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2020-07-25 04:32阅读(66)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楚庄王熊旅(一作侣、吕)即位时年龄还不到20岁,然而上台后不久便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这场动乱中,楚

1

楚庄王熊旅(一作侣、吕)即位时年龄还不到20岁,然而上台后不久便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这场动乱中,楚庄王还被他们抓为了人质。虽然最终叛乱被平息,然而朝廷大权掌握在若敖氏手里。于是,楚庄王开始了不问朝政、声色犬马、浑浑噩噩的日子,这样过了三年。虽然这种浪荡的声色犬马的生活一看就是典型昏君标配,但是其实这也正是楚庄王的智慧所在,假装昏庸促使伍参、苏从来劝谏,识别出忠贤之臣,以静观动。这也是楚庄王三年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

那么恢复正常后的楚庄王采取了哪些措施称霸诸国呢?首先通过这三年的观察,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已有了基本了解。他重用伍举、苏从等忠正之臣,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招贤纳士为己所用,获得一支很好的人才队伍;他也勤修政事,大力富国强兵,强化军事管理,前611年带领打败了进犯的庸国,使自己的势力扩充,使楚国的声威大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鼓励人口增长,充实国力;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国势日强。公元前606年,一支以“陆浑之戎”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楚国,对边民进行扰,楚庄王抓住时机,率军北上,一直追击到周天子控制的洛河边,其实他借“讨伐陆浑之戎”之名,扬楚国强大军事实力之威。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楚国大举击败了中原霸主晋国,大获全胜,这标志着楚国实力巅峰,称霸中原。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

2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楚庄王熊侣,周朝楚国的著名君王,也是“一鸣惊人”与“问鼎中原”典故的主角。他在位时代,楚国国力大盛,灭庸国与萧国、击败楚国、迫使郑国臣服,在邲之战中彻底击溃晋国,最终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天下霸主。

熊侣继位的时候,正是北方的晋国国力强悍之时,而且当时楚国国内动荡不安,东方属国中的巢国、舒国、宗国等纷纷背叛楚国,楚国宗室也发生了谋逆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势单力孤,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做出声色犬马不问朝政的荒唐样子。

楚庄王逐渐平定了内乱,又灭掉了庸国,将大权真正掌握在了手中,逐渐产生了北上图霸的志向。晋灵公残暴不仁,对外又屡屡失信,晋国的威望不断丧失,给楚庄王提供了机会。最终,楚国打败了晋国,又强迫郑国对楚国称臣。在“晋楚争霸”中取胜,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楚庄王八年,熊侣以“勤王”为名,攻打中原的陆浑之戎,到达周天子居住的洛邑,陈兵于周王室边境。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王。熊侣接见王孙满的时候,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显示出了“示欲逼周取天下”,取而代之的野心。

楚庄王时代的“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将楚国国土扩大很多。他在位期间,也任用了很多的贤能。比如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申叔时等众多文臣武将。

同时,楚庄王熊侣也是著名的心胸宽大的君主,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也正因为楚庄王的心胸,大量的人才甘心为他卖命,愿意也敢于对庄王进谏。

一个君王,有心胸气度、懂得隐忍、有远大志向,有何愁不能称霸。

3

1、楚国的家底雄厚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经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三代名君,国力鼎盛。楚庄王的老爹楚穆王是楚国霸业的过渡人物,在他任期内,趁晋国新君年幼,频频向北用兵。迫使郑、陈、宋等中原诸侯纷纷投降,成为楚国的喽啰国,使楚国北进的政策得以延续,与晋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并且稍占上风。正当楚穆王雄心勃勃之时,天不假其年,在事业即将进入巅峰时突然病逝。

2、楚庄王为什么三年不鸣

楚庄王刚刚上台,楚国就发生斗克与公子燮的叛乱,楚庄王沦为人质。尽管叛乱后来以失败而告终,却对楚庄王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他不理朝政,一味的花天酒地。在这段时间,楚国内忧外患顿起,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首先是北进的成果毁于一旦,楚穆王曾将势力扩张到郑国、宋国、陈国等中原国家,但在一两年之内,这些国家全部都背楚附晋。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非常严重的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针,楚国土地急剧扩张,吞并的国家达数十个之多,又征服了许多周边蛮族。这一年,楚国出现大饥荒,被征服区的叛乱如野火燎原般席卷,声势浩大。附庸国纷纷叛乱,一度形势严峻。

