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

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

2020-10-12 16:00阅读(81)

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西厢记》的成就,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西厢记》史无前例地用戏剧手法描写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不同于

1

《西厢记》的成就,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西厢记》史无前例地用戏剧手法描写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不同于以往以男人为中心的诸多“始乱终弃”的悲剧作品。在那漫漫的封建长夜里,犹如一道闪电把封建卫道士们震的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回过神来赶紧把《西厢记》列为禁书,但因为它巨大的魅力,无法阻止其在民间的流传。连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忙着偷看,足见其影响之广。《西厢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新的爱情观,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

《西厢记》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通篇词句文采华丽,用词考究,读起来余韵醇厚,满口生香,描写人物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剧中人物各具特色,符合人物身份和时代特点。如老夫人的顽固势利、老辣深沉、忘恩负义,张生的恃才放旷,痴情风流,崔莺莺的欲迎还羞,胆小娇懦,小红娘的机敏刁钻,大胆仗义,都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另外,本剧以张、崔二人的爱情发展为主线,精心安排组织事件,逐层发展,环环相扣,把剧情推向高潮。剧中一语一幕都深深撞击着读者的心弦,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2

\"西厢记\"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接触到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封建社会中青年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式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壁垒的森严,青年男女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很自然地会产生这种爱情。从佛殿相逢到墙角联吟之后,张生和莺莺就真诚地相爱了。他们互相愉悦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倾慕的是彼此的才华。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然吸引,没有考虑到门第和财产。这是

当事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家长专横的强制。显然这是和封建礼教的要求相违背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承认青年人有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权力,而要由家长来包办,形式上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里是讲究门第的高低,计较财产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双方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张生是一个\"白衣秀士\",虽说先人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止留下四海一空囊。\"莺莺是相国的小姐,他父亲在世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有着赫赫的身势。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异,而且莺莺曾经由相国许配给郑尚书的长子郑恒为妻,因此他们俩人出于自由意志两厢情愿的爱情,就必然和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发生剧烈的矛盾。

\"西厢记\"就是描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之产生,发展,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而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在剧本中所展开的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愿望。他鼓舞了青年人为切身幸福而斗争的勇气。

\"西厢记\"较好地塑造了几个正面的人物形象。张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诚恳,热情和浓厚的书生气,他对莺莺一见钟情之后,便进行了热烈的追求。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解普救寺之围,救莺莺脱险。中状元后,仍爱着莺莺,这是优良的品质。

莺莺是个温柔,深情的贵族少女,自从见了张生,爱情的种子在她内心萌芽,她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走向坚定,果决,勇敢和反抗的道路。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夷,这样的观点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红娘是一名婢女,她泼辣,机智,爽朗和见义勇为。有了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才获得成功。他在剧中是最吸引人的,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总之,\"西厢记\"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往往都是以爱情悲剧打动人心,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然而,《西厢记》却以其独特的喜剧艺术成为经典之作,直至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1.《西厢记》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喜剧作品,是“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元稹的《会真记》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成为一部最富于思想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是那个年代第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优秀作品。

我们在读《红楼梦》时看到,曹雪芹曾让他笔下的主人公宝玉、黛玉读《西厢记》,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郭沫若在《文学评论》中曾称赞这部作品:“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歌、纪念塔”。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也评论说:“《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于它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

《西厢记》突出描写了张生和莺莺爱情的产生、发展、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斗争,并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王实甫在剧本中开展的剧情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剧本中对封建势力的代表——崔夫人作了有力的揭露,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势力所作的斗争,作者通过对崔莺莺、张生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展现了对美好爱情达观超前的展望,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

2.《西厢记》生动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

作者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等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通过不断的剧情演进和冲突,把他们心中的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作品通过惊艳——月下联吟——道场上传情——老夫人赖婚——题诗约会——私下结合,塑造了一对反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艺术形象。

《西厢记》中对人物刻画最细致、最深刻的是莺莺。她是相国府一个娇媚的千金小姐,一个漂亮的大家闺秀,她性情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作者详写了莺莺的美,既没用羞花闭月的陈词,也没用那种令人神魂颠倒的惊叹词句,反而使崔莺莺美的不得了,让人回味无穷。

莺莺在佛殿和张生相遇,对张生来说是“惊艳”,只见她眉目清秀,莲面生春,有倾国倾城之貌,张君瑞一看到崔莺莺,瞪着色迷迷的眼睛,流着哈喇子唱了一段:“颠不喇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庞儿真罕见,则着我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向半天”。于是便一见钟情。而她见了一个陌生青年男子,竟然也表现得那样情不自禁,看到张生不但没有回避,而且手持鲜花,谈笑自若。在当时封建礼教森严的氛围中,是少而又少,不可多见。她虽被红娘催逼离开,但又不肯急走对张生恋恋不舍。由此可见,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表现得十分大胆。

