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2020-07-25 08:33阅读(78)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吕蒙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大都督。他留下的典故不少,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白衣渡江,所

1

吕蒙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大都督。他留下的典故不少,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白衣渡江,所以吕蒙是青史留名了的。

可能题主想说的是,为什么吕蒙斩杀蜀汉方面大将关羽,夺回荆州几郡,为东吴立下了大功却没有被千古传诵,而是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说说吕蒙的生平。

年轻时的吕蒙

吕蒙本来是汝南人,年幼时随家人南渡了。少年时跟着他的姐夫在孙策账下效力,十五六岁时就偷偷混到前线杀敌。

姐夫邓当教训他,吕蒙却顶嘴说:“富贵险中求,不立军功怎么出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不顾家人反对,依旧每次上前线杀敌。邓当手下有个小军头看不起他,吕蒙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给杀了,然后逃跑。

后来有个校尉劝他自首,并帮他向孙策说情,孙策一看认为吕蒙是个人才,就免了他的罪,还留在身边。

由此可见,吕蒙小时候就是个愣头青,容易冲动,为了立功不管不顾,一言不合就杀人的莽汉,但是孙策比较喜欢他。

周瑜时期的吕蒙

后来,吕蒙接替了死去的姐夫邓当的职位,成了一个别部司马。又遇上孙权整编部队,检阅时发现吕蒙有点东西,就升了他的官。

后来又在攻打丹阳,以及讨伐黄祖为孙策复仇时候立了功,吕蒙一路升官到了横野中郎将,还得了一笔赏钱。

后来吕蒙在周瑜的帐下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斗,也立了一些功劳,但始终没有什么大胜,完全不能跟黄盖,程普这些人相比。

到周瑜死的时候,吕蒙都只是一个偏将军。

鲁肃时期的吕蒙

后来,鲁肃成为都督之后,有一次路过吕蒙的防区。本来不想见吕蒙的,但是手下人说,吕蒙现在越来越厉害了,值得都督屈尊见他一面。

第一次见面,吕蒙就显摆自己,他问鲁肃:“你作为新任都督,有什么对付强大邻居关羽的策略吗?”

还好鲁肃是个敦厚长者,也不见怪,实话对他说,对关羽镇守的荆州主要是随机应变,没有确定一定要怎么对付他。

吕蒙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玩忽职守吗?于是向鲁肃献了五条计谋。

具体是什么计谋?史书上没写,但鲁肃方面是夸了吕蒙的。不过后来的施政应该是没有采纳,因为吕蒙向来主张的是主动出击,而鲁肃是从大局出发,稳固孙刘联盟。

后来吕蒙在驻守地方的时候,每次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并且胜多败少,在当时的东吴将领中表现非常突。

而且他的资历也不浅,从孙策时代就上了东吴的船,所以鲁肃死后,吕蒙就成了接棒的东吴都督。

东吴都督吕蒙

吕蒙当都督后,马上就改变以前鲁肃的做法,准备主动攻击关羽,把被刘备骗取的半个荆州夺回来。

他这应该是立功心切,急于表现自己,之前向鲁肃献计没有被采纳,现在终于可以亲手实施了,实在是痛快呀!

但是为了麻痹关羽,吕蒙与孙权商量好了,先表面上还是示好关羽,免得他有了戒心。

以关羽那种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的傲气,自然是不把吕蒙放在眼里的。

所以关羽出征攻打襄樊,之后,吕蒙故意放出消息,说自己回后方养病去了,实际上却带着精锐部下潜伏起来了。

关羽本来还留了一些兵防守东吴的,听说对面的吕蒙去养病了,马上把留守的部队都调到了前线,参与攻城。

没想到自己的老巢就这样,被吕蒙轻轻松松地渡江偷袭得手了。

立了大功的吕蒙为什么没有被千古传诵

吕蒙夺荆州,杀关羽,瞬间名声大振,这个功劳不可谓不大。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千古传诵的优秀战例呢?

