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看到“深夜”这个词,你就知道,清廷的屠戮充满诡异的恶毒伎俩。它使我联想到,满酋败亡26后的1937年12月5日,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兽性事件,屠杀军民达到惊人的30万。一时间白骨盈野,血流漂杵,南京,再次成为血腥之城,悲哀之城。
骨子里的投降主义害了30万人他们自己,如果人人操刀,不计生死,结局或许不至于如此让人遗憾而痛苦吧?!
事实上,清酋在南京犯的罪,是反人类罪,是他们又一次的兽血沸腾。不同的是,李鸿章这个闻名于世的卖国贼,充当了清酋走狗的角色,成为这场屠杀运动的罪首。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将士坚守四个月之久的南京城,在城无钱粮、民有瘦色、外无援军等诸多险难之下,被全副武装的清军攻陷,同时宣告历时长达14年、活动18个省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们失败的历程。在革命起义初期,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义气感召之下,无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民揭竿而起,跟着洪秀全向没落腐败的清廷发起挑战。战争初期,天下形势是倒向太平天国革命军的,很快他们就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然而后来,在他们取得初步的胜利和势力之后,小农意识里的鄙陋和浅见,蛊惑他们的初心,权力利益纷争,在他们内部滋生,并很快成为这支革命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先是“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死于彼此争权夺利之后的仇杀,后翼王石达开带领十万能征惯战的大军负气出走,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国革命前期的元老、善将,在这场巨大的内讧之中消耗殆尽,太平军将领陷入青黄不接之时,天国的军事实力几乎腰斩。
1863年,深宫之中享乐不尽胸无长计的洪秀全命令后起之秀李秀成带兵攻打湖北。不料行军途中,遭到清军重创,又一次元气大伤。阴险狡诈的李鸿章看准机会,立马带领清军从上海出发向西推进。
9月,清军包围了苏州城。此时,清军虽然只有两万多人,但是李鸿章勾结洋人,不但得到英法两国提供的大量先进火炮,甚至还有洋军士支援;而天国革命军则在青年俊杰李秀成的带领下,以10万之众坚守苏州。双方在苏州城相向僵持。
十月末,又一股清军攻打天京,仓皇无计的天王洪秀全急召李秀成带兵回援。这就犯了兵法大忌。要知道,此时的天国革命军,良将寥落。倘使洪秀全在军事谋略上颇有长进,天京凭他一己之力能够固守,则李秀成不必撤走。要知道,苏州同样重要。李秀成,实际上是苏州军民的主心骨,战略核心。李秀成一走,留守苏州的各小王便对权威心生觊觎,各自打起如意算盘。
郜永宽、汪定钧等后面被封赏的“八王”见天国革命士气日衰快,决定投靠清军,献出苏州城。在李鸿章率军猛烈攻打苏州城的炮火掩护之下,见风使舵的八王发动了叛变,诛杀了谭绍光等坚定的革命主战派,并屠杀了其手下大约1万名名的天国将士,投靠了清军。
清廷最忠实的奴才李鸿章随后以“犒劳”这八位降将为名,在营地里大摆宴席。酒酣耳热之际,这八位叛徒被李鸿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即逮捕,并被当场腰斩。这就是叛徒的下场。
诛杀完这八个“贼首”之后,李鸿章派淮军将领程学启进入城中,向城中的天国革命军宣告了自己的旨意:
“八王诈降被诛,与城内降众无关,反抗者杀无赦,愿解散者给路票回籍。”
受困日久又缺乏首领管带的天国革命军,此时早已斗志涣散。当他们看到李鸿章的旨意时,过高地估计了清酋的人性之善。他们喜出望外,满心以为自己能够得到赦免,完全放下了军士应有的警觉和戒备,在清军的组织之下,成群结队地出了城,奔向他们怎么都想不到的冤屈的死亡。
出乎他们意料,清军早已在城外筑好攻势,见手无寸铁的太平军降卒悉数走出了城,立刻发动非人性的暴力攻击。
李鸿章以他的卑鄙无耻、背信弃义、暴戾凶残,成就了苏州城一场罪恶的血腥屠杀。
似乎在顷刻之间,苏州城就成了人间炼狱。堆积如山的尸体无人收拾,不久之后,就成为野狗、渡鸦和秃鹫口中的美餐。而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也被染成了乌黑色,土地也浸满了鲜血,零落的残肢和肉筋在腐朽之后散发出阵阵恶臭,死亡的味道填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据统计,这场血腥屠杀造成大约20万人的丧生,除了7万降卒以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家眷和逃难涌入的四方难民。
李鸿章手段之卑鄙,心态之狠毒,让清政府的战略盟友英国人都看不下了,表达了强烈谴责之意,洋枪队领袖戈登更是直接向李鸿章本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为汉人的李鸿章,在屠戮起自己的同胞来,震撼地展示了野兽才有的嗜血和残忍,实在于禽兽无异。
那么问题来了,守城军民,二十万之众,为何会甘心任三万不到的清军随意宰割呢?