“月下联吟”充分表达了她对张生求爱的态度。一方以诗求爱,一方答诗定情。只见张生吟道:“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道:“好清新之诗”,表现了对吟诗者的倾慕。不仅如此,还大胆地依韵而作:“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大胆地接受了对方的爱情。

“闹道场”一幕,竟成了二人相见约会的场所。他们利用超度先人之机表达爱情,并且深深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无处诉说,无法排解:“神回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经过这次唱诗交心的初恋之后,一个相思病,一个病相思,再加上一个乐于助人的红娘牵线,他们的爱情终于成熟了。

“老夫人赖婚”,对莺莺是一次沉重打击,然而她与张生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不仅扑灭不了,反而在母亲赖婚后燃烧得更旺。她决心为追求自由爱情迈开大步,付出代价。极度伤心之下,她把心交给了张生。多亏红娘有计,他们月下相逢,张生弹一曲《凤求凰》。二人感情越深,莺莺表面行动越矜持,听琴时她说:“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迫切希望两人能走到一起。可是迈出这一步是不容易的,这反映了莺莺追求爱情和恪守封建礼教思想的矛盾斗争。她是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刚强的叛逆者,又是一个矜持的怯懦的贵族小姐。尽管她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情之火,但表面却仍是一个深沉幽静的闺中女子,这便是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形象。

崔莺莺的内心苦苦恋着张生,私下约张生前来,却又不认账,把他赶了出去,行动上一再反复,内心特别纠结痛苦,她不能不考虑私下行动的后果,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少女在追求爱情尤其是在暗许终身的情况下,都是被封建礼教和家教绝对不允许的,会受到严重的社会条件制约,莺莺这一“反叛”形象的真实性和社会意义也就在此。当她得知张生为她而病入膏肓时,便毅然决然地与封建礼教决裂了。在红娘的帮助下,她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叛逆者的道路,在未有媒妁之言的前提下,与张生无媒而婚了。自由爱情战胜了封建礼教,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莺莺虽是深闺佳人、千金小姐,但情真意坚,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因而成了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红娘是作者塑造的又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她热情大胆、聪明活泼、见义勇为、光彩照人,是一个举足轻重、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她从正义感和同情心出发,促成了二人的结合。当老夫人拷打她时,她不但不惧怕,勇敢地为小姐辩理,并且理由相当充分:“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了老夫人,使老夫人不得不应允了小姐的婚事。“红娘”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当代生活中穿针引线、成全男女婚姻的代名词,人们一提“红娘”,都会和美好的姻缘联系起来。

3.《西厢记》具有文辞华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清丽,诗意浓郁,正如有人评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花已经很美了,再有美人在其中,真可谓美极了。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语言妙语连珠,充满了个性。

作者抓住了《西厢记》曲文中的艺术特色,描写一对文化素养相当高的才子佳人的爱情,用了华丽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完全符合人物身份与口吻。《长亭送别》是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如张生在老夫人的逼迫下进京赶考,莺莺等人在长亭送别。她以身相许,以泪相送,以心相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整支曲子华丽优美,如诗似词,又感情绵绵,婉转动人。用一系列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点染出一幅萧索悲凉的深秋季节的图景。意境悲凉又不失优美,衬托出莺莺的离愁情绪,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因景生情,把经霜的红叶联想成离人的血泪染成,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染”字、一个“醉”字同时并用,既写出了神态又写出了颜色,串起许许多多联想,并使枫叶人格化了,浸透了浓烈的别恨离愁,真是以景写情、精妙绝伦之笔。又如:“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已成灰。”这段唱词,不仅文词优美,感情凄切动人,而且把一个贵族小姐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语气符合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点。莺莺离别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琴时流下的泪水还要多。纵然马上就有千里之别,现在还是饮下这一杯送行的酒吧。可是这酒又怎能畅饮啊,彼此的心早已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早已成枯木死灰。

“长亭送别”以十分优美的语言创造了美妙的意境。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别离时无微不至的体贴,从而体现了一种真挚、缠绵、婉转之情,这情感又被一位美丽多情、如痴如醉的女性在别离宴前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张生的唱词显得明朗、热烈、诚挚,红娘则俏皮、犀利、直爽,而莺莺的曲词深沉、蕴藉、典雅,说明作者驾驭语言在多语境下的高超能力。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如“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词有曲的韵味,而又异于诗词,如“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使用对仗,简练、准确。把古典诗词中有生命的词句与日常口语熔为一炉,提炼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还善于融化前人诗词佳语名句。如“多情却被无情恼”,即用苏轼《蝶恋花》词中原句,以写张生“闹道场”之后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雨打梨花深闭门”,则用秦观《忆王孙》诗原句,以写莺莺“闹道场”之后的相思之苦。

