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取餐时在阅读《西方哲学史》?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取餐时在阅读《西方哲学史》?

2020-08-05 13:20阅读(75)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取餐时在阅读《西方哲学史》?北京有一位26岁的送外卖小哥,十分喜欢看书,每次出去送餐,他都习惯带着,然后在取餐的间隙拿出来看,在送外卖的

1

我就发现啊,不少人呢,抱着蜜汁自信的优越感,像看待笼子里的猴子读书一样,向“等级”比他低的人,指指点点,还觉得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

为什么外卖小哥没有阅读《西方哲学史》的“权利”呢?

难道哲学、历史这两门的“大智慧”学科,成了高阶层人们的专属了吗?一个外卖小哥,就没有阅读的权利?

他们怡然自得、打着高尔夫、陪着小3坐在直升机/游艇,徜徉在马尔代夫、喝着法国百年干红……当然,包括阅读《西方哲学史》——不少小资、中产阶级一方面向往这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下层人士“无意义”的精神追求,包含嘲讽。

这则新闻里面,外卖小哥看什么书根本不重要。

他看山海经,会有人说他不务正业。

他看金瓶梅,会有人说他下流无耻。

他看外文书,会有人说他装的洋逼。

他看漫画书,会有人说他档次堪忧。

他看历史书,会有人说就你能看懂啥。

他看八卦书,会有人说他三八猎奇。

现在他看哲学书,你们也不迭地给他扣个贬低的帽子?

嗯,我就替大部分人,把各位内心里的真实想法给说出来吧:

你一个穷送外卖的,你装什么文化人啊?老老实实打你的工,别附庸文雅了,就你,也配?

这个世界,追求进步的人总是最少数的。

所以,如果有机会,我想对这位外卖小哥说:

别管别人对你的评价,把餐送好的同时,安安静静地读你的书吧。

无论评价是褒是贬,只要不影响外卖的本职工作,看什么书都是你的自由。

大家并不在乎你如何奋斗,很多人的心眼比想象的小,不喜欢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自己找准方向自己就走下去。这个世界的天空看似有容乃大,但是这个世界的人心却狭隘的令人窒息。

加油!

----------------------------------------------------------

无惧旁人的目光,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永远是最棒的!转行并不是什么难事,IT行业这么多高薪岗位在等着你,就等你来中公优就业来学习了,欢迎各位有梦想的同学前来报名!

或者,在V信上搜索“中公优就业”,关注小U,获得更多有趣的内容、新鲜的干货随时等着你。

2

怎么,人家一个送外卖的人,那能配得上和你们这些吃外卖的人有一样的审美标准和爱好?

他们不是应该好好地送外卖吗?即使要看书,也应该看什么《故事会》啊、《读者》啊、或者干脆呆在一旁一个劲地玩王者荣耀啊,怎么可以看哲学书?!

你之所以会觉得外卖小哥看哲学书怪怪的,是因为在你的内心身处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偏见。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群体之所以会对另外一个群体产生偏见,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收入高的一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者赚的比较多钱,他们可能是运气好,也有可能是出身好,才有了今日的收入水平,但他们都拒绝承认是运气和出身的原因,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归纳为自己平时的努力。

既然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那些下层人士,也就是那些比他们社会地位低很多的人,他们之所以失败,之所以成为loser,之所以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完全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上进,不思进取。

这样一来,既得利益者的心情就会变得很爽快,他们觉得自己是天子骄子,底层人士就应该做底层人士应该做的事情。

送外卖的小伙看哲学书之所以会引起别人的讨论,是因为他没有做在既得利益者看来,应该做的事情。

显然,当一个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时,这种问题将会持续地存在着。

可能下一次是看到某个清洁工人在看《红楼梦》,你觉得非常奇怪,或者再下下次,你看到一位环卫工人,竟然和你一样,捧着一本《心智探奇》,你可能会顿时气死。

3

外卖小哥阅读《西方哲学史》,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类似的我就见过不少。

我家经营的商业公寓中,住着各种租户,其中有个开车十八轮的商业卡车司机,在加拿大小学毕业后辍学,后来到美国买了一辆货车给别人合同运货,偶然一个机会开始看莎士比亚的剧本特别感兴趣,于是看完莎士比亚看狄更斯,后又转入看各种哲学书籍,公寓里有很多书,都不是大众化的消遣读本,而是很严肃的学院派,有一次丫丫好奇问他为什么读这么晦涩的书,他说喜欢,于是一直钻研。

