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

2020-08-09 12:04阅读(3454)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去参加丧事葬礼,由于是亲戚,主家给了孝布,事后怎样处理比较好?: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

1

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有关的物品,确实不好处理,可带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烧掉、丢弃。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奇闻趣事。

农村吃酒席,在刺楸这边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丧事酒席则叫作「吃死人酒」。吃死人酒虽然听起来带有一点晦气,但去吃酒的人却只把它当成普通的酒席。当然,丧事酒席上忌讳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讳,多为丧事葬礼的一些繁文缛节,而宾客也同样有忌讳,一般是让自己「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亲带故,平辈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纱或别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辈们则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则简化为一张戴头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刺楸就结合我们这边的习俗来简单谈谈吧。

一、在坟地烧掉

发丧出殡后,孝子贤孙、亲朋好友会携带着花圈和灵房随同抬棺材的「金刚」一道前往坟地,在下葬垒好坟茔后,花圈摆放在坟前或者坟头上,之后就要烧灵房。灵房是纸和竹片糊成的房子,是烧给亡故者的。

在烧灵房时,可以把孝布扔进去烧掉,这样也不会对亡故者和孝家不敬。当然,亡故者后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后,送葬队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应取下孝布,要么在坟地烧掉,要么取下来叠好带回去,反正不能戴在头上回到孝家。

回去后,孝家备有酒席,这餐在刺楸这边属于丧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称为「发丧酒」。

吃完这餐后,丧事酒席基本上就结束了,孝家也会挽留众人,但宾客们就开始回家了,在离开孝家时,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带回家去。当然,有些地方很忌讳,不能带丧事酒席上的东西回去。

三、带回家后当成白布利用

带回自家后,要拆掉孝布上的线头使之变成一张普通的白布,洗干净后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资的农村,刺楸这边很珍惜这样的白布,因为它的用处多着呢。

1、做布鞋。现在一双手工布鞋值两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时却羡慕别人穿运动鞋。好的布鞋都说有千层底,虽显得夸张,但足见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张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层鞋底。

2、做布袋。在农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来装粮食、做豆腐滤豆渣、磨猪儿粑和灰水粑、装蛇等。

3、蒸食物。农村蒸米饭、美食粑粑时可以用芭蕉叶,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后使用。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丧事酒席上孝布该如何处理的介绍,要是你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2

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略远点的晚辈,一般只有一个白布帽子,因为只是一块白布一挽绾在头上,两边耷拉着,所以也称拉达角儿。

那么,这些孝衣孝布,参加完葬礼后如何处置呢?有的地方是脱孝后统一收回焚烧,而我们胶东地区则不是,孝衣孝布分给谁,那就是谁的,参加完葬礼后,自然就由谁带回家。一般是在殡葬后在坟地即将孝帽拆开,脱下孝服,直接带走就行了。近亲的晚辈,各人收拾好个人的孝衣,在以后重大祭祀时还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带回家。过去是一直到烧完三年脱教,现在一般到烧五七即脱孝。其实现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殡时穿一次,以后烧七就不再穿了。脱孝后,这孝衣孝布就由个人处置了。

在过去,人们非常看重这块孝布,所有经常有亲属因为主家没有分给孝衣孝布而存意见闹别扭。这个晏子小时候确实亲见过,有的甚至因为这点小事儿断了亲,不再交往。那时候人们贫穷,买点布必须有布票,自然很看重这孝衫孝布,一个孝衫,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件衣服。那时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来也舒服,容易着色。经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摇着货郎鼓儿收布染色,喜欢什么色就染成什么色。晏子记得那货郎鼓的鼓点是这样的:“布隆咚,布隆咚,齐不隆咚布隆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跟着喊,“谁染布?谁染布?梁匠当当来染布!”而巧手的老娘们,有时候也会买来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见过母亲在大锅里煮染料染布。那时候,哪管挣个孝帽子戴着,也就明主人家看重,这个孝帽子这点布,拿回家主要用来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说,在我们这儿,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过现在农村没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没人看重了,争相戴孝的现象也没有了,不过太亲近的晚辈不戴不好罢了。现在的孝布都是化纤的,其实派不上用场,人们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记得我的车后备箱里曾经放着好几块大白布,后来老婆都给我扔掉了。现在随着移风易俗,我们这里送殡一般是戴个小白花,近亲的戴个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3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4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故处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我们这里,参加完丧事对孝布的处理分亲疏关系,如果是至亲,那这些孝衣孝布一定要带回家保存好,以备后用。大家都知道丧事后的祭祀每七天为一七,每一个七至亲都要到坟墓去祭祀,这时就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一直到满七(十七)才结束。

一般亲朋好友丧事结束就可以随便处理了,如果跟着一起去下葬,把这些东西扔墓坑里就行了。当然了,拿回家做其它用处更好了!

