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晋和北宋,这两个王朝,在灭亡以后,都成功在南方建立了半壁江山的政权。可是明朝在灭亡以后,为什么南明没有持续下去呢?

其实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如果需要系统来梳理一遍的话,可以从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着手分析一下。


西晋能够南迁成功,那是士族集团众志成城的结果。

西晋真的是个搅屎棍一般的王朝,他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从司马炎建国,到司马邺亡国,只花了50年的时间。

期间还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一系列可怕的动乱。所以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西晋这种王朝,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晋书》

那么为什么西晋能够南迁成功,建立东晋王朝呢?相比较而言,东晋王朝要比西晋更有出息。很多人不解了,东晋只有半壁江山,怎么能跟大一统的西晋相比呢?

其实还真的是这样,因为东晋王朝持续了10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中华民族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东晋王朝虽然只有长江以南的地盘,可是却能够保住南方地区的安宁。北方在五胡乱华以后,一直处于动荡状态,等到北魏一统北方以后,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东晋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而且相对比较稳定。都是依靠了士族集团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东晋的皇帝没啥本事,也没啥权力,士族集团基本上掌握了东晋的核心力量。

比如说王导、谢安等人代表的世家大族,就为东晋的安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虽然也都是为了各自的家族,但是结果的确造成了东晋得以自保的局面。


北宋能够南迁成功,一来金人无力一统江山,二来赵构是宋徽宗的血脉。

  • (1)、金人无力一统江山。

其实金人要想南下的话,在灭了汴京城以后,就不应该匆忙赶回去。他们手握宋朝皇帝以及宋朝各种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家眷,完全有资本占领整个宋朝的疆土。

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金人前进的步伐实在是太快了,其实他们远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

金人和宋朝联手灭了大辽才几年时间,眨眼之间金人就有了灭亡宋朝的资本了?当然是没有的,在他们眼里,宋朝还是太强大了。

灭了一座汴京城,不代表就真的可以灭了整个宋朝。因为宋朝在各地还有若干人马,他们如果团结起来,金人根本就没有力量抵抗。

不要说南下灭了南宋,他们连北方的地盘都管不过来。为此金人才会想着培植一些伪齐、伪楚这些傀儡政权,帮助他们统治这些地方。


  • (2)、赵构是宋徽宗的血脉。

宋徽宗在金人南下的时候,为了甩锅,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宋钦宗也没什么本事,所以皇室子弟在他的带领下,全都成了俘虏。

当然了这其中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赵构。赵构作为宋徽宗的亲儿子,那是正儿八经的皇室血脉。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亲王送大军过河。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宋史》

他到了南方以后,自然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那些想要恢复宋朝江山的将领们,自然会带着自己的兵马前来投靠赵构。

赵构血统上的优势,使得赵构很快组建起了南宋集团。南宋没有多少内斗,因为其他皇嗣都没有赵构更具有继承资格的。


南明不能延续,一来南明内部争斗不断,二来清朝有优待投降派的政策。

  • (1)、南明内部斗争不断。

崇祯皇帝自尽以后,南京这边立刻想着要迎立一个新皇帝,可惜崇祯的3个儿子一个都没有南下,所以这就给了其他藩王争夺帝位的机会了。

南明政权其实分成了很多小派系,每个派系都互相不服气,他们没有忙着复国,而是先忙着内部斗争。

  1. 弘光政权的皇帝朱由崧动作最快,他第一个在南明当上了皇帝。可惜他的政权只维持了8个月就被满清给灭了。
  2. 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和朱以海的鲁监国政权,一个在福建一个在浙江,这两个人几乎同时成立,互相争斗。此后朱聿键北伐满清失败,兵败被杀。朱以海不被郑成功承认,也就退出江湖了。
  3. 朱聿鐭的绍武政权和朱由榔的永历政权,一个在广东广州,一个在广东肇庆。这两个人也是不死不休。朱聿鐭只做了一个月的监国,就被李成栋带领的清军灭了,朱由榔时间最长,做了16年皇帝,一直漂泊在外,最终被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来勒死了。

