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北魏为什么会有子立母死的制度?

北魏为什么会有子立母死的制度?

2020-08-12 10:32阅读(95)

北魏为什么会有子立母死的制度?:“立子杀母”这一手段其实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但是北魏时期把这个奇葩的手段变为了一个特殊制度,必须实行,非常残忍。实行这

1

“立子杀母”这一手段其实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但是北魏时期把这个奇葩的手段变为了一个特殊制度,必须实行,非常残忍。实行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捍卫皇权,防止后妃干政、外戚夺权。可以说这种制度是北魏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从汉武帝的决策中学来的一种捍卫皇权的手段。

当年汉武帝因年事已高,而且生性多疑,就在他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时,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钩弋夫人)当时正值盛年,所以汉武帝就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女主专权的局面,于是就狠心地下令将其处死。汉武帝的这个做法,无非就是怕钩弋夫人重蹈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覆辙。吕后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刘邦皇后,刘邦死后,吕后开始独揽朝政大权,专横霸道,心狠手辣,众人皆知。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跬


“立子杀母”这个制度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就是说在北魏,如果一位皇子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的生母就会被下旨处死。这个规矩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跬定的,实在是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一部分后宫干政的真实案例,比如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后。拓跋跬为了保证自己的皇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定了这条规矩。

当然,让拓跋跬定下“立子杀母”这个制度也跟他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关系。

▲立子杀母

北魏王朝是一个北方的游牧名族——鲜卑族。在他们的文化中,女性的地位比汉族人中的女性地位要高得多。鲜卑族非常尊崇女性,在他们的文化中讲究先母后父,有冲突时,会杀了对方的父亲但不会伤害别人的母亲。在这种文化下,如果北魏不采取一些激进的手段、措施,这个王朝真的有可能出现女性登上皇位,积极参与各种政治的情况,这是拓跋跬万万不想看到的。

据说北魏的这种立子杀母制度一直被执行了七代,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直到宣武帝元恪时期。由于宣武帝信封佛教不忍杀生,所以后来宣武帝规定“立皇子诩,始不杀其母”,意思就是说从我这朝开始,在立太子时,永远不在赐死其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子立母死的制度被彻底废除。

▲刘锡明饰拓跋焘,废除立子杀母

但是这种激进的手段真的帮助北魏巩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权,避免外戚夺权了吗?

未必。在历史记载中,北魏这个王朝出现的外戚干政可并不少见。太子的生母被赐死,但不要忘了,古代真正由生母抚养长大的皇子并不多,皇子们大多是由奶妈、保姆抚养长大的,失去了生母,更会把保姆当做生母来孝敬,拓跋焘就是这样的一位北魏皇帝,他甚至把保姆封为了皇太后。所以,这种激进的手段并不可取。

2

“子立母死”的例子,最早见于《史记》中对汉武帝立幼子刘弗陵杀其生母钩戈夫人的记载。汉武帝为防止女主乱政,找借口杀死钩戈夫人。

但《汉书》对《史记》这里没有采信,因为所谓的武帝“子立母死”是一个孤证,没有其他旁证,所以没有采纳,而且从逻辑上讲,汉武帝一代圣君,不会因为防止女主乱政而把9岁的刘弗陵放心的丢给一众臣子,要知道,皇权搞得是制衡,不能因为女主乱政就去冒奸臣当道的危险。

但是北魏建立后,却把《史记》里的这个事情当真了,这导致北魏的后宫血腥无比,导致北魏皇室的人丁凋零。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设立的去母留子的制度,认为杀掉太子的母亲,就可以避免太后专权的事情。于是在北魏的后宫里,一场场血腥上演,后宫的女人怀了孕,甚至都害怕生的是儿子,这就导致皇子的“夭折率”非常的高。

如果这个制度持续下去,估计拓跋氏能很快的把自己玩绝户了。

一直到宣武帝元恪时,皇后胡氏的儿子元诩被立为太子,按照惯例胡氏就要被杀掉了。但是这个胡氏求生欲毕竟强,而且也表现了后宫干政的潜力,她就联合了外朝大臣向元恪求情,皇帝居然把她就放了。


这个胡氏还真就干预朝政了,北魏杀了那么多无辜的女人,这个唯一的漏网之鱼真的开始祸乱朝纲了,把自己儿子都干死了,北魏也因此走向了灭亡。

这个胡氏,某种意义上,也算为前辈那些枉死的女人们报仇了。

为什么“子立母亡”这么一个在《史记》里无法证实的做法成了北魏付诸于实践的制度了呢?

