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可以分享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吗?

可以分享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吗?

2020-09-16 00:00阅读(70)

可以分享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吗?:推荐两本书《厌女》。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颇多迷惑:罗志祥为什么这么渣?为什么N号房的人渣贬低

1

推荐两本书《厌女》。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颇多迷惑:


罗志祥为什么这么渣?

为什么N号房的人渣贬低女性能说出“流月经的东西”这么恶毒肮脏的话?

为什么存在夜店“捡尸”现象?

为什么鲍毓明身为律师还胆敢性侵未成年少女?而且此事曝光后,竟然有一堆人洗地?甚至财新的女记者也为鲍毓明说话?

为什么全球各地都有重男轻女,就业歧视,荡妇羞辱,一夫多“妻”的问题?

为什么权势性骚扰、恋童癖、性犯罪、战争性暴力无处不在?

……


下面来谈谈这本书。


2015年,被誉为日本战后7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上野千鹤子,针对日本当代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写就了《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


01 厌女症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男性对女性的蔑视,以及女性的自我厌恶。也延伸为对女性化、女性倾向,以及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和意义的厌恶。


这个概念虽然是由日本学者提出,但并不是日本特产,而具有普世意义。书中谈到的许多日本社会现象,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找到踪迹。


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过这些念头?


男性版:妻子的角色应该是贤内助,女博士是“第三种人”,只要丈夫对妻子好、找个情人没什么。

女性版:女性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太累的工作不适合女性,女性最好30岁之前嫁人,防火防盗防闺蜜。


都是厌女症。


02 厌女症是什么发生的?父权制、双标、女性同谋


  • 父权制

父权制下的性别秩序有三项基本构成要素: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厌女症、同性恋憎恶。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这句中国俗语,一语道破了厌女症的根源——兄弟之情,才是男人世界的根基。


男性群体内部,通过一致蔑视女性(包括女性化的男人,男同性恋),互相认同彼此而成为更优越的性主体,这就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女性被看成“欲望的客体”,只能“被拥有”,是劣等的。


所以,同样有厌女症的男人们,此刻是非常“艳羡”罗志祥超乎寻常的时间管理能力、无缝切换的多线程作业能力的。他们并不同情周扬青,还觉得周扬青是“活该”、“自作自受”、“蠢”。


  • 双重标准


对于男人来说,并非每个女人都能被歧视,比如母亲。蔑视生母等于蔑视自己,因此便产生了性的双重标准:“圣女”与“荡妇”。


男人性活动混乱可以被夸“风流倜傥”,女人如此就被骂“荡妇”。

“荡妇”的语言逻辑是,“你居然敢不经过我(男性)的许可”。

与之对应的文化表达是,通过侮辱对方的母亲,来贬低对方人格。中文有“婊子养的”、“狗娘养的”,英文中有“son of a bitch”。


在罗志祥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双标”:

他一方面维持着和周扬青的关系,对外只承认她是正牌女友,短视频账号只关注她一个人;另一方面,他有无数个情人,无数次约炮,睡工作人员,多人运动,专用一部手机打点情人们。


他丝毫没有把女性当做“人”去尊重——无论对正牌官方女友,还是“约出来的女孩子”们。

他面前的每一个女性,都是玩具。

  • 女性是男性的同谋


厌女症是男女通吃的,女性也会自我厌恶。女性的自我厌恶是因为,出生后要先将 “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姑且”接受了,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女人。


女性厌恶自己,或厌恶其他女人——将厌女症转嫁出去:

要么将自己男性化,成为特权精英,被男人当做 “名誉男人”来对待;

要么扮丑,自动退出 “女人”的范畴,逃脱被估价的身份,即“丑女”;

要么厌恶自己的女儿。


樊胜美、房似锦的母亲们,就是“厌恶女儿”的典型。无论女儿多么能干,她对于家族的唯一功能,是供养兄弟和父母。

而且,“要做出与男人匹敌的成绩,却又决不能压倒了哥哥。”

有时,女性对同性受害者的审查更苛刻。


近日,某媒体关于“鲍毓明性侵养女”的一篇“特稿”遭到批评,作者的其他文章很快被网民翻了出来,称其习惯“用玛丽苏的方式报道性侵”。


某种程度上,这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无视父权制下“平等”和“自由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追求公正报道”为名义实践着厌女症。


发端于2018年7月的中国#MeToo运动中,举报者不仅要接受男性的审视,还要面对同性的指责:“她们一定是自身不检点招来祸端”,“她们的举报行为有贴大字报的嫌疑”。


为什么审查女性受害者的女性,缺乏同情心且更加苛刻?


