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 安庆市太湖县历案庭电话?

安庆市太湖县历案庭电话?

2020-07-07 18:52阅读()

安庆市太湖县立案厅的电话打一下一一四咨询一下就行了

1
安庆市太湖县立案厅的电话打一下一一四咨询一下就行了-

下面是更多关于安徽安庆太湖法官电话是多少的问答

2

太湖县各部门电话

很多人都需要

3

安徽省太湖县的发展历史,越详细越好

  太湖县[1]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北岸与天柱山相望,南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主持召开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行政区划

  太湖县位于安徽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全县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2004年年末总人口为558187人,其中农业人口504412人。

  乡镇简介

  晋熙镇:面积165平方千米,辖34个村、4个居委会,人口7.52万。

  徐桥镇:始建于清咸丰初年。面积103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万。

  小池镇:位于大别山南麓,古称小池驿。面积126平方千米,辖31个行政村,4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6万。

  牛镇镇:位于太湖县城西北24千米。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26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2004年,原天桥乡整建制和原黄镇镇严姜村划入。

  弥陀镇:面积153平方千米,镇区建成面积达3平方千米。辖3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86万。

  百里镇:位于太湖县西北部,东邻牛镇镇,西接北中镇,南与弥陀镇相靠,北与岳西县治溪、店前二镇毗连。古时是太湖县通往湖北英山县的主要驿站,沿长河而下,至太湖100华里而得名"百里"。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6278户,24894人。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1个自然村庄,278个村民小组。

  寺前镇:位于太湖县西北部。面积172平方千米,3万余人,辖32个行政村、365个村民小组。

  新仓镇:位于太湖县东南部,由原花园乡、新仓镇合并而成。西临县城,东与怀宁,南与望江三县交界。面积168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38个行政村。

  北中镇:位于太湖县西北部。面积182平方千米,38113人,辖42个行政村,473个村民小组。

  天华镇:面积188平方千米,8426户,3.27万人,辖39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

  城西乡:西与宿松相邻,面积87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24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2万人。

  汤泉乡:面积124.24平方千米,4610户,1.8万人,辖20个行政村,216个村民组。

  江塘乡:位于太湖县西南部,东邻新仓镇,南毗徐桥镇,西与宿松县高岭、河塌两乡接壤,北靠城西乡,面积101平方千米,8382户,37000人,辖23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

  大石乡:位于太湖县西南部,面积10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辖22个行政村、一个渔业队。

  历史文化

  文明古县

  太湖县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来于此。南朝齐建元二年(480),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村)。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州,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属舒州,县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太湖属安庆府。民国时期,属安徽省安庆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安庆专区。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属安徽省安庆专区,现隶属安庆市。

  太湖县治,据《皇明一统志》载,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未年,以县居山 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四面河水回环,群山拱揖”的陆地——今晋熙镇老城所在地。

  状元之乡

  太湖山川,毓秀钟灵,被誉为状元之乡,文化之邦。在历代科举考试中,中状元3人,文武进士82人,文武举人342人。元朝元统年间,黄信一殿试第一(状元);清嘉庆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赵文楷和李振钧两掇大魁,被钦点状元;嘉庆七年,县一榜得三进士(李振翥、王廷元、李长蓁),被传为佳话;民国初年,出任安徽省长的吕调元,也系前清科举出身。一时真可谓人文鹊起,科甲蝉联。明清时还有不少人,如蔡呈图、李之让、马人龙、王大枢、鲁之裕、石庞等,著作甚丰,影响深远。

  民国时期,留学欧、美、日本的有20余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刘王立明和著名诗人朱湘等。建国后,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赵朴初以及著名的林业学专家马大浦,著名京剧演员和戏曲教育家叶春善,卓有贡献的宋文学史研究专家孔凡礼,后起之秀有著名作家石楠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等。分布在国内外的太湖籍专家、学者数百人。此外,有不少青年学生在全国高考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有不少的教育、文化、科技工作者在教学、创作、演出、科研以及其他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各种奖励。

