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2020-07-20 06:24阅读(64)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关羽,在后世已经成神了。参与谋害关羽的三名东吴主要将领,到最后都是惨死的结局。甚至是孙权,也

1

关羽,在后世已经成神了。参与谋害关羽的三名东吴主要将领,到最后都是惨死的结局。甚至是孙权,也被关羽痛骂了一顿。

这结果,够痛快吧,让他们害关羽,全都要遭报应,受惩罚。

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有了直向宛洛之势。曹操吓得要迁都。孙权也坐不住了,嫉妒关羽的成就,开始跟曹操眉来眼去。结果孙、曹一拍即合,结成联盟,准备一起干掉关羽。

东吴大都督吕蒙,故意对外宣称病危,以“未有远名”的陆逊代替自己,用来麻痹关羽。

关羽中计,征用后方守军全力攻打被困襄樊的曹仁。

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收降了糜芳、傅士仁,得了荆州全境。

关羽在襄樊,又中了徐晃声东击西的计策,全军溃败,只得率大军退往江陵。

吕蒙使出连环计,优待关羽大军中留在荆州的将士家属,致使关羽大军逃亡无数。

关羽彻底失去了夺回江陵的实力,只得败走麦城,然后西逃入益州。结果,被潘璋拦路截杀,最后在临沮被潘璋部下马忠擒获。

孙权下令潘璋就地处死了关羽。

三国名将关羽自此陨落,但是仇不能不报呀。

于是,在孙权、吕蒙大摆庆功宴之时,吕蒙突然变了嘴脸,将孙权从宝座上赶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坐在孙权宝座上的吕蒙自称关羽,大骂孙权背信弃义的种种恶行。骂完之后,吕蒙倒地,七窍流血而亡。

关羽显圣,替自己报了仇,杀了对方主帅。有仇必报,痛快。

而且不止是吕蒙因为关羽显圣而亡,截杀关羽的潘璋也同样如此。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与吴军大战于猇亭。混战中,潘璋被关羽之子关兴认出,被追杀了一天。到了夜间,他们在一山庄偶遇,潘璋想逃,关羽显圣,拦住了潘璋的去路。关兴赶上,一剑斩杀了潘璋。

关羽的儿子关兴替父亲报仇,杀了截杀关羽的东吴主将。快意恩仇,解气。

同样的,直接擒拿了关羽的潘璋部将马忠,也不能善终呀。

只是呢,杀鸡焉用牛刀,地位一定是要清晰明了地。马忠最后被投降东吴的两个“小人”糜芳、傅士仁所杀,身首异处。而糜芳、傅士仁,在提着马忠的首级,重新投奔刘备时,被刘备亲手斩杀。

主帅对主帅,大将对大将,小人又被小人所杀,而正义的刘备也绝不姑息养奸,大义灭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小舅子糜芳。

故事是多么的完美,正义永远是光辉灿烂的,而邪恶力量,最终是会被铲除的。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深刻呀,一语中的,说的不就是罗贯中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具有异常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所谓正统思想。因此,在罗贯中看来,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才是正统,曹操、孙权都是异端,大反派,都是要被打倒的。关羽作为刘备义结金兰的兄弟,勇武忠义的大将军,却惨死在吕蒙这一帮反贼手中,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罗贯中充分发挥了有逻辑的想象力,杜撰了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恰逢历史上的吕蒙确实马上就要病死了,他就狠狠的“恶搞”了吕蒙,将吕蒙写成了关羽显圣惨死,而关羽却成了神仙。然后,又将害死关羽的相关人等统统写死。哼,让你们害死关二爷,写死你们。罗先生写完,才算是找回了一丝丝心理平衡,总算出了口恶气。

到了现代,三国作为一部历史大剧,有人开始觉得继续装神弄鬼不合适了吧。古人信鬼神,看着很符合逻辑,但是现代人都知道这不科学。好吧,那就改呗。

新《三国演义》同样遵循了“尊刘贬曹”的思路,孙权同样是反派。所以,还是必须继续黑化孙权和东吴的。于是,加入了比较流行的“宫斗”戏份,来充分揭露坏人的阴险狡诈,虚伪与无耻。

新三国中,吕蒙变坏了,智商下降了,而孙权同样变坏了,智商也同样下线了,坏人们纷纷开始自相残杀。

于是,故事变成了,在抓住关羽之后,孙权让留活的,但是吕蒙不听,执意杀了关羽。关羽死了,这给孙权出了一道难题。关羽一死,刘备必须守“义”,那就必须出兵为关羽报仇,孙刘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结果,孙权竟然为了向刘备求和,毒死了吕蒙。

