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对三国魏蜀吴再熟悉不过了。所谓:天下十分,魏占中原得其七;吴占江东、荆、交得其二,蜀占西川只得其一。三百多年后,南北朝后期,又出现了一次三国鼎立时期。雄据北方的北魏结束后,北方分为高欢控制的东魏(534年至550年)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535年至557年)与南朝梁(502年至557年)对峙。

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取代东魏的北齐(550年至577年),取代西魏的北周(557年至581年),取代南朝梁的南朝陈(557年至589年)。但是这次三国鼎立和东汉之后的三国鼎立的格局大不相同。东魏占据燕山山脉以南,黄河以东,徐州以北。西魏占据关中、河西。南朝梁占据淮河——秦岭以南地区。

梁武帝萧衍接纳东魏的叛将侯景,破坏力惊人的侯景之乱爆发,南朝梁统治崩溃。东魏(北齐)趁机南下,占据了徐州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西魏(北周)趁机南下,占据了西川与荆襄(曾占领湖南,后被陈文帝夺回)。南朝陈只剩下江东之地,和三国的东吴疆域几乎一致。

东汉三国的格局是一北(曹魏)二南(蜀汉与东吴都在南方)。南北朝三国的格局,先是二北(东魏、西魏)一南(南朝梁),然后是一西(北周)二东(北齐、南朝都在东)。

实际上,最类似三国魏蜀吴那种割据局面的,真正可以称为后三国的,不是二魏与梁、周齐陈,而是东晋时期。

公元316年,以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被俘为标志,西晋结束(一说西晋亡于317年)。作为晋宗室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在江东再建晋朝,定都南京,史称东晋。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驾崩,后赵自相残杀,北方土崩。苻氏在关中建立前秦,东北的鲜卑慕容氏南下灭掉冉闵的魏,统一东部及淮河以北地区。这时,割据形势是二北(前秦、前燕)一南(东晋),类似东魏、西魏与南朝梁。

而在东晋前期,各国几乎完美复制了东汉三国的割据局面。首先出场的是前赵(先称汉,后称赵),前赵利用西晋八王之乱,连灭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前赵早期占据山西,然后南下中原。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枭雄石勒乘乱崛起,占据山西、河北等地,建立后赵。

后赵越来越强大,前赵被挤到关中一隅。公元329年,后赵与前赵大战,前赵皇帝刘曜醉酒被俘,前赵灭亡。此时的后赵,占据燕山山脉以南,黄河以东、淮河以北的中原,以及关中地区。

我们再看曹魏地图。曹魏北也不过燕山山脉,西以黄河(陕西、山西的河界)为界,河以西是羌胡。而石赵的黄河(陕西、山西的河界)以西是匈奴铁弗部(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赫连勃勃就出自铁弗部)。当然,很多地图也把铁弗部活动地区算进了后赵疆域。

曹魏的东北部,也就是辽东,名义上属曹魏,但实际上由公孙氏控制。直到公元238年,曹魏大将司马懿才平定辽东。巧合的是,后赵时辽东,也有一个割据势力,就是前燕的慕容氏。辽东慕容氏简直就是辽东公孙氏的翻版,二者皆以“燕”为国号。不过,慕容氏牛人辈出,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兄弟纵横天下数十年。

类似曹魏的后赵有了,类似辽东公孙燕的辽东慕容燕也有了。东晋在早期并不像后来占据整个淮河——秦岭以南,他们只占据荆州以东地区。而三国蜀汉占据的西川,在东晋初年也有人占据,就是成汉国。

成汉国成立于公元304年。成汉的疆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成汉,只占据四川盆地。蜀汉时的南中,西晋设宁州,此时在东晋手上。公元333年,成汉占领宁州,完美复制了蜀汉疆域。

