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2020-09-10 13:20阅读(67)

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十年前我可以算是金庸的脑残粉,听说王朔骂金庸就直接把他当卖国贼看了。现在偶然间看了下全文,发现有点道理。

1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10年过去,依然如是,我们看看1999年王朔怎么看金庸的: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武侠小说本来就是通俗文学,就金庸的影响力而言在武侠中首屈一指,够得上武侠之代表,称得上四大之列,谈得上是社会现象。其实红楼梦当时也就是个手抄本,通俗和经典本来就无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时,也曾京城纸贵过,销量比同时出的《追忆似水年华》好的多了,王朔那时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阵子,都还够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个俗人)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为什么是童话?看武侠和看言情一样,是对感情(豪情和爱情)的宣泄。因为它们虚构了一个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满了侠义恩仇和英雄主义。王朔说是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王朔在文艺评论中不当的引入了政治话语很不上道,同时也说明了他本人不爱看童话。(他早已经过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群众中的生命力远大于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续下去。他的小说,对于没看过24史,少看了些经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味,增加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加强爱国主义和全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于文学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说是类型小说,只能放在类型小说的价值体系里面评价,王朔说的很多缺点,有些是类型小说的构成要素,无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国十年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王朔为何不分析一下版税上亿的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贴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对传统的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无疑是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把连载的通俗小说写到这份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然而王朔是个不懂武侠小说的人,而且文艺理论水平并不高,因此任何一个金庸的书迷都会找出王朔该文中各种槽点。

金大侠当年慨然回击过,妙趣横生,在此摘录: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 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 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侠大可不必和王朔较真的,因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倾听》,再提起金庸,说:

“怎么你了,你就八风不动了,说明你还是动了,要不怎么感觉到风来了”,“我拔旗子,擒贼先擒王,谁也别冒充宗师,不允许,板砖伺候,冒充大师就啐你,因为你不是完人。”

这真是现实版的《我是流氓我怕 谁》。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对我自身而言,金庸笔下的“乔峰”让我明白了男人的“义”,“令狐冲”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豪爽”,“赵敏”的脚踝被摸开启了我的情窦,“段誉”教会了我“痴与专”的重要,“杨过”让我相信了要坚持做独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阅读时心境进入小说世界的梦幻体验。

世界在变,而侠义的精神不会变——这就是持续的生命力。

我想,过一百年我还是会感谢儿时结识了金大侠和他笔下缤纷的武侠世界,而即便是那个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会关心——王朔丫是谁。


答题不易,请关注小编

这里有头条上最好看的武侠小说连载

2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

十年后还有人记得王朔吗?

想想十年后一定有人记得金庸,五十年、一百年也记得,应该还会更久………

十年后还有没有人记得王朔?还真是不好说呀!

看看王朔怎么评论金庸的: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看王朔总结的倒也是,武打场面的套路的确好像大体上就是这样子了。

但总觉得好像是王朔误会了世界吧!

在报上连载的小说,当然啰嗦了。但人物个性的确鲜活、也颇具多样性,能吸引不同次层的广大读者群,这样的功力当然了得呀!

王朔的小说真是无法与大侠相比,他笔下的人物才是,貌似高冷翻来复去都是同一类型的。大院孩子自带优越感而已,王朔嘴臭!

王朔…………唉,真不知道该说他什么了。

金庸的武侠世界能深入人心,能成为中国人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各阶层人民相互交流时的语言。岳不群、令狐冲、乔峰、段誉、黄蓉、郭靖、东方不败、韦小宝、灭绝师太、小龙女、杨过………,不用过多的语言说出一个名字就能让我们心领神会。

唯有金庸!

