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士族门阀的兴起不是一天完成的,士族门阀的衰败而至退出舞台也不是一天完成的。论门阀士族的兴起,其源头则在东汉末年,其制度渊源则在察举制与门荫制度。曹丕采纳陈群九品中正选官制,则制度化的维护了士族的政治利益。当然,士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宰执天下的统治性力量实则在东晋,经东晋末桓玄,孙恩叛乱,以庶族刘裕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登上政治舞台,实则宣告了皇权的再度回归,门阀的失势及寒族的崛起,经梁末侯景之变,江陵被陷,士族势力元气大伤,后隋挥师南下灭陈,士族门阀彻底破产。

汉魏之际士族势力得到了制度化的巩固

两汉国家选拔人才国家正式的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就是州郡长官向国家推荐州郡内优秀的人才,谓之举“贤良方正”,比如曹操,就是二十岁以举孝廉进入仕途,征辟制相当于国家向社会招募优秀人才。国家非正式的获取人才的方式是门荫制度。

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也就是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省部级干部)干满三年,可以推荐宗族子弟一人为郎官。

因读书而做官,因做官而累世为官,因为官而门荫子孙,因举荐贤良,而门生故吏遍天下,于是乎出现了很多世家大族,比如东汉末袁绍所谓四世三公。国家的从政机会因而被这些世家大族所垄断,这代表了士族的崛起。

汉末统一北方的曹操在人才是实行“任人唯才,唯才不唯德”,在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垄断政治的格局。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建议,全力笼络士族,这使得魏初得到抑制的士族势力再次大幅度抬头。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强调门第身份,二是行状,也就是个人才德,三是定品。九品中正制是魏初至陈末的主要选官标准,影响四百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察举征辟制后,科举取士前,第二套选官方案。由于魏初的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重门第出身,因此无疑在从政机会上更加倾心于士族大家子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个制度的问题是士族子弟获取高位的机会多,非士族的小地主子弟获得政治高位的机会少,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比如西晋张华,曹魏年间出身寒族,官至司空。但不管怎样,九品中正制毫无疑问是一个有利于士族的选官任官制度。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

在东晋以前,士族确实有很大了政治势力,但还不足以挑战皇权。比如西晋政治权力牢牢的把握在司马家族的手中(贾南风干政士族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即便出现了八王之乱,并没有出现能够挑战皇权的士族。而晋室南迁之后,晋室衰微,北方乔迁士族中出现了能够左右皇权的力量,朝政则完全被这些士族所垄断。要是没有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名不见经传的晋元帝司马睿能够称帝,是不能想象的,所谓“王与马,工天下”东晋是真正的士族门阀政治,士家大族权力高涨垄断军政朝政,成为皇权无法制约的力量。依时间顺序分别掌控朝政的有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以上士族,都是通过一个家族掌控军政朝政,比如,王导,王敦,王羲之,庾亮,庾翼,庾冰,桓温,桓尹,桓冲,谢安,谢玄,谢石等等,皇权只是橡皮图章。

门阀政治是作为衰落的皇权的替代品而出现的,士族门阀不仅垄断军朝二政,也垄断参与政治的机会。那些士族子弟多可以坐致公卿,而不须具有实际的政治才干,当然这并不是说士族都是庸才,实际上一个家族垄断朝政必须具备领袖群伦的实力和能力。士族门阀政治一方面要面对强势皇权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寒族士人势力上升的威胁。当皇权与寒族势力都上升时,士族门阀政治也就宣告了它的衰败的到来。

士族腐化与寒族势力的上升

任何一个统治阶层一旦固化,就不可避免的走向堕落,一旦堕落他们所赖以维系的统治地位就将岌岌可危。

出生于地主阶层的士族的根基在于读书与做官,士族本质上是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然而,到了东晋末,这些享有尊崇社会地位和垄断政治权力的士族出现了大面积的腐化堕落。这些士族子弟以清谈为高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中长大,因而行为但求放达,不以实际事物为怀,而在政治地位士族子弟上又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因而一旦从政他们很显然缺乏实际的政治能力,或者简直是不屑于俗务。

