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说1800年前的金戈铁马、英雄气概、智谋勇义,这个另人们瞩目的话题。世人热捧的三国故事,要说谁的反差最大。小编尽力溯本清源,呈现一个丰富而细腻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人物中,被歪曲得最厉害的,我认为非《曹操》莫属。

曹操;为国平叛何为贼!国有乱,必平之,国有叛,必灭之一一此乃千古共理,万国共理也。叛国乱国者,国贼也,人民公敌也,平叛灭乱者,英雄也,国之栋梁也。

然而,历史怪异,有的人,明明是叛乱者,被后世民众赞为忠臣,正义者,英雄。有的人,明明是为国平叛,为民谋利者,却被后世民众斥为奸贼。如“三国曹操”,诚心为国,平乱灭叛,但却被后人骂为国贼。

请看史实为你解答;话说东汉末年,朝庭暗弱,朝纲崩溃,“黄巾起义”。实力派人物董卓,吕布,袁邵,袁术,孙策,公孙赞,张鲁,张锈,刘表,刘璋,刘备等人,借平定“黄巾军”壮大自己。自立为王,不尊朝庭,不遵国法。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军阀混战。“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当此国家危难之秋,曹操横空出世可谓生当其时。曹操初起兵,也只是军阀之一支,也曾为父报仇而滥杀无辜。但他忧国忧民,思想逐步升华,渐渐地不甘于个人争利、不甘于逞雄一方。他要消灭军阀,重新统一全国。他明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要正名,就必须立在汉献帝这一大旗下,“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历经周折,终于迎奉汉献帝,建都于许昌。此举,不仅使自己掌握了实权,而且站在了政治制高点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自此始,他不再是军阀、不再是叛乱者,而是汉朝丞相,他的军队上升为国家军队。之后,他的所有政治、军事行动,都在天子、国家名义之下,都成了正义之举。

处在政治中心的曹操,不仅位高权重,且学富五车,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国家一统,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东征西战,北抚南剿,九死一生。经十多年艰苦奋战,终于消灭和安抚了诸多军阀,统一了北方。下一步,该扫平江南,国家一统了。若此,则战乱结束,和平降临,社会安宁,民众欢心。

然而不幸,曹操在赤壁遇上了硬对手,惨败于孙、刘联军。之后,国家三分,战乱延续。

三国鼎立。后人按“成王败寇”惯例,把曹魏、孙吴、刘蜀并列,皆划为国家的继承者。但正史《三国志》以曹魏为国之正统,且赞曹操为“超世之杰、非常之人”。后世亦有诸多伟人、史学家盛赞曹操,赞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代雄杰。

然而,斗转星移,朝代更叠,世事难料。千百年后,一本小说《三国演义》出世,不仅将曹操打入地狱,而且令汉末历史乾坤颠倒。此书高超的艺术性,征服了历代千千万万的读者。由于书作者尊刘反曹,严重误导了历代中国人的认知。凡读《三国演义》者,皆被《演义》的思想所浸染,忘记了国家大义,分不清是与非、黑与白、美与丑,皆以奸为正,以正为奸。

一个“忠”字,贯穿于《三国演义》,贯穿于千年国史。然而,“忠”是什么?忠于谁才是真正的忠?本为乱国、裂国贼的吕袁韩马孙、诸张诸刘等,成了帝王的忠臣、成了民众心中的正义者;曹丕废汉自立、孙权刘备裂国自立,皆成开国皇帝,反被国人赞颂。

曹操,本是国家的掌舵者,平叛止乱者,反而成了国人心中的大奸贼;“护驾”成了“劫驾”,“奉天子以令不臣”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诚心为国为民成了“心怀篡权”,汉相成了“汉贼”。可惜了,曹操!你未篡权,却被骂为“心怀篡权”的“奸贼”。你若真的篡位自立“有此实力及能力”,不也是开国帝王么,谁还骂你?

