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2020-09-08 08:31阅读(74)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1162年,55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身体健康,并没有啥毛病,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明显是托词

1

1162年,55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身体健康,并没有啥毛病,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明显是托词。这时南宋军民刚刚取得采石大战的胜利,南侵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海陵王)被部下杀死,金国内乱,南宋趁机收复江淮一线,国家正处于相当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赵构选择禅位,政治意味深远。(采石大战的指挥,虞允文雕像)

施恩于宋孝宗赵眘。

宋高宗赵构是有儿子女儿的,五个女儿被金国掳走,一个儿子赵旉南渡。自己的亲生儿子被部下利用,试图取代赵构的位置,阴谋被推翻,自己的儿子却受到惊吓去世,年仅3岁。

养子赵眘,在绍兴二年就被立为皇子(皇储之一),到这时已经在宫中待了30年,如果等到赵构老去再让赵眘即位,估计要55-60岁左右了,根本没有什么恩情在了,反而会产生怨恨,对赵构的身后事根本不可能照顾周全。此时政治稳定,战争刚刚结束,传位给养子,养子对他的恩德肯定铭记于心。(宋孝宗剧照)

以后事实证明,宋孝宗对宋高宗这个养父非常孝顺,即便是错误的决定,宋孝宗也执行,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非常悲痛,两年后禅位给自己的儿子。

宋高宗禅位后的政治谋划。

一、阻断金国图谋

宋高宗赵构选择禅位赵匡胤这一支,而不是赵光义这一支,心里还是有盘算的。绍兴议和后,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被金国释放回来。韦太后在金国沦为金军的军妓,在金国的洗衣院干活,后来嫁给了完颜宗贤,并且有了孩子,这对宋朝皇室来说是一大丑闻。韦太后回来的第二年,金国有意让宋钦宗和他的妃子回归,金国也有谋划,宋钦宗回归就是要和赵构抢皇位,产生内斗,有利于金国攻占南宋;同时还可以收到不少的赎金和领土,毕竟是一个宋朝的皇帝和妃子。(海陵王完颜亮剧照)

赵构眼光也非常毒,一眼看穿金国的图谋,对接回宋钦宗置之不理。其实赵构在徽钦二帝眼中就是一个送死的棋子,先后两次送入金军,侥幸逃生,对他们也有怨恨。

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金国威胁南宋的政治筹码——宋钦宗、他的妃子、子女的利用价值大减,宋孝宗是赵匡胤一支,被俘的宋钦宗是宋太宗赵光义一支。

二、断绝赵光义一支的皇位图谋

赵构立赵匡胤一支也是有图谋的,赵光义一支在南宋也有不少后裔,对接回北方被俘亲属心存幻想,意图夺取皇位,对宋高宗不接回宋钦宗等人肯定怨恨在心,一旦他们获得皇位,赵构死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也是维护他自己死后的声誉。

三、拉抬宋孝宗人气

赵构为了能够绍兴议和,每年要输送金国不少财物,割让了不少国土,杀了坚持抗金的岳飞、岳云父子。绍兴和议只维持十几年和平,金国就南侵了,输送的金银财富反而助推金国南侵,这是宋高宗赵构的一大政治败笔。南宋的采石之战是一介书生虞允文指挥的,南宋的一些将领都消极作战,武将胜利不但没有功劳,反而可能被处死,谁愿意尽心作战,这是杀岳飞带来的恶果。南宋不可能单靠一个虞允文力挽狂澜,需要弥合杀岳飞带来的政治创伤。(赵构和岳飞剧照)

宋孝宗在继位后就给岳飞平反,陆续授予岳飞后人官职。宋孝宗不可能刚刚上位就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这是宋高宗赵构的谋划,弥合政治创伤的同时,拉抬宋孝宗在南宋的地位,目标是稳固南宋的江山社稷。

宋高宗确实累了。

宋高宗一生坎坷,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遇到金国大举南侵,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从南京跑到杭州,在杭州再乘船到海上,在南宋臣民眼中观感很差。采石之战前赵构已经追备好了逃生路线,如果金军突破长江防线立马乘船到海上避难,幸亏是战胜了才没有逃跑。赵构个人感觉自己是金军的靶子,这种心结始终挥之不去,心理负担非常重。

如果自己做了太上皇,金军的目标就会转移,自己也不用那么提心吊胆。做了太上皇后,赵构也随时想逃跑,1163年,南宋军队战败,他雇了500个民夫,1000人的军队供他支配,天天如此,就是为了随时能够搬走重要财物,随时乘船逃跑,幸好金军被遏制了。

退位后,赵构每每在重要关头插手南宋的朝廷事务,逃跑也是要有权利支撑的!

2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赵构为什么要56岁退位?

②: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太祖后裔?

为什么呢?先解释第一个问题。

公元1161年,也就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举兵伐宋。开战之后,金军势如破竹,仅短短数月时间,宋朝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除了老将吴璘外,一个能打的将领都没有。

是的,一个都没有!吴玠病死了,岳飞被高宗弄死了,韩世忠被高宗弄退休了。其它的大将不是病死,就是半隐退。整个南宋,没有一个人能出来主持大局。

面对此情此景,赵构先是大哭一场,毕竟这个尴尬局面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哭完之后,赵构对抗金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他吩咐宫女太监赶紧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毕竟,打仗他不擅长,但跑路这件事对他来说,还是很熟的……



听说皇帝又要跑,时任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惊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赵构为什么会如此怕死?从18岁就开始跑,现在都是个55岁的小老头子了,居然还是一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

呜呼哀哉后,陈康伯立即进宫面圣,他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根本不听。他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情况。如果明天还没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那咱就赶紧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看到赵构这份谕旨后,心里简直哭笑不得。他在没告诉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就烧了高宗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军退兵的消息没来,宋朝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动向,高宗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别人都不知道。

赵构一听,他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怒了,大骂陈康伯凭什么烧他的谕旨。骂完后,他派人把当时的太尉杨沂中叫来,让杨沂中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哭笑不得。他对赵构说: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他原本叫杨沂中来,是为了让他协助自己跑路,可是现在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之后,赵构和杨沂中、陈康伯开始较劲。赵构想跑,杨、陈二人就拦着他。

再后来,陈康伯见劝不动赵构,就发动满朝文武一起劝。赵构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就壮着胆子去了。

他到了前线后,由于虞允文指挥得当,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部火拼,海陵王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掉。

因而,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最终也这就么不了了之了。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过,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后立即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他虽然没明说,但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原因: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国,但是下一次呢?谁能保证下次就能赢?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太子君王死社稷了。而他这个太上皇则毛事没有,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这一点,赵构和他父亲徽宗很像。遇事就赶紧跑路,把问题丢给儿子。



说完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再说第二个。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宋孝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宋孝宗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势力很弱。赵构就是看中他的这个“优点”才选择了他。

说到这里,要先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的。

因为,宋太宗的后裔传到北宋末年,子嗣数量非常庞大。金军虽然俘虏了三千多宗族子弟和北宋高官北返,但这并不能说明宋太宗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一网打尽了。

事实上,当时逃到江南的太宗后裔数量确实也是非常庞大的。就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当时就跑到了江南。赵构能继承皇位,恰恰就是仰仗了齐安郡王赵士?的支持才上位的。

连郡王都跑到了江南,这能说太宗后裔被一网打尽了?