上野千鹤子认为,因为她们已经将父权制价值观内化,成为“父权制代理人”。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获取男性共同体的承认。


这是“防火防盗防闺蜜”的背景,也是女性“荡妇羞辱”更恶毒的根源。


女性的自我厌恶,帮助男性维护了这套系统。


对周扬青的态度,女人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谴责罗志祥,二是恨周不幸、怒周不争,迁延至今才分手。

还有第三类比较特殊,那就是Hebe这样的女性。

如果说罗志祥的母亲“护犊子”还无可厚非,那么Hebe此刻对罗志祥的声援,显示出她典型的“主动维护这套系统”的意愿。

作为这个社会厌女秩序的辅警,作为男性权力系统运作的协助维系者,Hebe这个“父权制代理人”当得并不好看。


03 性犯罪与厌女症


厌女症中,所有涉性的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避免男性主体地位的失落。


相关研究表明,性侵并非出自男性偶发的性冲动。在和平与战争两种语境下,性侵都是男性性别意志的强化。


第一,在日常情境下,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肆意摆布,比如职权性骚扰,儿童性侵。这和一切恃强凌弱的活动本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涉及“性”。


《黑箱》的作者伊藤诗织说,“大部分性侵案发生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中,这并非事关性企图,而是关乎权力,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权力。”


轮奸与性无关,而是一种男性集体验证主体地位的活动。”(上野千鹤子)


可以说,所有性侵都是权势性侵。教师对学生,上司对下属,成年人对孩童。 出于地位失落的恐慌,恋童癖会在性活动中选择障碍最小、最无力反抗的儿童。


第二,在战争情境下,性侵是男性性别意志的强化。


战争状态下,性侵是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战争武器,是对被侵略方当地女性的性发泄,是一种男性权力的行使,是一种沉重打击当地男性气概的象征。


04 厌女症的文化根源: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


上野千鹤子使用了性别研究学者赛吉维克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这三项要素,解读了日本的厌女现象发生原理。


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则进一步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厌女症的源头——人类有史以来逐渐形成的权力秩序。


比尔德的演讲集《女性与权力》中写道:“权力的定义本身,已将女性排除在外。”


如果将女性分为“精英女性”和“普通女性”,可以看到她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处境却有相似之处。


政界商界的精英女性们,有意无意扮演着男性化的角色,她们将自己男性化、成为“名誉男性”,而得到男性集团的认可,进入了“精英圈子”。


同时,又不能表现得太过优秀,要收敛锋芒、保持缄默。

2019年的东京大学入学式上,从事女性学研究的上野千鹤子教授在她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吊诡的现象:


东京大学的学生在与外校进行联谊会时,面对“你来自哪所学校”的提问,男生往往会骄傲地说自己是东大的学生,女生却支支吾吾地回答:“东京……的、大学。”


为什么东京大学的优秀女生,不敢公开说自己来自这么好的大学?因为,人们对于成功男性的接受度更高,而对女性的期待则是“可爱”和“温柔”,女性的核心价值在于“被保护、被选择”。于是,优秀和强大的女性不得不选择收敛锋芒

而普通女性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沉默”状态,她们的声音不被重视。


“当一个不受欢迎,有争议性,甚至仅仅是与多数人想法不一样的意见从女人嘴里说出时,人们就会认为这显示了她的愚蠢。人们不会说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只会觉得说话的女人很蠢。”

“在女性公开声明立场的时候,为她们自己而战的时候,高声疾呼的时候,人们是怎么形容她们的?她们“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

——《女性与权力》


女性被排除在公共讨论空间之外,源自西方传统。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德赛里 “被噤声”的女性佩内洛普,还有象征着邪恶的蛇发女妖美杜莎


在希腊神话里,美杜莎本是一个被波塞冬强暴、而被雅典娜变成了蛇发女妖,最后遭到珀尔修斯斩杀的可怜女子。无辜的美杜莎居然成了邪恶的象征,无故斩杀她的珀尔修斯却被奉为英雄。


后人是如何运用美杜莎这个文化隐喻的?


