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文言文,

春秋战国时,齐国景公在位,文武大臣中有三个武士。第一位武丘叫田开疆,此人身高一丈五尺,长了一张抹血似的红脸,眼睛大如铜铃,嘴巴和老鹰的一般,又长又尖。两腮隆起。就像鱼腮一样,满口大黄板牙不见一点缝儿。
二桃杀三士文言文,二桃杀三士文言文,
1

春秋战国时,齐国景公在位,文武大臣中有三个武士。第一位武丘叫田

开疆,此人身高一丈五尺,长了一张抹血似的红脸,眼睛大如铜铃,嘴巴和

老鹰的一般,又长又尖。两腮隆起。就像鱼腮一样,满口大黄板牙不见一点

缝儿。疆曾跟随齐景公到桐山去打猎,忽然半路上跳出一只猛虎,奔走

如风,直向齐景公的马扑去。马见老虎扑来,突然发惊,把齐景公掀翻在地。

猛虎又扑向齐景公。恰好此时田开疆就跟随在齐景公身后,看见猛虎扑来,

甩去刀枪,挥舞双拳迎向猛虎。田开疆用左手揪住猛虎的脖子,右手便挥拳

打去,用脚直踢猛虎的面门,一阵猛打猛捶,活活打死了那只猛虎,救了齐

景公。文武百官,亲眼看见这场搏斗,没有一个不害怕的。齐景公回到朝廷,

赏赐田开疆,封为寿宁君。从此以后,田开疆自恃有功,横行霸道,无所顾

忌。

那第二个武士叫顾冶子,身高一丈三尺,脸就像涂了墨汁一样,漆黑无

比,长了满脸黄韭菜叶子似的胡须,两只手就好像铜做的饶钩,坚硬无比,

长了一嘴锯齿牙,非常难看。

卫一次,他跟随齐景公横渡黄河,忽然大雨滂沱,波浪汹涌,几乎就要

把船颠翻,齐景公非常害怕,看见云雾之中有火一样的东西闪烁,在水面上

游戏。顾冶子挺身而出,对齐景公说:“这一定是黄河中的鲛龙了。”齐景

公惊慌失措道:“那怎么办呢?”顾冶子镇静他说:“您不要担心,让我去

杀了它。”说完就脱衣拔剑下水,不一会儿,风平浪静,雨过天晴,只见顾

冶子一只手高举着宝剑,一只手提着鲛龙的头,从水里跳出来。齐景公赏赐

顾冶子,封他为武安君,从此以后,顾冶子自觉有功于齐景公,也渐渐张狂

起来,变得肆无忌惮。

第三个武土叫公孙捷,身高一丈二尺,长得头如寺塔,眼呈三角,虎背

熊腰,粗壮如牛,能一个人举起千斤重的东西。有一次,秦国攻打齐国,齐

景公率领军队迎战,被秦国的军队打败。齐景公慌张撤军,逃至凤鸣山,秦

国的军队随后赶来,把齐景公围困在凤鸣山上。公孙捷听说这件事,挥舞一

把约有 150 多斤的铁铲,杀入秦国军队。秦国虽然有 10 万军队,竟然措手不

及,纷纷逃避,因而救了齐景公,被齐景公封为威远君。从这以后,公孙捷

自恃有功,目无君臣,横行无忌。

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三个趣味相投,结拜为兄弟,发誓不愿同生,

但愿同死。这三个人目不识丁,不知谦让,纯粹是一介武夫。他们目无君臣,

横行朝廷,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得罪他们,就连齐景公看见这三个人上殿,

也吓得心惊胆颤,如芒刺背。

一天,楚国派中大夫靳尚到齐国商议和谈事宜,面见齐景公,禀奏道:

“齐楚两国,虽然相邻,却连年打仗,互相征讨,使两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现在楚王特地派我来与您讲和,永远和睦相处。楚国有三江五

湖,地方千里,物产富饶,足食足兵。希望大王您三思。”当时正好田开疆、

顾冶子、公孙捷在朝,听了这一番话,非常生气,大骂靳尚道:“你们一个

小小的楚国,何足挂齿,我们三个人亲自率领雄兵强将,把楚国踏为平地,

把你们楚国的人全部杀死,一个不留。”说完就喝斥靳尚离开宫殿,命令武

士把靳尚推出去斩首示众。正在这危急关头,从殿下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身

高只有三尺八寸,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原来是齐国丞相,名叫晏婴,字平

仲。他走上殿来,喝住武士,把详细情况问了一遍,就让放了靳尚。田开疆、

公孙捷、顾冶子三个人非常生气,说道:“我们要杀他,你为什么要放了他?”

