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2020-07-25 06:04阅读(77)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刘伯温博学多闻,外强中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副其实的大才子,在他去世前,送给朱

1

刘伯温博学多闻,外强中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副其实的大才子,在他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实在是一个谜题,将死之人送给自己的君主一筐鱼?难道朱元璋喜欢吃鱼,即使朱元璋喜欢吃鱼,又怎么会缺少这一筐鱼呢?作为明王朝的君王,坐拥天下,如果缺少一筐鱼,岂不是会被天下人笑话!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筐鱼的绝妙之处。大明王朝开始建国时,朱元璋带领心腹推翻了前朝统治,朱这个人坐上皇位后,此后多年之间,他们的下场要么是病老殆尽,要么罢官处死。刘伯温在病之际,也是喝过朱元璋让新任丞相胡惟庸带着他“特制”的中药送给刘伯温,结果没几天刘就去世了。在这之前,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时务十八策》。

用一本书倒说得过去,但这一筐鱼让朱元璋困惑不解。他多疑的性格也让他怀疑到这筐鱼的是否有什么别的用意,毕竟是拥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美誉的刘伯温送的啊!不得不让人怀疑!鱼挤而死,暗示皇子!刘伯温死于1375年,此后17年朱元璋才大彻大悟了这筐鱼的秘密。17年后发生了什么呢?17年后是1392年,这一年,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太子朱标,不幸让风寒去世。朱元璋在万分痛苦的时刻,想起了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才恍然大悟,决定把皇位传给了合适之人--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

建国之初需要的是性格猛烈之人,现在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国事之人,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虽然说成祖朱棣性格极其像朱元璋,但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不太喜欢朱棣。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不适合作为他的接班人,他最喜欢儿子朱标却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最佳人选这个人。朱元璋暮年想起那一筐送到就已经被挤死的鱼,看到他的眼下,原本选定的皇子朱标因风寒病死。其他儿子必然争夺皇位,酿成大错,鱼死网破,朱为了避免这一场面的出现,在他办完朱标的葬礼后,下令他的儿子们回到其封地,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回京城,朱的计划虽然不太妙,但是这样子一来,他也能够确保朱允文的安全和他们兄弟之间的纷争。明白这件事情后,这一筐鱼也算是尽到了它们的责任可以安心驾鹤西去了,一筐鱼被挤死,因为没有好好被分开。

这就好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如果任由其争夺皇位,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必然你死我亡的场面,这当然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朱王朝愿意向这方向发展的。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在对他的其他儿子告诫之后,但对朱棣产生了杀心,因为朱棣对朱允炆的威胁最大,朱棣和朱元璋性格相同,刚烈激猛,万一他的孙子被朱棣杀了,朱元璋也不会放过朱棣的。发生这样的事,蒙在鼓里的只有朱允文,不解的他,也询问朱元璋这事是为什么呢?朱元璋话也没说,给了他一根带刺的木棍,并用剑为他把上面的刺全部削去,并对朱允文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去刺。刘伯温送鱼,就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样,鱼送到了,最后朱元璋也明白了其中用意,项庄也既舞了剑尽了兴,也保护了刘邦,虽然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但是在主角看来,这就是一起明争暗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古代贤人能士,谋略当道,诸葛亮隆中卧,预知天下大事,最后得以让蜀国三分天下,而刘伯温也在将死之际,送鱼告诫朱元璋,最后得以让朱元璋暮年明白事理,调争执,护子孙,才换来明王朝的换代的安宁,朱允炆也不负众望,开启了明王朝的“建文新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减刑法,用文官,明也得以兴盛。

2

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从这一筐鱼里面能读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说朱元璋在十几年年之后才读了出来,但我看不然。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告诉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是功高震主?还真不一定是!其实马皇后和刘伯温的关系非常好,她曾经给过刘伯温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前,朱元璋请很多人吃饭。在这场饭局上,朱元璋给大家提供了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燕窝粥。

整个饭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开心,然而只有刘伯温闷闷不乐。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后,吃了没多久就要离席回去。而刚走出房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

马皇后追上来的时候,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篮子。她告诉刘伯温:“里面的东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里你就明白了。”虽然刘伯温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是有这样的叮嘱也没有看。

回到家之后,发现篮子里面竟然只有两颗枣一颗梨,再联想到今天的宴会,以及宴会上面的菜肴,岂不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再看看篮子里面东西,一颗梨,两颗枣,岂不是说早早离去?有一统天下智谋的刘伯温,怎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后还是拗不过刘伯温,于是便别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刘伯温难道就这样安生了吗?还是在老家出事了。

