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朝为什么1912年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立北清政权?

清朝为什么1912年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立北清政权?

2020-08-01 12:02阅读(69)

清朝为什么1912年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立北清政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就在八国联军组团进攻天津的同时,沙俄帝国还派遣了17万大军席卷东三省,团灭了

1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就在八国联军组团进攻天津的同时,沙俄帝国还派遣了17万大军席卷东三省,团灭了清政府留守在东北的9万驻军。这导致清朝在东北经营了近三百年的基业,瞬间崩塌了。

并且最糟糕的是,俄军占了东三省,任凭清政府如何抗议,始终都没有撤走的意思。

脑门上顶了一把剑,清政府非常头疼。为了收回东三省主权,清政府只得寻求外国的帮助。

不过英美日的抗议也没有逼走俄军,于是收回东北这件事就只能暂时搁置,清政府只能先解决内部问题。

当时内部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多了,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军队问题。由于八国联军的打击,原本直属中央的武卫五军,除了袁世凯和宋庆的部队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因而慈禧回銮后,她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重建武装,保护京城。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鸿章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而同日,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接过了李鸿章的政治遗产,成为了未来十几年里,搅动中国风云的那个人。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上任之后马上就意识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如何不让慈禧把他的部队调出京津地区。

因为之前的武卫军就是例子,一旦慈禧意识到京津防务有问题,就会从其他地区调集人马先来充实京津地区的防卫力量。如果是这样,袁世凯很可能会被调走。而那样他就没办法掌控京津地区了。也就是不能掐住满清朝廷的脖子了。

于是袁世凯就双管齐下,他一方面大肆宣扬旧军的不堪一击,没战斗力,恳请朝廷准许他训练新军;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向朝廷推荐自己的部下,比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让他们控制住新训练出来的部队。

由于旧军确实没战斗力,袁世凯推荐的心腹也确实有练兵之才,并且当时沙俄在东北赖着不走,威胁北京安全。因而慈禧也就批准了袁世凯的奏请,让他全权负责练兵之事。

就这样,清政府1902~1905年期间训练出的五个镇,加上袁世凯之前在小站练出的八千新建陆军,总计七万人,就都姓了袁。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没办法,谁让八旗子弟都是废柴呢。

1904年,日俄矛盾激化。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高喊着“皇国兴废只此一战”,赌赢了国运,打败了沙俄。

沙俄被挤出东北后,东三省除了关东州和中东铁路之外的所有地盘,在英美主持下,日本都还给了清政府。东北的主权又回到了清政府手上。

不过东三省主权虽然归还了,但满人在东北的基业并没有恢复。此时的东北,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满人在东北,无一兵一卒。

1906年,为了尽快恢复东北秩序,慈禧委任贝子载振、尚书徐世昌前往东北视察。第二年,慈禧在看完报告徐世昌的报告后,下旨将东三省改制。之前三省是将军辖地,现在改成行省,设总督和巡抚。

前面说了,八旗子弟都是废柴,满洲八旗在东北也已经没有武装力量了。因而改制后的东三省督抚,就都交给了袁世凯的北洋系的人来充任。其中袁世凯的大军师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袁世凯的一手提拔的三个小弟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分别担任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巡抚

于是就这样,东三省也姓了袁。

这里顺带一说,徐世昌在东北当总督时,带去了三个协(相当于旅),并以这三个协为扩军基础,组建了东北新军。并且徐世昌还重用了很多土匪,在这些土匪中,就有张作霖、冯德麟等日后叱咤风云的军阀。这些人对清政府谈不上忠诚,但对袁世凯,那是非常敬仰。袁大总统吼一嗓子,这些人都会吓得汗流浃背。


袁世凯大权独揽后,满洲贵胄和一部分汉人官僚极为不满。他们对袁世凯的攻击是一波接着一波,有说袁世凯是年羹尧的,有说袁世凯是吴三桂的,反正大家骂袁世凯的调调都差不多,都骂他日后必然会图谋不轨。

袁世凯受到这些攻击,汗流浃背,他当时又不敢造反。最后为了保命,便不得不频频向朝廷表忠心,辞掉所有兼职(袁世凯除了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还兼任吏户兵工四部尚书)和所有的兵权。并在慈禧太后的刻意安排下,明升暗降,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升为军机大臣——由权臣变成了光杆司令。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顺便也带走了光绪。

