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2020-11-03 22:41阅读(63)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有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介

1

在苏轼的诗词中,你认为哪一首最具哲理性?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介一下苏轼,以便了解苏轼为什么会有许多留传千古的哲理诗词。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人(现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极高。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之一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多才多艺,可谓旷世奇才。

苏轼一生创作了许多灿烂辉煌的诗词,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多如繁星,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也可以说取之尽。只所以如此,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少年成才,然而仕途不顺,多处任职,多次遭贬职,最后病死在大赦途中(常州)。这个就不多加介绍了。正是这种多变人生经历,让苏轼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下面笔者以赏析的方式,简介苏轼三首(一首诗、两首词)颇具人生哲理的诗词。

一:《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这是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我的前半生已在弹指刹那声中过去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见老仙翁了(欧阳修恩师),此时只看到了恩师留在墙壁上的墨迹,有如龙蛇在飞舞。
  •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已万事皆空,即使是回过头再活在世上,也还是一场大梦。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恩师欧阳修所作,表还了对恩师无比怀念之情。

该词中最富有人生哲理的话有二句。上半阙“半生弹指声中“,用这六个字,写尽了半生的坎坷,半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在弹子一刹那的声中过去了,由此感叹人生之苦短,可谓是字字珠玑。下半阙“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就是再死而复生又怎么样呢,也不过还是一场梦。这句话虽然是写给恩师的,但实际上是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上、下半阙中的这两句话遥相呼应,由此感収人生之苦短,人生有如梦。

二:《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 这首词大意是:一些微小的虚名薄利,没有什么值得为此而忙碌不停的。名利得失皆有因缘,得者不一定就强,失者也未必是弱。不如趁着空闲在人还没:老的时侯,抛开束缚,尽量放纵自我,轻松而自在。生命中如有一百年的时光,我愿意大醉三万六千次。思来想去,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何必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还不如对着清风与明月,以青苔为,以天上的云为帐,就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唱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满庭芳》。

这首词多半是议论,全词感情丰富,内含许多人生哲理,是词人对自己风雨人生的总结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抒情率直,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脱俗的心灵境界和坦然自若、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中,道出了某些很有人生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如:人何必为了争得那些微小的虚名,而忙碌不停呢?即使得了名利,不一定就比别人强,失去名利的人也不一定比他人弱。不要一天到晚与人说长道短,若是这样,还不如对着清风明月,以青苔为忱,以天云为帐,这样自由自在,潇洒地生活着。

三:《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意是:从正面看山是一排排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不相同。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这是苏轼的一首写景诗,通俗易懂,虽是写景,但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具大的想象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要用多种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职业的人,由于阅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看待某一个相同的事物,其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谓之“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只所以看不透事物,是为自己身处在狭小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社会,多变的人生,想要看清“庐山真面目\"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诗中所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一生中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诗词,并想多简介几首,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2

应邀简答:苏轼的富有哲理诗词不少,例举几首吧。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琴诗等。

我就不加评论了。以免抄袭之嫌(以有很多人评论过)。

3

?在苏轼的诗词中,具有哲理性的诗词太多,只是许多人孤陋寡闻,没有学习好。这里用苏轼的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最后的一句话,“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诗是苏轼在品尝过山间,清淡美味,住过简朴山居,饱览过早春生机勃勃景象之后写下来的。通读之后,身心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明,这质朴无华的7个字组合在一起,竟是世间无数人想要达到的境界。

这不得不让我们赞叹苏东坡的大智慧。人生道路上总少不了大起大落,也许你曾壮怀激烈,在某一方面达到顶峰,风光无限,也曾经陷入低谷郁郁寡欢,以悲情的姿态看待人世间,这两种状态是最为常见的,但是能够完全参破,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人却是非常罕见。这里恰恰苏东坡就是这样一号人,他在官海沉浮多年,有过一步登天也有过流放几百里,最终完全参破世间事,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句,这也是这句诗的真正含义。

我们可以把这句诗理解成在人生之中最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也对这句诗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文学是一种亲近的欢喜,这种亲近的欢喜是文学家自然成为富足的人,除了文学方面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静,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踌躇满志和经受点挫折就心灰意冷,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说有很多人都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诗十分看重,把它当做作为一名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佛家有言,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一个心胸,心宽时能纳虚拟,心窄时不容易真长进,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尽世间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酸甜苦辣一定少不了能用一颗清静从容的平常心去做事,才能收获到成功和喜悦。

4

苏轼不愧是被宋神宗赞誉为“天下第一才子”,其在诗词、文史、书画等方面的成就让后人仰慕。

苏轼在杭州为官,一次在送别老友钱穆父时,有感而发,写就一篇《临江仙-送钱穆父》,令人耳目一新。

此词一改“豪放派”之壮怀,创新于既往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趣,又富哲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胸怀。

词中对老友的惜别之情,笔触深沉细腻,婉转回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5

在苏轼的诗词中,《题西林壁》最富有哲理性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是因为诗人不尽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风貌,而且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诗的第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由于庐山观景的位置、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庐山风景也有所不同。

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承接前两句,进一步说明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置身其中往往“当局者迷”,很难清楚地认识它;必须置身局外,才能看得清,想得明。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形象而生动,使感性与理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是我喜欢的文人;自从他叫苏东坡之后,就更喜欢他。因为他在黄州的城外东坡上自己垦荒种地贴补家用——那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和领悟而表现出来的隐忍、豁达和洒脱!

