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儿科,中医理论是怎样的?

儿科,中医理论是怎样的?

2020-07-29 10:54阅读(72)

儿科,中医理论是怎样的?:整个小儿时期,都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诊治方法等,均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虽然儿:-中

1

整个小儿时期,都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诊治方法等,均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虽然儿科与内科十分接近,但是又有很大区别的。

(一)小儿生理特点:

1,生长迅速,变化显著:小儿对于水谷之气的需求,相对地要比成年人高些。脏腑、器官、组织,时刻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之中,年龄越小,生长越快,其形体、脏腑、智力诸方面的变化,也就更加明显。古代医家,常用“小儿纯阳之体”概括这一生理特点,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意思。

2,形体柔嫩,气血未盛: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活动,都要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小儿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两方面,都比较柔嫩,尚未成熟。古代医家常以“稚阴稚阳”,来概括小儿这一特点。所谓“稚阴”,是指有形的精髓、气血、津液、筋骨、肌肤、脏腑等,尚未充实、成熟的意思; 所谓“稚阳”,是指生理功能脆弱,最易感受邪气的意思。

3,容易患病,病后多变:基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说明其抗病能力较弱,最易发生疾病。且一但发病,病情又易于急剧变化,出现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甚至死亡的现象。古代医家以“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来概括小儿在病理上的这一特点。所谓“易虚易实”,是指小儿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或用药不当,都极易导致正虚、邪实的病理变化; 所谓“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发病寒、热变化急骤。由于“稚阳”,故容易寒化; 因为“稚阴”、“纯阳”,故又易热化。

4,生机旺盛,容易康复:小儿生机蓬勃,病后如果治疗及时、恰当,一有转机则能恢复健康,这是小儿病理上的又一特点。这一特点,除与小儿生理上的因素有关,还与小儿很少有情志不遂有关。

(二)儿科病诊治特点:儿科,古人又诉“哑科”。由于小儿不会讲话,或很难准确诉说病情,常常需要依靠监护者代诉。代诉往往不夠全面,所以必须结合儿科特点,作系统周密的诊查,始能得出正确的诊断,进行恰当的治疗。

1,诊查特点:“四诊”基本上适用于儿科。根据儿科的特殊情况,在具体运用中,应以望诊和问诊为重点,当然也不能忽视闻诊和切诊。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小儿病的特点及小儿所特有的疾病,这是儿科临床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1)问诊:重点询问患儿是否足月、顺产; 进行过何种预防接种; 曾否患过麻疹、水痘、百日咳等传染病; 周围有无急慢性传染病发现,以及病前情况和病后症状等等。

(2)望诊:对小儿病的诊断最为重要。小儿病后,每多啼哭吵闹,所以必须耐心,仔细地进行观察。望眼睛时,若黑眼睛圆大,灵活有神,为先天充足,肝肾精血充沛; 目睛呆滞、直视、上视、多属急惊风; 目泪汪汪,面赤眵多,应疑为麻疹; 睡卧露睛,多属脾虚。望口腔、咽部时,应注意口腔粘膜有无疹点、溃烂、出血; 须掌握初生儿的舌红无苔,乳幼儿的舌苔乳白,均为正常舌象; 应观察咽部有无充血红赤,乳核是否红肿及有无白喉假膜等。望形体时,若见摇头弄舌,咬牙齘齒,时发惊啼者,多为惊厥先兆; 腹部膨大,肢体消瘦,毛发枯槁,额上青脉显露者,多为疳积; 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弓角反张者,多属惊凤。 对于3岁以下的小儿,还要望其指纹,所谓“指纹”,是指食指掌面挠侧的表浅小脉络而言。食指分三节,第一指节横纹,叫风关; 第二指节横纹,叫气关; 第三指节横纹,叫命关。 正常指纹是色淡紫而鲜明,一般不超过风关。 指纹色淡多虚证、寒证; 指纹色紫红多为热证; 指纹青色多为惊风或痛证。 指纹显现在风关者,表示病情较轻浅; 伸延至气关者,病情较重; 伸延至命关而到达指端者,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多属危重。

2,治疗特点:治疗儿科疾病,应根据小儿病理特点,抓紧处理。在具体选方用药上,应注意下列几点。

(1)应用解表药时,麻黄、桂枝、羌活、独活等辛温峻猛之品,要谨慎选用,且剂量宜小。因为小儿之体属稚阴,发散太过,耗伤阴液,恐滋生它变。

(2)应用苦寒药时,要中病即止。小儿脾胃柔嫩,苦寒太过,则易伤脾胃,影响健康。

(3)应用消导药时,要顾及胃气,常可配伍健脾之品,以利培补后天之本。

另外,小儿喂药方法,可2~4小时1次,入睡或夜间可暂停服药。为矫正苦味,可加入白糖、蜂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病儿的护养,注意饮食的调节,避热衘寒,促其早日恢复健康。

2

儿科(中医):

1、小儿不能言语,无从得知其主观感觉,故俗名哑科;

2、中医诊断:主要凭医者经验,在望、闻、问方面多下功夫,而切脉与成人不同;

3、辨证时须细察其面、唇、口、气、汗、便诸端之表现而用药;

4、世俗所谓小儿是纯阳之体,原无伤寒之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小儿气轻力薄,正易伤寒,六客邪风、寒、暑、湿、燥、火从皮肤侵入为病,与成人无异;

5、世俗所谓惊风及慢脾风,用镇惊、祛风、逐痰方药之非;

惊风多在三阳,从外感得来;

慢脾风多属三阴,由内伤所积,乃不足之候;

6、对小儿伤寒咳嗽、气喘,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获愈;

对小儿患慢脾风、小便淋漓、遗溺,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