因为吕蒙虽然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却严重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大局,甚至直接导致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战后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损失也不小,最终再次谈和结盟,勉强对抗强大的曹魏。

所以吕蒙杀关羽夺荆州属于因小失大,成就了个人却葬送了三足鼎立的稳定大局,吹响了蜀汉和东吴灭亡的号角。

这自然不能作为一次成功的战例被千古传诵,而且关羽本人的拥趸实在太多。

2

青什么史?荆州是取了,战绩是好,关羽被算计了,败得很残,愿望实现了,可是违背了“孙刘联盟”的战略方针,没有大局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叫失败,这仗不该打,不但统一不了天下,就是连三局鼎力的局面也难维持,做为都督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只看眼前那点小利,甚至是为了私怨,因为痛恨关羽而解气,实属鼠辈之行径。

3

前言: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题主您觉得吕蒙没有青史留名吗?我觉得留了,留了很响的名。我们都知道是吕蒙杀了关羽!

如果杀关羽的不是吕蒙,那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说吕蒙。

吕蒙这个人,我们由于受《三国演义》罗老师的扬蜀观点影响,一直不受我们待见。其实他是一个至诚至性至孝至义的人,更是我们这些屌丝的榜样!

“吴下阿蒙”,大家听过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听过吧?说的就是吕蒙。

刘备借荆州合理合法吗?

有个歇后语叫“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还有个歇后语叫“刘备招亲—弄假成真”,这两个歇后语阐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刘备趁周瑜“火烧赤壁”兵力不足时,占了荆州就赖着不走。“火烧赤壁”时刘备打了一下酱油,果子摘了一大半。这合理吗?

不合理的还在后面,刘备也承认借了荆州,并承诺有了地方就会还回去,后来占了益州,也生死不还。为了联盟大业,东吴是一再忍让,没有翻脸硬性收回。

在再无办法的情况下,周瑜为了表达联盟决心,让刘备放心还回荆州,只好玩起了和亲游戏,把孙权的漂亮妹妹嫁给刘备这个糟老头子。

东吴的实力强过蜀国的实力,一再的忍让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但得到了什么回报?

守荆州的关羽一味地破坏孙刘联盟。面对孙权的求婚,竟说:“虎女岂能嫁犬子!”

忍无可忍,何须再忍。

东吴大都督吕蒙,智勇双全、国士无双

东吴的四代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皆为奇士。三分天下,诸葛亮只是脑子里想一想,嘴巴说一说。但是,具体的实行,全靠东吴这四代大都督。

这里我们只说说吕蒙。

吕蒙是个有大故事的人,我们只简单说说。说多了我今晚就只能回答这一个问题了。

吕蒙是个极品凤凰男,出身很低,15岁时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孙策部下)的队伍中去打仗。邓当骂他都不都阻止。

吕蒙非常勇敢,但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莽夫,看不起他,尤其是鲁肃。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成语“吴下阿蒙”,孙权让他学习,阿蒙开始发奋努力,这时大家又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此处省略1000字)

吕蒙为人非常谦和大度,对关羽也应该不错,属于一般不计较的一类。但他一旦计较起来,直接就要了关羽的脑袋。

结论:

吕蒙是一代名将,夺取荆州、斩杀关羽本就是个十分完美的战争案例。但由于《三国演义》以刘蜀为正统,如此伤害正统,肯定要会千夫所指的。吕蒙虽是各为其主,但也为大家所非议。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在帮吕蒙洗白,我没这本事。

4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了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青史?我想说的是吕蒙名留青史了,不过留的却是骂名!臭名!为何这么说?请看如下分析!

其一,杀死了关羽,激化了孙刘联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速蜀吴的灭亡!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三国鼎力之势瓦解的临界点就是吕蒙杀了关羽!作为东吴大都督,吕蒙不管如何拿回了原本属于东吴的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就是大功一件。只要荆州没落入曹操手中三足鼎立之势就还在,孙刘两家的仇怨依旧可以解开,毕竟荆州原本就是属于东吴的,这件事上刘备依旧是理亏的!刘备没有发兵夺回荆州充足的理由!但是杀了关羽直接导致了刘备兴兵南下与东吴拼命,孙刘联盟彻底瓦解。刘备几十万大军直扑东吴而来,一路攻城拔寨,势不可挡。在富池口决战中更是歼灭吴军10万,斩杀程普甘宁两位东吴大将!东吴朝野震惊!

东吴面临灭国之际,孙权启用了陆逊为东吴大都督领军再战蜀军,终于在夷陵之战中一把火烧光了刘备几十万大军。刘备仓皇北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战把蜀军的精锐损失殆尽,东吴也是惨胜!损兵折将!战后孙权也害怕刘备还要报复不肯罢休又派遣使者去跟刘备求和。此战直接导致两国实力锐减!从此在对魏战争中两方处于被动地位!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先主传》

所以对于蜀汉东吴来说吕蒙都是罪人!有什么美名流传于世?