所以,赵构选太祖后裔而不是太宗后裔继承皇位,原因不是太宗后裔死绝了导致的。



好,既然太宗还有后裔,那赵构为什么不从他们中间选择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已经说了——因为赵构不想从皇族大宗中挑选继承人。

当时,赵构就是个光杆司令,而南逃江南的太宗后裔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大宗。赵构在他们面前,没有绝对优势地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是太宗后裔,凭什么你赵构就能继位,别人就不行?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所以,他干脆就一刀切,凡是近支皇族,凡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他一概不选。

他只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人。因为经历了北宋一朝,宋太祖的后裔绝大多数都混的很落魄,与平常百姓无异。赵构从这些落魄的赵家人当中选储君,不管选到谁,到最后这家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而不是如皇族大宗那样,盼着他早点去死。

并且后来事实也证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没看走眼。

这里插一句,其实太祖的后裔,也有混的很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

总结。

①:赵构南逃江南,势单力薄,仰仗了宗室协助才稳定皇位,所以这导致他对宗室成员非常忌惮。其亲生独子赵旉死后,赵构在储君问题上非常谨慎。他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了在宗族势力不强的太祖后裔中选择储君的择储标准。

②:事实也证明,赵构的眼光非常准,宋孝宗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储君。

③:由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确定他退位之后,孝宗不会架空他的权力。加之他对皇位早已经厌倦,想过几年安生的日子,所以他便在56岁时,提前退休,传位给了宋孝宗。而提前退休的好处就是——金兵再来,他随时都可以跑路。而且还是正大光明的跑,不用再君王死社稷了。

3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宋钦宗被迫脱去龙袍,和太上皇宋徽宗一起成了金国女真人的俘虏,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宋钦宗的弟弟)侥幸逃过被俘之劫,于同年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1162年5月,就在金太宗欲再度南侵之际,时年56岁的赵构不理当朝宰相劝谏,毅然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于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要知道赵构活到了81岁的高寿,证明他在56岁时身体是没毛病的,为什么却急流通退甘于幕后?而且还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一脉呢?



先说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

*赵构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帝皇,同时又是一个很予盾的人,他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赵构心路的历程。

《宋史·卷二十四》载: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

这里说的是1126年初,北宋开封被金军包围,宋钦宗弟弟赵构自动请缨前去金营议和,北宋想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作为议和条件。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北宋低估了金军的无耻程度,强行将赵构扣留了十余日。

金军元帅元颜宗望更是以“赵构不是真的皇子”为由,要求宋朝廷另换一位皇子来议和,后来五皇子赵枢来替换,赵构才得以脱身回朝。

(赵构)

割让太原等三地并没有满足金人的欲望。1126年12月金军再次包围开封府。当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这时赵构做了一个影响整个宋朝国运的“重要决定”。

《宋史·本纪》载:“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

赵构这是公然违抗命令了,皇帝命令他率领兵马支援京师,他却跑去山东东平府躲了起来,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非也,相反赵构这是怕了,一年之内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府两次被围,可见宋朝军队积弱成疾已久,面对从穷山黑水出来的女真悍匪,赵构非武将出身,他的兵马又没有三头六臂,看不到可以获胜的希望。赵构为了小命着想,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了,即使是抗诣也在所不惜。

*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127年五月,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宗,连同北宋朝延大小官员、妃嫔等大约3000人被金人连根拔起,一起俘往北地,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漏网之鱼”赵构沿用宋朝国祚,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南宋政权建立,虽然国土面积不比北宋,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国土,但地处相对富庶的南方,对意欲一举侵并整个宋朝的金国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必须除之而后快。

1128年正月,金军兵临山东,赵构不顾主战派宰相李纲等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南京应天府,逃到了扬州。一听说金兵奔袭扬州,赵构又狼狈逃到了杭州。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宰相李纲,免得李纲对他的逃跑行径说三道四。

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发出“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口号,渡江南侵对赵构穷追不舍。赵构也是了得,逃命功夫一流,先后途经浙江绍兴、宁波、舟山、温州,最后还上了船,在海上飘荡了四个月。

幸好水战一直是金军弱项,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完颜宗弼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了金军士气,到了1130年夏天,才使得属于旱鸭子的金兵北撤,“亡命达人”赵构的逃命之旅才告一段落,暂时在浙江杭州安定下来。

*在逃亡期间,赵构一直想着和金国议和,但金国鸟都不鸟他。迫于无奈之下,赵构决定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开始进行“北伐”事宜。另外,对主和派秦桧予以重用为宰相,用来牵制岳飞等主战派。

这时侯南宋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而“北伐”事宜也在紧密进行。在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带领下,从1140年开始,各路宋军开始在对金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但在同时,宋朝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猜忌武将。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将全国的正规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是这三司却无调兵之权,有权调兵的是枢密院。

自南宋与金朝战争以来,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队,实际上就是岳飞等人的“私家军队”差不多。随着岳飞北伐不断取得胜利,也越让赵构坐卧不安。加上岳飞情商确实很低,不时喊出“迎二圣”口号,让赵构对他更是不能容忍。

另外,赵构北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在和金国的议和中添加谈判筹码,这时候金军节节败退,赵构认为到了处理岳飞、韩世忠的时机。

公元1141年,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明议和的决心。之后,在奸臣秦桧的推波助澜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岳云父子。而南宋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除了向金国俯首称臣,每年还得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的代价,来保天下太平。

*赵构的神操作让南宋享了20年的太平日子,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直到1161年秋,靠弑君上位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这时候赵构却流露出禅位之意。

当朝宰宰相朱倬进谏劝道:“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朱倬的意思是宋朝的“靖康之难”,有宋徽宗的太急于禅位给钦宗的原因在内,劝赵构不要蹈徽宗之覆辙,禅位之事只好暂时作罢。

而金朝连年南下征战,除了消耗损伤,南方的财宝和美女,也逐渐腐蚀了金军的斗志,金人对完颜亮的再度南侵政策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完颜亮就在南侵途中,惊闻金朝后园起火,完颜雍已发动政变登基称帝,完颜亮更是在南侵期间,在手下的哗变中丢了性命。完颜亮一死,本就无心南侵的金军迅速北撤,南宋危机解除。

之后宋高宗赵构不顾朝臣劝谏,于1162年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

*公元1163年,继位的宋孝宗决定北伐,史称“隆兴北伐"。由于宋军内部将帅不和,被金军所乘,兵锋一度逼近长江。太上皇赵构听闻消息,虽然表面镇定,却在暗里“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随时准备跑路。