以曾经一届美国大选举例,杀死美杜莎的珀尔修斯被作为力量和英勇的象征,换上了特朗普的头像。流着鲜血的美杜莎的头颅,被替换成希拉里的头像。


05 厌女症能否被超越


上野千鹤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厌女症已经刻入我们的身体,抵抗厌女症,就相当于抵抗我们的欲望。”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放弃作为?我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


首先,“女性”不是天生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毋宁说是逐渐形成的。”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本质,是在父权制文化主导的文明规约下,历史性的、人为的身份建构,女性气质体现出一种权力关系。


在大文化背景下,“女性”呈现出恒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理想的女性,应体现双性特质,不仅是塑造文化的主体和影响文化的客体,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更倾向于玛丽·比尔德《在女性与权力》中阐明的观点:“权力”概念本身值得再思考。


精英、领袖、克里斯马的魅力、名气,这是当下仍常用的“权力”的含义。但“权力”的这一含义本身是男性化的——很难把女性套进这个含义里。


“你无法将女性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女性与权力》)


所以,“开始行动”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要完成这个新定义,核心是:让女性获得被尊重、被看见、被认真对待的独立地位。


权力架构需要被改变。女性需要主动发声,主动作为和抗争,倒逼架构的改变。


PS:

关于“厌女”问题的更多思考,详见我的文章《罗志祥、鲍毓明、牟林翰为何这么“渣”?因为他们身后有共同推手》,感兴趣的读者可移步至:https://www.toutiao.com/i6819568655798370824/

2

推荐一本《神话之城》,神话爱好者一定会迷上的一本书。

作为一本神话学著作,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很特别:它用跨越5大洲的20座城市,串起12个神话体系。

其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小众”神话,比如诞生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南太平洋岛屿上毛利人的神话、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神话,甚至还有近些年在奇幻迷中很流行的克苏鲁神话


作者席路德是一位资深的神话考古爱好者,他对各个神话体系都有深入的研究,讲起神话人物的关系、城市与神话之间的渊源时,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丝毫不会让让人感觉枯燥。


在这本书里,会读到很多新奇有趣的“冷知识”。


古希腊人对德尔斐神谕深信不疑,将它作为生活、祭祀、甚至是战争时的重要参考。那么,小城德尔斐是因何而得名?神谕是怎么产生的?

作者席路德就会告诉我们,德尔斐被称为“大地的肚脐”,当年神王宙斯从宇宙两端同时放出两只鹰,让它们相向而飞,中间落脚处就是大地的中心了。地理位置特殊,就成为诸多神灵、神庙的聚集地,人们纷纷前来求取神谕,小城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

至于神谕的产生过程,则与神庙密室的位置选取有关,由于空间密闭,加之地处地震带,有害气体乙烯从地下跑出来,皮提亚们陷入一种近乎迷乱的状态,这时说出的“胡言乱语”,就成了神谕。


在纷繁复杂的神话体系里,我们会看到许多真实历史,或者人性的影子。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在以弗所有座神庙,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有人可能不禁想问:为什么女神连自己的居所都保护不了呢?

这时,当地人就找到了一个听上去很“合理”的解释:女神当时忙着去处理别的大事了,无暇顾及,才让火苗有机会肆虐。看来,即便是贵为奥林匹斯山女神,也有忙碌到自己家都顾不到的时候,这可能就是神明“人性”的一种体现。

毛利人神话中的毛伊,曾多次试图挑战死亡女神,如果一旦成功,就可以长生不死。有一次,他趁死亡女神睡着,就钻进了她的子宫里,试图再从她的嘴里冒出来。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西游记》里的孙为了借芭蕉扇,就变成小虫子钻进罗刹女的肚子里翻江倒海,不过毛伊另有目的。因为据说只要能穿过死神的身体,就能得到永生。

千算万算,毛伊忘了一点: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周围围着一群看热闹的鸟。他快要钻进去的时候,一只鸟没忍住大笑了起来,结果死神被吵醒,毛伊的永生计划就彻底泡了汤。

说到底,人类对于永生不死的诉求一直存在,埃及神话里的木乃伊、西游故事里的人参果,但凡人俗身,真正能成功的从来没有。死亡,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瞬间,就成了注定的宿命和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本《神话之城》也可以作为一本“旅行指南”,如果将来有机会到国外旅行,不妨试着跟随书中的指点,找到古老神话的足迹,或许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旅行体验。

