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俄国人看来,能够保护他们国家的只有广袤的土地,只有让敌人感觉到无限大的战略纵深,即使再强悍的敌人无法一口气将整个广大的俄罗斯征服,而一旦敌人在广袤的俄罗斯领土上受到挫折的时候,俄罗斯就会反动反击。

当俄罗斯还是基辅罗斯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国家很小,于是蒙古人来了,蒙古人用战刀和马蹄让俄罗斯人品尝到了被征服的滋味,此后他们被蒙古人奴役200多年。而后他们从蒙古人那里继承了扩张和征服的基因(据说蒙古人在欧洲是拥有初夜权的,所以很多被蒙古人征服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都有大量的蒙古人的遗传基因),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并成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1812年在欧洲大陆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准备去征服对他朝三暮四的沙俄,于是他带领着欧洲最为强大的60万大军,入侵沙俄,法军甚至占领了莫斯科,但是沙俄利用广大的领土和法军兜圈子,结果法军损失惨重最后狼狈撤回法国,最终拿破仑帝国也走向瓦解。

拿破仑入侵沙俄

1941年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的希特勒也准备征服让他厌恶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于是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苏联发动闪击,这次德国几乎攻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最终功亏一篑,苏联人让不可一世的德国人见识到什么是苏联的广大和寒冬,最终德军被逐出苏联,也从此踏上失败的不归之路。

起初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祖先基辅罗斯仅仅是一个公国,13世纪在蒙古的西征中被蒙古征服后,纳入到金帐汗国统治。16世纪俄罗斯获得独立,但是仍旧是一个公国,后来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末代公主逃亡俄罗斯,嫁给了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这样的婚姻得以是伊凡四世(伊凡三世的孙子)成为沙皇(以第三罗马自居)。

沙俄对于两样东西的征伐和贪婪是没有止境的,那就是土地和大海。沙俄人对于土地的的贪婪自不必说,而对于大海的向往也空前的炽烈。于是沙俄南征北战,最终他们在北方通过对瑞典的战争获取了波罗的海的出口和在南方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在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时期,在波罗的海的海边修建一座新城市,那就是圣彼得堡,此后俄罗斯迁都于此,因为在彼得大帝看来,俄罗斯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俄罗斯久居内地,过于闭塞,而在海边建都,则让俄罗斯加强与西欧的联系与沟通,更好学习西欧。

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地图

但是俄罗斯迁都圣彼得堡时,俄罗斯已经征服了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后来又灭亡了波兰。通过这些领土作为彼得堡的屏障和纵深。此时的彼得堡是安全的。

1917年沙俄的圣彼得堡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推翻,苏俄建立红色政权。但是此时沙俄遭遇的政治地震可不仅仅是红色革命这一桩,因为沙俄中央政府的垮台,苏俄政府尚来不及对全国建立起统治,于是此时的苏俄其实是一团糟。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在进行,东线战场上德军的进攻仍在继续,而前线作战的沙俄军人突然发现自己的政府没了?!芬兰独立了脱离了沙俄,波罗的海三国也独立了,脱离了沙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混乱不堪。1918年为了快速解决外部问题,专心对付国内反对势力(专心内战),苏俄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对于德国做出巨大让步,放弃了沙俄时代的西部的大片领土。

这样的情况之下,圣彼得堡已经成为距离苏俄的国境线很近,完全没有安全纵深,这让苏俄没有丝毫安全感,所以迁都回到莫斯科成为了苏俄布尔什维克的选择。

不过俄国人是不会忘记他们放弃的领土的,德国战败后苏俄就试图重新收复这些地区,结果被波兰打败,厚爱到1939年至1940年,斯大林与希特勒合作以建立”东方战线“为由,重新与德国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殴打芬兰等等,收复1918年丢失的大部分失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丢失大片领土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圣彼得堡,俄罗斯最为璀璨的明珠。

自1712年俄罗斯彼得大帝将首都迁到圣彼得堡开始,直到1918年的200年间,这里就是俄罗斯的标志,一直作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存在。

但是,面对如此璀璨的城市,1918年后的俄罗斯却选择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曾经的故都莫斯科,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当时俄罗斯现实环境变化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今古就为大家好好讲讲俄罗斯将首都由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的几个理由。