*根据上述赵构的遭遇历程,总结如下:

从1127年“靖康之难”开始,赵构目睹徽、钦二宗被俘的惨状,深怕也遭受同等遭遇,所以一听说金军南侵,连忙不管不顾溜得比兔子还快。赵构在逃亡途中由于惊吓过度,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金于11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赵构也享受了20年的安乐日子,到1161年完颜亮再度南侵,宋高宗依旧在害怕,20年的时间抚平不了赵构的心里创伤,是真的被金军吓破了胆。

所以,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害怕恐金。因为害怕,所以赵构禅位高挂免战牌,释放出这样的信息:“这可不关我的事哦,冤有头债有主,皇帝可不是我”。禅让皇位给赵昚,有什么事都有赵昚担着,自己想什么时候跑路都可以,不会被人诟病。

赵构为什么禅位给太祖一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看来,太宗一脉似手在“靖康之变”中被俘被杀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并非如此。

太宗一脉中,比校有实力的有濮王的三个儿子赵士从、赵士街、赵士篯,还有扶持过赵构登基建立南宋的安郡王赵士?,加上赵构的其他叔伯的后代众多,所以并不存在说太宗一脉无人继承皇位。偏偏赵构却禅位于属于太祖一脉的赵眘,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的江山是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来的,但在此之后皇位却是其弟赵光义继承(继承还是篡位先不说),所以南宋的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若宋高宗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宋朝一向重文抑武,经太祖、太宗二帝之后,重文轻武的弊端便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金人灭辽崛起之后大举侵宋,之后更是如狼入羊群隔一段时间便来掳掠一通,弄得原本富庶的宋朝疲于应付、残破不堪。所以南宋群臣希望太祖后裔继位,也有点怀念宋朝初期国力强盛、宋祖英明神武的味道。

此时上虞丞娄寅亮向高宗上书:“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

娄寅亮的意思是说,太祖后裔本来应该得到福荫优待,但太宗一脉继位后,太祖后裔地位每况愈下,和庶民差不多,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是宋朝遭受“靖康之难”的主要原因。 宋高宗对娄寅亮的上书深有同感,之后便下了一道诏书。

《宋史》载:“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宋高宗同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昚和赵璩被选入宫,成了宋高宗的养子。

*皇子有了着落,高宗却迟迟没有进行立储。因为,北宋曾经出现过宋仁宗传位给养子赵曙的先例,赵曙也就是宋英宗,后来却出现了宋英宗坚持追封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帝的闹剧。

(孝宗)

有了宋英宗的前车之鉴,加上赵构一直认为自己不能人道的暗疾可以治好,所以高宗一直不急于立储君。这时候,宋朝收到一条情报,并经由岳飞之口转述给高宗听。

据张戒《默记》载:“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这份情报意思是说:“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在靖康之变中也做了金军俘虏,此时金人说要把赵谌送回建康,有图谋不轨之嫌,是金人的阴谋。而宋朝只要另立了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不攻自破了。”

这也是关于岳飞干扰高宗立储的由来。其实岳飞情商没有低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只是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立储已是最有效最正确的选择,岳飞情急之下心直口快而已。

说回正题,此时朝中形势、大臣的不断进谏,加上赵昚又是没落皇族,并没错综复杂的势力对南宋皇室产生威胁,而娄寅亮又对高宗进谏,说可暂立赵昚为储君,侍日后产下皇子再行另立。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宋高宗终于选择妥协,于1162年5月28日立赵昚为太子。

宋高宗立赵昚为太子并不是自愿的行为,而是多方原因迫使造成的结果。而赵昚博学多才,最主要是性格恭顺,始终对高宗恭敬有加,让其退位后还尊享了25年的太上皇滋味,直至去世。赵昚也就是宋孝宗,是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有为之君,也是南宋后期得以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

4

赵构这个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稳了皇位,却突然说要让位给赵昚,别人哭着求着让他别闹,他却说累了,不想当皇帝了。

不过,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则不得不说说宋徽宗和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一看金人打过来了,吓晕了过去,醒过来赶紧说,这皇帝咱不当了,让皇太子即位当皇帝吧!

于是,宋徽宗便这么将亡国的锅甩给了宋钦宗赵桓,没办法呀,他虽然是个才子,可是字写得再好看也应付不了金军。

赵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过来的烂摊子,可是也没办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这个倒霉催的接不好,栽了。

赵构却是个幸运儿,金军打到了开封城外,却突然说要议和,让宋朝这边派亲王呀、重臣呀去谈,所以宋钦宗赵桓派了赵构过去。

赵构到了之后,没想到却被金人给扣了下来,王爷呀,你也别急着走了,在咱军中住上一段时间再说。

赵构没办法,心想住就住吧,既来之则安之,所以他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金人这边看了赵构这模样,心里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个冒牌货过来吧?不行不行,宋朝,你们得换个亲王过来!不许拿冒牌货忽悠我们!

这么一来,赵构顺利逃过了一劫,不用给人当人质了,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没过几个月,金军又打过来了,此前出使金国的给事中王云回来对钦宗说,金人那边点名让康王赵构过去议和。

让谁去,钦宗无所谓,不过金人既然点名赵构了,那也只能让赵构去了。

赵构也很无奈呀,怎么又是我?不论他怎么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谁让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这时候磁州知府宗泽跑了过来,对他说,别去了别去了,肃王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金人又打过来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势再说。

赵构心里纠结了,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可是违抗圣旨呀,怎么办呢?办法总是有的,说金人点名让赵构去的是给事中王云,推翻王云的说法不就行了?史书上说“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所以杀了王云,但此事背后恐怕是赵构在推动。

赵构留在了磁州,可是金军又渡过了黄河,眼看汴梁被围,赵构又觉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后在河北募军,后来又一路跑到了山东济州。

所以,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去金国的时候,赵构再一次侥幸地逃过了一劫,这运气你说气人不?

徽、钦二帝被掳后,宋朝这边的人一个个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呀,所以得赶紧再立一帝,谁呢?众人一看,宋徽宗一脉只有一个赵构了,所以只能立赵构了。

赵构看到徽宗和钦宗的下场,也是心有戚戚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们打了,万一把我也折进去了怎么办?

他曾经还因为对外软弱、对内宠信奸佞,在当皇帝的第三年被人发动兵变给赶下皇位去了,后来虽然又在众人的拥戴下复位,可是唯一一个儿子却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碰翻一个炉子而被活活吓死了。

赵构,心里苦呀,当皇帝当到这份上,挺惨了。

更惨的是,虽然当时的赵构只有22岁,但是此后却再也没有妃嫔为他生下过一儿半女。

所以,赵构只能在皇室宗亲中选一个男丁过继给自己,至于为什么会选赵匡胤一脉,他自己也说出了原因:“咱们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后代却不能享受,过得也不好,这叫怎么回事?”

后来,选来选去,选中了赵昚。

那么,赵构这厮为何会在当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岁的情况下,执意让位给赵昚呢?

