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京剧界历史上,张四全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京剧界历史上,张四全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2020-11-03 14:40阅读(62)

京剧界历史上,张四全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张四全老师,有名京剧武生、京剧演员、京剧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美猴王”、以演美猴著称。话说只要提

1

张四全老师,有名京剧武生、京剧演员、京剧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美猴王”、以演美猴著称。

话说只要提起荧屏上的孙,人们自然会想到86版《西游记》,剧中扮演孙的六小龄童老师是一位绍剧演员,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孙戏”可谓独树一帜,一出《孙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之后,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实绍剧中的猴戏,正是脱胎于京剧猴戏的表演传统,张四全先生在京剧舞台表演了几十年,在他看来,要想演好猴戏绝非易事。

你比如说他是龙身、鹰眼、鸡腿,鹰眼的话主要就是看人,看这个演员在舞台上要有神,鹰呢,你看他要看上那兔子,他是盯住了的,才能够把兔子给捉住。所以说孙的眼神特别重要,所谓的练的话也就是练这个眼神,能够经常地凝视,让他凝视时间长一点,别那么经常眨巴眼,能够有神,这就是鹰眼;龙身子就是身子老得佝着,而且这两条腿老得曲着,他们那会儿一耗就耗一个小时,现在的人耗十分钟就受不了了,得耗一个小时你才能够有这功夫。有一选段是京剧《十八罗汉斗》中的选段,其中饰演主角孙的正是张四全,在京剧的武生行当中,扮演孙的演员与其他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演员一方面要表现出猴子的活泼灵巧,一方面还要有大圣的气派,这对演员提出了很别样的要求,也使得猴戏在京剧武戏中成为一门独特的表演技艺。

他觉得演猴戏呢,就比较过瘾,观众也爱看,而且又是他的特长,而且猴戏里头剧目又比较多,它的这个范围比较多,从《西游记》改编的,从石猴出世,一直可以演到西天取经。早在民国时期,京剧猴戏的表演风格就分成了南北两派,清末民初的郑法祥扮演的孙素以气势取胜,在演出中又不乏独特的技巧,被誉为京剧中南派猴戏创始人,而北方京剧界中的猴戏则以有名京剧武生杨小楼最为有名。南派的猴王郑法祥先生就是在三十五岁以后专攻猴戏,他有几句口诀,什么口如大泽,手握泰山,什么跺足雷震,一举一动,气宇不凡。他是那么一种大圣的那么一种演法。北方的猴呢就比较,就基本上按照杨小楼先生这个路子,北方猴基本就是在武生的这种表演上要加进去一些猴形,比如武生这膀子要圆,但是到猴就变成这样了,这武生应该是这样,到这个猴就得这样了,都得是这种,武生就是这样,猴就是这样,在武生当中加进一些猴形,而且要把孙的这个美猴王的美字要体现出来,从勾脸、从扮相,它的盔头都要很大气,所以说南北的这种演法,都不太一样,但是南方又特别注重于技,北方注重于气,他们又叫“南功北戏\",他自己是他觉得他自己个子比较高,比较适合于郑派的演法,因为毕竟他又是北派的这种路数,但是加进了一些南派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挑刀的,什么这些技巧,这些东西都是北派所缺乏的。