其二,吕蒙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关羽实乃小人做派!为天下人所不耻!

俗话说兵不厌,诈如果是吕蒙靠兵法夺取的荆州斩杀关羽这无可厚非,但是蜀汉东吴两家已经达成联盟共同对付曹魏。这种情况下吕蒙仍然背信弃义,当关羽血战魏军的时候吕蒙在背后使了一个心眼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致使关羽两面受敌。得了荆州还不打紧,还不顾孙权命令追杀关羽,终于在麦城关羽被吕蒙所杀,一代名将居然死于如此背信弃义的小人之手!吕蒙为千夫所指!为万世唾骂都不过分!还想英名远扬,名留青史?

羽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关羽传》

其三,吕蒙缺乏大局思维,为一己之私给东吴招来大难,何功之有?

我们说德不配位必有灾祸,这句话用在吕蒙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东吴的大都督,理应顾全大局为国效力,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失,也不会被仇恨愤怒所影响。而吕蒙还是逃不过周瑜的宿命,把自己的情绪凌驾于东吴的律法之上,给东吴造成了大灾难,后来吕蒙不明不白的就死了,传说纷纭,我想不管如何定义吕蒙的死,我都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宿命吧。

所以为大将者,如果小肚鸡肠,缺乏大局为重的思维,为一己之私胡作非为。这哪里是名流千古的典范楷模?这明明就是臭名远扬!小人之心,何功之有?

结语:关羽英雄一世,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与狂妄之上,但是其忠勇无双,义薄云天的高贵品质却永远为后世铭记!永远激励着后人!而吕蒙的背信弃义,小人之心却永远要为万世唾骂!

5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从单一的战役上来分析,是非常成功的。但放在当时整个的形势上来分析,在战略上绝对是一大败笔。

关于吕蒙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并不少,什么吴下阿蒙,什么刮目相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并非如提问者所言,未曾留名于青史。我们今天把着重点放在为什么袭取荆州是一次战略失误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具体分析这次战役的得失。



鲁肃借出荆州前后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鲁肃借出荆州之前,正是孙刘首次结盟大败曹魏于赤壁之后。三家力量对比,刘备最弱,孙权次之,曹魏最强。即使合孙刘两家之力,和曹魏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如果刘备孙权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抱团取暖,结盟共抗曹操,这是天下可以三分的核心。

事实上赤壁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这种结盟的正确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刘备力量太弱,只能釆取以东吴为主,刘备为辅的合作方式来维持。

要想改变这样的模式来达到为自己减压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借荆州给刘备。荆州才逢战火,民心不稳。而刘备暂栖荆州六年,声望很高,如果由他接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局势,从而发展壮大。

果然,一切如鲁肃所料,刘备借得荆州之后,发展很快,汉中西川尽落其手,而荆州关羽所辖人马就达五万之众,对曹魏宛洛方向直接构成威胁。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刘备实力大增,对曹魏来说是个威胁,对东吴来说又何尝不是。

这就需要东吴的当权者去理智地分析天下大势,用战略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联刘抗曹的重要性。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力量对比。



此时的刘备挟荆州益州两地,实力大增之下,基本上可以和东吴持平,甚至略强。即便如此,面对强大的曹魏集团,无论刘备,还是孙权,都不可能单独对曹操构成直接威胁,结盟以抗曹依然还是孙刘得于生存下去的核心基调。

和之前不同的是,刘备借荆州得于发展的十二年间,基本上是孙权一家扛起了抗曹大旗,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了刘备的壮大。那么,当刘备羽翼己丰时,按照结盟互惠的原则,是不是应该轮到刘备出力来吸引曹魏主力,让孙权得于休生养息呢?