历史是什么?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撰写是两码事,历史的解读和历史的利用又是另两码事,后人都按自己的需要解读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董卓

真实的董卓也曾是侠士,为人豪爽,行侠仗义,也有很强军事、政治能力,不然也不会得到西凉各位将士的认可,三国演义把董卓刻画成了一个十恶不赦,奸淫掳掠,杀人成性的狂魔。

3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三国,演义小说和真正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反差较大,这不是个别现象,但要说到反差最大的,除了名字相同,其他几乎可以认为是两个人的,我认为莫过于曹魏阵营的韩浩。

在《三国演义》里,韩浩出场次数不多:(1)甫一出场,韩浩作为第四副将,随夏侯惇都督以及于禁、李典、夏侯兰,领兵十万,杀奔博望坡。韩浩曾劝夏侯惇勿要中了赵云的诱敌之计,夏侯惇不听,结果火烧博望坡,夏侯兰被张飞枪挑,其他四将败走,完全是大败亏输;(2)二次登台,受曹洪差遣,和夏侯惇之侄夏侯尚引五千兵,助阵张郃,韩浩在此突然述说“革命家史”,我在长沙知此老贼(指黄忠)利害。他和魏延献了城池,害吾亲兄(韩玄),今既相遇,必当报仇!”,等到被黄忠破了大寨,转战到天荡山,韩浩依然自信满满,“愿借精兵三千击之,当无不克”。结果呢,阵前被黄忠只一合劈落马下。


如果是第一次亮相,还有几分智商在线的话;第二次出场,韩浩完全不知自己到底几斤几两,纯粹是自寻死路。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韩浩的地位和作用颇为重要,完全不是演义里的小丑、草包兼打酱油的角色。他可是汉末各路诸侯(王匡、董卓、袁术)眼中的“香饽饽”,竞相争揽,后来被夏侯惇发现招入曹魏阵营。

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


韩浩在军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非比寻常。兴平元年(194年),吕布派人到夏侯惇营中诈降,趁机劫持夏侯惇,曹军大乱。韩浩让众将去安定手下的士兵,他亲到夏侯惇的住所,怒斥绑匪:“你们这些凶残的叛逆者,居然敢将大将军挟持作为人质,难道你们不想活了?而且我身负讨伐叛贼的使命,难道我会因为一个大将军,而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又哭着对夏侯惇说:“国法如此,我不得不这样做!”立即召集士兵攻打劫持者。劫持者害怕得连连叩头,说:“我们只求给我们路费,让我们回去吧!”韩浩痛斥劫持者的行为,将他们全部杀死。曹操称赞韩浩的做法可以作为万世之法”,以后劫持人质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在曹魏阵营里,韩浩积极主张屯田,他和枣祗是屯田政策最重要的发起者,曹魏政权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为恢复、稳定和发展北方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曹魏阵营取得了明显的战略优势。


因为立有大功,曹操升任韩浩做他的护军,韩浩也跟随着曹操南征北战。在北方,击败袁绍后,曹操打算到柳城追杀袁尚 、袁熙,领军史涣想与韩浩一同谏阻曹操,但反被韩浩劝阻,韩浩坚定地支持了曹老板的计划。最后,果然攻破柳城。在南方,韩浩后又追随曹操讨伐汉中的张鲁,建立了功勋。


建安十二年(207年),汉丞相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除了掌握禁军,《魏略》还指出:“ 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在曹魏阵营里,“(韩)浩至中护军,(史)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二人都以忠勇干才闻名,后期任此职的还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全是心腹之人,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昭堂兄,羊祜是司马昭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东吴的周瑜、蜀汉的李严、赵云、陈到都曾担任中护军。中护军这个位置如此重要,以至于非近臣忠勇之士不能担任此一职务。您说韩浩的工作是不是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认为韩浩的智略足以安定边境,希望韩浩留下来都督众军,镇守汉中。曹操说:“我怎么可以没有护军呢?”,足见对韩浩的倚重和信赖。于是,与韩浩一同班师,汉中留给了夏侯渊镇守。


您看:除了姓韩,河内的韩浩与长沙的韩玄能有啥亲属关系?韩浩在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立有大功,怎么会赤壁之战后跑到长沙,还见证了黄忠、魏延杀害韩玄,然后又从长沙投降了曹操?以忠诚勇敢著称的韩浩咋就变成了武功不堪,还不知天高地厚的弱鸡?真正的韩浩一直同着曹操,管着禁军,又如何能被黄忠追着斩杀呢?


