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伟的诗,诗评 李亚伟的《中文系》

诗评 李亚伟的《中文系》
李亚伟的诗,李亚伟的李亚伟诗选,诗评 李亚伟的《中文系》
1

-

下面是更多关于李亚伟的诗的问答

2

李亚伟的李亚伟诗选

《系》《 少年与光头》《 异女子》《 风中的美人》《 酒中的窗户》《 秋红颜》

中文系

——李亚伟

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

网住的鱼儿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

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

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

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

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

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

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

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

放些失效的味精

这些要吃透《野草》的人

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

在河的上游,孔子仍在垂钓

一些教授用成绺的胡须当钓线

以孔子的名义放排钩钓无数的人

当钟声敲响教室的阶梯

阶梯和窗格荡起夕阳的水波

一尾戴眼镜的小鱼还在独自咬钩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

写王维写过的那块石头

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

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

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

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

亚伟想做伟人

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

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

回到寝室。

一年级的学生,那些

小金鱼小鲫鱼还不太到图书馆

及茶馆酒楼去吃细菌,常停泊在教室或

老乡的身边,有时在黑桃Q的桌下

快活地穿梭

诗人胡玉是个老油子

就是溜冰不太在行,于是

常常踏着自己的长发溜进

女生密集的场所用鳃

唱一首关于晚风吹了澎湖湾的歌

更多的时间是和亚伟

在酒馆里的石缝吐各种气泡

二十四岁的敖歌已经

二十四年都没写诗了

可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常在五公尺外爱一个姑娘

由于没记住韩愈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

敖歌悲壮地降了一级,他想外逃

但他害怕爬上香港的海滩会立即

被警察抓去考古汉语

万夏每天起床后的问题是

继续吃饭还是永远不再吃了

和女朋友卖完旧衣服后

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

他的水龙头身材里拍击着

黄河愤怒的波涛,拐弯处挂着

寻人启事和他的画夹

大伙的拜把兄弟小绵阳

花一个月读完半页书后去食堂

打饭也打炊哥

最后他却被蒋学模主编的那枚深水炸弹

击出浅水区

现已不知饿死在哪个遥远的车站

中文系就是这么的

学生们白天朝拜古人和黑板

晚上就朝拜银幕活着很容易地

就到街上去凤求凰兮

中文系的姑娘一般只跟本系男孩厮混

来不及和外系娃儿说话

这显示了中文系自食其力的能力

亚伟在露水上爱过的那医专

的桃金娘被历史系的瘦猴赊去了很久

最后也还回来了亚伟

是进攻医专的元勋他拒绝谈判

医专的姑娘就有被全歼的可能医专

就有光荣地成为中文系的夫人学校的可能

诗人老杨老是打算

和刚认识的姑娘结婚,老是

以鲨鱼的面孔游上赌饭票的牌桌

这根恶棍与四个食堂的炊哥

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

他曾精辟地认为纺织厂

就是电影院就是美味的火锅

火锅就是医专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书本就是女人

女人就是考试

每个男人可要及格啦

中文系就这样流着

教授们在讲义上喃喃游动

学生们找到了关键的字

就在外面画上漩涡

画上教授们可能设置的陷阱

把教授们嘀嘀咕咕吐出的气泡

在林荫道上吹到期末

教授们也骑上自己的气泡

朝下漂像手执丈八蛇矛的

辫子将军在河上巡逻

河那边他说“之”河这边说“乎”

遇到情况教授警惕地问口令:“者”

学生在暗处答道:“也”

根据校规领导命令

学生思想自由命令学生

在大小集会上不得胡说八道

校规规定教授要鼓励学生创新

成果可在酒馆里对女服务员汇报

不得污染期中卷面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

重点学鲍狄埃学高尔基,有晚上

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

他大声喊:同学们

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中文系在古战场上流过

在怀抱贞洁的教授和意境深远的月亮

下面流过

河岸上奔跑着烈女

那些石洞里坐满了忠于杜甫的寡妇

和三姨太,坐满了秀才进士们的小妾

中文系从马致远的古道旁流过

以后置宾语的身份

被字句提到生活的前面

中文系如今是流上矛盾巴金们的讲台了

中文系有时在梦中流过,缓缓地

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像可怜的流浪着的

小绵阳身后那消逝而又起伏的脚印,它的波浪

正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

3

诗评 李亚伟的《中文系》

现代诗,呵呵,我认为李亚伟是搞笑的诗人。

4

河南李亚伟你们认识?