赵构这个皇帝实际上一直当的那叫一个心惊胆颤,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害怕“二圣还朝”,徽、钦还朝,他还能不能坐稳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阻止军队北上收复中原,且不说能不能收复,至少他得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后来,徽、钦先后死在了金国,赵构不用担心“二圣还朝”,可是金人的威胁一直没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会重蹈徽、钦的下场。

可是,即便到了赵构让位的绍兴三十二年,他也解决不了金人对南宋的威胁,金人又几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苏,直逼浙江,赵构哪能睡得安稳?他想起了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刚刚打过来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人建议他难逃了。

逃?或者说逃避,对于当时的赵构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赵构干脆学起了宋徽宗,这烂摊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让别人来吧!

此外,如果说唯一的儿子刚刚被吓死的时候,赵构心里还想着将来再生几个儿子的话,那么三十几年过去后,他已经没有期待了。

赵构没有儿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将来又能传给谁?还是便宜了别人?

他为什么明明在绍兴二年的时候便已经选中赵昚,却到了绍兴三十年才将赵昚立为皇子,然后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让位的时候才立赵昚为皇太子?不正是因为他始终期待后宫的女人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可是,他生不出来,所以彻底失望了。

所以,赵构才会在众人劝他别急着让位的时候说,我累了。

所以,他才会坚持让位给赵昚。

5

赵构何许人也?赵构是宋代的一位特殊的皇帝,又称宋高宗,北宋末代皇子,南宋第一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岳飞和秦桧就出在他统治下的朝廷,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同父异母弟。

赵构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这要从他的父亲宋徽宗说起,宋徽宗儿子众多,有三十一人,其中除个别早夭之外,大部分都活到成年。

宋徽宗爱好广泛,热衷女色,赵构的生母年龄大了,容貌平常,不得宠爱,小时候的赵构渴望父亲注视的目光,好学勤奋,每天能背诵默写几千字的文献,获得博闻强识的美名,但在众多的子嗣中仍然不突出,没有得到父亲的偏爱,太子是没有异议的嫡长子,如果没有意外,赵构会从闲散的皇子过渡到富贵亲王,安逸的过完一生。

然而纷乱的北宋末年,内里经济疲软,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不堪高额赋税压力,衣食皆缺,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国库紧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党羽倾轧严重,有才有德之人得不到重用,皇帝偏听偏信,蔡京和宋徽宗说要恢复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变革,实际上政治投机家蔡京是想把朝廷大部分权力揽到怀里。而北宋周围强敌一波一波的涌现,辽,契丹,金,军事软弱而占据中原富饶之地的宋国就是群狼追逐地最美味的肉。

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春,金军挥师南下,包围开封,赵构作为不受宠的皇子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去金国营地当质子,虽然他表面看似主动请缨,实则也是发现自己尴尬的处境,作为不受宠的儿子和不亲近的兄弟,赵构主动去还能换取皇帝父兄的感激,让母亲过的更好一些,被别人推出去自己处境只会更危险。

赵构在金国军营呆了一段痛苦的时光,撕掉了亲情的那面纱布,后面是皇权下血淋淋的现实,没有权力的赵构亲王终于奋发图强,开始思考怎么能保护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很快他被金国皇帝释放回宋。

赵构回到宋国几个月,同年金国又来第二次围城,而且规模更大,时间更久,破坏性极大。开始赵构被兄长宋钦宗再次派去求和,守将宗泽偷偷的劝告他留下,以免成为俘虏,这和赵构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次金军大举进攻不仅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还搜罗烧杀整个都城,导致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金国掳走两位皇帝,赵构作为皇室直接血脉被宋朝遗臣推举上位,但赵构这个皇帝当的并不顺心,他最大的愿望是保全自己,但身边的位高权重的臣子总有不一样的想法。主弱臣强,外敌环伺,赵构从父亲宋徽宗那里继承了擅长艺术的细胞,却不得不琢磨起政治,他秉持着不抵抗的投降政策,希望金国能看自己可怜给一条活路,你打到哪我就跑到其他地方,后来他逐渐培养了一批武将,军事上有了依靠,金国也停止了南侵,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没想到岳飞的节节胜利又引起赵构的心事,自己这个皇帝得来是因为乱世,如果岳飞打败了金人,放回了徽宗还好,好歹是自己的父亲,但是钦宗回来,一山不容二虎,到底自己能不能继续当皇帝,能不能好好活着就要看运气了。

既然岳飞伐金对自己弊大于利,那利己主义的赵构一定会选择阻止这件事。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在战乱中失去了儿子和生育能力,于是他在25岁时收养了两名赵匡胤的后代,赵构为何要选择赵匡胤一脉过继子嗣?为什么不选择更近的赵匡义的血脉呢?据后人猜测,赵构可能怕有家族背景的养子长大后会亲近亲生父母,对自己不孝顺。

赵构收养的这两个孩子虽然是宗室之后,但家族已经远离权力中心,成为普通的官僚,赵构收养时特意选择年仅六岁的和七岁的赵伯玖,也是希望从小培养一个满意的接班人。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察,赵构很满意赵伯琮的处事能力,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孝顺恭敬,就有了放手的打算,但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早早退位让宋孝宗即位的原因是公元1161年秋,金国再次大举南侵,面对强敌,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

然而赵构却被权臣劝留,身为皇帝,代表一国根基,不可轻易撤离,虽然最后侥幸获胜,但赵构难免想起了父兄被掳的往事,既然儿子这么孝顺听话,朝堂上还有一手培养的心腹,退不退位实际权力都在自己手里,当皇帝还得早起,为了方便逃跑,还是退位吧!于是第二年,赵构宣布退位,宋孝宗登基。

退位后的赵构游山玩水,享受生活,玩的不亦乐乎!宋孝宗事事以赵构为先,但凡赵构有要求,全部满足。宋孝宗一直有北伐雪耻的想法,却抵不过赵构要求议和的想法,由此可见赵构在宋孝宗心中的地位之高。

6

宋徽宗,也就是赵构他爹,一共有三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死于1156年,再就是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南宋高宗死于1187年外,其他三十个儿子,不是早殇,就是不知所终。最大可能是,靖康之耻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朝掳掠到了北方,最终不了了之。

康王赵构是因为与宋钦宗不对付,与张邦昌一起,被派往金营议和,钦宗本想借金兵之手除掉赵构他们,不想被他们将计就计,成功脱逃,反而让他成了漏网之鱼。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后,以“倦勤”为由,想多修养,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

也就是说,皇帝这个活太累,干着也没啥意思,自己提出退休,想过几天不操心的日子。

之所以传位赵昚,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赵构自己就一个亲生的儿子赵旉,三岁的时候就死了。别无儿子,就收养了赵昚。

