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

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

2020-07-31 02:32阅读(107)

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首先谢谢邀请。中国国民党创党元首孙中山奔波一生,三度成为国家元首而最终没成事,就是没有军

1

首先谢谢邀请。

中国国民党创党元首孙中山奔波一生,三度成为国家元首而最终没成事,就是没有军队的帮扶。而蒋介石最终能成事关键在于有军队,这才击败了国民党各个派系,成为国民党党魁。后来孙中山终于认清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1924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他特地选择了这个日子,孙中山宣布他一手缔造的军校正式开学,这就是陆军军官学校。我们俗称黄埔军官军校。

黄埔军校是根据当时苏联军事顾问的要求而建立的,最初建校的时候,根据苏联院校都的要求,每一期学员最少要一年,最好两年。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黄埔一期的学生1924年5月入学到毕业也就半年。学制都没有完成,黄埔军校最有名,最有出息的头六期基本上都没有学完就毕业,直接就走向战场。黄埔一期半年毕业出校门,黄埔三期的学生就已经入校学习了。原因在于 北伐战争举行,导致黄埔的学生走向战场。

战场是检验战士最好的地方,也是展现将军能力最好的舞台。而黄埔军校之所以名将辈出,是因为历史的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还有就是考取黄埔军校的基本上都是热血青年,这些人热爱国家,爱国主义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主体思想。一只强大的军队首先要有明确的思想,我为谁而战,还要具备强大 凝聚力,要有不怕死的精神。一支有战斗意志的军队可以战胜一切敌人,而黄埔军校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还有就是,黄埔军校最初的体系是按照苏联方式存在的,比如黄埔军第一次在军中实行“连坐法”,即一团溃退,必须枪毙团长,若团长带头不退但全团退,枪毙三个营长,以此类推再就是仿照苏联军事体制和和架构,黄埔军从团到排,各级都设“党代表”。必须说明啊,黄埔军的“党代表”与后来的政委和“党领导军队”的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党代表”打仗必须冲锋在前。但最后蒋介石放弃了这个他认为“野蛮”的方式。

黄埔军校对外第一次战役就是棉湖战役,这次战役既打出了黄埔军校的威风,也基本上奠定了38岁的蒋介石政治基础,包括刘峙(33岁)、陈诚(27岁)、顾祝同(32岁)蒋鼎文(当时是连长)、宋希濂(当时是排长)、郑洞国(当时是排长)。这些人后来都是蒋介石嫡系。黄埔军校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发家资本,更是新中国高级的将领的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当中,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就80多位,而跟随毛主席的战士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击败蒋介石带领黄埔生,就是在于我们自己军队始终是保持着不怕死的精神,巨大的凝聚力。伟大的思想武装了自己。蒋介石带领黄埔生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丧失了战斗了意志,丧失了黄埔精神。

现如今,大家公认黄埔军校成就了近代中国军事和政治传奇,黄埔的军校的思想和意志力是军队灵魂,纪律性和战斗力是军队的生命。而黄埔军校的师生们无疑仅就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生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浪淘沙,有的黄埔生沉沦,有的背叛,有的默默无闻,但更多地是成为保卫国家的钢铁战士。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2

论中国战争史,就绕不开黄埔军校,不仅为国民党军培养了大批少将以上的将领,我解放军中就有5名元帅、3名大将、8名上将,均毕业于黄埔军校,因此,不得不说,一代黄埔人,书写了半部近代战争史。

黄埔军校,关注战争史的读者都知道,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具体位置位在当今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设立,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此后,被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一般军界包括民间都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门口,所立的标语,充分体现了当时黄埔军校的校风,\"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在当时“三民主义”旗帜下慕名而来,报考军校的年轻人,心中都有坚定的信仰,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旧军阀,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民主政权,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代的军人,特别是黄埔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追求革命,朝气蓬勃,富有牺牲精神,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由这样的热血军人所组成的军队,其战斗力远在北洋军阀之上。

黄埔军官学校,1-4期早期毕业的军官,都是人中翘楚,在北伐时期,以黄埔系军官为骨干力量国共组成的北伐军,从广东起兵,一路北伐,攻克北京,打得北洋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旧军阀抱头鼠窜、屁滚尿流,取得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