这么多派系互相争斗,把原本明朝为数不多的元气,都给折腾没了。他们的手下人都想着拥立之功,所以没有几个有大局观的。


  • (2)、清朝有优待投降派的政策。

清朝对投降派开出的条件,的确挺诱人的。基本上投降的文官,都能够继续在当地留任,依旧管理地方。

至于武将,其实满清的优待政策是不错的,比如说吴三桂投降以后,帮助清军横扫西南,最后被封为了平西王。

三年,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帅师南征,仲明等以所部从。与明将杨国栋战於牛皮滩,大破之;克衡州、祁阳、武冈诸郡县;获明将郭肇基。皆仲明功也。---《清史稿》

毛文龙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别都被清朝封为了定南王、靖南王以及平南王,而且都是有封地有实权的。比如说孔有德虽然在桂林被李定国逼死了,可是他的女儿孔四贞和女婿孙延龄却也能够就藩广西。


总结:大厦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倒塌的。

内部问题其实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外面的对手再强大,如果内部能够一致对外,不管什么样的对手,都不可能征服你们。

很可惜的是,东晋、南宋虽然做到了,可南明一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主持大局,所以南明内部派系林立,最终无法复国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明史》

《宋史》

《晋书》

《清史稿》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灭亡后南明面临的形势局面,其实远远要好于东晋与南宋草创时期。

1.明朝灭亡后南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政府统治机构,明朝前期的迁都之争无意之中留下的这个政治妥协的产物,在北京中央政府灭亡后可以马上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这一整套完备的官僚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江南大部分地区,迅速调动江南的财力兵力进行防御作战甚至可以北上进攻。

(南明初期形势图)

2.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南下的这些北方士族初到江南人心不附。江东地区被西晋统一也不过短短三十多年,江南的世家大族地方势力对于北方外来的东晋政权有一个相当长的接受融合的过程。由于北方西晋残余势力和五胡之间的互相攻伐,使得北方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南下才给了东晋从容整顿内部巩固统治的时间。

(东晋五胡十六国形势图)

及(司马睿)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晋书·王导传》

3.南宋草创条件更加艰苦,北宋实行的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天下财赋精兵多集中于汴京和北方边界地区,其他地方上是既无兵马又无钱粮。东京城被金兵攻破北宋皇族几乎被一网打尽,只留下康王赵构幸存。赵构本身号召力就不够,自登基以来又无恢复之志只能颠沛流离到处流浪。

(北宋和南宋领土变化图)

流亡过程中赵构的朝廷不仅官员奇缺对地方也无控制能力,很多地方不是被金兵占领就是被流民武装控制。就是仍打着宋朝旗号的地方也不太买赵构的账,经过大浪淘沙赵构顽强的坚持了下来,直到身边汇聚了韩世忠、张俊、岳飞、张浚、赵鼎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才逐渐站稳脚跟。

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宋史·高宗本纪》

明朝何以在比东晋和南宋天时地利都占优势的情况下迅速灭亡?

1.事务都有两面性,南明在南京有一整套的行政机构官僚体系。既有利于快速的接管恢复明朝灭亡后的权利真空,也完整的保留了明朝政治的恶疮——党争。南明的官僚大多数东林党人,他们在南明建立前后仍然保留着党同伐异的政治传统。

可以说南明的力量大部分损失在内讧上面了,弘光时期的福潞继统之争、四镇内战、东林党与马阮之争、左良玉东下“清君侧”、唐鲁之争、唐桂之争等。可以说继承了明末政治斗争传统的南明君臣,把大量的力量用在了内部斗争上,南明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自取灭亡。

(1644年南明形势图)

南宋、东晋创立后也曾经历过一些内部变乱,如东晋的王敦之乱,南宋的苗刘兵变等。但是东晋和南宋君臣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统一战线来对付北方的强敌,内部的斗争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南宋和东晋始终能够把主要的力量用来对付北方的异族,无论内部执政如何更迭始终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威严的政治中心。

2.面临的北方形势不同。

明朝灭亡前北方地区遭受了多年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军和明军的反复拉锯斗争以及清军几次南下掳掠。北方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的破坏,明朝的关宁铁骑和九边精兵损失殆尽。北方地区没有了抵抗清军的物质基础,李自成大军一次大败就无法有效聚集力量反击。北方地区快速被清军征服使清军得以快速南下,南明的主力不是南方未经战阵的新军就是北方逃到南方的残兵败将,一遇清军不是望风而降就是一触即溃。

(满清八旗)