首先,政治上消除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影响,加强对东欧核心区的控制力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是俄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讲述俄国历史的时候,这个王朝是始终无法绕过的一个内容。

而作为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苏维埃俄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的威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复辟势力。

为了消除罗曼诺夫王朝对俄罗斯原有的政治影响力,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俄罗斯的首都从彼得大帝建立的圣彼得堡,迁回到曾经的故都莫斯科。

这样可以即树立起苏俄对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形象,同时也能淡化俄罗斯民众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关注度。

同时,迁都莫斯科,可以使苏俄的政治中心位于俄国欧洲地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有助于苏俄加强对欧洲核心区的统治及辐射影响力。

其次,在经济上选择从开发西部转向开发内陆区域

由于一战结束后,新建立的苏俄政权遭到西方的敌视,原本与西方联系紧密的西部领土处于战争及经济封锁中,在与西方发展经济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位置适中的莫斯科,有益于苏俄政权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较于偏居西南一角的圣彼得堡而言,深居东欧平原中心位置的莫斯科无疑可以充当最好的经济中心,有利于苏俄以此发展稳固且有规划的经济圈,这也在之后的莫斯科大首都圈的建立得到印证。

第三,军事上选择深居内陆的莫斯科比紧靠边境的圣彼得堡更加安全

极为现实的情况是,即使在一战还未结束时,靠近边境线的圣彼得堡,就时常处于德国军队的军事威胁之下。

一战末期,苏俄正是认识到自身与德国的军事差距,同时考虑到圣彼得堡极为薄弱的战略纵深,所以在与德国单方面媾和签订《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后,仅仅不到8天,苏俄就选择了迁都莫斯科。

而后来的西方干涉军对苏俄开展的干涉战争,也证明了苏俄迁都的正确性,而二战德国未能攻占莫斯科,也得益于其深居内陆,战略纵深充足的独特优势。

结语

俄罗斯的迁都之路,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其国家自身利益考虑而开展的。不管是彼得大帝为俄国富强迁都圣彼得堡,靠近西方,学习西方的发展之路。还是苏俄为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固而选择迁回莫斯科的稳定之路,都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主要就是从军事上考虑。

以往沙俄时期,芬兰是沙俄的盟友,没有什么威胁。

但苏联建立以后,芬兰倒向西方,和苏联对立。

圣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陆地距离芬兰只有180公里,几乎没有战略纵深。

海洋上,圣彼得堡就在波罗的海边。

敌人一旦掌握制海权,可以随意从波罗的海登陆圣彼得堡。

从军事上来说,这非常不利。

事实也是如此。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芬军东南、卡累利阿2个集团军,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苏军用尽全力才抵抗住,但最终还是被突围,列宁格勒被团团包围了800多天,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其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而是饿死。

在872天的围城战中,在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后。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约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缘于饥饿。

城内的居民为了活命,开始吃尸体。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阻止人吃人现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设在圣彼得堡,会怎么样的下场。

4

1156年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用木墙和护城河构筑起一座防御工事——这就是今天克里姆林宫最早的雏形。很快以早期的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形成了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到13世纪初这里已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城镇——这座城镇就是如今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1236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西征欧洲,罗斯诸公国全被其席卷。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在蒙古人统治罗斯诸公国时期位于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商业要道之上的莫斯科迅速发展壮大——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金帐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国则利用蒙古人的威势趁机削平群雄,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已兼并了特维尔、普斯科夫和里亚赞等罗斯公国,又从立陶宛人手中收复了斯摩棱斯克,至此一个北起白海、南至奥卡河、东临乌拉尔山、西达第聂伯河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宣告诞生。由于俄罗斯国家是由崛起于莫斯科地区的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因此在莫斯科大公国统一罗斯诸公国的过程中莫斯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统一后的俄罗斯的首都。

公元1435年地跨欧亚、享国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凌厉攻势下终告灭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逃到罗马教皇处避难。后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与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实现了联姻,此后莫斯科开始被称为第三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图案开始出现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国徽、国玺以及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塔楼上,莫斯科的城市规划也开始有意识地效仿罗马城的结构。16-17世纪莫斯科自内向外形成了三层环形防御体系:基塔哥罗德、白城和土城。然而在1712年彼得大帝却放弃了这座俄罗斯历史上这座历史悠久的首都,转而在他刚从瑞典人手中夺取的涅瓦河畔营建了一座新都。那么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建立一座崭新的城市并用其取代莫斯科的首都地位呢?