嗯,可以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的智商直线下降,最后还是没能避免大战一场。

看似逻辑严谨的故事,其实,并不完美。真正完美的还是现实,要不然大哲学家黑格尔就不会说“存在即合理”这么深刻的话了。

抛去《三国演义》中的正朔观念,只看历史。

孙权对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非常信任,特别是吕蒙,是孙权最信任的人。

而吕蒙也可谓是达到了兵家的至高境界,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代替鲁肃之前,就劝孙权取荆州,而代替鲁肃之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就已经开始对关羽采取怀柔政策了。之后白衣渡江,完全用谋略和攻心术,取得了荆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吕蒙不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么,关羽面对这样的对手,怎么可能守得住荆州。

吕蒙还非常谦恭好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就是说的吴下阿蒙。而且,吕蒙还不爱财,孙权封赏的财物,都分文不动,放入了库房,等他死后,全部交还。

只是呢,通常是天妒英才,江陵之战后不久,吕蒙就身染重病。

孙权命人将吕蒙安置在自己的内殿,并发布赏赐千金的募令,广招天下名医来替吕蒙诊治。吕蒙进行针灸,“权为之惨戚”。孙权想见吕蒙,又恐吕蒙要起身行礼,于是“穿壁瞻之(在墙上钻个小孔看吕蒙),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孙权甚至为了吕蒙病愈,颁布了大赦令。这一般是皇室有大喜事之时,才会发布的。

现实也许就是这么爱跟人开玩笑,有时候喜欢对一个人好,就是好的这么直接,这么深切。

最终,百般努力的孙权并未能救回吕蒙的性命。而吕蒙在交代好后事之后,也悄然病逝于内殿,终年42岁。

至于被关兴杀死的潘璋,还要再继续蹦跶十几年呢。马忠卒年不详,但绝对不是被糜芳、傅士仁杀死的,不然,《三国志》中应该有记载。糜芳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后,还安然的生活在东吴,223年还随军讨伐过东吴叛将晋宗,此时,刘备已经去世了。糜芳未死,傅士仁应该也是既没有被孙权处死,也不会再返回蜀汉。

看来,真实的历史上,关羽大仇未报呀,还害死了张飞和刘备,最终因为杀了庞德,还连累了全族。蜀汉灭亡时,关羽一族被庞德之子庞会所灭。倒是刘禅,还有张飞的后人,得以天年,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厚待。

现实世界是不会以人的意志做转移的,现实就是这么的不合逻辑。

2

吕蒙被关羽魂魄上身,七窍流血而死,真是大快人心,这正是大家想看到的。吕蒙落井下石头,设计害死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关云长,如果死状不惨,就不能解大家的心头之恨,罗贯中设计了一个让大家解开心结的痛快结局。实际上,吕蒙死的比这痛苦多了。

《三国演义》演绎了吕蒙之死

据《三国演义》上描述:孙权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表示感谢孙权亲自倒酒给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说:“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识我不?”众将大惊,想要上前救援时,吕蒙又推到孙权,大步前进,坐到孙权位置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日:“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只见吕蒙已经倒地不起,七窍流血而死。

罗贯中让关羽的魂魄出场,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度,让读者感受到正义不能被践踏,英雄不会轻易被杀死,奇耻大辱要亲手偿清,这个结局是大家最愿意看到了,吐出了胸中的那口闷气,大快人心。

野史记录吕蒙被孙权害死

吕蒙手下大将活捉关羽后,杀,还是不杀,孙权很纠结。不杀,留下关羽是心腹大患,关羽一定会杀回来抢荆州;杀了关羽,肯定会得罪刘备,蜀国甚至会派兵报复,这样就失去了牵制魏国的一股力量。此战的目的是收复被刘备“借走”不还的荆州,既然已经夺回,还是放了关羽吧。

可是作为大都督的吕蒙怕孙权反悔,在没有收到命令的情况下杀了关羽。

孙权毛了,不知道应该如何收场。吕蒙出了主意,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让他背这个黑锅。孙权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就派人把关羽人头送到曹操。这点把戏能骗过曹操,骗不过司马懿啊,司马军师立即拆穿了孙权的诡计,并且说出破解的方法:厚葬关羽。