刘备的确是这么做的。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荆州之众北伐,強攻曹魏襄樊一线。

可惜的是,此时东吴最具有战略眼光的鲁肃己死,取而代之的,是曾经是吴下阿蒙的名将吕蒙。



吕蒙袭取荆州的动因及其利弊所在。

可以这样说,吕蒙是东吴亲魏派的代表,如果不是吕蒙早年和曹魏交战所建立下的功勋,我几乎要判定他是曹操的卧底。

他以一人之好恶去否定东吴得于生存的战略核心,就证明了他的目光短浅。当年鲁肃在世之时,他就向孙权呈上密计,认为刘备关羽狡诈反复,不可信赖,必须要早有图谋,同时,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刻意弱化曹魏对东吴的威胁,误导孙权判断,其心实为可诛。

随后,当孙权就进取徐州一事向吕蒙征询意见时,吕蒙以徐州易攻难守为理由,建议攻占荆州。我们知道,荆州乃四战之地,几乎无险可守,当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之子刘琮迅即投降。如果凭易攻难守为标准,荆州和徐州几无差别。最关键的是,取徐州针对的是曹魏,取荆州针对的则是自已的同盟。在有限的利益面前,敌我难道都不分了吗?

其实,当关羽北伐之时,孙刘结盟大胜曹魏的良机再一次出现在了孙权的面前,而且,这次的机会远好于赤壁之战,如果指挥得当,就算不能灭魏,也能令曹魏元气大伤。但是奇怪的是,孙权选择了白衣渡江袭荆州,刘备远在西川按兵不动。

这是一个谜。关羽北伐,不可能是擅自行动,既然如此,刘备为何不按照隆中对里的计划兵出汉中,攻占秦川以声援呢?如果再加上孙权出兵合肥,对青州徐州方向的曹魏守军发起攻击,曹魏以一敌三,难免顾此失彼,形势只怕危矣。

我们只能在徒乎可惜的同时,亦不去妄自揣测人心的险恶。但是,你吕蒙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厌恶刘备为人而取荆州,好坏我们姑且不论,但你不顾孙权明令而置关羽于死地,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取荆州一事,所谓有借有还,在道义上来说,东吴是立得住脚的,一旦刘备问罪,双方是还有周旋余地的。但把关羽杀了,不仅同盟关系瞬间崩毁,绝对会遭致刘备强有力的报复。身为一方都督的吕蒙,难道连这些都不能预见吗?

当然不会,吕蒙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有意为之。我个人揣度,吕蒙真实的用心是认定曹魏一家独大的事实,认为臣服曹魏比及联刘抗曹更有利于东吴的发展。否则,我们真的无法解释吕蒙这么做的动机何在。

毕竟当年赤壁之战前,东吴就主战和主和之间就有过激烈的辩论,此时相距不过十数年,一个人的立场如何,是否改变,我们无法测知,只能想见。



一借一取,高下立判。在鲁肃面前,吕蒙就只能是吴下阿蒙。

就借荆州一事,孙权点评鲁肃时曾言:

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在孙权看来,鲁肃借荆州是鲁肃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应该属于好心办了坏事。

但作为敌人,曹操当时正在写信,一听借荆州之事,震惊之下,笔落于地。

在煮酒话英雄里,惊雷乍起犹能谈笑风生,面不改色的曹操,怎么会闻此言而失态呢?这只因为曹操和鲁肃都有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都能从借荆州一事看到对未来天下大势的影响。

至于孙权,至于吕蒙,我只能呵呵了。

有人要说,曹操不是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吗?换一种说法,曹操的意思理解成(孙仲谋岂能和我相提并论,和我的儿孙辈去一较高下吧)也未尝不可。

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那就是鲁肃刮目相看之下,仔细一瞧,咦!这不还是当日那个吴下阿蒙吗?仅此而已。

6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玩成了兵不厌诈,但那毕竟是选错了对手。孙、刘联盟是对抗曹操的基础,失去这个,鼎足之势谈何容易。从大局着眼,吕蒙只顾眼前小利,属鼠目寸光。从道义上讲向友军背后捅刀子,那里背信弃义,不耻于世的行为。看来吴下阿蒙也没有什么长进。孙权曾言: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要不是有吴、蜀鼎足而立,曹操早就篡位了。由此而言,两国同仇敌忾的是曹魏,吴蜀是战略同盟。吕蒙有本事你去偷袭曹魏,乘关羽伐魏,经略两国共同事业之时,向盟友下手打黑枪,算什么英雄好汉?似此等龌龊勾当只能遗臭千载,又怎能流芳?不然世问怎辩的忠奸善恶与是非曲正?也许上天对这种行为也给予唾弃。当吕蒙阴谋得到荊州后,庆功表彰会还没来得及开,吕蒙就暴病身亡,一命呜呼哀哉了。也许就是上天的惩罚,符合佛家的善恶有报的因果规律。