当彼得大帝在1689年登上俄国皇位时他所统治的广袤疆域中只有阿尔汉格尔斯克这一个出海口。这时的俄罗斯事实上是一个闭塞的内陆国——尽管拥有漫长的北方海岸线,但在那个缺乏破冰技术的年代北冰洋航线是根本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即使是作为唯一出海口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封冻的。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中彼得大帝拉拢波兰、丹麦等国成功战胜了瑞典,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是一片海路相间、烟雾茫茫、狼群出没的荒凉之地,入海口被淤泥堵塞,河水倒灌现象严重。这里既缺少稳定的淡水资源,又没有可供开采的大量木材,以致于当时几乎没人认为这里适合兴建城市。然而此时正致力于建设强大海军和开拓国际贸易的彼得大帝却决心将这里打造成为俄国面向欧洲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对俄罗斯进行了一场效法西方的激进式改革,在他眼中莫斯科充满太多腐朽陈旧的保守事物了,与他所要构建的崭新俄罗斯完全不相配,他需要更便捷地接受在他眼中更为先进的西欧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使其在涅瓦河畔建立起一座新城——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大帝就急不可耐地将都城迁往新建的圣彼得堡,要知道这时与瑞典的北方战争尚未结束,圣彼得堡还处于双方对峙前沿地带。

彼得大帝去世的1725年圣彼得堡已发展成为设施完备的都市:其居民人数已达到8万人,这占俄国全部城市人口的1/8左右。然而这时圣彼得堡的首都地位并不稳固——1729年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二世将首都迁回了莫斯科。仅仅一年后彼得二世就感染天花而亡,俄罗斯帝国的首都随即又迁回到圣彼得堡。1737年成立的圣彼得堡建筑委员会开始系统进行城市房屋的规划设计和调整工作。1754年由祖籍意大利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的冬宫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如今这已成为圣彼得堡的地标性建筑——正如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的地标性建筑一样。十月革命后冬宫被辟为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一共350间展厅中收藏有270万件文物、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这令其成为与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齐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1866年清政府派出赴俄访问的使节在笔下记录道:”彼得堡乃俄国都城也,人烟辐辏,街道宽阔,周五十余里,楼阁高耸,宫殿辉煌,人民五十三万六千,足称各国都城之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沙皇俄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处于敌对状态,而圣彼得堡城市名称中的”堡“来源于德语词源,于是在1914年7月后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格勒“一词就是俄语中”城市“的意思,所谓彼得格勒就是指彼得大帝的城市。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打冬宫成为了十月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是异常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残部蠢蠢欲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仍在进行——东线战场上的德军并没因俄国内部的革命而停止向东进攻。芬兰宣布脱离俄国而独立,波罗的海三国也独立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俄国国内的混乱状态已使前线俄军毫无战意可言。到1918年3月德军已逼近彼得格勒,而从沙俄脱离出去的芬兰也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对立状态,彼得格勒的安全已得不到保障。好在俄国从来不乏战略纵深:1812年5月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率领使用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结果俄罗斯人凭借自己辽阔的战略纵深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尽管拿破仑攻占了莫斯科,可随着战线的延长就使军队的补给日益困难,俄国人趁机利用自己对天气和地形的熟悉发起反攻,最终拿破仑的57万征俄大军只有不到3万人回到法国。1918年的苏俄政府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下不得不考虑迁都事宜,而最适合的自然就是莫斯科了——尽管自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以来莫斯科已由首都降为陪都,但600余年的建都史仍使其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作为陪都的莫斯科依然还是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1755年莫斯科建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51年莫斯科的铁路修通。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是继彼得格勒后较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城市,苏维埃政权对这里控制力度相对较强,从而使其远离白军残部的威胁。

5

十月革命在圣彼得堡取得胜利,作为沙皇的首都圣彼得堡戒备森严,但是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时期,沙皇军队损失惨重,不得已将卫戍首都的部队也都调往前线了,因此布尔什维克党人才能在首都夺取政权,这是欧洲革命少有的成功案例。