3

大鹏的《受益人》

4

我几乎不看电影,我现在看的书是下图。书不错,建议有这方面爱好的朋友也可以买一套看看,大人小孩都可以看


5

理财方面:《小狗钱钱》这本书我买了好几年了,最近第一次看。内容浅显易懂,里面有很多方便操作的关于理财方面的方法,也很适合亲子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会颠覆你的很多认知,非常值得一读,也有很多操作方法。

金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金钱这个根基,上面的其他东西都不会牢固。理财方面的知识能早学就早学,早学早受益。

个人成长:《优势成长》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我们却没有去用去做,适合成长自己的小伙伴看。

找到你的优势,也就是你的天赋,经过努力,追求极致,然后到达你的目的地。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还有一部根据书拍成的电影《和平战士》。适合处在迷茫人的人,会让你找到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答案。

一个人所有外在的显现,都一个人内在的体现。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唯有自我改变,才能实现自我成长。

暂时先推荐这几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阅读。

6

好好思考,介绍思维模型的,很棒,建议阅读。


7

电影《白日焰火》很是不错。很喜欢电影中的影调色调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和把握。

电影《白日焰火》编剧、导演:刁亦男,领衔主演:廖凡、桂纶镁、王学兵。开始死者梁志军的碎尸在煤矿找到,其实是制造了一场假象,梁志军没有死,它是吴志贞的丈夫,隐姓埋名在暗中保护着自己的妻子,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追溯到了1999年6月底白日焰火夜总会,吴志贞去夜总会找李延庆,后来李延庆再也没有回来,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这个谜团也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地揭开……

?

电影中光、影、摄像机的运动和构图都把握得很好。《白日火焰》这部影片调色调的也非常好,每一个画面构成都很精致,整个影片的影调、色调很清晰,视觉效果很好。摄像机的位置、画面构图、视角、景别虚实、聚焦点的转换都把握得很好。

?

吴志贞在荣荣干洗店做工,李延庆的皮氅送到洗衣店被吴志贞弄坏了,她赔不起钱,被李延庆要求发生关系,一次又一次,最后她无法忍受,选择了杀人灭口,这些都是后来吴志贞被捕以后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吴志贞这样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其实也挺苦的,在荣荣干洗店还要被老板占便宜,由于她的身材和美貌,让很多男人都把持不住,想要去靠近她,在她外表冷峻的脸庞下,其实也有一颗渴望爱与被爱的心,当张自力靠近她的时候,又一次去洗衣店取衣服,她正被老板占便宜,后来听见有人进店抽身离开时烫伤了手,张自力发现了给她买来了烫伤药让她抹上,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她受到伤害时有人出现在她面前自然让她感觉到无比的温暖,慢慢的两个人也产生了感情,越是了解,越是相爱,相爱却不能相杀,因为一个是警察,一个是嫌疑犯,内心是很矛盾很痛苦的,当两个人滑冰,镜头语言慢慢地随着冰鞋的滑动,吴志贞和张自力一前一后,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无人的地方,两个人摔倒在冰上,渴望爱与被爱的那双眼睛,在冰上帖子一起两颗火热的心,两个人用嘴唇温暖着彼此,擦出了温暖的爱的火花,像黑夜里白冰上燃烧的焰火。

?

王队蹲点抓了个犯罪嫌疑人,正当把梁志军拷上打电话给同事时被嫌疑人用冰鞋给杀害。张自力在公交车上跟踪身上挂着那双冰鞋的杀害警察队长的梁志军,镜头语言聚焦在背冰鞋的那个人身上的那双冰鞋,在公交车上随着我们的视线望过去,对那双冰鞋的追踪那几个镜头拍得很好。一走一跟一藏再一看一跟镜头语言运用巧妙,回味无穷。

?

?