这一下袁世凯彻底倒了霉:摄摄政载沣愤恨袁世凯曾出卖光绪,把他赶出了朝廷。并且袁世凯的一干心腹也都撤换,比如东三省总督换成了蒙古镶蓝旗的锡良,北洋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载涛和载洵。

按满洲贵胄当时的想法,把袁世凯挤走,然后把权力再夺回来。

然而,这些人想法太天真了。他们在夺权的时候忘了一件事——袁世凯能上位,是因为他有本事。这些八旗子弟想夺权,却没有能力把袁世凯走后造成的权力真空填补起来。这就很尴尬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时已经夺权成功的八旗子弟完全没有镇压起义的能力。于是赋闲在家三年的袁世凯,就又被摄政王载沣请了回来。

袁世凯回朝后,很清楚当时的时局——以北洋新军的实力剿灭革命党是小事一桩,但清政府没有信用,他必须要利用革命党威胁清政府向他出让更多的权力。他必须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在夺权之前,袁世凯还要先干一件事,那就是要先把载沣赶下台。



1911年11月1日,载沣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给了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然后,他就辞职回家了。

搞定载沣之后,袁世凯就开始哭穷。他威胁隆裕太后,不给钱就不开拔,逼得八旗子弟砸锅卖铁的给他凑军费。这个时候,这帮八旗子弟还没有明白袁世凯的真实想法。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喂饱了袁世凯,让北洋军南下,天下就还是自己的。

可是他们哪里能想到,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心态已经变了。

1911年11月27日,汉口、汉阳失守,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战扬威。

不过袁世凯并不着急继续推进,他敏锐的发现了当下的问题所在:独立省份很多,但并没有统一的指挥;东南财源被断、关税也被切,朝廷没钱,而他自己刚刚从朝廷手里勒索到了一大笔军费跟军权,这意味着他就是当时能左右整个中国未来走向的人,而且是左右能力最大的一个

宣统皇帝只是个小屁孩,隆裕太后只是个女流之辈,革命党大多是文人,此时没有谁比他更适合统治这个国家。

所以对当时的袁世凯来说,大清朝他是铁定不会保了。他要考虑的是如何体面的结束满清统治,如何优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造反,然后调头杀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王公贝勒全都砍头,当然是可以的,但这么干太丢脸面。

而灭了革命党,然后谋取实权,搞君主立宪制,这当然也可以,不过这么搞,他就得罪人了,以后肯定会不得好死。

所以对于袁世凯来说,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推他上位。而要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推举他,最好的动力就是恐惧和贪婪。于是袁世凯在打下汉阳后,他就回到了北京,一面宣扬革命党的恐怖,一面贿赂庆王奕劻,操纵时局。

当时朝廷的八旗子弟哪知道时局,袁世凯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以至于朝廷把宝全押在了袁世凯身上,就连禁卫军跟京师防务也交给了他,期待他能让自己翻盘。

到最后,袁世凯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制约也越来越小,彻底捏住了满清王朝的命根子。八旗子弟全部当了瓮中之鳖,被北洋军控制在了京城。


1911年12月17日,在袁世凯的建议下,南北议和开始。所谓的南,是十七个已经宣布独立的省份所组成的临时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实当时革命党人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其中一部分立宪派的墙头草,早就表示要拥护袁大人了。所以继续打,清政府有利。但是清政府高层并不知道这些事,一直到最后袁世凯偷摸着跟孙中山签了协议,都不知道自己被卖了。

当然,后来一些八旗子弟明白了,知道自己被卖了,这些人还是爆发了一些战斗力。比如铁良、载涛、载洵等贵胄就搞了一个宗社党,要暗杀袁世凯。

不过当时整个京城的防务都被袁世凯捏在了手里,就连北京的警察机构也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来的。八旗子弟手里根本没牌可打。

所以当袁世凯授意汪精卫,让他联络革命党炸死保皇党的几个头目后,八旗子弟终于发现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如果听话,说不定还能活命,不听话,立马就得死。

到了这个时候,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回东北也不可能了。先不说东北还有没有大清复国的根基。就算有,八旗子弟此时此刻也没有跑路的可能性了。

所以在1912年1月,当袁世凯则带起了最后一波节奏:国内外的各路电报如雪片般飞入北京城内,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威,诱之以利后,八旗子弟终于明白自己是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