但是,依靠工人和农民起家的布尔什维克不可能在圣彼得堡生存,原因就是这里地近北极寒冷带不是俄罗斯的农业区,因此农民少得可怜。又因为圣彼得堡是海港城市,本身没什么工业资源,也不是俄国铁路网的核心,即便作为沙皇首都200多年它依然不是帝国的大型工业区,工人的数量少的可怜,依靠工人和农民立身的苏俄显然不可能在圣彼得堡长住。

(工业区有武器、农村有兵员)

在尼古拉二世改革之后,俄国的纺织、冶金、造船、机械制造工业蓬勃发展,圣彼得堡成为造船业的集散地,但是旧都莫斯科承载了大部分的重工业企业和纺织工业,这导致它的工人数量达到惊人的300多万人。莫斯科的工业企业占到全国的6%,但这里工人在全国范围的比重将近一半。可见莫斯科既是支撑战争的工业中心,又是布尔什维克发展的最肥沃土壤,因此列宁选择迁都莫斯科。


(布列斯特条约签署后的欧洲形势,可见圣彼得堡还是安全的)

其次,《布列斯特合约》签订之后苏俄面临严重国际危机,英国率先占领了摩尔曼斯克港大有顺势南下攻占圣彼得堡的可能。由于沙俄时代的海军曾被日本毁灭,重建过程很仓促,造成保卫港口首都的海军力量十分薄弱。

(沙俄遗留下来的战列舰)

仅有的四艘甘古特级战列舰全部部署在波罗的海,但是《布列斯特合约》签订几个月德国就支撑不住了,协约国海军大有通过丹麦进入波罗的海的可能,没有足够海军力量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的苏俄,只能选择迁都到内地的莫斯科。


看看上图的苏俄内战形势图就能明白,莫斯科才是布尔什维克控制区的核心地带,这里是最安全的部分!而原沙俄首都圣彼得堡距离波罗的海前线近在咫尺!因此并不适合做布尔什维克的大本营。

6

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推翻了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圣彼得堡太靠近欧洲了,战火已经蔓延到了都城,列宁出于战争考虑,火速把政府迁到了旧都莫斯科。

图为19世纪末的圣彼得堡。

莫斯科很早就是俄罗斯的首都,早在1328年就成为了莫斯科大公国的都城,一直延续到18纪世初,当时俄罗斯雄主彼得大帝为了夺得波罗地海的出海口,在海边大兴土木,建了一座新城,并于1713年将政权迁于此,就是圣彼得堡,而莫斯科成了陪都,一直延续到200年,但是莫斯科一直都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尽管政权中心在圣彼得堡。

图为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拖着疲惫加入战场,随着战争的胶着,俄罗斯面临崩溃,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乘机夺得政权,建立的新政府非常脆弱,当时一战进行到了紧要关头,如果苏维埃新政府加入一战继续战斗,得来不易的革命成果肯定立马灰飞烟灭,于是列宁急于摆脱一战,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出让了大片东欧领土管辖权。

图为1919年,列宁在莫斯科红场。

失去东欧屏障的犹如案板上的鱼肉,于是德军长驱直入,很快进攻到了普斯科夫,距离圣彼得堡不足250公里,苏维埃新政府在1918年2月会议决定将政府机关撤往莫斯科,并成立了城市建设委员会,全面大规模建设莫斯科,到了20年代又呈现了繁荣昌盛。

7

形成足够的战略纵深。

抵御西方列强的突袭。

充分发挥地广之优势。

空间换取足够的时间。

敌军被漫长征程拖垮。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再择机反击一举灭敌。

俄国此招数屡试不爽。

故,苏联智也。

#凌远长著#

8

很多人都认为苏联之所以迁都莫斯科是因为战略安全 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选择思想开放,融入西方,还是思想保守,拒绝融入西方。

众所周知,德国的龙兴之地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柯尼斯堡);而俄罗斯帝国的龙兴之地并非莫斯科,而是圣彼得堡。