曹操找人给关羽用木头雕刻了一个身子,还封他为荆王,亲送殡,厚葬了关羽。

孙权一看,人家不上当,球又被踢回来了,非常生气。于是以庆祝夺回荆州为名,设下酒宴,暗中在酒中下毒。吕蒙不知是计,喝下毒酒,七窍流血而亡。

毒死罪魁祸首吕蒙,是孙权做给刘备看,希望双方不要因此动兵。这个故事讲的合情合理,但是编的,周瑜、鲁肃死后,孙权非常器重吕蒙,把他当顶梁柱,决不会动杀心。

史书记载吕蒙死的很痛苦

《三国志》上详细的记录了吕蒙死的经过。吕蒙的身体一直不好,在攻打南郡时,就是用一封自己病重,要回家休养的书信,骗关羽放松警惕,撤走守兵。吕蒙然后突然袭击,擒获了关羽的家属。之后再擒杀关羽父子。为了夺取荆州,吕蒙心力憔悴,最终卧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痛不欲生。孙权非常关心他,给他封了侯爵,赏了他万金,吕蒙都不要。

孙权害怕失去吕蒙这根大柱子,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内殿,找了很多药方治疗他的病,还找来针灸专家给他缓解病痛,但效果都不好。孙权经常要到吕蒙卧室看望他,又怕打扰他,就在墙上挖了个洞,从洞中观察吕蒙的病情。后来看到吕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医生用尽办法都不灵,孙权病急乱投医,找来道士为他求神续命,终究没有留得住吕都督,吕蒙在孙权的殿内受尽疾病折磨后病故,死时才42岁。

在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中死去,比一瞬间七窍流血而更痛苦,也算是得到一点报应吧。

3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吕子明,在关羽率蜀汉军主力全力攻打曹军驻守的樊城时,趁机率吴军偷袭,白衣渡江,占领了荆州,又逼迫关羽父子败走麦城,最终被擒杀。在擒杀关羽父子后,吕蒙也不久死于孙权内殿中。吕蒙的死因历来有不同说法。

其一被关羽索命,七窍流血而死。《三国演义》中说孙权杀害了关羽父子,尽收荆襄之地,大设庆功宴,让吕蒙坐于上位,亲自赐酒吕蒙,表彰他的大功。不想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历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吕蒙推倒孙权,大步坐到孙权位上,两目倒竖,双眼圆睁,大喝道:“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以奸计害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忙率众人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这一说法多见于民间,关羽忠义,被后世朝代屡屡加封,从神佛到圣到王到帝,最后竟成了法力无边并管理三界的关帝圣君、武财神,备受朝廷和民间尊拜,自然害死他的吕蒙也成了人们痛恨的对象,也难逃关公索命。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采用了吕蒙这种荒诞死法,一来为张扬刘备正统、贬抑曹操孙权的需要,二来让人们读了解气。其二被孙权毒害。孙权擒杀了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必然要遭到蜀汉刘备的报复,他想转嫁刘备对自己的怨气,一方面他把关羽的人头派使者送给了曹操,表明害关羽是曹操主谋,自己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他向刘备展示,自己一直维护孙刘联盟,是吕蒙不听将令冒然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军将在外不好驾驭,自己实出无奈,现在吕蒙已死,也算为关公抵命了。这种观点是站在孙权虽明晓大局,却把控兵权不力来说的,最新拍的《三国》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荆州是孙权必争之地,吕蒙又是孙权一手培养提拔的大将,能为孙权夺回荆州,是孙权求之不得的好事,更何况吕蒙又是孙权倚重的柱国大将呢?孙权怎能毒害吕蒙呢?史料中吕蒙一得病,孙权马上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为其求医诊治,甚至赏赐百金为他招募医者,吕蒙病情一有好转,孙权就高兴,一见重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可见孙权对吕蒙君臣情深,于公于私都不可能毒害吕蒙。其三生病而死。在偷袭荆州之前,吕蒙曾给孙权上书说:“关羽攻打樊城而留下很多守兵,必定是害怕我袭击他后方的缘故。我时常有病,可以以治病为名分一部分士兵和我一起回建业。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就会撤掉守兵,全部开赴襄阳。……。”从这里也可看出这时期的吕蒙身体不好,多病。吕蒙夺取荆州,孙权要封他为孱陵侯,赐钱一亿,封赏还未颁布,吕蒙就发病了,后世也有人说,可能建安二十四年发生温疫,因据史载那一年,吴将孙皎、蒋钦也死了。吕蒙在战场吃苦受累,积劳成疾,抵抗力弱,极有可能是感染温疫而死的。对于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人多因病早逝,吕蒙死时四十多岁,正处中年,正是各种疾病多发期,再加勤政多劳,身体不好,因急病而死也当在情理之中。