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这则来源于《世说新语》中的小品记录可以看出,来源于琅琊王氏的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做桓冲车骑参军的时候,竟不知自己任何种官职,至于具体的公务,简直答非所问,其本人颇以不关心俗务为高,并且主官还不能对失职的士族子弟进行追责。这些毫无政治能力的士族子弟可以轻易得官,于实际政治又能有何种益处呢,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风气为社会所褒扬,就不能不说是大的问题。

东晋末发生的孙恩叛乱对士族的打击可谓非常之大,这一次叛变彻底的改变了士族门阀的政治命运。

在这次叛变中,身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被杀,谢安侄孙的吴兴太守谢邈被杀,参加淝水之战的谢安次子徐州刺史谢琰战败被杀,还有谢冲,谢明慧等等更是满门被杀,一时间东晋高门将才殆尽。与此同时,寒族出身的将领刘裕走向历史的前台。孙恩之乱后,宋齐梁陈四朝掌军的大多是寒族子弟,高门在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将才。军权的丧失让士族门阀再也没有了对抗皇权的资本。

东晋末,通过镇压桓玄,孙恩叛乱,出身寒族的刘裕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实力。刘裕对朝政和军政获得了绝对的掌控权,刘裕走向前台这意味着皇权的强势回归,强势的皇权自然不能容忍挑战皇权的士族门阀势力的存在。因此,刘裕对待士族,一方面他进行拉拢,尊之以高位,另一方面又限制士族参与实际的政治。这种政策执行的结果就是寒族势力的崛起,在中央有所谓“寒人掌机要”,在地方则任用寒人为典签,通过典签监督地方军政大权。可以看出士族在刘宋时,于政治的影响力是逐渐边缘化的。

到了梁末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毁灭是致命性的。处于建康为中心的士族保受战火的摧残。随着侯景之乱的结束,西魏又出兵攻占江陵,那些刚刚经历侯景之乱逃到江陵的士族又被西魏掳虐迁往长安。这些士族子弟或死于途中,或沦为囚徒,再也不复昔日荣光了。即便,不发生上述变故,我个人认为,士族绝无承担治国理民的重任的可能性。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今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颜氏家训》里面记载侯景之乱前后的士族子弟,简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病秧子,体虚气弱,怕热怕冷,看见马叫竟然以为是老虎叫。这样的士族子弟何能军国大事,虎与马尚且不辨,怎能治国理政。门阀士族已经病入膏肓,而不可治。

公元589年,隋军攻陷建康,陈朝亡,隋尽迁门阀士族及权贵于关中,门阀士族亡。门阀澌灭,属于寒族的时代迎来了真正的曙光。

(本文完)

最佳贡献者
2

一提到魏晋南北朝,那士族门阀就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了,这个在东汉形成,到魏晋时达到鼎盛,严重影响了三国、两晋的社会上层集团,最后却被一个寒门出身的刘裕取而代之,消失在了南朝历史的长河中。

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有多强大?连手腕强硬的董卓、曹操都不得不与他们妥协,在士族的支持下,司马家才得以掌握曹魏大权,到司马炎时代魏建晋,而东晋朝廷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士族王朝,士族巅峰时期连皇帝对他们都无可奈何。

可是自刘裕代晋建宋之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士族集团也就销声匿迹了,他们的辉煌和权力哪去了?在面对刘裕大肆屠杀南方士族中,他们又为何连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

就我个人简单分析,士族之所以最后会被以刘裕为首的庶族反噬,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刘裕时代,士族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处于一种“无源之水”的尴尬地位,而要了解士族是如何一步步从神坛跌落到黄泥之中,就必须从东晋建立时说起了。

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在东晋成为了说一不二的执政党派,连东晋皇帝都得仰其鼻息

士族不同于门阀,门阀多是功臣宗室后代的代名词,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门阀都会没落,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如此,可是士族并没有这样的担忧,他们掌握了读书人的选择权力,以及整个帝国的舆论导向,毫不夸张地说:“士族就是魏晋时期的文化操控者”,他们门派众多、门人广布天下,其生命力极强,延续性极高,各自依附西晋诸王,在八王之乱中随处可见士族的影子。