5

提主的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中国家庭里死人披麻戴孝是对死者的尊敬,增添悲哀的气氛,也意指孝子贤孙象白鹤一样恭送死者魂魄驾鹤西去。因此人死后,第一件事是赶紧的把白色的孝衣和孝帽给孝子贤孙们戴上。一直到开丧悼念的那一天,众亲朋好友都到了,每个人都领一顶白布孝帽,给死者行磕头大礼。

孝布其实是个好东西,现在人看不在眼里了,以前孝布是人人必争的布片,甚至还因为大小而闹的不愉快,因此撕孝布的人要公正而又有威望,多数都是和死者有直系的亲属,一直到现在手撕孝布的人是家庭中的公亲。而且他对死者家庭中的近亲和远亲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撕孝布的长短都有一定的讲究,辈份的大小和孝布的搭色也有不同,通长孝子是白孝服扎麻,孝孙是白孝服扎红,曾孙是孝服扎绿。由此看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过去争议孝布的大小是有原因的,人死入土后,孝布就是家庭中做鞋或缝缝补补的好布料了,是一块难得的布料,人穷时一小块布也是好的。

如今富有了,孝布也不是宝贝了,一般在死人入葬后,很多人都不要了,但是不能烧的,烧是一种不尊重,也对自已不利,会惹丧主不高兴的,放进垃圾桶倒是可以的,家里有用得上的那就更好了。

6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以上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布凭票供应,而且是正经东西,材料是纯棉布的,农村人是喜欢带回家派上用场的。而现在的年代,社会提供丰富的各种物质资源供人们挑选使用,而且现在的孝布孝衫大多是化纤料子,所以能用上的很少,收拾来收拾去,即使当时不舍得,后面也大多丢弃了。


我是家在南乡,期待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7

我们这边的习俗是带回家里,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是在走之前交给主家,这种情况少,多数还是自己带回家里。能够穿戴孝衣孝布的人,多半都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或本家侄女侄女婿,在农村的丧葬中,一般需要七天才会结束,而这些亲戚,基本上每次的丧葬事宜都要赶来,此时需要穿上孝衣孝布才行。

一般来说,在逝者离去后,主家会挨个通知亲友,亲友在得到通知后也会如约前往,在整个丧期内需要去往几次,而在此时都要将孝衣穿上,这样的话才能显示尊重,不然的话可是不正确的。在逝者安葬的那天,亲戚一般吃完饭就会离开,在离开前,需要将身上的孝布孝帽拿下来,不然的话可就会闹出笑话了,总之每次离开后都要第一时间将其拿掉。

当然亲戚中也会留下一些人参与老人坟墓的安葬,等到棺材入土、位置调整好了后,亲戚就可以离开了,此时还需要将孝布拿掉,之后将孝布拆开。拿回家里后的用途可就多了,可以当成抹布用,也可以塞到被子里,总之它已经没有了孝布的含义,大家可以随意的处置。

目前也有一些地方的孝布是租赁的,这样的话可能在丧葬过后,大家需要将其交给主家,这样也是本着再利用的理念,节省了一笔开支,资源可以更好的利用。不过大部分的地区,还是购买的孝布,毕竟它的价格不是太高。一般情况下,带回家里是没有错的,大家有何见解?

8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谢谢问答的邀请!

农村丧事酒席可以说是本村人必须要参加的一类活动,特别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主家还会给他们发孝衣孝布,让他们也能够为老人守夜、待礼,敬自己的一份孝。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事酒席完了以后,对孝衣孝布的处理就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这关系到主家的待客之道和对老人的情。

同时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就好比俗话“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乡”一样。我走过几个农村地区,他们当地对孝衣孝布的处理方式和我们本村都不一样,所以我想结合本村和在这几个村的经历,说一说咱们农民是如何处理孝衣孝布的。

  • 随着老人入葬一起烧掉

这是我们本村的白事习俗,咱们村都是头天晚上打丧鼓(吃白事酒席),第二天早上吉时把老人下葬,此时所以孝子孝女都要跟着送行。等到帮老人把土屋(坟墓)弄好以后,大家会给老人烧纸钱、纸房子等,同时孝子孝女也会把孝衣、孝布取下来,随着这些纸房子一起烧给老人。

