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人记得样板戏吗?

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人记得样板戏吗?

2020-11-03 22:41阅读(61)

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人记得样板戏吗?:“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样板”及“样板戏”的叫法最早见于1965年3月16日的《解放日报》和1966年10

1

“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样板”及“样板戏”的叫法最早见于1965年3月16日的《解放日报》和1966年10月24日的《人民日报》。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的称呼”。

代表作品有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十七部作品。

样板戏当年有多火呢?

完全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经典唱段至今百听不厌。如果今天你到公园里走一走,仍然可以听到一些中老年人咏唱那些荡气回肠的唱段。样板戏传唱了五十多年,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唱,喜欢听,你可以想像当年应该有多火。

样板戏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她是中国戏剧的经典。

样板戏为什么被称为经典呢?

其一:它是五四文化的延续。五四运动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充斥舞台,为当时文化主流,人民大众迫切需要民主、自由和话语权。

其二:用毛主席的话来表述:“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登上舞台,人民大众当然欢迎了。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其三:样板戏只所以称其为经典,从剧本、演员和道具都是经历严格筛选,提炼和精心安排的。老一辈艺术家呕心沥血,心怀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的结果。

样板戏是无法复制的,它不但是需要艺术的高境界,还需要精神的高境界。它将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丰碑。

2

样板戏的确是经典,而且是几乎不可复制的经典!

样板戏是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集中全国优势的情况下成功的。无论其表现的政治正能量、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民间推广普及性、工农兵大众的乐于接受、乐于传播的程度,都达到了戏曲艺术的极致。

样板戏的成功,也是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要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受样板戏的带动,豫剧、黄梅戏、歌剧、舞剧,也创作出了符合新时代的剧目,不得不说是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推动。

至于要把功劳归功于谁?当然要归功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归功于领导者、组织者、创作者、演出者、拥护者、传播者,归功于毛泽东时代,归功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群众。

应该说,六七十年代以上的人,都熟悉记得样板戏,几乎每个人都可哼唱几句。如果现在稍加推广,相信很多年轻人也会喜欢。甚至会成为中国戏曲的救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倡导的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样板戏,也应该辨证唯物的去看待。好的、正能量的,需要我们去认可,去推广,去传播!







3

革命样板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经典,其艺术价值不容否定!歌颂的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弘扬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充满正义和正气,给人以精神力量!今天的社会最稀缺的就是这样的艺术精品!

4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江青亲自精心组织、潜心策划了一批“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后来人们简称为:样板戏。当年的样板戏,陆续为以下剧目和剧种。

??《红灯记》:现代京剧,根据《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三姓一家人”的抗日斗争故事。

??《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根据作家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反映解放战争初期,东北解放军进山剿匪的故事。

??《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海南岛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斗争生活。

??《白毛女》:现代芭蕾舞剧,根据贺敬之、马可等人的同名歌剧改编。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

????《沙家滨》:现代京剧,根据话剧《芦荡火种》改编。表现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龙江颂》:现代京剧,反映农村的生产斗争故事。

??《海港》:现代京剧,表现工业战线工人阶级生产斗争的故事。

??《平原作战》:现代京剧,反映冀中平原军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反映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故事。根据电影《奇袭》改编。

??《杜泉山》:现代京剧,根据《杜鹃山》改编,反映我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故事。

??当年的样板戏,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岁月悠悠,四十多年过去,至今欣赏起来,仍然心潮起伏,感人至深,久久回味!

5

样板戏创作非常成功。小时候我一点都不喜欢京剧,但却很喜欢样板戏,戏里的歌曲非常优美动听,不仅曲调旋律好听,而且歌词也情深意长,情意浓浓,常常听得入迷沉醉,听得多了,也能唱出很多戏里歌曲和背出很多片段台词。记得有次夜里很晚了,我躲在被窝里,手拿着一个很小的收音机,非常认真仔细愉快的听完整版交响乐智取威虎山,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交响乐智取威虎山,里面的曲调歌词,演唱者演奏者每个细节都处理的非常精致,听得出创作人员热情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兴奋时还忍不住跟着哼几句。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这么优美的音乐唱腔京剧作品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没人思考创作类似京剧作品呢。

6

时至今日,经常在公园里会有一些人在唱样板戏选段,各种晚会上也会出现有唱样板戏的节目。

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喜欢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可见得样板戏现在还是有人记得的。

至于说样板戏当年有多火?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保守点说,当年从5岁到75岁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乡地域,人人都会几句唱样板戏。

全国所有电台广播报纸杂志,天天都是样板戏。

如今什么明星也抵不上那个阵势,如果谈票房,那现在都是小儿科。

样板戏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为了引导人们向往革命的情怀,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步地排出了一些样板戏,严格地说能称为样板戏的只有八个。

最早提到“样板戏”是《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人民日报确定为样板戏的只有八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作品,是被称为革命现代戏。

至于说样板戏好不好?还要留给后人评价,只要50后60后还活着,样板戏就还会有人记得,那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7

