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是个国土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的岛国,矿藏特别是油气资源贫乏,因此,自明治维新建立新式军队以来,对外持续扩张获得更多资源,就逐渐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赌上国力以后,打赢了日清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日军占据了东北、染指台湾和朝鲜,在获得了东北强大的工业基础支撑以后,二战时期,日军才有能力军事攻打美英法荷等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日本军政界的战略思维和视野,应该说还是比较开阔的,特别是在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上可圈可点,尽管国力远逊英美等老牌帝国,但却建设了一支拥有100余万吨排水量,包括战列舰、轻重巡洋舰、航空母舰等主力舰艇在内强大的联合舰队。

日本海军凭借联合舰队,全歼了拥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重型巡洋舰远道而来东方的英国皇家海军的远东舰队,一度打残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在浩瀚的大洋上所向无敌。

但不得不说,日本军部在陆军武装装备上,其思维确实停留在一战上,最典型的就是尽管日本军工开发成功了采用50发弹匣供弹的南部式8mm冲锋枪,以及30发弹匣供弹的百式8mm冲锋枪,但军部却强烈反对陆军步兵装备冲锋枪,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需要耗费大量的子弹,不如“百发百中”的步枪。

直到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争爆发,日本精锐的野战师团步兵手中装备的5发弹仓供弹的6.5mm三八式步枪和7.7mm九九式步枪,被美海军陆战队士兵手中的“八大粒”半自动步枪、15发M-1式卡宾枪、30发M1A1/A 3冲锋枪、20发勃朗宁自动步枪火力所碾压,真心吃足了美军自动枪械输出凶猛火力的苦头。

前线有许多中将级师团长,纷纷电告军部希望给所部配发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等自动枪械,以弥补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火力偏弱时,日本军部那帮目光短浅的老朽,依然要求在军工在百式冲锋枪上,设定1500米的标尺、装上两脚架当机关铳使用,装上军刺可以让百式冲锋枪拼刺刀。

日本军部在战时强烈反对陆军步兵装备冲锋枪、卡宾枪和半自动步枪,强调步兵战术用步枪拼刺刀,依靠板载冲锋突破敌防线。

对于对方仅装备栓动步枪火力稀薄的军队来说,日军仰仗92式步兵炮、89式掷弹筒靠前轰击,轻重机枪侧翼火力掩护,步兵口喊万岁军刺冲锋,屡屡取得不俗的战绩。

此套作战模式,被搬到了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海军马润们手中的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卡宾枪、冲锋枪输出的强大火力时,日军引以为豪的板载冲锋,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往往被美军在舰炮火力轰击、步兵强大的火力输出面前遭遇严重的挫折,除了损兵折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此,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的失败,除了国力远逊于美国,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封锁,得不到有效的粮弹补给等因素以外,与日本军部反对在军中装备已研发成功的半自动步枪、卡宾枪、冲锋枪等自动枪械等有关。

毕竟日军步兵手中是以三八式和九九式这两杆老式步枪为主,当日军在拉大栓的时候,美军手中的半自动、自动枪械的子弹早就泼水般打过来了,因此,在枪械对打中,日军被美军完爆。

网络上那些认为日本由于资源有限,步兵只能装备步枪,无力装备冲锋枪的推文,实际上都是扯淡,日本海军数万吨的战列舰、重巡洋舰、航空母舰都能装备,还缺步兵手中的冲锋枪和子弹吗?关键原因仍然是军部陆军出身的老朽执着地疵迷于步枪+军刺,板载冲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无法自拔,强烈反对步兵装备冲锋枪。

最佳贡献者
2

应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还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在很多对二战主要参战国进行实力排名的文章中,都把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排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二战中的日本却是以一战的思维在作战,何以见得呢?且看下面分析:

图为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装备,和欧洲各国比起来,略显简陋。


首先,日本陆军并没有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也没有立体式的作战方式,依然是一战时期的线性战争,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初期取得陆地战场上的大胜,主要还是因为东亚的几个国家自己实力不济,我国也恰好处于历史上的实力最低点,要知道,横向对比来看,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尚且不如清末,清末还能以列强自居,搞一搞炮舰外交,民国就全都是西方列强的傀儡军阀了。

图为日本二战陆军,他们依然以轻步兵为主,属于典型的堑壕战思维。


日本陆军在二战时期根本没有摩托化、机械化的后勤保障力量,其陆军的行进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和定点部署,部署的区域主要在大城市,以及有重要仓储设施的城市,其部队独立作战能力较差,必须要严重依赖后勤以实现持续作战。日本陆军在实战中,很少投入重炮火力,仅仅依靠迫击炮和“豆战车”一般的薄皮轻型坦克,就把东亚几个国家打垮了,以日本陆军的实力,放在欧洲尚且不如法国、意大利,或许也不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

图为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坦克。


在同时期,欧洲的德国和苏联,已经进入了较为现代化的立体化、大纵深战役阶段,装甲集群化作战,空地一体化进攻,重炮洗地。苏德两国为了保证大规模机械化战役集群长期独立作战,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后勤体系,比如苏联,为其每一个坦克集团军配备了4500辆卡车以进行后勤运输,根据苏军将领回忆,在苏联最困难的1942年,苏联最高统帅部都拒绝为坦克部队配备骡马化的后勤,全部要求依靠卡车等车辆完成后勤补给,以提高后勤的运力和速度。