作者注意曲词的锤炼,常用夸张、比喻、排比、叠词、叠句等各种手法,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凄凄惶惶,加以精心重叠,一气贯注,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缠绵的心情。

4

我国戏剧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的歌舞、汉魏的百戏、隋唐的戏弄,发展到宋代的院本,表演要素日益完善。直到金末元初,文坛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开放氛围中出现了变革,叙事文学逐渐形成表演故事的载体,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合一起,形成了戏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中,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代表的戏剧成就最高,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夺魁,一锤定音”的崇高文学地位。本文欲从《西厢记》的故事创新、戏剧冲突、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部作品为何能够被誉为元杂剧最高成就。

故事创新:体制的突破与题旨的改造,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和张生恋爱,却被张生抛弃的悲剧故事。金元人董解元根据这一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也把故事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而董解元强调把莺莺的与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

但在王实甫笔下,这对男女是一见钟情,两人是因“情”一发难收,并未贴上“报恩”的标签,王实甫认为男女之间因为爱情相互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情应该是被人祝福,得到肯定的,如他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中写道:

谢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由宋入元后,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束缚松弛,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开始自觉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而王实甫也正是着眼于社会大众对“情”的追求愿望,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胆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明确主张,这是以往作家未敢提出的观点,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此外,作为戏剧的《西厢记》改变了元杂剧以往的结撰和表现方式。以往的元杂剧均是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折均由一个角色来主唱,辅唱的角儿少之又少。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却有五本二十折,像是由多个杂剧剧本串联起来演出的故事情节,每一本的结尾均有“题目正名”来暗示故事情节的转折性,又有专门的尾曲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最特别的是每一折中的主角是都是混唱,如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的第四折中就出现了角色混唱:在张生唱了许多曲之后,莺莺唱了【锦上花】红娘唱了【么篇】这种多角表演的方式突破了杂剧的规矩,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戏剧冲突:相互制约的两对矛盾起伏交错,推动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中写了两组矛盾冲突,一组是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另一组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三者之间的性格矛盾,这两组矛盾一主一辅,起伏交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对封建门阀观念、封建势力的批判表现的淋漓尽致。

剧本一开始,就将莺莺和张生的相遇安排在了佛寺,正值服孝期间的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坠入爱的旋涡。而当莺莺的侍女红娘得知后,十分清楚这种爱情不会得到“治家严肃”老夫人的祝福,这也就意味着要和封建势力发生矛盾冲突。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可莺莺并未听从劝服,反而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与张生暗通消息,当老夫人得知此事的时候,便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如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二折中,老夫人开始拷问红娘,小姐的私事时,红娘说道: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建区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

老夫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遵从儒家礼教,在张生用计击退孙飞虎后,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兵退以后,老夫人赖婚,不愿意将小姐嫁给张生,红娘摆出“孔孟之道”将男女之情与封建伦理的冲突,解释的妙不可言,这是封建势力与进步势力的矛盾激化,属于第一组冲突,剧本由此出现了戏剧高潮。再之后,酬简、拷红、争婚的高潮又一个接一个出现,生成了剧本高潮。

而第二对矛盾冲突体现在三位进步势力之间的关系中,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需要由红娘进行牵线,莺莺是大家闺秀,身份高贵,自然放不下身段去求红娘来帮忙,所以她挖空心思,生出许多“假意”,对红娘遮遮掩掩;对于张生,她虽然非常喜欢,却又放不下女性矜持的传统观念,于是,莺莺内心与行为之间有着真假矛盾挣扎。而红娘作为牵线人,她一方面同情小姐爱而不得的悲惨,另一方面又埋怨小姐对她耍滑头,害怕“消息踏着泛儿”,被小姐倒打一耙。而张生更是一边爱慕莺莺,一边又猜不透莺莺的心思,常是束手无策,绞尽脑汁。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围绕着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展开,涌现了许多激烈的矛盾冲突画面,环环相扣、起伏波荡,扣人心弦。封建势力与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激烈的,勇敢的,而青年一代内部之间的矛盾却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担忧性,这也正是矛盾斗争的深化,这种反抗性的突破更显得有力度。

人物的塑造:本色当行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力塑造了个体形象

在戏剧中,语言是赢得读者需求的关键因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根植于读者的需求,熟练的驾驭语言的动作性,善用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个性化。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唱词,来展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为人物特点的形成添砖加瓦。