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韩浩的个人历史问题上,除了是曹营的将领而且做过夏侯惇副手之外,《三国演义》和正史里的“韩浩”简直是两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妙笔生花,真是彻底服了贯中老了。您认为在《三国演义》里还有比史书韩浩反差更大的吗?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讨论。点击关注,我将为您提供更多有理有据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思考。

4

诸葛亮和关羽,都有神化的成份。这与他们的主公姓刘有关。

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他们代表着正义的一方,是忠义的化身。神化他们也是统治需要。

(图:诸葛亮的影视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不以谋略见长,而是搞政工的好手。所以刘备把他放在后方,主持后勤和外交。他心细如发,勤勤恳恳,为刘备夺取巴蜀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为什么让诸葛亮留在荆州搞后勤?因为诸葛亮家族和当地豪强都有联姻,他的岳母是刘表妻子的亲姐妹。诸葛家族在荆襄地带根深叶茂,自然方便他征兵筹粮。所以,诸葛亮后勤做得出色,也并非全靠能力。

刘备为什么让诸葛亮留在荆州搞外交?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和诸葛亮的好友鲁肃,都是孙吴重臣。

当时在夺取巴蜀的前线,刘备的谋臣是法正和庞统。但庞统早死,法正就是刘备的第一谋臣。

法正定奇谋拿定军山,取汉中,固益州,诸葛亮基本是旁观者。陈寿把法正和程昱、郭嘉等人比较,认为他们都是三国顶级谋士,这里没有诸葛亮。

(图:诸葛亮的游戏形象)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独当一面,但主要功劳还是内政上。那时法正己死。

诸葛亮对蜀国内政进行了整顿,修法典,抓史治,行德化,轻水利,富有成效。外交上因为有诸葛瑾做内应,和东吴成事实同盟关系,让曹魏难以对蜀汉下手。

但诸葛亮和他后来在吴国的侄子诸葛恪一样,不大容人。李严、魏延这些名将,要么被他整死,要么被他驱逐,因为这些人不属于诸葛亮的派系(荆襄系)。但绪葛亮却重用了荆襄子弟马良的弟弟马禝,结果酿成恶果。

诸葛亮因为没有军功,摆不平内部派系之争,不得不通过战争来抓军权,以排除异己。但同时也伤害了益州本土派的心。

最后刘禅投降,就是益州派鼓动的,因为诸葛亮的长期操弄,本土的益州派在蜀国官场上完全边缘化。既然不把我们当自己人,投降曹魏说不定在官场还有机会。

(图:蜀国政治精英集团)

但诸葛亮的五出祁山,几乎一无所获,除了白耗了大量粮草和士兵性命,并不能深入曹魏半步。

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有浓厚政治表演成分。他知道拿不下曹魏的。

当然,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新野等等,都是虚构的,正史上没有记载。所谓的七擒孟获也不存在。

攻打孟获确有其事,但孟获所部还处原始部族社会,太弱,并不算什么军功。

除了事奉刘家为诸葛亮加分(得到封建君主认可),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得优丽真挚,给后人留下极好印象。这也是后人拔高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5

《三国演义》里面不少人物和真实历史人物都有反差,个人觉得反差比较大的一个人是曹真,曹子丹,一个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魏国顶梁柱被罗贯中写成了草包一个,让曹真的一世英名埋没在了历史里面。

一、赫赫战功《三国演义》只字未提

曹真有说是曹操的族子,有说是曹操的养子,不管哪种说法肯定是和曹操沾亲带故的,而曹真能当上魏国大将,不但因为和曹操的关系好,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能和谋略的人。

曹操手里有支三国闻名的特种部队,叫做虎豹骑,这只屡建奇功的特种部队里面不少曹家人都在里面有过服役记录,曹真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单独统领过虎豹骑,特种部队的头可不是谁都能干的,这点上能看出曹真的领导能力不简单。

曹真以偏将军身份破刘备,夏侯渊阵亡之后,作为征蜀将军败刘备部下高翔,当时徐晃都是曹真的副手,当曹操到了汉中之后,曹真又被派到武都迎接曹洪等人还屯陈仓,后来曹真还和夏侯尚征讨孙权,获胜后升为中军大将军,曹丕病逝了曹真和陈群,司马懿共为辅政大臣,升为大将军,这些赫赫战功《三国演义》只字未提。



二、和诸葛亮交手占据上风却被黑化

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曹睿派曹真出战,于斜谷击败蜀军赵云,邓芝。曹真继而进军围城,反叛的三郡都重新平定。

曹真还料到诸葛亮再次北伐一定从陈仓进攻,早早的安排了郝昭镇守,而郝昭也因此一战名扬天下,不得不说曹真的眼光独到。

但是《三国演义》里面这些功劳都和曹真没有关系,反而是写成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给曹真写信,说曹真是“无学之辈”,曹真看了恨气填胸,晚上便死于军中。

甚至曹真主动伐蜀因为天气原因,连日大雨不得不退兵,都被写成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看出天象,并且司马懿也看了出来,就是曹真睁眼瞎,啥也不知道,四十万大军被诸葛亮二千士兵击退。