很有名的也有。还记得几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工菲利帕奇(Gac Filipaj)吧,他的工作是擦地板、清厕所、倒垃圾,同时作为一名学校员工,他享有免费听课的机会。菲利帕奇最喜欢古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塞涅卡(Seneca),于是在南斯拉夫出生、长大、母语是阿尔巴尼亚语的他,来美之后,先是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英语,熟练掌握之后,开始了长期的“蹭课”生活。他上午上课,下午到半夜负责打扫卫生并倾倒垃圾,下班后返回住所继续温习,每个学期他只修得下一两门课程,十多年后,他终于修完所有学分,年已52岁的他终于披上学士服,拿到了该校古典文学学士学位。耗费十年,还是对就业没什么特别帮助的古典文学专业,很多人会觉得没用,但菲利帕奇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快乐,在快乐中养成,最终取得了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成绩,而且菲利帕奇并没有停步,他还想继续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因此读什么书,真的和职业无关。爱因斯坦博士刚毕业的时候,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利局的办公室职员,你能因此推断他无法成为后来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吗?况且就是从喜欢和养成的角度上看,做什么职业和看什么书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送外卖的小哥喜欢看书,读《西方哲学史》,没什么让人奇怪的,倒是这位小哥不论任何处境的自我坚持,挺令人敬佩的。

4

这个问题讲了两个焦点:“外卖小哥”和“《西方哲学史》”,两者反差巨大,足够引人注意。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两年“保安考上北大”的那个新闻,也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从业人员,但那么励志的考上了北大。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北大”,这都应该是精英的“标配”,而一个“快递小哥”却捧起了高大上的《西方哲学史》,这的确吸引人去探究。


那这个事件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一、惯性思维作祟,阶层意识在固化。


在大多数人眼中,快递小哥应该是穿着制服、骑着摩托、逆行穿梭、跑步上楼的形象,他们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通电话,或者因差评而哭泣。


而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快递员在看一本书,而且看的是《西方哲学史》,这太出乎意料了!


我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固化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身份是一个人的标签,标签又意味着相应的社会阶层,基本固定。


一说到农民,我们立马就觉得是没文化,没本事的人,这些人衣衫不整,一身黄土,卑微低贱,谁都可以轻贱。


一听到官员,我们马上就会肃然起敬,觉得这种人头脑灵活,手眼通天,衣冠楚楚,身份高贵。若是有丝毫冒犯,总担心会吃不了兜着走。


一读到教授,眼前即刻出现一个白发苍苍、两眼放光、一脸睿智、伏案钻研的形象,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景仰之情。


阶层永远是动态的,用静止的眼光、惯性的思维、阶层固化的意识来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往往是会出问题的。


陶渊明放着县官不当,非要“归去来兮”,“短褐穿结”,肩扛锄头,“晨兴更花秽,戴月荷锄归”。当你看到他在吟诗时,有必要用“一乡村老农在田间劳作之余吟诗一首”为题来报道吗?


《孟子》中有一段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古代人都知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高人要到民间去找。为何今人却觉着“快递小哥”不该看《西方哲学史》呢?



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个能看得懂《西方哲学史》的人,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知识的。他是如何做起快递小哥的呢?是北漂一族吗?是边打工解决口体之奉,边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吗?


这些在新闻中没说。不过就业形势可真的是不太乐观。一来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统计资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至少一百多万人的就业。我国GDP的增速,已经由前些年的两位数,调整为了当下的六点几,这减少的可都是就业的机会哪!