第二,赵光义这一支,比较亲近的就是宋徽宗的后裔。但由于靖康之耻,宋徽宗的儿子几乎都被金朝虏获走了,没有子孙留在中原,可供宋高宗选择的机会没有。

第三,既然是养子,或许血缘关系越远越有利吧。毕竟赵构自立为帝,可以说置徽钦二帝于不顾。与徽钦二帝血缘较近的皇族,对于赵构不满的情绪较大。而赵匡胤一支,血缘较远,突然得到了皇位继承,自然是喜出望外,感恩戴德。

至于为何禅让养子,或许是赵构真心不想干了,并不存在阴谋逼位。

第一,南宋建立之后,赵构犹如丧家之犬,被金军赶得四处乱跑,一度被赶到了海上去流浪,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

秦桧、岳飞那档子事,弄得他心力交瘁,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咋回事。许多人还认为,如果南宋不与金朝议和,很可能南宋早就被灭掉了。这的确给赵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里外不是人的处境,的确很难受。

因此,赵构不想干了,想过几天轻松的生活也是可能的。

第二,赵构退位后,说不再干预朝政,其实也没绝对闲着,也说明当时退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退位后的赵构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顾得不错。赵构看他不像个行者的样子,就询问他的来由。

行者说:“我本是个郡守,得罪了监司,被诬陷贬为庶人。为了生计,只好做了这个贱活。”

赵构就答应在皇帝面前替他说话,恢复他的职位。

过了几天,赵构再去喝茶的时候,发现那个行者还在。回宫后,赵构很不高兴,宴饮时便怒容满面。

宋孝宗赵昚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询问原因。

赵构就说:“我老了,说话也没人听了。行者的事,为何不给办理呢?”

孝宗回复道:“已经跟宰相说过了,宰相了解的情况是,此人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是宽大处理了,再复原职实在不行。”

赵构却不管这些,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否则让我以后怎么见人啊。”

孝宗无奈,就命宰相恢复了此人的官职。

从这件事来看,赵构说话还是管点用。如果是孝宗逼迫赵构退位的话,还听他在一边瞎絮叨吗?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赵构(1107--1187年)退位时已经五十六岁了,也算是高龄老人了。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的皇帝,也算是过足了帝王瘾。

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活到八十一岁,如果一直在位,或许没有这么长的寿命。

第三,从吾所好,可以延年益寿。

史料记载,赵构天性非常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好,他每天能诵读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就个人气质而言,赵构算得上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而且学习书法非常勤奋,初学黄庭坚,再学米芾,后学“二王”,且造诣很深。

不仅勤于书法创作,而且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被称为南宋书法理论的代表著作。

赵构继承了宋徽宗良好的艺术基因,成为南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说明,赵构此人非常聪明,而且很会玩,玩得很高雅,不是荒淫无度的帝王。具备能力又有很好的心态,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对于他的寿命有很大影响。

从他的寿命也可以看出,赵构退休之后,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是被逼迫退位,整天过着提心吊胆、以泪洗面的生活,又岂能如此长寿?

时不时外出喝个茶,管一点闲事,写写字、绘绘画、作个词,听个曲,悠哉悠哉,这种生活岂能不长寿呢?

7

宋高宗赵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让宋朝又续命达152年之久。可以说,赵构绝对是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少数几个历史人物之一。但是,赵构又因为坚持和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桧杀死了抗金名将岳飞,而饱受诟病。

那为什么赵构在老当益壮之时,突然宣布禅位孝宗,去做太上皇了呢?这要从赵构最初的经历说起。

原本,赵构是一位文武双全,英勇无畏之人。赵构自幼勤于习文练武,学识渊博,善于谋略,身体也很强健,可以轻松拉开一石五斗(约150余斤)的硬弓。这也是赵构能够力挽狂澜,建立南宋基业,活到80多岁的重要原因。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赵构主动请缨,愿意前往金军大营去做人质。临行前,他还对钦宗说,如果宋金开战,不用顾虑他,尽管打。此时的赵构,面对强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雄气概十足。

赵构到了金营,也不辱使命。他面对金兵,每天都是“意气闲暇”,没有丝毫的恐惧。金军元帅完颜宗望看后,怀疑这位赵构是假冒的亲王,坚持让宋朝换一个。赵构凭借他的无畏,竟然捡了一条命,被金兵放了回来。赵构这次的表现,不但让徽钦二帝刮目相看,满朝的文武大臣也无不敬佩之至。

那为什么赵构突然变成了贪生怕死,屈膝求和之辈呢?这和赵构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

金军第一次进攻宋都开封,由于李纲的奋力抵抗,金军未能破城,这才将赵构送去为人质议和,金军退走。但没过几个月,金军再次兵分两路南侵,而赵构也再次被钦宗派去议和。

赵构走到磁州时,被驻扎磁州的宗泽拦住,说金军已经有亲王为人质,根本就无意议和。随同赵构一起出使的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王云也认同宗泽的说法,劝赵构回朝跟钦宗说明情况。结果,磁州的百姓听说又有大臣要去和金军议和,就包围了赵构、王云一行。州民大骂王云为奸贼,并在赵构面前,活活将王云打死了。磁州百姓的冲动之举,让赵构从此对普通百姓有了不同的看法。

赵构没有去金营议和,而是受命去募兵,躲过了靖康之难,成了唯一逃脱的皇室成年男性。在李纲、宗泽等人的拥护下,赵构登基称帝。金军得知消息,一路追击,把赵构给逼得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算捡了一条命。从此,赵构得了严重的恐金症,还被吓得再也没法跟后妃生娃了。

赵构好不容易躲过金军追击,逃到了杭州,过上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结果,因为没有好好听诸葛武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说过的“亲贤臣,而远小人”的忠告,开始宠信宦官和佞臣,导致苗刘兵变爆发。赵构被逼让位,并被软禁。

苗傅在兵变时,曾说过一句话:“帝不当即大位,渊圣来归,何以处也?”意思就是,你赵构本就不应该称帝,如果你不让出帝位,等徽钦二帝回来的时候,该怎么相处呢?正是这根刺,深深扎在了赵构的心里。从此,赵构不再容易信任领兵的将领,他同时还下定了决心,绝不会让徽钦二帝还朝。这也是岳飞、韩世忠最后不受信任,岳飞最终被处死的一个最大诱因。

还好,苗刘兵变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将领纷纷发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构得以复位。在中兴四将、吴璘、刘锜等将领的辅佐下,赵构成功击退了金军的数次南侵,并通过秦桧与金军议和,稳固了南宋的江山。

好日子刚到,那为什么赵构突然要禅位孝宗赵昚呢?主要是因为金国撕毁了当年秦桧通过处死岳飞,才换来的《绍兴和议》,再次举兵攻打南宋导致的。

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领数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渡过淮河,陈兵长江岸边。赵构早已经被金军吓破胆了,一听到数十万金军南下,立刻发布诏书,准备“散百官”,快跑快跑。宋高宗这逃跑皇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好在,宰相陈康伯力主抗金,烧毁了诏书,力促赵构亲征,驾临健康(南京),全面抗金。因为金国内乱,完颜亮仓促出战,采石矶一战,宋军以少胜多,击退了金兵。不久,完颜亮被部将所杀,金军于当年十二月全面撤退。