不认识 你认识?

5

中文系的相关

李简介:

李亚伟,1963-,著人,莽汉主义诗歌流派创始人之一生于重庆市酉阳县。1984年夏,胡冬,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1983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20岁时写出代表性作品《中文系》,在诗界较有影响。为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1993年下海经商,常年往返于北京和成都间。2000年创办成都五谷田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在重庆和成都开设有数家“香积厨”酒楼连锁店。2001身份为酒楼老板、“共和(香港)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 。李亚伟诗作被编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主要作品:《中文系》、《少年与光头》、《异乡的女子》、《风中的美人》、《酒中的窗户》和《秋天的红颜》等。

《中文系》手稿拍出110万

2007年10月27日,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女性的豪歌》,已故著名诗人顾城的《河滩》等183件现当代诗人的创作手稿,在嘉里中心的全球首届“中国汉语诗歌”诗人作品手稿专场拍卖会上亮相。令人意外的是,李亚伟的一纸《中文系》竟以110万元的天价落槌。

收藏家庄先生分析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最有名的地下诗人,李亚伟创作的《中文系》曾被全国各大学中文系传抄,其话题性远大于其艺术性。作为拍卖品的诗歌手稿出现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两重天不足为奇。”庄先生认为,110万元的天价并不能说明当下作为边缘艺术的诗歌已经成为文学界追捧的主流,无论是原稿还是出版物都不过是文字的载体,而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容本身。

拍卖活动详情

07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当代汉语诗首次拍卖”的活动,活动本身就令人感到吃惊了,但最让人吃惊的是,莽汉诗人代表之一的李亚伟的代表作《中文系》的手稿,居然拍卖出了110万元天价!随后,记者联系了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苏菲舒和黄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诗人和文化商人。

据悉,当天的活动现场还是不断有小高潮,郭小川写于1937年的《女性的豪歌》手稿起拍价2万元,最后以10万元落槌;顾城写于1981年的《河滩》手稿起拍价2.5万元,最后以8万元拍出;最令人吃惊的是莽汉诗人李亚伟的代表作《中文系》手稿,当拍卖师落槌报出110万的天价时,全场发现买主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黄岩!最后,101位诗人的183件诗歌手稿成功拍卖,约有90件作品无人竞价而流拍。

参加了此次活动的诗人罗贤,随后在自己博客上表示,“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举牌参与竞拍的基本上是我所认识的诗人朋友,并且就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这些手稿价值的认知程度我还是略知一二,莫非这里面有猫腻?我开始怀疑这场拍卖活动是擅长炒作的苏菲舒的又一杰作。”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到此刻,基本上也能看出本场拍卖活动纯粹是场诗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记者先联系上了也是诗人之一的苏菲舒,他对于“这是自娱自乐的游戏”表示不同意,提到买主大多是诗人时,他表示是因为这个行业对诗歌本身更感兴趣,而他们在拍卖前大多都有兴趣和意向,出现诗人买诗歌手稿是很正常的,何况一部分人并不是自己买,是代朋友买的,他肯定黄岩出价110万就是代朋友买的。随后,记者也拨通了黄岩的电话,他否认这是一次炒作,并透露110万的天价,是他代几个朋友一起买下的,而他的那几个朋友“都是同时代的人,各个行业的都有,对诗歌很有感情”。他还认为,这是让诗歌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尝试。

《中文系》作者李亚伟还在成都,他表示刚刚听说这个事,很意外,因为本来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应该是10万左右。虽然已经过了3天了,但19日还没人通知他怎么去领钱。他还认为,买主出这么高的钱,是为了商业用途,但他不清楚作何商业用途。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策划人苏菲舒就是当初“诗歌论斤卖”的主角,只不过,这次他在幕后。