晏婴说道:“你没有听说过‘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吗?他一人独自来到齐

国求和,我们却把他抓住杀了,让邻国知道了,足够人家笑话一辈子的。本

人没有什么本领,只用一张嘴,亲自到楚国去,保证让他们都到大王殿下赔

礼,尊崇齐国为上国,用不着什么刀枪剑戟,你们看我的办法怎么样?”这

三个人听了,怒发冲冠,齐声吼道:“你是一个侏儒小人,国家没有眼力,

选了你这样的人当丞相,竟然敢口出狂言。我们三个人斩虎、诛龙、力敌万

人,只要亲自率领精良部队,可以踏平楚国,要你有什么用?”齐景公接过

话来说道:“丞相既然这样讲了,必有良策,如果他出使楚国,真的可以使

楚国折服,比兴兵打仗强多了。”三个人说道:“暂且先看这侏儒出使楚国

的情况,如果丢了我齐国的脸面,回来后,把他剁为肉酱。”三个人说完扬

长而去。齐景公说道:“丞相这一次出使,一定要谨慎小心,万万不可轻视。”

晏婴说道:“主上放心,我一定会出色完成出使任务,使他们折服的。”于

是便向齐景公辞行。

晏婴的车马来到楚国郢都。楚国君臣商量道:“齐国的晏婴是一个辩士,

可先想一个办法,堵住他的嘴,使他不敢来饶舌。”君臣商议一定,就宣晏

婴人朝。晏婴到了朝门,只见金门不开,下面的闸板只留下半段,想叫晏婴

低头钻进去,借以侮辱他身材矮小。晏婴望见下面闸板就钻,随从人员赶紧

拉住,说道:“他们是看见你矮小,专用这个办法来侮辱你,你怎么能中计?”

晏婴仰天大笑道:“你们怎么能知道,我听说人有人门,狗有狗洞。出使到

人的国家就从门进,出使狗国,自然要钻一下狗洞了。这又有什么可以疑虑

的。”楚国的大臣听了这话,赶紧开了大门让晏婴进去。晏婴旁若无人,昂

然进去。

到了宫殿下,相互答礼完毕,楚王说道:“你们齐国地窄人稀吗?”晏

子说道:“我们齐国东边到大海,西边和魏国秦国为邻,北边和赵国燕国相

邻,南面与吴国楚国相邻,鸡犬之声相闻,几千里之内相连,怎么能说是地

窄呢?”楚王又说道:“国土倒是广阔的,只是缺少人啊!”晏婴回答道:

“我们齐国人多,多到呵气就能变成云彩,淌汗就能下雨,摩肩接踵,浩浩

人烟,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怎么能说是人少呢?”楚王说道:“既然地广

人稠,为什么要派一个小孩儿到我们国家来?”晏婴早已料到楚王的这一着,

应口答道:“如果到大国去,就派一个大人,如果到小国去出使,就派一个

小孩。因此,特地派我到楚国来。”楚王无话可说,就叫晏婴上殿坐下,赐

以美酒。晏婴开怀畅饮,毫不在意。

过了一会儿,一群武士抓住一个人来殿下,被抓住的人口口声声只叫冤

枉。晏婴一看,却是自己从齐国带来的随从,心里已知楚王又在搞什么鬼把

戏。只听楚臣向楚王报告说:“这个人到宴席上作贼,偷了我们的金银酒器,

被当场抓获,人赃都在这里。”楚国的大臣就问晏婴:“丞相你从大老远到

我们楚国来,为什么不带一些诚实的人,带了这种偷鸡摸狗的人,岂不是丢

了您的面子?”晏婴笑道:“这人从小就跟在我身后,我是非常了解的,当

作心腹之人。现在他偷东西也是理所当然。过去在齐国,他是个谦谦君子,

为人极为诚实,现在到了楚国,却变成了小人,这是因为楚国的风俗和齐国

不一样。我听说江南有一种树,叫做橘子,所结的果子黄黄的颜色,味道香

极了,甜极了。如果把这种树移植到北方,就叫做枳,所结的果子颜色青而

气味臭,味道又酸又苦,这是因为水土不同了。以此推论下去,在齐国不偷

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大概是楚国的风俗喜欢偷东西吧。”

