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禅,小名刘阿斗,刘禅聪明不聪明很难说;你要说他不聪明毕竟他座了那么多年皇帝。虽然平平庸庸没给蜀汉建立更大的基业,可他对蜀国也没有铸成大错。

其实他的一生更像是傀儡,父亲在世一切都是父亲做主。父亲死后拜诸葛亮做相父,可以说不管是军政和财政几乎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诸葛亮说要北伐好你北伐,诸葛亮说要休养好你休养。他们定了的事就算刘禅说不,也不能改变,他们还是在上奏,要出兵。刘禅他知道他改变不了结定,毕竟诸葛亮等人都是开国功臣,能力比他强。

诸葛亮姜维算历害人物,劳碌一生不是也没能统一天下成就大事吗?更何况刘禅他一不懂兵法二不能治国又能改变什么。东吴孙皓不是也被亡国吗?怎么不说扶不起的孙皓。

刘禅聪不聪明无法定论,但他绝对是一个会享受,很现实的人。司马昭问他,可思蜀否,刘禅回答不思蜀也,一般的要是被亡了国早就气死了,对于刘禅这何偿不是一种聪明。其实对他而言人活一生,只要能活得好在那里不都是为了生话。就像今天的我们,心中有千般梦想理想,不也得平平凡凡过一生吗?

有的人为争取功名成就大事奋斗一生,有得更愿意清清静静平平谈谈过一生。只要是为自已的理想生活而活,没有人有错。人人都说阿斗是扶不起的猪大肠,可是又有谁知道,这是阿斗想要的生活吗?所以说没有谁是聪明人,也没有谁又不是聪明人。

最佳贡献者
2

蜀后主刘禅,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子,小名阿斗,历史上以“乐不思蜀”而闻名的亡国之君。一般认为,刘备、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蜀汉基业就是因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昏聩无能而葬送的,“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刘禅真的象很多人认为的那么昏愚暗弱吗?其实,从他一辈子的所作所为来看,刘禅也是心有丘壑,深通权谋和达权知变的一代帝王。


首先从他与诸葛亮相处之道就可以看出他有不凡的胸怀和政治头脑。从刘备托孤到诸葛亮病逝这十一年的丞相“专政”期间,他尊诸葛亮为“相父”,也就是既是丞相又是老爹,干脆军政大权一股脑都交给诸葛亮,即所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国家一切大事都由你诸葛亮做主,我主要干些烧香磕头的杂活)!

可是诸葛亮一旦病逝,恭顺谨慎的刘禅长期被压抑的不满马上表露出来。他乾坤独断,立即下诏不准百官参加诸葛亮的葬礼,并以礼仪不合为由拒绝中央和地方纷纷要求立庙祭祀诸葛亮的奏请。直到诸葛亮逝世29年后的景耀六年,他才开了口子勉强同意在诸葛亮墓地定军山附近的沔阳建庙以资纪念。


而且,刘禅鉴于诸葛亮任丞相时权力过大,他不再设丞相一职。此后,他以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监管行政。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一切自己说了算!这种令人叫绝的帝王平衡术以及控权意识,能说他是傻子吗?

另外在收服、拉拢曹魏降将夏侯霸一事上可以看出其聪明、急智和老到。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刘禅的大小张皇后分别是张飞的两个女儿,而张飞的老婆(即刘禅的岳母)是夏侯渊的侄女。这样一捋刘禅其实是夏侯霸的外甥女婿,刘禅的儿子自然就是夏侯霸的外孙。


《魏略》中记载夏侯霸降蜀时,后主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当年被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卿公自还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意思是你父亲当年是战死沙场的,不是被我刘家的先人(刘备)干掉的!即不怪刘备怪黄忠,难道黄忠不是效命刘备的鹰犬? 何其狡黠!


一语带过之后,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套近乎说:“此夏侯之甥也。”——这俩孩子是你们你夏侯家的外甥哩! 人言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儿皇帝,但是他这一撇一拉,三言两语就降服了曹操的内侄(曹氏、夏侯本一家)、自己的舅舅、儿子的娘舅公——夏侯霸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这种怀柔拉拢的老辣手段就是他老子刘备也不及啊!看来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装傻”的可能性大!

