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四大名著,感觉除了《西游记》其余都是悲剧?

为什么四大名著,感觉除了《西游记》其余都是悲剧?

2020-08-28 18:00阅读(68)

为什么四大名著,感觉除了《西游记》其余都是悲剧?:不对,三国虽说是以史实为依据而写,但却并非悲剧,而且,罗贯中开宗明义便说的清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

1

不对,三国虽说是以史实为依据而写,但却并非悲剧,而且,罗贯中开宗明义便说的清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三国以晋开国收尾,绝非悲剧。

2

因为,西游记被神话了!

3

为什么四大名著,感觉除了西游记,其余都是悲剧。

不是感觉,的确就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这一生就是一幕悲剧,无论一生多么精彩,最终的归宿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不仅仅三大名著是悲剧,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巨著都是一场悲剧,例如《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罪与罚》等等太多了,这和人生的悲剧非常吻合。

人生就是场悲剧,大多数人一定不会相信这个说法,人从出生的那天开始,目标就是奔向死亡,一点点的向死亡靠近,活一天就少一天,请问人是不是悲哀,活着的时候,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了什么?为了理想,为了荣光,为了高大上,其实都不是,无非是为了口腹之欲,为了吃,为了维持这个生命的载体存在这个世界。

这短暂的一生,要从这个世界上送走很多很多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因为悲痛要伤心,还要流泪。

这一生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就会难过。

这一生会有很多苦难,疾病,灾祸,会有很多挫折,会有很多很多等等……

当得到拥有的时候,会开心,然而开心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这山望着那山高,然后内心就会升起另一个欲望,当下拥有的这个开心也就化为了乌有。

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双手空空,什么为带不走,事实就是如此,出生的婴儿拳头攥的紧紧的,死去的时候,双手伸开,没有一个是攥着拳头走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哇哇大哭没有眼泪,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着嘴默默的流泪。

人生就是如此,无论是高贵还是平凡,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最后都是一样的归宿,无论多美的女人,她的容颜也难保持到百年,无论多伟大的英雄,他的身躯也最终会佝偻。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越是波澜壮阔的人生,就越可悲可泣。

因此,精彩的故事,必须要有悲剧的色彩,才能和人的悲哀心理产生共鸣,因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人最喜欢的也是悲剧。

老不看西游,少不读三国,因为西游记热闹,快乐,年轻人才会喜欢,因为生命正在成长,还不知道什么是悲哀。老年人喜欢看三国,生命正在萎缩,心中总是有着日落的悲怆。

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记脱离了生老病死,因此全书没有悲伤离别的场景,红楼梦里不是这个上吊了,就是那个跳井了,人生在现实中遇上这样的事情非常少,这样的描写会让你极度的悲伤,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不能自拔,水浒也好,三国也罢,最后一个又一个人物,你喜欢的或者憎恶的,都会离开,烟消云散,看一本书,就如同人经历了一生,爱的人和憎恨的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最后只剩下自己,合上这本书,然后孤独的离去。

所以,喜剧的书没有几本会成为名著,人喜欢写悲剧,喜欢看悲剧,这完全是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内心中潜藏的心理情节所决定。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书既是人生,人生亦是一本书,无论人生还是书,都是越悲才会越精彩。

4

四大名著,是否以悲剧为主题,这个见仁见智,不大好说。但有一点,那就是四大名著的作者在结文谋篇时,都受到了佛家因果报应学说的影响,却是有据可查。

那么,佛家的观点是什么?佛家的观点就是人世是一场轮回,因果报应,件件不爽;百般皆苦,样样皆空;爱恨离愁,生老病死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佛家认为,悲与苦是人生的常态。因此,四大名著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悲剧性描述也就不足为奇。

1、《三国演义》谈到皈依

关羽被害后,玉泉山主持经常听见关羽的魂魄在天空中大叫“还我头来!”于是阴阳两隔的人鬼之间就有了一场对话。主持普净说:你今天为吕蒙所害,就大呼小叫“还我头来”,那过去被你斩杀的颜良、文丑,以及五关六将的人头,又去找谁要呢?关公于是醒悟,跪拜、皈依而去。

重点来了,皈依,这是佛门术语,就是信奉的意思。罗贯中倾注了大量笔墨和感情描写的一代武圣关羽皈依了佛门,这就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罗贯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取向!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要往哪里去?