这次宋金大战,虽然宋军获胜,但是赵构又被惊吓了一次,还被大臣“胁迫”了。赵构在权衡了数月之后,最终决定禅位。赵构并不是一个昏庸之君,他退位后有几个好处。

第一、赵构再也不用被逼御驾亲征,面对金军担惊受怕了。

第二、禅位给赵昚之后,金军再次南侵时,赵构作为太上皇,就可以不再受人胁迫,毫无顾忌的一路向南,溜之大吉了。这是学徽宗,为逃跑提前做好了准备。

第三、赵构不信任武将,也不信任百姓,而唯一还能隐忍使用一下的主和派秦桧也死了,他已经无依无靠了。这应该是赵构禅位时“倦勤”的主要原因,严重缺乏安全感呀,太累。

第四、宋军击败完颜亮之后,士气大振,宋人的抗金热情大涨。高宗虽然从内心是主和的,但是,秦桧死后,没了议和的得力大臣。同时,他不愿再去打压此时占优势的抗战派大臣,而且他也觉得金人出尔反尔,实在可恶,应该教训教训。所以,赵构才决定禅位给赵昚,由孝宗去做与金军开战的事情。赵构也想打打看,这也是孝宗给岳飞平反时,他没有反对的主要原因。孝宗跟金国开战,实在打不过的时候,他赵构还是可以跑的。

第五、赵构唯一的儿子已经早早夭折,无子的赵构也要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他也不想死后被清算。因此,他早早选好了太祖赵匡胤一脉的赵昚。赵构选择赵昚,一是,赵昚继位将面对压力,原本应该选血缘更近的太宗一脉,选了赵昚,会有人不满;二是,有人不满,赵构就不会被完全架空,赵昚要依赖他,他就可以做有实权的太上皇;三是,提前禅位,帮赵昚稳固皇位,可以让赵昚更感激他;四是,他还活着,还可以监督赵昚,如果赵昚有反对他的表现,还可以尽早将赵昚赶下皇位;第五,赵构还顺便得了一个还位太祖后裔的美名,好处全让赵构得了。

不能不说,赵构的心思很深沉。好在虽然孝宗北伐,进展也不顺利,但是金军也没能渡过长江。临安很安全,赵构也得享天年,活到了81岁的高龄。

8

宋高宗赵构是宋代多坎可、多波折、多磨难的一位皇帝,被百姓称为逃跑皇帝。他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大观元年五月(公元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揽群書。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了他的父皇宋徽宗赵佶和哥哥宋钦宗赵桓,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南宋。
在位时由于形势所迫,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的将领抗击金兵,重用信任主和派的黄潜、汪泊彦、秦桧等人,又由于岳飞扬言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等诸多原因,赵构暗示秦桧处死岳飞,以致于秦桧替他赵构背了近千年的黑锅,在岳飞墓前跪了近千年之久!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赵构对亲信说,自己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了,感觉很累了,想要退下来好好的休息一番,以养天年,享百姓天伦之乐,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将帝位传于皇太子赵昚。这时赵构才56岁,正是精力旺盛之时,随后又当了25年的太上皇。
.赵构一生共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但唯一亲生的儿子夭亡了。于是他便收养了两个儿子,都不是自己这支血脉的,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和赵璩。为什么说赵昚和赵璩与赵构不是一个血脉的呢?原来宋朝创业打江山时是老哥俩,就是赵匡胤(即宋太祖)和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来个弟继兄位呢,原来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再次北伐,但突然于十月十九曰去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惊天历史疑案。其弟赵光义即位(宋太宗),这赵光义弟继兄位一事频有疑云,民间一直传言是赵光义为了皇位而谋杀了哥哥赵匡胤,这时赵光义为了平息謠言,为了确保皇权的稳定,更是为了皇位的合法性,他又拋出了母亲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这样谣言平息了,皇位也稳固了,赵光义继续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現在的这位高构便是这赵光义的后人。

这赵构也是个精明的人,他选择此时退居二线让位于太子赵昚,也是有些原因的,一是想退下来当个太上皇,过几天相对安稳省心的日子,二是由于当时的南宋,仍然终日面对着金人的烧杀虏夺,如若他继续当皇帝,面对金人的侵略,他不可能随便弃城,就必须抵抗到底,然而他要是放弃皇位当个太上皇的话,这些烦心事就用不着他赵构考虑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也琢磨明白了,如果到死再让位的话,就剩下怨恨了,尚若自己早点退位,还能得个让贤的好名声,加之赵昚不是自己这支血脉的,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相对自己这支而言他赵昚毕竟是外人,如若等他死再传位难免没人替他撑舵,因此提前让位以太上皇的身份施压,这一来,赵昚的皇位才会更加稳固,社会才能更加安定团结。
赵昚即位后,这位太上皇并没有不问朝政,而是将赵昚扶上马送一程,还是发挥了太上皇撑舵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最终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驾崩于德寿宫,终于八十一岁!

9

56岁,正是享受皇权的壮年之时,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就舍得放下权利,退居为太上皇呢?原来他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可以说,他能活81岁,和他的这小算盘是分不开的。

赵构,是在北宋灭亡,北宋的前两位皇帝徽宗与钦宗被掳到金国后登上皇位的。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赵构从登上皇位那天起,就失去了和金人战斗的勇气,只想议和,守住他这点既得利益。所以,他纵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主战派代表岳飞。

(宋高宗赵构)

面对金人对南宋的多次掳掠,贪生怕死的高宗赵构动辄逃跑,就是一个典型的逃跑皇帝。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逃跑的经历。

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为皇帝的。甫一上台,他就罢免了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而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等人。从这看得出来,赵构从一开始就想求和而害怕打仗。

可是,金人又对他的政权虎视耽耽,为了避免危险,赵构干脆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心想,这样可能要安全些。没曾想,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128年),金国军队就分别以大将娄室和完颜宗翰为统领,分率两路大军进攻陕西和南下。

完颜宗翰率领的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攻占了济南,再长驱直入,占楚州,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很快就打到距离扬州数十里的地方。

听说金兵到来的消息,赵构皇帝吓得立马开跑,渡过长江,跑到镇江府。还没好好的喘口气,身边的大臣王渊又告诉他说,这镇江怕是守不住的,建议跑到杭州去。于是,赵构又急忙开逃到杭州。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的五月,赵构来到了建康府(原为江宁,此改称为建康府)。没呆几天,金国又动员了大量兵力进攻南宋。赵构又跑到杭州,这次把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只是屁股还没坐热,金军又追过来了,只好又跑。

这次,连赵构自己都不知道要跑那里去了。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

想守住又没有可用将领,想要跑却找不到跑那里去了。赵构正在一筹莫展时,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干脆我们跑到海上去,金人从北方来,善于骑马,船上就不行了。于是,赵构就逃到了海上,到明州(今浙江宁波)。