  太湖民风纯朴而文风昌盛,对教育十分重视,每年高考中,本科达线率一直在安徽省、安庆市名列前茅。

  禅宗之源

  该县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西晋时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建寺造塔;公元561年,禅宗二祖慧可,为避灭佛之灾,从少林寺来到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狮子山一带,开坛讲道、弘扬佛法,演化出中国禅宗“一花五叶”,史书记载的狮子山二祖面壁参禅的大葫芦石洞,至今仍保存完好;景区内重点寺庙有数十处,如佛图寺、二祖禅堂、西风禅寺、海会寺自古以来都非常有名。九华山双溪寺肉身菩萨——大兴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领袖、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海内外尊称为“活佛”的赵朴初先生都生长在花亭湖畔。

  红色热土

  太湖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数以千计的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巍巍龙山为之骄傲,涓涓长河为之长吟。

  1928年,中共太湖支部在甘家沙湾成立,这是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从此,太湖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0年,中共太湖县委成立,组织太宿望边界农民在县境内大石岭举行过一次武装暴动。1931年,中共北中区委和北中区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开展反土豪、分田地等斗争。1932年,中共河口区委和3个乡的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两次攻克太湖城,第二十八军在政治委员高敬亭的率领下,在太湖凉亭坳(今属岳西)重建,并先后召开3次重要会议,进行了5次重大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太湖虽为山乡僻壤,然而日军并未放过太湖,两次入侵,多次轰炸,使太湖人民深受罹其苦。1938年,国民党部队在县东山头对日军清水师团进行过一次较为激烈的堵击,虽伤亡惨重,但仍未使县城免于沧陷。为领导民众开发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中共太湖中心县委(又称皖中工委)成立,12月中共太湖县委成立。此后在山区成立蕲太英工委、中共蕲宿太工委和中共蕲太英浠边县委,并建立抗日民主“三三制”县级政权——蕲太英浠边军民联合办事处。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皖西一地委、专署和军分区等领导机关均设在太湖,推动了太湖的革命斗争;特别是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胡氏宗祠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队旅长及皖西工委委员以上干部会议后,太湖革命斗争形势如火如荼,县、区、乡革命政权相继建立,革命截止装日益增强,解放区不断扩大,至1949年2月24日(农历),太湖人民终于迎来了彻底解放。

  地理资源

  地理位置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纳羊角河、同义河、薜义河、白沙河、安乐河、南阳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罗溪河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长河纵贯全县,境内总长81公里。全县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占10.85%。

  气候条件

  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内陆气流控制,气温较低;夏季受东南海洋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16.4℃。1月份平均气温3.7℃,7月份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自然资源

  太湖县西北是山区,东南是丘陵;县之中部有人工湖—花凉亭水库(又名花亭湖),县之南面有天然湖—泊湖。无论山地、丘陵、湖泊,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58.33万亩,有林地面积118.94万亩,其中用材林115.0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52.99万立方米,有林地林木蓄积量43.08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量43.79万立方米。杉木、马尾松、毛竹、香樟、枫香、青风栎、乌桕、侧柏、油茶、油桐等,不仅遍地可见,而且栽培历史悠久。太湖县是全省茶叶、生漆、板栗的重点生产县。药用植物有百合、香附子、茯苓、白术、蔓荆子等,蔓荆子产量居全省之冠,远销几个省。动物方面,除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之外,还有野猪、野兔、狐、狼、水獭、野山羊、野鸡、野鸭等野生动物。太湖是全国商品牛和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之一。

  县山区山高岭峻,涧深溪多,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108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8万千瓦,小水电可开发量5.6万千瓦。

  已初步探明,县内的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瓷土、高岭土、紫砂页岩、石灰石、大理石、蛭石、铜、铁、煤等,其中以石英石、高岭土、紫砂页岩储量最大。石英石储量2000万吨,含硅量达99.98%,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首位;高岭土、紫砂页岩储量为3000万吨。