在秦国与巴国的军事援助下,楚国才好不容易摆平动乱,大危机终于没有酿成致命的结局。

细究这次规模空前的叛乱,楚庄王负有很大责任责任。上台三年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楚庄王的表现都是一蹋糊涂。中原之地,得而复失,这是其一;国内出现大饥荒,恐怕也是人祸多于天灾,这是其二;附庸国纷纷叛乱,一度形势严峻,这是其三。

楚庄王不闻政事,不仅如此,甚至下令:“胆敢进谏的,杀无赦,绝不宽恕。”

难道楚国就这样完蛋了吗?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改变,很有戏剧性。伍举是一名忠臣,他决定用一个巧妙的方法进谏。他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有一个谜语,始终猜不透谜底,敢向大王请教:有一只鸟,呆在高高的山上,三年的时间,从来不飞,也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昏庸却是聪明绝顶,他一听心里明白了,这是在嘲讽自己。

伍举的话,大概激起了楚庄王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热血,或者象后世禅宗所说的“顿悟”,楚庄王答道:“这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动,是为了坚定自己的意志;三年不飞不鸣,是为了丰满自己的羽翼。你听我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不久后,楚庄王真的变了,让整个国家大吃一惊,也让楚国人燃起重振辉煌的希望。他一口气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勤于政事,发布政令,结束三年来楚国政局秩序混乱的局面,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件,诛杀不合格的官吏数百人,同时根据举荐任用贤良数百人,使国家吏治大大改善;第三件,由敢于直谏的忠臣伍举、苏从负责主持内政工作。以上三件事,让楚国人感到欢欣鼓舞。

4、问鼎中原,成就霸业

楚庄王励精图治,不到三年的时间,楚国已全然恢复往日的强盛。北进中原的战略计划又提上议事日程,楚庄王要把势力再次扩张到中原地区,与晋国争夺霸主宝座。

庄王六年,由于郑国与晋国交恶,前来投降楚国,开启楚庄王北进的第一道门。紧接着,楚国向陈/宋两国兴师问罪。此时由于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不敢与楚国交锋。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军大举进攻位于伊川的一支蛮族部落:陆浑戎。陆浑戎焉一路溃退,楚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洛水河畔,已经进入周王室的领地。

当时周天子派王孙满去犒劳楚师,楚庄王一见王孙满,劈头就问:“周王室的传国之宝是九座铜鼎,此铜鼎据称是大禹王时所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由夏而入商,由商而入周,可惜寡人一直未能亲眼见到,不知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后来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即是出自此。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无非觉得象征天下至高无上权力的九鼎,只有放在楚国才合适,周王现在算老几,也配享有这权力至尊的九鼎吗?由此可见楚国之霸气。

在楚庄王时代,楚国几乎无往而不胜。最重要的一场战事,就是与晋国的邲之战。晋楚争雄八十年,有过三次大规模交锋,晋国两胜,楚国一胜。楚国的一胜,就是邲之战。此役是晋国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也是楚国霸业之巅峰之战。

5、略评楚庄王

楚庄王在上台初始,便遇上斗克与公子燮的叛乱,被叛军劫持为人质,这使他一度消沉,在最初几年里无所作为。但是他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发愤图强的榜样,“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句名言,名言的背后是一代英雄战胜自我的不懈努力。楚庄王七年又爆发斗椒的叛乱,这并没有动摇楚庄王开拓进取的步伐,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迎危机而上,最终击败最强劲的对手,成为强者中的强者。

楚庄王在位共计二十三年,此期楚国无论在内政上还是对外战争上,都取得伟大的成就,特别是邲之战的胜利,使晋楚争霸中,楚国完全占据上风。楚庄王当之无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五霸的不同版本中,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三人几乎都是稳居其中三席,这也是对这三位春秋雄主的肯定。







4

一、昏庸只是表面,真相手中无权。

在《史记》,《楚世家》的记载中,楚庄王的出场,颇为传奇。

楚庄王继位三年,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

每日饮酒作乐,沉迷于美色之中。这样的行为持续了整整三年。

楚庄王日常的行为,让楚国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而大王对此漠不关心。

楚国之所以继位三年,不理朝政。是因为楚庄王非常无奈,权力都掌握在权臣的手中。

楚庄王,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没有权力难道硬来争权?如果与权臣明面上争权,楚庄王很可能会被害死。既然手中无权,不如隐藏自己,让权臣放松警惕之心。暗中观察谁是奸臣,谁是权臣,谁是忠臣。