其实吕蒙是个忠职尽守的人,也是个凭个人能力一刀一枪上位的人,在军旅倥偬之际,刻苦读书,见识精博,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典故传世;他克己让人,大局观念强,不计个人恩怨;他勇斩陈就,破黄祖,智擒关羽、郝普,为东吴立下汉马功劳,不愧三国名将。虽然都是各为其主,怎奈孙吴不是正统,在后世人心思汉的作用下,蜀汉正统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因此为蜀汉忠义捐躯的关羽,让人同情让人尊崇,自然害死关公的罪魁吕蒙,最终被关公魂魄索命,七窍流血而死,只有这样的死法,才能让后人得以长长舒口心中恶气??。那么您又认为吕蒙的哪种死法更可信呢???

4

呂蒙杀了关羽,应考虑是呂蒙个人主张,未经孫权同意,1考虑孙权过多指责,破坏了蜀汉联盟共同拒曹?唇亡齿寒,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非常清楚的。刘备必然举倾国之兵伐吳,吳危在旦夕?所以吳要把关羽人头献给曹操,是移祸之计。2,呂蒙自作主张不顾大局,七窍流血应是服毒自杀?

5

据史书记载,吕蒙死于220年,享年42岁,至于死因,并没有做十分详细的交代,只提及因病去世,但也并非猝死,史书记载吕蒙生病后,孙权十分紧张,不仅将吕蒙接入宫内悉心照料,还每天都去探视病情,并请道士为吕蒙祈福,希望可以挽回,无奈天不假年,吕蒙还是死了。

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封爵未下,会蒙疾发, 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 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 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 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 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同年去世的还有征虏将军孙皎,江表虎臣蒋钦,三人同年因病去世,后世推测,当年东吴爆发瘟疫,三人可能是染同一种疾病而死。

古代的瘟疫种类繁多,例如鼠疫、流感、霍乱、天花等都被归入瘟疫中,由于医疗技术落后,一旦感染了这类疾病,死亡率奇高,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能听天由命,加之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瘟疫流行是很正常的事情。吕蒙如果因此染病去世,也份数平常。

至于后人所说的“七窍流血而死”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记载,东吴攻破荆州后,孙权设宴款待众臣:

吕蒙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这段描述具有明显的演义色彩,众所周知,罗贯中在其著作中,以刘氏为正统,尊刘抑曹得到色彩十分浓厚,东吴作为蜀国的盟友,虽然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负面角色,但也无法与关羽伟光正相比。既然关羽死于吕蒙之手,那么吕蒙必然不得好死。

《新三国》中对这一情节做了进一步的演化,把吕蒙的死归罪到孙权头上,认为正是吕蒙自作主张,害死关羽,导致刘备起倾国之兵,攻打东吴,为了安慰蜀国,孙权选择毒死吕蒙,这种说法较之罗贯中的演义色彩更加严重,看似有一定的逻辑,实则十分荒诞。吕蒙是东吴大将,周瑜后最有影响力的将领,纵然有自作主张的行为,也罪不至死,更何况有汉文帝诛杀晁错在前,后世君王引以为戒,不会做如此蠢事,毒杀吕蒙,不过是为了电视情节,牵强附会罢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6

我自从大破黄巾军以来,纵横天下三十多年,今天被你们这帮小人用奸计害我,我生不能吃你们的肉,死了一定要追索吕蒙贼子的魂魄!吾乃汉寿亭侯关云长是也!

---这就是关羽附身吕蒙,在孙权的庆功宴会上,对孙权说出的一番话,之后关羽夺取吕蒙魂魄,让吕蒙七窍流血而死。

没错,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记载,确实是就是关羽显灵,附身于吕蒙肉体,先是大骂孙权,接着索命吕蒙,为自己报了大仇,同时让自己冤恨的魂魄回归故里。

中国民间向来有冤死的魂魄会来索命报仇的说法,还有冤魂不散的说法,这些都被三国演义体现在了关羽的身上,从某种意义来说,关羽的冤魂不散、魂魄索命就来自于民间的愿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关羽是被冤杀的才会如此,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如何死的?是被吕蒙害死的吗?