  县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古代,因其特有的山奇水秀,招来不少的骚人墨客,象李白、解缙、王守仁等都曾留下赞美太湖山水的诗篇。“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是太湖古代的四景,虽然物换星移,旧迹难觅,却令人十分神往。建国后,太湖山水以崭新的姿容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别山中第一湖——花亭湖,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湖面宽广,岛屿屹立,岸线蜿蜒,山峰层迭;湖周有西风禅寺、佛图寺摩崖石刻、汤湾温泉、月亮湾、狮子崖、龙山、四面尖、赵朴初文化公园等景点,真可谓集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于一湖,如今不仅有蓄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之利,也是难得的旅游、疗养和文学创作、地质研究的胜地。

  太湖名人

  赵朴初 赵荣声 赵挺 甘信元 孟宪勤

  甘莲笙 周幸芳 马大浦 王启富 韦昌颐

  马祚德 王甸平 大兴和尚 赵金海 朱益堂

  王新华 聂民樵 余泮文 陈荷花 陈家贽

  张擎 朱诗卫 叶盛兰 杨占梅 陈发庭

  王宜斌 王鲁明 喻成和 祝向荣 杜济舟

  金九陔 刘王立明 叶盛章 杨格远 殷翠和

  方济宽 何镇中 赵晓宜 蒋振华 石祖留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天华谷尖茶 花亭湖鳙鱼 红光栗 白尾银鱼 三元杂交猪

  山里货 方竹粉丝 苦荞麦糊 李杜茶干 佳美色素

  花亭湖大米 绒毛蟹 薄壳青虾 茶籽油 弥陀生条

  花亭湖蜜桔 封缸甜酒 日用瓷器 太湖电机 太湖锅炉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4

安庆市太湖县有哪些镇、乡

江塘乡,城西乡,晋西镇,徐桥镇,大石乡,新仓镇,小池乡,牛镇,刘贩乡,时前镇,弥陀镇.........貌似没有了!最近合并的比较厉害,我也不是很清楚了!比如什么花园,太平,刘洋好像都没有了!

5

安庆市太湖县都有哪些特产???

在太湖政府网上看到的吧!

6

安庆市太湖县的风土人情

一、饮

  1、饭食

  传统主食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等充作主食。传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麦面食,建国前只富裕家庭偶或为之,建国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城镇居民中已成习俗。

  2、菜肴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两大类。传统蔬菜品种繁多,但有季节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笋、藕等;夏有黄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黄豆、豆芽、丝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萝卜、白菜、冬笋、藕。调味菜有大蒜、葱、韭菜、生姜。建国后外地传入不少新品种,如花菜、马铃薯、梅豆、包心菜、菜笋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节界限。常年供应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节日还加制千张、豆皮(腐竹)、生条。荤菜分肉类、禽蛋、水产三大类。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很少,传统习俗不食狗肉。禽蛋类以鸡和鸡蛋为主,鸭、鹅次之;建国后少数人饲养鸽子,尚未推广。水产类有鲤、鲢、青、草、鳊、乌、鲇、大头鱼,东南乡泊湖还盛产银鱼。另外还有黄鳝、白鳝、甲鱼、虾子。至于野味,建国前有猎户专门捕猎,山区尤多,猎物有野猪、兔子、雁、山鸡、野鸡等。山区腌野猪肉和东南乡腌野鸡是建国前民间传统佳肴。群众普遍有腌制食品习惯,蔬菜类大部均有腌制;荤菜有腊肉、咸鱼、咸鸡、咸鸭、咸鸡鸭蛋等。冬末,几乎家家都用豆腐制作腐乳。