抛却小说的无稽之谈,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曹真不生病的时候是不想主动进攻魏国的,曹真病死了他才出动,接替曹真的司马懿没有曹真那两下子,只能靠硬拖,耗死了诸葛亮。



三、宽仁厚德,富有爱心

曹真的朋友曹遵与朱赞死的早,曹真就把自己的封邑分给他们的孤子;曹真也很讲义气,这可能和曹真一生征战出自虎豹骑有关系,对待士兵奖罚不足时,曹真就把自己的私人财产拿出来作为奖励,和士兵同甘共苦。

曹真生病的时候,曹睿亲自去探望曹真,曹真死了,曹睿对其追念,评价甚高,特意把他的五个儿子都封为列侯,可惜曹真有个儿子曹爽浪得虚名,后来毁了曹子丹的一世英名。



总结:曹真是三国历史上智勇双全,深识韬略,知人善用,当机立断,胆略过人的名将,却被《三国演义》写成了不会打仗,多次兵败诸葛亮手里,争功夺利,心胸狭隘,先被司马懿气病后被诸葛亮气死的庸人一个,可谓反差极大。

6

我觉得,应该是周瑜吧。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小,在诸葛亮的激斗之下。三气周瑜,居然就气死了。周瑜临死的时候心生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一时瑜亮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典故。

细想周瑜气量小,成立与否?作为东吴大都督,吴王之下万人之上。少年英才,在东吴享誉盛名。娶了乔国老的女儿,小乔。与小霸王孙策是连襟。爱情事业双丰收,他为什么气量小?还能被被人气死。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副谈笑自若,胸怀大局。处乱不惊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不禁,令人拍手叫绝!这样的人,会气量小到被人气死么!不符合逻辑么

7

《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我觉得是蜀汉之主: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述有两点是很突出的,一是:爱哭。我大概查了下,在演义里,对刘备的“哭”,大概描述了30次这样。

想起汉室衰败,无力匡扶,哭一鼻子。

三兄弟结拜时,激动,哭了。

送走军师徐庶时,又哭了。

三顾茅庐见不到诸葛亮时,也哭了。

被追杀时,百姓自愿跟随他逃亡,又哭了。

赵子龙从万军中把阿斗救出来,交给他时,哭了。

关羽死了,哭。张飞死了,哭。黄忠带病出战,还是哭。

到临死了给诸葛亮托孤,也是哭着说完,死去的。

林林总总,各种场景,凡是带情绪的,刘备都会显得软弱无能的哭上一嗓子。先不论演义中是否存在黑化刘备的嫌疑,但是作为当时三分天下之一的雄主,难道刘备就真的只会软弱的哭泣?就算他爱哭,我认为也并非是他“彷徨无措,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他的一种情感攻势,借以收买身边人与百姓的人心,壮大自己的势力。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是大族出身,人才、将才自己来投效。江东的孙权,世代豪族,底蕴丰厚,名将不愁。而刘备根本就是一无所有,只占了一个仁义与缥缈的刘皇叔名头,还要靠卖草鞋为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大抱负,让他一步步的靠自己招揽人才,宣传自己仁义之名,拉拢百姓跟随。慢慢的积累基础,先是结义关、张二人,后招揽徐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慢慢的组成了“五虎将”,于曹操大举来犯时,联合孙权,于赤壁大败了曹操,趁机夺取了荆州,后再攻下益州,从此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历史上,在赤壁之战前,联合孙权共抗曹操是周瑜与鲁肃来找刘备商量好的对策,并非诸葛亮主导。而在占领荆州,攻下益州这两个事件中,当时诸葛亮并不在刘备身边,刘备带着张飞等人领兵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益州。等诸葛亮的援兵到益州时,刘璋已经出门投降。

二是,爱跑。

刘备在演义中,前半部几乎都在各种跑路中度过,可以说居无定所,流离颠沛的。

先是投靠卢植,卢植就被朝廷斩了。

后投靠朱隽,没关系不受重用,于是自己跑了。

投靠刘恢,觉得没前途,又跑了。

然后跑去迎接公孙瓒,加入了他的集团,参与了“反董同盟”,与袁绍争地盘之战,受封“平原相”,又跑了。

后面借兵救了陶谦,进驻徐州,不久被卢布攻破,又跑。

这次跑去投靠曹操,但是害怕被曹操杀害,找了个借口,又跑了。

回到徐州联合袁绍后,仍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只好继续跑。

最后投靠了刘表,被刘表手下设计想除掉他,无奈只好继续逃跑。

至此,刘备请出诸葛亮,联合孙权,赢下了赤壁之战,才算有了居所,开始争霸天下。

纵观刘备的这么多次的“跑”,虽然充满无奈,但是也在这些跑路中结识了各路诸侯,兵马良将也是越跑越多,(赵子龙就是从公孙瓒处“借来的”)积攒下了他日后争霸天下的资本,也把一个个日后的对手“跑死了”。