还有当蜀汉后期北伐派和反对北伐派,姜维与倒姜派撕逼时,姜维一度逞匹夫之勇抖狠要杀黄皓,对此刘禅轻描淡写地回应他:黄皓不过是一小人罢了,不用太在意。并语含机锋地反问:“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


言下之意是,董允对黄皓痛恨得咬牙切齿,因我不点头都不能把他怎么样,你还想怎样?刘禅这看上去绵软的一怼让姜维立马后脊梁发冷,知难而退,灰溜溜地远走沓中屯田避祸。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造反一事上,刘禅也表现出难得的清醒。魏延和杨仪互相表奏对方造反,大臣们基本达成杨仪属实、魏延诬告的倾向性意见的情况下,刘禅看完魏延表奏,仍然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可见他已预见内情复杂。


魏延被诛后,刘禅也没有简单的采纳众议全盘否定魏延,而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实际上,对于魏延是否真的造反和是否应该被诛杀,一直以来就有不同声音。刘禅当时所做的决定无疑是明智之举。


千百年来,刘禅最为人所诟病的恐怕是“乐不思蜀”了。一般就把此事理解为刘禅轻抛故土、绝无心肝的典型例子。其实刘禅在司马昭的鼓掌之中,再怎么安乐也不过是一县公,能比他在蜀汉后期一言九鼎的皇上自由快活?僮婢、田宅、用度等赏赐再厚,能比一国之君之应有尽有?更不用说“蜀山水碧蜀山青”,难道他就一点不惦念?这显然不合人性嘛!

司马氏本性多疑,亡国之君刘禅又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韬光养晦以自保是他的而必然选择。司马昭一旦稍有疑忌,杀刘禅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门清!保全自己的性命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越懦弱无能、呆傻憨厚越好!


至于最后邓艾兵进成都,刘禅苟且偷安、不战而降一直遭到世人的唾骂。其实这个也见仁见智,在当时蜀汉主力由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率领与钟会相持于剑阁,音信不通;诸葛瞻、诸葛尚管带下的都中精兵又被邓艾军队完全击溃;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系都是“身在汉营心在曹”,不但坐山观虎斗,不肯为国家出力,还疯狂鼓噪“天命论”、“投降论”!

从来未涉实际兵事的刘禅即便勉强拼凑人马出战(如果还有人愿意为他一战的话),也必定是一触即溃。到头来,可能他和刘氏家族满门会被身首异处,没准还遭来敌军对百姓的屠城。这种行为有人说他是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 ,即所谓“全国保民”。


总的来看,偏居巴蜀一隅的刘禅,能在雄割据、兵荒马乱年头,称帝在位四十余年,没有点才智是做不到的!蜀汉是三国里面最弱的,而他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或许有人认为刘禅能安安稳稳地坐江山应归功于诸葛亮的辅佐。但是,诸葛亮在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


诸葛亮曾评价刘禅“朝廷(指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即肯定刘禅天资聪颖、敏锐通达。刘备在遗诏里也提到诸葛亮曾当着德高望重的蜀汉东州集团重臣射援表扬刘禅“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也就是刘禅的智慧才能与日俱增,超乎想象期望。

所以,我们说刘禅不是白痴傻儿,也不是“阿斗”皇帝。在特定的环境下,他看上去很傻,其实是“装傻”,而不是真傻!“装傻”能装得以假乱真,也是需要一点聪明和机灵劲儿的。如果说他不是大智若愚的话,至少也是韬光养晦、达权知变的一个皇帝!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3

刘禅先天聪不聪明说不清楚。诸葛亮说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有吹捧之嫌,但刘禅肯定不会是个傻子。刘备眼光那么毒的一个人,刘禅要是个傻子,他还费尽心机去托孤?



刘禅估计就是个普通人智商,就像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到大都依赖家长,生活条件太优越,养成了一大堆的毛病。

刘禅的路都被刘备和诸葛亮安排的妥妥的。正常来讲皇帝20就该亲政了。诸葛亮死的时候他都已经28了,之前啥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这能怎么解释呢?换成曹睿早就要干诸葛亮了。可能他真的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知道诸葛亮忠心耿耿,能力比自己强,那就全让相父干吧,他也懒得操心了。种种迹象也只看的出刘禅不喜欢诸葛亮,从没有迹象表明他有夺取诸葛亮军政大权的想法。