当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之际,连曹操都担心关羽的威胁,有迁都以避开关羽锋芒的意思,司马懿与蒋济向曹操进言不可迁都,说关羽北伐,孙权肯定见不得关羽成功,如果能联合孙权,让孙权从后方偷袭荆州,那么关羽再厉害,也不能两线作战,到时候襄樊之围立即可解,曹操听从了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于是修书一封给孙权。

孙权接到曹操的书信后,召集群臣商议,正巧吕蒙也特意从外地赶回,吕蒙对孙权建议可以同意曹操的建议,乘此机会,偷袭关羽的后方荆州,一举夺回荆州,吕蒙的建议正中孙权胸怀,两人一拍即合。

所以,偷袭荆州,吕蒙是始作俑者,如果说谁是关羽之死第一责任人的话,那一定是吕蒙,而且吕蒙是整个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策划人

吕蒙的防区原本是与关羽在荆州的防区是相邻的,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吕蒙为了减轻关羽的防备心理,一面恭维关羽,一面暗中装病调离防区,并换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自己,在当时还是无名小将的陆逊,又给关羽写信,把关羽夸奖了一番,让关羽更加骄傲和轻敌。

在骗得关羽的信任之后,关羽就将用来防备东吴的荆州军尽数调到襄樊前线,于是荆州后方就空虚了,吕蒙就趁此机会,率领大军,全部化装成白衣商人藏在船中,等船靠了岸,这些伪装成商人的士兵,就涌进关羽设在长江边的岗哨,将关羽的军队全部俘虏。

接着吕蒙就率军利用俘虏的荆州军骗开荆州城门,东吴军全部进入荆州城,占领全城,又利用虞翻说服公安守将傅士仁,利用傅士仁又劝降南郡太守糜芳,于是整个荆州全部落入吕蒙之手。

吕蒙占领了关羽在荆州的全部后方基地,于是在前线作战的数万关羽军队成了无根之水,没有根据地了,关羽在得知情况后急忙率领全部军队南下想夺回荆州,由于吕蒙占领荆州后,约法三章,善待荆州兵家属,并不断利用关羽派来打探消息的使者将荆州城内的实际情况传给关羽手下的荆州军。

这一下子,关羽手下的数万荆州军军心全无,由于担心家属安危,大多数士兵逃离了关羽,回到荆州投降了吕蒙,就这样关羽身边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少,最终败走麦城。

关羽的失败,从策略到计划,从计划到行动,全是吕蒙策划,你说关羽不恨吕蒙,又会恨谁呢?不过这还没完,就连关羽最后的逃亡之路也被吕蒙算计得死死的,吕蒙让朱然率军五千在麦城北静守关羽,同时让潘璋率军五百在临沮山僻小路埋伏,准备擒拿关羽。

关羽就连逃命都落入吕蒙的圈套之中,最终被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俘虏,马忠把关羽押送回孙权处,孙权原本还想劝降关羽,可关羽根本不吃孙权那一套,不仅不降,还破口大骂孙权。

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孙权手下的主薄左咸,左咸向孙权建议道:当年曹操对关羽那么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送一提金子,下马送一提银子,就连这样都留不住关羽,现在不杀他,将来会是大患的。

孙权想了半天,最终杀了关羽,如果说关羽之死的第二责任人,那么无疑就是这个劝孙权杀关羽的左咸

而关羽之死的第三个责任人,就是孙权,孙权毕竟是做决策的人,包括吕蒙的建议和左咸的建议,最终是由孙权决定关羽生死,所以关羽之死的第三责任人就是孙权

于是一代名将、万人之敌、威震华夏的汉寿亭侯关云长就这么窝囊的死了,死于敌方的欺骗,死于自己的骄傲。

关羽虽死,可是其魂魄认为关羽是冤死的,迟迟不肯归天,反而阴魂不散,到处游荡,一直游荡到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上,在玉泉山上关羽遇到了原来汜水关镇国寺中的长老普净大师,在普净大师一番超渡之下,关羽魂魄恍然大悟,向普净大师跪下磕头之后离开。

其实关羽魂魄在归天之前,去了一个地方,要完成他人生中的最生一件事,然后就魂魄归天,这件事就是附身吕蒙、索命吕蒙,只有这么做了,关羽魂魄才会安然离去,于是就出现文中开头出现的一幕。