都是艺术,如今的诗歌“市价”的确没法跟油画比,总有人不甘心不情愿,有改变现状的心是好的,但怎么做,是个大问题。从梨花体到裸诵,似乎总充满着泛娱乐化的泡沫,诗歌的本质和精神力量,逐渐在行为艺术的蜕变中蜕变。“无人理”到110万,这中间的反差太大,时间又太短,怎么说服我们相信大众的艺术欣赏有了质的飞跃?今天论斤卖,明天天价卖,后天就得换外卖了。

6

中国诗歌按时间分类

最佳答案按音律分:1、古体诗,如《诗经》,楚辞,乐府诗等。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内容分: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行旅诗。

7

请问大家下有关新诗歌的历史席在线等了,言

所谓中国新诗,打破诗歌固有的形式与内容,接受外歌和本民族文人与民间诗影响,以现代白话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新的诗歌。本章主要讨论中国新诗发展所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独立的意志

  从最早胡适的白话诗,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新生代,中国新诗一直在贯彻一个主题,即强调个人的独立,自尊,平等。这与中国古诗大量为群体,为国家服务的诗歌有本质的区别,体现了现代精神。

  智性的生长

  古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抒情性,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很少把抽象的意志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表现内容。而中国现代新诗则有不少诗人如卞之琳,穆旦等在这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

 叙事的萌发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少有叙事诗,而现代很多诗人如艾青作出了努力,到了当代,则叙事诗一时成为诗坛的主潮。与叙事相伴随的是诗歌的口语化。当然,叙事的过分泛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挣脱语言的牢笼

  中国传统诗歌的危机由来已久,但由于人们固守旧体诗的形式而只敢进行局部的零敲碎打,所以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五四时期,诗人从语言出发,从根本上推翻了旧诗的体制,取得了成功。但必须看到,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颠覆更多地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所以成就有限。

  一、胡适:且准备擎旗作健儿

  胡适首开新诗革命之风,但他的诗歌,基本上还用了旧诗的意境,只是语言变了而已。所以算不上好诗。

  二、新潮诗人:在黑夜荒山中摸索

  与胡适同期的诗人有刘半农,沈尹默,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等,他们团结在《新青年》等几本杂志周围,共同开创以白话创作新诗的风气。刘半农对民歌的形式多有借鉴;周作人的《小河》基本摆脱了旧体诗的影响,被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朱自清的《毁灭》是新诗草创期不多见的长诗;沈尹默的《三弦》则较好地将新诗的形式和旧诗的韵律结合起来。

  三、小诗运动:一春潺潺的细流

  五四时期还掀起一阵小诗运动,可能受到了印度泰戈尔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冰心的小诗清丽脱俗,表现了人性主题下的母爱和童心,很受读者欢迎。宗白华的诗中常有哲学的思考。

  四、湖畔诗派:琴声恋着红叶

  另一群比较受关注的诗人是“湖畔”诗社四诗人。他们中以汪静之的《蕙的风》较为有名。湖畔诗人的诗主要反映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这跟时代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精神的狂飙

  五四白话新诗对传统的变革最初只停留在形式方面,因而成就有限。而郭沫若的出现,可以称得上是白话新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从主体精神上对传统进行大胆的革新。

  一、凤凰涅盘

  郭沫若的创作彻底抛弃了传统旧诗词那种专一的对于纯意境的追求,而在飞动和呼啸中传达“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他创造的一种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的诗作的基本精神在创造,就象凤凰涅盘一样,在旧的毁灭中寻找再生的能源。《女神》的思想非常芜杂,爱国主义,泛神论,追求民主等思想闪烁其中,而其创作方法则采用浪漫主义。与其主体精神的释放相比,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也取得巨大突破,在韵脚,诗节,诗行等方面都吸收了古诗的格律特点,为以后新月派的探索开了先声。

  二、浪漫主义的升沉

  但是郭沫若的个性主义并不坚定,他在《女神》中的呐喊很大程度上是一时的激情迸发,而缺乏长久的信念。在《星空》以后的几本诗集中,郭沫若又回到了对传统的怀念。而接下去的《前茅》空有雄浑的架子,却已经没有五四那种呼啸而行的精神气概了。而象蒋光慈等后起的浪漫主义诗人所写的诗虽然依旧热情澎湃,但却十分空洞。