所以说,刘备本身就是一个有抱负,且雄才大略,计谋出众、待人真诚的领袖,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出色的将领、谋士追随。像演义里描述的“满口仁义道德,虚伪,软弱无能、爱哭、爱跑”的人,应该是作者对刘备的黑化,以突出诸葛亮的盖世功劳。他的蜀汉并非全靠诸葛亮的计谋打下来的,他本身就有很大的贡献。

8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要说反差最大应该是马超吧,这个反差不是指武艺,而是造反的背景和原因。小说中马超是为父报仇起兵造反的,史书记载他由于担心钟繇先动手,不顾马腾的死活起兵的。当时马腾在京都任职,也可以认为是人质,最后连带着二百多口家族成员被撕票了。

9

曹操!义勇刺卓,北国挥鞭,东临碣石,赤壁会猎,武略力统四海,文领风骚汉魏,岂可奸贼冠乎汉序?

10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对于人们熟悉三国历史确实很有帮助,不过毕竟是一部小说,很多人物的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也就是说他们的艺术形象和历史真实形象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奸诈的曹操,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忠义化身的关羽、仁义爱哭的刘备、气量狭小的周瑜等等,可以说这些人与真实历史总是存在差距的,那么谁才是与历史真实形象差距最大的人呢?

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或者关羽,毕竟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小说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感觉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一个“神人”,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当然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一位能人,治国理政的能力更是历史顶级,只是军事能力并没有那么突出;至于关羽小说中是“忠义”的化身,真实历史上很多事情关羽没有经历过,但是这不影响关羽“忠义”的名声,其实我们去看诸葛亮和关羽,小说只是将他们的能力强化,他们的艺术形象和真实历史形象反差并没有那么大!

如果说反差最大的一个人,小编想到的就是三国名将张飞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怎么样?我想看过小说或者衍生的《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而且有勇无谋的武将形象,网上有一个片段,就是为了证明有无学问的差距,关羽对着刘备说了一大堆话,轮到张飞这里,也就是一句“俺也是”,给人一种傻傻的感觉,甚至有人将张飞和李逵画了等号,将两个人使用一个演员进行演绎,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眼中,李逵就是三国的张飞,两个人除了时代不同,基本上没有差距,那么这真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形象吗?

第一,形象上差距大。

历史上的张飞不但不是有勇无谋,没有学问的猛将形象,反而是走上了小说形象的对立面,甚至就连张飞的形象也不是荧幕上看到了那样,透过从史书的记载我们就能够明白张飞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了。根据《三国志》记载: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历史上对于张飞的相貌描写很少,不过陈寿给予张飞四个字的描写,也就是“雄壮威猛”,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通常就是说张飞身材威武,雄伟壮观,甚至让人敬畏,也就是一种气势,通过四个字,怎么也不应该是演义中“莽夫”的形象,或者《水浒传》中和张飞画了等号了。

更不用说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侄女,要知道夏侯家是曹操的宗亲,对于曹魏的重要性了,而且结亲对于相貌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如果张飞真的是一个大老粗的形象,以夏侯家的权势,应该不可能看重张飞,当然根据《魏略》的记载,张飞的妻子是被张飞强行强占的,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刘备等人被曹操击败,张飞和刘备关羽走散了,他也就骑着马跑到了谯县,正好遇到了出城捡柴火的夏侯氏,这个时候的她才十三四岁的样子,张飞看到女子挺漂亮的,也就强行掳走了,后面的剧情也就省略好多字,后面张飞知道他是良家女子,也就将她娶回了家成为张飞的夫人。当然这是魏国人的记载,因为是敌对国的关系,这个故事编撰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夏侯家是曹魏宗室,也是为了避讳夏侯家,毕竟如果不是张飞强占的夏侯家姑娘,那么张飞就是明媒正娶了夏侯家的女儿,对于夏侯家而言,这就是一种投资两个阵营了,所以魏国人不好明说,也就编撰了张飞强占夏侯氏女儿的情节。