7

吕蒙,字子明。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关于吕蒙的成语故事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白衣渡江”等。

吕蒙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后,第三位都督。鲁肃去世后,吕蒙接替了他,他与鲁肃的军事思路完全不同。鲁肃是孙刘联合抗曹的积极倡导者,一生为孙刘联合做贡献。

吕蒙向孙权主张,派大将潘璋进攻白帝城,自己则攻打襄阳,等于是直接对刘备和曹操开战,打破孙刘联合的局面。

孙权其实是想有机会攻取徐州,吕蒙说攻徐州,不如取荆州,使东吴势力与荆州这一带连成一片。

孙权对取荆州一直下不了决心。他不想打破这种平衡。关羽在发起襄樊战役时,在荆州留的人马不少,就是为了防御吕蒙。吕蒙看的出来,就假托病重回去了,其实吕蒙这时候确实有病在身。

吕蒙极力推荐陆逊代替他,陆逊一到驻地就与关羽通信,说真心佩服关羽的英勇。关羽一看陆逊是一个书生,便不看在眼里了,不断从荆州提兵到前线。

关羽襄樊战役威震华夏,到粮食接济不上,私下袭击了东吴储藏在湘关的粮库。孙权觉得时机成熟了,命吕蒙为首西征关羽。

吕蒙命人装扮成商人,身穿白衣。趁夜晚袭击了江陵,并让江陵守将写信到公安诱降了傅士仁,傅士仁又到蜀南郡劝降了糜芳,这样使荆州全部被东吴所有。

吕蒙白衣渡江取得了荆州,孙权大赏吕蒙,吕蒙不受。孙权在江陵亲自指挥了切断关羽入川之路,俘虏关羽的战争。

吕蒙在取荆州后,病情加重,孙权亲自让他住在自己的寝殿,并找遍名医给其治病。最终没能挽救吕蒙的性命,吕蒙于建安二十四年病死。有说是得了瘟疫而死!

吕蒙在历史上的战绩很多,不光是“白衣渡江”,他曾被孙权派去攻打桂阳长沙零陵三郡,已经取了桂阳和长沙,刘备紧忙从益州回公安,命关羽收复失地,怎奈有鲁肃对峙。后来由于曹操发起汉中之战,刘备回兵,与孙权和解,让了桂阳长沙两地。

吕蒙战功不少,但是军事战略直接导致荆州三方势力的不平衡。使蜀吴加快了灭亡。他在历史上有记载是名将,却不是军事家。取荆州只是趁虚而入,并不是十分高明的计谋。再说,人们一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从心里偏袒刘备关羽一些。所以吕蒙谈不上名垂青史!

8

吕蒙白衣渡江不符合三国时期的大战略!


先回答问题,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我的回答是,吕蒙白衣渡江不符合三国时期的大战略。

吕蒙的白衣渡江,不战而下荆州,是三国时期非常漂亮的战术动作。他的谋略达到了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但从三国时期的大战略来看却未必就是对的。

第一、夺取荆州是必须的吗?

全有荆州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是孙权一直在做的梦。这一点在鲁肃版的“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正是鲁肃点燃了孙权的荆州梦。但是鲁肃后来很快就把战略调整为“联刘抗曹”。在我看来,鲁肃是东吴方面最富有远见的战略家,无人能比。

刘备也有荆州情结,但刘备、诸葛亮最大的理想是“汉贼不两立”。即便是建安二十年两家分荆州后,刘备也没有把孙权当做主要的敌人,从刘备争汉中,刘封、孟达攻取上庸,到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刘备方面战争从来都没有停过,但这些战争都是针对曹操的,针对东吴的一次也没有。即便是关羽,他对东吴方面至多是防备。

可以看出:刘备保有半个荆州对东吴方面不会形成大的威胁。相反东吴方面可以把刘备当做西部屏障。

第二、攻取荆州是危险的。攻取荆州并没有给东吴带来安定,反而给荆州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时间仅过了一年多,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这时的东吴其实已经非常危险了。孙权是聪明的,他知道这时有多危险。于是他先是向刘备求和,但遭到刘备的拒绝。他见战争不可避免,又马上向曹丕称臣。