楚庄王这时20出头,具体多大,史记没有记载。无法确定这是楚庄王到底是多少岁,能说明的是,这时楚庄王很年轻。

二、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典故。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

一位大臣,对楚庄王整日饮酒作乐,沉迷于美色之中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国家命运堪忧,为了国家前途,为了能让楚庄王迷途知返,有所作为。决定劝谏楚庄王。

大夫伍举进楚宫,劝谏楚庄王。给楚庄王讲了一个故事。

伍举说:“大王,南山之中,出了一只怪鸟。体型巨大,犹如传说中的凤鸟。奇怪的是,三年之中,它不飞也不鸣。”

楚人以凤为尊,用此来比喻楚庄王。

楚庄王听完之后,微微一笑道:“这只鸟不同寻常,我看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充满智慧的回答,他的内心又掩藏,什么样的雄心壮志。

伍举对楚庄王的回答,颇为满意,明白了大王非是昏庸之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个成语出自楚庄王。

三、楚庄王趁机掌权灭庸国联军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

而楚国旁边的庸国,联合了南方蛮族以及百越,攻打楚国。

大臣都建议楚庄王,迁都避敌,而楚庄王决定率兵迎敌。大臣们惊讶的是,这还是那个软弱无能,沉迷美色的楚庄王吗?

楚庄王下了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前线的部队,坚壁清野全部后撤。目的是诱敌深入,拖长补给线。同时集中兵力,等待援军

第二道命令,派出使者,出使巴国和秦国。让两国从后面出兵,两面夹击之下,楚庄王一举灭了庸国。

楚庄王才真正掌握军权,行使国家权柄。如果楚庄王没有率兵迎敌,没有抓住机会。只能做碌碌无为之辈。

四、问鼎中原与邲之战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

掌握权力后,楚庄王树立了个人威望。灭了楚国北方的陆浑之戎后。

带着军队,来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楚国看着周天子的都城,回想起楚国400多年的风风雨雨。

这个傲慢的周王朝,一直将楚人视为蛮夷,排除在中原之外。

而楚人的记载,楚人的先祖,乃炎帝的火师祝融的后裔。楚人乃华夏之贵胄,又怎么会是蛮夷呢。

楚庄王在洛水之畔,陈兵示威。周王室上下惶恐不安。周定王派出大夫王孙满,去试探楚庄王。

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

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天下共主以及统治权,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轻视。

楚庄王觉得取代周时机不成熟,天下诸侯虽多,却无人取代周。诸侯把周奉为共主。

这时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更不懂几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格局。不明历史真相,是这个时代人的局限。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9年。

在黄河附近,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大败晋军,晋军连夜渡河回国。

邲之战打败前霸主晋国,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做了霸主。过程中楚庄王虽然打败其他小国,小国主动认错,言语诚恳,礼仪周到。楚庄王又恢复其国,打而不占。这是当时的大国常做之事,表示尊重周礼。打是因为你犯错,我师出有名。

各国对楚庄王非常敬佩,英明仁义。以礼仪道德暖诸侯,以武力服诸侯。

后来出生的孔子,一生中除了周文王、周武王。最佩服的就是楚庄王,楚庄王在孔子心中,是最理想型的国君。

孔子著书,对楚庄王赞不绝口,华丽的词汇喷涌而出,毫无吝啬。

楚庄王对国家发展非常用心,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重视武功,保境安民。

渴望人才,重视人才,运用人才管理国家。礼贤下士,采纳良言。

这是楚庄王为何能称霸的原因,霸主在当时是诸侯们最高的目标。

霸主用今天角度看,有虚无实。

5

楚国自春秋以来,底子非常好,楚庄王爷爷的爷爷楚武王也是鼎鼎有名的春秋三小霸之一。楚国一直被称为南蛮,周天子也得安抚这帮蛮夷之人,于是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就奉周天子之命:“镇守南方,平定夷越各族,不侵犯中原各国”,这给了楚成王极大的发挥空间,一时之间,楚国的疆土扩急速扩张。

楚成王时期,楚国就野心勃勃,北进中原,与齐争霸面不改色,不落下风;生擒春秋第二霸主宋襄公。此时的楚国,势力依然非常强大,直至晋楚城濮大战,在秦穆公的参与下,楚军大败,晋文公接棒霸主地位。楚成王时期,已与春秋4霸都交过手,基本上都不落下风,这也足以证明楚国的实力!