格律的探索

  随着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集中体现这一要求的是新月派的形成

  一、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自摩是新月派的主将,他的诗语言鲜亮,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他的诗一般歌颂一种空泛的人生理想,寻求人的尊严和爱情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追求,却常常如同一匹拐腿的瘸马,虽然也想冲出黑暗迎接光明,但却始终无法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对于新诗的贡献在于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富于节奏感,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美的享受。如著名的《再别康桥》。他的诗有不少都描绘出优美深邃的意境,但给人的震撼力偏弱。

  二、绝望的死水

  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他的《死水》贯彻了自己的理论,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齐而著称于世。闻一多惯于锤炼字句,所以他的诗中有不少警句。从主题上看,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许多诗中都燃烧着炽热的感情,深受人们喜爱,如著名的《七子之歌》中的一节后来被用作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颂歌。《死水》一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应该看到,闻一多大部分的诗都未能达到他自己理论要求的标准,而且过分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必然使诗句不太自然。

  三、“新月”星空下

  新月派其他诗人中著名的还有朱湘,孙大雨,陈梦家,林徽音等。朱湘的诗追求形式的完美和音调的匀称,风格恬淡平静,十分自然,近于六朝民歌的风格。孙大雨的商籁体诗歌较为成功地把西洋诗的技巧引进过来。林徽音是著名才女,她与徐自摩的恋情曾哄动一时。

意象的森林

  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常常受到现实的干预,而且西方诗艺和中国本土习惯的融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现代新诗要在突破传统中走向现代化,语言形式的问题又一次成为相当棘手的事情。

  一、朦胧的珠链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主义的开山鼻祖,他的诗歌的思想基调十分阴暗悲凉,而在艺术上偏爱用阴冷的色彩,神秘的暗示,新奇的想像,因而迷离恍惚,晦涩难懂。但那种奇幻的美也十分吸引人。他的艺术直觉是敏锐的,常常能触发到常人所不能道的感觉,他惯于使用新奇的想像和比喻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内心感受。但由于他的中文功底很差,用中文来表达象征的寓意时往往意有未逮,他的诗作中杂有相当多的生僻古字和外文词语,而又很难和其他汉字交溶在一起,这也是他的诗难懂的原因之一。和李金发诗风接近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人也有类似的毛病。但废名的诗却常常能把象征的意境和古诗词的神韵结合起来,说明一个玄妙的哲理。

  二、从雨巷中走出

  戴望舒因写了“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该诗以一种悠长的雨巷和带有悲剧色彩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构成了一种朦胧的理想化的气氛,以象征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诗的语言典雅华美,音律和谐,广为传诵。后期他的诗逐渐由追求诗的外在音节转向探往内心的节奏,同时在创作题材上,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现实。戴望舒的诗意象浓郁而又不晦涩,所以读者很多

  三、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是现代著名的智性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极为精练,讲究句法的组织,在现代汉语白话的基础上汲取文言与欧化句式甚至方言来丰富表达的方式。他还十分擅长营造意境来表达哲理,如著名的《断章》只有短短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鉓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却传达了十分深邃的哲理。卞之琳的诗风特点是不过分地贴近景物,而将距离拉开,从遥远的角度进行观照,这样往往能得出新奇的结论。

  四、“流连光景惜朱颜”

  何其芳的诗的形式优美著称,他或许是现代诗人中语言最精美的。他的《预言》的主体内容就是表现一个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歌颂和感伤。他的诗受到晚唐绝句和五代词风的影响颇深,因而在意境上少有现代的塑造。但他的情感的真挚和语言的华美仍足以动人。

  五、抒情圣手

  冯至早期的诗多为爱情短诗,他的诗设想奇特,如《蛇》一诗中用蛇来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颇有想像力。冯至的叙事诗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贡献。但他的叙事诗中也充满了浪漫感伤的情调,似乎字字从诗人心中流出。鲁迅曾将冯至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四十年代后,冯至的诗加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他的十四行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