再者是大学生毕业数在稳中有增。经过多少年的扩招,近几年的高校的毕业总数每年都接近800万,加上上一年没能就业的,每年都在九百万以上。还有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的工人,压力可想而知。因而这个快递小哥是接受过相当不错的教育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夺冠的雷海为,有比较深的家学渊源,虽说没上过大学,也是2001年的中专毕业生。最先在餐馆工作,后来企业停办,只能转行。最后当了快递小哥。尽管现在已成名人,可快递小哥还必须干,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开打,就业状况只能进一步恶化。不远的将来,能看懂英文版《西方哲学史》的快递小哥也许将难成为新闻。


三、书本阅读不应该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人不喜欢阅读由来已久。见过一则报道:


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韩国每人年均11本,法国每人年均14本,日本每人年均40本,德国每人年均47本,俄罗斯每人年均55本,犹太每人年均64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旨在提倡广泛、高频率阅读。今年,是倡导世界读书日的第22个年头了,但我们可爱的国民是一如既往的不喜欢阅读。即便是从事需要广泛阅读的教育工作者,也一样不喜欢阅读。

犹太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书页上抹上蜂蜜,让他们去翻,从小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的习惯和意识。


我们有许多家长在孩子还很小时,就塞给他们一部手机,让孩子去玩手机来解放自己。孩子进入学校后,又为了获取一个又一个好的成绩以便进入优质学校优秀班级,每天都在写写写,练练练。一朝高考结束,敲开大学之门,书本全都撕个粉碎,从此基本告别和书本打交道的苦逼日子。



即使上了大学或者入职之后,还有在看书的,那也基本是为了考研、考证,是把读书当作为一种生存手段,而不是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正在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这个远大的目标,需要全体国民齐心合力历练几代来实现,而不能像造原子弹一样依靠少数人就能完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巨大的智慧。这种智慧只能从前人智慧结晶的书本中来汲取。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把阅读当作新闻来播报,而是所有成员都已经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且不只是阅读那些工具性质的书籍,也去阅读那些提升其智慧的哲学书籍和改变其精神状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离民族复兴的目标就相当接近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喜欢将别人“标签化”,似乎这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特别的属性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全部。

外卖小哥的标签是什么?有人会说。当然是送外卖。那除了送外卖呢?

他是一个北漂、一个26岁的年轻小伙、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个懂得利用时间的人,这些标签与送外卖冲突吗?当然不!

所以外卖小哥在取餐时阅读《西方哲学史》和一个大学教授在吃饭时阅读《西方哲学史》没什么不一样!

所以外卖小哥读《西方哲学史》不是一件奇谈,也不是一件趣闻,把“标签”去掉还原一下不就是一个人懂得利用工作间隙读一本书。这有什么稀奇呢?若说有哪里不一样,那就是读的这本书是竟然是《西方哲学史》!(OMG一本《中外新闻史》足以让我头疼,小哥竟然读的下去哲学史!

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来《西方哲学史》,这是一本有关西方和哲学的书,即使是文科专业的学生也会认为哲学是深奥的,是枯燥的(我就是这样认为),而哲学和史结合那简直就是“强强联合,助眠神器”!但是一名小哥竟然能在取餐的间隙读下去,可见他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定都不错,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生学习!

6

大家觉得奇怪的原因是什么?以下为假想内容。

1. 外卖取餐小哥竟然爱好学习,学习有啥用,尤其是哲学,不当吃不当喝,浪费时间。

2. 送外卖的,不好好工作,净瞎整。看书不会下班看,显摆。

3. 挺值得佩服,就是奇怪为什么会落在这种境地。

4. 干嘛不专门学习进个稳定单位?