想活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共和。

终于。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

2

这个问题非常好,蒙古覆灭以后可以返回蒙古,为何满清不行?应该说,满清的多尔衮和顺治和康熙后世帝王应该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自满清入关以后,就彻底封锁关内和关外的联系,也就是把关外当成了自己的“自留地”所以才造成了后来沙俄入侵贝加尔湖。外兴安岭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满清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外力的入侵造成了满清的失败。满清可以封锁自己,但无法封锁自己,十九世纪以后,沙俄入侵,日本占领朝鲜,使得整个东北关外地区已经彻底“暴露了”满清的封锁实际上封锁了自己。果满清积极开通关内和关外的联系,反而会有机会把关外东北弄成自己的自留地。堵不如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在于此。而在武昌起义以后,如果摄政王但凡有点魄力,有些当年开国摄政王多尔衮的本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关内留给袁世凯与革命党去争,自己带着小皇帝返回关外,说不好真有机会的。当时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就是铁杆的保皇党,赵尔巽是愿意满清前往关外独立的。总督赵尔巽以强硬手段压制在东北的革命党,可谓对满清忠心耿耿。是有政治条件的。日本出于个人目的也是支持满蒙独立,但由于袁世凯的远见,满清接受共和自动退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如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从后来溥仪建立“伪满”可以说是有一定政治基础的。

再就是蒙古是主动退出,满清是被迫退出,蒙古有资本满清没有。还有就是蒙古立国时间短没有被汉化,依旧保持着游牧的特性(这也是蒙古立国不长的原因),蒙古贵族始终把持着国家最高核心权力,而汉人也不愿意去蒙古谋生,而满清则不然,立国近三百年,已经彻底汉化,满清末年汉族已经完全把持了国家的全部权力,所谓八旗子弟也完全成为了造粪机器,满清末期,大量汉人闯关东,极大稀释了关外的人口。1910年的时候东北人口已经是1800万了,基本全是汉族人。缺乏统治基础了。最关键的是,就算摄政王载沣愿意带领皇室前往关外,又有多少旗人愿意前往关外,无人,无兵,无钱,无权,这样四无政权就算到了关外又能如何?沙俄,日本在旁边虎视眈眈,能否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很成问题。已经彻底养废的旗人根本不愿意和有能力去开创基业了。他们的龙兴之地也就彻底丧失了时机。


清朝宗室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满清末代肃亲王善耆辛在亥革命后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

主张清廷拒绝与民国和谈。在东北的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但都被张作霖镇压和剿灭。曾作诗“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但由于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如果在退位之前,立即前往关外是有机会的(这是唯一的时机)。但丧失了也就失去了。因为一个已经彻底腐化的阶层已经无法再次产生有能力的人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

在江山崩塌的时候,清朝皇室之所以没退到他们的老家东北,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无处可退,就算退了也没有多大的翻盘机会,因此,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他们才选择了主动退位。

清朝灭亡时,东北已不是他们的自留地

我们都知道清朝皇帝们对东北极其看重,为了保持东北的原始、为了防止东北成为汉人的农耕土地,他们是一直严令禁止普通汉人百姓们进入东北的。

不过在清朝入关早期,他们并没有封锁东北的意思,那时候顺治皇帝甚至还下令让不少的汉人迁到了东北。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后来康熙执政,在康熙执政期间,随着康熙危机意识的加重,他就开始全盘推翻了自己父亲的决定,禁止了汉人百姓们进入东北。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东北是他们发源的祖地、是他们最重要的根基,要是什么时候他们那几十万旗人被那几千万、上亿汉人推翻的话,他们唯一能逃回的,就只有他们发展起来的东北了。

这点,在历史中是有案例存在的,元朝在被明朝推翻之后,就有不少蒙古人逃回了他们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北元,他们是一直到了明朝即将灭亡之前,才被皇太极派人给消灭的。

正因为有着这方面的考虑,清朝就从康熙时期开始推行起了封锁东北的行动。

一直到清朝末期为止,东北与汉人聚居地之间都始终树立着用柳条编织而成的柳条关,虽然这些柳条关很多时候只能防君子,但是如果再匹配上他们制定下来的严格惩罚设施,那么这些柳条关就会变成真正能防止汉人百姓们进入的“铁墙”。