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代表着中原政权的司马家分崩离析,晋愍帝司马邺死守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远走东海,琅琊王司马睿靠着东南一隅之地苟延残喘,这时候的琅琊王司马睿为了保住江左一亩三分地,只能依靠自己比较亲近的琅琊王氏一族,作为自己立足江左的帮手。两人抢先占据了权力中空的江左地区,在建邺建立了流亡政权,王导是原本东海王时期掌权士族王家的子孙,而司马睿又是司马皇室中,自司马越病死、晋愍帝被俘后硕果仅存的宗室,两人强强联手,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当时身处北方的司马皇室和士族基本都被残杀,剩余的士族要么逃入山林隐蔽,要么屈服于汉赵等少数民族政权,要么南下逃难。对于大部分既不愿投降受辱,又不愿一辈子躲藏的士族来说,司马睿和王导给他们开辟了第三条选择大道,让他们可以继续效忠朝廷,江左政权的建立由此得到了江左士族和南下逃难士族的大力支持,并很快巩固了下来。在晋愍帝被害,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就于次年确立晋祚,史称“东晋”,和北方五胡分庭抗礼。

而作为东晋朝廷的顶梁柱,士族为东晋的建立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了司马睿的股肱大臣,王导被引为司马睿的“仲父”,其堂哥王敦更是得到了荆州刺史一职,坐镇荆州,而王家子孙也多身居要职,入主中央。很快,皇权和士权之间的矛盾就爆发了,手握重兵、重镇,地位又高的王导发动了叛乱,率兵进攻建邺,企图灭晋自立。

可是对于其他士族来说,司马家本来就是他们的傀儡,司马睿本人性格较为懦弱,不太敢直接和士族闹掰,而王导就不同了,他本身是士族出身的,手段激烈,要让他成事了,不但会影响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江左局势,更会成为日后士族的严重威胁,所以王敦发动叛乱时,除了他自己那批手下之外,南方各地的士族都坚决反对,包括王导,没有得到士族的支持,也是王敦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继琅琊王氏之后,庚氏、桓氏、谢氏接连登上东晋政治舞台,操控权柄,东晋皇帝逐渐成了历史最没有存在感的帝王,但是由于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手,皇权和相权之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触碰到一起,到最后不是皇帝杀掉权臣,就是权臣杀掉皇帝。东晋门阀的衰败也是因此而来的。

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一战以东晋的胜利而告终,与此同时,东晋皇帝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或许有人会奇怪,淝水之战的主持者是士族出身的谢安,而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不是出身谢家的就是出身桓家的,都是士族,晋帝好像都没出力,声望高的应该是士族才对,怎么最后反而是晋帝割了韭菜呢?

没错,刚开始谢安的威望确实达到了士族集团所想要的程度,被任命为都督十五州军事,假黄钺,次年还和三桓一起举行北伐,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兖、青、司等州,将东晋和北方边境一路北推到黄河一带。

照这样的利好消息一直下去的话,如果谢安能够打过黄河,收复中原,再加上一点野心的话,那谢氏代司马再建社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很可惜,谢安在北伐次年就去世了。

谢安死后,其侄谢玄继承爵位,可谢玄是个武将,善于治军却不善理政,而地位仅次于谢氏的桓氏,桓温之地桓冲病死,儿子桓玄也才刚成年,镇守边境重地的三桓也是武将,不善政事,可以说东晋士族在淝水之战后势力出现了空窗期,有本事的不是死了就是未成年,这就给了当时的晋帝司马曜一个很好的机会。

  1. 对于皇帝来说,最怕的就是士族掌握了军权,所以在谢安去世后,号称东晋最强战力的北府军军权就给慢慢移交给了名将刘牢之,此人出身于军人世家,骨子有着保家卫国的精神,不像士族那样整天勾心斗角,将强大的军队交给他,既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也削弱了士族的整体力量;
  2. 起用儒学,魏晋时期的士族大部分都是崇尚玄学的,这套由道家转化而来的学派,是士族们之间争相学习的标榜教科,而之前占据着帝国主流的儒家反倒被打压,所以司马曜起用儒学和玄学对抗,以儒学的君臣父子等级之别来教导百姓,从文化上打击士族;
  3. 重用宗室,任何一个时代,但凡有一点能力和机会的皇帝,都不会甘愿做权臣的傀儡,在司马曜之前的历代晋帝,就一直在寻找可以取代士族的势力,晋元帝重用近臣、晋明帝重用实力较弱的士族和宗室等,而晋武帝司马曜就选择了重用弟弟司马道子和外戚王氏来抗衡士族。