于是关羽附身吕蒙,先是把孙权一顿大骂,然后夺去吕蒙魂魄,导致吕蒙七窍流血而死,最终关羽也魂飞魄散。

以上全部内容来源于《三国演义》,如有巧合,实属雷同。

7

关羽之死和吕蒙有很大关系,而且两人结怨已久。

215年,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未果,派吕蒙率军2万人袭取了关羽控制的长沙、桂阳二郡,同时围攻零陵郡。刘备闻讯大惊,火速率军5万人从益州赶往公安驰援荆州。而愤怒的关羽则率军3万在益阳布阵,要和吕蒙决战。

此时曹操趁机进攻汉中张鲁,刘备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便同孙权和谈。最终刘备让出了桂阳、长沙二郡和江夏郡的夏口,双方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了荆州,脆弱的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

失去长沙和桂阳二郡让性格高傲的关羽耿耿于怀,而吕蒙则一直想把关羽赶出荆州,两人算是结下了梁子。

217年鲁肃病逝,吕蒙继任大都督驻军陆口。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维护者,但吕蒙却不是,他认为东吴要想统一天下必须独占荆州,而刚愎自用的关羽则是最大的障碍。孙权认同了他的看法,于是吕蒙在荆州积极扩军备战。

关羽也没有闲着,虽然他看不惯吕蒙,却还是把曹操作为主要敌人,并积极谋划攻取襄樊。同时也在提防东吴,为防止吕蒙重演长沙、桂阳之事,关羽加固了荆州城防,同时在边境修筑了大量烽火台。

219年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但他为了防备吕蒙,在荆州留了很多守军。吕蒙为了蒙骗关羽,则以病重为由调回建邺,并向孙权举荐陆逊接替他的位置。孙权听从了吕蒙之计,公开下达调吕蒙回建邺治病修养和陆逊接任吕蒙的文书。

新上任的陆逊则用非常谦卑的口吻给关羽写了书信,大肆吹捧关羽的武勇,并说自己绝对不敢觊觎荆州。

关羽在孙权、吕蒙和陆逊的连环欺骗下中计了,他把留守后方的大部分兵力抽调至前线。不久关羽迫降了于禁三万多人,致使粮草供应不足,情急之下关羽袭取了东吴屯放于湘关的粮草以解燃眉之急。

吕蒙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白衣渡江,让军士伪装成商人、百姓,悄无声息的接近了荆州地界。荆州沿江守军对此毫无察觉,再加上人马不足,被吕蒙全部俘虏。消息传来,荆州陷入一片混乱。糜芳和士仁不战而降,吕蒙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

而关羽则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再加上士兵家眷全在荆州,他们无心恋战,一哄而散。关羽最终被东吴擒杀。

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吕蒙终于完成了心愿。但这时吕蒙已经身染重病,危在旦夕。孙权虽然遍寻名医为吕蒙治病,但还是无力回天。220年初,吕蒙病逝于孙权的内殿,终年42岁。而随吕蒙夺取荆州的孙皎、蒋钦等人也在同年相继病逝。

由于历史中的吕蒙在关羽死后不久就病逝了,所以罗贯中便以此进行了艺术创作。

在《三国演义》第77回写到,夺取荆州并斩杀关羽后孙权大摆庆功宴,并为吕蒙亲自斟酒。没想到吕蒙把酒杯打翻在地,并揪住孙权大声斥责,说自己是汉寿亭侯关羽,恨不能生啖吕蒙血肉。孙权赶忙率众人跪拜,只见吕蒙突然倒下,七窍流血而亡,死相非常恐怖。

8

不论是在《三国演义》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吕蒙都是“七窍流血”而死,而在《三国志》中吕蒙是因病去世,所以关于吕蒙到底是怎么死的,猜测一直很多。

说起吕蒙也是冤枉,因为关羽实在是太得民心了,导致吕蒙本人的光芒被埋没了不说,还被黑了上千年。

关羽忠义,被后世朝代屡屡加封,从“王”,到“关帝”,最后竟成了法力无边并管理三界的关帝圣君、武财神,备受朝廷和民间尊拜,而吕蒙自然也被赋予了一种丑化的形象,成为“关公索命”的悲惨人物。

吕蒙到底是死于“关羽索命”,还是被孙权毒死?《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的阐述——