  3、饮料

  (1)茶:县内山区历来产茶,建国后又向县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对尊贵客人或喜庆节日来人,除奉茶外,还加奉糖果点心招待。解渴无定时,需要保温。建国前传统保温方法有二:一是在木制或棕编暖壶桶中铺上棉絮或稻草之类,将盛茶的茶壶放入其中,壶嘴露在外面,以便倾倒,可保温约6小时。二是将茶壶置放锅台上留有热水的座罐中,或放进取暖用的大火桶内,有的干脆放进尚有余热的灶膛内。建国后,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普遍采用现冲泡现饮用的方式。

  建国前,贫困户连劣质茶叶都买不起,便用山楂叶代替,勉强可用。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还建有茶亭(又名凉亭),山区更多,义务供茶多由集体负担。

  汽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建国前只在官绅富户中偶见。建国后市场均有供应,还增加麦乳精、益寿精等营养饮料。夏季,县城、徐桥等地还有冰棒厂生产冷饮,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饮料。县内建国前无酒厂,只有少数私人酒坊,生产量少。农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请酒匠上门,或独户或联户酿酒。以白酒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输入的瓶子酒量少价昂,群众多买散酒,以斤两计量,家庭都备有酒壶,作盛酒、斟酒用。建国后县有酒厂,外来瓶酒品种繁多,啤酒、香槟等新品种也为群众普遍接受。

  县内传统设宴必备酒,尤其是喜庆筵席还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习惯。

  4、传统食品:

  下述传统食品,有些虽非本县独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籼米加绿豆或黄豆、荞麦,添水磨浆,在热锅中烫成面盆大薄饼,切成条状,晒干收藏备用,食时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鲜豆把是群众极喜食的传统食品。

  (2)挂面:将小麦粉加盐和水搓成条后,悬木制架子上拉长晒干,长4尺左右。它比机制面条柔软鲜美。用肉丝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3)状元糕:将籼米、糯米掺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进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边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馅,面上用圆筷印几个红点,讲究的加印“状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于新女婿或外孙上门时作回敬礼品,以示吉祥。

  (4)籼米粉发糕:籼米加水磨浆发酵后,加糖或糖精,放进蒸笼中蒸成不同形状的粑类:置茶盏中蒸熟者叫“黄糕”;散置笼中形同饼子者叫“发粑”;铺满笼中形成整块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时切成小块者叫“封糕”。

  (5)糯米圆子:糯米或略加籼米磨浆晒干备用,食时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馅,作成饼状蒸熟。它与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庆礼物,馈赠亲朋邻里。

  (6)贯香糖、泥铺糖:均用籼米熬的饴糖(俗称板糖)和芝麻为原料。贯香糖以板状质硬的饴糖卷成长约一寸、直径约八分的筒状,中实黑芝麻,外洒白芝麻,食时香脆。泥铺糖以泥状饴糖作成长三寸左右条状,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馅,外洒白芝麻,食时甜软。建国前,县城及各乡镇均有私人糖坊做此类食品出售;建国后,贯香糖还作为本县传统食品外销。

  (7)爆米糖:将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铁锅中炒熟,体积增大,成为爆米,然后将饴糖(或加红白糖),在锅中加热溶化后,再倒入爆米揉压成条状,切成长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饥,可作礼物,原料现成,农村春节前几乎家家皆制作。建国后爆米机出现,用生米直接制成爆米,更为简便。

  二、服饰

  1、衣服

  质料:建国前广大群众以家织土布为最主要衣料。县东南乡产棉花,农户家家纺织。徐桥地区盛产的“桥庄布”能染成青、蓝、黑、绿、黄、紫等不同颜色,为全县群众普遍采用。机织布(旧称洋布)如龙头细布、竹布、哔叽、府绸、斜纹单双面卡叽等,市面也有供应,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购一些,以应作客或喜庆节日所需。至于丝绸和细麻制品(夏布、香云纱)、皮毛等,只有官绅富户使用。毛线和机织棉成衣(俗称卫生衣)也是如此。

  建国后家织土布逐步淘汰,机织布大为普及,并增加灯芯绒、平绒、华达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种。丝绸、呢绒、皮毛也开始进入工农家庭。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产化纤、呢绒产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为服装主要质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趋势。