他们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是现实并不能如同他们所想象中的那样发展。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随着朝廷对东北管控力度的减弱以及关内各地出现了严重的“地荒”,所以就有不少关内的百姓们冒着禁令闯入了东北。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闯入东北之后,最终慈禧也只能选择了妥协,下令撤开了柳条关、把那些对土地拥有着强烈渴望的关内百姓给放进了这片广袤、荒芜的东北大地。

在慈禧没放开关禁之前,内地百姓们前往东北一直都是有着偷渡性质的,虽然有不少百姓为生计闯到了东北,但是一直没达到多么庞大的规模。

直到了慈禧撤开柳条关,内地正因为没土地种田而愁得睡不着觉的农民们才如同洪水一般闯到了东北,渐渐的,把东北填满了起来。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发生,导致了东北汉人百姓激增、逐渐成为了汉人们的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1912年清朝皇室带着正年幼的溥仪逃到了东北,大家觉得他们还有地方可逃吗?

首先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就无法在东北重新创造北元的奇迹。

其他的几个重要原因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东北的局势非常不稳定。

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人就早已对东北产生了念头,要不是俄国人也把东北当成了他们盘中的肥肉、不允许日本跟他们争夺利益的话,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可能就把东北给夺走了。

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后,俄国派军在东北进行了大肆的烧杀抢掠,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对东北的掌控,后来要不是日本也眼红于东北的利益,和他们爆发了日俄战争,可能东北就已经落到了俄国的手中。

在这种周围环伺着两大强敌的情况下,清朝皇室也首先打消了逃回东北的念头。

还有就是时代的变化,到了清朝结束的时候,火器早已经取代冷兵器成为了力量的象征,这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马上民族的优势,在枪林弹火之下,就算他们逃回了东北,能抗衡得了民国军队吗?

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遭遇到生死危机。

在他们宣布退位之前,袁世凯就已经对他们作出了承诺,声称不会让他们受到任何的伤害,甚至还允许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中、每年给溥仪以及一些重要成员们调拨几百万两钱财供他们使用,在这种丰厚的待遇下,他们是没有理由会拒绝的。

所以说退无可退、外敌环绕、武器差距、丰厚待遇等方面的情况都是他们没有选择逃回东北的主要原因。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非常简单,关外早就是汉人的地盘。

旗人本来就是少数民族,人口一共才200多万。

这其中,真正的满族人还不足这个数字。

满清入关以后,绝大部分旗人都跟着去北京和各地享福了,关外人口更少。

根据《中国人口》东北三省分册的记载,189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分别为430万、62.6万、100万,总人口约为600万。

这600万人口中除了少数旗人驻军,旗人平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满洲地方志》草案卷,清民政部宣统元年(1909)对辽宁省的人口调查材料,满族48万5959人。此后闯关东还会持续。当时该省总人口1023万8309人。

这就是当时东北的满族人口数量。因为人口太少,满族还保持着少数民族,起不了什么风浪。

同时,满族腐败的非常快,就算把东北三省全部送给他们,很快也会被沙俄或者日本吃掉。

军队不谈,在清末为了解决旗人吃闲饭太多的问题。清政府给与旗人极其优惠的政策,让他们去东北种地,国家送给他大量土地、不要收税、还提供资金和农具。

结果根本没有人报名,哪怕是在北京吃不上饭的满族人。

最终好不容易忽悠了一部分人去。

不到3年,全部跑了回来。

为啥?

享福惯了,吃不了这个苦。当时皇帝自己都气的不行,说:怎么变成这样一群窝囊废。

另外,民国时期东北其实是操纵在军阀手中,不会随便听从溥仪他老爸的命令。

况且,既然决定下台,就干脆一些,这样还留个体面。

你留着东北不松手,到时候又是被武力打垮被迫屈服的下场。

5

清朝皇帝之所以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回他们的龙兴之地——东北,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清军入关后,严禁汉民到东北地区进行开发,据说是怕破坏了满清的龙脉。因此,到了清末,东北的开发程度仍然比较低,也就是所谓的“北大荒”!物质生活条件上,根本无法跟关内相比,所以满清贵族不会再想回去。

2、东北已经被沙俄和日本觊觎和蚕食,即便是满清贵族现在回去,东北也不是他们入关之前的样子了。

3、满清皇帝退位,是有条件的。皇帝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生活,享受与原来并无二致的物质生活,因此,即便没有了权力,他们的生活依然是很优越的。有了民国政府的保障,满清贵族也没别要回去。