公元前613年,未满20岁的楚庄王继位。此时的楚国,国内矛盾重重,楚庄王父亲楚穆王晚期的时候,就有不少属国叛乱反楚。楚庄王继位以后,楚国的令尹是成嘉,这令尹是楚国的最高长官,统领楚国军政大权。公子燮对令尹之位垂涎三尺,当年本来有点希望当令尹,但被成嘉取代了,于是公子燮怀恨在心,勾结斗克等人发动叛变,并挟持了楚庄王。

楚庄王被救回郢都后,才发原来掌管一个国家这么复杂、这么有风险。楚庄王不知道诸位大臣哪位是人哪位是鬼,怎么办呢?于是,继位的头3年,他就专心沉迷酒色,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心底却在揣摩楚国局势,观察诸位大臣。

3年之后,楚庄王心里门儿清后,锋芒毕露,重用伍举、苏从等忠臣,拉开了北上争霸的序幕。此时中原诸侯,还数晋国势力最为强大,但晋国国君晋灵公残暴无道,内政出现波动,外部威信开始没落,晋国已经开始中道衰落了。楚庄王看中时机,参与到中原诸侯争霸的行列之中,诸多小国纷纷见风使舵,叛晋盟楚。楚庄王一度领兵打到周天子都城门口,示威周天子,并产生了“问鼎中原”的成语!

公元前597年,楚国先攻克郑国,后在邲地击败强大的晋国,在中原之战中占据上风,中原诸多小国背晋盟楚,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一生,平叛灭庸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灭陈国又复陈国、六次伐郑,使其臣服、联齐制晋,邲地击败晋国称霸中原,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使得楚国霸业达到巅峰!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10岁的太子审继位,楚国的军政大权落入了楚庄王弟弟子重、子反手上,他们为排除异己逼走大夫申公巫臣,造就了“楚才晋用”的典故,后来巫臣又前往吴国,培养吴军军阵之法,吴国也逐步崛起!

楚庄王一死,新君年幼,大权旁落,窝里斗,晋国趁机攻打齐国,逼迫齐国背楚盟晋,瓦解了齐楚联盟。楚国的势力因此迅速衰败,再也无力与晋争霸!更可悲的是,被楚国灭宗族逼走的巫臣,提出强吴疲楚的计策,与晋国一起大力扶持吴国,吴国就此崛起,后来几乎灭了楚国。

楚庄王虽然也是基本没有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其接手的楚国总体国力比较强劲,老祖宗打的基础好,楚庄王昙花一现,是楚国最后的辉煌!自此之后,楚国没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争霸的能力!

6

春秋出五霸,战国有七雄。南方楚国以自强不息的精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强势崛起于汉水流域,经过武、文、成、穆四代国立的励精图治,至楚庄王时代再度兼并诸多小国,威服“诸姬”进而打败晋国,开始傲视群雄成为天下霸主。楚庄王以盖世之功赢得世人尊重,浩翰史册中关于他的记载汗牛充栋,青史传名。纵观其纵横捭阖的精彩表现,若要客观中肯的评价,他决不是厉害不厉害的问题,而是比传说中所说的更厉害。

多年前写过一则原创文章《春秋霸主楚庄王》,以三个片段概述楚庄王的丰功伟业:一曰“问鼎中原,威振东周”,二曰“泌战败晋,诸候率服”,三曰“韬光养晦,智辦忠贤”。现回头再看那个材料,材料尚为单薄涉及面与不够宽阔,不足以讴歌楚庄王的光辉形象,现结合新挖掘史料再度阐述,以补不足。

全面透视楚庄王执政兴国二十三年历程,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韬光养晦,智识忠奸。以装聋作哑始,以掷地有声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止。楚庄王即位之初何以沉没于声色犬马三年之久?实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楚国正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若敖氏、薦氏两大家族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若敖氏内部的两个分支斗氏、成氏的矛盾也逐步显现。为了争权夺利,压制对方,相互指责甚至诬告事件屡有发生,进而演变成暗杀和反叛。楚庄王二年(前614年),图谋令尹之位的公子燮,与不得志的斗克臭味相投,利用令尹成嘉率军东征的机会,在郢都联手作乱,还派人企图暗杀成嘉,甚至携挟庄王外逃,欲挟天子以令诸臣,另立王都。内乱虽然被平定,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令庄王不寒而粟。面对复杂的国内矛盾,年青的庄王要明辨忠良,识破谜局,只好选择装聋作哑,耐心观察,他的策略就是“以静观动”,“先抑后扬”。只等时机一到,自然振臂而起,汰劣拔新。伍举、苏从等新锐人物,就是因为敢于直言,敢于进谏,最终被庄王纳下惠眼。时机一到,庄王即罢淫乐,理朝政,诛杀、罢免数百奸佞之徒,选拔任用数百忠良贤臣,委任伍参、苏从任要职。