  六、带血的歌

  九叶诗派在40年代开始创作,但却到80年代才成名。他们的成就在于将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有机契合,并加以创造性的拓展。穆旦(查良铮)是九叶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诗不仅集中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且着力刻画矛盾重重的内心冲突。他摆脱了一般现实主义作者机械模仿现实的创作手法,而追求一种客观化和间接化的效果,设法使意志和情感得到戏剧化的表现。他的诗饱含激情,但又富有深沉的哲理,标志着中国新诗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 现实的介入

  中国新诗的发展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国破家亡的形势下,诗人们不可能对国家民族的困境无动于衷,但是过分地强调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也可能陷入一种口号式的创作。

  一、“属于别一世界”

  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创作强调诗歌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殷夫的诗以鲜明的形象和饱满的激情竖起爱的旗帜和恨的丰碑,被鲁迅称为属于别一世界。中国诗歌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蒲风的诗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使诗歌成为战斗的武器。臧克家的诗布局严谨,语言纯朴,注意字句的锤炼,给诗歌运动带来良好影响。田间的诗被誉为战斗的诗,注意运用意象和场景的直接描写。

  二、七月流火

  艾青的诗以内在的律动传达出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情绪要求,他完全摆脱了一般革命诗的平庸呐喊,而用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意象来给读者以暗示和启迪。艾青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但他也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浸透着一种忧郁意识,于平易中隐隐可见民族的苦难。在艾青的影响下形成的七月诗派重视以自由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场面,诗中洋溢着爱国的激情。

  三、民歌体与叙事风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具体到诗歌方面,即要求诗歌在内容上反映革命,形式上强调诗歌要适应群众的欣赏水平。这直接导致了民歌体和叙事诗的产生。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是其中代表。

  四、战歌与颂歌

  建国化的中国诗人的新诗创作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痕迹,表现在诗歌形态上,即是战歌和颂歌的盛行。即对于人民的歌颂和对于敌人的抨击。个人的声音在集体的大合唱中湮没无闻。个人只有在被集体认可时才有意义,这客观上导致了叙事诗的发达。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诗歌。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诗歌,容易粗制滥造,而且严重缺乏个性。

  七 彼岸的风景

  50年代以后,大陆本土的诗歌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而海峡对岸的台湾诗人却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他们对中国新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们对于现代诗歌的借鉴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程度,并且在将现代诗歌本土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17年2月

  《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1920年3月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1921年7月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1922年3月

  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

  1923年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待

  1925年

  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20年代代表诗人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

  20世纪20年代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微雨》《为幸福而歌》…

  20世纪20年代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现代诗人翻译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

  20世纪20年代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5年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1932年

  《现代》:《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

  1935年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936年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1937年9月

  七月派:《七月》(主编胡风)《希望》等杂志及丛书上出现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等

  30年代代表诗人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林徽因诗集》…

  20世纪30年代

  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

  20世纪30年代

  李广田,1906-1968,与卞之琳何其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春城集》…

  20世纪30年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

  20世纪30年代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

  20世纪30年代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预言》《夜歌》…

  20世纪30年代

  南星,1910—1996,原名杜南星:《石象辞》《松堂集》…

  20世纪30年代

  辛笛,1912-,原名王馨迪:《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

  20世纪30年代

  覃子豪,1912-1963,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选》和《蓝星季刊》:《自由的旗》《海洋诗抄》…

  20世纪30年代

  纪弦,1913年-,本名路逾,16岁开始写诗,曾创办《现代诗》月刊及季刊。

  40年代中后期

  中国新诗:人在《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的现代主义作品,代表诗人有穆旦杜运燮等

  40年代

  九叶诗派:由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等所构成的诗派,作品有《九叶集》

  40年代代表诗人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1916-1995,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20世纪40年代

  陈敬容,1917-1989,原名陈懿范:《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

  20世纪40年代

  杜运燮,1915-2002,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诗四十首》《晚稻集》…

  20世纪40年代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0世纪40年代

  罗寄一,1920-2003,原名江瑞熙,1943年毕业于法商学院:《诗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