北伐战争,摧毁了旧军阀,结束了全国各地不同军阀统治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这个是历史的进步,必须以事实就是的态度予以承认。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家开办的正规军事院校,但前几期的学制都非常短,特别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一期,学制却只有区区半年的时间,以当下的眼光来看,真的是中专学历都不到,学制非常短促,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许多名将。

在\"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这般浩然正气的黄埔精神的深刻影响下,即便黄埔军校的学制非常短,但仍然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出色的革命军人,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为中国的统一之战、抵御外敌的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战争是要书本和实际相结合的,通过实战来不断积累经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军官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益处,不打仗不经过战争洗礼,不可能成了善于统兵打仗的将领,因此,从黄埔军校中走出去的优秀将领,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都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

陈赓、蒋先云、贺衷寒史称“黄埔三杰”,左权,八路军(第18集团军)副参谋长,为掩护总部撤退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黄梅兴,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个国军将领;郑作民,第2军第9师少将师长,在昆仑关战役中中弹牺牲;蔡炳炎,是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罗店战役率部冲杀,身中数弹英雄牺牲。

宋希濂,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杜聿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李仙洲,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范汉杰,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陆军中将,此五名黄埔一期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3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奔波多年,却始终没有能够完成夙愿,统一全国。一直到他与苏联建立关系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像以前那样,今天依附于这个军阀,明天依附于那个军阀,而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生逢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都要服从于一个规律,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于是孙中山在苏联的支持之下,成立了黄埔军校。从一成立开始,黄埔军校就是一支党军,明确规定这是一支为实现国民党的政治理想而战斗的军队。这就让黄埔军校从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就完全不同于旧军阀的军队,而是一支有理想的,革命化的军队。这就决定了黄埔军校的学生从一开始所吸引的就是那些已经树立了革命理想的年轻人。

但黄埔军校才刚刚开张,孙中山先生就猝然离世。秉承他的遗志的国民党继续沿着他的思路办黄埔军校,创建一支革命化的军队储备军事骨干。在之后的两次东征过程中,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党军就开始展示出自己远远高处旧军阀军队的战斗力,敢打敢拼,不怕牺牲。这是民国成立以来的军阀战争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一支军队。


当这些年轻人满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革命理想,准备着要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时候,黄埔军校已经在开始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因为他们的校长并没有把黄埔军校视为党的军事力量,而是视为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当做他与其他新旧军阀争天下的工具。但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学生们对此浑然不知,还是以为他们效忠校长就是效忠党国,校长就是革命的化身。

在北伐战争开始的时候,国民革命军总共只有8个军,其中作战的主力是桂系第七军和唐生智的湘军第八军,以黄埔系学生为主体的第一军,实际上并不是北伐的主力部队。北伐战争的初期,以黄埔学生为组里的中路军实际上进展并不顺利,经常需要西路军和东路军帮忙。但这丝毫也不妨碍第一军在获得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的时候得到优先照顾。

按照李宗仁回忆录里披露的情况,当时的北伐部队物资并不宽裕,但第一军作为天子门生,还是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照顾。甚至在分发草鞋的时候,黄埔学生为主体的第一军都能够每个人分配到两双,而其他部队则只能分配到一双。其他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的分法就更是如此了。


在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很快就开始了新军阀之间的斗争。而在新军阀之间的斗争中,蒋系的中央军总是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瓦解对手,战胜对手,进而扩编军队,迅速成为新军阀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这就导致中央军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在以往表现突出的黄埔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远远高于其他人的晋升机会。

虽然到抗战爆发之前,黄埔学生出身的将领大多数都还是能担任师长,旅长和团长级别的干部,但也已经出现了像胡宗南这种升迁速度超快的情况。在抗日战争期间,在物资分配上,校长继续。也许其一贯的政策,蓄意打压和消灭其他的地方部队,而不断的扩张中央军的实力。这也就导致黄埔系将领的晋升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方军阀部队的将领。