又有一段是京剧《金钱豹》中的片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四全通过在这出戏中的精彩演出赢得了戏迷们的喜爱,吸引他们的正是张四全展现出来的颇有特色的身法技巧。《西游记》大家伙都知道,都是以孙为主的,但是唯独这出戏是以金钱豹为主,他是一个妖王,以他为主,因为金钱豹他是有他的特点的,他是一个金钱豹,但是他是一个妖精当中的一个王,他(戏份)里头有很多的唱念做打,他有很多的技巧,而且张四全他这出戏里头,还有一个特殊的技巧,过去有旋子,三百六十度,过去(《金钱豹》中)没有,那么他在这出戏里头把它加上了,旋子三百六十度,下来以后接乌龙绞柱,还有就是正反旋子,他们京剧里头都要表现出一段技巧,那么一般的演金钱豹一直到后来现在,很多演员演都是旋子就是正旋子,那么张四全他是除了正旋子以外,还要反旋子还要回来。在京剧《金钱豹》的表演中,张四全使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活:正反旋子空翻,这项技巧在当时的京剧舞台上已经失传,张四全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1949年,张四全出生在一个梨园之家,父亲张盛庭毕业于有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家庭的熏陶,让张四全自幼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着父亲学戏,张四全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父亲的那句话,“要在梨园行里立足,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张盛庭)他就认为你要有“一招鲜”,你要做的东西别人做不到,这正反旋子是过去,在多少年以前他父亲他们那个时代的时候有人这样做,那么后来就没人练这功夫了,他父亲说你必须得把这个给我攻下来,这样的话你就是“一招鲜\",一提起张四全,嘿,正反旋子最棒了,他有一个特点,否则的话你怎么在北京站住脚,(反旋子是)小的时候他父亲拿左手给拽出来的,因为他们走旋子的时候,都要老师在腰里拴一个环子,完了以后就这么拽,拽一圈、两圈、三圈,那他父亲是左手给他拽出来的反旋子,右手给他拽出来的正旋子。在刻苦练功之外,学戏最吸引张四全的,就是能够登上舞台,1954年张四全刚刚五岁就迎来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他父亲带着他们上本溪演出去,《哪吒闹海》其中有两个水族,就是哪吒到海里洗澡的时候,一个螃蟹,一个小王八,他演那个小王八,就是他师兄演那个螃蟹,,他那会是十二岁还是十三岁,张四全才五岁,他一上去以后喊,兄弟出来,他那是第一次上台,那一上台,他一上去就傻了,他一看台下有那么多脑袋,但是他一点儿都不怵,他这一上去观众就受不了了,你看他上去那么一个小不点儿,五岁嘛,完了还得念词,尖尖、尖尖贝儿圆,我中朝每日在沙滩,有人问我的名和姓,五百年前王八大仙。哈哈哈哈,底下就受不了了,然后呢两个人一块,哥什么事,兄弟今天是咱们俩值班,咱们到海滩上走走,好走着,走一个圆场,兄弟我先下水了啊,他先下水,他走一段技巧,翻一跟头,然后瞧我的,张四全他下水,他那会儿走什么啊,爬顶,就是那个倒立,爬一圈在舞台上,这观众就受不了了,五岁小孩爬一圈顶,完了变成下腰,再下腰再爬一圈,完了脑袋顶在地下,“一盆花\"他们叫,再加上一圈旋窝,那底下都炸了,最后一亮相,这是第一次在舞台上演,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京剧院成立了京剧学员班,张四全的父亲张盛庭被聘为学员班的教师,十二岁的张四全跟随父亲来到了北京,当时的北京京剧院汇聚了一大批名家,其中不仅有被誉为“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还有谭派传人谭富英,花脸名家裘盛戎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这些名家大部分出自富连成,与张四全的父亲张盛庭有着深厚的同门之谊。北京京剧团的那几个团长,都是他父亲的师兄弟,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那两个是他爸爸师兄,裘盛戎是他爸爸的师弟,他父亲一听说那有这么一个学员班,然后就带着他们就去找马连良马先生去了,说师哥我有一个儿子,想进您这学员班,马先生说,那让我们瞧瞧你这孩子怎么样,完了就跟谭先生还有裘先生一块,赵燕侠、张君秋,就把大幕拉上了,在舞台上把大幕拉上了,然后后面有四张桌子,马、谭、张、裘、赵,五张桌子,五个团长,完了其他人都坐在地下,坐在那个地毯上,像什么谭元寿、马长礼、杨少春他们这些年轻人,他们当时是年轻人,完了他一个小孩站在中间,他爸就说,那什么,耍圈,耍乾坤圈,耍叉,耍枪,耍锤,耍九节鞭,然后翻跟头,正反旋子,翻虎跳前扑,翻小翻,翻完之后当时他们那些人所有人都看傻了,因为他们等于是在北京待着没见过有这么点儿的小孩,会这么多的功夫。靠着多年的勤奋练功,张四全得到了这些梨园名家们的认可,他顺利地考入了北京京剧院学员班,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成了当时学员班中的当家武生演员,两年之后,张四全被分配到北京实验京剧团,成了一名正式的京剧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京剧传统剧目重获新生,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改编自传统名著《西游记》的神怪戏,张四全所在的北京实验京剧团排演了《十八罗汉斗》,当时张四全为了演好孙,还特意找到了素有“北猴王\"之称的京剧武生名家李万春。李万春先生在晚年的时候,他演这个《闹天宫》的时候,张四全跟了他几年,他觉得他挺有特色的,他把这个猴戏的东西也总结了一套经验上升为理论,你比如说他是龙身、鹰眼、鸡腿,浑身要三道弯,不正面对观众,他老是侧面对观众,他身上老是那三道弯,而且这眼睛要跟龙一样,要跟鹰一样,鹰眼,盯着什么都跟鹰眼似的,龙的身子这种倾斜度,走起路来要跟鸡似的。张四全通过钻研李万春先生表演猴戏的特点,渐渐地摸出了门道,然而《十八罗汉斗》在长安大戏院首演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让张四全的舞台生涯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机。

就在舞台上演出,完了他从上面这个铁门槛下来以后,从炉子里出来以后,拿出金箍棒就开始耍,观众的掌声,那个时候的金箍棒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金箍棒都是藤子,上面缠银皮,那个好使有弹性,他们那会儿演,金箍棒都是铜的,上面镀电镀,所以是一根铁棒子,或者叫铜棍,或者叫铁棍,是镀的那个电镀,没有弹性但是比较重,没有现在的这个好耍,那就看功夫了。那天就在那儿演出,也就耍到这儿了,自己还挺美的,啪一下就别腿上了,这棍就出去了,这棍一出去,就跟扔了一个炸弹一样,台底下,轰,他当时都傻了,那棍怎么出去了,他一看,楼上的人都站起来往下看,后排的人都站起来往前看,完了就眼瞧着金箍棒就穿过了第一排就到了第二排,正是到他们老师跟前,他们老师,啪一下,就把这根接住了,张云溪老师,接过来以后一调转这棍头,啪,一个钓鱼儿又扔上来了,他啪一下就接着了,这个时候锣鼓都没断,他一看,老师说接着耍,接着就耍上了,最后一亮相,哗,观众一看,大伙一看,认识张云溪老师,结果整个那场演完,就接着往下演,等这台演完了,张老师上台了,他说哎呦先生您瞧我今天这,没事,没事孩子,今后注意,千万别那什么气馁了,这是给你一个教训。第二天《北京晚报》就登出来了,金箍棒脱手飞台下,张云溪化险为夷。《北京晚报》,就登出来这么一篇文章,说张四全是因为天热手上出汗,棍飞到台底下,让张云溪老师把它给接住了。张四全的这次失误,险些酿成一次严重的舞台事故,在当时的戏迷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时至后来,张四全对当时的情景依然念念不忘,这次经历也提醒着他业精于勤,舞台上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