这是个案、孤例吗?不是!还是关公的事情。关兴在山谷中寻找杀父仇人潘璋时迷路,来到一农户家求食,后潘璋也来投宿,于是关兴由内至外冲杀而出,潘璋正要逃时,却不料关羽显圣拦住去路,于是被关兴手起刀落,一刀斩杀。很明显,这些都是佛家因果报应学说的反映。

2、《水浒传》谈到因果

在这部描写忠奸势不两立的起义小说中,关于因果报应的例子就更多。武大遇害后托梦给武松就不说了。重点来看一下梁山好汉卢俊义活捉史文恭时的场景。话说那史文恭杀出西门、突出重围后,行了大约二十余里, 来到一处,只见阴云冉冉,冷气嗖嗖,黑雾漫漫。东西南北四边都被晁盖阴魂缠住!最后被卢俊义一刀戳中腿股,跌下马来,被活捉绑上梁山。这些是佛家所谓冤冤相报,没有了局的思想在其中的借道折射。

鲁智深坐化时,整个场景的描写就显得更加神秘。鲁智深自己写的颂子是怎么写的呢?“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一篇就讲到很多重要的佛门概念“坐化”、“修持”、“因果”!

至于宋江托梦给吴用和花荣,然后魂聚蓼儿洼等等,就更多了。这些无不表明水浒传的作者不仅对佛家教义深有了解,而且对佛家学说应该是持肯定态度。

3、《红楼梦》聚焦色空

《红楼梦》一开篇就是僧道帮助石头下凡间,最后又写宝玉看破红尘,皈依佛门,飘然而去。所有这些,都是佛家万物皆空思想的表现。美女葬花,香消玉殒,众芳芜秽、花枝零落,这些悲情与命运的无常,与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没有了!

4、《西游记》系统阐述

《西游记》与前面三部小说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是第一本以人物形象这种小说文体对佛家学说做系统、全景式的描述的尝试。

到了这里,悲剧少了吗?未必!所谓少了,其实是生死离别的悲剧与人世的牵涉少了,但在妖界、魔界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妖精、妖怪打死无数。但我们对它们的死亡却无感!为什么?因为,它们与我们不是同类,就像不少人对屠杀猪牛羊马等动物无感一样。

再者,以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这些鬼怪妖魔实在太坏太坏,真真是死有余辜。于是,尽管书中关于死亡的描写常有发生,妖魔鬼怪在争斗中死伤累累,我们却没有悲悯之心和伤痛的感觉。

这些都表明人的思维、情感、理智其实充满很大的局限性!难道不是吗?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作的深层影响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

图片源自网络,如涉权属,告知即删。

5

西游记也是奋斗者的悲剧

6

你太乐观了,其实《西游记》也是一部悲剧。

7

四大名著从书中内容来看,《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两本书的悲剧色彩很浓,因为该死的不该死的最后死了一大堆。《西游记》算得上是喜剧,因为最后师徒四人皆成正果,表面上看是个个开心。《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依托写故事,说的是战争,你要硬说是悲剧,那也由着你,因为最后总得有两个国家是国破家亡的结局。

不过也有人认为四大名著都是悲剧,因为悲剧才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悲剧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泪点满满,只有悲剧才更能造就名著。他们说,就算《西游记》也一样是悲剧,因为就算是神通广大的孙也终究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就算成了佛,也被套上天庭的枷锁,想继续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去生活是不可能了,这对猴子来说就是一出悲剧。

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了,你要想争论个明白,难度应该是很大了。因为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就是靠解读这些名著吃饭的。当然,对于真正的专家,我还是很敬佩的。

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有很多解读,也有很多人愿意去解读,这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这本书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代表你把西游记解读成红楼梦就是对的,也不代表你把水浒传解读成三国演义就高人一等。而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这也就是它伟大的地方,这也就是它能够成为名著的基础。

大家怎么认为呢?

8

客观的一件事情从各个角度来看是悲是喜没有定论。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时间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情感体验。

  1. 西游记最后师徒四人成佛也并不是他们的本心;
  2. 水浒传梁山泊解散,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安定,恐怖分子自相残杀;
  3. 三国演义,最终统一,战争消除,平民生活稳定;
  4. 红楼梦后40回本由高鄂撰写,虽有其实,但经历人间酸甜苦辣本就是神石所期待的。

所以这样来看,悲剧,不一定是悲剧;喜剧,不一定是喜剧。但是当然,提问者说的是他自己本身的感受,那么我可以简单,叙述一下。

红楼梦的悲剧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作者的身世和红楼梦都描述了一个豪门大族跌落尘埃的悲怆故事,曹雪芹自身在晚年穷困潦倒,最后因病而死,他自己的生活困难,就在红楼梦上有很多的体现。