北宋灭亡时北方未经大的战乱破坏,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北宋灭亡后黄河两岸出现了数百万的流民和义军,这些人打仗不行在北方打游击破坏金军后方还是很有能量的。这些义军有效的牵制了金军的行动,岳飞北伐时一项重要的策略就是连接河朔义军。

西晋灭亡时北方虽然经过了八王之乱,但是幽州河西很多地区的西晋残余势力还很强。幽州刘琨在鲜卑族的支持下顽强抵抗刘元海石勒等,再加上五胡在北方互相之间内部攻伐斗争激烈无力南下。

3.面对对手不同。

明朝灭亡除了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最大的敌人就是清军。清朝不仅像金人五胡那样具有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射本领,而且汉化很深。清朝入关之时已经建国30多年,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封建政权。

经过和明朝多年的斗争,清朝上下学到了很多措施。政治上仿照汉制设立各种行政机构,军事上招降纳叛学习明朝火炮技术。经济上采用不定期劫掠的政策削弱明朝增强自己实力,清朝统治集团吸收了大量的明朝降将文臣,所以有着比较详细的战略计划。

清朝善于学习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在对明朝作战中学习蒙元灭宋的经验。大量的招降纳叛吸收明朝的降兵降将和文臣,比如吴三桂和洪承畴等都为清兵平定江南西南立下不世之功。

(洪承畴像)

五胡灭西晋以后,自己内部就爆发了激烈的斗争。五胡互不统属互相之间本来就有宿怨,相互之间互相征伐背叛成为常事。东晋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敌对政权。前秦曾短暂的统一北方,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可以内部各族矛盾重重一遇小挫就土崩瓦解,所以北方的混乱无疑是东晋偏安的重要原因。

(五胡内迁形势图)

金朝建立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辽宋两个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帝国,金国统治集团还带有浓重的原始部落残余。金国发展太快还没有完成封建化的任务,所以金国无意也无力统治北宋黄河流域。所以金人才扶立了伪楚和伪齐两个傀儡政权统治黄河流域。

(伪齐疆域图)

3

明朝不是不能南迁,是不愿意南迁。明朝也根本就没有到亡国的地步,崇祯皇帝被一群文臣给忽悠了。

首先,看李自成。李自成就是农民军,战斗力有限,斗志也有限,目标也不是当皇帝,只要崇祯皇帝低个头,给点钱犒赏一下农民军就可以了,多么卑微的要求呀。可是崇祯呢?不答应,答应了没有面子。李自成的军队打到北京城了,崇祯还不答应,这不是为难闯王吗?不打不行呀。只要给点钱就能搞定的事情,崇祯没有做,那更不会迁都,迁都太没有面子了。

再看清军,李自成没有占领北京之前,清军被吴三桂捏得死死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综合来看:不是不能南迁,是崇祯不愿意南迁,死要面子活受罪。

4

大明朝二京十三省,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但是老祖宗为后世子孙留了后路,南京作为备胎,并常年配置六部官员班底,一旦天下有乱,即便只有皇上一人到南京,整个朝庭立马正常运转。大明官员一旦赴任南京,往往意味政治生命结束,养花种草了此余生,除非天下大乱,北京沦陷。

大明二百多年,真正掌握实权的官员全都在北京运转,而大明老祖宗为子孙思虑过细,为免子孙劳累,又免江山旁落,设内阁为子孙分担政务又避免了权力集中于权臣。但老祖宗没想到,这种权力架构,经年累月,形成文官势力集团,文官抱团掣肘皇权,故时有几十上百文官被集体扒了裤子打屁屁的奇葩,一旦某人因上疏而被打屁屁,立马声名鹊起,在同僚中广获尊重,故文官以挨屁屁为荣,尤如黑道江湖没蹲过大狱,怎么好意思打招呼?

北京形势危急,崇桢岂有不走之理?然堂堂天子,哪能不顾脸面出言南迁?于是唆使心腹上疏南迁,朝堂一片哗然,情势汹汹皆言:敢议南迁者杀无赦!自此无人再敢言南迁之事。守住半壁江山再图光复己无可能。故城破之时,祟桢恨言:俺不是亡国之君,尔等是亡国之臣。

北京大小官员为保住手里的大小权力,不让权力落入南京那帮养花种草二百多年的闲人手里,罔顾国家前途,明朝失去了重生的机会,利益集团一旦形成,自己的利益凌架于任何利益之上,可怕!