3

从一个读者的观点说说看。

年少时,喜欢看金庸。也曾看过纯文学,喜欢卡夫卡,契诃夫,国内作家喜欢郁达夫,端木蕻良(现代作家,中学时喜欢他的短篇《雕鹗堡》),但是基本看不明白,基本属于装X,在女生跟前炫耀,多年后也记不住内容。从可读性来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入门低,可读性强,对于缺乏民族文化和文学基础的初级读者来说,非常适合。

读金庸小说最后一本是天龙八部,高二时。十年后,已经参加工作5年,对于人生和文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喜欢看川端康成(雪国,睡美人),春上春树,国内作家喜欢看巴金,路遥,史铁生。他们给我带来对于人生的思考,更真实,更深刻,这是金庸小说,不具备的。相比较他们,金庸小说经不起推敲与考证,情节虽奇,却难和情理,人物虽多,却不免简单。当然,这段时间工作忙,读书的时间很少。

近两年,又重新读金庸,主要是看新修订的版本,忽然又感兴趣了,网上又找来了连载版看,说实在话,连载版更不连贯,如天龙八部里的三善四恶,周芷若传位张无忌等,新修版则过于偏向佛家说教。但是,仍从中收获很多。对于金庸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着眼于情节和武功,看点更多了。看笑傲江湖的江湖纷争,感慨于职场复杂,学会斗智斗勇,看天龙八部,不再执拗于民族偏见,学会包容不同意见。每每面临不公时,看狄云学会释然,学会坚忍。

也曾看过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深刻,也很有独到见解。对于王朔金庸,我的看法是,领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文学里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如同球类运动中的篮球与足球,不能拿科比对战罗纳尔多。王朔的小说在纯文学里,只能算一流,算不上拔尖,更够不上大师,金庸在通俗文学领域,确是宗师。

最后说一下,读书习文,有收获就好,鱼翅燕窝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包子馒头扛饿,吃多了也想开开荤。背出师表,看到了鞠躬尽瘁,背陈情表,懂得了乌鸟私情。没必要非得一比高下。

4

1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说读了七卷本的《天龙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么也看不动了,觉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写这文章时已经是上个世纪末了,金庸在大陆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当年我看《天龙八部》看的是是宝文堂版的黄皮小说。据说是盗版,但是质量真的很好,可惜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后来出的三联版,算是金庸小说的经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个版本,金庸的《天龙八部》都是五卷本,从来没出过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么绝版秘本的金庸?我们都没有看过。


其实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觉得他更多的是看的电视剧,而没有真正看过金庸小说。


王朔成长于打倒一切的打个年代,所以对于一切旧的东西他都目为虚伪,由于成长于部队大院,所以对于一切三环以外的人大约王朔都视为没文化吧,所以他才说:金庸小说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认为不俗的东西: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这些年过去了,除了电影学院好像都在没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说这个最俗最没劲的东西反而基业长青,这颇有反讽意味。


2


当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实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当红时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他的小说写一部红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说甚至引领时代风潮。


那时候他是无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着写小说拍电视剧。


他的小说有对时代的调侃讽刺,有着那个时代的新鲜热辣,而他拍的电视剧像《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都是当年的大红爆款。


当年冯小刚和王朔混的时候,据说为了讨好王朔,曾经背过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冯小刚电影中有着浓重的王朔的痕迹,尤其是他走红的电影《甲方乙方》其实基本是王朔小说的翻版,之前葛优和张国立还拍过一部《顽主》和甲方乙方剧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说中写过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据说是比照着当年的冯小刚写的,导演叶京也是当年和王朔一块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时,专门找了个和冯小刚长得很像的人演冯裤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显有了过气的迹象,小说写作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鲁迅,老舍让他在那一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余波甚至延续到了如今。


其实面对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当年还没有今日的地位,他对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纯文学圈里的,好像比通俗小说圈里的金庸地位略高。


对于王朔的吐槽其实金庸不理就对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说话,但是金庸偏偏回应了,话里话外还有点示弱:


“我曾对王朔的小说给予过好评王朔与我不会有个人恩怨”


后来他的朋友张五常写了篇《我也看金庸》,帮助金庸说话,张五常后来说金庸对他这篇文章的反应:


七年多前王朔发表《我看金庸》,痛骂‘老金’,我写《我也看金庸》回应。老查当时在欧洲,传来的消息是很高兴。后来在杭州遇上,他要求转载我那篇文章在他的一本结集中。


可见金庸对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旧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说已经很久没人提了,高晓松说他现在关门研究禅宗。


当年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王朔,不知道过了十八年,对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呢?