  20世纪40年代

  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

  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

  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50年代

  现实主义:50年代开始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等

  1953年2月

  《现代诗》季刊:纪弦创办《现代诗》,参加该诗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

  1954年

  蓝星诗社: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1954年10月

  创世纪诗社:洛夫张默痖弦等发起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

  1956年

  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

  《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57年1月

  《星星》:《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之一

  50年代代表诗人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1920-,本名周起述:《孤独国》《还魂草》…

  20世纪50年代

  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贝叶》《羊令野自选集》…

  20世纪50年代

  方思,11925-,本名黄时枢:《时间》《夜》《竖琴与长笛》…

  20世纪50年代

  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20世纪50年代

  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台湾诗人:《曙光》《死亡之塔》《罗门诗选》…

  20世纪50年代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主持后期《蓝星诗页》∶《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

  20世纪50年代

  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台湾诗人:《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

  20世纪50年代

  昌耀,1936-2000,九三学社会员∶《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20世纪50年代

  林泠,1938-,本名胡云裳,15岁发表《流浪人》:《林泠诗集》…

  60年代代表诗人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梦土上》《衣钵》《燕人行》…

  20世纪60年代

  任洪渊,1937-,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女娲的语言》…

  20世纪60年代

  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曾主编《东风》杂志:《水之湄》《传说》《禁忌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

  叶维廉,1937-,在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赋格》《愁渡》《醒之边缘》…

  20世纪60年代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70年代

  朦胧诗:7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大批的优秀诗人发表新风格的现代意象诗,形成所谓的朦胧派

  1978年12月

  《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70年代

  白洋淀诗群:属于朦胧诗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点,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七十年代末

  新现实主义:在《诗刊》《星星》上发表的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70年代代表诗人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70年代

  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朦胧诗人之一:《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20世纪70年代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

  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1978年与北岛创办《今天》:《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

  20世纪70年代

  多多,1951-,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代表之一:《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20世纪70年代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

  刘自立,1952-,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欢乐颂》…

  20世纪70年代

  严力,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严力诗选》…

  20世纪70年代

  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的重要成员:《礼魂》《荒魂》《黄》…

  20世纪70年代

  梁小斌,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少女军鼓队》…

  20世纪70年代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80年代

  新边塞诗派诗歌: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80年代

  大学生诗派: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1982年~1986年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前朦胧诗人之后,中国出现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诗人

  1984年

  莽汉主义:李亚伟等创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1984年

  整体主义:石光华宋渠宋炜和杨远宏等人创立整体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活动时间在1985-1989年间

  1984年4月

  海上诗派:“海上”(该词源自“上海”倒置)诗派在上海成立,成员有王寅孟浪刘漫流陈东东等

  1984年7月

  圆明园诗派:北京诗人成立圆明园诗社,并自办诗刊《圆明园》,成员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1985年2月

  撒娇派:京不特和默默在上海成立撒娇诗社,创办诗刊《撒娇》,胡同和孟浪加盟

  1985年春

  他们诗群:,《他们》创刊并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重要标志,于坚韩东成为第三代的代表诗人

  1985年5月

  丑石诗群:《丑石》在福建霞浦诞生,后发展为全国性的民间诗歌报刊

  1986年5月

  非非主义: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发起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90年代以后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

  1987年

  一行诗社:严力在纽约创立一行诗社, 并出版诗刊《一行》,任主编

  80年代

  神性写作:以绝对精神为创作原则所形成的一类诗歌,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等

  1987年

  新乡土诗派:湖南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发起新乡土诗派运动,并出编了《世纪末的田园》等刊物

  1987年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提出的写作概念,代表诗人有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

  1988年

  《倾向》:陈东东张真老木西川贝岭等在北京创立《倾向》诗刊

  1988年12月

  《女子诗报》:中国首份女性诗歌刊物《女子诗报》在四川西昌诞生,主编是晓音

  80年代代表诗人(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80年代代表诗人(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纪80年代

  周伦佑,1952-,知名诗人,诗学理论家:《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燃烧的荆棘》…

  20世纪80年代

  于坚,1954-,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求中国著名现代诗人的名字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 冯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王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吴晨骏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

本页关于李亚伟的诗,诗评 李亚伟的《中文系》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