图为日本二战时期的著名航母赤城号。


因此,苏德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经常在一场战役中投入数千架战斗机、数千门火炮、坦克等装备,战役规模巨大,往往在空袭之后,马上就是炮击、徐进炮击、火力突袭,然后就是装甲冲击,不间断的连续突进,德国有过巴巴罗萨计划一日前进300公里的纪录,苏联也有过在白俄罗斯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一日进攻500公里的纪录,与之相比,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依靠堑壕战、碉堡合围等战术对付其他国家陆军,这实在是遇到了当时最弱时期的我国,否则法德苏联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轻易击败日本陆军。

图为二战日军扶桑号战列舰。

图为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


而即便是日本最为倚仗的海军,也就是日本联合舰队,也大量继承了一战时期的思想,日本一直到二战结束,都在寻找一个主力舰队决战的机会,然而美国却因为在珍珠港袭击中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主力舰队,因此只能以航母为主力进行海战,反倒是催生出了现代化的航母战斗群概念,日本虽然在珍珠港袭击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却依然没有改变战列舰的绝对主力地位,导致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建造完成了7万吨的“大和”号、“武藏”号两艘超级战列舰,可是未等到主力舰决战,他们就被航母击沉了。

图为二战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反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诞生了“全甲板攻击”这样的航母作战理论,同时较早的确立了海上机动作战学说,明确航母的作战第一目标是敌人的航母,率先发动攻击一方占据优势等如今依然正确的金规铁律。为此,美国二战中建造了27艘大型舰队航母、11艘轻型航母、117艘护航航母,一共制造各类型航母150艘,还出现了护航航母打败日本正规航母的战例,这就是美国军事理论进步的标志。


一直到1944年,日本才开始幡然醒悟,把大量的航母编列到新的造舰扩军计划中,然而当时已经迟了,虽然日本后期建造的“大凤”号等航母非常先进,甚至拥有封闭式的舰体结构,然而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熟练舰载机飞行员,而耽误了战斗力的形成,最终在二战中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远不如日本二战早期用战列巡洋舰改造的“赤城”号航母有名,所以由此可见,日本在整个二战时期都没有完全脱离一战的战役/战术思维。

3

首先,你得定义什么是“一战思维”。是战略思维还是战术思维?还是制度组织思维?还是兵器技术思维?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人嘲笑日军的“一战思维”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者带着民族偏见的结论罢了。

在二战爆发前的中国战场,特别是1937-1939年的作战,战场在某些方面的确呈现出某种一战特色,比如淞沪会战中密布的壕沟和碉堡、铁丝网,比如庞大臃肿的四联队制师团......然而放眼当时世界,很多西方军界人士也不太清楚,下一场战争会怎么打。反倒是中日之间的江阴要塞海空大战,这种新的作战形式让德国顾问极为震惊。但西方人显然并没有重视,结果,4年多后的马来海战、印度洋作战日本海军航空兵让英国人吃了大亏。淞沪之后,这种一战西线式的静态阵地战其实并不特别突出。至于台儿庄那样的步兵之间的激烈争夺阵地和建筑物的战斗,在西班牙内战和二战中的东西线都很常见。根本不能看作是日军“一战思维”的理由。

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陆军的战术反而比早期更加灵活,马来半岛电击战,缅甸战场的早期穿插突进和后期的防御战、佩莱利乌岛、硫磺岛、冲绳之战都表现出不错的战术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日军装甲兵的训练水平很高,但是他们没有好的坦克,不过这些坦克的技术水平在30年代并不算落后。日本陆军航空队的对地支援也强于海航。至于很多人诟病的“猪突”,除了瓜岛初期的冒进以外,很多时候是没办法的办法,多少有些求死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日本军尤其是陆军的某些外在特点,确实带有一战风格,最大的体现在步兵自动武器的缺失,因为理念和经济性的考虑,日军冲锋枪装备数量稀少。在一战后,列强纷纷废弃军官指挥刀之际,却激发了民族主义采用日式指挥刀。火炮也是陈旧过时的,新式火炮产量很低,性能也不如欧美同类武器。由于机动车辆匮乏和性能较差,另外也是由于中国和东南亚战场道路条件差,日本火炮极少装备适合机动车牵引的橡胶轮缘,而继续采用条幅式硬轮缘。又比如,由于坚持坦克的步兵支援功能,日本坦克极少有同轴机枪,而延续一战法国雷诺坦克的炮架设计——即在炮塔不转的情况下,坦克炮可以左右转动一定角度。同样,坦克炮的驻退复进装置也裸露在炮塔外。日本陆海军的战斗机、攻击机大量使用一战后期就诞生的望远镜式瞄准具,持续生产到战争结束也是其他主要交战国所没有的事。拿这些事实和苏德美对比,的确令人感到日军的颟顸可笑。但我们也要看到,日陆军长期拿到的经费和资源较少,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设计,日本人不是没考虑过其局限性,而是做了取舍的。总之,这些都是日本国力不济的结果。

总体来说,日本并没有所谓的“一战思维”,只是在国力和技术力以及民族性的限制下,表现出某些守旧而又难以为其他国家理解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工业化最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资源又不足的国家,日本历史上的经验和对策,值得我们思考、学习,而不应将其简单化看待。

4

并不是一战的思维,而是日本的国力不足,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陆军的建构资源严重不足,没有重型坦克,步兵大多都手持一战前的栓动步枪作战(因为没有钱更新成自动武器)。如要说日本是一战思维的话那日本怎么会造那么多航母和战列舰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