北魏为防止子弱母强女子霍乱朝纲只是一方面,事实上,就算是生母被杀死,也同样存在隐患,史料里记载,太子失去了生母,便十分依赖保姆,所以北魏就出现了“保皇后”这样的女人。


除此之外,北魏实行子立母亡的制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北魏起势与游牧民族鲜卑,所谓的外戚,其实都是一个个大部落的首领,将女儿嫁给皇族。这和农耕民族的外戚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着更加独立的地位,所以一旦女人得势,势必会让自家部落做大,到时候连皇族都压制不了,被颠覆的可能性更大。

3

子立母死的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戚夺权,维护皇权统治。

子立母死制度化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理说太子登基为帝,其母亲尊为太后应该尽享荣华富贵。然而北魏太子的母亲,那么等待她的却是杀生之祸。

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不少于7位太后被处死,子立母死在北魏已然制度化,残忍化,那为何北魏会形成如此残酷的制度?还要从北魏统治阶级民族性质说起。

北魏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内部有许多部落,部落直接有强有弱彼此通婚,关系错综复杂。少数民族部落一般通过婚姻的纽带进行连接,北魏建国之后就皇族受到母亲背后的实力的严重威胁,而这些威胁背后又牵扯除了皇室之外的部落,这种情况下皇权被严重削弱。

于是拓跋珪在统一北方之后,建立北魏,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导致皇权的低迷以及其他部落的趁机壮大。拓跋珪借用手中权力逼死其母,又赐死太子的母亲,自此北魏子立母死制度基本形成。直到了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宣武帝并没有赐死太子元诩的母亲胡太后,实际上的子贵母死制度终结。

在初期子立母死制度的确为北魏政权稳定,和皇室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本身制度的残酷性起到了很大的反作用,成为北魏灭亡的定时炸弹。

立子杀母的行为早已有之

第一个行立子杀母行为的是汉武帝。想到自己登基的时候,处处受到窦太后的制约,以及汉朝初期的外戚专权加上自己立的是幼子,年龄偏小极可能出现太后干政。

生性多疑的汉武帝,于公元前87年处死太子母亲赵氏,然而避免了外戚干政的汉武帝,却成全了霍光专权。

汉武帝才是子立母死的开创者,然而这项制度被北魏长期制度化罢了。

综上所述:立子杀母是一种以牺牲女性生命而达到维护皇权延续的变态政治制度,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极端残酷制度是完全不合时宜,发挥不了想象的作用。

我是@晓话文史 ,谢谢你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4

这表明北魏借鉴了汉武帝确立的“杀母留子”制度,坚决的向儒家平民统治权思想核心靠拢,通过“杀母”来杜绝皇后、太后等道家贵族或新道家贵族势力对皇权的侵蚀,加强儒家君主或类儒家君主强化中央集权的努力。

不“杀母”的后果一般会形成母系的道家贵族势力形成“专权”,也就是所谓“外戚”,条件成熟,“外戚”就会“改朝换代”,比如王莽;所以帝王就会扶持自己的力量与“外戚”对抗,这就是“宦官”势力崛起的根源,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宦官”势力控制不住,也会形成“专权”,尤其是皇帝过于年幼,往往在“外戚”与“宦官”的双重压迫下,成为傀儡。

确立“杀母留子”制度,就是为了在儒家平民理念建立的国家中,使道家势力或新道家势力失去生存的土壤,“外戚”不存在,“宦官”也就失去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北魏以行动表明,他们是以平民化建国为目标??,他们的思维已经是坚定的汉文化思维,只有具备大彻大悟的“民主”思维,才能够在当时条件下实施这种雷霆手段的措施。

5

“子立母死”,很少听说。我们经常听说的是与之对立的“母凭子贵”。北魏施行的“子立母死”制度是个什么鬼?目的是什么呢?

“子立母死”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威胁皇族统治地位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弱子登基,太后干政的例子。最著名的是西汉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孝庄太后、慈禧太后。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王朝

拓跋珪登基后,他母亲贺兰氏家族势力依然强大,对拓跋家族构成了威胁,他便联合儿子(太子拓跋嗣)除掉了自己的夫人,也就是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

拓跋嗣怕背上杀母罪名,跑了。拓跋珪没办法又立了拓跋绍为太子。拓跋绍的生母贺兰氏吓傻了,求助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孝顺母亲,刺杀了拓跋珪。