魏侍中刘晔对曹丕说:“权无故求降,必有内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也。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只是曹丕是一个糊涂蛋,他说:“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刘晔和他争辩道:“蜀远吴近,又闻中国欲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

结果,曹丕仍然不听。

如果曹丕听了刘晔的建议而大举伐吴,那么东吴就会非常危险,它所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荆州了,甚至有亡国的危险。而刘备在昏了头的情况下,不一定就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即使孙权能侥幸过关,也一定元气大伤。那么他先前的“白衣渡江”对荆州的奇袭,也一定受到后世战略家的批评。

第三、攻取荆州并没有给孙权增加太多的筹码,反而使他失去了蜀国的战略配合。

如果没有吕蒙的“白衣渡江”,而让刘备集团继续保有半个荆州,关羽不死,那么刘备集团就会在荆州、襄阳反面给曹魏制造不断的的麻烦,就会在大战略上配合孙权的“坐断东南战未休”。从襄樊战役激战正酣时,曹操不仅调集了于禁、庞德,后来又调来徐晃,最后又从东南前线调来裴潜、张辽来看,关羽在荆州是可以和孙权形成战略上的配合的。可以这样说,孙权的|坐断东南战未休|从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是和他失去荆州方面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需要指出的是,谁占有荆州在战略上的配合是不同的。刘备占有荆州是战略配合;而孙权占有荆州是两面作战,这一点是不同的。

第四、攻取荆州削弱了蜀汉政权。东吴的攻取荆州以及后来的夷陵战役极大地削弱了蜀汉政权,它使本来稳固的“三足鼎立”一足顿弱。使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构想化成了泡影,并且使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战略预备队。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姜维的北伐无成,除了兵力单弱、谋略不够外,进攻方向上的单一,缺少战略上的配合,使得曹魏方面能够从容应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五、吕蒙的“白衣渡江”加速了三国归晋的历史进程。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大举伐蜀。当邓艾兵临城下时,是逃是降,后主刘禅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说实话,谁愿意放着皇帝不当,而去做亡国奴。后主刘禅一开始也并不愿意投降,他曾构想退入南中少数民族地区,或者退入吴地,投奔东吴。但遭到当时的大学者谯周的反对。无地可退成为压垮刘氏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当钟会、邓艾大举伐蜀时,东吴曾派大将丁奉帅领数万人马救蜀,结果是丁奉未到而刘禅已降。

如果当时的蜀国仍保有荆州,刘禅就会考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入荆州,就不会选择投降。这样就有可能获得东吴方面的支援,而不至于亡国。

蜀国亡国之后,吴国就孤单了。后来西晋伐吴时,对灭吴起到关键作用的主力正是来自巴蜀。全有荆州并没有给东吴增添一丁点的砝码。

当然,吴国的灭亡还有更加复杂的原因,比如孙皓的荒淫无道。但是如果蜀国不亡,吴国就不用处处防守,至少不用防守益州一路。西晋灭吴的难度一定会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东吴的夺取荆州加速了三国归晋的历史进程,而吕蒙的“白衣渡江”若从三国的大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似乎有点不妥。

9

思考有方法,问题我来答。

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此时声望到达顶峰的关云长,却突然被吕蒙击斩,虽然让人意外,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没有人称赞吕蒙。这个结果看似不寻常,细细想来却并不奇怪,从三个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1.江东背盟偷袭关羽,为人所不齿。

关羽兵败被杀的直接原因就是江东背弃了孙刘联盟,抄了关羽后路。虽然我们说“成王败寇”,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也是为什么战争永远都需要一个正义的理由,既是说服自己,也是制造舆论。

江东有这个理由吗?没有。荆州的归属,其实在建安二十年——刘备攻占益州后,孙刘双方已经达成一致了,即以湘水为界,西属刘备,东属孙权。诚然,南郡地理位置特殊,这样的分割实际上还是刘备占便宜,但是孙权既然同意了,就没有理由再武力夺取。

所以,江东背弃盟约偷袭关羽,并斩杀关羽,就军事上来说是一场大胜,但是就道义上来说却是一场惨败,失了人心,也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

2.吕蒙并非正面击败关羽

吕蒙和关羽,虽然是统帅,但是本质上还是武将。武将之间的高下,总要通过正面对决来体现的。若是吕蒙能在与关羽的正面对战之中,击败关羽,甚至与打个五五开,那样即使不留名青史,也能让人记住他这号人物。反观徐晃,他正面迎击关羽而能势均力敌,就已经让曹操大为赞赏。