张自力约吴志贞两个人去公园看戏,可是没戏看,他们坐上了摩天轮,张自力让吴志贞看向了远方,看到了“白日焰火夜总会”,吴志贞内心充满了恐惧,让她想起了自己五年前的遭遇和恐惧,她一下子扑在张自力的怀里,仿佛一只受了伤的小鸟,需要避风的港湾给他温暖,而张自力的怀里就是她此时此刻温暖的港湾,暗夜中两人相视而吻,这一吻也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更有一种“相恋又不得相爱”的惆怅。难舍难分又不得不分,没有结果但已然相爱了,一个是警察一个是嫌疑犯,冰与火的交融,白与黑的对抗,就好像黑夜告别白天时的不舍,人到“黄昏时”对美好的怀恋。心中有千千结,有太多的情感依恋都在光影照射的面庞和这一吻中展现。

?

警察带着吴志贞去以前住过的地方指认现场,戏剧性的是那家住着相爱的两口子,女的还怀了孕,镜头给向坐在床上的两个人的时候,他们一脸的迷茫,根部没有想到他们住的地方曾经竟然是五年前的杀人现场,而肚子里再过不久新的生命就要到来,此时此刻他们才知道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很多事情如果人不知道,也就这么过了,真不知道知道真相的两口子心里会怎么想。更戏剧化的是人面对生活的无奈,当警察带着吴志贞从指认杀人现场出来的时候,白日放起了烟火,具有点睛之笔,正应了整部电影的名字《白日焰火》,坐在警车里离去的吴志贞心里是温暖的,她知道烟火是张自力为自己而放,爱情的美好总是短暂就像白日里的焰火,人生也苦短,充满了淡淡的伤感和无奈,还好心中有着那绽放的“白日焰火和火焰”。

?

最后张自力去找他的前妻,在舞池中跳的那段舞蹈,既有自我解脱释放的意思,又有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自嘲,充满了戏剧性。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你们说不是吗?

?

其实每个人都想要简简单单的生活,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偏偏又很多事情不能让人简简单单,张自力情感的矛盾,导致他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吴志贞因还不起钱受到胁迫最后选择了杀人灭口,警察为了抓坏人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警察老张他们在理发店里抓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就开了一场枪战,强军和学艺当时由于疏忽被坏分子开枪当场杀害,警察张自力将嫌疑人击毙。这世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部电影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具有讽刺意义,情节设置的巧妙,故事的发展很多线索都是通过人物的口述而得之,一环扣着一环,符合德国人的审美品味,因此该片也荣获2014年第64届德国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也算是实至名归。


8

毛姆的《面纱》

笔触非常细腻的一本书,描写的是女主人公出轨被丈夫抓住后,一步步认清身边人本来面目的故事。背景是霍乱时期,丈夫为报复女主人公将她带到霍乱之地,在每日都有死亡的霍乱之地,女主人公开始感受到除过爱情之外人生的意义。非常喜欢女主,虽然她为爱堕落,但她一直很真实,很干净。

9

既然你问的是分享,不是推荐,我就如实分享昨天看的一部不咋滴的电影和最近在看的一本好书。

  • 电影:《侏罗纪世界2》

如果不是特别有恐龙情怀,建议就不要看了,就是那些套路,一个环保的大主题下,虎口逃生的刺激桥段,其实看多了这类影片,观众应该感受不到太大的刺激了。

有点印象的是结尾,在面临放生恐龙还是灭绝恐龙的抉择时,小女孩放掉了恐龙,让恐龙进入的人类的世界。有两个感触:

1. 这反映几年来环保意识和动物保护理念的演变,多年前的《侏罗纪公园》之类的,都是强调人类不要去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恐龙啊,大白鲨啊,鳄鱼啊,更像是boss和反派一样的存在,但近些年都是朋友或者宠物一般的存在。“它们也是生命”,反映了人类越来越谦卑的姿态吧。

2. 最后“人类和恐龙将要共存”,让人想到今天我们正在面临的课题,“人类与病毒的共存”。

  • 书: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云游》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个作者的书看起来很有趣,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一部星群小说,“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

作者的另一本小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也是同一个风格,颠覆了传统的形式,你可以看到篇幅长短不一的随笔、小说,看似没有关系,但又有着微妙的联系。

《云游》是一篇关于旅行,时间,人体,探索的小说,既有虚构的故事,又有现实的观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10

我最近再次读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的人物血肉丰满,战争场面描写逼真传神。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官渡之战等很经典,特别是曹操的多疑,睿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张飞的性烈如火勇猛过人,赵云的忠于主人,黄忠的不服老,吕布的盖世武功,华佗的高超医疗技术等都让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