后赵的疆域基本与曹魏一致,东北还有个燕国。东晋的疆域基本与东吴一致,只不过较之东吴,多占了淮南与襄阳,以及上庸等地(湖北省西北部)。成汉的疆域基本与蜀汉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三国曹魏的北方是鲜卑人活动地区。鲜卑拓跋部就活动于今内蒙古中南部的呼和浩特附近,“国都”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到了东晋“三国”时,鲜卑拓跋部已成规模,成立了代国,国都还是盛乐。而代国,就是北魏帝国的前身。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是代王拓跋什翼健之孙。

赵、成、晋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是最接近三国魏蜀吴的。当然,东晋三国时期与东汉三国时期最大的不同是,东汉三国时,河西凉州(甘肃)被曹魏控制。而到了东晋三国时,凉州为张氏割据,实力非常强劲,屡次打败后赵军。不过,由于前凉偏居西北,对赵、成、晋三国鼎立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前凉出于“君臣大义”,向东晋称臣,同时为了自保,向汉赵及后赵称臣。

东晋虽然自称继承了西晋的法统,但在北方看来,东晋就是个吴国。成汉先称为“成”,后称“汉”,但在其他地区的人看来,成汉就是个蜀国。这个最接近三国魏蜀吴的割据形势,结束于公元347年。这一年,东晋大将桓温西征,消灭了成汉。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最佳贡献者
2

虽然我们习惯于将中国古代史概括为“大一统王朝史”,但中国古代史上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实也并不少见。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魏蜀吴三国时代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三个时期都形成了典型的三国对峙局面,它们分别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一、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对立状况

南北朝总共出现过三次三国对立的情况。自从534年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北方的东魏(534-557年)、西魏(535-557年)和南方的梁朝(502-557年)政权便呈现三足鼎立之势;550年东魏灭亡后,它的继承者北齐(550-577年)又与西魏梁朝保持了三国鼎立的格局;557年西魏灭亡后,它的继承者北周(557-581年)又与北齐、陈朝(557-589年)三国鼎立。梁朝灭亡后虽然有一个西梁政权(555-587年)与北周、北齐和陈朝并存,但它长期以来只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国,对政局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将其忽略。

东魏、西魏与梁朝对立图(北齐、西魏与梁朝的对立情况与此类似)

北周、北齐与陈朝对立图

二、两宋时期的三国对立状况

两宋时期则出现过四次三国对立的情况。1038年李元昊自立称王、建立西夏政权之后,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8-1227年)、辽国(907-1125年)三国对立的格局就此形成;1125年辽国被金国灭亡之后,曾短暂出现过北宋、西夏、金国(1115-1234年)对立的格局;1127年南宋政权建立后,三国则变为南宋(1127-1279年)西夏金国;1227年蒙古消灭西夏后,三国变为蒙古(1206-1368年)南宋金国;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最终确立了蒙古与南宋南北对峙的格局。

北宋、西夏、辽国对立图

南宋、西夏、金国对立图

蒙古、金、南宋对立图

三、明末清初的三国对立情况

明末清初出现过两次三国对立的情况,但这一格局维持的时间均不长。1644年,李自成消灭明朝后建立大顺政权,与此同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形成南明(1644-1662年)、大顺(1644-1645年)、清朝(1636-1911年)三国对立的局面;1645年大顺政权灭亡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1643-1649年)又与南明、清朝保持三国对立。

大顺、南明、清朝对立图

大西、南明、清朝对立图


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较典型的三国对立格局有如下9次,其中以南宋、西夏、金国的对立持续时间最长,达到100年之久:

1、东魏、西魏、梁朝对立(534-550年)

2、北齐、西魏、梁朝对立(550-557年)

3、北齐、北周、陈朝对立(557-577年)

4、北宋、西夏、辽国对立(1038-1125年)

5、北宋、西夏、金国对立(1125-1127年)

6、南宋、西夏、金国对立(1127-1227年)

7、南宋、金国、蒙古对立(1227-1234年)

8、大顺、南明、清朝对立(1644-1645年)

9、大西、南明、清朝对立(1645-1649年)

