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陈涌泉之后,还有没有真正的清门相声?

陈涌泉之后,还有没有真正的清门相声?

2020-08-16 11:22阅读(75)

陈涌泉之后,还有没有真正的清门相声?:谢邀请!至民国早期,清门、浑门合流,相声实际上为一体了。但是,仍有艺人存留了清门相声表演的风格,典型为不吵不闹不

1

谢邀请!至民国早期,清门、浑门合流,相声实际上为一体了。但是,仍有艺人存留了清门相声表演的风格,典型为不吵不闹不扯不燥,显得文雅,故,多年后又出现一词:文哏。可以理解为文哏是清门的延续。陈涌泉和父亲陈子贞,以及苏文茂可为代表性人物。之后,有。但,特点不明显。

顺便说说:相声除早期存在清门,浑门两个流派,以后根本没有流派!什么马派,常派,侯派,毫无道理。具体原因,我会详谈。

2

在讨论这个话题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清门相声。

清门相声不是流派,清门相声也不是“文哏”相声,清门相声更不代表文明相声。“清门相声”只是代表一个群体,“清门”只是对八旗票友下海自成一派的统称,和表演内容没关系。

清门相声有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是票友下海,“票友”是社会身份的象征,此处“票友”不单单指爱好者。

第二,演出相声只为施展才艺,不为赚钱,甚至目的可能是为了花钱。

第三,清门艺人演出必须用红白帖子相请,在演出时将帖子压在茶海处,以示清高。

清门相声是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产物,当时来说“清门”的表演形式在权贵眼中是一种流行,在戏曲领域也有类似现象,比如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有名的戏曲票友,艺术成就相当高,被称为昆曲大家。

可这不代表“清门相声”就不说荤段子,“艺术和性”永远是体现男人魅力最好的方式,就和今天一样,有身份有地位的领导偶尔也会说说黄段子。只不过“清门”艺人不以此为赚钱手段而已,与撂地的“浑门”艺人相比,“清门”显得更从容自在,因为他们不必为米粮折腰。

但是这也决定了“清门”必然会消失的结果,“不事生产”本身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即使“清门”群体在相声艺术方面有成就。

于是相声历史上所谓的“清浑合流”就发生了,这也促成了相声历史上第一次高峰期,就是常说的“相声八德”。

严格来说,“清浑合流”之后就不存在什么“清门相声”。只不过就和现在有人喜欢鼓吹自己有满清皇族血统一样,“清门相声”也被人为的吹捧起来。

我们要肯定“清门”对相声艺术的贡献,但是也没必要高估它,因为能“清浑合流”就意味着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3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要好好捋一捋清荤之分。

清门不止于相声艺人,它指的是爱好曲艺的一波人。

这波人最早,是清末八旗的纨绔子弟(包括汉八旗)。


这波人瞅着别人使活儿不过瘾,还要自己写自己演,属于“资深专业爱好者”,俗称“专业票友”。

他们也使活串场子,但是不挣钱不撂地,也不指着这行吃饭,这波人就叫做“清门”。

(相对的“荤门”,指的就是要靠使活儿吃饭的艺人。)

到了后期,清门指的则是这波清门的子弟。

像华子元、高玉峰、钟子良、陈子贞都是清门的代表人物。郭大班主曾经提到过的髽髻赵,也属于清门。

其中陈子贞先生(陈涌泉先生的父亲),犹为了得。当时是“小万人迷”李德钖、“相声大王”焦德海之后的第三号人物。

(??相声知识小科普:李德钖的外号是“小万人迷”,而“万人迷”指的是怹的祖父李广义)

清门艺人有个特色,不拜师傅不收徒弟。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清荤合流之后,才有了拜师的,不过都是借风使船。

但是不收徒弟或者少收徒弟的习气,则一直延续了下来。

这是清门人丁凋落的主要原因。

话说就算收了徒弟,也不见得就说了相声。

拜谢芮芝先生的,哪个不是为了那手谢派的弦子去的?谁会去和怹学相声?

到了后来,就把符合上述行径的艺人,统一都划到了清门。

比如题目中的陈涌泉先生,还有阚泽良先生等等。

要是说现在,早就没有了清荤之分,更无所谓什么清门相声。

那些个清门的节目:《对春联》、《卖五器》、《五红图》、《夸住宅》现在谁都能使。

嗯…《八猫图》自阚先生仙逝以后,估计是断了根儿了。德云社倒是也使过,不叫玩艺儿……

最后,不要以为清门就是仙风道骨,儒雅清逸。

“清门”只是一个称号,代表着一个出身,代表着一种处世的做派。

不是说台风俊雅,使活干净的就是清门。

您开眼:

这估计是咱们最后一个清门组织:天平会(什不闲莲花落),笼号“集萃同乐”。

(清门的“笼号”,就是俗称的“堂号”,早期挂在灯笼上的)

话说这位刘广泰老人:“当年我和髽髻赵在香山北面某西村同台演出,一桌吃过饭。”

不知真着。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