楚王非常难堪,急忙离开御座,向晏婴拱了拱手,说道:“你真正是一

个贤士啊,我们楚国文武百官没有一个能比上你的,希望聆听教诲。”晏婴

这才一本正经,严肃地说:“我们齐国有三个武夫,都是武功盖世,能敌万

人,早就想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是我竭尽全力劝住了他们,因为考虑到齐国

和楚国不能和睦相处,必然百姓受苦,心里实在不忍。我现在来楚国求和,

楚王可以亲自到齐国结亲,使齐楚结为唇齿相依的联盟。如果有其他国家攻

打我们,可以互相救应,永远不要互相侵犯,可使两国的江山永保万代。如

果不听我的劝告,马上就会大难临头,还望大王三恩。”楚王说道:“看你

的才能过人,我愿意和亲,但害怕的是你们齐国的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

这三个人,这三个人不仁不义,我又不敢去。”晏婴回答说:“您只管放心,

我愿意给您保驾,略施小计,保证让他们三个人死在您的面前,根除两国的

祸患。”楚王说道:“如果这三个人都死了,我们宁愿称作小邦,年年向你

们进贡。”晏婴答应楚王。楚王大摆筵席款待晏婴,一面派人先到齐国报信,

一面收拾进献礼物随后跟来。

晏婴派人先到齐景公那里报信,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命令大小官员都

跟随他到郊外迎接晏婴。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听了,更加生气。晏婴到

了都城,齐景公亲自下车迎接,慰问完毕,又和晏婴同乘一辆车回宫,齐国

人都出来观看,人山人海。第二天早朝,晏婴见田开疆等三人在玩游戏,就

上前施礼问候,可那三个人连头也不回,置若罔闻,狂妄之气,旁若无人。

晏婴站着等了一会儿,见他们三个仍然不还礼,就悄悄走开,拜见齐景公,

把三个人无礼行为向齐景公讲了一遍。齐景公叹道:“这三个人经常带剑上

殿,把我当小孩子对待,时间长了,一定会篡夺王位。我早就想把他们除掉,

只是没有机会,”晏婴安慰齐景公道:“主公只管放心,等来朝的楚王一到,

只管大摆宴席,臣就在宴席上略施小什,使他们自杀而死。他们就是一介武

夫,没有一点谋略,只要这样就可以清除他们。”说完对齐景公如此这般他

说了一通。齐景公非常高兴。

第二天,楚王带领文武百宫百十名,用车拉着金银珠主及玩好之物,亲

自来到朝门,晏婴把他们请进去。齐景公和楚王各答礼还礼完了,大摆酒宴,

两国君臣共同庆贺同归干好。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身佩宝剑,站在殿下,

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酒喝到一半,齐景公说道:“我的御园金桃已经熟了,

可以摘了来吃掉。”不一会儿,一个宫监用金盘子盛了 5 个桃来。齐王说道:

“园里的桃树,今年只结了这 5 个桃子,这种桃子味甜色香,和其他树上的

桃子不一样。丞相,请你捧杯敬酒献桃,庆贺今日的盛会。”晏婴就手捧玉

爵依次敬献。先献给楚王,楚王喝了一杯酒,吃掉一个金桃。接着献给齐景

公,齐景公也喝一杯酒,吃了一个桃子。齐景公吃完桃子说道:“丞相使齐

楚二国合好,功勋卓著,可以吃一个桃子。”晏婴跪着把一只桃子吃了,喝

一杯酒。齐景公接着又说道:“齐楚两国中,谁的功劳最大,就可以吃一个

桃子。”田开疆挺身而出,站在宴席上说道:“我从前跟随主公在桐山打猎,

竭尽全力,打死猛虎,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答道:“你擎王保驾,功

劳最大。”晏婴立刻献酒一杯,请他吃一颗桃子。顾冶子接着跳了出来,说

道:“杀掉一只老虎并不算什么稀奇,我曾经在黄河里杀掉一条鲛龙,救了

主公一命,在我看来,大风大浪,如走平地。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说

道:“这是盖世无双的功劳,赶快献酒吃桃。”晏婴连忙献桃敬酒。这时,

公孙捷大步流星,来到宴席间,说道:“我曾经在 10 万大军中,手挥铁铲,

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主公,秦国的军队纷纷逃散。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