刘伯温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鱼

虽然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名声早就传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后,青田县的县令听到刘伯温的名声,慕名而来求见: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这是在给刘伯温扣帽子?(刘伯温又叫做刘基)难道青田知县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给刘伯温挖坑。然而青田知县的这段话,并没有传到朱元璋那里。刘伯温出事的原因,其实是另外一件事。

在瓯、闽地域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的聚集地。虽然刘伯温已经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托付在朝为官的儿子刘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结果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于是他先一步弹劾,说是因为刘伯温想在这里给自己选祖坟,结果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他故意镇压。

朱元璋念在刘伯温昔日的功劳,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刘伯温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所以准备亲自前往京城,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筐活鱼。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却闭口不提这件事情。

不过刘伯温还是把这一筐活鱼送给了皇帝,当时朱元璋也没在意,只是以为这是刘伯温带给自己的“土特产”。之所以没有多想,是因为这一批鱼和平常见的不一样,比较凶猛不说,经常在池子里面斗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把这些鱼当作是奇特之物,只是养了起来,并没有想里面深层次的含义,就让刘伯温先在儿子家里面住下来,随后就没有再找他入宫了。虽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坟的事情,但是刘伯温不能不想。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刘伯温病倒了。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然而刘伯温喝了胡惟庸带来的药,没多久便去世了。

因此历史上有关于刘伯温的死,有人说是朱元璋故意杀的,也有人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后来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责就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那一篮子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来。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另外一边虽然朱元璋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而且为了治理天下,也读了很多的史书。通过史书,他了解到了晋朝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汉的七王之乱。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刘伯温那一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那一筐鱼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来没多久之后,那一筐鱼便全都死了。并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争斗死的。这一筐子鱼送来的时候生龙活虎,放在池子里面游来游去。是没过几天,其中几条鱼被咬的遍体鳞伤,之后很快就都死绝了。

而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虽然还不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们争斗“致死”。不过朱元璋还是非常感慨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3

刘伯温在死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当时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这17年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伤殆尽,要么被朱元璋罢官免职,要么就被朱元璋杀害,以至于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经没有良将。

朱元璋这时候也后悔,才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刘伯温将这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鱼都已经被挤死。

这其实就是暗指朱元璋对待臣子严厉,就如同这装鱼的筐,筐太紧,就会挤死鱼,而如果朱元璋过于严苛,那么臣子就无法生存。刘伯温此举其实是在告诉朱元璋,对待臣子要宽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更加偏向于选择宽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对待臣子同样严苛,因此老朱将皇位直接传给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

4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5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登基上位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是徐达?是蓝玉?是胡惟庸?都不是,而是刘伯温。


刘伯温放到当今,也可以称得上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在刚刚12岁时,就考中秀才。要知道,那个年代,很多人考一辈子才考一个秀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范中中举的故事,范进在中年之后,终于考中了举人,一激动竟然疯了。



小娃娃的年纪,刘伯温就中秀才,可是轰动了相邻,大家纷纷去他家祝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按照常理,前途一片光明。

中进士后,刘伯温官职最高的时候做到行省郎中。当时是蒙古人当政,对汉族人很歧视。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温归隐。


刘伯温曾看到放牛娃睡姿摆成了“天”和“子”,惊得差点跌下马来。


后来,刘伯温的才华渐渐被世人所知,深得朱元璋器重。老朱也经常和他商讨国家大家,甚至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烧饼歌》作为一本预测未来的书籍,在民间流传下来,署名的是刘伯温,大家对他都很崇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晚年多疑,制造了不少冤案,比如蓝玉,胡惟勇等人都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


后来,慰问刘伯温,马皇后带去了果篮,估计就和春晚小品郝建提的那个果篮差不多大,里面有两个枣子,一个桃子,一个大大的梨。看来古代也时兴送水果篮啊。


“早(枣)早(枣)逃(桃)离(梨)”,好吧,就早早逃离。


告老还乡后,刘伯温生病,身体更不如从前了。而老朱让他安心养病。估计此时,这就叫借刀杀人。



刘伯温病重期间,让儿子把自己出版的书籍,还有一筐鱼准备好,并且嘱咐他说如果皇帝派来使者看他的话,就把这些东西交给他。


后来,收到筐鱼,朱元璋虽然自己不解,但也不便去问,于是此时就暂且搁下。


直到17年后, 当时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朱元璋大费脑筋,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鱼筐中的鱼由于空间小,都被框住了,挤挤挨挨,互不相让,你打我斗的。

朱元璋明白了,儿子们都觊觎皇位,明争暗斗是必然的。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避免争斗。