5

其实,按正常情况南明应该是有机会存在更长时间,甚至再收复北方,最不济也能成为偏安政权。因为西晋时期经济重心还未南移,中央政府迁往南方是要冒很大的经济风险。北宋时期,南方经济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赵氏皇帝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把都城迁往南方,因此南方政治基础几乎没有。而此时还要面对女真人如影随形的追击,能活命都不错了。但明朝恰恰相反,江南地区经济已经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税收重要来源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定都金陵(南京),按照都城标准建造南京城,即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平(北京),用以加强应对蒙古的军事防御。但南京仍作为陪都存在,因为蒙古的势力还很强大。给南京仍然留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底,就是害怕北京那天失守也不至于政权灭亡。因此明朝南迁是有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的。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续建东晋(317--420),存在103年。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迁行在至余杭续命南宋(1127--1279)存在152年。李自成灭亡明朝,明朝南方藩王相继继位称帝,但清军一路南下,南明(1644--1683)只存在39年。

个人认为存在内外两方面原因。

1.内部因素

西晋纵使经历八王之乱,元气大伤,导致五胡乱华,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但是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只要皇帝取得士族阶层的支持,皇权依然能够得到维护。而司马睿也是这么做的,南迁之后,司马睿随即取得江南大士族王氏和谢氏的支持,而这两家都是有军事基础的,纵使会架空皇权,但受儒家思想影响,毕竟乱臣贼子不好听,皇帝还是司马家坐着。

北宋灭亡后,金军一路南下,甚至达到浙江境内,赵构躲到海上。但是,南宋初期仍然有一批能战的将士,宋军综合战斗力绝对在金军之上,而且南方水道众多,宋军水战强于金军,可以形成层层阻拦,南方汉人不愿意接受胡人统治,民众基础较好。文化差异,南方汉人鄙视金人的野蛮行径,不愿屈从蛮夷统治。

洪武时期胡惟庸案后,丞相制度被废,丞相权力下分六部,由内阁统领,内阁权力较大,尤其土木之变以后武将集团覆灭,文官集团独大,甚至和皇帝可以抗衡,皇帝政令很大程度受内阁制约,明朝灭亡后,作为正统的崇祯皇帝自缢,南方藩王相继继位,他们更没有和文官集团叫板的资格和资本,而且藩王政权有的是并存的,谁都自认正统,互相攻伐。明朝自靖难之役后,藩王是没有兵权的,因此南明皇帝只能依靠当地将军和投靠来的农民军将士,但他们互相猜忌,皇权被架空。南方经过元朝统治,对胡汉之分已经降低,南明的民众基础薄弱。加之此时的小冰河时期,经济基础脆弱,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民饥不择食,当兵意愿不强,即使当兵,很大部分是匪兵,烧杀抢掠,不得人心,明军战斗力不及清军。

2.外部因素。

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五胡乱华,先后处于十六个政权统治,胡人守成能力不敢恭维,他们互相攻伐,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各个政权如走马灯一样。可以想象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南下灭亡东晋。纵使出现了苻坚这个大Boss统一北方,迅速攻打东晋,却因自己军队是个万国牌,很多将士不愿效忠前秦政权,加之南方有长江天险,前秦很快失败,北方又陷入混乱。

北宋时期,女真附属契丹政权,在长白山从事人参采摘和打猎。仍旧处于原始社会,是被契丹人压迫的无法生存才揭竿而起。在灭北宋之前,金辽战争持续很多年,女真人数损失很大,因此军队规模已然弱化。女真从事农业生产人数有限,灭亡北宋后,其实后勤补给已经不足,因此多次后撤,他只要能掠夺就行。当进入江南水系后,他的骑兵无法施展,只要南宋能让利给他就行,因此很快打成绍兴和议。所以金国先天性就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意愿的政权。

满人起于东北,本身也是分为几部。但恰恰,满清的开创者就是明朝自己培养出来的。努尔哈赤及其后代对汉文化研究很深。加之清军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迅速平定北方。清军将领有很多是汉人,可以减少平民对清军的抵抗。清朝鼓励汉人种地,崇尚儒学,深得地主阶层好感。清军装备简洁机动速度快,战斗力远超南明军队和农民军。这些先天因素就注定清朝具备统一全国的政治,文化,民众基础。




6

明朝已经失去南迁的最好时机!而且南边王爷太多,所以山头也多,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权!反而因为谁也不服谁,而内耗亡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