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2020-07-30 13:03阅读(64)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统治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

1

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统治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宫干政最后一人,同时也在历史上的长河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就在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开始打乱,仅仅三年清朝便亡国。

那么清王朝的覆灭,到底是不是慈禧一手酿成的,这直接导致在她死后仅三年清朝便亡了国。还是说慈禧有巨大的威慑力,也正是因为她清朝才能维持统治华夏大地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在她死后清朝就开始大乱,最终覆灭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成两方面去看待。

其一、慈禧太后的确拥有巨大的威慑力,在慈禧太后当权期间维持了清朝统治的局面。其二、慈禧因自己的私心为清王朝留下的格局过于脆弱,这也是导致清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其一、慈禧拥有巨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维持了清朝的统治

虽说慈禧可称之为晚清时期第一守旧派,是我们现代人眼中十恶不赦之人。其架空光绪囚于瀛台、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黜戊戌变法等等行为,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以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慈禧是没有勇气打破当时封建社会腐朽的框架,但,慈禧还是在原本腐朽的框架下,以可能最大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新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救

慈禧虽为顽固的守旧派,但在对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非完全的排斥,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这些都是慈禧支持下开展的,因为没有她点头,这一切才有施展的可能。

虽然说这些补救的措施都是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这种丧权辱国事件以后才采取的行动。但,这便能说明慈禧并非腐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光绪皇帝一开始举行戊戌变法,慈禧也是默许的态度。只不过后来维新派在触及守旧派利益的前提下,更是要“围园杀后”,这是慈禧所不能忍的,这才有了慈禧站出来废除了新政。在科技强国与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选择了后者。

此外,慈禧的统治手腕的十分的高明,平定太平天国后清廷中央式微,面对那些封疆大吏们日益权重的局面,慈禧能分化湘军体系,又维系地方督抚与朝廷的关系,可见其政治手段之厉害

以这些角度来看,慈禧确实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在慈禧死后便天下大乱,仅三年清朝便灭亡了,这也说明慈禧活着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手段”来维系清王朝的统治,驾驭那些权重的督抚们;而慈禧一死,继任者没有慈禧那么高明的手段,自是压不住乱局,清朝的覆灭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慈禧因自己的私心为清王朝留下的格局过于脆弱


慈禧在光绪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出于自己的私心,选择了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没什么能力的载沣为摄政王。

为什么说是私心呢?因为慈禧如果自己能熬过去再活几年的话,那么以幼帝为基础的格局下,她可以再度垂帘听政,且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很容易便可以被自己控制。

其次哪怕自己熬不过去,无论是隆裕太后(慈禧侄女)、摄政王载沣、还是幼帝溥仪都属于自己一派,自己死后也不会遭到清算。垂帘听政长达47年之久的慈禧,自然得罪了不少人,也自然害怕自己死后遭人清算,出于考虑自己身后之事,也就顾不上此时的清朝已是风雨飘摇的状态。

结果到了1912年,清朝面临覆灭之际,六岁的溥仪什么也做不了、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只能罢工回家,偏偏仅剩一个能处理点事的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般政治手腕,在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结束了清王朝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国祚。

历史点评

虽说慈禧绝对是守旧派的代言人,但慈禧也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框架之内,以最大可能实施新政,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救。面对朝廷式微的局面,又以强硬的政治手段维系着清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慈禧确实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但,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清朝的角度来看,慈禧所做的一切,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时间。但临终之际因个人私心,为清朝所留下之政治格局,也算是一手造成清朝覆灭,让人唏嘘不已。

2

首先清末,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此时慈禧掌握实权。光绪帝虽然想要变法,但无奈没有实权,只得郁郁无为。光绪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祯帝一样,有心治国,无力回天。如果把权力交予光绪,那么袁世凯极有可能会叛乱,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怎可会听从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发号施令。慈禧太后虽然守旧,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所以袁世凯还是极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为心狠手辣,独裁等等,但在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不可磨灭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统治可能会比起历史缩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么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她的威慑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慈禧17岁那年便入深宫,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慈禧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慈禧开始独掌大权;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经历了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却了有人当政时的蹑手蹑脚,开启了自己独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难道真是因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脉这么多年。 只不过,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让朝臣互相保持平衡,并以西方列强周旋才能一直为大清续命,慈禧死后,清朝再有没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3

慈禧保证清朝不亡,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套帝王心术,尽可能的笼络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把清政府的利益基本盘做到了最大。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慈禧是靠着一套御人手腕才保证了清朝不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东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国和汉人团练武装手上,就连北京城也被英法联军包围。此时满清政府这艘破船四处漏水,离沉没就差半步之遥了。

既然如此,清政府为什么在此之后又苟延残喘了五十多年呢?