6

1375年正月里,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听说了这事后很上心,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御医给刘伯温把过脉之后就开了个方子,刘伯温照单抓药服下,晚上就开始病情加剧,腹痛不止。

二月,刘伯温带着病痛前去拜见朱元璋,他告诉朱元璋,他怀疑胡惟庸和御医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药之后更加不适。朱元璋听了有点不高兴,因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医也是宫里的,刘伯温这么说是啥意思,难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见他病重,也没责怪刘伯温,简单宽慰了几句就让他走了。刘伯温见朱元璋是这态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刘伯温连下地走路都费劲了,便向朱元璋请求回老家青田修养。朱元璋不仅同意了,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的儿子刘链也回到青田照顾他,虽然药一直喝着,但是并不见好,只能勉强维持着吃点东西。刘伯温知道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开始给自己的儿子们交代后事。

刘伯温拿出一本天文书,这本书名字不详,据说刘伯温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后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刘伯温将这本书交给儿子刘链,告诉他说:等我死后,你将这本书和一筐鱼送到京城交给皇帝,不要再让刘家子孙再学习这本书上的东西了

刘伯温本来想将自己对于朱元璋的忠告写成奏折,但是他担心胡惟庸从中作梗,便决定以送书和鱼这种委婉的方式来告诉朱元璋,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之后,刘链就将一筐鱼和那本书送去了京城,并且亲自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死虽然有些震惊和遗憾,但是他并没有将书和鱼放在眼里,鱼被他赐给侍卫,而书则被他扔进了宫里的图书馆。

刘伯温死后十七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大事:太子朱标去世了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很大,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现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伤心。但是在伤心之余,朱元璋也不得不考虑新的接班人问题。经过各方权衡之后,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与朱标一样,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温和,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担心那些功劳很大的文臣武将成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将那些不听话文臣武将全部杀掉,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蓝玉桀骜不驯,目中无主,而且还有谋反的嫌疑,朱元璋对他毫不客气,将其剥皮实草、灭三族,被牵连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里,他觉得朱元璋杀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杀人了。朱元璋一楞,对朱元璋说: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吗?朱允炆说: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诸王,让他们佣兵守卫全国,如果武将造反诸王可以平叛,可是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儿子们会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当年刘伯温反对他大封诸王,也曾暗示过他分封诸王的弊端,可是那个时候他没听进去。

朱元璋又想起刘伯温死前给他送的一筐鱼和一本书,他连忙让人讲那本书找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来刘伯温确实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鱼不正是寓意着朱元璋杀的人吗?没有了鱼,朱元璋这个养鱼人还不得饿死。

现在她杀光了能够维护国家安稳的能臣干吏,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自己放归森林,成为了拥有领地的老虎。自己在,他们还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们相互厮杀事小,威胁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着想着,朱元璋觉得朱允炆一语惊醒梦中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鱼已经死了,难道还要把老虎也杀完吗?朱元璋觉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刘伯温对朱元璋自然是有气的,因为朱元璋没有给他主持公道,这也直接导致刘伯温死前没有对他直言相告,而是卖了个圈子将自己要说的告诉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没有及时领悟,等到十七年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气刘伯温,为什么每次涉及到敏感话题,刘伯温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给他兜圈子。看来这个刘伯温虽然是个有才学的人,但是自己还是没有看错他,他能洞悉到别人,却唯独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过如此。

7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自比诸葛亮,不过他也的确不是泛泛之辈,他的烧饼歌名扬天下,流传至今。

刘伯温博通经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帮着朱元璋夺得天下,朱元璋认为他是大明朝的张良。

但是朱元璋是一个个性多疑的人,对于刘伯温这种半路跟随自己的人似乎也不是很信任,最后只给他一个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最后刘伯温也死得稀里糊涂的。

很多人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而此举正是朱元璋借刀杀人了,但是刘伯温却在去世前还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

据说这筐鱼寓意深刻,

朱元璋17年后才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年中了举人之后,就激动疯了,而刘伯温则12岁就考中了元朝的举人,不过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看不惯元朝的腐败后辞官回了老家隐退,最后被朱元璋请出了山,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功臣。

据说朱元璋很依赖他,曾经请教过刘伯温何人可为丞相,说到胡惟庸的时候,刘基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刘伯温不赞成胡惟庸做丞相,于是被胡惟庸记恨上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很是关心,派了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可是刘伯温服药后,更是不舒服了,他跑去给朱元璋说了这件事,但是朱元璋却没当一回事,让他好好休息就是了。