  样式:建国前男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对襟式,裤子是叠腰便裤,长袍多用于老年人。至于夏布、丝绸、皮毛等质料的长袍,只有公职人员和富有人家使用。长袍外面加罩的马褂,抗日战争前就少见,建国后绝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服装的主要样式为衬衫、中山装、制服、西装、夹克,冬春还加披大衣。建国后衬衫、制服等样式逐步向工农推广,形成普遍样式。

  建国前,女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大襟式,裤子亦系叠腰便裤。旗袍,秋冬季还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穿用。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拖至脚面,中老年妇女喜庆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长至膝盖,系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专用。建国后,旗袍一度绝迹,大襟上衣逐步向对襟转化。建国初女干部和女学生还盛行列宁装、春秋衫。

  进入80年代后,服装传统观念大为改变,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涌入,不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并迅速向本县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

  2、鞋、袜、帽

  鞋:建国前,群众普遍自家制作。春、夏、秋着尖口或圆口浅帮布底单鞋,冬季着蚌式棉鞋。妇女还喜欢在鞋面上绣上花卉,老年妇女则绣(寿)字图案。儿童还穿虎头鞋,意在避邪。雨鞋有两种:一是用布作成夹棉鞋式样,鞋底钉满铁钉,再涂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触地面。长途旅行或劳动时则着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当时市场也有胶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运动鞋)供应,但价格昂贵。

  建国后,家制布鞋逐步减少,桐油雨鞋绝迹。城乡人民主要是购鞋穿用,鞋类品种也繁多。

  袜:从民国初年到80年代,袜子质料和样式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缝制的长袜,有单夹之分;冬季,部分男子还用布片将脚先包起来,再套上袜子,以利于御寒。从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纱(或丝)织袜,有长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别。70年代以后,卡普龙袜、尼龙袜、绒毛袜大量上市,棉织袜趋于淘汰。

  帽:建国前劳动群众大都是夏、冬两季才戴帽。夏季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住耳朵和颈脖的马虎帽。老年还有棉织的风帽,两边护住耳朵,后拖一尺左右的长方棉片,可护后颈脖和背脊心。公职人员和商人主要戴礼帽、瓜皮帽(六合帽)。学生有单棉制服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见,只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或公职人员。

  妇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叫做头巾。冬季中老年妇女防寒多用头箍(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和包头(长四五尺软纱,叠缠脑部),也有少数知识妇女用毛线织成的平顶帽。儿童多戴棉纱或毛线钩织尖头帽、狗头钵帽,还有形同风帽的虎(狗)头帽,上绣虎(狗)头形,拖片下系有小铃。

  建国后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马虎帽、头箍、包头等;礼帽一度绝迹,80年代又兴起。保留式样,在质料和样式上也有所改进。另外,还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现,如八角帽、干部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等,还改变了建国前妇女一般不戴帽子的习俗。

  3、饰物、发型

  头饰:妇女的头饰与发型密切相关。建国前成年妇女的发型大体分三类:一是蓄满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髻巴,俗称“馒馒头”。为固定髻巴须用丝网、夹子簪子。簪子呈条状,银制、铜制或木制插在发髻中间。有的还在髻巴上加插几根泡针装饰(泡针为二寸来长铜或铁针,一端有彩色圆球)。逢喜庆日还在两鬓或髻巴上插上绢制或绒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妇女,不挽髻巴,将头发叠在脑后,用一大发夹罩住,俗称“乌龟壳”。青年妇女还喜在额前留一排短毛,长及眉际,称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辫子,这是妇女婚前的普遍发式。抗战以前大都梳一根长辫拖在后背,上扎彩色头绳,有的还加系彩带或花夹子装饰。抗战后梳双辫风气兴起,直至建国后。三是剪齐耳短发,是青年女学生和女公职人员发式,除需用夹子外,不加饰物。女性头部饰物还有耳坠,或称耳环。