刘禅是亡国之君,其实也算不上是昏君,是个中庸之主,算的上仁君吧。我觉得这真的是诸葛亮的责任,没有好好的培养刘禅,一棵好苗子给浪费了。



诸葛亮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对谁都不放心,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估计是把刘备的嘱托太放在心上,身上的担子太重,又怕出现纰漏,啥都自己搞。结果自己这边累的要死,刘禅那边没啥事干,完全没有锻炼的机会。在那么个环境下,既然没事干,那就贪图享乐呗,一切事情皆由相父做主。

刘禅自己不用操心任何事,结果就养成了没有主见的习惯。连诸葛亮身后的接班人都要去问诸葛亮。有人说,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要蒋琬,费祎,董允分权,从而自己掌握大权,说明刘禅很有手段。我觉得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满朝文武再没有人有诸葛亮那样的能力和威望,只能几个人合作各司其职,刘禅可能也很无奈。



刘禅本身是蛮善良,仁慈的,平时应该很讨厌诸葛亮,待诸葛亮死后并没有报复清算。诸葛亮留下的人照用不误,他是很知道好歹。刘禅当政期间,动不动就大赦天下。虽然不是称霸天下的雄主,但绝对是有明君潜质的。

诸葛亮在教育方面确实太失败了,对刘禅过分“溺爱”,使其得不到锻炼,最终把刘禅给搞废了。如果刘禅从小处于曹丕那样的恶劣环境中,估计又是另外一个形象了。

4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刘禅当然是个聪明人,说他是笨蛋甚至是弱智的都应该自己反思一下。

试想,一个刚出身就丧母、十几岁就丧父的孩子,把控一个割据政权长达四十年,亲政也有二十九年的时间,如果没点本事和门道,请问谁能服得了他?就算你说诸葛亮公忠体国,一心只为酬三顾,但是蜀汉可不仅仅只有诸葛亮,这个政权也不可能全是君子,为什么没一个人想着造他刘禅的反?

实际上,诸葛亮死后,刘禅就牢牢地把权柄抓在了自己的手里面。他把曾经大权独揽的丞相一职给废除,将其分割后分派给了费祎、蒋琬、姜维等人,自己坐镇指挥,既找人给他干了活又防止自己被架空,这种聪敏和手腕,绝对是一个比较高明的政治家才能玩出来的。

不过很遗憾地是,刘禅没有把他的聪明用到正地方,治国理政方面,他的才能并没多少体现,只看见他在人事上耍手腕。最后到了蜀汉危急存亡之秋,他连他爹的本事都没有——要么守要么打,结果他却做了五十年前他爹收拾刘璋时刘璋做的事——投降。

对于刘禅,我只能这么评价——是个聪明人,但是没用对地方。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5

我们读历史,常把乐不思蜀当成笑柄,把刘禅当成混庸,傻痴。其实不然,我倒认为:刘禅是个聪明人,而且深藏不露!

在魏国,刘禅做为人质,看着,美女佳肴,歌舞升平,自己也手舞足蹈!无有丝豪阶下囚的悲哀,更无触景生情留恋蜀国的表情。以此麻痹放缓了司马昭杀人之心!刘禅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厚积薄发,忍辱偷生,才能东山再起的道理!

相反,五代李煜,成赵匡胤人质,常常怀念己国,写诗:虞美人,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己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许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诗言情,不知收敛,可惜招来杀身之祸。

两君王由此一比,可知刘禅深藏心机,聪明决非一般!



6

刘弹作为蜀汉接班人,虽无建树,但也无大过。在其在位时,没有诛杀功臣,没有实行暴政,只是一个很平庸安乐的皇帝。自刘备临死托孤以来军国大事全凭诸葛亮作主,照常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世无争。他深知自己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资智平庸。一切仰仗诸葛亮。此生之年只想做个安乐的皇帝。至于说他是不是聪明,这要看在何事上,比如安邦定国,他不行。吃喝玩乐,是行家。还有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投降司马昭。当司马问其可否思蜀,他都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才让司马昭其放心。笑死司马昭。这种装疯卖傻,杀人于无形的本事。又有谁比他聪明。用在今天来说,拼死拼活,出人头地是一生。平平淡淡,自由自在是一生。

7

题主是不是有意思想说刘禅大智若愚啊?现在这几乎快成为主流说法了。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刘禅就是个昏庸之人,什么若愚,他就是真愚!