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悲剧性,其实可以混为一谈。施耐庵和罗贯中早就相识思想相近。元末明初本就是一个战乱频繁,名声不稳,汉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元朝末年的官场腐败历历在目,使人感到历史的悲壮苍凉,因此借史抒情成为了两人最佳的选择。

西游记的主体脉络很简单,就是师徒四人经历81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他描写的是一个成功的传奇,在粗略看下确实属于“鸡汤美文”。

对于一个人,悲剧明显比喜剧的感情触动要大。一个人的生活常常是悲剧性的,把人们在读悲剧的时候也有一种同病相怜之感。至于喜剧,却更像一种消遣,如果没有深刻的道理,几乎没有成为名著的希望。

总之、 四大名著成书的时间都是在封建时代。在那个年代,悲剧更符合当时平民的真实生活,更能体现出一种阶级中的确确实实的抗争。这本就是四大名著成书的目的,也是它们得以成名的原因吧。

我是@洼中鱼 ,欢迎您的关注与评论。

9

四大名著的结局本质上都和描写的情节有很大关系。

《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志》改编、戏说、丰富、整合,最后增加文学色彩而成,但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历史的框架。

1.从结局角度讲,悲剧与否完全取决于观赏角度,《三国演义》的核心就是“拥刘反曹”,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将刘备一派视为正统,“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我们从小时候接触《三国演义》,就被灌输了曹操是奸贼的观念,最后曹魏灭蜀汉,晋又统一天下,我们自然会悲从中来。然而,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将视角由司马家族发出,或是由曹操发出,是否会得到新的结论呢?

原著开篇便指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对全书内容最好的解释,也是对历史现实的总结,群雄逐鹿、三足鼎立,各地豪强割据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总要有人挺身而出,或难或易,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无关对错,更无关悲欢。

2.从过程角度讲,一个个英雄人物的逝去注定是个悲剧,但须知,没有人能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屹立不倒,想开一点便好。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都没有突破历史的局限性,虽然是打抱不平、聚义锄奸,但还是被钉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下,和北宋末年的真实情况没有太大偏差。另外,这本书被称为“怒书”,本就是人物的悲剧,所有的英雄好汉,看似到梁山活的逍遥自在,其实却是人生之无奈,终归有着受招安的目标,至少这一百单八个人的领导,宋江,他这么想。

《红楼梦》本就是一步悲情的现实主义小说,结局是悲剧早已确定,全书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而不是只讲兴不讲衰,具体内容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全书所要描绘的就是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为的是展现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结局让人伤感在情理之中。

《西游记》不同于其他三本书,他本就是神话小说,又不同于在它之后成书的《封神演义》,没有二教争斗,这种“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情节,结局自然就可以突破常规,获得圆满了。

但是,《西游记》的情节也因观赏角度而异,

如果以唐僧的角度,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取得真经,对于他来说,结局无疑是完美的。

如果以的角度,就复杂的多了,这要看他的终极目标是得到玉帝的认可,还是成佛。

其实《西游记》有点类似现代的带有主角光环的大男主的故事集,但又有所不同:不是战无不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佛号是“斗战胜佛”,意思不是常胜将军,而是永远战胜自己聒噪的内心;他也不是金刚不坏的(虽然口头上这么说),也有着弱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孙在成长,九九八十一难不只是为唐僧而设,也是对“心猿”内心的磨砺。

也许我们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否则唐僧死了,这书还写什么?《西游记》讲述的是师徒四人的成长,重在取经途中师徒四人,包括读者悟道的“过程”,而不是“结局”,这一点和红楼梦很相似,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将西天取经的过程视为师徒四人失去个人特色,渐渐圆滑的过程,那么《西游记》无疑也是一个悲剧。

10

过去的人著书立说,心态信念、三观都很正。是圣贤的劝世情怀。

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书告诉世人:

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武功超群,任你是盖世英雄,到后一场空,都在名、利、气争斗中。

二、 富有如皇帝,位高权重,智谋心机巧夺天工、拥有一国之财富,到后来是一场空。

三、 亲情、友情,爱情都不长久,都未能超出贪心、享受之心,欲望之心。到后来是一场空。

四、 以物质营养享受生活、追求幸福的心态,追求健康、长寿是不完美的生命科学之路。

必须要从修心开始,加上建功立业,至利人利己、舍己利人,功德圆满,方是健康长寿的生命科学之正路。[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