同为男性,张生饱读诗书,语言更为文雅,而郑恒虽出身名门,但缺乏教育,其语言略显粗鄙;同为女性,莺莺是大家闺秀,张口即来便是婉约诗词,而红娘作为丫鬟,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语言却显得鲜活泼辣,极具市民色彩,这种语言的变换使读者一听、一看便能辨别出是谁在表演,如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中,莺莺唱道: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作为崔相国府的千金,在父母的教诲下读了些诗书,她的语言中继承了唐诗宋词的婉约韵味,经常看到莺莺出口成章,吟诗赋词,充满了贵族名门的知识涵养,使读者读起来满口生香,盎然无限。

此外,《西厢记》中的语言极富有动作性,使读者一看剧本,就能联想到角色的动作,如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一折中写崔莺莺托红娘给张生捎信儿在晚上约会时,刻画了张生焦急等待的模样,作品中写道:

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居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则道似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意悬悬业眼,急攘攘情怀,身心一片,无处安排,则索呆答孩倚定门儿待。越越的青鸾信杳,黄犬音乖。

在王实甫笔下,语言的描写往往能够勾勒出极简的风水自然景色,主角自动走入角色,伴随着时间的流动,人物也开始细致的表演起来。这一折中,正是描写了张生和莺莺约定好见面,作者便勾勒出一幅“月夜美景图”,看似十分静谧,但张生却显得十分急躁,“身心一片,无处安排”是心理上的焦灼;“意悬悬”、“急攘攘”是行动上的焦灼;而“倚定门儿待”凸显出了神态上的焦灼。这一连串的动作与景色对比,既有自然的意趣,也有人物的盎然,如此读来,真的让人意犹未尽。

《西厢记》中的的文笔生花,语言活泼中流露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又体现了元曲俗文学中的俚语、俗语的生动形象。王实甫善于将唱词与演员的形体动作结合起来,使演员惟妙惟肖的展现故事情节,又推动演员在舞台上动起来,让人物的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在语言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西厢记》的种种创新,对后代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品的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它突破了元代戏曲四折的创作体制,又改变了作品题旨,对社会宣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还在戏剧冲突上安排了环环相扣的激烈矛盾,写出了青年男女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的现状,是对人自觉意识的呐喊;更为重要的是,被誉为“戏曲语言巅峰”的《西厢记》将人物特色通过语言展露出来,更赋予语言动作性,塑造了人物个性,堪称是杂糅了戏曲的创作精髓,也正是这种立体多样、深沉厚重、意蕴深远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元杂剧最高成就代表。

作者:蔡小记

5

王实甫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写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元代戏曲的最高水平。

那么,它好在哪儿呢?

一、它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艺术形象。

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张生,一个穷书生,偶然在僧庙遇到贵族出身的崔莺莺与家人一起到庙中为父亲料理丧事。二人一见钟情,但在封建社会婚恋不自由,男女婚姻权利掌握在父母手中,他俩爱情受崔莺莺母亲,重门第观念的老夫人重重阻挠,最后张生考取状元才得以完婚。张生,崔莺莺身上除各自独具特点外,二人最突出特点都是对爱情专一,都是痴情者的形象,自见面几次离开后,彼此强烈思念对方,双方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他们的爱情几经波折,好在最后\"天下有情人的终成眷属”。

红娘是剧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贵族小姐崔莺莺家中的丫头。她虽地位卑微,但活泼可爱,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富有同情心。对成就张生崔莺莺婚姻起到很大作用。在张生与崔莺莺婚姻出现困境,是她凭智慧使矛盾得以解决。在旧社会封建思想的压制下,她帮助崔、张二人冲破封建思想的阻隔,为他们送情书,出主意。并敢于指出老夫人背信弃义行为,说服老夫人默认二人的婚事。一位下层人物,居然塑造得的惹人喜爱,光芒四射!

二,剧情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得知张莺莺才貌出众,仗权势的张飞虎想抢亲,老夫人许诺谁能帮助她们家解除危机将女儿嫁给谁,张生帮助出主意,最终化解危机。他想着美梦马上成真,没想事后老夫人违背承诺只让他与女儿以兄妹相称。这时红娘出来帮助他们说服老夫人默许了他们的婚姻,可当张生取得功名回来途中,中间又遇到老夫人侄子郑恒骗婚,而后骗局被揭穿,最终张、崔完婚。可谓悬念迭起,情节曲折生动。

三、形象生动的诗词语言。

比如最让深刻的“长亭送别”开头段的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起,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张生与崔莺莺长亭离别时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致,又烘托人物当时柔肠寸断的心情,非常感人!

小结:以上三点我认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好之处。友友们,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