话说孙权杀害了关羽父子,将荆襄之地尽收囊中,孙权为了表彰吕蒙立下“旷世奇功”,亲自赐酒给吕蒙,不想吕蒙接过酒来刚想喝,突然眼神一凌,揪住孙权的领子就骂道:“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大家都大吃一惊,看他的眼神以及语气跟关羽一模一样,听他说话的声音,跟关羽像得令人毛骨悚然。

众人想要救下孙权,可是吕蒙被关羽附体,力大无穷,手跟钳子一样根本无法掰动,只见他推到孙权,双目瞪得溜圆,大喝道:“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以奸计害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孙权吓得赶紧率领众将跪拜,众臣见了,也纷纷跪倒,磕头如捣蒜,片刻过后,只见“吕蒙”不再言语,七窍流血而死。

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小说杜撰,是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

那么关羽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建安24年,曹魏与蜀汉发生激烈的战斗,地点是汉中,曹魏失败了,元气大伤;而与此同时驻守荆州的关羽又发动了襄樊之战,曹魏损失又十分惨重,孙权听说后心急如焚,后来在吕蒙的策划下,他们上演了白衣渡江的剧情,吕蒙率军偷袭荆州,东吴则占领南郡切断关羽的退路。关羽的后路被切断,进退失守,他试图在麦城突围,最终遇到马忠的埋伏后被擒杀。

三国演义是“拥刘抑曹”,所以对吕蒙的评价就很苛刻,故意说他被关羽的鬼魂索命,也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

其实这样说是对吕蒙不公平的,吕蒙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他虽然打仗很厉害,但也刻苦读书,他的见识非常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就出自于吕蒙,说明他一刻也没忽视自我的文化修养。吕蒙的军功也十分显著,他勇斩陈就,破黄祖,智擒关羽、郝普,为东吴立下汉马功劳,足以彪炳史册。只可惜人是各为其主的,他在东吴这边,注定没有关羽的光辉面大,所以才会让历史随意抹黑。

那么吕蒙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加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候,赏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虽然推辞,但孙权却不许,然而未等封赏的命令下来,“会蒙疾发”,孙权于是连忙将吕蒙接到公安,安置在内殿,并便请各方名医,然而最终也没能救回吕蒙一命。

还有一种说法是吕蒙感染瘟疫而死——

古代的瘟疫很多,鼠疫,霍乱甚至流感,都有可能要了人命,一场普通的感冒,也可能夺去千万人的性命,一旦感染了这类疾病,马上会尸横遍野,十分恐怖。吕蒙因瘟疫而死也是平常,因此染病去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这一年荆州爆发瘟疫,作为征战的将领,吕蒙又负了伤,身体虚弱,之后病倒了,很可能与感染瘟疫有关,而吕蒙的死因很大可能是由于这场突然爆发的瘟疫。

9

《三国演义》吕蒙之死的那一段,像极了恐怖片。

孙权杀了关羽父子,夺了荆州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大摆宴席,君臣你一杯我一杯,喝的非常畅快。

这时候,孙权端起了酒杯,心情有些小激动,说道:“吕将军,多亏了你,我才拥有了荆州,这事周瑜和鲁肃都没搞定,你替我搞定了,你比他俩强!”


吕蒙有些不好意思,慌忙站起身来,说道:“主公过奖了,全赖主公指挥得当!我先干为敬!”

吕蒙端起酒杯,刚要喝下去,突然一阵阴风吹了进来,刷刷吹灭了几盏灯。

屋内顿时一片漆黑,仆人赶忙重新点上,这时候,只见吕蒙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像是得了失心疯一般,众人正想发问。

突然,吕蒙猛地拽住孙权的领口,死死地卡住孙权的脖子,大骂道:“孙权小儿,你还认识我吗?”

听这声音,分明是关羽的,众人吓傻了,但有几个胆子大的,匆忙跳上前去,拽胳膊的拽胳膊,抱腿的抱腿,好不容易把吕蒙控制住了,孙权趁机逃离。


然而,吕蒙被关羽鬼魂附体之后,力气出奇的大,哪是人能控制得了的,只见他连连踹倒几个,嗖的一下子蹿到了孙权的座位上,大骂道:

“我自从破黄巾贼以来,纵横三十多年,罕逢敌手,竟被吕蒙奸计害死,我现在就要你的命!”

孙权吓得瑟瑟发抖,赶忙跪倒,众臣见了,也纷纷跪倒,磕头如捣蒜,片刻过后,只见“吕蒙”不再言语,七窍流血而死。

演义中,关羽的鬼魂杀死了吕蒙,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肯定不是,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替关羽鸣不平,替关羽感到惋惜,如此英雄人物,居然死在后生吕蒙之手,实在脸上挂不住,所以才借鬼魂索命之事,替关羽挽回了一点点颜面。

真实的吕蒙怎么死的呢?