二、主观原因: 1、满清入关以后,积极实行了汉化政策,他们已经与中原王朝的皇帝,没有什么区别。这跟曾经入主中原,又狼狈逃走的蒙元皇帝大相径庭。蒙元是始终没有融入汉文 明,而满清则是完全融入,并有了继承和发展。

2、满清重用汉臣,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臣,而像袁世凯、段祺瑞等手握重权之人,也算曾蒙受清廷厚恩。所以,也不至于有太多的民族仇恨。这样促使双方可以在和平的条件下,谈有条件的退位的事情。

3、满清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已经是病入膏肓,隆裕也好,溥仪也好,都已回天乏术,即便到东北另起炉灶,也是无济于事,这一点他们也心知肚明。

6

根本原因就是,清朝之亡完全不是一个军事问题,不存在退不退到东北的事情。

清政府的灭亡,不是灭在军事上,而是灭在政治上。

让清政府灭亡的,自然是辛亥革命。可是直接推动这场大戏的,却是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的统治者们发现,他们完全对付不了革命党。北洋军听调不听宣,想打仗?就一个条件——把袁世凯调回来。

虽然摄政王载沣深恨袁世凯,但他此时没有办法。袁世凯不出,满清的江山就没了!(事后证明,他出来以后才是真的没了)

袁世凯出山以后,也是很干脆的提了俩条件——要我去打仗?第一,罢免载沣,第二,拿钱来。

载沣算是满清贵族里最后的能掌控局面的人了,他一走,八旗子弟里真的就没人能制住袁世凯了。

载沣本就无意政坛,加上隆裕太后让袁世凯出兵心切,所以很干脆的辞了职。载沣都解决了,钱自然不是问题。隆裕和宣统娘俩凑了一大笔钱,给北洋军做开拔军费。

袁世凯拿了钱,跟革命党打了几仗,拿下了武昌附近的几座城池,然后就再也不前进了。

干什么呢?

逼宫。

在清朝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袁世凯极尽揽权之能事,能拿的权力全都要拿到。除了前线兵权以外,京师的警卫权也归了他。外交、财税的权力也统统归了袁世凯。隆裕是个女人家,对政治一窍不通,她唯一的盼望就是:袁世凯要啥我给啥,能保住大清江山就行。

然后,袁世凯就反了。

本来是去打革命党的袁世凯,悄悄的把大清给卖了。直接给满清的太后、皇上、贵族们开了个条件:退位,大家都能活下去。不退位,可别怪我不客气,我记得当年法国的路易十六因为不退位,被人推到断头台上……

一番威逼利诱之下,隆裕害怕了,开出了条件:退位没问题,保证我们娘俩的安全和富贵就可以。袁世凯也满口答应,事后也的确做到了,保证了溥仪母子的安全。

有人问,满清当时没想反抗吗?

满清贵族当然想反抗,只不过反抗没用而已。

满洲贵族当时手里已经没有兵权了,连北京的警察都掌握在袁世凯手里,不要说驻军了。清朝唯一能打仗的部队就是北洋军,而北洋军已经变态了,段祺瑞等人上书:如果北京的王爷们不答应退位的话,我们兄弟们就进京跟他们好好讲讲理(痛与诸王陈利害)。

在这么赤裸裸的威胁下,一无兵二无权的满洲贵族们有什么抵抗能力呢?

所以说,清朝灭亡跟明朝灭亡不一样,明朝的李自成打来之前,崇祯还可以逃到南京去。可是清朝的袁世凯就在眼前,袁世凯会允许太后和皇帝走吗?

另一方面,当时的东北早就不是满族人的天下了。





在清朝历史上,朝廷曾经对东北实行过严格的人口封锁制度,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就是为了哪天朝廷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回到东北老家。

可是在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基层管控力变低,加上中原的天灾不断,大量的人口向东北移民,前后达三千万人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东北也爆发了革命。吉林、辽宁的新军都有人出来造反,像蓝天蔚这样的革命者,在东北打出了很好的局面。对于清政府来说,东北的情况实际和南方的革命省份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也不会允许清政府撤向东北。

早在1900年,沙俄就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趁机占领了东北,东北九万清军全军覆没。整整四五年时间里,东北都是控制在沙俄手里的。