公说道:“你的功劳可以说上顶天,下立地,没有人能与你相比的,无奈没

有桃子了,就献酒一杯,明年这时再赐你一个金桃。”晏婴接着说道:“你

的功劳最大,只可惜说得晚了一点,没有桃子了,反而使你的显赫功勋黯然

失色。”公孙捷听了这么多话,拔剑在手,说道:“杀一只老虎,诛一条敛

龙,这都是区区小事,我在 10 万大军中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竭尽全力

救出主公。建立了这样大的功勋,反而没有桃子,在两国的君臣面前受如此

奇耻大辱,被万代之人所讥笑,哪里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说完就自杀而

死。田开疆大惊失色,也拔出剑来,说道:“我们功劳小的反而吃了桃子,

公孙捷功劳大都没有机子吃,我们的羞耻什么时间才能洗涮清白?”说完也

自杀而死。顾冶子突然大喝一声,挥剑说道:“我们三个人情同手足,义同

骨肉,虽不同生,宁愿同死,两个人都已经死了,我怎么能还活着?”说完,

也自杀而死。晏婴见此情景,大声笑道:“如果没有两个桃子就不能杀掉这

三个人。现在,三害已除,该怎么办?”楚王离开座位,慨叹道:“晏丞相

神机妙算,怎么能不敬佩?从今天开始,我们楚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永

远尊敬你们,誓不侵扰。”齐景公命令手下人把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埋

在都城东门外。

从那以后,齐楚结为同盟,永不相犯,齐国逐渐强大,遂成霸国。晏婴

名扬千古,流芳百世。

-

下面是更多关于二桃杀三士文言文的问答

2

3

详细点评《二桃杀三士》

不COPY,不在网上摘是我的特色,传统。

凭个人见解行走江湖之颠,靠明决力断混迹乱世。

言归正传,首先不得不提晏婴(晏子)其人,晏婴据史书记载是一个身材矮小,形容丑陋的人,但凭三寸不烂之舌,和怪异言行,机智的头脑展露头角。

这个典故说的到底是什么?是在讲谋略?讲晏子的聪明?讲“三士”的愚蠢?反正心中别扭,只是觉得这三人死的不值,不知道这个典故到底要给我们什么启示,要教给我们什么?

答:首先我看了这个典故是感到古人的一种气魄,当然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是站在晏子的角度写的这个故事,这个典故说的是用谋略取得成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但后人也靠自己的领悟理解为晏子的做法是佞贼才会做出的“不义之举“(下面详说)。

但你的疑问是不是三个人(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手握重兵,,完全可以知其用意,拼死一驳怎会为了这等小事枉送性命。但这就是现代人看法的症结所在,古代人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忠,孝,义“为先,以“礼仪廉耻”为准则,(切入主题)三个人是知名的勇士,就象日本的武士,你就理解为拥有“武士道”精神。他们看到三人分二桃,想到:三勇士而赐二桃,故意少其一。不足则争,因使其计功而食桃,意味着功大者得食桃,功小者不得吃. 三勇士各言其功,都自认为功大无比。

三人意识到这是国君已经对自己不信任,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跃己者容”之语,三人也许能逃,也许有别的办法,但为了忠义,选择了悲壮的赴义。

!!!!!古代教给我们:的有益的一面是做人忠义,小心 佞贼,

今天的意义是:小心提防坏人,坏事对自身的伤害。

(鼓掌!!!!!)

我做了回答仔细看!!!!

4

5

6

晏子有关的文言文

《晏子春秋》一部书都是

以下是关于晏子最著名的两个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二桃杀三士典故漫画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释义

晏子让齐景公赐三士二桃,让他们论功食桃,终致三士自杀而死。后遂用“二桃杀三士、齐相计”等谓施用阴谋手段杀人;用“齐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谋害的人。 追问
第一句是,宴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追答
第六卷  内篇杂下第六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译文】

晏子上朝,乘坐破旧的车子,驾着劣马。景公看见了,说:“嗯?先生的俸禄少吗?为何乘坐这种不堪负载的车马呢?”晏子回答说:“幸亏国君的赏赐,能够保全我的亲族,恩及游士,全都能活下去。我能穿暖吃饱,有破车劣马供我用,对我来说足够了。”晏子出去,景公派梁丘据送给他四马大车,晏子送回来三次,不接受。景公不高兴了,火速召来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说:“先生您不接受的话,我也不乘坐。”晏子回答说:“君王派我作为治理百官的官吏,我节俭衣服饮食的供给,以倡导国内的百姓,这样还担心他们侈糜而不注意自己的品行呢。现在有四马大车,君王在上乘坐,臣在下亦乘坐,百姓不讲礼义,服装饮食奢侈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我就没办法去禁止了。”于是推辞没有接受。
追问
还有有关的题,,谢谢
追答
什么题???这个?