没曾想,金国人居然组织了一只水军来追击,幸运的是,赵构命大,一次次的逃了过来。

虽然,一次次的有惊无险,但也让赵构认识到,皇帝这个头衔,目标太大了,搞得不好,小命就没了。干脆把皇位交出去,当个太上皇,目标小些,逃起命来也方便多了。

于是,就是“老且病”的理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也就是宋孝宗。

要说,这宋孝宗赵眘可比赵构能干多了。

赵眘上台后,就平反了岳飞的冤案,重新起用主战派,积极筹备收复中原,政治上整顿吏治,发展经治,成就了南宋的第一个治世:乾淳之治。被后世认为是南宁时期最具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眘)

看来,这赵构当皇帝不咋地,但选的接班人还不错。他当上太上皇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到处逃亡了。

下面,我们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赵眘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也并不是出自宋太宗一脉,而是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江山最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按照封建时代皇帝的传承规则,也应该是他的子孙继承宋朝的天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却继承了帝位,从此,大宋的皇位就在宋太宗一脉中传递。

其实,赵构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而且他原本是有亲生儿子的。当初靖康之难时,赵构的正妻本来有身孕了,但在被金人掳往北方的路上流产。只有他的妾潘氏因为没有名份,有孕住在娘家未被金人掳走。潘氏在赵构继位一个多月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赵旉,这个男孩自然也就被立为了太子。

在这个小孩三岁时,苗傅与刘正彦以兵变逼赵构退位,将帝位传与太子。这次叛乱后被平定,但赵构却被吓得无法人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偏偏这太子赵旉又先天体弱而多病,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就给吓死了。

这下,赵构就没有后代了,这种情况就只好在其他兄弟的子女中当中,选一个人过继给他做皇储。当然,按道理应该在宋太宗一脉的兄弟中选择,可是赵构却偏偏选择了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 原因之一,因为皇太后的一个梦。

当时,差不多已六十岁的皇太后孟氏,突然做了一个怪异的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投梦说,现在大宋王朝如此艰难,只有把皇位再传给我的子孙,方能有一线转机。

梦醒后,孟氏就将这个梦告诉高宗赵构。赵构也知道自己难以再有儿子了,于是就同意在宋太祖一脉找继承人。当然理由也很冠冕当皇:

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

于是,就在太祖一脉,比赵构低一辈的人里面找,最终就找到了宋孝宗赵眘。当初,宋太宗取得帝位,本就为一些士大夫认为不名正言顺,现在高宗将皇位归还给太祖一脉也得了一大美名。

说起来,这太祖一脉丢了皇位也是太后的原因(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我的微头条中相关文字),现在,又得回皇位,也是太后起了作用啊。

  • 原因之二,高宗赵构其实害怕太宗一脉子孙登上皇位后会清算他的所做所为。

我们知道,靖康之难时,北宋的二位皇帝徽宗与钦宗,以及这两个皇帝的近支宗室都被掳到了北方。赵构的母亲,徽宗皇帝的妃嫔韦氏被掳至北方,并被逼与皇后及其他后宫妃嫔一起受尽了侮辱。

据一些资料介绍,韦氏还嫁给了盖天大王完颜赛里,还生了孩子。但赵构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有意将他母亲的年龄增加了十岁,以此来说明,被掳到北方时,韦氏已经是五十岁的妇人了。赵构当皇帝后,迎回了他的母亲,并封为韦太后。第二年,金国就放出消息说准备将钦宗等全都放回宋地。但赵构害怕他们回来将他母亲的丑事给带回来,于是故意没有做出回应。导致钦宗等最终惨死在金国。

(完颜赛里)

这种做法,自然遭到了宋太宗一脉的怨恨。试想,如果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中选择帝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必然会追究他不迎回钦宗等人的罪过。所以,赵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皇位传给非太宗一脉的子孙,太祖一脉的子孙当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赵构为什么要早早的就把位置让出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祖一脉的后人权势已较之太宗一脉后人弱。等到他死后,赵眘再继位的话,赵构担心赵眘hold不住,干脆扶上马再送一程,自己也落得轻闲。

10

南宋前三位皇帝皆是禅让帝位,分别是高宗赵构禅让于孝宗赵眘、赵眘禅让于光宗赵惇、赵惇禅让于宁宗赵扩。三次禅让中,赵构应该是最为无奈的,由于子嗣早妖,身体渐损,他不得不将皇位传至太祖一脉。且因36年为帝生涯的厌倦与竭虑,他也在宋金形势发生转折时选择隐退,并非完全像宋徽宗那样甩锅,而更多的是想彻彻底底的享受退休生活。

宋高宗的储位

赵构在中年将皇位传承给远支后裔,这在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而他当了20多年太上皇,年过80才驾崩,历史上也仅有武则天、梁武帝、乾隆帝与宋高宗四位皇帝活过了80高龄。宋高宗长寿的秘诀可能与禅让有关,他找了一位极其孝顺的“儿子”,为他撑着大宋的政堂,自己清闲快活的渡过晚年。

  • 赵构绝后

赵构没有宋徽宗那样强大的基因,宋徽宗共31个儿子,34个女儿。而赵构在靖康之难以前膝下无子,但在为康王时育有5女,其中长女、二女儿在北迁后沦为金人“浣衣院”的万物;三个2岁的小女儿皆在北迁途中夭折。北迁途中的康王妃邢氏有孕在身,从马上掉落致使胎损;赵构的一名小妾潘氏也在靖康时有孕在身,正因为是小妾,没有名位,所以靖康时住在自己家中,没有被虏北迁,后回到赵构身边南逃。建炎元年(1127)六月,潘氏生下赵构独子赵旉,这就是宋高宗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杭州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逊位,立他的三岁幼子为帝。赵构在安抚二人时还真提出了禅让的条件:首先要像对禅位的宋徽宗一样对待让位的赵构,供奉需丰厚;其次,禅让后需要太后听政,辅佐幼君;最后,下诏完毕后,两位将军需要带着部队回到营区,并约束军士,不可扰民。次日,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天下,还给赵构上了“睿圣仁孝皇帝”的尊号。随后,张浚与刘世光、韩世忠联合勤王,苗、刘二人自知敌不过,于是又奉赵构复辟。月余,苗刘兵变被韩世忠等人平定,苗、刘二人被处斩,赵构的皇帝位又踏实了。

但在这次兵变中,赵构胆小的毛病展现的淋漓尽致,二十三岁的他,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因这次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据说三岁的太子也在刀兵呼喊声中受到惊吓,又由于潘氏妊娠期间正值金军破城,母亲也是提心吊胆的怀着这个孩子,故而太子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此事过后不久,赵旉身患重病,安睡期间,一宫女不慎踢翻了一只鼎,“仆地有声,太子即惊搐不止”,片刻之余,三岁的赵旉便夭折,可以说是一次兵变,致赵构一脉彻底绝后。