因为慈禧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主动把利益蛋糕切了,分给了更多的人。

从1861年开始,慈禧与汉人军头之间达成了一种类似雇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说白了,就是慈禧把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原来的普通员工,也变成了股东。只要公司还活着,大家就都能分红。公司要完了,大家就都没分红了。你说汉人军头们能不为保住大清而卖命吗?

当然,慈禧也不傻,她养着一帮爪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会被爪牙反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东南督抚直接互保,公然集体抗命,搞得事后慈禧也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在慈禧活着时,她除了分红外,玩得最溜的一招就是让这帮军头们相互撕,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都没力气有异心。而这一撕,就从1861年撕到了1901年。

1901年之后,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先后病死,旧北洋系和旧南洋系没落。朝廷缺乏一个人出来挑起洋务运动的大旗,而当时张之洞也老不堪用了,于是慈禧就大胆启用了还算是新人的袁世凯。



1901~1907年之间,袁世凯为清政府这艘破船忙前忙后,六年时间建树颇丰。眼看着袁世凯又成了新旗帜,于是慈禧故技重施,放岑春煊和铁良去和袁世凯互撕。最后把袁世凯搞了下去,而慈禧则收缴了袁世凯的新政成果。

至于袁世凯嘛,明升暗降,吃了哑巴亏还不敢吭声。而他不敢吭声,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慈禧只牺牲了他一个人,大部分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慈禧还是保障了。

综上所述,慈禧能力保满清不垮,其实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种手腕把地方大员给控制住了。如果说慈禧真是全凭威慑力维系朝廷,庚子年,东南督抚又岂敢抛开朝廷搞东南互保呢?(东南互保最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不符合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



1908年,慈禧病死,随即以载沣为代表的一票政治白痴上台,他们相比于慈禧,威慑力其实是不差的。缺的只是御人手腕

也就是所谓的吃像太难看了,在剥夺了汉人大员的股份后,居然还幻想汉人大员继续给他们卖命,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1909年,袁世凯被载沣赶回老家,八旗贵胄与北洋系正式撕破脸。

同年,张之洞病死,维系派系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

张之洞死前,曾劝过载沣,让他不要玩的过火了,但载沣不听。

1910年,八旗少壮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实权岗位,此时的利益矛盾非常尖锐。

1911年5月,志得意满的载沣搞出了一个愚蠢到无法形容的皇族内阁,此举算是彻底把汉人地方大员完全得罪了。

得罪汉人地方大员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官僚们彻底认识到满清朝廷完全不想跟他们分享权力,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汉地十八省的督抚大佬们都撂挑子不干了!



其实像武昌起义这种规模的起义,庚子年之后有五次,比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参加起义军的人数高达三万多,革命党攻克了上栗等多个县城,逼得清政府调集三省五万大军才彻底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慈禧不死,或者说载沣等人不打破政治平衡,武昌起义可能也就是第二个萍浏醴起义而已。因为清政府手中掌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换而言之,当时无论是载沣那帮保皇派还是革命派,力量其实都非常弱小,真正在中国具有统治力的是袁世凯这帮人(在当时被统称为立宪派)。真正推倒清政府的力量,就是这帮官员。

慈禧活着时,她对这帮人是又打又拉,始终给他们画大饼,始终没撕破脸皮,清政府有这帮人的支持,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但载沣得罪了这帮人后,他就站在了立宪派的对立面,此时的清政府没有基本盘了,又岂能不玩完呢?

4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5

慈禧太后对于大清王朝确实起到了续命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如果晚清时期没有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朝政;中国也许便可以完成维新变法走向现代化强国!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时期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在当时对于权术和奢侈的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向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铺张浪费。但是慈禧太后却在用人方面大胆的启用能人。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声名!同时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使得这座千疮百孔的大船继续向前驶进。



反观之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和亲侄子。后来也过继给慈禧太后做了干儿子。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并非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在对其短暂的放权之后发现两任皇帝均不具有乱世之中治理国家、挽救满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隐后宫又复出主持朝政。

我们来看一下,持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想要凭戒指一群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人。来实现改变中国国体,变法图强的目的。但事实上是变法期间颁布的许多政策都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也严重的触犯到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才促使利益严重受损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爷出来主持公道。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太后本已经放权给已经成年并且成婚的光绪皇帝。但是看到戊戌变法中的种种条款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执行变法中的相关条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变法。势必将大清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决定出手制止戊戌变法。其实在慈禧太后将要动手处置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时,光绪皇帝曾经秘密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为戊戌变法保驾护航。而袁世凯表面答应暗中却支持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实际上袁世凯也并非是看重当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实力差别。而是因为明白光绪皇帝及变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并不正确。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时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满人和汉人之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没有去世之前,尽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叛乱、义和团运动、收复新疆等等活动!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国体和统治的稳定。在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也不敢玩弄心机、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协商窃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劝说清朝皇室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凯早已人头落地!孙文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6

当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终结时,清朝也敲响了丧钟,仿佛清朝因慈禧而在风雨中飘摇了47年,而屹立不倒,这到底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凭她一已之力,维系着最后的封建王朝,还是恰好只是一个巧合呢?