=======完=======


文:薛白袍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

5

朔爷作为资深的社会玩家,从一文不名走到今天确实不易。当年发表在主流媒体的几篇小说曾经引起这个社会的震动,也引起轩然大波,从此王朔红了,也从此成为是非缠绕的话题人物。王朔曾经怒怼媒体,近乎骂街,然而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错,因为那些八卦媒体的节操路人皆知。但是怼到金大侠,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和不平。包括同样作为一个金粉的我这样的伪文学青年,也觉得朔爷的某些观点有失公允。

和很多越老越平和圆滑的人不同,朔爷年纪越长反而言辞越激烈。岂非咄咄怪事?

首先,朔爷为什么喜欢放炮?我觉得首先是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值得喷的人和事。朔爷生平信奉不装哲学,但是也夹杂着玩世不恭和对生活的狡黠和变通。从出道以来他就遭到主流的抨击和持续的批评,但是其天才的文学力量又使其拥有了一众粉丝的支持。所以朔爷自信,但又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和对不公待遇的愤怒又造成了对外界的火力全开而造成误伤。在王朔看来,即使贵为大师,也别装。而且,他根本不觉得近现代中国文坛存在什么大师,当然,他是拿曹雪芹做标准衡量的。金庸就是他眼里不应该称为大师的大师,连带他的作品也必然遭到王朔的唾弃和不屑。我觉得,在这里,是不是文人相轻的传统文化起了一点点作用呢?

此外,还不得不分析一下地域因素。周立波曾经说过,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没法比,吃大蒜是香了自己臭了别人,喝咖啡是苦了自己把清香留给别人。这应该被看做江浙代表的南方人和北京代表的北方人天然的隔阂和嫌隙。王朔是地道的北京人,金庸是才气纵横的江南才子。也许在王朔眼里,你端着咖啡就是脱离了普通大众,我嚼着大蒜却是在品尝生活滋味。嗯,忽然想起立波和本山德纲也很难尿到一个壶里去。其实是中国太大,放在欧洲,就跟法国人嫌弃英国人土老帽一个样。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两位大师的拥趸者,我觉得朔爷对金的看法还是有些偏见的成分。武侠文化就是制造一个成人的梦,这不可以么?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批判者,不然他不会变得更好,同时这世界也需要歌颂者和造梦者,给人们一点信念和追求的勇气。

6

先说说金庸,金庸的小说为武侠类通俗文学,拥有的读者世界各地,成千累万。可以这样讲,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誉为“成年人的童话”,给众多的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享受。再来说说王朔,王朔的小说,本人没读过,记忆中王朔的作品被拍成过影视,最让人难忘的是九十年代初的电视连续剧《渴望》,曾经感动了当时的国人。若说艺木上的造诣,对这二人,不予置评。但若说到阅读量和拥有的读者,我想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再说到做人的态度,金庸先生也肯定比王朔强。记得九十年代末期,王朔写不出作品了,就以鲁迅先生为靶子,开骂鲁迅,在当时的文化界被众人怒斥。试想,连鲁迅都敢开骂的人,拿金庸来洗涮,就太正常不过了,对于王朔这样的人,最好是别去搭理,他骂谁说谁,权当邻家小狗叫了几声罢了!

7

首先说王朔,当年读王朔时,简直可谓是疯狂!那笔锋,那深度,那后现代哲学!什么词好就用什么词,崇拜的五体投地!感觉就是现今的大文豪!永远记得他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而今,虽然他寂静了,但还有很多他的追随者活跃在主流媒体上。痞子文学!也许在上世纪末代表中国年轻人思想。而王朔流毒,一直延续在现在很多流行文学上!

而金庸的所有武侠作品,我都看过两遍以上。经典就是经典,谁也不能否定!也许再过一百年,我相信金庸小说还会留存,还会有人看。毕竟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但我的偶像王朔就难说了。毕竟他代表着那一段特殊时期年轻人的彷徨和无奈。过了那一代,也许就没人能看的懂了。但他会永存,因为他写出了那代人的孤独和芳华。

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我认为是符合那个年代的思维。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所有年轻人都看金庸,可以说是高中必修课!但大部分人都没拿他当真,更没人说“我要当郭靖”。反而王朔的小说是文艺青年必读的入门教程,更多人都学着顽主说话,干着我是流氓我拍谁的事。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看过王朔文集的人来说,王朔贬低金庸,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就是那样!

