就上吊自杀了。更为诡异的是,十一天后王夫人又突然暴毙,海瑞对外宣称是生病死的,但也有人说是自杀的。连续死掉两个人,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外人对海瑞的家事议论纷纷,但又找不到证据。史书《万历十五年》也说,王夫人是在极为可疑的情况下死去。

综观海瑞前两次休妻的理由和他的原生家庭,不难看出,海瑞的母亲是一位极其强势的人,而海瑞则是一名妥妥的妈宝男。失子的痛苦加上仕途的不顺,让海瑞心情低落,极有可能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在两个女人身上。想必强势的婆婆也会对两个弱女子百般刁难,一个家没有了温暖,冷得像一个冰窟。一妻一妾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因此,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小妾韩氏与妻子王氏相断死亡后,海瑞也对婚嫁之事失去了兴趣。到了七十多岁,海瑞觉得没有儿子终究是不孝。于是,他又纳了个姓邱的小姑娘为妾。邱氏进门一年多后,七十多岁的海瑞神奇地让邱氏怀孕产子。不过,他的这个儿子,没到三岁也夭折了。可怜的海瑞一心求子,最终却没留下一儿半女!

海瑞为官尽心尽责,清廉正直,但他的家务事却乱成一团麻,娶妻休妻如换衣服,对母亲毫无原则的顺从,对妻妾毫无感情。世人评价他为“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8

这两个问题不是一码事。

古人娶三妻四妾就像喝水吃饭那么简单,没有什么明文律法说禁止不给娶,海瑞娶了三个妻子两个妾,一不违法,二不违背道德,并且多娶妾为家族开枝散叶,这是受到世人称赞的。

古人休妻的第一大理由就是“无后”,作为正妻,如果不给丈夫留下子嗣,这是要受人说闲话的。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是古代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正义性,因为古代人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没有现在这么高,生十五六个孩子,夭折十个,能活下来五六个,就算是很不错了。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结果,如果一个家族不多子多孙,那这个家族总有一天会灭绝,为了家族的传承,所以就要多娶老婆、多娶妾,所以正妻就不能“妒”,如果正妻谋害小妾,同样也会造成家族传承断绝的危险,因此,“妒”就成了休妻的第二大理由。

按《海忠介公行状》的记载,海瑞一生有过三位正妻和两位妾室,原配妻子因为没有给海瑞生下子嗣,这里先不评价海瑞是不是舍得休妻,但无后就是不孝,如果不休那就对不起母亲了。

第二任妻子过门一个月又被休掉了,据说是因为“妒”,有可能也是嫌弃海瑞的清贫,所以也被休掉了;最后一位妻子,为海瑞生下了两子一女,但是好景不久,王氏生下的子女接连夭折,看着海氏家族就这样衰亡,海瑞在已经有了一个妾的基础之上,又纳了两个妾,但皆无所出!


也就是说,海忠介公无后了,海氏的这一枝脉走到海瑞这里就断绝了!

海瑞多娶妻妾是为了多生孩子,但他连肉都买不起却能娶这么多老婆,是伪忠吗?不是的。

海瑞是一个大清官,他是一个另类,因为在明朝,只有做一个贪官,才能有钱保证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明太祖杀贪官那么狠,却仍然杀之不尽的原因了。因为他们不贪就活不下去,这才有了后来清朝雍正皇帝治吏之后增加了“高薪养廉银”的这一项支出。

在明朝,当官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对上司冬天要送“炭敬”、夏天要送“冰敬”,领导下基层要有“仪金”,送别的时候要有“别敬”,护送钦差大臣的锦衣卫也要有“红包”,官员过境也有要“礼金”,请客吃饭也要有“定礼”,上什么菜、上几条鱼、上几盘燕窝,都有约定成俗的规矩,中了科举,要对报差的公人送“喜钱”,对乡亲们也要送“喜钱”等等。


