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中国

建筑师王澍:在传统中寻找未来

2021-05-16 14:49今日中国

简介作为一位建筑师的 王澍,仿佛与当代建筑界格格不入。他的作品结合了传统旧物,融入了自然田园风光,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获颁「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奖的人。他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他或许是中国最叛逆的建筑师。读书时恃才傲物,在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当...

作为一位建筑师的王澍,仿佛与当代建筑界格格不入。他的作品结合了传统旧物,融入了自然田园风光,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获颁「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奖的人。他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他或许是中国最叛逆的建筑师。读书时恃才傲物,在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当时国内整个建筑界,一度因此没拿到学位。后来设计美术校园,没按大众口味兴建打卡热点,反而设计了一组隐没山林、连专业摄影师都说难以拍摄的校舍。

他是王澍,中国第一个获颁「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奖的人,一位用独特视角建构中国的当代建筑师。他的身上究竟具备什么特点?他的思想为何与众不同?

vcg11428088092-
王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g11428088092-

?

异类的实验

王澍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1年获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在此修读完学士和硕士学位。

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算半个」。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他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

book

杨廷宝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河南南阳人。中国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

毕业后的几年,王澍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係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中国天际綫出现很大变化,平房消失,高楼取代,人们渴望改变,对西方一片嚮往,期望把欧美现代化一套複製过来。王澍对此感到愤怒甚至绝望,他认为要将中国的建筑更多与自然和传统结合起来。经过思考,他决定凭藉自己的力量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1997年,王澍与太太陆文宇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準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gettyimages-154365160-
王澍与妻子陆文宇(图片来源:Getty)
gettyimages-154365160-

?

业余工作室只有六个人:王澍夫妇和王澍的四个弟子,他们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设计院合作,来完成全部的施工图设计。行内的规矩是,工作室做好设计方案,设计院配一套施工图,就动土开工了。陆文宇不放心,和设计院达成了「新规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图得拿回工作室补充、完善,再请设计院二次矫正,然后给回工作室最终检查、定案。别人只做一道的工序,「业余建筑工作室」得做四道。

王澍的工作室以实验方式从小型项目入手,透过建筑演绎城市与乡土的结合。王澍曾经说过:「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尊重,房子之于建筑,更朴素、更紧扣生活、更具人文气息,蕴含深厚的历史根源。融入环境,盛载记忆,这是他希望做到的。

2006年他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象山校区,正是城市与自然共存的体现。校舍选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边缘,保留原有农地、鱼塘及溪流,把建筑巧妙地置入园林,按山水地势倾斜扭转,甚至把北宋名画家李公麟《山庄图》的意境併入校园,体现天人合一。

vcg111254503229-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巧妙地融入园林,建筑按山水地势倾斜扭转(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vcg111254503229-
vcg111254503230-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舍选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边缘,保留原有农地、鱼塘及溪流(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vcg111254503230-

?

其后设计宁波博物馆,从已被拆卸的村庄回收了600多万块不同朝代的青砖、龙骨砖及碎缸瓦等,拼砌成24米高的瓦爿墙,同时运用具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的清水混凝土墙。这项穿梭历史的设计,在高楼环绕、被称为「小曼哈顿」的宁波市内伫立,似乎又是另一种反叛。

「一个地区的生活是有它的精神性的,会有思想、有梦想。其实中国的建筑直接表达我们的文化。一个没读过书,不了解儒家经典理论的人,只要住在传统的院落中,哪怕是个瞎子,踩脚去摸走一遍,也会知道人在天地中生活基本的礼仪布局。」

gettyimages-140184415-
宁波博物馆墙身由拆卸村庄回收的旧砖瓦拼砌,既环保又富历史感(图片来源:Getty)
gettyimages-140184415-

?

审视未来的中国

王澍极具个人风格和思想性的作品为其带来了一系列荣誉。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是哈佛大学授予世界範围内有突出成就的建筑师,每年评选出一位,王澍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

2012年王澍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係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得知获奖时,王澍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为学生做演讲。事后他接受《洛杉矶时报》的採访时说道:「我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筑的速度。我同样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

ap_12052508184-
王澍获颁普利兹克建筑奖(图片来源:AP)
ap_12052508184-

?

《时代》杂誌还将王澍列入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誌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还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其中就列举了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浪费建筑材料。《时代》杂誌还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那是在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参展的中国国家馆,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

vcg11428088095-
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vcg11428088095-

?

在王澍看来,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还得归功于妻子陆文宇。2012年获颁普利兹克奖时,王澍就在访问中坦言,这份荣誉是他和妻子共有的。

陆文宇是王澍在东南大学的师妹。当初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妻子是王澍的唯一合伙人。工作室中所有除设计以外的工作,都是靠陆文宇,有关王澍的一切事务,也要经过陆文宇。王澍不会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等跟电脑相关的事,全由陆文宇包办;王澍不会驾车,接载出入都由她代劳。业内还流传一个故事:王澍画了设计草图常常激动得拿给学生看,可还没看几眼,他就要收起来交给陆文宇藏好。

「我和太太在工作上的分工,就是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有那些设计图;而如果没有我太太,所有设计就不会实现。」王澍这样说。「我每次画完草图,她都是第一个看的人,如果她觉得不好,我会重画。我太太身上温润的性格,实际上对我现在设计风格影响非常大,某种程度上说,她是我的老师。」

曾经有一次,王澍回母校东南大学参加校庆典礼时,一位老师对他回忆,原来的王澍每次从走廊走过,大家都感觉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还带着寒风。如今的王澍不再是昔日那把带着寒风的刀,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建筑师。

?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特别鸣谢。原文有删改。)

Tags:建筑师,王澍,传统,寻找,未来,作为,一位,建筑师,王澍,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