有人猜测是得了瘟疫而死,公元220年,当时中国爆发大瘟疫,许多人死于当年,如东吴的甘宁、孙皎、蒋钦,魏国的张辽,夏侯惇等等。

当时的曹植还写了一篇文章《说疫气》,描绘了当时的大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10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然而吕蒙在杀死关羽、夺取荆州,立下大功之后,却很快便一命呜呼。不论是在《三国演义》小说,还是老版、新版电视剧中,吕蒙都是“七窍流血”而死,鉴于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力,很多人便对此信以为真。事实上,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吕蒙乃是因病去世,并无“七窍流血”的记载。

吕蒙“七窍流血”而亡,乃是艺术创作的需要

说到吕蒙之死,便不得不提关羽之死,因为在小说和电视剧中,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

其实早在赤壁之战后,对于刘备占据荆州,东吴方面一直极为不满,但鉴于当时刘备还比较弱小,且双方又是结盟关系,东吴方面也就忍了。而随着刘备夺取益州,继而夺取汉中,刘备实力大涨之下,东吴方面可就不能坐视不理了。

△“湘水划界”后的荆州局势

荆州地处长江中上游,如果任由刘备占据,那么蜀汉随时可以顺流而下威胁东吴腹地,在蜀汉实力大涨之际,这是东吴根本没办法接受的。而对于刘备来说,荆州就是东大门,一旦被东吴夺取,那么自己便再也无法向东拓展,将被牢牢锁死在益州地区,这同样促使他不可能放弃荆州。因此,从刘备夺取益州开始,蜀汉和东吴便开始围绕荆州不断产生摩擦,先是有了“湘水划界”,继而又有了“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上半年,蜀汉与曹魏在汉中发生激战,曹魏虽然最终败走,但蜀汉亦是元气大伤。而就在这年七月份,驻守荆州的关羽又发动了襄樊之战,曹魏方面损失惨重。眼看蜀汉方面声威大震,东吴方面心急如焚,于是在吕蒙的策划下,便有了白衣渡江的上演。

同年冬,吕蒙率军偷袭荆州,在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之后,东吴迅速占据南郡,切断了关羽退路。关羽在进退失据、后路被断、军心涣散的情况下,逐突围至麦城,在遇到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后被擒杀。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拥刘抑曹”的,吕蒙作为周瑜、鲁肃之后与蜀汉为敌者,又是杀死关羽的元凶,再加上吕蒙的确在荆州之战后不久便去世了,于是便有了《三国演义》中的“因关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场。

△关羽之死

而在旧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同样采用了这一说法。不过在新版《三国演义》中,吕蒙则是被孙权毒杀的,具体有没有七窍流血,就不知道了。新版虽说对原著有所改编,但我想应该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关圣显化”这种情况,现在好像控制的有点严。

史料记载吕蒙死因,乃因患病而亡

不论是在《三国演义》小说和老版三国电视剧中的因“因关羽追魂索命”而死,亦或是新版三国电视剧中的被孙权毒杀,吕蒙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然而在正史当中,却并非如此记载。

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加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候,赏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虽然推辞,但孙权却不许,然而未等封赏的命令下来,“会蒙疾发”,孙权于是连忙将吕蒙接到公安,安置在内殿,并便请各方名医,然而最终也没能救回吕蒙一命。

△孙权

从这段记载来看,吕蒙显然是因病去世,且病症来的极为突然。而从吕蒙患病之后,孙权的各种表现来看,其毒杀吕蒙的说法也自然不攻自破。但是吕蒙到底因何病而死,却并未见记载,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两点:

1、因伤病而死。有说法认为,吕蒙毕竟常年征战,身上难免会有各种旧伤,再加上奇袭荆州劳心费力,导致旧伤复发,此前还能硬撑。在平定荆州之后,人在身心松懈之下,病势突然爆发,就此一命呜呼。

2、因瘟疫而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有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也就是说,这一年荆州地区爆发了瘟疫,而作为征战荆州的将领,吕蒙很有可能在此期间感染,并因此而死。需要注意的是,同年率兵出战荆州的孙皎和蒋钦,也于同一年病逝了,由此可见,感染瘟疫的可能性极大。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