这也就是说,从北伐战争开始之前一直到抗战结束,几乎所有外国援助和政府正常采购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优先装备给了中央军,其他的地方部队都在不断的缩编,而由黄埔将领担任各级长官的部队则在不断的扩张。黄埔学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这个时代的宠儿。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各种国军名将,是用当时全中国能够得到的最多,最好的军事资源喂养起来的。虽然无论是在北伐时期,还是在抗日时期,他们的战绩都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在所有的军事物资分配的时候,都能够得到优先照顾,所有当时中国所能够获得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会优先装备给他们。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还不能让他们在当时的中国军事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名将,那就不正常了。更何况所谓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军名将只是黄埔军校,成千上万的学生中极少数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么牺牲在半路上了,要么沦为平庸,成才率也并不算是特别高。

4

这说的是前几期。

尤其第一期,1924年5月底开学,11月就毕业分配,大多数到军校教导团,除少数几个学生担任排长班长,几乎都是挂着军官名义当大头兵。

所以严格说,黄埔第一期和第二期只能是军官速成班,第三、四、五期属中专军校,第六期后算是比较正规的军事大专学校。

军校前期师资力量薄弱,器械少,政治课程多,训练差,军事素养不足,在具体战损中尤其明显。比如黄埔前4期毕业9000多,在1927年3月红蓝分裂前已不足2000之数,多折损在东征北伐中。

为何看起来黄埔前5期学生非常耀眼?

因为,红蓝两党军事骨干都是黄埔学生。尤其蓝党方面,老蒋视同为命根子,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注与提拔。蓝军自1924年11月的一个教导团发展为1946年300万中央军,提供了最多份额的军官职务,大多都是黄埔军校学生担任。

其次,黄埔学生毕业就经历20多年战火,东征平商团北伐内战抗战,大浪淘沙之后就是精华,谁也比不得战火中学习军事这个更快更好的途径。

5

黄埔军事学院可以成为中国人民心中军事学院的图腾。就个人而言,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学校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二是学校精神和文化价值。二是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人们相信黄埔军校的成立历史。是孙中山在革命失败后的教训中得知,只有怀着坚定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士兵才能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因此,黄埔军校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常州岛成立。该校因位于黄埔岛上而被命名为“中国国民党军官学校”,因此被称为黄埔军校。学校文化和校训自学校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为黄埔军校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当时,他在黄埔军校门口设置了一对门联。 “促进和财富,请走另一条路;如果您贪婪并且害怕死亡,请不要进入这扇门。”它的校训是“亲爱的和真诚的”,它要求所有学生彼此相爱,追求完美,真诚和致力于革命。它也包括我们党所倡导的孙中山的“三个人民原则”,“人民的三个原则”,以建立中华民国,推进大团结,向泽尔杜斯,为人民前进,固执于在夜晚,要遵循教义,要勤奋勇敢,我们必须相信忠诚,专一,专一,并坚持下去。当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在黄埔军校的这些士兵都有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且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也有很强的条件。他们自然会得到最新的想法和最好的军事训练。 。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黄埔军校杰出的军事功绩和耀眼的战斗明星。自从军事学院成立以来,黄埔军校的学生就具有强大的使命和强大的外部军事斗争。最好的士兵在战场上接受训练。正如金伊南将军所说,他们只能在和平时期接受训练。天花板和办公室将军自然不可能如此出名,更不用说著名的将军了。自1924年成立以来,它一直在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例如,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集团,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例如“北伐”叶挺,开国元帅林彪,开国将军周世di,开国少将彭明志,谭锡林。聂鹤亭,韩伟等;在抗日战争中,更多不会一一列举。悲惨的解放战争也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基本上是黄埔内战。难怪蒋介石先生以后会骂他的高级将领:“黄埔一期无法击败黄埔四期”,而正是林彪元帅……在这些战场上,黄埔军人的影子和声音使将被后代所怀念。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将军,他们都有更多的机会,每次战争都像井喷一样出来。中国的到来为他们展示技能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场所。自然地,许多著名球员涌现并不难。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许多企业家都有入海的机会。 ;此外,已经恢复了前三名高考毕业生,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平台上有很多机会,它们的能力非常出色,它们自然会成为历史潮流引领者,将为后代所铭记。 。因此,尽管一些黄埔军人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但他们有足够的军事实践经验,并且有机会学习和发展军事斗争,因此成名自然并不难。