第二阶段,平定反叛,巩固后方。

庄王嗣位时楚国疆域虽然大展,已拓展至今大别山地区,但刚刚降服未多久的群舒国家如舒、宗等附庸并不甘心主权丧失,先后两次毁约反叛。地处今南条荆山西侧大山深处的庸、麇等附庸国,也利用楚国发生大饥荒的机会公开反叛,曾经一度形势十分危机,楚国甚至作好了迁都的准备,但楚庄王在贤臣良将的辅佐,逐步站稳脚跟,再绝地反击,经过东征西讨,不仅先后降服众多反叛附庸,还直接灭掉庸、麇等地,毁其宗庙,据地而有之,进而彻底巩固了自己的战略大后方,为不久之后北上中原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观兵周都,问鼎中原。

自楚武王创建王国起,楚国始终把北上中原称霸作为既定国策,只要时机恰当就会兴兵北上,强势介入中原事务。楚庄王完成汰劣拔新、平定反叛附庸巩固战略大后方之后,自然会回归既定战略发展轨道。公元前606年,庄王利用攻伐陆浑之戎的机会,亲自率兵北上。陆浑之戎难以抵挡,唯有向北逃窜。楚庄王不依不饶,循着他们的踪迹越过郑国,一直追击到由周天子直接控制的洛河边,才停下脚步。“杀猪焉用宰牛刀”,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是明,暗地里探明中原路径,乘机展示实力是真。待楚军在洛河边安营扎寨后,庄王作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胆决策,要在周王朝的都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阅兵式。

听说楚国在自己眼鼻子底下摆阵练兵,早已权微势单的周定王寝食难安,怕他们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派大臣王孙满以劳军为名到楚营打探消息。楚庄王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向王孙满炫耀地说,“我可以凭这强大的军队无敌不胜”,然后公开向王孙满打听“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熔“九州”之铜铸成的“九鼎”是王权象征,楚庄王当着周王使者打听这个最高秘密,用意很明显就是自己要过问周王朝的内部事务,就是要向周王朝的权力发起挑战,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取周代之。王孙满虽然看出了楚庄王的政治野心,却无以反抗,唯有以“在德不在鼎”来掩饰恐惧和不安,楚庄王自豪地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史册所载“观兵周都”“问鼎中原”两件事件。充分展示了楚庄王的豪迈气概,表面看,“ 问鼎中原”只是庄王与王孙满的一次外交对话,实质上包含很深玄机。它即是楚庄王欲席卷中原的内心写照,也昭示庄王欲号令天下甚至取周自立的冲天之志。自此,“问鼎中原”成了楚国图谋中原,独拥华夏的代名词,也成了英雄豪杰追逐王权的象征。

四、铲除内患,巩固王权。

若敖氏家族可追溯至楚国先君若敖,在楚国崛起进程中曾经作出重大贡献,长期担任要职,如斗伯比、斗廉、斗班、斗勃等,先后辅佐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为楚国之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斗子文毁家纡难,三仕文王,响誉古今,若敖长期担任令尹、司马这两个最重要的官职,自然引起薦氏不满,加上若敖氏内部也开始滋生自满情绪,复杂的关系愈演愈烈,最后竟然逐步成为屡生是非的黑恶势力,开始对王权产生直接威胁。楚庄王时期若敖氏公开叫板王权两次,第一次就是庄王即位之初的斗克之乱,第二次发生在庄王六年(公元前606年)也就是“问鼎中原”的那一年,由令尹斗越椒直接主导,公开抢夺王权。庄王提出以王室子弟为质进行谈判都被拒绝,双方决战于皋浒时,幸得神箭手养由基襄助一箭射死斗越椒,叛军群龙无首很快被各个击破,叛乱平定之后,庄王为了稳定政权,使出铁腕手段将整个若敖氏家族一网打尽,终于彻底解决了若敖氏血肉朝政的问题,铲除了一大毒瘤,还朝政朗朗乾坤。于楚庄王而言,若敖氏叛乱虽然凶险,但终究为他解除若敖氏的挟制提供了契机,反而有利于他完全掌握楚国整个政局,为接下来一心与晋国争夺中原铺平了道路。