对于慈禧,历史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社会的罪人,顶级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后的守旧者。而有人认为她是保守的开放派,她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立宪法,支持变法强国,是近代社会走向光明的护卫者。

但是清朝实实在在的在她死后3年,就走向了灭亡。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说起慈禧的威慑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权力来自何处?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慈禧的威慑力真的能让所有官员都听她的话吗?

10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种反清的心态,对于清朝的势力也开始反抗,在朝中光绪帝搞起了围园杀后行动,事情败露后,光绪被囚禁。

1900年,慈禧预备更换新皇帝废除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然而此行动却招致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也正是溥儁父子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时,受慈禧重用的李鸿章、张之洞却并不受慈禧调遣,而是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对于汉人集体来讲,洋人更愿意扶持清廷,毕竟每年上亿的赔偿金,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列强集团也愿意加强清朝内部统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愿意支持慈禧,承认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后期的慈禧权势并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

所以慈禧到了后期,威慑力已经明显减弱了,但还有洋人集团愿意维持她的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敢正面与她进行冲突。

慈禧死后,掌权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劲

清朝的灭亡和慈禧选择的后续接班人,有着很大联系,此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个3岁的孩子,当然,慈禧选择溥仪的私心非常明显,不过是为自己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仅仅1年的时间,载沣又如何能在这个艰难的漩涡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无法与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发时,隆裕便轻易在袁世凯的哄骗下签下了退位诏书。

清朝的灭亡,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和慈禧是否在世关系 并不大,毕竟清朝亡于革命而非亡于洋人。若说洋人支持慈禧有着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

7

在晚清慈禧太后专政的这段时期中,慈禧太后的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后,几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果,当时不管是满清王公,还是朝中重臣,慈禧几乎都能管束得住,甚至是西方列强,多少都还得给点面子,也可见慈禧太后在晚清时期的威慑力。

慈禧太后

为何慈禧太后死后会天下大乱?

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大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清朝皇室权威逐渐下降,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而这个问题是在慈禧太后死前就已经出现的,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在接到朝廷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后,一律概不奉诏,另外搞了个东南互保。

从这次事件开始后,清政府在地方的权威就在不断的下降,而袁世凯等人则在不断培养壮大自己的势力,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清朝主要还是靠皇室年轻一代来接手,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载沣能力平庸,虽然也想力挽狂澜,但是没这个能力,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继去世,清朝最后的几根顶梁柱塌了。

摄政王载沣

袁世凯的苦心经营开始初见成效,南方革命党隔三差五搞起义,一时之间清政府中枢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个时候,如果载沣直接推行议会制,可能还能给清政府延几年寿,但是他搞出个过渡期,且不说清朝等不等得起,南方革命党早就难耐不住要革清王朝的命了,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清政府改革根本就没有诚意,进步一激化了社会矛盾。

所以慈禧太后死后清政府皇权权威不断下降,有能力维持国家稳定的大臣相继去世,载沣这群皇室年轻人又不具备革新政体的能力,袁世凯虽然隐退,但是仍然和北洋联系紧密,加上革命党加紧了革命活动,导致了慈禧太后死后,清朝社会动荡不断。

晚清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起义

慈禧太后在晚清有多大的威慑力?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非常强硬,咸丰帝死后,她很快就发动了辛酉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两度垂帘听政,特别是在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光绪皇帝继位后,他完全没有实权,本来光绪皇帝想要搞维新变法,袁世凯如果支持光绪皇帝,最后政变成功,那么毫无疑问袁世凯必将得到光绪皇帝重用。

但是为什么袁世凯权衡再三后,最后还是决定投靠慈禧太后,最主要还是因为慈禧太后地位比光绪稳多了,光绪皇帝能不能把王公们搞定都得打一个问号,但是在慈禧太后面前荣禄,奕譞这些王爷都得谨言慎行,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晚清重臣,他们的升职过程除了有自己能力外,还有慈禧太后的影子。