http://yuwen.chazidian.com/yuedu11025/
追问
从选文看,身为相国的宴子有哪些优良品质
追答
节俭、以身作则

7

<<梁父吟>>的全文翻译

  1、原文

  【梁】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

  奇石传说

  简介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神话传说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即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在人们创造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 这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地狱中那些准备喝下孟婆汤,然后轮回投胎的人们。它在无言之中见证了无数人的苦与乐,惯看了多少人的悲与喜,听过了多少人的笑与啼。如果三生石有灵,它也许会为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恸哭流涕;如果三生石有情,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黯然神伤;如果三生石有义,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仰天长啸。但即使是它的有灵、有情、有义,怕也不会为这芸芸众生发出一声哀叹。千年百年,当它日日朝朝看着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芸芸众生,它已知晓,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文化影响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中国所建立的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我们常说的“七世夫妻”,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的“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乃至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和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大抵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三皇五帝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侠五义》是由清朝咸丰年间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三侠”是指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五义”是指窜天鼠卢方、掣地鼠韩彰、钻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这五鼠弟兄。

  老君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出现在唐宋时期,但佛教进入中国后搞了个三宝佛 ,所以后期道教就针对这个说了一句,但不能认为三清的概念是唐朝才有的。因为有了道教的三清信仰,所以佛教才造出了三宝佛来对应,方便站住脚跟。 就像重阳真人说了句佛道合一,结果现在的人就搞的不佛不道。这些人根本就没搞清楚重阳祖师的本意是什么,就和现在没搞清楚老君一气化三。一样。重阳祖师说的三教合一,本意是叫后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结果,现在很多道士,把佛教的东西直接搬来用,超度亡灵,十方都是净土,先天天尊不用,用的是佛教的地藏,搞的不佛不道,一问原因,就说是重阳祖师说的。 类似的问题还有上次有人说道教没有无量天尊,或者看我说了个三无量,都跟风学,根本就不知道来源是什么,一问三不知。这里的三无量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福。三无量出处很早了,后来因为佛教出了个无量佛,和道教无量福同音,所以为了区别,后期道教改为“无量天尊”。无量天尊的意思是,众多天尊。无量天尊不可以单独用,只可以和其他几个一起用,因为道教实在没有“无量天尊”这一天尊,所以要称“福生无量天尊”。 诗曰: 一气三清势更奇,壶中妙法贯须弭。 移来一木还生我,运去分身莫浪疑。 诛戮散仙根行浅,完全正果道无私。 须知顺逆皆天定,截教门人枉自痴。 上清道人: ‘混元初判道为先,常有常无得自然;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 玉清道人: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 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太清道人: ‘ 混沌从来不计年,鸿蒙剖处我居先; 叁透天地玄黄理,任我傍门望眼穿。 通天教主偏听门人之谗言,界牌关摆下“诛仙阵”反阻周兵,太上老君(顶上宝塔者)下凡协元始天尊破阵,大战通天教主(正中持剑者),一气化分三位尊神,乃道家三清(太清,玉清,上清),围攻其四周。而老君化分三清正为其师兄三人原型。 “一气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老君修得气分身,一体玄功各扬名;同拜鸿钧修道德,原是一气化三清!" 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一气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原典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三宫六院

  用 法:联合式;作宾语;泛指帝王的妃嫔

  【成语】三省吾身

  【注音】sān xǐng wú shēn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成语出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十则》”

  三思而后行

  解释

  三:三个不同角度(你,我,他)或过去/现在/将来,,表示慎重。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站在不同角度,为对方考虑/为自己考虑/为他人考虑, 从过去的经验;周围的他人经验;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中,作出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意思:(不同角度)以外,在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 三顾茅庐

  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文解释】: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现代解释】: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成虎

  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二桃杀三士

  【读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自《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通过记载他治理政务等一系列事迹,来展现他杰出的才能和智慧。里面有个著名的故事突出了他的权术和谋略,后来发展成为一则成语。

  三月不知肉味

  读音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

  谓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译

  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三头六臂 ( sān tóu liù bì ) 解 释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咤扑帝钟。”

  三阳开泰

  【发音】

  sān yáng kāi tài

  【释义】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 “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 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 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

  【出处】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成语】三衅三浴

  【注音】sān xìn sān yù

  【释义】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成语出处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2]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词 目 三推六问

  发 音 sān tuī liù wèn

  释 义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出 处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发 音】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英 译】 Work by fits and starts.

  【释 义】 很多人认为是:三天之中,一天是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不能坚持不懈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生有幸

  【解释】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有幸运.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典故

  唐朝圆泽和尚与好友李源游览长江三峡,见一孕妇汲水,圆泽说他三天后就投胎到她家,相约12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会。12年后,李源赴约,见12岁的牧童唱:“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本页关于二桃杀三士文言文,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