  建国前男子发型有光头、平顶头、西式头三类。平顶头顶毛留得较长,约一寸左右,故又称“鹅头”。西式头的顶毛有中分式、边分式、后梳式,这是学生和公职人员的普遍发型。小孩发型与成年男女无大区别。

  建国后至70年代男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国外发式影响,男青年喜蓄大鬓角,俗称“大包头”。女青年花样更多,烫发也在逐步推广。

  胸饰:妇女胸饰主要是项链,胸针只在知识妇女中流行。小孩则有项圈和项链,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金属片,以示吉祥,建国后项圈被淘汰。

  手饰:有金、银、玉手镯和金、银戒指。男性只戴玉手镯和戒指。建国后,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项链、耳环等又在城镇兴起,但在农村尚未形成普遍风气。

  三、住宅

  1、格局

  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这种住宅光线不足,空气也不流通。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

  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

  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

  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住宅观念的变化,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从50年代至80年代,建筑质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土坯小瓦平房——红砖外框室内土坯瓦房——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从住宅形式角度看,农村绝大多数村庄突破了整体住宅框框,经过拆、迁、改建,多数户是独门独户住宅;少数村庄还统一规划成一排排的机关宿舍式住宅。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更多。

  2、建房习俗

  建国前在建筑新宅过程中由于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传统习惯影响,其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因素。

  择基:选择房基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认为风水与家庭吉凶祸福有关,除此,还看住宅是否背风朝阳,地基是否干燥结实,邻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确定门向:风水先生选择门向有其迷信的“风水理论”,有些人家斜开大门就是受此影响。一般门向都讲究朝南,冬暖夏凉。东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限制或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软还得夯结实。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后,立即将墙脚砌好,并认为最好经过一次雨淋,使垫脚石块更好地落实。为图吉利和表示祝贺,开始平基或砌墙脚时房主要鸣放鞭炮。

  兴工:动工之日称为“起首”,鸣放鞭炮。山墙砌好后要择时上梁,除鸣炮外,房主还要准备饼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梁上往下抛撤,任人抢拾,以示欢庆和吉利。梁两端要系红绿布条,还有的在梁上写“上梁大吉”等吉利语,屋面瓦已铺齐叫做“出水”,表示建筑基本竣工,也要鸣炮祝贺。旧例,在“起首”、“上梁”、“出水”当天,房主要备办酒席招待砖木工和帮忙杂工。

  四、器用

  1、厨房用具

  建国前至50年代,群众无烧煤习惯,作饭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烟囱的灶烟可外溢,平头灶则烟漫厨房。相应的炊具有铁锅、座罐(砌在铁锅周围烧水)、菜刀、锅铲、案板、火钳、瓢勺、盆钵、碗盏、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还备有酒壶、酒杯、汤匙、蒸笼等。6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开始烧煤(先煤饼后蜂窝煤),使用煤炉或另砌煤灶,烧饭菜多改用钢精锅。煤油炉也开始被群众采用,作为补充。还有少数人家用沼气作燃料,锅灶亦相应改制。80年代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电炉、燃气灶等进入了城镇居户,并逐步普及。

  传统习惯是饮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贮存于陶制水缸内;少数人用井水;山区有自然条件的地方饮用山泉水。饮用的开水热水用土灶上的铁锅、座罐烧。较富裕人家还备有铁皮“催子”(中间烧火、周围盛水,省柴火又加热快)。80年代城镇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电水壶、电热杯也被极少数人采用。

  2、取火、照明、取暖、避暑用具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贫困户还沿用古老的火镰刀击石取火。汽油打火机建国前已出现,使用人极少。80年代又出现气体打火机。