1905年,日本为了争夺东北,和沙俄打了一仗。这次战争日本虽然赢了,但由于实力不足,各国干涉的情况下,日本没有独占东北,而是把东北吐出来还给了中国。但是日本保留了驻兵权和铁路控制权。虽然中国名义上收回了东北,但实际上命脉依然掌握在日本手里。

而收回东北以后,朝廷派过去的东北总督是袁世凯的把兄弟徐世昌。徐世昌在东北招兵买马,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其中包括张作霖)。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东北全是汉人武装,完全没有满族的存在感,当年清朝的龙兴之地,反而成了清政府统治最薄弱的地区。

这样的一个地方,清朝想往那里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7

(隆裕太后)


客观来说,清皇室在1911年完全有能力、有实力、有可能退往关外的。


1911年支持清皇帝的大臣、军队并不缺;其他人不说,如果不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拦着张作霖,张作霖已经带着军队“入关勤王”了。虽然张作霖没能“勤王”,但是他确实做到了把东三省倾向共和的人一扫而空,史料记载张作霖大约杀了400人左右。

另外说到支持清皇室的军队,冯国璋对清皇室是绝对有感情的,而且他对段祺瑞领衔逼迫清帝退位是十分不满的,如果不是幕僚阻拦,冯国璋可能会通电声明自己支持君主立宪。另外,北洋第三镇曹锟在张勋复辟时态度暧昧,还公开表态说“没有皇帝就是不行”。

另外,升允在西北,带着西北地方部队一直围攻西安到清帝发表退位诏书一个月以后。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东三省的日本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对于“清皇室是否退往关外”态度暧昧。

以张作霖为例,他在1912年1月去到奉天日本领事馆,见日本领事时表示如果袁世凯撤换清帝国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他将拥戴前清肃亲王一块“归依日本”。

张作霖的表态是不是真心可以暂且不论,仅仅张作霖这个表态就足以说明日本对待对待前清态度的暧昧,这就像某一个伊拉克军阀肯定不会对美国大使说,我将拥戴萨达姆的儿子,和他一块接受美国的领导。

因为这个军阀肯定知道美国对于萨达姆的态度,换言之,张作霖之所以敢这么对日本领事表态,说明他知道日本方面对清皇室是否退往关外“自立“,态度是暧昧的,甚至期望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客观上清皇室是有资本撤往关外的。


(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

但是为什么清皇室选择不撤往关外呢?

主要原因是清帝国的爱新觉罗皇室自己没有“退往关外”的决心。

根据曹汝霖的回忆,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师时,在京的亲贵们纷纷带着家人逃亡天津,京师到天津的火车拥挤到了无法站人的地步。亲故们一时之间没办法把财富统统带走,就把金银珠宝存到英美银行里。

归根结底,清皇室、宗室和勋贵们早就忘记自己来自白山黑水,而把关外视作“边疆“。


(1913年的沈阳)

这一点早在嘉庆帝时期就表露无遗,有宗室被迁居到沈阳后甚至不惜自杀,搞得嘉庆帝大为不满,发上谕说,古人云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我今天让你们这些人以贝勒、贝子、国公的身份会沈阳居住,不就是让你们显耀乡里吗?怎么你们搞得好像是我在发配你们一样?

从嘉庆帝的牢骚可以看出,早在辛亥革命前100年左右,清朝皇室子弟已经把关外视作是“穷乡僻壤”,把迁居沈阳视作发配。

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指望隆裕太后带着小皇帝退往关外呢?

8

如果复盘清末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情况,那就是清朝对局势判断失误。其实清末别看有什么革命,还有各省响应,而实际上各省都是一堆地方军头乘势而上,夺取本省控制权,实际上这个革命是一盘散沙。
只要清政府扑灭了湖北的革命党,再对其他各省进行必要的政治妥协,这个革命就可以用基本平定来形容。

而且,在清室退位之前,清朝手里还是有相当的本钱的。当时清朝手里还有一支有三万多八旗子弟组成的新式陆军,还有差不多三万人加入了装备略逊于新式陆军的巡防营,这些八旗子弟是效忠清政府最主要的力量。其次清政府手里还有二十万人左右的巡防营,虽然武器装备略逊于新军,但是他们对清政府的效忠是不可低估,这是出于对新军的厌恶。典型的代表是张勋。