虽然俄罗斯最早是以莫斯科为根据地,但能够奠定俄罗斯帝国基础的却是在圣彼得堡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之前的俄罗斯,虽然军事实力也强,但不过是和波兰、立陶宛等周边国家一样的旧贵州军事国家。只有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现代化俄罗斯的基础,才是俄罗斯、苏联、俄罗斯联邦能够持续存在的基本架构。

因此俄罗斯的龙行之地是圣彼得堡,而非莫斯科。莫斯科只是俄罗斯的发源地。

来看地图:

蓝线连线了波罗的海主要城市:圣彼得堡——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吕贝克——格但斯克——柯尼斯堡——里加——塔林。

以圣彼得堡为首都意味着俄罗斯积极融入西方的开放海洋时代。

1697年彼得一世出使欧洲的经历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思想基础。在彼得一世前,俄罗斯对欧洲事务基本不参与,除非是瓜分波兰这些夺取土地的事情。

但在彼得一世定都圣彼得堡这个出海口时,俄罗斯就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通过波罗的海,进入北海,就到了英法二国。海洋路线远比陆地要轻便、快捷。

在比对德国和俄罗斯:

1、两国都是因为在出海口城市进行改革而兴隆:柯尼斯堡是宗教改革,圣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改革;

2、两国都是以军事为驱动力,都有积极扩张的源动力;

3、都是从附属国起家:德国的普鲁士原本是波兰附属国;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国是金帐汗国附属国。


苏联定都莫斯科

苏联定都莫斯科可以:

1、迁都可以避开俄罗斯帝国206多年的文化沉淀,拒绝接受彼得一世确立的开放融入西方政策;

2、圣彼得堡太有革命传统,不利于稳定统治:第一次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在圣彼得堡发生;迁都到莫斯科这个没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可以有效控制和统治;

3、莫斯科处于内陆,可以让苏联产生安全心理。

简单说,迁都莫斯科,可以让苏联闭门造车。斯大林独裁统治也就是这样产生。

圣彼得堡由于传统的思想开放政策,很容易威胁苏联的统治,不如稳定保守的莫斯科。

但定都莫斯科实在是太保守了。说句实话,苏联定都可以有三个选择:

1、圣彼得堡,继续积极参与西方事务——但苏联不愿意,思想上回归保守;

2、基辅,定都基辅好处很多:基辅大公国都城所在、金帐汗国统治中心、在东欧和巴尔干争霸;若定都基辅,东欧地区基本是俄罗斯实力范围,俄罗斯就成为新的东罗马帝国,兴许还能夺回伊斯兰堡。

3、莫斯科,这是最差选择。

定都基辅的势力图:

当然,如此一来,乌克兰也就不存在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9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政权最初的首都是在彼得格勒。新政权成立后在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颁布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出于自身战略需要,唯一响应的国家就是德国,它在11月27日表示可以谈判。不过它并不是为了解决两线作战困境,而是准备利用苏维埃俄国的困境,进一步蚕食和吞并对方。

1917年1月3日,俄德双方开始在德国占领的布列斯特开始和谈。12月15日签署停战协定。12月22日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1918年2月10日至3月3日, 正是苏维埃俄国与德国进行布列斯特和约谈判的关键时刻。2月18日德国借口苏维埃俄国没有很好履行停战协议以及布列斯-利托夫斯特和谈破裂,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很短时间就攻占了整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已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

为了对苏维埃俄国施压,德国的飞机在此期间每天以飞行高度1000至3000米的编队形式出现在彼得格勒上空,试图突破城市。

2月21日,列宁发出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险中”的号召,号召广大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抵抗侵略者的进攻。 2月23日,年轻的红军在纳尔瓦和普斯科夫城下击退敌军。此后1923年这天被称为红军日,1946年改称苏联建军节,1995年俄罗斯改为祖国纪念者日。

2月24日,德军提出最后通牒,条件则比2月9日的更为苛刻。

对于当时的苏俄政权来说,布列斯特谈判的关键在于“失去空间,赢得时间” 。在这个大背景下,列宁考虑的问题是首先保存住苏维埃政府。为了以防万一,他当机立断要求将首都迁往莫斯科,也就是离德俄战线更远一些的地方。显然,列宁做出这样的决策是预见到了局势的危急性。因为如果失去了彼得格勒,也就将失去苏维埃政权。列宁甚至考虑过“也许,我们即将迎战;可能明天我们把莫斯科也放弃,然后,再转入进攻。。。”