  • 移储太祖一脉

没有获子希望之后,立储就成为赵构眼前的一大难题,一般来说,无嫡庶之子者,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进行。但是金军在攻占开封之后,就按照皇室名册施行抓捕,将徽宗皇室宗亲北迁的一干二净。此后,金人为统治需求,在开封城创立“张楚”傀儡政权,为拉拢民心,硬是将出家为尼的宋哲宗元祐孟皇后请进了延福宫。也正是这个孟皇后暗中联络赵构,给予密诏,才使赵构称帝为正统。但也由此看出,赵构想在宗室遗孤里找个男性继承人几乎没有可能。恰逢此时,孟太后又向赵构讲了太祖托梦的故事,意思是说太祖托梦给她,道明了太宗“斧声烛影”得国不正,以致大宋有此国难,唯有将正统还归太祖一脉,才能平息国难。

“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赵构也不一定会相信,但不得不说这是眼前最好的选择。太宗一脉的皇室宗亲按照名册抓捕北迁,唯有太祖一脉的后裔多流落民间。到了建炎四年,宋徽宗第20个闺女柔福帝姬(公主)从北边逃回来,但等到韦太后被迎回后,由于韦太后在“浣衣院”被完颜宗贤霸占,并生下两子,可能因为韦太后不愿事情传扬,故而与赵构联手陷害柔福帝姬谎报身份,将其置于死地。至此,唯一一个逃回来的血肉宗亲还被弄死了,还是个女人,继承大统也就只能选择太祖一脉后裔了。他便效仿宋仁宗继养赵曙为储的方式,在全国寻找太祖一脉的皇室后裔。
(赵眘画像)

“朕以不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祐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初志。而皇子玮毓德允成,神器有托,朕心庶几焉,可立为皇太子。”《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

绍兴二年(1132),赵构在太祖后裔“伯”字辈中挑选年龄为七岁以下者,得一胖一瘦两人。瘦者为赵伯琮,由张婕妤养育;胖者为赵伯玖,由吴才人养育,伯琮后赐名赵瑗,伯玖后赐名赵璩。在此期间,两位皇子皆受到良好的教育,但赵构仍然没有放弃得子希望,当朝廷大臣建议赵构尽快立储时,秦桧便迎合赵构“欲立皇子者,是谓陛下终无子也。宜待亲子,乃立。”直到绍兴三十年(1160),赵构才正式赐名赵瑗为赵玮,进封建王,再两年后,更赐名为昚,立为太子,至此,南宋储位大定。

高宗禅让的原因

由诏书可见,高宗盛年退位的主观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做了36年的皇帝,赵构始终在担惊受怕中渡过,当皇帝第三年就发生苗刘兵变,被地方武将逼宫禅让,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绝后。后来诸多文武官员插手皇帝家事,恳请皇帝尽快拟定储位,这也多有劝退之嫌。赵构在皇帝位上最大理想也许不是复国北疆,而是迎回生母韦太后。绍兴十二年(1142),赵构不惜屈辱议和,葬送北伐大好形势,从而换来韦太后归国。次年,在宋金关系缓和之际,金人“有归钦宗及王储、后妃意”,赵构为了母亲名节污点不被泄露,又恐帝位受到威胁,故而没有理睬,最终致使太宗一脉尽数惨死异乡。
(徽钦二宗剧照)

于宗室血脉而言,赵构算是太宗一脉的延续者,同时也是太宗一脉的终结者,他并没有迎回皇室宗亲的任何举动,这必然引起太宗后裔的谴责。从赵构培养赵眘来看,孝顺是最为看重的品质,这个太祖一脉的后裔继养为子,并将皇位禅让之,是为自己洗白不救宗室的历史污点。赵构禅让时56岁,此时赵眘36岁,赵构给予赵眘足够的时间为太上皇歌功颂德,名声是赵构尤为看重的,他将母亲韦太后的年龄改增10岁,以“证明”母亲无法为金人生子,这一点足够引以佐证他的虚荣心。
(韦太后剧照)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一应军国事,并听嗣君处分。朕以澹泊为心,颐神养志,岂不乐哉!”——《宋史.卷六十三》

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在禅让时说“思欲释去重负,以介寿臧,蔽自朕心,亟决大计”。表明赵构已经萌生养老的念头,作为宋朝国祚的延续之君,他确实承担了太多压力,此间禅让的背景是南宋取得采石之战大捷,打破了完颜亮渡江计划,并带来连锁反应,致使金国内部政治集团走向分化,金世宗在政治斗争中胜出后,急切渴望与宋议和,南宋有机会获得平稳发展的机会。这个时间节点选择禅让,赵构就会以续国之主为开端,以英武之主为结束,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又因宋金即将进入新一轮对峙局面,国家大政渴望中兴,赵构言辞里表达了安享晚年的意愿,故而将繁琐政事交给赵眘处理,自己退居幕后,做一位尊贵又清闲的太上皇。
(赵构剧照)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古主动禅让的太上皇,无一例外的都是大权的实际操控者,或是入听、或是圣训,如嘉庆帝上朝,坐着的是乾隆太上皇,嘉庆帝与和珅“并立左右”。赵构虽然没有当朝训政的记载,但凡国家大事上,多插手孝宗执政,如与金国战和问题,孝宗执意要战,高宗却一直阻拦,促成“隆兴和议”达成。和议的条款中有一条亦值得注意,那就是约定金宋两国皇帝要以叔侄相称,这理当是采石之战后就提出的条款。当时的宋高宗已近60,金世宗年不过40,高宗如果称金世宗为叔,与儿皇帝何异,此条款也可能是赵构禅让的一个原因。
(宋徽宗剧照)

只是采石之战以后的议和并未达成,从而导致形势发生转变,孝宗刚即位就发动了“隆兴北伐”,结果是溃败。知子莫如父,赵构理应对赵眘颇为了解,北伐举动或许也在意料之中,采石之战是老子打的,北伐失利是儿子打的,这功在赵构,过在赵眘,赵构此举也许是对形势判断比较准确,故而甩锅给赵眘。前有宋徽宗甩锅宋钦宗,金军南下时可以“入亳州,百官多潜遁”,而当隆兴北伐失利后,赵构则“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一副跑路的姿态。由此给人的感觉是,赵构禅让是做足了两手准备,即可以清闲掌权,有能够方便跑路。
(赵构与岳飞)

综上,赵构禅让皇位的举动多有无奈,割据半壁江山已经超出了他的政治预期,在宋金形势转变之时,是具有前瞻性的两手准备。他与赵眘在历史上的评价截然相反,赵构时期,南宋是有复国之臣,无复国之君;赵眘时期,南宋是有复国之君,无复国之臣。从赵构的行为上看,他并无大的志向,禅让举动更多的还是享受亲人团聚,专心诗词歌赋的雅趣上,也是权衡政治利弊下做出的选择。至于选择太祖一脉继承大统,完全是因客观条件造成。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