刘伯温一辈子给人出谋划策,本来就是想法多的人,就觉得也许是朱元璋让胡惟庸给自己下毒的吧,心灰意冷后就告老还乡了。

5月16日,刘伯温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去世前交代了后事,让儿子把天书交给朱元璋,然后嘱咐他们不得再学天文。

不得不说刘伯温还是很聪明的,他是给孩子们留下活路了,他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刘链,刘暻天资平庸,那又何必去折腾这些,让朱元璋多疑了,搞不好还有杀身之祸了。

刘伯温又让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

收到书的朱元璋很是满意,可是望着鱼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他对身边的人感叹道:“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意思就是说刘伯温一辈子都在“影弓昭危”,一肚子玄机,死了也没消停,可是他也不知道刘伯温临终前给自己送一筐鱼是什么意思了。

1392年5月17日,也就是刘伯温去世的17年后,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太子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绝,要知道朱标可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了。

悲痛过后,一个大问题来了,

那就是太子没了,谁来做接班人了?

朱元璋想来想去,忽然想起了刘伯温送给自己的那筐鱼了,他知道刘伯温不可能平白无故送鱼过来,自己的鱼池啥鱼没有了,这筐鱼肯定是有特殊含义的,于是又开始冥思了。

想着想着,朱元璋忽然明白了,那就是当日那些鱼在筐子里互相撞击导致了大量死亡,最后一条鱼都没有了,他觉得刘伯温这是在说自己杀戮太重,把功臣都几乎杀完了,而治理国家则需要刚柔相济,现在就需要一个仁慈的君王去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了。

朱元璋喜欢朱标,加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性情温和而有教养,很是适合做皇帝,于是就让他做了皇太孙,继承自己的皇位,不过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自己的四子朱棣会篡位了。

最后说一句:来源野史,一笑而过吧。

8

因为当时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后想选继承人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原来刘伯温是想告诉他,鱼筐中的鱼在被投喂的时候都互不相让,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对皇位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争执,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这样才能避免皇子之间的相互争斗。同时也在暗示他为政要宽柔相济,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规矩框丝了,不让就像这框里的鱼一样被挤死了。


9

刘伯温是大明朝开国元勋,是著名的聪明人,号称诸葛亮第二。那么他为什么要在临死前将一筐鱼送给朱元璋呢?难道南京不产鱼吗?显然不是这样。

刘伯温早早离去朝堂,依旧敌不过对手的陷害。

其实刘伯温早在洪武四年就已经离开了朝堂,他所领衔的浙东党,压根就不是淮西党的对手。淮西党里有精于算计的胡维庸,有老奸巨猾的李善长,关键还有朱元璋本人的庇护。在刘伯温离开朝堂以后,朱元璋对他还是呵护备至,各种监视和查访络绎不绝,尤其是胡维庸盯上了刘伯温,所以不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过了四年时光,刘伯温去世。

他的死也是一个谜团,胡维庸在他临死前曾派御医赐药给他,吃了没多久就死了。至于到底是胡维庸本人的意思,还是朱元璋的意思,这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朱元璋对这件事的态度比较消极,看样子他是知情的。

临死前送了一筐鱼,可能是希望朱元璋宽以待人。

刘伯温这一生确实挺辛苦的,因为他所伺候的这位皇帝,是古往今来非常聪明的皇帝。他不仅军事上战功卓著,在权谋之术上更是厉害得令人发指。刘伯温虽然有才智,却始终免不了文人清高的气质,自然是得不到朱元璋的垂爱。可以说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又爱又恨,他就是想要像李善长这种又有才能,又对朱元璋俯首帖耳的人。

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早就全都挤死了,这是刘伯温的意思。显然他是在告诉朱元璋,施政必须要宽以待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毛病,如果太过严格,那有用处的人无端会被撸下去,这对大明王朝的未来不是一件好事。朱元璋当时没有领会,在杀了那么多人以后,他才幡然醒悟,可惜为时已晚。

十七年后才领会这筐鱼的意思,那或许就是对继承人的暗示了。

朱元璋这个人一生杀伐决断,属于戾气很重的一个人。刘伯温早就观察出了这一点,所以刘伯温希望朱元璋能够对待属下宽容一些,这筐正是因为不够宽容,所以好好的鱼都被挤死了。而朱元璋十七年以后,才幡然醒悟,主要是因为他体会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因为当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已经去世,这是他最看好的继承人。

他去世以后,皇子中唯有朱棣是跟自己非常相似的,也是一个杀伐决断戾气很重的人。朱元璋回想起刘伯温的那筐鱼,体会到了自己这些年犯下的错,明白了大明江山,必须要有一个宽仁的君主才能延续下去。所以他宁可选择年幼的长孙朱允炆,也没有选择朱棣。这是朱元璋自己的理解,跟刘伯温没什么关系。