1918年2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政府机关迁往莫斯科。决议除了迁移政府机构和领导人员之外,还要求无论如何立即搬走国家银行、黄金和国家有价证券印刷厂和疏散莫斯科的贵重物品。这个决议表明了列宁为了保住苏维埃政权,不惜与德国单独媾和,签订和约,甚至最后与德国破釜沉舟一战的决心。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署,苏维埃俄国以极大代价(失去78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600万人口,丧失27%可耕地、26%铁路、73%钢铁冶炼和89%煤矿开采)换来了暂时与德国中止战争关系。1918年11月13日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该和约。

3月11日,即布列斯特和约签字后的第8天,列宁和政府成员乘专列到达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 同一天,莫斯科电台广播了如下通告:“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人民委员会和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工人、士兵、农民哥萨克代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来到莫斯科。联络地点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10

导读:欧洲部分是俄罗斯的核心,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则是俄罗斯精华中的精华。这两个城市都曾经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担任过帝都的角色。莫斯科公国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渐发展壮大;沙皇彼得大帝为应对海洋时代扩张版图迁都圣彼得堡。当十月革命苏俄建立政权后再次把都城迁回莫斯科,直到今天莫斯科一直是俄罗斯的首都。那么为什么新生的苏俄政权就放弃繁华的都城,仅仅几个月后就把迁回没有经过认真修缮的莫斯科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出于军事安全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下文我们详细阐述:


在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后,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逐渐壮大起来。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吞并国土逐渐强大,但是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是落后于西欧。所以彼得一世亲政后亲率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当然它本人则化名亲自在荷兰的、英国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学成后回国办工厂,发展教育科研事业;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在国富民强后发动对瑞典的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然后在走向海洋的号召下,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兴建新都圣彼得堡。从此更名俄罗斯帝国在以后的200年中一直以圣彼得堡为新都城,一直到十月革命后苏俄成立。而苏俄刚刚成立就着急迁都莫斯科原因有如下几点:



脱离就贵族势力传统势力范围圣彼得堡,如同明成祖朱棣迁都一样迁都莫斯科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虽然在南京称帝20年但最终在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之一就是脱离建文帝遗老遗少的地盘南京,迁都到自己做藩王时的势力范围北京。迁都后朱棣终于从客居的心理中踏实下来,还是远离风险之地比较好。

而苏俄政权迁都莫斯科的考虑之一也是这个原因。圣彼得堡作为从彼得一世第一代沙皇开始作为沙俄的帝都长达200多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王亲贵胄以及拥护者基本都分布在繁华富庶的首都圣彼得堡。而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与沙皇以及拥护者的利益是根本敌对的,所以迁都莫斯科有利于脱离传统贵族势力范围。而迁都莫斯科客观上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这是迁都的第一条理由。


当时一战尚未结束,圣彼得堡太靠边境;其迁都内陆的莫斯科有利于保障新生政权的安全

新生的苏俄为了早日脱离一战巩固政权,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苏俄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也就是说如果放弃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并允许芬兰独立,已经改名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已经不是腹地了,已经在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边境线上。即便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也不可能把首都放到危机四伏的边境线上,所以从军事安全的角度讲迁都莫斯科也是非常合理的。如下图所示:



苏俄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国家制度容易遭到西方的抵制或者干涉,迁都东欧中心的莫斯科有利于调动全部资源发展自己

一战时期的两大集团,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苏俄成立距离一战爆发已经三年多,无论哪个集团获胜都不会放弃对对于苏俄这种与资本主义敌政权的武装干涉。犹如一百年前三位封建皇帝(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和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组建的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拿破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

所以苏俄对于大战结束后西方武装干涉革命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要在迅速平定国内形势后准备应对外国干涉。所以苏俄迁都莫斯科也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内一切资源来发展自己,同时为世界大战后的武装干涉。从这一点来说,苏俄迁都莫斯科也是合适的。


小结:

综上所述,新生的苏俄政权内忧外患面临着很多问题。迁都莫斯科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一些弊端,所以在苏俄成立不久立刻把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