张飞的妻子是夏侯家嫁给张飞的,更是在建安五年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时候张飞还没有闯出大名声,当然曹操也还没有打败袁绍,所以对于夏侯家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我们不能够说是错误的,而能够选择张飞,离不开两点,一是张飞的潜力很大,至少在夏侯家当时看来,张飞投靠的刘备有可能成为一方诸侯,另外一点就是张飞的形象不会太差,而且张飞的妻子生下了两个女儿,并且都成为了后主刘禅的皇后,如果说张飞大女儿嫁给刘禅,是一桩政治婚姻,刘备亲自给刘禅选定了,刘禅没有拒绝的权力,那么张飞的小女儿成为刘禅的皇后,这是刘禅自己决定的,而且此时张飞早已经去世了,在蜀汉政权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大了,此时政治婚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只能够是张飞的小女儿的美貌让刘禅着迷,女儿都如此好看,根据遗传的规律去看的话,作为父亲的张飞一定不是相貌丑陋的汉子,可以想象“李逵”这种形象他的女儿又能够好看到哪里呢?

第二,文化方面反差很大。

张飞在演义中是猛将的形象,并且没有什么文化,我们能够看到关羽读《春秋》,却找不到张飞读书的情节,显然演义中张飞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莽汉形象,不过真实的张飞形象却完全相反,甚至可以说文化水平相当高了,明代文化家冯梦龙曾经说过: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张飞是粗人,莽夫的形象,是艺术作品加工的结果,根据一些历史史书的记载,张飞不仅喜欢画美人,更擅长草书,也就是说张飞在书画方面功力深厚,一个大老粗精通书画,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历史上的张飞统兵作战非常有谋略,义释严颜成为美谈,这里面显露的就是张飞的水平,不过一件小事就能够看出张飞的谋略,也就是演义中的“喝断长板桥”了,《三国志》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有史料记载,张飞带着二十人,来到附近的小树林中将马尾巴绑上树枝,在树林中乱跑,使得树林周围烟尘四起,然后张飞一人站在桥边对着曹军喊话,让曹操误以为有埋伏,所以才退兵的,可见张飞是有勇有谋,而不是演义中一味和敌人喊打喊杀的形象。当然其他的证据就是张飞亲近士大夫,也就是读书人,如果他本身没有文化的话,就算是他想要亲近士大夫,人家可能也不会带着他玩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出身和后人有很大反差。

相信大家一定熟悉《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出身,是一个杀猪卖肉的商人形象,而且也是因此结实刘备和关羽,最终三个人在桃园三结义了,不过真实的情况就是张飞绝对是出身士族,当然势力不会太大,否则也不会投靠刘备,当然这里没有贬低刘备的意思,而是说如果张飞家族是大家士族的话,有很多进入官场的途径,甚至就是投靠主公通常也会选择势力强大的人,比如袁绍、曹操甚至公孙瓒(张飞是燕地人士,公孙瓒占据幽州),而刘备势力小,早期根本就有世家大族看重,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张飞熟练掌握绘画和书法,卖肉商人的形象显然也是不符合的,只有士族才会从小培养这方面的才能,而张飞水平很高,显然不会是半路出家,应该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所以张飞绝对不是卖肉的商人出身,相反应该是普通士族出身。

至于他的后代,最被人们熟悉的就是张苞了,在《三国演义》中张苞成为了诸葛亮时代最为倚重的大将,他与关兴是结义兄弟,被称为“小关张”,使用的武器都是张飞的标配蛇矛,演义中曾经跟随刘备东征攻打吴国,并且大败吴国先锋,北伐时期救过赵云,最后跟随诸葛亮二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派出王平、姜维、关兴和张苞攻打魏将郭淮和孙礼,魏军大败,张苞追击到山谷,却连人带马一同跌入山涧,送回成都养伤,不久之后也就去世了,甚至听闻张苞的去世,诸葛亮吐血晕倒,卧床不起;不过这仅仅是演义中的张苞形象,真实历史上张苞确实是张飞长子,不过却是早夭,这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事情,反而是张飞的次子张绍,最终官至蜀汉侍中、尚书仆射,在蜀汉灭亡后跟随姐夫刘禅归降魏国,被封为列侯。

综上所述,张飞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历史形象天差地别,甚至可以说简直就是两个人,而其他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虽然也有虚构,不过总体而言,与历史真实形象还是比较接近的,反而是张飞反差太大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