如果不能正面对决,也要表现出不畏惧正面决战的勇气和决心。而吕蒙同样没有这样做,他选择派遣其他将领抄了关羽退路,自己前去荆州,以怀柔的手段。从一个统帅的角度来看,吕蒙的决策是极其正确且理性的。然而,从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吕蒙回避了与关羽的正面对决。

3.关羽被神化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称为“义绝”。所以,即便是兵败身亡,关羽依旧凭借着重情重义,走上了成神之路。所以,作为神的关羽,竟然被吕蒙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所害,无论是谁,都会去惋惜关羽,而不是赞扬吕蒙的成就。

总的来说,关羽被杀是人们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吕蒙做得再好,也不会博得认同,更不可能名留青史。

10

第一,杀关羽的不是吕蒙,而是孙权。

第二,白衣渡江是陆逊的主意,吕蒙只是执行任务而已。

第三,靠偷袭这种卑鄙手段才能夺取荆州,为天下人所不齿,在史书上只会留下骂名。

公元219年,曹操听到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大为震惊,他听从谋士的建议,派人致书孙权,请求孙权出兵袭取荆州,对关羽前后夹击。孙权收到信后,派吕蒙领兵去攻打荆州,吕蒙来到陆口,只见对面的荆州防守十分严密,他实在想不出夺取荆州的办法,就假装生病不出门。

孙权听说吕蒙病了,就让陆逊去探望,陆逊来到陆口,见吕蒙并没有生病,只是为无法夺取荆州发愁。陆逊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那些荆州兵束手就擒。”吕蒙问什么办法,陆逊说:“关羽自认为英勇无敌,谁都不放在眼里,你可以趁此机会,托病辞职,把防守这里的任务交给别人。继任的那个人再用礼物去讨好关羽,关羽疏忽大意,一定不再防备东吴,抽调荆州人马去打樊城。那时候,荆州城空虚,你派一支精锐部队偷袭,肯定能成功。”吕蒙听了,上书辞职,回家养病。

孙权拜陆逊为右都督,代替吕蒙驻守陆口,陆逊上任后,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到樊城去拜见关羽。使者见到关羽,说:“陆将军送来礼物,希望两家和好,望君侯笑纳。”关羽拆开信一看,果然言辞恳切,他仰天大笑,收下礼物,打发使者回去。使者回去后对陆逊说,关羽十分得意,不会再顾虑江东了。

陆逊派人去打探消息,关羽果然把一大半守军调到樊城,他派人连夜报告孙权,孙权立刻拜吕蒙为大都督,吕蒙点了三万人马,准备八十只快船,一部分士兵身穿白衣,扮成商人模样,精锐部队埋伏在货船里,孙权亲自率军,在后面接应。

东吴船队到达浔阳江北岸,江边守军盘问,白衣人回答:“我们都是客商,在江中遇到大风,来这里躲一下。”士兵相信了他们的话,让他们在岸边休息。

二更时分,货船里的精兵出来,把城外的守军捆住,吕蒙赏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去叫开城门。荆州守军不知道他们已经投降,就开了城门,城外的吴军冲进城,袭取了荆州。

樊城那边,关羽一直攻不下来,徐晃的援军已到,关羽右臂箭伤未愈,无法打败徐晃,正要收兵回寨,曹仁引军从城里杀出来,和徐晃两面夹攻,荆州兵大败。关羽率军撤往襄阳,探马来报,说荆州已被吕蒙夺了。关羽听后,又急又气,懊悔道:“我中了奸贼的计了,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兄长!”

关羽一面派人去成都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走到半路,被吴军包围,身边将士逃跑很多,只剩下三百多人。关羽杀出重围,带领残军到达麦城,东吴大军赶到,将麦城团团围住。

夜里,关羽从一条小路突围,走了二十里路,又中吴军埋伏,赤兔马被绊倒,关羽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儿子关平战到筋疲力尽,也被捉住。

孙权听说关羽父子被擒,叫人把关羽押到帐中,说:“将军自认为天下无敌,今天怎么被我擒住了,服不服我孙权?”关羽道:“今天我误中奸计只求一死,不必多言!”孙权沉吟半晌,叫人把关羽父子推出去斩首,关羽终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