首先刘禅先天就不足,后天教育也没跟上,才智实在不堪大用。

  • 他老爹刘备生他时已经46岁了,从人类生育优生的角度来看,刘备早已错过了男性最佳生育年龄段(不超过35岁)。可以对比下曹操,三个优秀的儿子中最晚的曹植生于曹操37岁。曹冲生于曹操40岁,最聪明却早夭。要知道曹操足有25个能见于历史记载的儿子,其中一多半生的比曹冲还晚。由此可见刘禅的资质平庸很有先天原因。

  • 再说刘禅尚在襁褓之中就遭战乱,亲娘甘夫人死的又早,后娘孙夫人还妄图把他带去做人质。《魏略》还记载刘禅幼年时与刘备失散,流入汉中还被人拐卖,幸得扶风人刘括收养。到了刘备得到益州,刘禅才由张鲁送还。按这记载刘禅到底是不是刘备当初亲生的儿子还两说呢。姑且不论此说真伪,起码可见刘禅的成长充满坎坷,几次遇险。


  • 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教育培养也压根没跟上。直到刘备称汉中王立刘禅当王太子时,才想起要赶紧抓刘禅的教育工作。方式也是一股脑的填鸭式教学,且学了两年时间,就因为刘备驾崩不得已提前直接上岗继位了。

  • 要知道刘禅继位时已经十七岁了,搁今天十八就算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就这刘备死前还殷殷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可见刘备对刘禅是根本没有信心的,他是深知刘禅不堪大用的,只能寄希望于他在诸葛亮辅佐下可以成长起来。所以可见刘禅的资质非常一般,就不是个聪明之人。


其次来说刘禅做皇帝的表现。

  • 刘禅起初是所有政事皆归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也是事实上的权臣。可诸葛亮掌权十二年就病逝在五丈原了。之后刘禅又把国家政事交给继任的蒋琬处理。蒋琬可做不到诸葛亮一样有绝对的权力,刘禅已经完全可以自己亲政了。随后蒋琬干了十三年不到也死了。

  • 《魏略》记载,蒋琬一死,刘禅就自己掌权摄政了。他宠信纵容黄皓,连大将军姜维都畏惧黄皓的权势不得已避祸。说到底,黄皓还是倚仗了刘禅的皇帝权威。蜀汉就在黄皓的祸乱下走到了尽头。


  •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外有姜维等忠贞将领苦苦抵抗,内有成都坚城可以固守,粮草充足。可刘禅压根没有抵抗之心,在谯周等人一番投降主义的劝说下,居然直接开门向孤军一支的邓艾屈膝投降了。刘禅之昏庸懦弱,骨子里的胆怯愚蠢展现无遗。

  • 我们读《三国志》就能发现,关于刘禅的后主传,通篇就是流水账一样的记述各个年份时间点发生的事情,主角也大都是姜维等臣子,几乎没有任何刘禅施政内容的记载。足可见刘禅的皇帝简直是完全托管状态下的例行公事。


最后说下“乐不思蜀”之事。

  • 如果这能算大智若愚,刘禅能有这份心机灵透,他能好好的把老爹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轻易交出,屈膝为亡国臣虏么?

  • 如果说刘禅在诸葛亮权威下不得已装傻充愣的保存自己。那诸葛亮死后,刘禅还需要怕谁呢?蒋琬还没那个咖位和本事。蒋琬死了,刘禅自己还当权执政了十多年呢,还要若愚?

  • 司马昭势力已固,权柄在握,会在乎一个亡国君的几句话?还用得着试探?蜀国旧臣闻故国之音而怆然流涕,刘禅嬉笑自若。这就是刘禅的本性。刘禅屈膝献国之前,他儿子北地王刘谌慷慨谏阻,未果之下全家殉国死于昭烈庙内,可见刘禅有丝毫的悔改?

  • “此间乐,不思蜀”的言辞,后面笑柄一样的表现实在是刘禅最本能的体现呀。他一生虽资质平平,但胜在老实听话。听老爹的话信用诸葛亮,听诸葛亮的话信用蒋琬、费祎和姜维,听黄皓的话败家,听谯周的话亡国。以刘禅的能力秉性,需要司马昭去忌惮怕他东山再起?岂不是笑话?