拓跋嗣知道自己的父亲被杀后,心里暗喜,总算有死人背锅了。于是立即回宫,借助自己的大爷拓跋烈,顺利登基,以为父皇报仇的名义,杀了拓跋绍和其母亲。里子面子,全让拓跋嗣占了,真是个奸才啊。

至于说这个臭名昭著的制度是谁先提出来的,那就没有必要深究了。反正,这父子俩都不是善类。但是,“子立母死”这项制度,从此就推行下去,一直推行了八代。

(拓跋珪雕像)


此项制度与北魏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上文说过,北魏的拓跋家族前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族,深受母系社会的影响。拓跋珪之所以能打下江山,母族贺兰氏家族功不可没。

北魏建立后,贺兰氏家族势力不减反增。拓跋珪是汉武帝的粉丝,便学习他立子杀母的手段,消除隐患

(汉武大帝雕像)


“子立母死”这项残忍的制度并非北魏始创

史料记载的首先发明“子立母死”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杀的是自己最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汉武帝为什么对自己的爱妃痛下杀手呢?

因为他有心理阴影。吕后干涉朝政,安插了很多自己娘家人,导致内乱,政局不稳,差点断送了刘家的江山。

最重要的一点是汉武帝继位后,窦太后严重干政,治国理念也不一致,并且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提拔的心腹大臣。

这些让他很不爽,所以汉武帝痛下决心,杀掉了当时只有20多岁的钩弋夫人。不管以什么理由,这样做不得人心。以后的皇帝没有效仿,更没有形成制度。

但是,北魏创始人道武帝竟然把这个当成制度。直到第八代皇帝元恪终结了这项惨无人道的制度。

(饰演被沉猪笼的胡太后)


结尾

60年后,魏宣武帝元恪在位的时候,他自己信佛、并且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废除了这项制度,保住了生了男孩的贵嫔胡充华。讽刺的是,胡充华当上了太后,却成了败家女,还干涉朝政。怎么奢侈怎么来。大修寺庙,竟然还逼着大臣中的小鲜肉和自己私通。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最后被尔朱荣沉入了黄河。胡太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子立母死”制度的合理性。

6

7

吸取了秦始皇时代对母亲的囚禁,当时,母亲封自己的男宠为宫殿宰相。秦始皇一气之下将母亲的男宠斩杀。北魏借鉴了秦始皇的制度。弑杀母亲的男宠

8

中国古代各朝的兴衰,归结起来最恼人的顽疾就那么几个,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外戚势力过大必遭殃,子幼母壮;武则天算是奇才,但也弄得武氏一族招摇过市;唐明皇的杨家,最大祸事就是晋惠帝的皇后,司马懿苦心经营使得三分归晋,一百多年的大动荡好不容易安定了,结果大娘子挑事,弄出个八王之乱,又乱了三百多年,搞得比王莽篡证捅的娄子还大!多少儿皇帝不堪大任,都是因为“生于后宫中、长于妇人手”。大清内庭立规矩也很严,幼子出生满月就要被抱走,不可由母亲扶养朝夕相处,即便是这样还是折腾出一个老佛爷来。女人的母爱很伟大,但是天性,她会因为孩子容不下任何人。女人心海底针,谁猜的透,谁又有把握在极端严酷冷漠的帝王家,女人的性情?感情动物,发起飙来老天爷都晕。

9

或许是因为母亲死亡了,不管事了,儿子才能立足吧!

10

北魏时期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皇后或者妃嫔生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太子的亲生母亲就要被杀死。这项制度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他怕钩戈夫人把持朝政,所以就把她赐死了。在北魏并没有明确说一定是父子之间进行皇位继承,也没有大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皇位继承人的设立和继位与他们的母亲有着极大的联系,母亲势力强大,儿子才会强大。

北魏最开始这么做的人是孝明帝,他强制性把他的母亲的部落进行分离。后来他不光逼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还在立太子之后将太子的亲生母亲赐死了。于是北魏这项制度就开始继承起来了。

时间到了孝文帝时期,孝文帝的父亲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佛教十分信仰。于是在孝文帝很小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了他,当时他才5岁。因为有这项政策,孝文帝的亲生母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被杀掉了,他一直是被冯太后养大的,可是冯太后对他并不好,不仅经常打他还不让他吃饭。

因为有这个政策的存在,整个北魏的妃嫔都不想生孩子。到了孝文帝时期,他曾经想要把这个制度废除,但是遭到了大臣和太后的反对,最终这个制度直到宣武帝时期才被废除。因为宣武帝也是一个信佛的人,他不想要杀生,从那个时候开始立子杀母的制度才被取消,宫里的妃嫔们再也不怕生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