这边之所以这么采用烧掉的方式,是因为我们将孝衣孝布也当做属于老人自己的东西,在他们死后自然也得通过烧掉的形式给他们送过去。当然对于老人的衣物、被子等,我们这边的农民又会另外选择日期进行处理。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认为选择烧掉的方式更有利于后代忘记对老一代的思念,使得他们继续生活。正所谓:逝者已去、生者长存,最为主要的还是咱们活着的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 其他地方处理孝衣孝布的习俗

正是因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才造就了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才使得咱们农民的生活吸引人。

咱们隔壁乡镇处理孝衣孝布的方式就和我们这边农村不一样,他们等到孝子、孝女的仪式完成后,就可以不用戴了。至于以后怎么处理,则完全由孝子们自己决定,或者是带回家当做抹布等使用,或者是直接烧掉。总之相对来说,要比我们这边自由得多。

其次还有些地方是把孝衣孝布分开处理的:孝衣他们会直接烧掉,或者和农村老人的棺材一起掩埋。孝布则直接串在一起,然后挂在棺材旁边。这和我们这边的“挂清”习俗差不多,即清明节在老人坟墓旁挂上饰品,表达对老人的哀思之感。

不过不管这些地方是怎么处理孝衣孝布的,归根结底都是出于方便和对老人寄托哀思两方面来考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在农村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掉孝衣孝布的,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当地的习俗。不同的人对死亡和白事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人之常情而已。

9

十里不同俗,且看我们闽西农村是如何处理孝衣孝布的:

我们的村子位于闽赣边区,虽说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同,但同一个地区的丧葬文化大抵还是差不离的。题主是参加完丧事白席,可以确定的是题主是作为客人的身份参与白事的。根据我们当地的习俗,可以分为以下2种情况:

1、直系亲属披麻戴孝,送殡后孝衣归还主家

举个实例:当年我奶奶去世,姑姑前来吊孝。姑姑是奶奶(逝者)的女儿,自然需要披麻戴孝,扶棺送殡的。当然,孝衣都是由我们家准备的。当丧事结束后,这些孝衣由我们家收回(往往由亡者老婆、儿媳、女儿等女眷洗干净晾干后收起来)。

2、旁系亲属、邻居及朋友只领孝布,送殡后自行处理

作为逝者的普通亲朋好友,是没有必要披麻戴孝的。这种情况一般由主家送一块孝布(以前是白色麻布,现在多数用毛巾代替),送殡的时候系在手臂上就好了。送殡结束后,孝布就归送殡的客人所有,至于怎么处理,自然看自己的心情了。总结前人的几种做法:

(1)送殡后把孝布带回自己家。这种情况多是喜丧,觉得逝者福缘深厚,有托福的意思。当然,带回家后也分两种,一种是带回家就当做普通毛巾用;一种是带回家存起来,以后家里老人仙逝后可以发给客人(以前这种做法很普遍,现在大家都富裕了,这种做法越来越罕见)

(2)送殡后把孝布扔了。我想这种情况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多,肯定是因为逝者不是高龄自然死亡,例如意外、病故等。不过,扔孝布的时候一定不能当着逝者家人的面,不然会被认为是挑衅、以后不想来往的意思。

综上,如果依据我们当地的丧葬习俗的话,题主是完全可以把孝布带回家的。


以上是一点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给出的答案,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期待您的关注。

10

在我们当地的风俗传统习惯中,如果亲戚朋友家有人去世去奔丧,办丧事的人家会发给来参加吊唁的亲朋每人一个白麻布缝制的孝帽。

根据亲戚的亲疏关系,孝帽的尺寸大小以及用布料都有不同。男性亲戚跟女性亲戚的孝帽也有差别。一般来说男性的都是以帽子为主,女性的帽子后面带披巾。

在吊唁现场是一律需要佩戴孝帽的,这是对死去情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家人的一种尊重。如果在参加葬礼的过程中,需要从亲戚家出门去别人家或者是临时回家,则需要将帽子摘下来。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带出办丧事的人家。

等到丧事结束以后,孝帽会带回自己家里处理。过去农村做土布鞋,去亲戚家参加葬礼之后的孝帽是主要的鞋底布料,这就是主要的用途以及处理方式。现在农村做布鞋的少了,孝帽带回来之后大部分就扔掉或者是放在家里放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丧礼结束之后烧掉。

以上就是我们家当地对于孝布孝帽的处理方式。可能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欢迎您在下面留言,说说您当地的风俗习惯,感谢您的阅读,如果你喜欢我答案的话,欢迎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