再者,各省的新军大多数也可以用花架子来形容。由于各省财政不如中央充裕,再者其对兵员素质上并不上心,所以其部队战斗力很难能和北洋新军对比,甚至未必能和巡防营相比。以江苏新军第九镇为例,主要兵员苏南人向来体质较弱,而且还好吸食鸦片,也不服从新式操典,所以江苏第九镇战斗力最弱。其他各省的新军也并没有比江苏第九镇好哪去。

如果不考虑五个镇的北洋新军,清政府只要把八旗子弟组成的新军以及巡防营,叛乱仍然能得到有效压制。即便是袁世凯,到了这幅局面的时候也要考虑考虑如何应对,逼宫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更何况,袁世凯训练新军的时候讲究的更多是忠君爱国这套传统理论,而非向袁世凯个人效忠。

但是由于叛乱的快速性和连续性,使得清政府对此产生了误判,认为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全国性叛乱,不再是乱党小打小闹,搞什么恐怖袭击。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政府想要退回关外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还可以利用八旗子弟以及东北地方势力对于清政府的效忠,继续在关外玩忠君爱国这一套思路。这也是革命党想要的,革命党说白了就是一百多年前民族分裂分子,和大佛爷、热大姐以及姓蔡的那个女省长没什么两样,所以汉人在十八省满人在关外各过各的也是这群“革命志士”想要的。但是由于清政府误判局势,以及清政府对于中国和大一统的重新定义,再加上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以及皇室的利益,清政府和袁世凯达成了过渡协议,将内地十八省以及边疆区全部交给了袁世凯。

再者,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来说,如果推到关外早晚沦为日俄两国的傀儡,很可能就会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一个结局。所以,在清政府误判局势的情况下,和袁世凯达成过渡协议是最可行的方案,不仅维护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利益。

总结,还好清帝虽然误判了局势却没有被一家一姓的利益蒙蔽,向袁世凯的民国政府完全移交了中国的主权和法统。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遗产,当然蛋白质不长脑子是理解不了的。
最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全文完

9

历史上,很多朝代亡国之后,都要玩一招死而不僵/另起炉灶的把戏。

北宋灭了之后,南逃整出个南宋;元朝大都沦陷后,元顺帝跑回大漠,有了北元;明朝崇祯死后,国都沦陷,照样没死透,整出个小南明。为何清朝不退出关外,建一个北清延续一下呢?

其实咱们想到的事,满清入关时都想了好几遍了,多尔衮背着小顺治,坐进紫禁城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这皇位稳不稳,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原本留了后路

等到占领了中原,逐渐把全国大部分收入囊中的时候。满清八旗贵族还是担心,江山是捡漏捡来的,总觉着不踏实,得留一条后路,这条后路就是关外龙兴之地。

满清统治者对这个大后方根据地很看重,康熙时期加强过禁令,乾隆时期再次加重处罚力度,在喜峰口等多处设关卡,杜绝边民过关。

可是天算不如人算,清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清朝封禁了内地人去关外的路,人们想关外讨生活,还得九死一生闯关东。

龙兴之地算是毁了

但清朝打不过日本,也打不过沙俄。甲午战争以后,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朝的龙兴之地,成了日俄跑马圈地的乐园。两家外来强盗为了分赃不均,甚至在主人家的地盘上打了一架。1905年,日俄战争在清朝给自个儿准备的自留地上,打响了。作为主人的清朝,连拉架的勇气也没有,只能在旁边吃瓜做观众。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满清皇族傻眼了。十七省先后通电宣布独立,响应革命。满清的地盘,只剩下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东北的军阀则是墙头草,摇摆不定。唐玄宗逃四川,南明逃南京都不通,都被革命党占领了。往北面或者东北倒是,貌似可以试一试。不过,不管内蒙还是东北,再北边都已经沦为沙俄势力范围,去了也就前途未卜。

让袁世凯给拿捏了

于是,满清贵族打算启用袁世凯,看看能不能起死回生。没想到啊,没想到,启用袁世凯就是引狼入室。一下子成了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形,满清原本的一些本钱(军队),都让袁世凯诓走了。

得嘞,至此,满清皇族已经成了袁世凯的笼中鸟,想走也走不了了。其实吧,非要冒死赌一把也有点机会,可惜八旗汉子们都已经得了软骨病。良弼这个主心骨被炸弹刺杀后,八旗贵族,只要有点地位的,统统卷了钱财躲到外国租界,做了寓公。

一个个做缩头乌龟,能成什么事?隆裕太后后来召开皇族会议,都没人敢来了。

1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没有争议的大一统王朝共有九个,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在这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中,有两个是由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分别是元朝和清朝。



这两个王朝虽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其结局却大相径庭。

元朝自朱元璋北伐后失去中原控制权,但其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退守蒙古本部,其后,北元政权又延续了266年,直到明朝末年后金崛起才被消灭。

反观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之后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末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并没有退回关外重建政权,清朝就此灭亡。

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何两者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为什么清廷最终选择了妥协,留在了北京呢?