猜想小哥的状况:

1. 家贫,以前没机会读书。

2. 以前没发现读书的乐趣。

3. 爱上读书,发现时间太少,立下大志愿,争分夺秒。

4. 已经到了忘我境界,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小哥值得佩服的地方:

1.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主动去做,自成体系,不在乎闲言碎语。

2. 坚持读书,且未必是功利目的,而很可能是读出了乐趣。

一些心理分析:

1. 有个词叫“画风不对”,还有个词叫“格格不入”,环境的力量是强大的,敢于无视环境的默契规则的人都很了不起,而那些庸常的碌碌之辈却会对此感到奇怪。

2. 其他答主似乎觉得其他人感觉奇怪是很可恶的,我倒是觉得这才是常态。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衬托出了外卖小哥的出众。只有理解这些人的心态,而又能坚持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有他们的看法,但我不为所动。我不会觉得这些人可恶,也不大会觉得他们可怜,我只是觉得做人该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追求与众不同,有的人追求与众相同,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祝愿小哥坚持自我,幸福快乐。

7

看了好多答案,都没说到点子上。大众仍停留在这样的一个认知阶段:送外卖的和扫大街的,都是穷光蛋,没文化。要是有文化,一定找个坐在空调房里的白领工作。

实际情况是,扫街我不知道,但是送外卖,一个月勤快点可以7k,要是聪明点可以10k。

这是什么概念呢?好一点的大学本科毕业,第一份工作在北京,4k真的不错了,5k是遇到好心人了。工作3年,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收入第一次打到10k这根弦。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做送餐,可能他别无选择,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如果做送餐,比如这位读哲学的boy,在两个方面基本上是碾压你的,比你优秀许多

1. 他有足够的眼界来观察更宽广的世界,发现更优质的机会,毫不犹豫的抓住

2. 他有更宽广的胸怀来接受新兴的工种,打破歧视与偏见来做这个工作,并乐在其中

这样的人,比毕业就只知道挤破头皮去坐班打工的人,更明白这个时代,更能创造财富

8

作为一个骑手,看到这个问题,我笑了。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么?无法理解这个问题。今天的世界早已经不是有着巨大知识壁垒的时代,知识的获取的渠道是如此之多,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和人的身份本来就毫无关系。

外卖小哥怎么了?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的已经不是个别例子了;前几天的创作者大会上就有位通过自学从保安到年薪50万的自媒体创作者。喜爱不喜爱一件事物,和其身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说有什么好笑的话,我倒觉得,在座的各位大学高材生,有多少看过《西方哲学史》,有多少通读《全球通史》,有多少读过《四书五经》?所谓工匠之才高居其上,博学之士屈为人下,居然没有人自感惭愧,反洋洋自得,真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态。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挤占了谁的位置?

如果具体问任何一个人,我确信绝大部分人都会抱怨自己所处的位置低于自己的预期;认为自己本应该处在更高的位置。处于底层的自不待言,处于中层的一样对高层位置虎视眈眈,处于高层的,则同样盯着更高的位置。

我们所处的位置低于自己的预期,是因为别人挤占了我们的位置么?

这不是事实。事实恰恰相反。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挤占了别人的位置,我们的位置,虽然低于我们自己的预期,但是通常而言,是高于我们自身的水平的。

最近网络爆红的张x峰老师,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张x峰老师能给我们讲什么呢?他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么?他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么?其实都不能。可他有一个本事,就是懂得钻空子,懂得掌握规则的弱点和局限,从而让你在千军万马独木桥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位置。很多人说,这对我有用,对我考研究生非常有帮助。对,当然是这样,然而当你通过张x峰所教授的小技巧获得的相对于其他考生的优势,是公平的么?更不必说张x峰老师传授的许多小技巧,既上不得台面,又谈不上什么正道。

这就是为什么,送外卖的小哥会读《西方哲学史》,所有人都是读书过来的。如果能读懂《西方哲学史》,能通读《四书五经》,能对古今中外历史了如指掌之人,只能去做外卖小哥,保安;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听张雪峰老师这些人的小道道吧,在和被这个人蛊惑的那些人的并不公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张雪峰老师也好,那些所谓的高考强化班也好,那种所谓的高考押题宝典也好,其实都是皆如此类。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那么每个人的位置都应当是其应当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运转还不是那么完善的社会,那么,所处位置的高低又有什么好说的?处高者未必应该处高,处低着未必应该处低,既然不是那么完善,那么自然有高低异位的错位可能。