袁世凯

袁世凯苦心训练出的新军,在慈禧太后统治晚期,兵权也是一句话就夺走了,如果慈禧太后不死,袁世凯虽然暗中和北洋六镇均有联系,但是也不敢有过多的小动作,而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虽然革命党也在谋划起义,但是清政府由上至下的镇压是非常奏效的,但是慈禧太后一死,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各自为政给革命党活动创造了条件。

结语

慈禧太后统治时期的清朝,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但是清政府的权力相对是比较集中的,对朝中重臣,主要的军事力量掌控能力也比较强,国家内部虽然危机四伏,但是基本维持着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在晚清的威慑力。慈禧太后死后,清政府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接管政权,内忧外患之下,原有秩序逐渐崩坍,也就导致了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大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8

在清末时期,大清统治己到达摇摇欲坠,此时意禧掌握实权,当时光绪帝虽然志在变革,但无奈没有真正的实权,无力回天,只得郁郁无为,如果把实权交予光绪,那么袁世凯极有可能叛乱,像袁世凯这样的臣子怎么会听从于个乳未干的小毛孩发号施令。当时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袁世凯岂敢兴风作浪?慈禧太后权倾天下时是谁也不可能敢乱来的。

但慈禧死后,溥仪既位,溥仪的父亲载沣便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细说玩弄政治的本领,载沣比起慈禧差的太远了,但在为消除袁世凯的较量中是难己取胜的,只好把军政大权让与袁世凯,但在袁世凯玩弄朝廷时,不再为清朝着家护院了,随便找个借口迫使清帝退位,清王朝就土崩瓦解宣告灭亡。




9

不是慈禧的威慑力,而是慈禧地位决定的。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的亲“爸爸”。在封建时代无疑就是最大的依仗和威力,再就是慈禧也许真的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27岁的年纪,在一文不名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位高权重的顾命八大臣。老太后治国也许只能不行。但论权谋手段真没有人是慈禧的对手。

恭亲王在临终之际和李鸿章哀叹,大清大概要亡于此了,为何会如此呢?李鸿章坦然道:那是你们爱新觉罗家族没人。李鸿章说的没错,如果爱新觉罗是长君登基,就没有慈禧的事情了,就连慈禧都和醇亲王奕譞说:你们爱新觉罗家族但凡有个男人,也不至于让我个寡妇出头露面。就是说两代幼主登基让慈禧成为清朝的真正的主宰者。慈禧能力确实不行,短视,贪婪,但是她懂权谋,有心计,成功将那套所谓的拉一套人打一套人玩的很顺溜。谋人不谋事,慈禧的心思都都玩人而非治国。

慈禧的政治能力和魄力。但她的她政治才能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服务,而是为了延续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满清贵族们的利益服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可以在各种既得利益政治势力之间长袖善舞,也得到了各个既得利益者的一致拥护,拥护慈禧才是才是拥护自己,只有保住慈禧才能保住自己,慈禧是满清贵族的总代表,她死了。核心主干不存在了也就完了。还有就是慈禧的政治利益分配很恰当,给满清贵胄以钱,给汉族士绅和高官权力,慈禧用人一是看忠心,而是看能力。慈禧重用汉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得到这些人拥护也是主要原因。而慈禧一死。汉族地方的督抚彻底架空中枢。慈禧晚年也是勉强维持,各个势力也在盼持慈禧快死。待慈禧一死,满清就立即崩溃。
受历史的局限,慈禧不可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慈禧奢侈,糜烂,治国无方,国家被她深渊。慈禧完全是出于私利而在控制着这个国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0

长袖善舞

其实这和她又没有威慑力没有关系,好多事情你换一个人这件事情就是做不好。

慈禧只不过很好的权衡了各方利益,自己有能力让这一切看起来没有那么糟糕。

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很乱了,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这不都是乱么?太平天国都什么样子了?只不过统治地位没有被推翻而已,一个是因为,那群将要改变世界的人还在长大,另一个是她确实善于纵横捭阖。

好事情真的是因为一个人才能出现那种状况,不能说慈禧做得好,只能说,她死之前的那种状况换一个人都出不来。只要是写进历史的任务,不同的人处理起来一定有不一样的结果。

说不定历史上如果没有慈禧,清末的暴乱不会推翻这个国家,但是历史终结已经是定局,我们能做的就是写好接下来的故事。

清王朝的分水岭就在乾隆那里,乾隆驾崩后,新的继任者就控制不住这头巨兽,他以为自己可以,但是他做的就是没有前任好。

所以,真的是因为慈禧死后才打乱吗?不应定,她只是创造了这种结局,不一定是她做的多好。

政治手段高明,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