6

黄埔军校能如此成为国人心中的军校的图腾,个人以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风文化价值观;另一个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黄埔军校的创校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孙中山在革命失败以后,痛定思痛觉得拥有自己的坚定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军人才能达到真正革命队伍的建设。于是黄埔军校在1924年广州黄埔长洲岛上成立,当时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地处黄埔岛,所以叫黄埔军校。

建校文化与校训

从建校开始,孙中山就给黄埔军校设定了很好的校规校风,当时他在黄埔军校门口立了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其校训为“亲爱精诚”,要求所有学员之间能够相亲相爱、精益求精、诚心诚,一心为了革命。



其中也包含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些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激励黄埔军校的军人有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且还有当时的国共合作的有力条件,自然接受到的都是最新的思想和最好的军事训练。

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黄埔军校不断涌现的赫赫战功和耀眼战星

从建立军校开始,黄埔军校的学生就有很强的使命和外部很强的军事斗争,最好的军人都是从战场上锤炼出来的,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说的,和平时期只能培养天花板和办公室将军,自然不可能那么出名的,更加称不上名将啦。

从1924年成立起,就在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中不断锤锻中。如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就出现很多名将,如“北伐名将”叶挺、开国元帅林彪、开国上将周士第,开国中将彭明治、谭希林聂鹤亭、韩伟等;到了抗日战争,那就更多了也不一一枚举。悲催的解放战争也就是国共内战,基本上是黄埔内战,怪不得蒋介石先生后来都会骂他手下高级将领,“黄埔一期的打不过黄埔四期的”,说的就是林彪元帅......这些让后人怀念的战场上都有黄埔军人的影子和声音,无论是国民党方面的将领还是共产党这边的将领,都是井喷式的出来,因为他们有能力更加有机会啊,每一场战争的来临,都为他们大展身手提供了平台和场地,自然也就不难冒出众多名将了,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创业下海机会,很多人获得了第一桶金,成了万元户;还有恢复高考前三届毕业生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一样,平台在机会多,再加上他们的能力又足够出众,自然就成为历史的弄潮儿,让后人铭记并加以崇拜啦。



所以有些黄埔军人尽管入学时间不长,但是他们有足够的军事实践经验和在军事斗争中学习进步的机会,自然也就不难成为名将啦。

7

黄埔军校其实除了前五期学时不足一年外,后面的期数都是长于1年的,其实不管怎么说,其学时的长度实际是没有中专的学时长,毕竟中专的学制是3年,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学校的好坏并不是以学时的长度所能决定,更何况拿几十年前的学校同现在的学校相比,根本是没有可比性的。

关注黄埔人应该都知道,当时的名将大多是来自前五期的,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黄埔军校在当时整个中国是顶呱呱的学校,办学理念也是非常先进的。

而黄埔军校对于生源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首先学历最起码要求要有旧制中学水平,这在当时普遍都是文盲的时代,无疑是保证学员的学习能力不会太差。

黄埔军校与其他同一时期的军校招生最大的不同是其招生对于政治思想是有要求的,这也是最大程度的确保了学员的先进性。

所以说,在黄埔军校的这些招生制度下,其学员的优质性是同一时期其他军校所无法比拟的,而事实也恰恰如此,当时进入黄埔军校的学员大多是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

当时在黄埔军校任教的也都是当时比较优秀的教官,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之下,在优秀教官的教导之下,培养出来学员自然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新式军官。

而随着时代的迁延,北洋军阀被打败,历史的舞台自然就让给了黄埔的学员们,当然了出来的早,成名的也就早,所以,大多数的名将都是出自于前五期。

8

所谓时势造英雄吗。战争年代,四处都是用人的地方

9

1.学员有信仰,前期干劲足有利于队伍的扩张。

2.机会多,国共双方都在起步阶段,队伍扩张快提拔也快。

3.在国民党方面属于校长的嫡系,提拔机会先紧着他们来。

10

因为没有军校一样培养出军官。

打仗经验主要靠实战。

当然上过军校更好。

象黄埔军校那样学半年,

就是要个名,

真正打仗的经验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