3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绝大多数人们都是不约而同的想起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三个由汉朝分裂出来的三个政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最终被取代曹魏政权的晋朝先后统一。那么,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三国鼎立时期呢?其实除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制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四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三国鼎立时期,分别是:东魏、西魏和梁朝三国鼎立;北齐、北周和陈朝三国鼎立;辽国、西夏和北宋三国鼎立以及金朝西夏和南宋三国鼎立。这四次三国鼎立实际上分别发生在两个时期,前两次发生于南北朝晚期,后两次三国鼎立发生于两宋时期。

南北朝晚期的两次三国鼎立:

南北朝的对峙实际上形成于东晋十六国晚期,刘裕取代晋朝后建立了刘宋王朝,刘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了齐国、梁国和陈国三个政权,而的诸个政权则先后被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魏立国两百余年,六镇起义后,北魏政权基础动摇,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两个政权都自称魏国,因为地理原因,两个自诩为北魏继承者的魏国被分别称为东魏和西魏。此时北方并立的东魏和西魏与南方的梁国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三国鼎立时期。

东魏仅维持了16年,公元550年,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并取代东魏建立北齐。西魏维持了23年,公元557年,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的禅让,建立北周,取代了东魏的北齐和取代了西魏的北周与南方的陈国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三国鼎立时期。公元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北方被统一,至此从公元534年开始形成的三国鼎立历经43年正式结束,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直到后来代周自立的杨坚建立的隋朝灭亡陈国,中国便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时期,即隋唐大一统时期。

两宋时期的的两次三国鼎立:

相对于南北朝时期的两次三国鼎立而言,两宋时期的三国鼎立局面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影响深远。两宋时期的第一次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伴随着西夏王朝的建立才得以实现的。北宋建国之初,一直与北方的辽国南、北对峙。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公然僭越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建国后多次成功击退了北宋和辽国的进攻,使自己得以站稳脚跟。西夏的建立使得宋、辽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变化,中国的版图上第四次出现了三国鼎足而立的政治局面。从1038年西夏建国一直到公元1125年金朝灭辽,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三国鼎立局面持续了87年之久。

公元1115年,新兴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并在十年之后灭亡了昔日强大的辽国,两年后,挟灭辽余威的金人趁势南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北宋主力军队,随即灭亡了历时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金朝占有了原辽国的全部领土和北宋的北方领土,并与南迁的重建的宋朝政权以及西夏形成了新的三国鼎足之势。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三国鼎立政治局面。

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西夏,并于7年之后再灭金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三国鼎立局面彻底结束,金朝灭亡45年后,蒙古军队灭亡南宋政权,中国再次实现大一统,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后一次大一统时期,即元明清时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4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句话几乎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分分合合间走过了几千年,三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但其实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确不止汉末的曹孙刘三分天下,历史上事实的三国鼎立,不仅再二、再三,甚至再四、再五。

后赵—成汉—东晋

成汉 公元306年建立 公元349年灭亡

东晋 公元317年建立 公元420年灭亡

后赵 公元319年建立 公元351年灭亡

这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段“三国”正式确立的时期却不像这三个国家的建立时间那么早,真正形成三分局面的时候是公元329年后赵灭亡了前赵,这似乎也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巧合,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正式形成,这前后刚好相差100年。

这一段“三国”和曹孙刘三分天下是最相近的,成汉占据蜀地,定都成都;东晋在东吴的基础上占据了淮南和襄阳以及原蜀汉的南中地区(晋朝称宁州),定都建康;后赵灭亡前赵后,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先定都襄国后迁都邺城,与三国鼎立时相同,当时曹魏东北有个长期向曹魏称臣的“第四国”公孙家,而这个“三国”在后赵的西部也有一个向汉赵、东晋称臣的前凉。

从历史渊源来看,三国第一个灭亡的是占据蜀地的蜀汉,而这个“三国”第一个灭亡的也是占据蜀地的成汉,而灭亡这两国的实质都是司马家。从后赵灭汉赵到成汉灭亡(前燕攻占后赵幽州),前后20年的时间,这又是一个“三国”时代。

