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第一个提出辞职,最终得以善终。

一、朱升是谁?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朱升出身于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其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为其命名为朱升,取之昌盛、吉祥之意。朱升八岁开始求学,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继而在故里开馆讲学,伴以务农。


后来,在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后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并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

二、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朝末年,各地涌现出许多反元起义军。朱升所属的朱元璋这一路刚开始非常不起眼,东有占据江南富余地带的张士诚,当时高邮大战已经名满天下了。西路有占据两湖的枭雄陈友谅。朱元璋夹在中间,占据安徽和南京一代,区域非常狭小,实力远不足前面两位,由于当时起义众多,元朝采取政策是谁先称王就打谁,另外就是盯着几个有实力的人猛打。朱升这时就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



筑高墙就是先自保,广积粮是暗中发展自己实力扩充兵马粮草,缓称王可以理解为避开锋芒,让元军先找那几位主去,让他们彼此间消耗,实际上朱元璋不仅缓称王,还曾被元军招抚过,虽然只是临时的,但是可见其隐忍。等实力强大后,一举消灭周边的几位枭雄,统一南方各路起义军,然后再直指元军。正是凭借着这一战略,朱元璋才能不断巩固自己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最终登基当上了皇帝。可以说,朱升的这个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三、得以善终的朱升。

朱元璋登基后,朱升并没有贪恋权位,而是依然决然的选择告老还乡。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于盐城西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在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过程中,有一个谋士给他除了一个著名的计策,这个计策帮助朱元璋在各路义军混战中脱颖而出,这个谋士,就是朱升,他的著名计策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在明朝建国后,曾官拜翰林学士。后为了躲避开国君王对功臣的清洗,主动辞官隐居山水。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不过,朱升虽然躲过了对功臣的清洗,但是他的儿子却没能躲过。

少出书香门第,避祸隐居讲学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一天清晨,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的一户耕读传家的人家里,人们喜出望外,因为这家诞生了一个新的小生命。这家的男主人因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婴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于是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

作为一家耕读传家的人家,孩子从小便是要读书的,朱升也不例外。他小的时候,他父亲在家里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在他八岁,他便开始入塾正规读书了,他先在迥溪乡本地的江敏求学馆里求读四年;十二岁时,他又进入了休宁海阳的金斋谕学馆里求读了四年;十七岁初拜在休宁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

朱升考上了秀才之后,有了开馆的资格,于是便回到家乡,开了个学馆,一边讲学,一边务农。但是,朱升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在边讲学边务农的时候,还一边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千古传说,在他二十四岁时,将他采访的内容编成了《墨庄率意录》一书。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相继编撰了星象、占卜方面的《星卦提纲》;风水方面的《龙穴阴阳之诀》;历史刑法方面的《刑统赋解》。

元朝末年,朱升和自己的朋友赵东山一起,拜读在理学家、九江湓浦的黄楚望老先生门下,后归讲学于郡城紫阳词。

至正元年,朱升考取了进士。四年后被授予池州路学正一职,但是朱升感于元末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一直拖至五十二岁才赴任,并且仅仅就在担任学正三年后,便放弃官位,向南归去,池州兵荒马乱,于是移居歙县石门开馆讲学。


隐士出山,助明开国

朱升隐归之后,他一直关注着外部的局势。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朱元璋一筹莫展。这时,三军总管、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朱升,他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曾经冒万箭之簇,劝降了徽州府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朱元璋于是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自去找朱升,探一探朱升的虚实。

朱升的计谋自然是不用说的,他见到朱元璋,便呈交了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朱元璋见到这个计策之后,对此深表认同。于是,朱元璋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此前仅称吴国公。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

次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元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成为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因为年纪较大,他特免朝谒。他为官十多年,深受器重。


为避清洗主动请归,免死铁劵未能救儿

作为在元末便能看出元朝“大厦将倾”、“山雨欲来风满楼”而避祸的朱升,自然能看出朱元璋势必会对功臣进行清洗。为避祸,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

朱升退隐时,为了防止朱元璋的猜忌,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他这样做,就是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对权力毫无感觉,而且自己所在的地方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己就想安生养老,别无他意。

朱升知道,朱元璋不可能对自己动手,毕竟自己岁数大了,活不了几年了,但是自己的后代保不准会遭到毒手。于是,在建国之初的时候,朱升对于所有的赏赐都没要,仅仅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赐给了他免死铁券。朱升于洪武三年逝世。

朱升的儿子叫做朱同,朱升有很高的能力,他的儿子朱同自然也不会很差劲。洪武九年之前,朱同接了朱升的衣钵,在家乡开馆讲学。洪武九年(1376),朱同受徽州知府招募,作为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开始吃皇粮;洪武十年(1377)举明经,任徽州府儒学教授,从九品;十三年(1380)举人材,任吏部司填充员外郎,从五品;十八年(1385)二月,朱同升礼部侍郎,正三品。

从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到正三品的大员,朱同仅仅用了9年时间,这证明朱同确实有真才实学。有记载朱同 “文才武略,图绘丹青,无所不精”,他在《覆瓿集》里也说自己“典章事业历研磨”、“一代文章多制作”。

如果按照一般发展,朱同就该光宗耀祖了,朱升在地上,也会过的安稳。不过,朱升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隐居避祸、求免死铁劵、拥有“真才实学”都没能保住朱同,就在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的时候,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