在我看来,大约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轻信盲从,他们着实低估了清军的兽性和在关键时刻流露出来的卑鄙龌龊。
李鸿章作为清廷的奴才走狗,他的卑鄙和血腥让天国将士们始料未及。也怪他们认识不足。八王叛徒在鸿门宴上被腰斩,就应该引起他们的戒备和警示。可他们没有,他们认为,这个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仁义道德熏陶的朝廷大员-李中堂,断不会出尔反尔,失信于人。可是他们错了,儒家的仁义道德,只培养了他对清廷奴才般的忠诚,没有教会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在他眼中,他们的头颅可以证明他对清廷的忠心。他们的一颗颗头颅,铺平了他迈向权力顶峰的血色道路。
第二,领袖人物的缺失,让天国革命军丧失了团结在一起的决心和向心力。
李秀成出走以后,八大王被斩,天国革命军失去了方向。像船失去了勇敢的舵手,任何一方向的都能成为他们流散的诱因。他们战斗的决心涣散了,他们的意志消沉了。《亮剑》中李云龙曾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的他们,正缺乏李云龙这样带点脾气和痞气的领袖群伦的人物,所谓鸟无头不飞。
第三,天国军的出身及文化学习的浅薄,让他们对封建帝王统治的本质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
当他们手无寸铁走出建城的刹那,他们以为真的可以改过从新,统治者就会既往不咎。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那一刻,他们认为,人心向善。只要放下屠刀,他们,以及统治者,都会成佛。他们大错特错,他们的革命运动,深刻地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一旦他们成功,统治者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以及牢牢把握在手里的权势和财富,就会掉下来,落在他们身上。那时,他们的身份就会改变。这是统治者万万不能容忍的。从石达开到李秀成,他们被俘之后的凌迟处死,一方面说明清酋的残忍和暴戾,另一方面说明清酋的顽固和自私是深入骨髓的。天国革命军的性命,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
第四点,天国革命军的战斗意志薄弱以及他们的革命情怀的偶然性,这让他们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上往往充满妥协和隐忍。
天国革命军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读书少,认识浅。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轮回之下,他们心中最向往的,不是什么功成名就、拜将封侯,他们大多图的就是个现世安稳。如果可以吃饱饭有地方住,他们是不愿意把脑袋挂在裤腰带里,在刀枪剑戟里刨食。他们的革命妥协性也随机而来。当李鸿章煞有介事地传达统治者所谓的意旨时,他们以为他们的机会来了。投降了,不被杀,有饭吃,何苦受困于危局呢?!他们的妥协性,最终让他们丢掉了性命。
李鸿章之屠城,日本法西斯之血腥兽行,在南京城,苏州城,异曲同工。世人醒目,皆望李中堂之坟茔,曰:中堂之断子绝孙,何时近耶?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李鸿章杀的好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