其实明朝开国元勋们,就是这筐里的一筐鱼。

朱元璋对自己那些功臣,确实太过分了。当年宋太祖为了让功臣们安度晚年,索性杯酒释兵权,最终大家都开开心心回家当土财主去了。而朱元璋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宋太祖呢?刘伯温的死其实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朱元璋知道这么聪明的人,如果一直留在民间,那对自己的后代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对其他功臣也是一样,比如说李善长,那可是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可惜最后也是被抄家灭族。徐达跟朱元璋出生入死那么多年,还不是被朱元璋用一只鹅给害死了。大家都是筐里的一群鱼,由于筐子实在是太紧了,就算这些鱼都是好鱼,也不可能有一条活得下来。

总结:刘伯温希望朱元璋宽仁,但不敢明言,所以送去了一筐鱼。

  1. 刘伯温老早就不想参与朝政了,这也是朱元璋怀疑他的地方,我觉得刘伯温不够聪明,他应该要大把的金银和女人回家,这才会打消朱元璋的疑虑。可惜他不懂,依旧比较清高,结果被胡维庸害死了。
  2. 刘伯温是害怕朱元璋的,这位天子实在是太聪明太狠了,所以刘伯温希望朱元璋宽仁,却不敢说,只能用一筐鱼来代替自己的心思。
  3. 朱元璋十七年以后,想起了这筐鱼,联系到现在要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所以他按照刘伯温的意思,给大明朝选择了一位宽仁之君。
  4. 其实大明朝开国的那些有功之臣,就是这筐里的一筐鱼。因为朱元璋这个筐实在是太紧了,所以没有一个人是活得下来的。

刘伯温是希望朱元璋能够宽仁,其实没有让他在下一代选择宽仁之君,这是他的误解。不过宽仁始终是不错的,可惜宽仁的前提下,必须要有装得下这么多鱼的大筐才行。既能够让鱼活下去,也能够控制住鱼,可惜朱元璋已经老了,没有机会造就培养这样的鱼筐(继承人)了。

10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从一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 一、刘伯温简介

  • 二、事情发生的背景

  • 三、刘伯温送鱼

  • 四、17年后的诡异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原名刘基,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是中国历史上谋略家的代表人物,与姜子牙、诸葛亮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谋略三圣”。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洪武三年,在功臣封赏中被封为诚意伯。

事情发生的背景

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着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巩固自己的江山和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去掉体制内部和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外部他比较放心,因为武力就可以统一全国。内部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这些功臣们。

对此他不得不对功臣们下手,大部分开国将领都遭到了他的疯狂迫害。刘伯温是个聪明人,看着朝中形势不对,便以自己“身体患病”为由,于洪武四年(1371年),告老还乡了。朱元璋心知肚明,也就满口答应了,“准奏”。

刘伯温送鱼

虽然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不问世事,但是朱元璋对他一直放心不下,因为他知道刘伯温能量太大。

没过几年,机会终于来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立刻派丞相胡惟庸去浙江青田老家看望,胡惟庸此行除了带着部分礼品外,还特别带上了朱元璋指派的御医来给刘基看病。御医开出药方,刘伯温知道药方有诈,但是他知道是朱元璋的意思,又不得不喝,这不但没有救他的命,反而直接导致了他不久便离开人世。

在此期间,他给了胡惟庸一筐鱼,让他转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着一筐鱼疑惑不解,但是不久刘伯温便去世了,又死无对证,但是朱元璋深知此中一定有深意。

17年后的诡异

1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此时又面临一件大事,那就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

这时候朱元璋又起了刘伯温送的那一筐鱼,当时他记得等到胡惟庸把一筐鲜活的鱼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不几天,其中的一些大鱼已经死了,因为大鱼间内斗的很厉害,最后死的却是那些夹缝中生存的小鱼。

此时他想起了他的儿子们,这不是刘伯温在提醒自己不要把儿子们集中在一起吗?于是不久便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地为藩王。这样不在一起,也就避免了内斗。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他突然想到,这是刘基在提醒自己立年龄最小的为太子吗?于是他便立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

但此时的朱元璋更加感到后怕,他仿佛看到自己所有子孙像这一筐鱼一样都死掉了。此时他陷入了更加惶恐的境界...

果不其然,1644年,大明王朝灭亡的时候,农民军和清军把朱氏子孙几乎是一网杀尽...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他一定更加佩服刘伯温的神奇,不仅预测了17年后,更预算到了252年后大明王朝被灭亡后的那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