正确的称呼叫革命现代京剧。

当时除了耳熟能详的八个样板戏之外还有吉正国,平原作战,舞剧沂蒙颂等共十几部戏。

革命现代京剧紧跟时代节拍,以普通话为标准,革新了慢节奏拖拉,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全民欣赏艺术。

现代京剧剔除了大量不能大众听懂的含有昆曲余音的台词道白,同时引入了西方管弦乐器,对传统京剧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改良,传承弘扬了京剧艺术的精髓唱腔。

毫无疑问,现代京剧的改良是极为成功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多次在国外知名音乐厅演奏。

现代京剧不能单纯看作文革产物,不能过于政治化,直到当下仍具现实意义,应该说,现代京剧的改良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方向,有利于京剧艺术的持续传承。





8

样板戏是遵照毛主席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精神而创演的经典之作。内容上一反旧舞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外国死人形像变为工农兵形像。无论是音乐唱词台词还是演员的表演动作形像等都很讲究,精益求精。其创作演出的目的就是教育人民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颂英雄学英雄,团结奋斗,憎恨敌人,教人向善,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当时的样板戏除了在舞台演出之外还拍成电影放映。全国许多地方还用当地的方语进行改编移植演出。因为其曲词优美动听且表现的是工农兵,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学校老师教学生唱,文艺宣传队表演唱选段,讲播喇叭上唱,人们饭后晚间也唱。就是现在那时的过来人大多还能唱上几段。而且在样板戏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许多文艺作品(如戏剧、电影、小说、故事、报刋、杂志等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化。这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创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9

想当年普及样板戏深入人心,谁家过年大堂屋墙面上没有贴过样板戏的年画,谁家没有几本样板戏的剧本书和样板戏的小人书,谁家没有过扶老携幼去影剧院观看过样板戏的电影,谁家老人孩子没有欣赏过大队、街道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样板戏的汇报演出,收音机、广播、报刊杂志,机关单位学校等,样板戏中\"高大上人物\"的影子无处不在,\"学唱样板戏,永做革命人\"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

样板戏虽然是特定年代的产物,但也是举全国之力演绎出来的戏剧界的经典之作,现在忆来我们如数家珍,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杨子荣、邵建波和李勇奇,郭建光、阿庆嫂和沙奶奶,乃至洪常青吴琼华,大春喜儿、江水英、柯湘、杨水才等等剧中人物,千家万户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戏中唱腔脍炙人口,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段,样板戏就是这么火,这种空前现象,实属罕见,天下少有。

我们几代人对样板戏是独有情怀的,终身难以忘怀的。可喜的是,样板戏的魅力不可小觑,现在众多年轻人通过网络逐渐认识样板戏,了解样板戏,认可样板戏,接受样板戏,从而喜欢上样板戏,大唱样板戏,当然也会永远记得革命样板戏的……

10

要说当年“样板戏”有多火,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有真切的体会。60年代中期以后,“样板戏”逐渐火起来(小编写过一篇”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有多“火”呢?我用“三个一”来说明:

第一个一就是。一个细节,。大概1970年1971年那个时候,我刚上小学,我们家几辈子都是农民,家里没有一个人有文艺特长,但是从学前开始,父亲经常督促我和哥哥学唱样板戏。那个时候,整个村子不论大人小孩儿,不论男人女子,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样板戏的台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按着有线广播小喇叭,小喇叭里每天定期播放样板戏。父亲经常让我跟哥哥跟着小喇叭学唱样板戏。并且还要我跟哥哥比赛,看谁样板戏唱的好。“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这些唱段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永生难忘。这个细节,可以很典型的反映出那个时代,样板戏是多么的流行,多么的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

第二个一就是,难忘的一句台词。样板戏中有许多经典的台词,大众化,口语化,简单好记,流传广泛。比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黄什么?防冻摸的蜡,怎么又红了?精神焕发”,“磨剪子来锵菜刀”,“老九不能走”,等等等等,这些台词红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红遍了村村寨寨,红遍了学校军营。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跃在我们的网络中,活跃在老百姓的语言中。从谢谢台词的生命力之强盛,可见当年样板戏“火”到什么样子。

第三个一就是,一个人物。样板戏刻画了一个一个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个性鲜明,形象丰满,鲜活生动,犹如一个个艺术丰碑,影响了几代人。喜儿白毛女,地主黄世仁,英雄杨子荣,开茶馆阿庆嫂,参谋长刁德一,红军洪常青,铁路工人地下党员李玉和,《林海雪原》少剑波,小白鸽,等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用一句歌词来形容,“”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比如,《白毛女》中,喜儿过年的情景,年关来了,喜儿家里一无所有,家徒四壁,地主老财黄世仁又来逼债,爹爹用仅有几毛钱,给女儿买了二尺红头绳,帮女儿扎起头发,“扎呀扎起来”。穷苦人家过年时苦中作乐,心酸日子,让每名观众陪着喜儿留下来多少同情的眼泪。穷人家的年就是这样过年的。这个情节,我多少年了,想起来心里就酸楚楚的,眼里还会噙满泪水。

这就是“样板戏”,这就是“火”了半个世纪的“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