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里是这样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所说的大概就是本问题的境界吧!

这种状态用理性和现有的科学逻辑是无法解释的。但是,所有的科学逻辑都是以目前大家习以为常的三维世界为基点的。但是到了四维空间呢?

四位空间里时间和空间都是变量,这种空间是怎样的?

经典佛经《维摩诘经》的第七品中就有描述:“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萤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这些文字可以理解为:把喜马拉雅山脉放在一颗芝麻里,喜马拉雅山脉都不会变形。把四大洋的海水都注入一毛孔中,鱼、鳖等水生动物都生活如常,没有感觉”,不可思议吧!因为我们的意识停留在三维空间。当时间和空间都是变量的时

候,这就不难理解了。哈哈,你看了肯定不信。小编也是理论派!

但是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已经证明了四维空间的存在,甚至还有更高维度的,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宇宙折叠”的概念。

而站在四维空间观察三维空间时,所看到的“前世今生”就像看手里的小苹果,佛家说这是“天眼”。甚至,在四维空间对付三维空间的人或事的状态,在《三体》那本书里叫“降维打击”。

隐士住在深山里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他们的修行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境界。什么境界?就是孙的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跳出三维空间。

这样解释的话,《道德经》里说的也就好理解了,隐士的修行就是在践行《道德经》的观点。

最佳贡献者
2

住在深山里,却不一定与山外边断绝了来往,或者互通信息。

古代的隐士,应该都有足够的学问和经验,要不称不上隐士。隐士的意思就是隐藏起来的高人。

在隐居之前,对天下事就已经很清楚,对其发展趋势也分析得很透彻,一旦有什么变动,多少给点信息,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是隐士的水平,不然的话就称不上隐士。

和隐相对的则是显。为什么叫隐士?就是在隐居之前肯定显赫过,要不谁知道他是高人?

3

古代的隐士,既然称作“士”,必然有过一官半职的经历,却又大多学富五车,要隐居深山,也得财富几十担才行。因为车子运送不了山路,只能让人挑担进去,否则无法生活。

根据“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这隐士虽然居住在深山,所来往的人都是他的耳目,自然能知天下事,况且这隐士多有学识,懂得权衡利弊,分清形势,当对自己有利的时运一到,就会再次出山,一展身手,如果时运不利,则继续隐居下来,繁衍子孙,悠哉游哉,美名其曰:仁者乐山。

试想古代,生产力很低,只有学识,如果缺乏财富,也很难隐居山林。只有带着大量的财富,收买一大帮家丁、帮工,才能成为隐士。不然,就有可能成为野人一样,最后销声匿迹。

4

在古代,能够做隐士者,一则有文化,学识卓远。二则有朋友,志同道和者多。三则经济不窘,进退可裕如。四则隐而未必在深山。君不见老子为隐者,然则骑牛而周游。陶渊明弃官陇亩者,奋笔而耕桃花源。庄周不仕而门生故旧盈门。因此,理解古之隐者之行为,不必动辄以深山密林而思。不居庙堂之高,不处江湖之远而发声致远~~此为隐者之道。倘使真的杜门谢客,不问世间事,那不叫隐士而叫隐身。

5

古代没有报纸,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台,没有电视,有很多隐士,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当遇见有人求教世事治法时,却能对外界了如指掌,并头头是道,其中原因很简单,宇宙万物无常变化,皆有规律可寻,这些隐士高人,早已对宇宙自然和事物变化规律,彻悟深透,所以盛衰动静,皆在预料之中,就像历史上很预言家一样,他们预言的依据,正是源于他们对宇宙和大自然变化规律深透了解!

6

感谢邀请!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隐士。他们的隐居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君王们高度的重视。

比如诸葛亮,虽然在南阳耕地,但却与很多有识之士打交道,他还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婿,通过这些人,可以把他的本事和名声传出去,让这些人帮他传名。当君王们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提出真知灼见。

如果真的想隐居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们,我们当然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了。

7

说简单的就是,观察世俗而不世俗。观察官场而远离,观察江湖而不参与。隐士远离且不参与这些。但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自身的学术知识加以分析解剖事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