8

应该是快20年了。

说来有缘,1999年12月3日,我家乡的地方小报曾破例用较大的版面登载了我的一篇《我看“王朔看金庸”》。这是我针对当时王朔对金庸的批评而做的反批评。

当然,那篇十分幼稚的小文,王朔先生不可能看到。尽管如此,写作此文对于我本人来说,倒是颇有意义;今天来看,我也不悔当初。

尽管我也很尊敬王朔先生,尽管金庸小说远非完美,但对于指责金庸小说的所谓“语言陈腐、人物虚假和鼓吹杀戮”,我仍然不能同意。

金庸对小说语言的追求是“清简流畅”。事实上,他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做到了“优美、准确、精练、传神”。

请看《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初遇殷素素一段:待要再到舟上,又想:“这姑娘素不相识,又是如此美貌绝俗,午夜和她舟中相见,只怕于她清名有累。”正沉吟间,忽听得桨声响起,那小舟竟缓缓荡向湖心,但听那姑娘抚琴歌道:“今夕兴尽,来宵悠悠,六和塔下,垂柳扁舟。彼君子兮,宁当来游?”舟去渐远,歌声渐低,但见波影浮动,一灯如豆,隐入了湖光水色……

再看《神雕侠侣》结尾处,杨过对郭襄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没有读过金庸小说的,单看这两段文字,我相信您会有自己的评价。

塑造人物是金庸小说的强项。金庸的小说故事是虚幻的,性格却是真实的。在金庸小说的人物画廊中,不但有许许多多单纯明确而有人性深度的人物,也有很多性格复杂和具有多个侧面的人物。

且不说小说的主人公如郭靖、令狐冲、张无忌、韦小宝,甚至也不必说如洪七公、黄老邪、岳不群等次重要人物,哪怕是次要人物,如嫉恶如仇又性情暴躁的柯镇恶和性格同样暴烈又恩爱分明的定逸师太,可谓同中见异,形象十分鲜明,哪一个不是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和王朔的判断恰恰相反,金庸小说不但不“鼓吹杀戮”反而是洋溢着宽恕之思和悲悯之情。

金庸信仰佛教,推崇佛家“大慈大悲”精神。因此,在金庸小说格外注重转恶为善,注重灵性的复苏与良心的发现。像《神雕侠侣》中的裘千仞出家成为慈恩,《倚天屠龙记》中谢逊杀死空见法师后良心发现而嚎啕大哭等,无不显示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射雕英雄传》第37回“从天而降”一节,文中对大汗屠城暴行的描写,以及郭靖对此的反思,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

“趣味无可争辩。”不能因为我们喜欢金庸小说,甚至“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就强逼着不喜金庸小说的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当然,王朔先生也不会要求我们都认同他的观点。

20年太短,谁对谁错,文学史还没有给出结论。我等读者倒是可以自由地表达各己的看法。不亦快哉,不亦乐乎!

9

我的感觉倒正好相反,对于金庸的看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当初看到王朔说金庸语言不好,写作很套路,大同小异,就像一屉一屉的金馒头,我觉得说得太爽了。我确实也不太喜欢金庸的语言以及他小说里面的那种爱情,可能是看多了《红楼梦》的缘故,《红楼梦》里的爱情,表达得多么飘逸,而又不落痕迹。

但是有次参加活动,有人问作家张明扬,金庸小说算不算经典。张明扬回答说,他觉得所谓经典有个标准,是有没有塑造出典型人物,就是别人一说起某个人,就会拿书中人物打比喻的那种。他觉得金庸小说塑造出了像岳不群杨过这些典型人物,就是经典。