《题西林壁》,写于1084年春夏之交,苏东坡又一次被贬,从黄州去往汝州的途中。湖北到河南,一千多里地,乐观的苏东坡一边走一边赏玩大自然美景;路过江西九江。而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他当然不会错过。

庐山的西麓,有著名的西林寺,他就把这首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那时候,文人墨客在墙壁上题诗,相当于前几年景区内的石头上或树皮上写的“某某到此一游”,平常的事。

这西林寺的墙壁是如此幸运,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作,不只诗中有景,景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风景。

庐山,是南北走向,这里的“横看”和“侧看”就是从东面和西面看。从东面望庐山,是连绵不断郁郁葱葱的山岭;从西面观庐山,是雄伟险峻的奇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庐山不单单是一座山,而是群山的组合,光有名字的山峰就有171座,岗岭26座,壑谷20道。从各个方向看,当然会各有千秋,气象万千。

这就揭示出两个道理:

首先我们在生活中,看待一件事情,以为很简单,其实很复杂。许多时候,可能看到的只是表象,实则内里还有好多弯弯绕绕利益纠葛。所以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看透它的本质,才能事半功倍。

切忌先入为主、主观片面、以点带面、以偏带全。

其次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是不同的看法。做事情不要只从自身出发,而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又能分出两个杈,一是在交往中,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善解人意,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二是在竞争中,把自己当成对手,想其所想,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因为你处于事件之中。

因为身在庐山里,反倒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貌;如果你在远处,整个庐山都在视野之中,会看得更完整些。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为作为事情的主角,顾虑太多,患得患失,很可能就考虑不周遗漏了什么;很可能就主观意识太重忽略了什么。总之,感性的东西掺杂。

这时候,就该跳出去,以旁观者的冷静心态审视全局,才能做出对情势最有利的判断。如果自己做不到这点,就去请教一下好亲朋,看看他们怎么说,总结、分析、剔除、保留,不至于做出太错误的选择。

一首写景的小诗,却暗含人生哲理在其中,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最具有哲理性,你说是不是呢?

7

最具有哲理的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来自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定国即王巩,字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今广西宾阳)。王定国受贬时,其歌伎柔奴随行到岭南(岭,指大庾岭)。这首词写于王定国遭贬后自岭南归来,东坡与二人于汴京的家宴上相逢。柔奴为苏轼劝酒时,东坡问她是不是不习惯广南的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听后深受感动,写了这首词,刻画出一位不仅有姣好容貌也有着美好心灵的歌伎形象。

苏轼是“乌台诗案”蒙冤被贬、历经苦难又走出苦难的无辜受害者。他用此词表达了他们一起走过人生的阴霾、面临命运转机时的欣悦心境。

《当下的力量》书中提到,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关注自己的内心,随时随地体验自己的内心。其实也是让自己的内心安宁,体会到内心的存在。那么,在这一刻,你就拥有了当下,抓住了你能抓住的这一刻。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内心安住当下,都会觉得像是在自己的家乡一样美好。

这是一种修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那个禅修公案:风动还是幡动。一僧道:风吹幡动。另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六祖慧能道: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

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是我们这颗心在不断的跳动,所以才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现象。

让我们一点一点地去除虚妄之心,回归自性清净的状态。

此心安处是吾乡。

8

由《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文/木若水(辽宁)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的人生态度,谁人能比?不说别处,只一个“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人能够做到?用什么样的词语能够形容东坡的胸怀!但我始终觉得 ,苏轼宽广豪放的背后,也总是藏不住他的凄凉酸楚——东坡也是人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满的人!说他的大度,他的豪放,是装出来,的确有些为过;但他的豪放,他的大度确也掩不住他的凄凉,他的酸楚!不要只看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还要读出他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要只会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还要会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豪放的苏轼也婉约,婉约的东坡只是比别人更豪放些罢了!他的心里有他自己的、不轻易为外人道的凄凉酸楚,有他自己的、外人也无法帮他排遣的苦闷无奈。

不过,苏轼还真的算得上一个大男人,伟丈夫!只是我们要知道,大男人的背后也藏着脆弱 ,伟丈夫的内心也有着伤感,仅此而已。

9

我认为苏轼的《题西林壁》最具有哲理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过来就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从自然界存在的固定的庐山起笔,描绘了其在不同角度观看所展现的不同形状,来喻示人类社会的一切事情、行为的发生都与我们的视角有关。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与人对它的看法不同而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认真干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至于生活中的流短蜚长,闲言碎语,不要过分在意,不要过分计较才对。



为什么有的人豁达开朗,有的人斤斤计较,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两种人的结局,不用猜也知道。所以,我有一个观点:那些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人,一定过得很不如意,过得不如意就是生活对他的惩罚,我们就不要去谴责去怪罪了;那些豁达开朗襟怀坦白的人,日子一定过得舒服,这也是生活对他的褒奖,我们也不用去羡慕嫉妒恨。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是公平的。


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并不影响他的豁达开朗,不影响他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词人,这就够了。

为苏轼给我们这么多的精神财富喝彩!


感恩苏轼!

10

《题西林壁》阐述的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人无论看什么事都要多方位去分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因此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