  • 三国时代对亡国之君都是很宽容的。杀亡国之主乃至不详也,从汉献帝到三国三位末代之君,都得到了善终。哪怕天怒人怨的孙皓那么嚣张的直接怼司马炎,他还是从容活到病死了。所以司马昭压根没有杀刘禅的心思和理由。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禅不是啥所谓的大智若愚,他是真的蠢笨,昏庸无能!安乐公就是对刘禅最好的总结,什么样的人安乐呢,当然是没心没肺的蠢人。当然对于刘禅而言,也是最好的结局了。

8

聪明,非常聪明。

一个乐不思蜀保护了自己,善终于世。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黜丞相,恢复三公制度,这样的政治水平也不差啊。

在诸葛亮234年死后,面对蜀汉人少穷困,本地世家反抗不断的局面,能安稳做皇帝30年也不是一般水平的政治能力可做到的。

9

感谢邀请。

刘禅如果是个聪明人,还能把父辈的江山基业丢了吗?题主你这是明知故问啊。

任谁都知道,刘备有一个肥头大耳的傻儿子,名字叫做刘禅,是个痴呆型造化儿,被常胜将军赵子龙在当阳长坂万马军中奋力救出,后来坐定了刘家天下,凡三二十年,后被掠去魏宫中,说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旷世名言:

此间乐,不思蜀也

由此,乐不思蜀成了疯传天下的一句专用名词。

如果说,刘备是个聪明人,谁也不能否认。毕竟在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混战局面下,建立了具有汉室血统的刘家天下,辅以诸葛孔明这个千古一相,还有关张赵马黄等一拨武将出生入死,硬是将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正剧演绎得酣畅淋漓,痛彻骨髓。

但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家归晋成一统之时,也是众魁纷纷雪化时,天下豪主各怔营,却也意难平。

刘禅,作为一名史上的匆匆过客,不过是履行了他父亲交办的各种敕命手谕,并以自我的形态存在于那个历史时段,虽然短暂,但存在即价值,也可明证天下大事的唧唧我我、分分合合。

如此而已。

10

人们评价三国里面的刘禅有大智慧,这是滥用词汇的现象。从严谨的角度讲,这是哗众取宠的手法,是对“智慧”二字的侮辱。从刘禅的所作所为上看,刘禅根本算不上大智慧,只能算大聪明。有大智慧者必有大作为,有大聪明者必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如若是大富贵者,且拥有大聪明必能安享晚年。

毫无疑问,刘禅是一个大富贵者,是非常典型的官二代。继承了老爹刘备的家产——蜀国。并且在三国的乱世当中还能安享晚年实属不易。为什么说刘禅不能称之为大智慧?因为刘禅继承了老爹刘备的家产蜀国,但却是亡在他的手里。用现在的通俗表达:“他就是一个败家子”,光从败家这一点那就代表他与智慧绝缘了。有谁听过,一个败家子是有智慧的?刘备统治蜀国,应该说得上是一位政客了。有智慧的政治家,应该是拥有治国安邦之能事。但是在刘禅的身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体现出来,治国能力上我们也只能呵呵了。

我们且看刘禅的具体所为,在延熙十四年(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刘禅让陈祗以侍中兼守尚书令,并加为镇军将军。当时的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把关系搞得非常好,在朝中权力竟超过了大将军姜维。从这里为蜀国内乱腐败埋下了一个惊世地雷。这样明显的操作,很容易杜绝一个国家人才的培养。没有这些操作之后也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场面了。蜀国是刘禅亲手葬送的。在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后,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大将军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心惊胆颤,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而朝中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这致使大将军姜维远离政治中心,请求到沓中屯田。朝中政治平衡打破,造成了政治垄断,这样的骚操作很容易形成刘禅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刘禅其实完美的做到亲小人的神奇操作,关于疏远贤臣这个由于时间不长到没有让人抓到明显的把柄。不过看他的操作手法,亲信宦官是板上钉钉了。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这种行为是亲信小人无疑了,一个宦官没有经历沙场能动什么军事?这说明刘禅的军事才能差的一塌糊涂。

刘禅不仅把国内搞的乌烟瘴气,在军事建设上也是一个软脚虾。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成都告急。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对将臣了解很浅。当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没有汉人的那种誓死不降血性!

人们说他有大智慧,主要是从两个点去说的。

一是让蜀国民众免于受战乱之苦,投降保全了蜀国民众。二是当司马昭试探投降刘禅时,刘禅说出了乐不思蜀的名言。让自己幸免于难。

如果光从两点来看确实人不错。其实更多体现的是刘禅非中兴之主,治国无方的一个人,称他有大智慧,不知道这些人是这么想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