那这些钱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下边来,平民交银钱税要有“火耗”,交公粮的时候,先是要把米倒在竹子做成的筐成一个“尖”状,然后用力一脚踢去,米粮掉了一地,然后再加满,再踢一直到踢不动为止,而这些掉下来米粮都是官吏员的。

为此,每一个县每个乡都有专门“踢斗”的人,俗称为“鬼脚七”,都是腿功大成的武林人士充当。

海瑞对此一点都不碰,所以他在明朝的官场上是个异类,清名远扬,连万历皇帝都知道了他的清名,所以也没有人敢害他。海瑞两袖清风为官,一边治理民生的同时,一边自己种菜种米吃,底层的百姓都称他为“海青天”。


有一次,海瑞为他母亲祝寿,为此他去买了两斤肉,一听到海瑞买肉了,当时的平民百姓都在奔走相告,说天下奇闻了,海青天终于买肉吃肉了,就连当时的总督胡宗南都惊动到了。

没错啊,大明的官场就是那样的,皇帝也是知道他们贪得一塌糊途,但没有办法解决。因为这一股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这就是天理,为官贪腐就是当时的天理,皇帝名义上为天下共主,想要动这个天理,还得先拿捏拿捏再说。

海瑞上了奏折给万历皇帝说,要整治贪腐,万历也知道是应该要治理,但治不得啊,最终就将海再罢官了。


后来,有人写了诗记念海瑞:

海父真人杰,三朝第一臣。寸心惟为主,百计只安民。

折槛彰忠迹,埋轮雠佞人。最怜贫与独,青史泪痕新。

文——千古

9

明朝的肉价

上等猪肉 白银1钱六分=8斤 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 白银1钱二分=8斤 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 白银七分五厘 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 价白银1钱 合人民币13.2元/斤;

活肥鸡一只 价白银4分 合人民币26.4元/只;

海瑞吃不起肉?

大明各级官员的工资:正一品,一千四十四石。从一品,八百八十八石。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从二品,五百七十六石。正三品,四百二十石。从三品,三百一十二石。正四品,二百八十八石。从四品,二百五十二石。正五品,一百九十二石。从五品,一百六十八石。正六品,一百二 十石。从六品,九十六石。正七品,九十石。从七品,八十四石。正八品,七十八石。从八品,七十二石。正九品,六十六石。从九品,六十石。未入流,三十六石。俱米钞本折兼支。

海瑞任知县为正七品:九十石 正常情况下折银40两左右;

海瑞任户部主事为从五品:一百六十八石 正常情况下折银70多两;

按当时肉价,一两白银可以买50斤上等好猪肉,怎么会说穷的买不起肉?一方面是为了安全,明朝反腐倡廉、整顿吏治之风尤盛,谁敢铺张浪费;另外一方面,海瑞确实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明朝纳妾很正常

“富贵人家,没一个不蓄姬妾。”,这是明朝纳妾的普遍现象。但是妻妾地位分明,任何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大明律》中对于“妻妾失序”有以下明文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离异。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许娶妾。违者,笞四十。

所以海瑞也是休妻后,再娶妻,道义上、社会伦理上他一点错也没有。

不是海瑞要休妻,是海母的封建理制专横

海瑞很优秀,但是他有致命伤,“愚孝”,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所以婆媳矛盾成了海瑞休妻的直接原因。

海瑞的发妻许氏温柔贤淑,却不被婆婆谢氏所容。许氏是个恪守封建道德的传统女性,她多年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却被海母骂为“女骡”转世。但是,纵然许氏如此逆来顺受,最终还是因为连续生了两个女儿,未能给海家生下男丁而被休了。

许氏被休后,海母又给海瑞娶了第二任妻子潘氏,但这一次海母看走眼了,与许氏不同,潘氏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不甘心被婆婆欺辱,导致婆媳矛盾迅速升级。结果,潘氏嫁入海家还不到一个月就被扫地出门。