五、兴农强军,充实国力。

起用孙叔敖担任令尹,其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壮大经济实力,为称霸中原作准备。孙叔敖以兴修水利出名,闻名于世的期思陂水利工程就是他的杰作。这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期思陂的建成,比魏国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不论是渠址选择还是地势勘察、水量调节、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计,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发挥了巨大的抗旱排涝作用,使楚国“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水稻种植面积激增

六、盟秦联齐,削弱晋国。

为了北上争霸,楚庄王坚定不移的奉行盟秦联齐之策。与秦结盟虽始于其父穆王之时,但在庄王时代得到很好传承,联齐则完全出于庄王自己的谋略。盟秦联齐机制不断完善,使晋国两面受制,西有秦国牵扯,东有齐国侵袭,两面受敌,左顾右盼,自然可以达到消弱晋国实力的目的,最大限度阻挡其举兵南下的目的。而楚国有秦、齐两国的支持,可以放心的发展自己,进而逐鹿于中原。

七、争夺郑宋,辰憾中原。

楚国与晋国争霸,郑、宋、蔡、陈四国是关键,其战略地理位置正处于晋、楚两国之间。鞭、陈两国已经依附于楚,郑、宋两国仍处于左右摇摆状况,如墙斗草般择其强者而捧之。楚庄王要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最终达到称霸目的,就必须让这两个国家死心踏地地投入自己的怀抱。而晋国要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确保这两个国家不产生离心力。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楚、晋两国针对郑、宋两国的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争斗。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8-606年,晋国四次攻打郑。而楚国自然不会让晋国的目的得逞,自公元前606-598年先后七次攻打郑。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争夺,楚庄王夺取了最后的胜利。面对愈战愈的楚国,郑国不再三心二意,左右摇摆,与楚国结下永不背叛的盟约。据史籍记载,为了表示诚意,“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一个诸侯国君竟然打着赤膊,牵着一只温顺的绵羊来迎接楚国军队的到来,可想而知的是当时楚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何种程度呀。降服郑国后,楚庄王又调军包围宋国,通过九个月的围攻,宋国陷入“易子而食”的惨状,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不久后鲁国自动来归。面对昔日盟军的相继脱离,作为霸主的晋国已经无能为力,其地位已经名存实亡。

春秋时代诸侯国分布图

八、邲战败晋,诸候率服

楚国志在中原,必然要与中原霸主晋国发生正面冲突。晋国自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大战中打败楚国,在践土和温大会诸候,并得到周襄王赐予的“候伯”封号后,一直以中原霸主自居。中原各诸候国争相归顺,就连许多以前臣服于楚的诸候国也曾经马首是瞻,叛楚附晋。楚庄王在接连得手郑、宋、鲁等国后,有了新的梦想,他计划着有那么一天一战败晋,替先祖雪城濮之耻。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借讨陈国夏征舒弑君之乱,灭陈为县。第二年又浩浩汤汤地攻入郑国,郑襄公弹尽粮绝,只得“肉袒牵羊”,俯首称臣。楚国攻打郑国,只是想迫郑服楚却意外达到了调动晋军主力南下的战略目的。得知楚军伐郑国,合围郑国都城,欲维持霸主地位的晋景公忙派军来救,却被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溃败的晋国在撤退中被楚军包围在黄河岸边的邲城,杀得尸横遍野全军惨败,晋军无心再战,纷纷抢渡黄河落荒而逃。大获全胜的楚庄王为了庆祝大捷,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还在黄河岸边修建楚国先君祭庙,以示报仇雪恨。

必阝之战一举败晋,报了城濮之战的血海深仇,楚国民心大振,军心大快。震憾了中原诸候和东周王朝。同年冬天楚庄王又乘胜灭掉萧国。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再次率军北上征讨宋国,在对宋国都城进行长达9月围攻的同时,结合“筑耕反室”之计,迫使宋国归附楚国。自此,中原各诸侯国慑于楚国威力倒向楚国,临近的小国和部族也纷纷归附,用贡奉纳物的方式请求楚国保护。与此同时,齐、鲁等国也遣使与楚通好。至此楚庄王以鼎盛的综合国力和超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实现了几代楚人“观兵中国、争霸中原”的战略目标。楚庄王无可争辩地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顺理成章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