前秦—前燕—东晋

前秦 公元351年建立 公元394年灭亡

前燕 公元352年建立 公元370年灭亡

东晋 公元317年建立 公元420年灭亡

这一段“三国”是紧接上一段的,后赵为冉闵灭亡后,前秦和前燕迅速崛起,前秦占据关中,前燕击败冉闵后占据了河北,从而形成了三分之势,但是此时的“三国”倒了过来,由南方分立变成了北方分立,前秦建都于长安,前燕先都蓟城后迁都邺城。

这个“三国”时代维持了前后18年,而终结三分局面的雄主就是苻坚,公元370年前秦攻灭前燕基本统一北方,尔后扫平北方残余抵抗力量,在西晋灭亡后第一次较为彻底的统一了北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从而使得天下形成了事实的南北对峙,苻坚没有停止行进的步伐,又收西域、征蜀地、灭代国、攻襄阳,东晋在此时期处于下风。

但是前秦和苻坚的悲剧大家也都知道,淝水之战后,前秦走向分崩离析,东晋再次占据了南北分立的优势状态。(这一次“三国”并不标准,只限于中原地区,如果放眼到整个华夏,又何止四国、五国)

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南梁(南陈)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群雄争霸状态,此时,被前秦灭掉的代国的皇裔拓跋珪迅速崛起,很快成为了北方最强的政权,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登基称帝,史称北魏。在道武帝至太武帝时期,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攻伐战争,统一了北方,取代了东晋的刘宋呈南北对峙,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魏国祚长久,至北魏灭亡时,南朝已经到了梁朝时期,北魏因六镇之乱和河阴之变而倾覆,占据关中的宇文泰和占据河北的高欢分别拥立北魏皇族,北方再次分裂,南北朝进入南梁东西魏时期。

南梁 公元502年建立 公元557年灭亡

东魏 公元534年建立 公元550年灭亡

西魏 公元535年建立 公元557年灭亡

梁武帝接纳了东魏叛将侯景,尔后酿成了侯景之乱,梁朝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执掌西魏的宇文家趁势夺下了蜀地,取代东魏的北齐也拿下了淮南,至此北强南弱成为了定局。

公元557年,西魏权臣宇文护拥立叔父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建立周,西魏灭亡,同年,为梁朝征伐十数年的陈霸先也接受梁帝禅让,建立陈朝。宇文家在江陵附近册立了梁武帝萧衍之孙为主,建立了一个方圆不过三百里的傀儡梁国。

北齐 公元550年建立 公元577年灭亡

北周 公元557年建立 公元581年灭亡

南陈 公元557年建立 公元589年灭亡

从南梁两魏到齐周陈并立,梁、陈建都于建康,东魏、北齐定都于邺城,西魏、北周定都于长安,与前秦、前燕和东晋的对立极其相似,从535年西魏建立至577年北周灭北齐,此次“三国”时代持续了42年,这“三国”竟然和历史上的三国惊人的相似,它们都不是乱世的赢家,天下落入了北周的外戚杨坚手中。

北宋—辽国—西夏

辽国 公元907年建立 公元1125年灭亡

北宋 公元960年建立 公元1127年灭亡

西夏 公元1038年建立 公元1227年灭亡

时间到了北宋,此时的“三国”早已不限于中原地区,而是占据中原的北宋与盘踞北方的辽国、雄踞西北的西夏并立,整个视野相对于以往的“三国”要开阔很多。

北宋的首都汴梁、辽国的上京临潢、西夏的都城兴庆又成为了新的角力点,“三国”从西夏建立到辽国灭亡前后持续了87年,三个国家互有征伐,谁也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辽国和北宋为金国所灭,南宋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已经不和西夏接壤,西夏不得不对金国表示顺服,当蒙古草原崛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后,西夏、金、南宋也都在它的高压下覆亡了。

“三国”时代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存在,三个国家互相征伐、结交,斗智斗勇,比起两强对峙要有趣得多,而历史就像一个循环的怪圈,在看似没有规律的前进中,却再发生着一个又一个的巧合,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

5

中华苏维埃 满洲国 中华民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