实际上,清廷的妥协,主要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元末不同。清末的关外,汉人已经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即便是关外的满族后裔,支持清廷的也很少了。另外,清末时期的关外已经成了日俄盘踞的领土,清廷控制力不足。再者,相比于元朝末年的元廷,清朝末年的清廷已经丧失了军队的控制权,实力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出关的底气。

清末和元末时代背景不同,关外已经遍地是汉人,而且满族之中,也有很多人开始反对清廷

清朝虽然崛起于关外,但1644年清军入之后,关外百姓纷纷内迁。仅当年跟随多尔衮入关的八旗士兵就达到了12万之多。之后,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清廷也有意识的将一些其他民族迁入内地,只留下了少数人看守龙兴之地。

在其后两百年时间内,清廷还设置了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东北地区,所以,这一时期,关外的人口增长异常缓慢。

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沙俄势力开始向我国东北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还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掠夺了我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地区。

此后的沙皇俄国为了侵略我国,甚至制定了《黄俄罗斯计划》,意图占领我国长城以北所有领土。



在严峻的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清廷——东北开禁。慢慢地,清廷在舆论压力之下放开了柳条边政策,允许汉人到达东北地区垦荒种植,这也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东北开禁之后,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到了清朝末年,仅仅吉林一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570余万,其中超过一半都是闯关东的移民。而这些闯关东的移民,从内心之中根本不会支持满清政府。

另外,即便是身处东北的满族,也有很多人反对清廷,典型的人比如张榕,他虽然是满族后裔,但却加入了同盟会,主张推翻清廷。

可以说,清朝末年,满清政权在东北地区的已经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丧失了统治基础。反观元朝,由于元朝奉行的两都是巡幸制,蒙古百姓并没有大规模迁入内地,而且中原百姓也并没有北迁草原,所以元朝在蒙古本部的统治基础尚在,逃回北方重建政权非常容易。



再有、清朝末年,东北地区已经成了日俄盘踞的领土,清廷已经无力控制

清朝末年,俄国对中国频繁出击,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掠夺我国领土。在夺取外东北地区后,亡我之心不死,继续着向东北地区渗透。

面对沙俄的侵略,清政府除了放开移民政策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甲午中日战争后,沙俄、德国、法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之后,沙俄不仅强租了旅顺与大连两个不冻港,更是取得了修筑哈尔滨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的特权。此后,沙俄在东北的势力和影响甚至超过了清政府。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俄国出兵18万入侵东北,形成了事实占领。这也是慈禧选择西逃,不敢逃向满清龙兴之地的主要原因。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俄两国在中国的领土上大打出手,期间无视清政府,肆意烧杀抢掠,而清政府却压根不敢吱声。最终日本人战败俄国,把俄国的势力驱赶到了北满地区,从而在事实上占领了南满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即便是选择逃往关外重建政权,最终也只会是日俄两国的傀儡,不仅重建清廷无望,还很有可能会遭到伪满洲国时期溥仪的待遇。

清朝相比元朝实力不足,根本没有能力返回东北重建政权

元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镇戍军。宿卫军为皇帝的亲军,由皇帝亲自掌控,镇戍军为各地的守卫士兵,由枢密院掌控。而枢密院的核心人员,全部都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直到王朝灭亡前都是如此。这也是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北逃的根本底气所在。

反观清朝,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士兵迅速腐化堕落,其后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成为清朝主力部队。



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兵也变得毫无战斗力。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可谓是一触即溃,不得已之下,清廷主要依靠的兵力也成为了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又下令组织了新式陆军,但这些新式陆军最终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张之洞训练的湖北新军。之后,袁世凯利用北洋六镇威逼溥仪退位,最终,清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妥协,接受袁世凯开出的条件,留在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