这个说法很新鲜,却让我醍醐灌顶,我仍然谈不上多喜欢金庸小说,却觉得它的确巧妙地反映了现实。比如有次有人问黄蓉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嫁给郭靖,我想到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组合,聪明的人往往多疑,对于他们来说,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们都有,最难得的,是那种磐石般的稳定,所以会选择憨一点的人。金庸把这种组合表达到了极致。

一部作品,能够极大程度反映现实,引起共鸣,就是其经典之所在。至于其他,倒不必深究。

10

我是金庸的粉丝。三十年前就是,如今年近知命,依然喜欢金庸。我对追星追到脑残者是十分鄙视的。但对金庸有点例外。大概这也是人之常情吧。都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所以,做为金庸的粉丝来评论这个陈年往事。恐怕不会很客观。但还是忍不住想说上几句。

王朔骂金庸,在我看来,就是蹭金庸的热度。勿庸置疑。王朔在一段时期里,也是名作家,中国文化圈里的风云人物。也有大量的粉丝。但王朔的影响力与金庸比起来,确实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王朔的读者大概在百万到千万的水平上,而金庸的读者,绝对是以亿为单位的。当我们去评论一个文学现象的时候,可能会说曲高和寡,也就说,因为他的水平高了,一般的读者不了解你的境界,使得读者反而少了。比如沈从文的读者在当时是绝对没有张恨水的多。但金庸的读者多却并不是因为其俗,王朔的读者少,也并非因为其雅。

金庸的读者多,是因为他的作品雅俗共赏。他的读者,上到著名政治家,大学教授,下到贩夫走卒。宋朝时,柳永的诗达到“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的程度,在小说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之后,小说作品能达到同样影响力的,在文学史上,大概只有金庸。明清及现当代小说,有许多是文学价值很高的,比如《红楼梦》没有一点文化水平,未必喜欢,也有许多人读不下去。但金庸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教授能读出教授的心得,草根能读出草根的乐趣。说“凡有华人处皆知有金庸”这个说法大概不算过分。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能成为经典,要看它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般过五十年后热度不减的,基本上可以算做是经典了。金庸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到现在已经过了五十多年了。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与中国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一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提及的人物,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比如郭靖,成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代表。黄蓉成为聪明美丽的代名词。岳不群成为伪君子的典型。还有许许多多为人所熟知的人物,都与曹操,诸葛亮,武松,林冲,孙,猪八戒一样,留在人们的心中。

一个文学家小说家,他塑造的人物能被人们所记住,说明他已经成功了。中国人随便提起一个来,能说出十个以上金庸小说人物的,可能比比皆是。但王朔创造出什么样的人样让人记住的?我只记得他的一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

王朔在中国文化圈曾经很有影响力,是因为他确实是很有才华的小说家,他创造了一种小说样式,被称为痞子文学。他的风格,从王朔与金庸对答的语言风格中,就能看出来。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初读金庸,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罗索,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就能说清楚的偏偏说不清楚……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的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读小说的体验,是个人化的。并不是作家的体验就会比一般人正确。但是,王朔的阅读体验中很可能是有点文人相轻的酸味的。金庸塑造的中国人不是真实的中国人,那么谁塑造的中国人像中国人呢?什么样的中国人才是像中国人的中国人呢?难道是“我是流氓我怕谁”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形象吗?

金庸的做人是很有君子之风的。他的回复很有气度。他用佛家的“八风吹不动”劝慰自己,并略作解释。并巧妙的对信口胡说的话予以反驳。金庸的原话,网上很容易查到,这儿不逻索了。

对于金庸的回复,王朔的反应是“怎么你了,你就八风吹不动了,说明你还是动了,要不怎么感觉到风来了?”“我拔旗子,擒贼先擒王,谁也别冒充宗师,不允许,板砖伺候,冒充大师就啐你,因为你不是完人!”

看了这个回应,就明白什么是痞子文学了。痞子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受到约束和禁固的情况下,是有彰显个性的思想解放意味。但是,“痞气”毕竟不是人人都喜欢,在什么情况下都受欢迎的。所以,痞子文学红火了没几天,就过气了。

今天,我们又来回顾这个十多年前的旧闻。金大侠的名声依然响亮,可是,知道王朔的人,大概还是当年的粉丝吧?不知是掉了还是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