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又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提及,它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这是一个关乎生与死的抉择,也是一个关乎着一家人命运走向的大事。在金钱与生命的选择中,我们是否能够从容不迫呢?现在,小编先从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孝子救父,却惹了一身埋怨
43岁的周正(化名)是一家小企业的资深业务经理,收入在本地的话不算低,不过由于家庭缘故,妻子一直没有工作,而是全身心的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膝下还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一个男人养活着全家人,实属不易。
就在半年前,周正的父亲患上了重病,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说只用动手术才有可能挽救老人的生命,不过治愈率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让家属做好人财两空的心理准备。周正夫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母亲见状劝儿子放弃吧,不要花冤枉钱。可周正是个孝顺的孩子,不肯轻易放过这一丝的希望,他下决定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尝试一下。但是妻子却不同意,她说孩子还要上学,儿子将来也要娶媳妇,花销都很大,如果现在把为数不多的积蓄花完,岂不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
妻子说的也有道理,一方面是对父亲的赡养义务,一方又是对子女的抚养责任,两边都不能不管。周正的内心纠结了片刻,咬着牙打断了妻子的劝阻。
事后周正说:“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小编很佩服周正的为人,他在大事上不含糊,对待父母更是孝顺恭敬。但遗憾的是,老父亲在下了手术台没多久便去世了,周正感觉天要塌了。妻子在伤心之余不停埋怨丈夫糊涂,不该做出那么愚蠢的决定。甚至,就连亲戚也不赞成周正的做法,他虽然有心挽救父亲,但事实上已经将整个家庭都推上了崩溃的边缘。
周正做错了吗?
小编觉得,这件事上没有对与错。对一个男人而言,父母和子女都是自己的最亲近的人,不管谁病倒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全力搭救。只是,周正的运气差了些,他花了钱也没有挽留住父亲的生命,所以才招致妻子和亲属的不满。但是,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不会不给他竖起大拇指,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称赞。
假如是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
不难想象,周正一家今后所要面临的尴尬境遇,年迈的母亲常年多病,从来就没有断过药,女儿上了寄宿高中花销不菲,妻子为了照顾婆婆和儿子没法上班挣钱,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周正的肩头,而如今的他已经身无分文,还背负了一些外债。
因病返贫,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周正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是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不少人都有类似的遭遇,他们会和周正一样倾其所有的去救人吗?这里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假如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会如何抉择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看上去这虽然只是二选一的简单问题,但却映射出子女对待父母的真实态度。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优越起来,但不得不承认仍有一些人负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他们在救与不救之间摇摆不定,毕竟他们心中的天平还是稍稍偏向了子女一边。毋庸置疑,世上最伟大的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对子女的复出和疼爱远远超过了子女对父母的复出和疼爱。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人类,从近几年发生了弑母案似乎进一步印证了子女对父母的关爱程度还差得太远。
周正还是借钱将父亲安葬的,不过他并不后悔,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儿子最应该做的事,谈不上后不后悔。如果真要后悔,那就是他没能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多陪他聊聊天。人死方知万事空,在他心目中,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没有享什么福,年纪大了也被疾病缠身备受折磨,这是子女的失责,他为此很是愧疚。
是什么让我们不敢倾其所有去挽救亲人?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正对得起父亲,也对得起良心。但他被亲属指责,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尽孝反而不对?莫非放弃治疗才是正确的,才会得到亲人的赞同?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敢倾其所有去挽救亲人呢?小编觉得有几下几个原因。
第一,子女本身不孝。这是一个不幸的现实,并非所有的子女都是孝子贤孙,总有个别人的骨子里流淌着冷漠的血液,对待老人更是不屑一顾。不管自己有没有钱,他都不会在乎老人的死活,所以想让他们去搭救死亡线上的老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当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子女很少,但一旦让我们看到了也会倍感揪心。
第二,子女经济能力有限,被迫选择放弃。生活艰难,估计有不少人活了半辈子也没落下什么积蓄,一旦父母遇上了大病,他们很难拿出资金来拯救生命。他们即便是砸锅卖铁,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这里面有多少的无奈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
第三,穷怕了,不想为此连累其他家属。这就是周正妻子的真实想法,她不想因为救治公公而倾家荡产,甚至是负债累累,结果呢?丈夫的决定验证了她的担心,如今的她们一无所有,子女也受到连累,无法享受之前较为丰富的物质待遇。对于未来,全家人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儿子或将面临着打光棍的风险。
正是因为大家害怕贫穷,所以才紧紧攥着手里的钱,不肯轻易尝试,更何况在没有百分百痊愈机会的情况下,这更像是一场赌局,而失败的代价太大,是一般老百姓难以承受的。
第四,受外界影响,心里的天平倾向了另一边。父母病重后面临着巨大的医疗费用,即便子女有心治疗,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周正妻子就劝丈夫要顾及孩子的未来。不过妻子这个外界因素没能影响周正,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受到了爱人的左右,心里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偏向了子女。这也说明我们上述的那个观点,父母对子女的爱胜过子女对父母的爱。他们为了下一代,才勉强“抛弃”了上一代。
结束语:假如父母病重,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是否会第一时间义无反顾挽救呢?如果面临着超负荷的支出,甚至还要背负巨额的债务,我们还会毫不犹豫地继续挽救吗?这虽然只是极小的概率事件,但却拷问着天下子女的良知。人非圣贤,我们的选择可能会被人唾弃,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其中也透露着辛酸的无奈。
在救与不救之间,你心中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呢?