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历史上梅兰芳先生生前琴师姜凤山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历史上梅兰芳先生生前琴师姜凤山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2020-10-10 19:20阅读(65)

历史上梅兰芳先生生前琴师姜凤山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姜凤山先生,有名京剧琴师,有名京胡演奏家、为梅兰芳拉琴十二年,是梅兰芳先生生前的专用琴师,有张老照

1

姜凤山先生,有名京剧琴师,有名京胡演奏家、为梅兰芳拉琴十二年,是梅兰芳先生生前的专用琴师,有张老照片是梅兰芳1959年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的剧照,姜凤山老人将这张照片一直珍藏着。当年这初《穆桂英挂帅》的唱腔曲调的最初版本,还是姜老先生设计的。哪个唱原板,哪个唱慢板,哪个唱摇板,哪个唱散板,哪个唱二六,他都想到了,他就唱,那时候他没有录音机,还不时兴录音机呢,还没有,都在脑袋里装着,大致写一个工尺谱。

有一影像是梅兰芳六十五岁时演出的京剧片段,一个男人到了六十多岁,还能出神入化地演绎一个女人,还能让世人无不赞叹,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与梅兰芳共度的那十二载,姜凤山后来依然是津津乐道。就看梅先生漂亮,没见过那么漂亮的人。梅兰芳先生八岁学戏,十岁登台,他逐步创建的梅派京剧深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但梅先生舞台上优美的身姿,因为战乱也曾一度难觅踪迹。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梅兰芳再次焕发了艺术光彩,不久后,梅兰芳受邀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周总理给梅先生写信,让梅先生回北京,这么着,后来梅先生就到北京来了,周总理接见。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周总理同每一位代表握手,还向梅兰芳敬了酒,之后,梅兰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并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和中国京剧院院长,再后来,周总理与梅兰芳曾有过一次谈话,希望梅兰芳能够重新成立剧团,为新中国的人民群众表演,可此时的梅兰芳因八年抗战时期蓄须明志,不曾登台,再加上解放前的四年里也只是唱了很少的几场戏,多年的罢唱,他的嗓音降低了许多。例如唱《四郎探母》,“你在后宫”现在都唱高调的,“乔改扮”都唱这个调,但他嗓子不灵,他会唱,“你在后宫乔改扮”,都这么唱了。梅兰芳的嗓音,要想恢复到过去的高度和精准度,需要加紧练习,行内话叫“吊嗓子”,而京剧演员“吊嗓子”离不开琴师,在梨园行里,琴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优秀的琴师在为演员伴奏的时候,依据剧情的需要,随着演员的行腔来调动琴音,与演员同步营造舞台气氛,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琴师还要施展伴奏技巧,掩饰演员在演唱时意外出现的瑕疵,而这一次,辅助梅兰芳“吊嗓子\"的琴师正是姜凤山。

一开始“吊嗓子”时候,他一听,跟“小翠花”一般高的调门,挺矮,姜凤山他用那个二簧给他拉西皮,那时候他们叫小工调,拉二簧,也就A调吧,定A调,他用那个给他吊嗓子,吊那么十天半个月,姜凤山听着有点冒,他一想他嗓子是不是出来点了,他又给长一点,还是吊嗓子,吊了一个多月,还冒,他梅兰芳问他,这调门是不是长了,姜凤山说早就长了,一点一点长,因为这演员啊,怕,因为他姜凤山唱过戏,说拉二胡给长了点调门,跟着嗓子就紧张,长调门儿了,唱得上去吗,他就紧张,你就不告诉他,一点点地长,后来长(zhang)的差不多了,现在来说呢,能长到降E调。几个月时间下来,梅兰芳又找回了那清新悦耳的腔调,他开始筹划重新成立剧团。周总理让梅兰芳成立“梅兰芳剧团”,请肖长华、姜妙香、刘连荣、王少卿、俞振飞,还有他姜凤山在内,姚玉芙、李八爷(徐兰沅)全找来,开一小会,在家里,成立“梅兰芳剧团”,这样“梅兰芳剧团”算是成立起来了。

在新中国明媚的春光里,梅兰芳率领剧团巡回演出,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姜凤山也随同剧团一起外出表演,亲眼见证了民众对梅兰芳的喜爱。那时候长春、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佳木斯、四平、吉林都去过,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火车上也唱,他们剧院经常包车,包一辆火车(一节车厢),都是梅剧团的人,这人知道啊,梅兰芳在那车厢呢,那个站长就去了,梅先生,挺客气的,你能不能唱一段,大伙希望让唱一段,可以不可以,可以,给我(走)拿上胡琴,咱们唱一段去,火车上不是有那个播音间吗,梅兰芳站里头,姜凤山他站着拉琴,车厢小啊,没座,他就站着拉,拉完就鼓掌欢迎啊,哎呀。1956年,剧团巡回演出来到了梅兰芳的老家江苏泰州,在梅兰芳一行人到达的那个中午,泰州城的全城老百姓几乎都到大街上来迎候这位戏曲大师。那不得了啊,姜凤山后来回忆说道,后来也是有人真想看梅兰芳,我就看到梅兰芳一场戏死了我都不冤了,就这样,后来梅先生也知道了,有一天唱“义务”戏,不在剧场里,在广场唱的,大伙儿随便听,在广场里,人山人海,姜凤山记得清清楚楚,有一个老头儿,不能走路,趴着,这两个腿还搁木头板上,趴着去看梅兰芳演出,演完戏了,他就找他,姜凤山说您这样还来看戏,“我看完他,我死了不冤了”。就这么一句话。