高晓松老师在一档娱乐节目《奇葩说》中,炮轰同样出身清华大学的校友梁植,质疑其作为一位名校博士生,临近毕业,居然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并讲了一番名校生理应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道理。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清华北大学生的最大生源地在哪里?以前就是我的老家黄冈中学,现在是衡水中学,毛纺厂这些超级中学。这些学生为极品工匠自然是上上之选,至于所谓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我就笑了,这种考试工厂出来的工匠,一生何曾真正听过什么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道理?指望他们有这种胸怀,本来就是为难人嘛。

记得刚刚送餐的时候,有个同事,小胖子,第一次去清华送餐,回来后有些赧然,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去清华大学送餐,很自卑,很惭愧。我有些愕然。许多年过去了,小胖子似乎通过培训学校上了大公司,混的不错了,而我还在送餐。世人常说,知耻近乎勇,大概一个人有这种羞耻心,自然能够有所成就。

可我终究没有什么念想。知耻近乎勇,难道我不知道耻辱么?我何尝不知道耻辱呢?只不过有人耻于老婆不如人,金钱不如人,地位不如人,我却耻于卷入时代的洪流,成为被时代裹挟的身不由己的木偶人罢了,耻于成为高居其上却永远不可能追随自己内心的双面人罢了。

这个世界,最可悲的不是外卖小哥读《西方哲学史》,最可悲的是,嘲笑外卖小哥的高材生们,成功人士,许许多多,根本就没有看过《西方哲学史》。

9

外卖小哥为什么不能在取餐时读《西方哲学史》?一个外卖小哥读哲学史和一个大学教授读哲学史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这种想法真是迷之优越,爱读好书就是好事,管他谁在看。

10

外卖小哥取餐时看《西方哲学史》,真是很有趣。如果我看到的话,一定会很惊讶,还很可能想办法偷拍一张。这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有什么蜜汁自信,更不会是想鄙视一下,小哥你也配看哲学吗。我只是简单地觉得,这种场景实在是太罕见了。现在人人都低头看手机,哪里还有人看书呢?所以这跟我们日常所见反差很大。

记得几年前广州有几位热心人想提倡读书,在地铁的空座位上一本一本地摆放书籍杂志,希望营造一边坐地铁一边读书的场景。 事情自然是失败的,反正就是没有人愿意在地铁上看书。

其实不要说地铁,就算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就是看不到有人在读书。除非在图书馆复习找资料啥的,在美丽校园的林荫道、草地边、湖边小径等等地方,是没有人读书的。如果有人捧着一本书在读,那一定是摆拍。上个世纪80年代我读大学时,有学生晚上就着路边的灯光看书。我认识一位农村来的同学,英语极烂,每天早上在小树林里像歌唱家吊嗓子一样大声念谁也听不懂的英语,最后他出国留学去了。这都不是传说,是真的。但这些景象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导致不看书的一个原因是看手机。学校里的有些讨论会或者学术报告会上,我曾经看到,80%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在以各种方式看手机。

所以说,外卖小哥还在看书,而且看《西方哲学史》这样的“硬书”,真的让人感觉好新奇。如果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是有人在看书的,那就不会有这种新奇感。我在香港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玩手机的人虽然多,但也有人在看书。还有人站着也手捧一本东西在读。那样子很像是学生赶着去上课前,抓紧时间尽量多读几页。而最重要的是,整个氛围很自然。

比较起来我们当然是公共场所缺一点书香气。但也没必要去比较什么优劣,也不需要扯上高端低端的话题。校园那么高端也看不到有人读书啊。只要小哥自己喜欢读书,自自然然就很好,我很乐意点赞。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美国人读书的态度很随意,随便哪个角落一坐,拿本书就看两页,也就求个一乐。中国人就把读书看的很神圣,也很功利,非要正襟危坐不行。不管是不是,我很喜欢这个观点。因此也希望更多人的随意地看看书,那么整个社会看起来,会让人觉得很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