在晋武帝和司马道子的努力下,皇室和士族之间的关系一度扭转了过来,原本操纵者国家大权的士族开始成为皇家的附庸,陈郡谢氏被排挤出朝堂,太原王氏归属于司马家,皇权达到了东晋一朝的最高峰。可是晋武帝本人的品德也确实不高,他喜欢喝酒,一喝就醉,一醉就胡言乱语,一次在酒醉时无意得罪了后宫的一位美人,结果当晚就被美人给送上西天了。

司马曜死后,大权就全部落在了司马道子手里,而这位一样也喜欢醉酒闹事的宗室,在对待士族的态度上手段越加激烈,终于引起了士族的反扑,虽然最后被其子司马元显平定了,但士族和皇室之间已经见血,双方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不择手段地兵戎相见了。

东晋王朝的掘墓人刘裕,同时也是终结士族政权的吹号手

刘裕的出身众说纷纭,有说他出身寒门的,有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而后世史学家大多将其归入二等士族群里,也就是在占领着士族高层金字塔的王、谢、桓等家族之中,刘裕是处于低级位置的。刚开始,刘裕只是北府军手下的一个小官,在击败孙恩、桓玄和灭亡南燕的战事中逐步成长起来,最后解决了北府军内乱后,刘裕成为了取代士族的掌权者。

事实上,士族集团的权利之所以能够大到操作东晋朝廷,那主要是因为:一、掌权者的态度不够强硬,二、士族集团要有厉害的人物;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像东汉末年士族刚抬头的时候,汉灵帝就对他们进行两次党锢,打击他们的锐气,而之后的曹操、刘备、曹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住了士族,高平陵之变就可以看作是一次皇权和士族之间的碰撞,就连靠士族起家的司马炎,对待士族也是拉拢为主,打击为辅,把士族变成为皇室服务的机器,而不是皇帝为士族服务的傀儡。

可是西晋末年朝纲大乱,五胡南下,中原大地沦陷,这时候的西晋皇室在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是没有了权威了,此时士族刚好来到了司马睿的身边,那真是打瞌睡遇上了枕头,一拍即合。可是士族掌权是不符合社会思想的,家天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以一人治天下,不可能以人数众多的士族来治天下,所以田余庆先生才会说:“士族本来就是一个过度性的变态”,不是久存之计。

而且士族选人讲究门第和出身,任人以贵,这就限制了可供他们选择的范围极窄,一般只能在自己家族的小圈子里进行选择,短时间内还好说,时间一长自然就会陷入人才不继的窘况,更何况也不是人人都想要做官的,不少士族子弟还是更偏向于文学、写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士族在东晋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轮流掌权的,王家之后有庾家,之后有桓家、谢家等等。

人才限制严重,如果灾遇到一个手段强硬的掌权者的话,那士族的覆灭也不过就是弹指之间的事,而刘裕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出身寒门,但在军中所锻炼出来的铁腕手段,刚好用来对付已经日薄西山的士族。刘裕灭南燕、灭后秦、灭桓玄叛军,再灭皇室司马休之,清除内部反对的声音,杀同宗刘毅等,声势达到了顶峰,加上南方百姓对于东晋朝廷也失去了耐心,代晋自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结:士族为什么在魏晋时期能反噬曹魏,却在南北朝前夕被寒门出身的刘裕取代,其实关键就在于他们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土壤

士族得以生存的土壤就在于文化,他们通过文化垄断了帝国的读书人,让读书人为他们效力,但是士族派别众多,各门各派分立,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具有绝对能力的人来领导他们,与朝廷共生存。在曹魏时期,士族的领导就是司马懿,而那时由于曹叡重用宗室,打压士族,不得已之下士族才会反抗曹魏政权,把他拉下马,这时候就表现出了士族们的团结决心。

可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士族一旦分开了,则门派林立,互相仇视、互相敌对,就像“百家争鸣”一样谁都不服谁,东晋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士族们无法团结所有读书人来发展、稳定自身,加上士族内部的内斗,说来说去还是要确定谁来做士族老大而已,当年王敦作乱时,几乎南方所有士族群起而攻之就是这样原因了。士族们斗到最后,总算是推举出了一个桓玄来做老大,希望他能废晋自立,再现士族辉煌,可无奈的是他遇到了刘裕,士族的辉煌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门阀制度起源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官员往往父死子继,如同终身任职,甚至有把官位拿来送人的操作,比如说陶谦三让徐州,比如说刘表让荆州,说白了就是朝廷控制不住地方了,所谓的地方已经成了官员的私产!