  传统照明方法是用菜油、梓油、棉油点灯,光线微弱,山区贫困户还燃松节照明。县内生产的土蜡烛和外来的矿蜡烛(俗称洋蜡烛)也有供应,大都是喜庆日或祭祀时用。建国前煤油在各乡镇也有出售,普通群众只点“洋油鳖”,火小、省油、烟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灯。商人还用体积大、光线强的煤油吊灯,悬在店堂内晚间营业;少数富商大店还点汽油灯。县城、徐桥建国前曾有私办电灯厂,时断时续,抗日战争期间长期停办。建国后用电灯照明已由城镇向农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国前有灯笼、马灯、手电筒,山区群众习惯用火把,还可避猛兽。建国后手电筒普及,城镇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群众传统取暖用具有手炉(陶制或铜制)、单梁脚炉和能坐人的木制火桶,富有人家还有火盆。有人还将铜制手炉置被窝中晚间取暖。热水袋建国后较普遍,80年代又出现电热毯。

  建国前去暑用具除手摇蒲扇、芭叶扇、纸制折扇外,商店和大户人家还自制一种人力大风扇,扇面长三四尺,宽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制成,悬于梁下或楼下,加上长绳和滑轮,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后摆动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时纳凉。县城、徐桥商家采用较普遍,由学徒做劳力。70年代电扇出现,80年代普及。

  3、家具

  卧具:传统卧具是木板架床。民国时期农村大户还有一种祖遗的特大木床,床周围和上顶均用薄木板铺满,正面两边还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铺满踏板—两头有柜,内盛衣物,上摆茶具、油灯等,小孩摇篮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门可开闭,一张床占半间屋,除木床外,还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结婚必置新床,上面还要饰以雕花。有钱人家还讲究外来样式,20年代流行苏州式,30年代以后流行宁波式,并用棕绷代替木板。建国后工字床广泛流行,大众化.70年代后,出现的有高低床、钢丝床、沙发床等。

  盛物家具:不外橱、柜、箱三大类。它们的演变大致是:橱由双扇木门古式橱到上下两层叠橱到五斗橱、大衣橱、高低橱等;柜由木制小方柜、长方柜、双合连柜(可盛衣物或粮食,两柜并拢可当床用)到床头柜、站柜等,箱子由木制、皮制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还开始流行组合家具,集橱、柜、箱作用于一体。

  农户还有专贮粮食的桶壅、屯子和木仓等。

  其他家具:坐的长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制)、春凳;放置物品或办事用的有方桌、圆桌等。建国后兴起的有折叠椅、沙发、小圆桌、办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缝纫机在城镇干部家庭基本普及,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4、文化、娱乐、卫生用具

  建国前,民间私人使用的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声机等数量很少,锣鼓大多是集体公有。到70年代开始普及收音机,80年代开始普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彩电、照相机较少。

  建国前,读书人家大都有书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门)盛书,书架少见。当时毛笔字流行,毛笔、墨、砚台民间很普遍。

  建国前,贫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脸时用面巾擦几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盐。建国后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质量变化是由木盆到铜盆、搪瓷盆再到铝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传统木盆。建国前,贫困户洗澡洗脸用土布片,建国后改用毛巾。

  室内排便妇女多用马桶,男子用便壶,农家还在室内置放便桶。其他卫生用具有扫把、簸箕、鸡毛帚等。

  5、烟具

  群众有吸自产土烟(丝状、俗称黄烟)传统,还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烟人家也大都备有烟具应客。烟具分水烟袋、旱烟袋。水烟袋,竹或铜制;旱烟袋,用细竹根一端裹上铜制烟窝。

  6、出行用具

  建国前,代步的有独轮车,可坐人或载物。软篮限官商大户使用,用竹制成长四五尺、宽二尺左右、深尺许的椭圆形篮,内铺被条,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县城还有小轿行,租给官绅出行代步。建国后,自行车从城镇到农村逐步普及,80年代还有少数人购置摩托车。出门遮阳有草帽、纸伞、布伞;防雨有斗笠、蓑衣、雨伞,建国前雨衣极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太湖县有什么名人吗?

只有唱黄梅戏的几个名人

其他的好象都没有

8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电话是多少,求答案

不要费事了,这个电话你是查不到的。只有通过熟悉的内部人员才能获取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