那一天,伴随着姜凤山演奏的琴声,梅兰芳空灵、高远的唱腔响遍了广场内外,回荡在泰州小城的上空。梅派京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梅兰芳对京剧改良的不懈追求,因此人们总能在梅兰芳的舞台上看到或听到妥帖而又新鲜的元素。二胡在京剧中的使用,就是梅兰芳倡导的,这件事发生在1923年,那一年,梅兰芳排练《西施》,尽管当时的琴师徐兰沅的京胡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但梅兰芳总感到旋律中缺乏一种柔曼的意味,于是,人们依次把能找到的乐器和京胡一起合奏,最终由梅兰芳拍板选定了二胡,当时排练《西施》,当时排练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徐先生,徐兰沅先生京胡,王少卿二胡,拉出音来跟梅先生嗓子合适不合适,是配合他嗓子的音色,就为这音色配的二胡,那时候北京没有用二胡的,北京只有梅兰芳用二胡,后来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加上二胡了。1923年,梅兰芳成功地将二胡融入到了京剧《西施》之中,而这一年也正是姜凤山这位日后梅兰芳的专用琴师出生的年份,姜凤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出于对京剧天生的喜爱,八岁那年,他开始在文林社学习花脸唱腔表演,在那里,他一边学戏,一边参加演出,正是在学戏期间,姜凤山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他在文林社学戏的时候,梅兰芳正唱戏很红呢,有一次梅先生唱《太真外传》,他有一场翠盘舞,挺新鲜的,挺大的翠盘,这高力士跟杨玉环在上边舞蹈,翠盘上都是五色的电灯泡,他看挺新鲜的,他梅兰芳要干嘛,要借人,借着学生,唱着翻跟头,那是第一次见着梅先生,那时候就是小孩嘛,也没有什么感觉,就是看梅兰芳梅先生漂亮,没见过那么漂亮的人。

也许因为年龄尚小,姜凤山第一次见到舞台上的梅兰芳时,除了觉得梅先生的扮相漂亮,其它的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可他与梅兰芳两年后的第二次见面,都让姜凤山和姜家人都刻骨铭心,他们这科班上哪,上温州演出演的挺红,从天津到武汉,后来又到温州,在温州那现在说就叫资本家吧。看他们这帮孩子都挺好,就把科班收了,这等于把他们卖了,梅兰芳听说了,不行,把孩子们得赎回来,梅先生拿了一笔钱,后来他也听说,尚先生也拿了一笔钱,尚小云,就把他们赎回来了,赎回来以后,第二次见面,就是他们上梨园工会,这帮孩子全给带到梨园工会,见着尚先生和梅先生,家长嘛,给梅先生道谢啊,花钱了。这是第二次见到梅先生。

梅兰芳为戏班孩子们赎身这件事,发生在1937年,就在同一年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战乱中,梅兰芳携家眷赴香港,之后,梅兰芳于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虽然1942年夏天,他又由香港返回上海,但对外还是闭门谢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才又一次回到北京并成立了“梅兰芳剧团”,而在1937年到1949年这十二年中,姜凤山的从艺生涯也发生了许多变化。1942年,姜凤山因变声后嗓音失声,而不能再唱戏,只好转行学习拉胡琴。

嗓子是根本,也唱不了了,怎么办,他还有一个义父叫马德成,那候时他常跟马先生“吊嗓子\",他家也住茶儿胡同里头,姜凤山十三岁他就会拉胡琴,他父亲有个破胡琴,他在家自己弄,听唱片练胡琴,他这么练出来的。后来他这义父唱戏,就不用别的胡琴了,就他上台拉了。那时候,学习乐器也要拜师,姜凤山经人引荐,拜在了杜奎三门下,杜奎三正是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的得意门生,徐先生徐兰沅给他说字,嗯……就说字,他当时跟他说,他记一辈子。告诉你一个字你拉一个月,一共七个字,合四乙上、尺工凡六,就拉这几个字,就是1、2、3、4、5、6、7、1(哆来咪发索拉西多),现在说法,告诉你拉这些字,嗯…就拉这些字,天天拉这些字,他回家他也拉这些字。徐兰说原是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当1949年梅兰芳再次回京开始“吊嗓子\"的时候,正是徐兰沅把姜凤山推荐给梅兰芳的,而此时二十六岁的姜凤山已经出落成一名优秀的京剧琴师了。他与梅兰芳的配合相当默契。他一傍角儿,那个角儿就满意,因为什么,琴师得会唱,因为姜凤山他本身会唱,他一拉琴,人唱的舒服,演员都满意,因为你怎么唱我怎么拉,绝对严丝合缝、风雨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