徐州的陈登父子为什么刘备来了迎刘备,曹操来了迎曹操,说白了就是家族利益主导一切,完全没有个人立场,只要家族不倒任他谁来做大哥,总是少不了自己的好处的!



司马家族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而篡夺了曹魏的江山,所以整个两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都是很强劲的,也是得到朝廷支持的!



之所于南北朝时被寒门取代,得感谢侯景之乱!候景是羯族人,原来是东魏高欢手下的将领,驻守河南十余年,阴谋诡计颇多;高欢一死此人野心毕露,结果高澄任用慕容绍宗把他打的打败,他只好窜逃到江南,当时正是梁朝梁武帝萧衍在做皇帝!



这萧衍在候景投降前一天晚上梦到得到了土地,所以不顾大臣的反对接纳了候景;结果东魏害怕萧梁任用候景对自己造成损失,就想了个计策互相交换人质,想用之前被捉的萧衍的侄子来换回候景,结果萧衍答应了,这件事情被候景知晓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800手下大开杀戒冲进台城,饿死了萧衍;萧梁群龙无首,加上萧衍连年信佛,僧侣侵占土地,百姓民不聊生就跟着候景一起反了,把南朝的豪门大户杀了个精光!



从此,世家大族彻底一蹶不振了;至于说纵横隋唐的关陇门阀,那完全是鲜卑贵族集团;没汉人什么事了!

4

袁氏兄弟代表士族门阀阶层,被曹操干败。但司马氏家族也代表士族门阀阶层。司马氏篡权,豪门旺族重新步入统治阶层。东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趁虚入主中原,即所谓的五胡乱华,致使北方士族门阀及大量汉人逃住南方。而在南方,南朝梁武帝一贵骄纵皇族士大夫,使大量北方避难的汉人沦为这些士族门阀的家奴,阶级矛盾加剧。寒门士子侯景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解放南方家奴,于是,叛军从最初的8000人迅速发展到了10几万人,而士族门阀皆纨绔子弟,烂泥糊不上墙,以王、谢两家为代表的士族门阀从此式微,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想起陈胜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但是我要纠正你一点。

门阀一直是东汉末年到唐朝初期的政治主力军,而不是到南北朝就被寒门取代了,只能说在门阀在唐朝已经是逐渐没落了。

至于门阀为什么没落,历史学有其历史发展的观点,社会学有其淘汰制度的观点,而政治学则也有制度优胜的观点。

这些都可以作为门阀走向没落的参考。

我在这里只提一个被大众所熟知的事情。

东晋时期的朝政几乎全为门阀所把持,皇权和门阀居然能保持在五五开的地位。这一点当时经历的皇帝大部分都想改善,但是都没有那种魄力。

这种情况直到遇到一位狠人才开始发生转变。

他就是刘宋政权创立者—刘裕。

这位大神最擅长屠龙术,死在他手里的政权首领和皇帝那是好几个,因为他当时手里掌握的兵力堪称南朝之最,而且大都是他一点点建立了,因此刘裕的威慑力可想而知。

他也是想做皇帝的,而且东晋门阀之苦他也是深受其害,因此,他思考再三后终于向门阀举起了屠刀。

是的,这位大佬的方法依旧是杀杀杀!

但是他杀的门阀可和大众想的不一样,他专门屠杀前朝皇室旁支以及忠于司马家的门阀。原因嘛就是当时门阀把持的资源太多,如果他太过于激进,后果肯定不小,因此还有一些门阀贵族仍旧给予一定的地位。这可以称为缓兵之计。

等到了刘裕称帝之后,他才露出了真正的面目,大肆打压门阀,普遍提升寒门的政治地位。而这些寒门虽然在阅历和素养方面比不上门阀,但是他们的韧劲儿和忠心却远超门阀十条街。

刘裕重用寒门获得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其后世的帝王也大部分都继续选择重用寒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