相对比于许氏和潘氏,海瑞的第三任妻子王氏要“争气”得多,她连续生了两个孩子,而且还都是男孩,分别取名为海中砥和海中亮。此后,王氏又给海家生了一个女儿。两子一女,在生育问题上王氏总算如了婆婆的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一日,海瑞因上《治安疏》大骂嘉靖帝入狱,同年,海中砥和海中亮夭折,原因不详。而王氏的厄运就是从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开始的。

为了延续香火,海瑞在连娶三妻后又纳了一房姓韩的小妾,但没过多久,韩氏竟然上吊自杀了。仅仅11天后,正值盛年且身体健康的王氏竟然也暴亡了,死因不明。

王氏的离奇暴亡不免引人猜疑,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自杀的,当时还有人因此参劾说是海瑞杀妻,更多人认为是被海母逼死的。此事至今是个疑案,难以考证真伪。

海瑞直到70多岁时身边还有一房妾邱氏,她曾为海瑞生了一个儿子,只可惜,这个孩子长到三岁也夭折了。

结语

历史有真伪,各位自行判断。纵然海瑞有些缺憾,但仍不改他是一名清官。

10

海瑞四岁时,父亲去世,海瑞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因常年屡次遭受旁人欺辱,母亲对海瑞的教育因此极为严厉苛责,亲自教授海瑞《孝经》、《大学》、《中庸》等书。尤其是对海瑞理想志向和个人品性都给予正确引导。明人朱国桢所著的《涌幢小品.卷二。海中介实际》有写“谢氏志教育,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海母用自己的强悍意志主宰了小小海瑞的精神世界,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海瑞接受的是愚忠愚孝思想,认同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做事清廉刚正,一丝不苟,完全依从儒家和大明章法。用现在的一个字形容就是:轴。

海瑞这样一个为国为民,轴到令人肃然起敬的清官,不可能因为荒淫无度而娶了三妻两妾。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海瑞不会同时前呼后拥数名美妻娇妾。海瑞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是他的做派。海瑞的穷与娶三妻两妾并无矛盾。海瑞的三个妻子是依次娶回家的。而长期陪在海瑞身边,洗衣做饭伺候公婆的就只有一位正妻。

海瑞的家境清贫,海瑞又对妻子实行教条主义,关心和爱护是谈不上的。甚至是冷血的。媳妇进门又面对着一个铁腕婆婆,可想而知,做海瑞的妻子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才能在海家长久立足。

原配许氏生了两个女儿后,因婆媳矛盾被休掉,又娶了一位潘氏,过门一个多月因为婆媳不和,又被休掉。第三位娶进门的是王氏,与海瑞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海瑞调入北京,王氏及其子女和老母亲则一直在老家居住。在北京时,海瑞纳了第一房妾韩氏。

海瑞在北京任职两年后,老家的两个儿子又不幸接连夭亡,母亲王氏伤心过度,终日郁郁寡欢。不久病死,而韩氏小妾不知为何也在此时上吊自杀。海瑞73岁时,到南京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及吏部右侍郎之职。期间,又纳了一房小妾邱氏,生了个儿子可惜三岁也死了。

朱元璋为抑制腐败,明朝为官俸禄偏低,海瑞做五品知县一年的薪水相当于75两银子。用于一大家子十几口的吃喝用度,稍显紧张。海瑞生性节俭,在老母亲过寿之日才买回二斤猪肉。这样接二连三的娶妻纳妾,使得家里的经济更为紧张。海瑞为何会在家境贫寒、年老体衰的情况下,又纳了一房小妾呢?只有一个答案:为了延续海家的香火。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

从史书和资料记载及电视剧的演艺来看,海瑞不苟言笑,在他的心里从来只有国事,没有家事,如果有就是孝顺自己的母亲。海瑞一生没有欢乐、没有朋友、没有爱情。和海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岁时还和母亲同屋而睡。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之下,海瑞在家庭生活中只有服从,无法独立。可同时又是母亲将海瑞锻造成名垂青史的千古清官。海瑞牺牲了自我,完全投身于大明的治理。对海瑞的争议,以前有,现在有,往后也会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海瑞去世,南京市民罢市,身穿孝衣十里长街为他送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